期刊文献+
共找到210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ative studies on carbon origin of dawsonite between Hailaer Basin in China and Bowen-Gunnedah-Sydney basin system in Australia
1
作者 Yuqiao GAO Li LIU +3 位作者 Qi'an MENG Yan XU Xiyu QU Xianmei JIN 《Global Geology》 2007年第2期148-155,共8页
Dawsonite, NaAtCO3 (OH)2, is widespread as a cement, replacement and cavity filling in Hailaer Basin in China and Bowen-Gunnedah-Sydney (BGS) basin system in Australia. The origin of dawsonite is emphatically cont... Dawsonite, NaAtCO3 (OH)2, is widespread as a cement, replacement and cavity filling in Hailaer Basin in China and Bowen-Gunnedah-Sydney (BGS) basin system in Australia. The origin of dawsonite is emphatically contrasted and analyzed through stable isotopic composition. Dawsonite δ^13C values ranging from -4. 0 × 10 -3 to 4. 1 × 10 -3 are remarkably consistent through the BGS basin system. The calculated 813C values of CO2 gas in isotopic equilibrium with dawsonite range from - 11.3 × 10 -3 to -4. 6 × 10 -3. These values indicate carbon of dawsonite came from inorganic CO2 gas accompanied by magmatie activity. In Hailaer Basin, the Dawsonite δ^13C values ranging from -4. 64×10 -3 to 2. 12 × 10 -3 are also consistent. The calculated δ^13 C values of CO2 gas in isotopic equilibrium with dawsonite range from - 11.82 × 10 -3 to -5. 11 ×10 -3. According to the coincidence of dawsonite-bearing well and CO2 gas well with mantle source, lying along deep fracture within or adjacent to Yanshanian granite, it is concluded that CO2 gas forming dawsonite is derived from mantle related to magmatie process during the Yanshanian. A little biologic origin carbon owing to petroleum charging intervened when dawsonite form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WSONITE isotope composition source for carbon hailaer basin BGS basin system
下载PDF
断裂岩石排替压力预测方法的改进及其应用
2
作者 徐海轩 李江海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66-872,共7页
为了解决目前断裂岩石排替压力预测方法尚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准确、科学地反映地下实际情况,根据断裂岩石和围岩排替压力与压实成岩程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利用断裂岩石与相同埋深围岩排替压力之比应等于断裂岩石与相同埋深围岩压实成岩... 为了解决目前断裂岩石排替压力预测方法尚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准确、科学地反映地下实际情况,根据断裂岩石和围岩排替压力与压实成岩程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利用断裂岩石与相同埋深围岩排替压力之比应等于断裂岩石与相同埋深围岩压实成岩程度之比的关系,推导出了断裂岩石与相同埋深围岩排替压力之间关系,进而改进了目前断裂岩石排替压力的预测方法。利用该方法预测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呼和诺仁背斜带F1断裂在大磨拐河组一段下亚段区域性泥岩盖层内的断裂岩石排替压力,结果表明改进后方法的预测结果明显小于改进前方法的预测结果,更符合F1断裂处南屯组二段油气仅分布在构造高部位的实际情况。改进后的断裂岩石排替压力预测方法适用于碎屑岩含油气盆地张性断裂在脆性地层中的断裂岩石排替压力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岩 盖层 排替压力 断裂岩石 海拉尔盆地
下载PDF
微生物地球化学探测技术在巴彦呼舒断陷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3
作者 王江 王雪峰 +2 位作者 赵传军 陈鸿平 王杰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5-224,共10页
海拉尔盆地西部断陷带巴彦呼舒断陷具有多期复杂的构造建造和改造特征,形成了各种成因的断块、断鼻构造,以及不同类型的油气成藏模式。为了预测有利目标区的含油气性、识别油气藏的分布范围及油气性质,提高复杂断陷的油气探井成功率,基... 海拉尔盆地西部断陷带巴彦呼舒断陷具有多期复杂的构造建造和改造特征,形成了各种成因的断块、断鼻构造,以及不同类型的油气成藏模式。为了预测有利目标区的含油气性、识别油气藏的分布范围及油气性质,提高复杂断陷的油气探井成功率,基于轻烃微渗漏理论,应用微生物地球化学探测技术,包括微生物快速检测(MQS)、微生物油气检测(MOST)以及土壤酸解吸附烃油气检测(SSG)等石油地球化学和微生物学方法,开展勘探有利目标区之上地表表层的微生物值变化和酸解吸附烃异常的直接检测。研究表明微生物异常分布与已知含油气区、含油气井的对应关系良好,验证微生物地球化学探测技术在巴彦呼舒断陷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可靠性。通过MOST+SSG技术组合进一步确定有利异常区,认为巴彦呼舒断陷西部陡坡带是油气长期优势聚集区,微渗漏强度大。指出西部陡坡带的2个鼻状构造是下一步油气增储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酸解吸附烃 地球化学探测 油气检测 巴彦呼舒断陷 海拉尔盆地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含油气系统 被引量:70
4
作者 陈守田 刘招君 +2 位作者 崔凤林 丁玲 丁淑霞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1-154,共4页
海拉尔盆地为中 -新生代的断陷坳陷型盆地 ,其发育演化主要经历了地壳隆起、断陷、坳陷、萎缩四个阶段。根据对成藏要素分析 ,确定出以凹陷为单元的三类含油气系统 ,各含油气系统都有各自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按其空间展布 ,又可划分为同... 海拉尔盆地为中 -新生代的断陷坳陷型盆地 ,其发育演化主要经历了地壳隆起、断陷、坳陷、萎缩四个阶段。根据对成藏要素分析 ,确定出以凹陷为单元的三类含油气系统 ,各含油气系统都有各自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按其空间展布 ,又可划分为同期并列式、同期交叉式、异期叠合式三种组合形式。这些形式的有效组合 ,构成了海拉尔盆地内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盆地 含油气系统 组合形式 分布规律 空间展布 油气聚集带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无机CO_2气储层的岩石学与碳氧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41
5
作者 刘立 高玉巧 +4 位作者 曲希玉 蒙启安 高福红 任延广 朱德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229-2236,共8页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无机 CO_2气储集砂岩中含有大量片钠铝石,是查明无机 CO_2气注入对砂岩的改造和形成的自生矿物组合的理想砂岩。通过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和 MAT253稳定同位素质谱仪等,确定了含片钠铝石砂岩中的...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无机 CO_2气储集砂岩中含有大量片钠铝石,是查明无机 CO_2气注入对砂岩的改造和形成的自生矿物组合的理想砂岩。通过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和 MAT253稳定同位素质谱仪等,确定了含片钠铝石砂岩中的胶结物与自生矿物类型、成岩共生序列和引起片钠铝石形成的 CO_2的成因。CO_2气注入前形成的自生矿物组合主要为方解石、次生加大石英和高岭石,在次生加大石英形成过程中发生了第一期油气注入。CO_2气注入晚于第一期油气注入,CO_2气注入后形成的自生矿物组合主要为片钠铝石和铁白云石。第二期油气注入发生在 CO_2气注入后。片钠铝石的δ^(13)C 为-5.3~-1.5‰PDB,与片钠铝石平衡的δ^(13)C_(CO2),为-10.7~-7.0‰PDB,与海拉尔盆地 CO_2气的δ^(13)C_(CO2)值(-11.36~-8.02‰PDB)一致,表明形成片钠铝石的 CO_2和气藏中的 CO_2均来源于无机 CO_2与有机 CO_2混合背景,总体上以无机 CO_2为主。结合含片钠铝石砂岩与 CO_2气的分布都受控于深大断裂和γ5花岗岩的特点,CO_2气和形成片钠铝石的 CO_2绝大部分属于幔源-岩浆型。含片钠铝石砂岩中保存了 CO_2驱油的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盆地 乌尔逊凹陷 无机CO2气 岩石学 碳氧同位素 片钠铝石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的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被引量:57
6
作者 刘志宏 任延广 +3 位作者 李春柏 柳行军 张宏 万传彪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1-156,共6页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是叠置于内蒙-大兴安岭古生代碰撞造山带的中新生代盆地,主要发育白垩系和第三系、第四系,其中以下白垩统为主。乌尔逊-贝尔凹陷在中新生代经历了多期变形作用,构造特征十分复杂,主要发育4个方向的构造带,其...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是叠置于内蒙-大兴安岭古生代碰撞造山带的中新生代盆地,主要发育白垩系和第三系、第四系,其中以下白垩统为主。乌尔逊-贝尔凹陷在中新生代经历了多期变形作用,构造特征十分复杂,主要发育4个方向的构造带,其中北东向、北东东向和南北向断层带形成较早且长期活动;北西向断层带形成较晚,对上述三个方向构造主要起改造作用。研究区的构造不仅影响了烃源岩的分布、油气运移和聚集,而且影响了圈闭的形成和油气分布,是研究区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特征 变形阶段 油气聚集 乌尔逊-贝尔凹陷 海拉尔盆地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白垩系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 被引量:26
7
作者 曹瑞成 李军辉 +5 位作者 卢双舫 张大智 刘秋宏 陈学海 赵莹 胡寿梅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35-541,共7页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全凹陷范围内的地震、钻井、测井、岩心以及古生物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建立了呼和湖凹陷白垩系层序地层格架。将呼和湖凹陷白垩系划分为3个一级层序(TSq1—TSq3)、5个二级层序(Ⅰ—Ⅴ)、8个三级层序(Sq1—Sq...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全凹陷范围内的地震、钻井、测井、岩心以及古生物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建立了呼和湖凹陷白垩系层序地层格架。将呼和湖凹陷白垩系划分为3个一级层序(TSq1—TSq3)、5个二级层序(Ⅰ—Ⅴ)、8个三级层序(Sq1—Sq8);并在层序格架内进行沉积相划分和沉积体系研究,确定该区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底扇和湖泊沉积等沉积体系。其中冲积扇沉积体系主要分布在早期Sq1层序中;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分布在Sq2层序的南部和Sq5层序的北部;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在Sq3、Sq4层序中尤其发育,并在Sq2层序的北部也有所发育;湖底扇沉积体系主要发育在Sq2、Sq3和Sq4层序的洼陷带;湖泊沉积体系主要发育在各层序的洼陷带。沉积体系在平面与纵向上的演化受古构造与古地貌的控制,呼和湖凹陷南部沉积砂体为较有利的勘探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和湖凹陷 白垩系 层序地层 沉积体系 沉积演化 海拉尔盆地 油气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断裂系统及其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35
8
作者 孙永河 韩钰萍 +2 位作者 冯志鹏 付晓飞 刘哲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9-100,共12页
在系统分析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断裂系统及其演化的基础上,研究了断裂演化对油气运聚条件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贝尔凹陷发育的断裂主要有4种类型:早期伸展断裂、中期张扭断裂、早期伸展中期张扭长期活动断裂和早期伸展中期张扭晚期反转... 在系统分析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断裂系统及其演化的基础上,研究了断裂演化对油气运聚条件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贝尔凹陷发育的断裂主要有4种类型:早期伸展断裂、中期张扭断裂、早期伸展中期张扭长期活动断裂和早期伸展中期张扭晚期反转长期活动断裂。可划分出3套断裂系统:早期伸展断裂系统、中期张扭断裂系统和晚期反转断裂系统。断裂的活动主要有3期:铜钵庙组—南屯组末期在NW—SE向引张应力场作用下发生伸展变形形成早期伸展断裂系统;伊敏组二、三段沉积时期在近EW向拉张应力场作用下发生纯剪切变形形成中期张扭断裂系统;伊敏组末期—青元岗组沉积在近EW向弱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发生收缩变形形成晚期反转断裂系统。断裂的形成演化控制圈闭的形成时期、发育类型及展布方位。长期活动的断裂是贝尔凹陷主要的油源断层类型,围绕富烃洼陷发育受油源断层控制的基底断块圈闭和断陷构造层的掀斜断块圈闭及正牵引断块圈闭是油气运聚成藏的有利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系统 演化 运聚 圈闭 油源断层 贝尔凹陷 海拉尔盆地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火山碎屑岩的成岩作用 被引量:43
9
作者 程日辉 沈艳杰 +5 位作者 颜景波 李庆峰 李晓辉 王英武 李飞 许中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7-54,共8页
对来自海拉尔盆地40口井的白垩系火山碎屑岩样品显微镜观察与分析显示,火山碎屑岩的成岩作用具有特殊性,表现在熔结作用、脱玻化与重结晶作用、粘土矿物形成与转变和交代作用等方面。熔结作用可以区分出熔浆/熔岩熔结、浆屑熔结和热灰... 对来自海拉尔盆地40口井的白垩系火山碎屑岩样品显微镜观察与分析显示,火山碎屑岩的成岩作用具有特殊性,表现在熔结作用、脱玻化与重结晶作用、粘土矿物形成与转变和交代作用等方面。熔结作用可以区分出熔浆/熔岩熔结、浆屑熔结和热灰熔结三种类型。脱玻化与重结晶作用常常是交织在一起,流纹质玻璃物质经脱玻化,并进一步重结晶,常具有特殊的结构,呈现一种复杂的硅质胶结样式。粘土矿物形成与转变在成岩作用早期就开始了,如蒙脱石化。一些特征性矿物如浊沸石、绿泥石的出现也不代表变质作用的开始,而是特定成岩环境的产物。碳酸盐的交代-胶结和溶解在火山碎屑岩中普遍发育,使得原岩面貌发生了严重的改变。成岩作用的特征揭示海拉尔盆地火山碎屑岩的成分和结构演变,这在测井岩性解释和孔隙度预测上具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碎屑岩 成岩作用 特殊性 海拉尔盆地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油源及油气运移研究 被引量:49
10
作者 霍秋立 汪振英 +2 位作者 李敏 付丽 冯大晨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7-383,共7页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南屯组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且已成熟,为本区的主要生油岩。大磨拐河组一段为次要生油岩。贝尔凹陷烃源岩灶主要分布在贝西洼陷和贝中的敖脑海洼陷中。油油对比显示出各构造带上的原油具有相似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分...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南屯组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且已成熟,为本区的主要生油岩。大磨拐河组一段为次要生油岩。贝尔凹陷烃源岩灶主要分布在贝西洼陷和贝中的敖脑海洼陷中。油油对比显示出各构造带上的原油具有相似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表明来源于相同源岩。油岩对比指示原油主要来自于南屯组生油岩。苏德尔特构造带原油沿断裂带由西向东运移,呼和诺仁构造带原油由贝西洼陷北部源岩灶运移而来,纵向上原油显示出从下向上的运移特点。贝尔凹陷油气运移通道主要是断裂或不整合面,通源断裂两侧为油气勘探的有利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盆地 贝尔凹陷 油源 油气运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及下步勘探方向 被引量:84
11
作者 冯志强 任延广 +4 位作者 张晓东 张吉光 董万百 李春柏 李凤君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4年第4期19-22,共4页
海拉尔盆地是叠置于内蒙—大兴安岭古生代造山带上的中生代、新生代盆地。该盆地由北东向断裂控制的多个相对独立的断陷群组成,盆地内主要为下白垩统地层, 即兴安岭群、铜钵庙组、南屯组、大磨拐河组、伊敏组。铜钵庙组、南屯组和大磨... 海拉尔盆地是叠置于内蒙—大兴安岭古生代造山带上的中生代、新生代盆地。该盆地由北东向断裂控制的多个相对独立的断陷群组成,盆地内主要为下白垩统地层, 即兴安岭群、铜钵庙组、南屯组、大磨拐河组、伊敏组。铜钵庙组、南屯组和大磨拐河组发育了三套烃源岩,烃源岩厚度较大,有机质含量高。储层类型主要包括基岩风化壳、砂岩、凝灰质砂岩和砾岩。低水位体系域形成的低水位扇和低水位楔,以及高水位体系域形成的扇三角洲砂体为油气的主要储层。在大磨拐河组区域盖层下,发育了多套生储盖组合。纵向上油气主要富集在不整合面上下,形成断块、断层—岩性、岩性和潜山油气藏四大类油气藏,平面上油气主要集中在主生油凹槽及周边的几个断裂带上,扭动断裂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盆地 油气分布规律 油气勘探工作 生油岩 储层
下载PDF
乌尔逊-贝尔断陷油气藏类型与勘探方法探讨 被引量:55
12
作者 张吉光 彭苏萍 +1 位作者 张宝玺 林景晔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8-50,共3页
乌尔逊断陷和贝尔断陷油气藏类型复杂。分析该区油气成藏条件和油气藏分布成因 ,将油气藏分为三大类 (背斜型 ,断块型 ,地层 岩性型 ) 10种类型。由于断陷不同部位成藏条件有差异 ,各类油气藏的油气丰度和规模有别。在此基础上提出适... 乌尔逊断陷和贝尔断陷油气藏类型复杂。分析该区油气成藏条件和油气藏分布成因 ,将油气藏分为三大类 (背斜型 ,断块型 ,地层 岩性型 ) 10种类型。由于断陷不同部位成藏条件有差异 ,各类油气藏的油气丰度和规模有别。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合复杂油气藏的勘探模式 ,包括使用滚动勘探开发的方法进行油气藏评价 ,积极采用三维地震勘探、圈闭及油气藏描述、井筒油气层识别和油气层改造等必不可少的技术。图 5参 3(张吉光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尔逊-贝尔断陷 油气藏 类型 勘探模式 勘探方法 海拉尔盆地 油气成藏条件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南屯组优质烃源岩发育特征 被引量:39
13
作者 刘新颖 邓宏文 +3 位作者 邸永香 高晓鹏 王金奎 龙国清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8-73,共6页
运用钻井岩心及测井资料,对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烃源岩的生物发育、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认为乌尔逊凹陷南屯组发育有薄层优质烃源岩,它们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生烃潜力大。结合研究区地质条件,并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建立了适合本区... 运用钻井岩心及测井资料,对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烃源岩的生物发育、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认为乌尔逊凹陷南屯组发育有薄层优质烃源岩,它们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生烃潜力大。结合研究区地质条件,并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建立了适合本区优质烃源岩的评价标准;认为本地区烃源岩在生烃潜量(S1+S2)大于20 mg/g,氯仿沥青"A"大于0.3%,TOC大于5.0%,总烃(HC)大于700×10-6的情况下为优质烃源岩;同时,运用有机碳测井评价方法,结合研究区优质烃源岩评价标准,分析了区内诸多钻井优质烃源岩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优质烃源岩主要发育在南屯组,特别是该组的上部,南屯组一段烃源岩的厚度大于南屯组二段。总的来说,本区优质烃源岩的发育对盆地油气成藏产生较大的生烃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测井 地球化学 优质烃源岩 南屯组 白垩系 乌尔逊凹陷 海拉尔盆地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幔源CO_2充注对下白垩统砂岩储层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立 朱德丰 +3 位作者 曲希玉 金镇龙 王小琴 董林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311-2319,共9页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下白垩统含片钠铝石砂岩部分记录了幔源CO_2-砂岩相互作用历史。为揭示幔源CO_2充注对储层质量的影响,通过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和孔隙度、渗透率数据研究了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含片钠铝石砂岩的岩石学和储层...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下白垩统含片钠铝石砂岩部分记录了幔源CO_2-砂岩相互作用历史。为揭示幔源CO_2充注对储层质量的影响,通过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和孔隙度、渗透率数据研究了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含片钠铝石砂岩的岩石学和储层特征。幔源CO_2的充注导致了长石的部分溶解和片钠铝石及铁白云石的沉淀。长石的溶解形成了次生孔隙。片钠铝石以针状晶形为特征,其集合体呈束状、簇状、扇状和玫瑰花状。部分片钠铝石呈板状。片钠铝石以充填孔隙为主,少量交代长石和其他骨架碎屑颗粒。片钠铝石局部被铁白云石交代,说明铁白云石的形成晚于片钠铝石。片钠铝石的含量为1%~20%。相同深度段的含片钠铝石砂岩(n=597,h=1309.15~2140.71m)与普通砂岩(n=1550,h=1323.72~2141.3m)的孔隙度、渗透率数据统计表明,含片钠铝石砂岩的物性整体上低于普通砂岩,说明CO_2的充注导致了储层质量的改变。片钠铝石含量-孔隙度和片钠铝石含量-渗透率之间的关系,揭示片钠铝石含量是引起储层质量改变的主要因素。片钠铝石含量10%似乎是储层质量发生变化的界限,当片钠铝石含量>10%,随片钠铝石含量增加,砂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降低;当片钠铝石含量<10%,随片钠铝石含量增加,部分砂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表现出增加趋势。作者认为,片钠铝石含量高的砂岩长期处于高CO_2分压成岩环境,而片钠铝石含量低的砂岩则处于高CO_2分压成岩环境的时间相对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盆地 乌尔逊凹陷 幔源 下白垩统 砂岩 储层质量 Lower Cretaceous 片钠铝石 含量增加 孔隙度和渗透率 铁白云石 成岩环境 扫描电镜观察 长石 质量的改变 渗透率降低 偏光显微镜 主要因素 质量改变 相互作用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石油运移模式与成藏期 被引量:63
15
作者 侯启军 冯子辉 霍秋立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97-403,共7页
海拉尔盆地由多个凹陷构成 ,油气潜在资源丰富 .研究含油凹陷油气的来源、油气充注方向及成藏时间对指导盆地油气勘探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以乌尔逊凹陷为例 ,采用生物标志化合物及含氮化合物定量分析技术 ,研究了石油的来源及运移方向 ... 海拉尔盆地由多个凹陷构成 ,油气潜在资源丰富 .研究含油凹陷油气的来源、油气充注方向及成藏时间对指导盆地油气勘探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以乌尔逊凹陷为例 ,采用生物标志化合物及含氮化合物定量分析技术 ,研究了石油的来源及运移方向 ;利用自生伊利石K Ar同位素测年法、源岩生排烃史法及储层流体包裹体测温法 ,探讨了石油成藏期 .结果表明 ,原油主要来源于凹陷南部“烃源灶”内的南屯组生油岩 ,油气成藏中发生了侧向运移 .通源大断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 ,断层两盘的构造圈闭是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部位 .苏仁诺尔构造带石油沿断裂向北东方向运移 ,最大距离可达 2 0km .乌尔逊凹陷有 3次成藏期 ,其中距今 10 0Ma左右的伊敏组沉积末期是该区的主要成藏期 .凹陷中随油藏与“烃源灶”距离的减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盆地 乌尔逊凹陷 石油运移 成藏期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人工隔层控缝高压裂技术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胡永全 谢朝阳 +2 位作者 赵金洲 刘斌 钟灵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0-72,共3页
海拉尔盆地大部分井隔层/产层应力差小,有效控制压裂裂缝高度是保证施工成功的关键技术。假定浮式、沉式控缝剂在裂缝端部分别形成具有一定厚度和应力强度(梯度)的人工隔层获得了裂缝剖面上的应力分布。应用线弹性断裂材料的I型裂缝静... 海拉尔盆地大部分井隔层/产层应力差小,有效控制压裂裂缝高度是保证施工成功的关键技术。假定浮式、沉式控缝剂在裂缝端部分别形成具有一定厚度和应力强度(梯度)的人工隔层获得了裂缝剖面上的应力分布。应用线弹性断裂材料的I型裂缝静态延伸准则,首次建立了人工隔层条件下的裂缝高度延伸控制方程,可以定量描述缝流体压力对裂缝高度的控制作用和人工隔层对裂缝高度延伸的影响。通过编制计算机程序模拟,研究了控缝剂对裂缝高度延伸的控制作用,模拟表明使用控缝剂形成人工隔层可以有效控制压裂缝高度。现场应用证明了采用人工隔层遏制海拉尔盆地压裂裂缝高度延伸是可行的。该方法可以用于现场控缝高压裂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盆地 水力压裂 裂缝高度 人工隔层 模拟
下载PDF
煤储层水溶气研究及褐煤含气量预测 被引量:18
17
作者 傅雪海 秦勇 +3 位作者 王万贵 张万红 范炳恒 周荣福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53-156,共4页
基于甲烷在不同矿化度水中和煤层水中溶解度的物理模拟,计算了褐煤层水溶气的含量。基于煤基块、气、水三相介质煤岩体三轴压缩实验,结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马略特定律,推算了褐煤层游离气的含量。基于平衡水等温吸附实验,估算了褐煤层... 基于甲烷在不同矿化度水中和煤层水中溶解度的物理模拟,计算了褐煤层水溶气的含量。基于煤基块、气、水三相介质煤岩体三轴压缩实验,结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马略特定律,推算了褐煤层游离气的含量。基于平衡水等温吸附实验,估算了褐煤层中的吸附气含量。以内蒙古海拉尔盆地为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气 褐煤 含气量 海拉尔盆地 煤储层
下载PDF
布达特群热流体活动及其对火山碎屑岩的改造作用——以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为例 被引量:15
18
作者 李春柏 张新涛 +2 位作者 刘立 任延广 孟鹏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1-226,共6页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布达特群热流体活动频繁,主要特征如下:多种类型、多期次脉体的发育;受局部热流体作用,不同地区镜质体反射率随深度的变化明显;热流体在形成过程中具有较高的温度场。同时,受热流体活动的影响,热流体对火山碎屑岩具...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布达特群热流体活动频繁,主要特征如下:多种类型、多期次脉体的发育;受局部热流体作用,不同地区镜质体反射率随深度的变化明显;热流体在形成过程中具有较高的温度场。同时,受热流体活动的影响,热流体对火山碎屑岩具有一定改造作用,如在安山质岩屑凝灰岩中,斜长石绢云母化、火山岩岩屑绿泥石化明显;在凝灰质泥岩中,热流体对围岩中有机碳具有明显的"催熟"加热作用,微量元素则出现异常现象。这些变化从微观角度进一步证实了热流体活动存在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盆地 布达特群 热流体活动 火山碎屑岩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断层控藏作用 被引量:21
19
作者 马中振 庞雄奇 +1 位作者 王洪武 魏建设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7-31,共5页
通过对已发现油气藏系统研究和统计,发现乌尔逊—贝尔凹陷的油气藏几乎都与断层发育相关,据此将油气藏划分为断层相关背斜型(FA)、断层相关地层型(FS)、断层相关岩性型(FL)和断块型(FB)等4大类。对油气成藏控制因素进行研究后认为,断层... 通过对已发现油气藏系统研究和统计,发现乌尔逊—贝尔凹陷的油气藏几乎都与断层发育相关,据此将油气藏划分为断层相关背斜型(FA)、断层相关地层型(FS)、断层相关岩性型(FL)和断块型(FB)等4大类。对油气成藏控制因素进行研究后认为,断层控藏作用明显:(1)圈闭高点到断层的距离控制油气分布,90%以上的工业油气流井所在圈闭的高点到断层的距离小于1km;(2)断层断距大小控制油气聚集规模,当断距为200~400m时与断层相关的圈闭油气富集程度最高;(3)与NNE、NEE方向断层有关的圈闭容易聚集油气;(4)当与圈闭相关的断层断距小于盖层泥岩视厚度而大于储层砂岩视厚度时,圈闭容易聚集油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盆地 乌尔逊-贝尔凹陷 油气藏 断层 主控因素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热演化史研究 被引量:23
20
作者 陈守田 刘招君 于洪金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5-88,92,共5页
海拉尔盆地现今为中地温场,中低大地热流特征,镜质体反射率随埋深增大而逐渐增大。不同层位、不同凹陷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不同,乌尔逊、贝尔凹陷镜质体反射率值最大,热演化程度高。应用镜质体反射率法恢复了古地温及古地温梯度。海拉尔盆... 海拉尔盆地现今为中地温场,中低大地热流特征,镜质体反射率随埋深增大而逐渐增大。不同层位、不同凹陷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不同,乌尔逊、贝尔凹陷镜质体反射率值最大,热演化程度高。应用镜质体反射率法恢复了古地温及古地温梯度。海拉尔盆地古地温高于今地温,南屯组沉积前具有较高的地温梯度,可达(4.0~5.8)×10-2℃/m。乌尔逊、贝尔凹陷古地温梯度高,生油门限浅,有利于油气的生成。而另外一些凹陷生油门限较深,不利于油气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演化 古地温 古地温梯度 海拉尔盆地 岩石热导率 油气生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