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胡安国《春秋传》“亲亲、尊尊、贤贤”的逻辑进路
1
作者 徐建勇 王佩琼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7-162,共6页
胡安国《春秋传》原亲于情,通过亲亲容情和亲亲容隐赋予传统儒家人伦关系以情感的基础,并对其合理性进行了论证。在此基础上,将父子人伦推展为以尊君为大的政治建构,而这种政治又反过来制约人情的泛滥,这就是“不以亲亲害尊尊”,从而不... 胡安国《春秋传》原亲于情,通过亲亲容情和亲亲容隐赋予传统儒家人伦关系以情感的基础,并对其合理性进行了论证。在此基础上,将父子人伦推展为以尊君为大的政治建构,而这种政治又反过来制约人情的泛滥,这就是“不以亲亲害尊尊”,从而不但保证了政治的严肃性,而且强化了君主集权,促进了文明的进步。同时在君主集权下,社会治理主要依靠对贤人的使用,而贤人的使用不仅能够保证君主贵族的亲亲之情,而且能够保证整个社会以亲亲之情贯连,这就是“尊贤为亲亲之本”的意蕴。总之,胡安国以“亲亲”为根据而建构人伦秩序、君主集权和贤人治世的经世理念,彰显了其与时俱进、经世致用的经学诠释旨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安国 《春秋传》 亲亲 尊尊 贤贤
下载PDF
“情”在儒家伦常秩序中的地位——以胡安国《春秋传》为例
2
作者 徐建勇 张青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胡安国《春秋传》以“情”为基点,通过“爱”与“畏”两种本真情之样态运作,分别从横向和纵向上构建了五伦亲疏格局和三伦社会政治治理次序,为宗法秩序的正当性找到了情感认同根基。基于此,胡安国又以“父子”这根人伦主轴为发端,通过... 胡安国《春秋传》以“情”为基点,通过“爱”与“畏”两种本真情之样态运作,分别从横向和纵向上构建了五伦亲疏格局和三伦社会政治治理次序,为宗法秩序的正当性找到了情感认同根基。基于此,胡安国又以“父子”这根人伦主轴为发端,通过对“孝”与“敬”的进一步伸张,以家庭秩序等差建构为起点支持,以此达成政治秩序建构之目的。为规范伦常秩序运行的实践路径,胡安国遵循“称情节文”的逻辑理路,通过礼与情的互动,最终以“乐”使二者沟通并契合,为伦常秩序的合理性提供治世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安国 春秋传 儒家 伦常秩序
下载PDF
试论朱舜水与胡安国的《春秋》观之异同
3
作者 林美茂 赵雯萱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44-54,共11页
朱舜水的《春秋》观对《大日本史》编史意识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其《春秋》观又深受胡安国《春秋传》的影响。比较分析二人《春秋》观,对于《春秋》学史和《大日本史》史观的理解都很有价值。我们认为,二人的《春秋》观之间虽有渊... 朱舜水的《春秋》观对《大日本史》编史意识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其《春秋》观又深受胡安国《春秋传》的影响。比较分析二人《春秋》观,对于《春秋》学史和《大日本史》史观的理解都很有价值。我们认为,二人的《春秋》观之间虽有渊源关系,但学术重点不同,学术风格各异。胡安国意在“尊王”之统绪,以谨始通贯他旨;朱舜水意在通过“尊王”之阶序,以虚君敬奉天命。胡安国的《春秋传》作为科举定本一直影响了元明清三朝,在政治上强化了“尊王”的论述;朱舜水指导编纂《大日本史》对德川日本的体制和儒学话语变迁都有所影响,其“虚君”问题一直延续到明治时期。二人在《春秋》观上的差别有身份、地域及历史境况的原因。胡安国的《春秋》观作为朱舜水《春秋》观的重要来源是需要加以说明的,但更重要的是揭示二人《春秋》观之“异”的《春秋》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舜水 胡安国 《春秋》观
下载PDF
朱彝尊的《斋中读书》诗第四首发微
4
作者 张宗友 《嘉兴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40-47,共8页
《斋中读书》第四首以五行学为论域。其第一层次体现的是朱彝尊的五行观,即建立在儒家经典阐释与正史叙事基础上的五行认同观。第二层次指出邵雍更改五行之举的学术错误。朱彝尊对邵雍的批评,是对朱子以来学人相关研究的延续,而其见解... 《斋中读书》第四首以五行学为论域。其第一层次体现的是朱彝尊的五行观,即建立在儒家经典阐释与正史叙事基础上的五行认同观。第二层次指出邵雍更改五行之举的学术错误。朱彝尊对邵雍的批评,是对朱子以来学人相关研究的延续,而其见解也得到后来学者的认同与继承。此诗因而具有诗学与学术史的双重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彝尊 《斋中读书》 胡安国 《春秋传》 《左传》
下载PDF
《日讲春秋解义》的悬置与清初文治政策的嬗变
5
作者 顾一凡 《政治思想史》 2023年第4期15-28,196,共15页
《日讲春秋解义》成书后并未颁行,雍正以未合康熙圣意为由,命方苞删改与重塑。然康熙激赏胡安国学说,要求儒臣进讲以《春秋胡氏传》为宗,《日讲春秋解义》悬置未刻是因高士奇进讲《春秋》仅属南书房侍讲。雍正要求删去《日讲春秋解义》... 《日讲春秋解义》成书后并未颁行,雍正以未合康熙圣意为由,命方苞删改与重塑。然康熙激赏胡安国学说,要求儒臣进讲以《春秋胡氏传》为宗,《日讲春秋解义》悬置未刻是因高士奇进讲《春秋》仅属南书房侍讲。雍正要求删去《日讲春秋解义》涉及胡安国学说的篇幅,实是排斥胡安国对华夷之辨的讨论,试图以孝道文饰真实用意。乾隆亦在御制序言中夸大朱熹对胡安国学说的不满,指责胡安国解经以义理穿凿,似尊朱而实曲解朱子之意。康熙、雍正、乾隆对《日讲春秋解义》的态度以及对胡安国春秋学的看法,折射三代君主的华夷观念及相应的文治政策,尤凸显康熙会通古今、不拘满汉的开明通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筵日讲 高士奇 方苞 胡安国 文治政策
下载PDF
胡安国《春秋传》学术渊源探析 被引量:3
6
作者 王丽梅 戴宏图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7-100,共4页
胡安国是两宋之际著名的经学家和理学家,其倾注毕生心血所著的《春秋胡氏传》专涉科场达三百年之久,同"三传"并显,被列为《春秋》四传,享誉甚隆。胡安国《春秋》之学深受孙复及程颐的影响,其解《春秋》,会通三传,兼采诸家之说... 胡安国是两宋之际著名的经学家和理学家,其倾注毕生心血所著的《春秋胡氏传》专涉科场达三百年之久,同"三传"并显,被列为《春秋》四传,享誉甚隆。胡安国《春秋》之学深受孙复及程颐的影响,其解《春秋》,会通三传,兼采诸家之说,以成一家之言。诚如他在《春秋传.述纲领》中所说"今所传,事按《左氏》,义采《公羊》、《谷梁》之精者,大纲本孟子,而微词多以程氏之说为证云"。[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安国 春秋传 王道 天理
下载PDF
湖湘学派对周敦颐的推尊考论——以南宋时期濂溪祠记为中心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安民 周欣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5-50,共6页
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也是湖湘学的奠基人。梳理"濂溪祠记"可以看出,自湖湘学派开创者胡安国"寻访濂溪遗事"后,胡宏开地方学术传统的先河,作《邵州州学记》,搜求、整理出版《通书》,说明周敦颐学术思想的重... 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也是湖湘学的奠基人。梳理"濂溪祠记"可以看出,自湖湘学派开创者胡安国"寻访濂溪遗事"后,胡宏开地方学术传统的先河,作《邵州州学记》,搜求、整理出版《通书》,说明周敦颐学术思想的重要地位。张栻将周敦颐提升至"道学宗主"地位,既要面对儒家内部势力的斗争,也要应对佛、道的挑战,这些斗争成为周敦颐学术地位提升的主要动力,亦是湖湘学学术旨趣确立的重要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湘学派 周敦颐 胡安国 胡宏 张栻 濂溪祠记
下载PDF
“夏时冠周月”解 被引量:4
8
作者 赵伯雄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2年第4期49-52,共4页
宋代学者胡安国的《春秋》学理论当中 ,有所谓“以夏时冠周月”之说 ,昔人反对者很多 ,今人则以为是纯粹的经学问题而不屑一顾。本文探索此说的真实含义 ,揭示胡氏提出的这一命题在表面的历法问题背后的政治学意义 ,指出解决此类经学问... 宋代学者胡安国的《春秋》学理论当中 ,有所谓“以夏时冠周月”之说 ,昔人反对者很多 ,今人则以为是纯粹的经学问题而不屑一顾。本文探索此说的真实含义 ,揭示胡氏提出的这一命题在表面的历法问题背后的政治学意义 ,指出解决此类经学问题对深入开展历史研究是很有助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安国 春秋传 三正 改时 改月
下载PDF
朱熹、张栻解《孟子》“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之比较 被引量:1
9
作者 乐爱国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1-26,共6页
朱熹、张栻解《孟子》“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以程颐的天理人欲概念讨论义利之辨,大致源于胡安国讲“义者,天理之公;利者,人欲之私”。张栻讲“无所为者天理,义之公也;有所为者人欲,利之私也”,讲“无所为者”与“有所为者”的... 朱熹、张栻解《孟子》“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以程颐的天理人欲概念讨论义利之辨,大致源于胡安国讲“义者,天理之公;利者,人欲之私”。张栻讲“无所为者天理,义之公也;有所为者人欲,利之私也”,讲“无所为者”与“有所为者”的对立。朱熹进一步讲仁义为天理之公,利心为人欲之私,讲仁义之心与利心的对立。因此,朱熹与张栻的解读,并没有讲义利对立,而且朱熹讲“仁义未尝不利”,与张栻讲“仁义之行,固无不利者也”如出一辙。然而,朱熹又讲“君子未尝不欲利”,较张栻对于利有更多的肯定。尤其是,张栻把义利之辨与王道联系起来,而朱熹则更在意“君子未尝不欲利”“仁义未尝不利”与孟子所言在学理上的融洽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张栻 胡安国 《孟子》 义利
下载PDF
胡安国与程门弟子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立新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38-43,共6页
胡安国与程门弟子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学术问题,它既关系到程氏之学的流传,又关系到湖湘学派的思想来源,澄清这一问题是有重要的学理意义的。胡安国不仅与谢良佐、杨时、游酢、侯仲良、王萍等关系非常密切,同时又与他们的弟子有... 胡安国与程门弟子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学术问题,它既关系到程氏之学的流传,又关系到湖湘学派的思想来源,澄清这一问题是有重要的学理意义的。胡安国不仅与谢良佐、杨时、游酢、侯仲良、王萍等关系非常密切,同时又与他们的弟子有相当密切的往来。他们互相切磋,互相勉励,不仅对南宋理学的兴盛,而且对推进理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安国 程门弟子 关系 湖湘学派 谢良佐 杨时 程颢 朱震 罗从彦 游酢 陈渊 王萍 侯仲良
下载PDF
《春秋胡传》和宋元明科举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思齐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5-13,22,共10页
胡安国是南宋理学的开创者,其理学紧密结合国家的现实危难,所上《时政论》亦有学理价值。此外,胡安国还是湖湘学派的创立者。胡安国是宋代春秋学史上的杰出人物。尊奉孟子、庄周、董仲舒、王通、邵雍、张载和程颐共七家之学说为撰述纲领... 胡安国是南宋理学的开创者,其理学紧密结合国家的现实危难,所上《时政论》亦有学理价值。此外,胡安国还是湖湘学派的创立者。胡安国是宋代春秋学史上的杰出人物。尊奉孟子、庄周、董仲舒、王通、邵雍、张载和程颐共七家之学说为撰述纲领,这是胡安国标举的思想旗帜。直接地取法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来著书,这是胡安国采取的撰述策略。胡安国对宋元明时期的科举考试影响巨大,《春秋胡传》成了考试指南。胡安国欲以自己的著作来顶替《左传》,这一点他没有办到。尽管《春秋胡传》具有理学的深刻性,但它却缺少史传文学的情节性和生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胡传》 经典阐释 科举制度 比较研究
下载PDF
胡安国对佛教思想的吸收与批判
12
作者 陈代湘 孟玲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9-34,共6页
宋代理学家胡安国曾与佛僧有过密切的往来,在佛理上有着较高的造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胡安国理学思想的形成,也为他批判佛教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胡安国对佛教思想的吸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起不灭心之体,方起方灭心之用”... 宋代理学家胡安国曾与佛僧有过密切的往来,在佛理上有着较高的造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胡安国理学思想的形成,也为他批判佛教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胡安国对佛教思想的吸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起不灭心之体,方起方灭心之用”对佛教“一心开二门”思想的吸收;二是“性善不与恶对”对佛教“性无善恶”论的吸收;三是“平常即是精妙”对佛教“平常心是道”思想的吸收。胡安国对佛教思想的批判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本体论上批判佛教“以理为障”;心性论上批判佛教“批根拔本,殄灭人伦”;工夫论上批判佛教“不假证修而语觉地”。胡安国对佛教思想的吸收与批判进一步影响了胡寅、胡宏,对湖湘学派理学思想的建构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安国 佛教思想 吸收 批判
下载PDF
胡安国《春秋传》的礼学观
13
作者 戴金波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15,共6页
《春秋》与礼关系密切,礼的本末、常变关系,历来是《春秋》学讨论的热点。礼有本末之分、文实之别,礼有常亦有变。胡安国的《春秋传》提出了"正身治人礼之本、威仪文辞礼之末"的思想,强调"礼以敬为本"观点。胡安国... 《春秋》与礼关系密切,礼的本末、常变关系,历来是《春秋》学讨论的热点。礼有本末之分、文实之别,礼有常亦有变。胡安国的《春秋传》提出了"正身治人礼之本、威仪文辞礼之末"的思想,强调"礼以敬为本"观点。胡安国认为,礼之"本"与"实"是不可更改的"礼之常";而礼之"末"与"文"则是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的"礼之变"。在"礼之常"与"礼之变"之间,有一个基本的法则是必须遵守的,那就是"变而不失礼之正,则犹可矣"、"变而不越乎道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安国 《春秋传》 礼学
下载PDF
《宋元学案》视域下湖湘学派的源流及其诠释——以胡安国、胡寅、胡宏、张栻为中心
14
作者 连凡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106-112,共7页
《宋元学案》编纂者梳理了湖湘学派的发展源流,厘清了胡安国作为二程私淑弟子及孙复再传弟子的师承关系及其理学与春秋学的渊源。黄宗羲基于儒佛根本理论差异在于是否承认天理的观点,批评了胡寅基于表面现象的佛教批判,又从性、心、工夫... 《宋元学案》编纂者梳理了湖湘学派的发展源流,厘清了胡安国作为二程私淑弟子及孙复再传弟子的师承关系及其理学与春秋学的渊源。黄宗羲基于儒佛根本理论差异在于是否承认天理的观点,批评了胡寅基于表面现象的佛教批判,又从性、心、工夫3个方面反驳了朱熹对《知言》的批判,指出胡宏的性无善恶说是指作为本体的善性,避免了将善恶混在的气质之性混入义理之性中,胡宏以心属已发的观点出自程颐早年的未定之说,胡宏察识本心发出的端倪而后容易下涵养工夫的观点与程颢的识仁说一致。编纂者基于心学立场推崇张栻较朱熹更早重视涵养工夫,批评其向外穷理的"集义"说,又肯定了湖湘学派以察识日常生活中本心流行的端倪作为体认仁体之方法的宗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学案》 湖湘学派 胡安国 胡寅 胡宏 张栻
下载PDF
杨时《春秋》遗说及其渊源
15
作者 黄觉弘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129-134,共6页
《龟山集》四十二卷中多论及《春秋》,卷八《经解.春秋义》尤为集中。李明复《春秋集义》、胡安国《胡氏春秋传》、程公说《春秋分记》等书称引杨时《春秋》说,其中多有不见《龟山集》及新近出版《全宋文》之《杨时集》者,乃杨时《春秋... 《龟山集》四十二卷中多论及《春秋》,卷八《经解.春秋义》尤为集中。李明复《春秋集义》、胡安国《胡氏春秋传》、程公说《春秋分记》等书称引杨时《春秋》说,其中多有不见《龟山集》及新近出版《全宋文》之《杨时集》者,乃杨时《春秋》佚说。杨时对宋世《春秋》学非常关注,其说与宋世学者渊源颇深。杨时对胡安国"元即仁"说和"夏时冠周月"说进行了最早的批评。杨时曾多向程颢请教问疑。杨时与程颐都重义理而轻训诂,但程颐明显将传统《春秋》学纳入到其理学体系,刘绚、胡安国也沿此路数推而广之,而杨时立论衍说却甚少见此以"天理"、"人欲"为范畴的程门理学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时 《春秋》 程颢 程颐 胡安国
下载PDF
胡安国《春秋传》征引诗小序考
16
作者 罗军凤 《唐都学刊》 2020年第3期75-82,共8页
胡安国《春秋传》大量征引诗小序,不仅用其史事,亦用其褒贬、义理,甚至依据诗小序推知周代礼制。诗小序包含的史事、褒贬与其他文献的记载不尽相同,甚至不见于其他历史文献。胡安国采信于诗小序,来源于用而不疑的传统。“疑序”“废序... 胡安国《春秋传》大量征引诗小序,不仅用其史事,亦用其褒贬、义理,甚至依据诗小序推知周代礼制。诗小序包含的史事、褒贬与其他文献的记载不尽相同,甚至不见于其他历史文献。胡安国采信于诗小序,来源于用而不疑的传统。“疑序”“废序”之声倡自宋代,但是在宋以后的科举考试以及学者著作中,诗小序从未被弃用。胡安国以及后来学者不加质疑地使用诗小序,使我们重新审视诗小序的史料价值。诗小序的史料价值未可轻易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安国 《春秋传》 诗小序
下载PDF
论《宋元学案》对湖湘学派的诠释与评价
17
作者 连凡 《地方文化研究》 2017年第3期1-8,共8页
《宋元学案》编纂者梳理了湖湘学派的发展源流,厘清了胡安国作为二程私淑弟子及孙复再传弟子的师承关系及其理学与春秋学的渊源。黄宗羲基于儒佛根本理论差异在于是否承认天理的观点,批评了胡寅基于表面现象的佛教批判,又从性、心、工... 《宋元学案》编纂者梳理了湖湘学派的发展源流,厘清了胡安国作为二程私淑弟子及孙复再传弟子的师承关系及其理学与春秋学的渊源。黄宗羲基于儒佛根本理论差异在于是否承认天理的观点,批评了胡寅基于表面现象的佛教批判,又从性、心、工夫三个方面反驳了朱熹对《知言》的批判,指出胡宏的"性无善恶"说是指作为本体的善性,避免了将善恶混在的气质之性混入义理之性中,胡宏以心属已发的观点出自程颐早年的未定之说,胡宏察识本心发出的端倪而后容易下涵养工夫的观点与程颢的识仁说一致。编纂者基于心学立场推崇张栻较朱熹更早重视涵养工夫,批评其向外穷理的"集义"说,又肯定了湖湘学派以察识日常生活中本心流行的端倪作为体认仁体之方法的宗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学案》 湖湘学派 胡安国 胡寅 胡宏 张栻
下载PDF
胡安国隐居碧泉时期的弟子们
18
作者 王立新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38-41,共4页
南宋理学大宗之一的湖湘学派,长期在湘潭、衡山地区从事学术和教育活动。作为开创者,胡安国利用湘潭碧泉书院培养了很多弟子,他们都有较高的成就,对湖湘学派的奠立和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关键词 湖湘学派 胡安国 理学 经世致用
下载PDF
胡安国的“尊君强本”政治伦理思想
19
作者 陈力祥 汪美玲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46-55,共10页
胡安国的政治伦理思想集中体现在其所著《春秋传》中,而《春秋传》的核心思想主要是"尊君强本"。由此可见,胡安国的政治伦理思想核心在于"尊君强本"。这是由胡安国早年求学太学,得《春秋》之旨和理学之义,而后基于... 胡安国的政治伦理思想集中体现在其所著《春秋传》中,而《春秋传》的核心思想主要是"尊君强本"。由此可见,胡安国的政治伦理思想核心在于"尊君强本"。这是由胡安国早年求学太学,得《春秋》之旨和理学之义,而后基于其对"义利""常变"的理解催生而来。胡安国解"元"为"理",解"理"为"心",并主张"尽心成性",为"尊君强本"的政治伦理思想奠定了哲学基础。其"尊君强本"思想包括三层最基本的内涵:贵德贱利、尊君抑臣和尊华攘夷。其中,"贵德贱利"为"尊王抑臣""尊华攘夷"之总纲,核心在于"贵德";"尊君抑臣"为内政之方,目的在于"尊君";"尊华攘夷"为处理外事之准则,核心为"尊华"。胡安国的"尊君强本"思想奠定了湖湘学政治伦理思想的基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安国 尊君强本 政治伦理 《春秋传》
下载PDF
论南宋胡氏《春秋》学理论“先进性”
20
作者 刘宗棠 王公山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135-138,共4页
儒家诸经中,《春秋》因其自身的特点,最容易与现实政治生活发生联系。自汉代被列入五经以来,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及学者的重视,对其经传的研究代不乏人,成果丰硕,因而逐渐形成了《春秋》学,而南宋胡安国的《春秋》学却后出转精,成为诸多... 儒家诸经中,《春秋》因其自身的特点,最容易与现实政治生活发生联系。自汉代被列入五经以来,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及学者的重视,对其经传的研究代不乏人,成果丰硕,因而逐渐形成了《春秋》学,而南宋胡安国的《春秋》学却后出转精,成为诸多研究著作中的翘楚,曾与三传并列于元、明学官,成为科举考试的圭臬。通过综合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其自身的特点,可以探索出胡氏《春秋》学的超凡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安国《春秋》学 “先进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