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同情者》中的双向模拟与身份认同困境
1
作者 王佳希 《镇江高专学报》 2024年第1期35-40,共6页
霍米·巴巴在研究殖民权力结构时提出“模拟”的概念,他强调当殖民者鼓励被殖民者“模拟”他们的文化时,其结果往往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一种“面目模糊的拷贝”,这种矛盾状态反而成为被殖民者的抵抗策略。在美籍越南裔作家阮清越的... 霍米·巴巴在研究殖民权力结构时提出“模拟”的概念,他强调当殖民者鼓励被殖民者“模拟”他们的文化时,其结果往往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一种“面目模糊的拷贝”,这种矛盾状态反而成为被殖民者的抵抗策略。在美籍越南裔作家阮清越的小说《同情者》中,模拟策略是双向的,以无名的双面间谍“我”为代表的越南人一方面受到美、法两国殖民者模拟控制策略的宰制,另一方面又在主动模拟殖民国的文化与价值观时发现其殖民话语内部的逻辑问题,形成对殖民话语的抵抗。双向模拟使“我”陷入身份认同的困境。小说结尾的伦理转书写向则为摆脱这种困境提供了出路,即同情受苦难者、为“他者”发声,在这一过程中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情者》 阮清越 霍米·巴巴 双向模拟
下载PDF
后殖民主义的“流亡诗学” 被引量:26
2
作者 生安锋 《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1-63,共3页
“流散”概念近来逐渐成为一种对当代后殖民文化与认同经验的总体解释。本文分析了后殖民理论大家霍米·巴巴和爱德华·萨义德等人对流散的阐释 ,这种阐释有助于我们在运动中而非绝对的本真性中思考认同问题。由于离散者游移于... “流散”概念近来逐渐成为一种对当代后殖民文化与认同经验的总体解释。本文分析了后殖民理论大家霍米·巴巴和爱德华·萨义德等人对流散的阐释 ,这种阐释有助于我们在运动中而非绝对的本真性中思考认同问题。由于离散者游移于多种文化之间 ,故而拥有更宽阔和多元的视角 ,得以重新参与文化的改造与传承。流散论述 ,或者“流亡诗学”,为我们审视后殖民语境下差异性文化的变迁与碰撞提供了一种难得的视角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主义 流散 流亡诗学 霍米·巴巴
下载PDF
杂合中建立第三空间——从霍米·巴巴的杂合理论看谢默斯·希尼的《贝奥武甫》译本 被引量:14
3
作者 李成坚 邓红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7-31,共5页
以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的“杂合”概念为理论视角,分析了诺贝尔奖获得者谢默斯·希尼的英译版《贝奥武甫》中的两种“杂合”现象:译者文化身份的杂合和语言的杂合,最终探讨了希尼版译文中“杂合”现象的文化意义。译本... 以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的“杂合”概念为理论视角,分析了诺贝尔奖获得者谢默斯·希尼的英译版《贝奥武甫》中的两种“杂合”现象:译者文化身份的杂合和语言的杂合,最终探讨了希尼版译文中“杂合”现象的文化意义。译本中的杂合既是译者一种后殖民文化反抗的态度与策略,同时也指涉了当今北爱尔兰多元文化构成的特征。在异质文化间的相互尊重与彼此融合中重新定义爱尔兰性——建立第三空间,则是当代北爱尔兰文化发展的方向。作为当代爱尔兰文坛主将的希尼以其翻译实践对此做了有益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米·巴巴 杂合 第三空间 谢默斯·希尼 《贝奥武甫》
下载PDF
“第三空间”学术史梳理:兼论索亚、巴巴与詹明信的理论交叉 被引量:18
4
作者 袁源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4期180-188,共9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第三空间"概念的探讨日益深入,并将其运用于后现代地理学、后殖民文化、文学批评、翻译以及图书馆学研究等。通过细读理论原著,思辨爱德华·索亚和霍米·巴巴"第三空间"概念的提...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第三空间"概念的探讨日益深入,并将其运用于后现代地理学、后殖民文化、文学批评、翻译以及图书馆学研究等。通过细读理论原著,思辨爱德华·索亚和霍米·巴巴"第三空间"概念的提出背景、目标用意及理论侧重点的异同,探究詹明信的理论对二者的影响,并辨析"第三空间"与"第三场所"的概念性差异,从而梳理相关理论的学术谱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空间 都市 爱德华·索亚 霍米·巴巴 弗雷德里克·詹明信
下载PDF
抵抗的文化政治: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 被引量:10
5
作者 章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2-69,共8页
巴巴通过分析殖民主义意图与其实际后果之间的错位,呈现殖民话语文化旅行的复杂性和矛盾性,颠覆殖民话语的霸权,并在殖民和被殖民的历史交错中开辟新的文化空间,重构被殖民者的主体性。
关键词 霍米·巴巴 后殖民理论 文化混杂 文化抵抗 流亡诗学
下载PDF
建立翻译中的第三空间——论霍米·巴巴之“杂合”概念在翻译中的运用 被引量:7
6
作者 邓红 李成坚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7年第2期84-87,共4页
本文旨在梳理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家霍米.巴巴的“杂合”概念,阐述它与翻译的紧密关联。本文认为翻译过程是一种源语、译语、异质文化及译者身份的杂合过程,“杂合”、“第三空间”的概念能够瓦解原文中心与译文中心、翻译策略中归化与... 本文旨在梳理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家霍米.巴巴的“杂合”概念,阐述它与翻译的紧密关联。本文认为翻译过程是一种源语、译语、异质文化及译者身份的杂合过程,“杂合”、“第三空间”的概念能够瓦解原文中心与译文中心、翻译策略中归化与异化的二元对立,从而开拓我们对翻译过程研究的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霍米·巴巴 杂合 第三空间
下载PDF
走出二元对立的樊笼——论毛翔青的小说《酸甜》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光林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10年第1期112-122,共11页
本文运用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分析探讨华裔英国作家毛翔青的小说《酸甜》中所表现出的跨文化冲突,指出在《酸甜》中,作者表现出了华裔在英国生存所面临的三种情况:一种是单一文化现象,以一家之主陈氏为代表,恪守传统,没有体现... 本文运用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分析探讨华裔英国作家毛翔青的小说《酸甜》中所表现出的跨文化冲突,指出在《酸甜》中,作者表现出了华裔在英国生存所面临的三种情况:一种是单一文化现象,以一家之主陈氏为代表,恪守传统,没有体现出任何的灵活性;一种是文化平衡现象,以他的妻子莉莉为代表,试图在中英文化中寻求一种平衡,达到阴阳意义上的平衡与转换;第三种是以莉莉的姐姐莫伊为代表的文化同化。在这三种现象中,作者选择的是文化平衡说,希望各种文化彼此共存,突破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翔青 《酸甜》 后殖民 霍米·巴巴
下载PDF
《爱药》:印第安文化与白人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被引量:8
8
作者 倪云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年第10期23-28,50,共7页
路易丝·厄德里齐是美国当代最有名望、著作最多的印第安作家之一。其北达科他州的印第安系列小说得到读者喜爱和评论界关注。《爱药》为其处女作小说,主要描述印第安人的家庭生活,借此折射印第安人的传统文化与美国社会和现代文化... 路易丝·厄德里齐是美国当代最有名望、著作最多的印第安作家之一。其北达科他州的印第安系列小说得到读者喜爱和评论界关注。《爱药》为其处女作小说,主要描述印第安人的家庭生活,借此折射印第安人的传统文化与美国社会和现代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现状。本文尝试使用霍米·巴巴的混杂性等后殖民理论解读印第安文化与白人文化既有冲突又有融合的复杂状况。指出路易丝·厄德里齐本人身份的混杂性与边缘化在该小说中留下的不可磨灭的痕迹。从这位受过教育的印第安人代表身上可以看到,当代印第安作家已意识到话语的力量并充分利用它作为武器向白人世界挑战,他们用英语书写印第安文化并以此颠覆白人主流文化对其进行的扭曲,重新建构印第安文化的独特性,成为印第安人及其文化的代言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易丝·厄德里齐 《爱药》 后殖民解读 霍米·巴巴 混杂性 印第安 文化
下载PDF
巴赫金视角下的霍米·巴巴杂交性理论 被引量:2
9
作者 贺玉高 《中州大学学报》 2011年第6期41-46,共6页
霍米.巴巴杂交性理论的直接来源是巴赫金的小说杂交话语理论。巴赫金发现,故意的杂交化策略有意使小说话语中存在多种声音,作者借此可以揭露权威话语的虚假与荒谬。巴巴通过例子证明,这一策略可以解决萨义德后殖民主义研究中的能动性缺... 霍米.巴巴杂交性理论的直接来源是巴赫金的小说杂交话语理论。巴赫金发现,故意的杂交化策略有意使小说话语中存在多种声音,作者借此可以揭露权威话语的虚假与荒谬。巴巴通过例子证明,这一策略可以解决萨义德后殖民主义研究中的能动性缺失问题,使被殖民者能够抵抗专制的殖民权力。巴巴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利用后结构主义的思想发掘了巴赫金无意识杂交的意义,不但为后殖民主义批评家提供了抵抗的新思路,也为理解巴赫金的思想发展过程提供了一个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米·巴巴 巴赫金 杂交性理论
下载PDF
后殖民语境中《拯救溺水鱼》的抵抗模拟策略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耿莹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422-425,共4页
借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模拟"的相关理论,将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拯救溺水鱼》对西方文学作品《消失的地平线》的模拟做了后殖民主义理论意义上的解读,试图证明谭恩美在该小说中解构了西方传统的种族及文化优... 借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模拟"的相关理论,将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拯救溺水鱼》对西方文学作品《消失的地平线》的模拟做了后殖民主义理论意义上的解读,试图证明谭恩美在该小说中解构了西方传统的种族及文化优越论的抵抗式写作是其招致西方批评家及读者不解和争议的根本原因。这种讽刺性的模拟不仅是对西方传统性别话语的颠覆,更是对东西方权力关系和文化霸权的倒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恩美 拯救溺水鱼 霍米·巴巴 抵抗模拟策略
下载PDF
从《黑暗的心》管窥康拉德后殖民书写的矛盾性——一种霍米·巴巴视角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燕 李昌银 《梧州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80-83,共4页
康拉德文化身份的混杂性和他的多元文化经历共同造就了其作品后殖民书写的矛盾性。以《黑暗的心》为例,该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混杂性揭示了殖民主义的虚伪性,同时反映了康拉德对殖民主义的矛盾态度以及西方话语对东方"他者"既爱... 康拉德文化身份的混杂性和他的多元文化经历共同造就了其作品后殖民书写的矛盾性。以《黑暗的心》为例,该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混杂性揭示了殖民主义的虚伪性,同时反映了康拉德对殖民主义的矛盾态度以及西方话语对东方"他者"既爱又恨的矛盾情感;《黑暗的心》所表征的殖民话语的含混性揭示了殖民地历史的复杂性,殖民者和被殖民者既共谋又对抗的复杂关系消解了殖民权威;库尔兹的人生悲剧映射出殖民主义与生俱来的矛盾;"模拟"本来是殖民统治的策略,但最后却成为被殖民者反抗殖民压迫的有力武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暗的心》 霍米·巴巴 混杂 含混 模拟
下载PDF
创建“第三空间”——后殖民理论视野中对《跨越》的人物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凌敏 冯娅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53-56,61,共5页
本文运用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后殖民理论分析该作品,认为作品中的人物跨越了文化上的和种族上的障碍,从冲突走向妥协,这是一个文化协商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他们避免了东西文化的"二元对立"之争,从而创建了属于他们... 本文运用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后殖民理论分析该作品,认为作品中的人物跨越了文化上的和种族上的障碍,从冲突走向妥协,这是一个文化协商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他们避免了东西文化的"二元对立"之争,从而创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第三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华 《跨越》 霍米·巴巴 “第三空间” 文化协商
下载PDF
矛盾与模拟——恩古吉·瓦·提安哥长篇三部曲后殖民主义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曹霞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7期94-98,共5页
后殖民主义理论为文学作品和文学批评带来全新的视角。因此,自20世纪诞生以来一直备受文学界和批评家的关注。霍米巴巴是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理论家代表人物之一,运用他的矛盾、模拟概念对非裔作家恩古吉·瓦·提安哥的长篇三部... 后殖民主义理论为文学作品和文学批评带来全新的视角。因此,自20世纪诞生以来一直备受文学界和批评家的关注。霍米巴巴是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理论家代表人物之一,运用他的矛盾、模拟概念对非裔作家恩古吉·瓦·提安哥的长篇三部曲进行文本细读,从矛盾、模拟以及模拟的变异性上考察第三世界国家文学和文化的价值构成,颠覆后殖民文化的统治地位,解构西方的话语霸权,彰显作者的反殖民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主义 霍米巴巴 矛盾 模拟 恩古吉·瓦·提安哥
下载PDF
霍米·巴巴的杂交性理论的拉康特色 被引量:1
14
作者 贺玉高 《中州大学学报》 2012年第4期32-36,共5页
霍米·巴巴的杂交性理论要解决的是萨义德理论中的能动性缺失问题。他把拉康对确定自我身份的解构运用于殖民主义语境中,从而解构了自我与他者,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的二元对立,为反抗的能动性提供了一条解决思路。在他的批评中,殖... 霍米·巴巴的杂交性理论要解决的是萨义德理论中的能动性缺失问题。他把拉康对确定自我身份的解构运用于殖民主义语境中,从而解构了自我与他者,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的二元对立,为反抗的能动性提供了一条解决思路。在他的批评中,殖民主义文本中显示的不是殖民者对权力的完全占有,而是欲望得不到满足的人徒劳的重复和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呓语。巴巴杂交性的理论资源虽然很多,但却是拉康让他的杂交性理论获得最重要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米·巴巴 杂交性 拉康
下载PDF
从“混杂”理论看兰斯顿·休斯的诗歌 被引量:2
15
作者 郑怡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98-101,共4页
霍米·巴巴是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大师之一,在其鸿篇巨制《文化的定位》中他提出了"混杂"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后殖民理论话语中消解文化霸权和两级对立的有效策略。兰斯顿.休斯是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作家,其... 霍米·巴巴是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大师之一,在其鸿篇巨制《文化的定位》中他提出了"混杂"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后殖民理论话语中消解文化霸权和两级对立的有效策略。兰斯顿.休斯是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作家,其文化身份呈现出显著的"混杂性"。在长达40余年的文学生涯里,休斯在其创作的众多文学作品中将黑人的民族身份与"美国性"乃至"世界性"的文化身份混杂起来,书写了多元文化的共存,他的作品也呈现出这种"混杂性"。这一相似之处表明巴巴和休斯在探寻少数族裔文化发展的出路之时,都有着包容的心态:他们坚持多重文化身份,倡导以边缘的繁荣实现对中心的消解,以最终达到各种文化之间真正的平等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 霍米·巴巴 混杂 兰斯顿·休斯 黑人文学 少数族裔文化 多重文化
下载PDF
A Post-colonial Reading of Man-Man by V.S.Nailpaul
16
作者 罗媛 《海外英语》 2016年第19期192-194,共3页
A post- colonial reading of the story of Man- Man from Miguel Street by V.S. Nailpaul in the light of Homi K.Bhabha's views about mimicry reveals that to some extent mimicry in Naipaul's post-colonial writing ... A post- colonial reading of the story of Man- Man from Miguel Street by V.S. Nailpaul in the light of Homi K.Bhabha's views about mimicry reveals that to some extent mimicry in Naipaul's post-colonial writing reflects the double edged effect of mimicry discussed by Bhabha, but is more associated with the hopelessness and predicament suffered by the once colonized than the resistance to the authority of the coloniz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micry Man-Man homi bhabha V.S. Naipaul
下载PDF
漂泊在“第三空间”——奈保尔的人物形象塑造和文体风格概述
17
作者 李筠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108-112,共5页
奈保尔是后殖民主义语境中典型的漂泊在"第三空间"的流散作家。依据霍米·巴巴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对奈保尔在"第三空间"的生存状况、创作主题、人物形象塑造和文体风格进行解读可以为世界后殖民主义英语文学的研... 奈保尔是后殖民主义语境中典型的漂泊在"第三空间"的流散作家。依据霍米·巴巴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对奈保尔在"第三空间"的生存状况、创作主题、人物形象塑造和文体风格进行解读可以为世界后殖民主义英语文学的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空间” 奈保尔 霍米·巴巴
下载PDF
文化翻译的“第三空间”
18
作者 吴琪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66-68,共3页
本文从后殖民理论视阈下的"第三空间"概念入手,探讨了文化翻译与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具体阐述了建构"第三空间"理论的原因和路径。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为人们从事文化翻译提供了非常有... 本文从后殖民理论视阈下的"第三空间"概念入手,探讨了文化翻译与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具体阐述了建构"第三空间"理论的原因和路径。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为人们从事文化翻译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指导原则与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翻译 第三空间 文化差异 霍米·巴巴
下载PDF
新世纪日本青春片的本土世界主义倾向
19
作者 赵娟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第22期192-194,共3页
当下最重要的时代特征是全球化,而全球性问题的本质就是少数族群问题。当代著名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对此提出了本土世界主义观,打破了少数族群身处他乡时背负的"二元对立"魔咒,以"家园即世界,世界即家园"的... 当下最重要的时代特征是全球化,而全球性问题的本质就是少数族群问题。当代著名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对此提出了本土世界主义观,打破了少数族群身处他乡时背负的"二元对立"魔咒,以"家园即世界,世界即家园"的理念为全球离散人群带来希望。新世纪的日本青春片恰恰表露出了这种趋向。本文试以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文化杂交以及本土世界主义等理论视阈,透视日本新世纪《go!大暴走》(2001)、《无敌青春》(2004)、《大阪爱与魂》(2011)这三部青春电影在处理少数族裔形象方面的新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青春片 霍米·巴巴 本土世界主义
下载PDF
“混杂性”概念在后殖民文化语境中的植入及内涵衍变 被引量:2
20
作者 苗颖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6期202-206,共5页
"混杂性"是当今文化理论研究的热点,是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关键词。混杂性本为生物学术语,在十九世纪殖民种族主义话语中,沾染了负面的种族与文化内涵。法农等反殖民族知识分子批判了种族主义的混杂观。至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混杂性"是当今文化理论研究的热点,是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关键词。混杂性本为生物学术语,在十九世纪殖民种族主义话语中,沾染了负面的种族与文化内涵。法农等反殖民族知识分子批判了种族主义的混杂观。至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混杂性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萨义德强调了文化混杂性的普遍存在,驳斥了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文化本质主义与文化纯粹观。霍米·巴巴从语言与文化层面论述了混杂性的颠覆力与能动性,建构了混杂性理论体系。"混杂性"概念在后殖民文化语境中的植入与内涵衍变,反映出不同的意识形态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主义理论 混杂性 混杂化 文化身份 第三空间 霍米·巴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