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Sand Burial on the Survival, Growth, and Biomass Allocation in Semi-shrub Hedysarum laeve Seedlings 被引量:14
1
作者 张称意 于飞海 董鸣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2年第3期337-343,共7页
Hedysarum laeve Maxim. (Leguminosae) is one of the major species used frequently in revegetation of dune_field in the sandlands of the northern part of China by means of aerial sowing. Seedlings of the species after e... Hedysarum laeve Maxim. (Leguminosae) is one of the major species used frequently in revegetation of dune_field in the sandlands of the northern part of China by means of aerial sowing. Seedlings of the species after emergence above the sand surface may be buried in sand to various depths during its establishment in late spring and early summer. A study was made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sand burial at different levels of 0 (control), 33%, 67%, 100% and 133% of their shoot height, on the survivorship, growth, and biomass allocation pattern of H. laeve seedlings (one and two weeks old after emergence). When burial depth was up to 100% of their shoot height, about 70% seedlings died; and the burial at depth of 133% of their shoot height led to death of all seedlings. When seedlings was buried at depth of 33% and 67% of their shoot height, respectively, after six_week growth, their biomass of whole plant, blade, and root and relative growth rate were higher than the unburied counterparts. The seedlings in both 33% and 67% sand burial treatments did not significantly change their biomass allocation pattern comparing with the unburied ones. Furthermore, the number of leaves and shoot height of the seedlings in both 33% and 67% sand burial treatment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unburied individuals, respectively. The newly born leaves of the surviving seedlings, in 33%, 67%, and 100% burial treatments, during the period of experiment,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those in contr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dysarum laeve sandland sand burial SEEDLING GROWTH SURVIVAL biomass allocation relative growth rate
下载PDF
羊柴(Hedysarum Laeve Marim)种子发芽率低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于卓 孙祥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2-15,共4页
羊柴种子发芽率低、发芽速度慢是栽培上存在的关键问题。该文通过一系列试验分析证明:室温下贮存一年的羊柴种子活力很高,本身不存在生理休眠。种子发芽率低、发芽速度慢,其原因在于果皮坚硬、致密影响种子吸水;果皮内有萌发抑制物;种... 羊柴种子发芽率低、发芽速度慢是栽培上存在的关键问题。该文通过一系列试验分析证明:室温下贮存一年的羊柴种子活力很高,本身不存在生理休眠。种子发芽率低、发芽速度慢,其原因在于果皮坚硬、致密影响种子吸水;果皮内有萌发抑制物;种皮阻碍O_2进入种胚,限制种子的呼吸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柴 种子发芽率 原因分析
下载PDF
磷脂脂肪酸(PLFA)法检测内蒙古沙化梁地不同坡位羊柴(Hedysarum laeve Maxim)根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被引量:1
3
作者 蔚杰 成斌 +1 位作者 贺学礼 赵丽莉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7-64,共8页
本研究于2015年在内蒙古正蓝旗青格勒图选取典型沙化梁地,设置坡底、坡中和坡顶3个样地,按0~10cm、10~20cm、20~30cm、30~40cm、40~50cm等5个土层采集羊柴(Hedysarum laeve Maxim)根围土壤样品。通过磷脂脂肪酸(PLFA)技术和Sherloc... 本研究于2015年在内蒙古正蓝旗青格勒图选取典型沙化梁地,设置坡底、坡中和坡顶3个样地,按0~10cm、10~20cm、20~30cm、30~40cm、40~50cm等5个土层采集羊柴(Hedysarum laeve Maxim)根围土壤样品。通过磷脂脂肪酸(PLFA)技术和Sherlock微生物鉴定系统,研究了不同样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土壤因子的生态功能。结果表明:(1)不同样地土壤微生物PLFA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在3个样地分别检测到30、31和26种磷脂脂肪酸(PLFA),构成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主要磷脂脂肪酸有15∶0anteiso、18∶1ω7c、18∶1ω9c、17∶0iso、17∶1ω7c10-methyl、18∶2ω6c、20∶0 10-methyl、17∶0anteiso、18∶1ω7c10-methyl、17∶1ω8c、18∶3ω6c、17∶0 10-methyl、16∶1ω5c、19∶3ω6c和19∶0anteiso。(2)羊柴根围土壤微生物主要有AM真菌(AMFungi)、革兰氏阴性菌(Gram Negative)、真核生物(Eukaryote)、真菌(Fungi)、革兰氏阳性菌(Gram Positive)、厌氧菌(Anaerobe)和放线菌(Actinomycetes)。各类微生物的含量表现为坡底>坡中>坡顶。(3)在3个样地中,以15∶0iso、15∶0anteiso、16∶0iso、16∶1ω7c、16∶1ω5c、16∶0 10-methyl、17∶0iso、17∶0anteiso、17∶0cycloω7c、17∶1isoω9c、18∶1ω9c、18∶1ω7c和19∶0cycloω7c等具有较高的丰富度和优势度。(4)坡底、坡中和坡顶样地AM真菌分别占到真菌生物量68.7%、67.7%和68.4%,表明AM真菌是沙化梁地土壤微生物系统中真菌的主要组成部分。(5)真核生物和革兰氏阴性菌与土壤总氮和有机碳显著正相关;AM真菌、真菌、放线菌和革兰氏阳性菌与有机碳、pH和湿度显著正相关;厌氧菌与土壤湿度显著正相关;各类微生物均与土壤总磷和速效磷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群落 磷脂脂肪酸(PLFA) 空间分布 羊柴 内蒙古沙化梁地
下载PDF
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对羊柴(Hedysarum laeve)及柠条(Caragana intermedia)的化感作用 被引量:8
4
作者 高姗 廖超英 +3 位作者 刘瑞顺 高智辉 多杰吉 徐松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45-651,共7页
采用生物测定方法,研究了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叶水浸液对生态相关种羊柴(Hedysarum laeve)与柠条(Caragana intermedia)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黑沙蒿叶水浸液可抑制羊柴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抑制作用随浓度的... 采用生物测定方法,研究了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叶水浸液对生态相关种羊柴(Hedysarum laeve)与柠条(Caragana intermedia)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黑沙蒿叶水浸液可抑制羊柴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升高逐渐加强;幼苗形态指标对叶水浸液作用较为敏感,敏感程度为苗干重>苗鲜重>根鲜重>根长>苗高>根干重;丙二醛含量综合化感效应指数值明显大于其他指标,相对电导率也表现出较敏感的抑制效应。黑沙蒿叶水浸液对柠条种子萌发存在低促高抑作用;对幼苗形态指标综合化感效应表现为促进,促进作用随浓度的升高逐渐减弱,根鲜重、根长与苗干重为较敏感指标;对生理指标化感综合效应表现为抑制,抑制作用随浓度升高而增强,相对电导率是最敏感的指标,丙二醛含量指标也较敏感。由此推断,对膜系统的伤害可能是黑沙蒿化感物质多种效应的生物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 羊柴(hedysarum laeve) 柠条(Caragana intermedia) 化感作用
原文传递
Responses of Hedysarum Laeve,a guerrilla clonal semi-shrub in the Mu Us Sandland,to local sand burial
5
作者 LIU Fenghong YE Xuehua +1 位作者 YU Feihai DONG Ming 《Frontiers in Biology》 CSCD 2007年第4期431-436,共6页
In arid and semi-arid inland deserts,one of the environmental stresses for plants is recurrent sand burial,which can influence the physical and biotic microenviron-ments of the plants and soil.Previous studies have sh... In arid and semi-arid inland deserts,one of the environmental stresses for plants is recurrent sand burial,which can influence the physical and biotic microenviron-ments of the plants and soil.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different levels of sand burial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plants.Slight sand burial could increase the height increment,leaf biomass and the number of new ramets of the plants while heavy sand burial could impair the growth of the plants and even decrease their chances of survival.In other words,below a certain threshold level of burial,the growth of plants is stimulated probably because of multiple factors.However,as the level of burial increases,the positive response starts to decline until it becomes a negative value.Arid and semi-arid inland deserts are frequently colonized and stabilized by many rhizomatous clonal plants.Clonal physiological integration often helps clonal plants buffer local environmen-tal stress encountered by ramets.A rhizomatous clonal semi-shrub,Hedysarum laeve(H.laeve),is the dominant plant species and important for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the Mu Us sandland.To investigate whether clonal integration can increase the threshold of sand burial and help rhizomatous H.laeve tolerate heavy sand burial,we conducted a field experimen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light sand burial could accelerate ramet growth and enhance leaf biomass,stem bio-mass and shoot biomass,while heavy sand burial reducesed the biomass of the plant and impairs survival and growth of the ramets.Clonal integration increased the threshold of sand burial.Under heavy sand burial,ramets connected to other ramets not buried in sand were more in terms of height increment,stem biomass,leaf biomass and shoot biomass compared to the ramets encountering sand burial but disconnected from other ramets.It suggested that clonal physiological integration could help H.laeve ramets tolerate relatively heavy sand burial.We also discussed that clonal integration plays a role in H.laeve presence in the Mu Us sand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nal integration hedysarum laeve Mu Su sandland Sand burial
原文传递
毛乌素沙地不同林龄杨柴灌木林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6
作者 海龙 周梅 +3 位作者 张嘉開 洪光宇 李凤滋 费菲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07-1116,共10页
为探究沙漠化逆转过程中林地土壤呼吸速率和通量变化趋势及其主要影响因子,本文选择毛乌素沙地林龄为9 a、18 a和30 a杨柴人工灌木林和未造林流动沙地(CK),用Li-8100A土壤碳通量监测系统对土壤呼吸速率进行定位观测,并对主要环境影响因... 为探究沙漠化逆转过程中林地土壤呼吸速率和通量变化趋势及其主要影响因子,本文选择毛乌素沙地林龄为9 a、18 a和30 a杨柴人工灌木林和未造林流动沙地(CK),用Li-8100A土壤碳通量监测系统对土壤呼吸速率进行定位观测,并对主要环境影响因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土壤呼吸速率和通量均在植物生长季5—10月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曲线变化规律,最高值出现在7月。(2)土壤呼吸速率和通量随杨柴林龄增长呈持续增加趋势,而呼吸速率温度敏感性(Q10)则呈持续下降趋势。生长季5—10月杨柴林各样地土壤呼吸平均速率大小为:30 a(2.16μmol·m^(-2)·s^(-1))>18 a(1.98μmol·m^(-2)·s^(-1))>9 a(1.41μmol·m^(-2)·s^(-1))>CK(0.24μmol·m^(-2)·s^(-1));土壤呼吸碳通量值大小顺序为:30 a(365.74 g C·m^(-2))>18 a(313.63 g C·m^(-2))>9 a(218.66 g C·m^(-2))>CK(40.08 g C·m^(-2))。(3)CK、9 a和18 a样地土壤呼吸速率季节性变化主要受土壤温度和水分的耦合作用(P<0.01),而30 a样地的主控因子为土壤温度(P<0.01)。(4)土壤呼吸碳通量与植被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 影响因素 杨柴 毛乌素沙地
下载PDF
Relation of Wind-induced Sand Displacement to Plant Biomass and Plant Sand-binding Capacity 被引量:19
7
作者 董鸣 Bas ROELS +1 位作者 Sebastiaan DONDERS Marinus J.A.W ERGER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1年第9期979-982,共4页
Desertification is a process in which vegetation cover degrades followed by increased wind and water erosion. Plants adapted to moving sand conditions are able to reverse this process. They can stabilize die substrate... Desertification is a process in which vegetation cover degrades followed by increased wind and water erosion. Plants adapted to moving sand conditions are able to reverse this process. They can stabilize die substrate. Not much data is available on the soil stabilization capacity of plant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wind-induced sand displacement around plants in relation to their biomass. Sand displacement is examined in relation to the biomass allocation pattern of three different plant species. A new method was developed to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 plant sand-binding capac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and displacement and plant biomass was not linear. Apart from the amount of biomass, species-specific plant characters like the biomass allocation pattern and plant structure may be very important in determining the sand-binding capa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lamagrostis epigejos hedysarum laeve Psammochloa villosa DESERTIFICATION EROSION plant biomass plant sand-binding capacity sand displacement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游击型克隆半灌木羊柴对局部沙埋的反应 被引量:27
8
作者 刘凤红 叶学华 +1 位作者 于飞海 董鸣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78-285,共8页
不同程度的沙埋是生长在于旱和半干旱区内陆沙丘的植物经常遭遇的事件,沙埋可以改变植物所处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条件。已有研究表明不同程度的沙埋对于植物的影响不同。轻微程度的沙埋可以增加植物高度、促进生物量的积累和新生分株的... 不同程度的沙埋是生长在于旱和半干旱区内陆沙丘的植物经常遭遇的事件,沙埋可以改变植物所处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条件。已有研究表明不同程度的沙埋对于植物的影响不同。轻微程度的沙埋可以增加植物高度、促进生物量的积累和新生分株的产生。如果沙埋强度不断增加,对植物的影响由正效应逐渐转变为负效应。即超过一定沙埋阈值后,沙埋会削弱植物的生长,甚至影响植物的存活。干旱和半干旱区内陆沙丘中常常生长着许多克隆植物,克隆整合常常可以缓解克隆植物分株所遭受的局部环境胁迫。根茎型克隆植物羊柴(Hedysarum laeve)是毛乌素沙地的优势半灌木之一,也是当地重要的固沙植物。为了探讨克隆整合的作用是否可以提高沙埋阈值,并有助于羊柴忍受高强度的沙埋,以其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野外实验。结果表明:轻微程度的沙埋(例如沙埋深度是原始羊柴分株高的10%-20%)可以加速羊柴分株的高生长,提高叶片生物量、茎生物量以及整个地上部分的生物量。高强度的沙埋(例如沙埋深度是原始羊柴分株高的80%-100%)会削弱羊柴分株的存活和生长。在与不遭受沙埋分株相连的情况下,羊柴分株遭受沙埋的阈值高于没有分株相连的,而且在高强度的沙埋下,前者(有分株相连的遭受沙埋的分株)比后者(没有分株相连的遭受沙埋的分株)在株高增量、茎生物量、叶片生物量以及地上分株生物量上都要显著高。这暗示着克隆整合提高了羊柴遭受沙埋的阈值并有助于羊柴分株忍受高强度的沙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羊柴 沙埋 克隆整合
下载PDF
根茎半灌木羊柴对光合同化物的克隆整合 被引量:36
9
作者 张称意 杨持 董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1986-1993,共8页
羊柴为根茎半灌木 ,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半干旱区的沙地。该种的营养繁殖是由根茎的水平延伸使顶端分生组织与腋生分生组织序列化不断产生而进行的。本项研究采用 14 C标记和去叶实验 ,探讨了母株 -子株所组成的分株对内的光合同化物的... 羊柴为根茎半灌木 ,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半干旱区的沙地。该种的营养繁殖是由根茎的水平延伸使顶端分生组织与腋生分生组织序列化不断产生而进行的。本项研究采用 14 C标记和去叶实验 ,探讨了母株 -子株所组成的分株对内的光合同化物的整合。在 2 4 h的传输中 ,相当可观量的 14 C-光合同化物自母株传输给子株、子株的根系和根茎 ,且它们的汇活度均超过了 1 0 %。在14 C-光合同化物向基向传输 (由子株向母株 )中 ,传输率较小 ,且汇活度不足 1 % ,但根茎在这一传输中的汇活度却超过 2 %。去叶影响着母株与子株之间的光合同化物整合。保持完整的母株增大向遭受去叶的子株传输光合产物 ;反之亦然。母株和子株都向根茎传输一定量的同化物 ,表明根茎自分株获得光合同化物的支持。羊柴的相连分株间通过根茎而发生克隆整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隆植物 羊柴 沙地 分株对 克隆整合 光合同化物 同位素示踪 木本植物
下载PDF
塔落岩黄芪主要传粉蜂的传粉效率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蒙艳华 徐环李 +1 位作者 陈轩 蔡青年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33-638,共6页
塔落岩黄芪(Hedysarum laeve)是毛乌素沙地重要豆科植物,在我国西部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自交率非常低,必须依靠传粉昆虫授粉才能结实。野生传粉蜂是其主要传粉者。为了明确塔落岩黄芪的主要传粉蜂组成及优势传粉蜂的... 塔落岩黄芪(Hedysarum laeve)是毛乌素沙地重要豆科植物,在我国西部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自交率非常低,必须依靠传粉昆虫授粉才能结实。野生传粉蜂是其主要传粉者。为了明确塔落岩黄芪的主要传粉蜂组成及优势传粉蜂的传粉效率,2004-2006年,我们设置了4个2m×2m样方观测访花昆虫的组成并对主要传粉蜂的访花频率、花粉移出率和柱头花粉沉降数目及单花停留时间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白脸条蜂(Anthophora albifronella)、海切叶蜂(Megachile maritima)和散熊蜂(Bombus sporsdicus)是塔落岩黄芪的主要传粉蜂,其中白脸条蜂在数量和访花频率上占有明显优势,但其花粉移出率比海切叶蜂和散熊蜂的低,3种蜂的柱头花粉沉降数目没有显著区别。通过对这3种蜂的花粉移出率、柱头花粉沉降数目和访花频率综合分析后,我们认为白脸条蜂是塔落岩黄芪最有效的传粉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dysarum laeve 毛乌素沙地 传粉效率 访花频率 花粉移出率 柱头花粉沉降
下载PDF
煤粉尘沉降对鄂尔多斯高原优势植物羊柴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杨慧玲 魏玲玲 +3 位作者 叶学华 刘国方 杨学军 黄振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858-2865,共8页
随着鄂尔多斯煤矿开采的日益加剧,开采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煤粉尘沉降已成为影响当地植物生长的一个重要影响因子。通过近自然生境条件下的控制实验,以鄂尔多斯高原优势植物羊柴(Hedysarum laeve)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梯度煤粉尘沉降量(0... 随着鄂尔多斯煤矿开采的日益加剧,开采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煤粉尘沉降已成为影响当地植物生长的一个重要影响因子。通过近自然生境条件下的控制实验,以鄂尔多斯高原优势植物羊柴(Hedysarum laeve)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梯度煤粉尘沉降量(0—3.5 mg/cm2)对其幼苗的光合生理特性和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煤粉尘沉降量的增加,羊柴叶片的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叶片水分饱和水汽压亏缺(Vpdl)等因子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导致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降低,使得幼苗的植株高度、叶片数、地上和地下生物量降低。因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煤粉尘颗粒通过影响叶片气孔的水汽交换过程和降低叶片表面的光照强度,影响了叶片的光合生理过程,从而抑制了羊柴幼苗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煤粉尘沉降 羊柴 净光合速率 鄂尔多斯高原 蒸腾速率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油蒿与杨柴异速生长模式及个体大小的种内竞争调节 被引量:30
12
作者 肖洒 王刚 李良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7-72,共6页
通过对油蒿与杨柴种群在不同密度下个体大小与异速生长变化模式的比较研究,初步得出以下结论:①油蒿种群的个体平均大小、高径比平均值及静态异速生长指数均未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发生明显的变化,其静态异速生长曲线都符合"简单的&qu... 通过对油蒿与杨柴种群在不同密度下个体大小与异速生长变化模式的比较研究,初步得出以下结论:①油蒿种群的个体平均大小、高径比平均值及静态异速生长指数均未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发生明显的变化,其静态异速生长曲线都符合"简单的"异速生长类型。②杨柴种群的个体平均大小随着密度的增加则不断减小,且其自疏指数小于-3/2,这主要是由于种群在高密度时冠层未达到密接的缘故,而且可以将种群内个体的总植冠投影面积和是否达到最大值作为判断冠层密接的标准。③杨柴种群的高径比平均值及静态异速生长指数随着密度的增加也未发生明显变化,其静态异速生长曲线也符合"简单的"异速生长类型,表明杨柴的异速生长特性并未随着光竞争强度的增加而发生变化,这可能是因为杨柴能通过根状茎繁殖产生新枝来寻找更合适的生境从而避免了光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异速生长模式 油蒿 杨柴 -3/2指数法则 植物生态学
下载PDF
鄂尔多斯高原沙地植被和两种优势克隆半灌木的空间格局 被引量:19
13
作者 刘凤红 刘建 董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2374-2381,共8页
群落优势种重要值的变化可以表征植被的演替状况。研究了鄂尔多斯高原飞播后不同演替阶段的沙地植被 ,以及两种优势克隆植物羊柴 (H edysarum laeve)和油蒿 (Artemisia ordosica)种群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 :在调查的尺度内 ,群落水平上 ... 群落优势种重要值的变化可以表征植被的演替状况。研究了鄂尔多斯高原飞播后不同演替阶段的沙地植被 ,以及两种优势克隆植物羊柴 (H edysarum laeve)和油蒿 (Artemisia ordosica)种群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 :在调查的尺度内 ,群落水平上 ,演替前期和演替中期的植被盖度空间自相关发生的尺度远小于演替后期。随着植被的演替和发育 ,小于抽样尺度 (<1m)的随机变异逐渐增加。暗示着植被盖度空间格局的变化与羊柴种群和油蒿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的变化有关。种群水平上 ,小尺度的空间自相关控制着羊柴种群在 3个演替阶段的空间格局 ;处于前 2个演替阶段的油蒿种群 ,空间格局受更大尺度的过程控制 ,并在自身为建群种的群落随机分布。对于 3个演替阶段的油蒿种群而言 ,发生在小于抽样尺度 (<1m)的随机变异都高于相应的羊柴种群。这两种克隆半灌木的种群空间格局的差异可能与二者克隆构型和克隆性的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蒿 克隆植物 鄂尔多斯高原 羊柴 空间格局 演替
下载PDF
增加水分与养分对克隆植物羊柴自然种群繁殖权衡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朱雅娟 阿拉腾宝 +1 位作者 董鸣 黄振英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58-664,共7页
羊柴(Hedysarum laeve)是豆科多年生半灌木,在自然条件下可以同时进行有性繁殖和克隆繁殖。该文在野外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水平的水分和养分处理对羊柴种群的繁殖权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增加一定量的水分处理显著减少了花和荚果... 羊柴(Hedysarum laeve)是豆科多年生半灌木,在自然条件下可以同时进行有性繁殖和克隆繁殖。该文在野外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水平的水分和养分处理对羊柴种群的繁殖权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增加一定量的水分处理显著减少了花和荚果的生物量;显著增加了克隆分株枝的生物量,显著减少了分株根茎的生物量,但没有影响其它部分的生物量。增加一定量的水分会抑制有性繁殖,改变生物量对克隆繁殖分株各部分的分配比例。与对照相比,增加一定量的养分能够促进有性繁殖,抑制克隆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柴 有性繁殖 克隆繁殖 养分 水分 生物量分配
下载PDF
宁夏毛乌素沙地3种常用固沙植物种群点格局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崔强 高甲荣 +3 位作者 李柏 钱斌天 刘法 张金瑞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8-63,共6页
在宁夏盐池毛乌素沙地选取50 m×50 m规格的典型无明显结皮的半固定沙地和有明显结皮的固定沙地各1块,应用Ripley′s K函数的双变量点格局分析方法,对飞播条件下混播区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羊柴(Hedysarum laeve)和花棒(... 在宁夏盐池毛乌素沙地选取50 m×50 m规格的典型无明显结皮的半固定沙地和有明显结皮的固定沙地各1块,应用Ripley′s K函数的双变量点格局分析方法,对飞播条件下混播区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羊柴(Hedysarum laeve)和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3种常用治沙植物种内和种间的空间关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飞播植物在不同的演替阶段基本上以集群分布为主要特征,在尺度为0~25 m范围内,单种分布格局均出现了最大集聚强度。如果实施单独飞播,油蒿密度不宜过高,以集聚强度高的集群分布形式为最佳,羊柴以集聚强度低的集群分布形式为最佳,花棒由于其散生的特性而不适合单独飞播。油蒿和羊柴之间空间关联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故油蒿和羊柴不适合大面积高密度混播;羊柴和花棒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因此以羊柴为主混播一定比例的花棒效果较好;花棒和油蒿不适合同时混播,但是可将油蒿飞播到有大花棒生长的沙地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 飞播种植 空间点格局 相关关系 油蒿 羊柴 花棒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优势克隆半灌木生物量配置对小尺度植被盖度变异的响应 被引量:14
16
作者 刘凤红 刘建 董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3415-3419,共5页
克隆植物根据其构型可以分为游击型和密集型。游击型克隆植物的间隔子长,分株在水平空间的扩展范围大,可以利用更大空间范围内的资源,其通过克隆生理整合作用发生的非局部反应的能力强。由此可以得出的推论之一是,小生境斑块的环境发生... 克隆植物根据其构型可以分为游击型和密集型。游击型克隆植物的间隔子长,分株在水平空间的扩展范围大,可以利用更大空间范围内的资源,其通过克隆生理整合作用发生的非局部反应的能力强。由此可以得出的推论之一是,小生境斑块的环境发生变化,生长于其中的密集型克隆植物的反应可能会更灵敏。这种反应可能会体现在生物量以及配置格局的变化上。以毛乌素地区沙生半灌木群落中两种优势克隆植物羊柴(H edy sarum laeve)和油蒿(A rtem isia ord osica)为研究对象,前者是典型的游击型克隆植物,后者是密集型克隆植物。采取野外调查的方式,观测在不同植被盖度的小生境斑块内二者地上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变化情况,并结合二者的克隆构型和生活史特征试图探讨产生这种格局的原因。结果表明:羊柴的地上各部分生物量对植被盖度变化的响应不如油蒿敏感。这或者是因为羊柴的游击型克隆构型决定其可以跨越小尺度斑块实现克隆生理整合,可以利用不同小生境斑块的资源导致的。油蒿只能利用小生境斑块内的资源,当小生境斑块的条件改变,其生物量以及配置方式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在繁殖方式上,羊柴的有性繁殖结构以及有性繁殖投资显著小于油蒿。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对一种繁殖方式的投资常常会削弱另一种繁殖方式。羊柴主要依靠克隆繁殖,这或者符合并支持配置理论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蒿 生物量分配 羊柴 毛乌素沙地 生理整合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根茎灌木羊柴的基株特征和不同生境中的分株种群特征 被引量:51
17
作者 陈玉福 董鸣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0-45,共6页
通过对毛乌素沙地常见的豆科根茎灌木羊柴的基株和分株种群的调查研究 ,揭示植物的克隆生长的生态适应意义。研究表明 :1)根茎灌木羊柴具有合轴型分枝类型和游击型基株构型。多年生根茎在沙基质中形成多层密集网络结构 ;2 )固定沙丘的... 通过对毛乌素沙地常见的豆科根茎灌木羊柴的基株和分株种群的调查研究 ,揭示植物的克隆生长的生态适应意义。研究表明 :1)根茎灌木羊柴具有合轴型分枝类型和游击型基株构型。多年生根茎在沙基质中形成多层密集网络结构 ;2 )固定沙丘的羊柴分株种群与半固定沙丘比具有较大的密度和较长的根状茎节间 ,较小的平均株距 ,但两种生境中的分株高度是相似的。固定沙丘的种群生物量和对根茎与花果生物量的投资也都高于半固定沙丘上的种群。本项研究结果为克隆植物觅食行为理论提供了又一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柴 根状茎 克隆生长 沙地 分株种群
下载PDF
荒漠土壤因子和DSE定殖对克隆植物入侵的响应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娟 贺学礼 +2 位作者 赵丽莉 许伟 闫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95-1103,共9页
克隆植物,尤其是游击型克隆植物,具有很强的扩展能力,通过克隆扩展可侵入到不同生境斑块。克隆植物入侵可能会影响入侵地土壤营养状况和微生物群落。为了探明克隆植物入侵对DSE(dark septate endophytes)活动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于201... 克隆植物,尤其是游击型克隆植物,具有很强的扩展能力,通过克隆扩展可侵入到不同生境斑块。克隆植物入侵可能会影响入侵地土壤营养状况和微生物群落。为了探明克隆植物入侵对DSE(dark septate endophytes)活动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于2013年6月在克隆植物羊柴(Hedysarum laeve)和沙鞭(Psammochloa villosa)群落空地沿根状茎延伸方向设置样方,分别于6月、8月和10月在样方内分0—10、10—20、20—30、30—40、40—50 cm土层采集土样和根样,研究了不同采样时间羊柴和沙鞭群落空地DSE和土壤理化性质时空变化。结果表明,从6月到10月,随时间后延,克隆植物逐渐侵入群落空地,沙鞭入侵群落空地数和分株数高于羊柴。羊柴群落空地根系DSE定殖率随采样时间后延,逐渐降低,最大值在6月;沙鞭群落空地根系DSE定殖率随采样时间后延,逐渐升高,最大值在10月。随着克隆植物入侵,入侵地土壤中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含量显著提高,羊柴入侵提高了入侵群落空地土壤碱解N、有效P和速效K含量,沙鞭入侵提高了入侵群落空地土壤碱解N和有效P含量。相关性分析表明,羊柴群落空地DSE定殖率与土壤p H值和电导率显著正相关,沙鞭群落空地DSE定殖率与土壤p H值极显著负相关,与电导率、碱解N和有效P极显著正相关。克隆植物入侵使得土壤环境更有利于克隆植物自身生长,为荒漠植被恢复提供了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隆植物 羊柴 沙鞭 DSE 荒漠土壤
下载PDF
羊柴种子抗旱抗盐萌发生理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曹帮华 吕世海 +1 位作者 刘欣玲 武德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2007年第4期33-38,共6页
利用等渗透胁迫的PEG和NaCl及混合溶液处理羊柴种子,测定种子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平均根长,幼苗叶片保护酶SOD、POD、CAT活性和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MDA含量。结果表明:随着胁迫强度增加,种子萌发能力下降,幼苗生长指标下降;SO... 利用等渗透胁迫的PEG和NaCl及混合溶液处理羊柴种子,测定种子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平均根长,幼苗叶片保护酶SOD、POD、CAT活性和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MDA含量。结果表明:随着胁迫强度增加,种子萌发能力下降,幼苗生长指标下降;SOD、CAT活性持续增加,脯氨酸、MDA含量上升,POD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下降。对3种胁迫条件下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分析表明:羊柴在种子萌发期和幼苗期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和一定的抗盐能力,萌发幼苗对盐、旱胁迫存在交互适应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渗透胁迫 羊柴 生理指标 抗旱性 抗盐性
下载PDF
贮藏条件和超干燥对塔落岩黄芪种子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志宏 谷继承 +2 位作者 李晓芳 贠旭疆 高洪文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8-154,共7页
采用硅胶干燥法将塔落岩黄芪种子含水量由原来的7.900%降至4.645%,3.460%,2.921%和1.829%,用铝箔袋密封后在-4℃、4℃、室温和45℃条件下贮存12个月后测定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种子含水量在2.921%~4.645%内可以提高塔落岩黄芪... 采用硅胶干燥法将塔落岩黄芪种子含水量由原来的7.900%降至4.645%,3.460%,2.921%和1.829%,用铝箔袋密封后在-4℃、4℃、室温和45℃条件下贮存12个月后测定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种子含水量在2.921%~4.645%内可以提高塔落岩黄芪种子的耐贮性,增加塔落岩黄芪种子膜透性,增加SOD、POD、CAT活性分别至4.74U/mg,0.233U/mg,2.91U/(min.g),降低MDA含量至59.72nmol/L,3.460%为塔落岩黄芪种子超干贮存的适宜含水量。室温适度超干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低温未超干的保存效果,因此认为适度超干可以作为塔落岩黄芪种质资源保护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落岩黄芪 超干贮存 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