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渗煤中N_(2)吸附模型适用性分析
1
作者 杨靖浩 刘会虎 +2 位作者 张琨 薛生 徐宏杰 《中国煤炭地质》 2023年第9期27-32,共6页
以中国两淮煤田低渗含煤区刘庄矿13煤和祁东矿7煤为研究对象,开展了N_(2)等温吸附试验。以回归系数平方、标准差和相对误差三种指标综合分析了Langmuir模型(简称L模型)、Toth模型(简称T模型)、Dubinin-Astakhov(简称D-A模型)、Dubinin-R... 以中国两淮煤田低渗含煤区刘庄矿13煤和祁东矿7煤为研究对象,开展了N_(2)等温吸附试验。以回归系数平方、标准差和相对误差三种指标综合分析了Langmuir模型(简称L模型)、Toth模型(简称T模型)、Dubinin-Astakhov(简称D-A模型)、Dubinin-Radushkevich模型(简称D-R模型)、Optimize Langmuir模型(简称优化L模型)、Optimize Toth模型(简称优化T模型)、Optimize Dubinin-Astakhov模型(简称优化D-A模型)、Optimize Dubinin-Radushkevich模型(简称优化D-R模型),共8种模型对低渗煤中N_(2)吸附曲线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两组煤样中N_(2)吸附都符合经典IUPAC等温吸附分类标准中的第Ⅰ型等温吸附曲线;8种模型对低渗煤中N_(2)吸附的拟合精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优化T模型>T模型>优化L模型>优化D-A模型>优化D-R模型>D-A模型>L模型>D-R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模型 氮气 低渗煤 两淮煤田
下载PDF
淮南煤田13-1煤层顶板地质特征与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30
2
作者 刘钦甫 刘衡秋 +3 位作者 彭苏萍 孟召平 曹代勇 张玉德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18-322,共5页
根据大量钻孔和矿井生产资料,对淮南煤田13-1煤层顶板地质条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煤层顶板的沉积环境及沉积特征对顶板的稳定性起主要控制作用,煤层小构造和顶板岩性组合等因素影响顶板稳定性的局部变化.分流河道砂岩是... 根据大量钻孔和矿井生产资料,对淮南煤田13-1煤层顶板地质条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煤层顶板的沉积环境及沉积特征对顶板的稳定性起主要控制作用,煤层小构造和顶板岩性组合等因素影响顶板稳定性的局部变化.分流河道砂岩是稳定性最好的顶板岩性,厚层分流间湾泥岩顶板的稳定性次之,泛滥平原泥岩顶板和决口扇、潮坪砂岩顶板为不稳定或中等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煤田 顶板地质特征 沉积环境 顶板稳定性
下载PDF
淮南煤田煤矸石中环境意义微量元素的丰度 被引量:25
3
作者 崔龙鹏 白建峰 +5 位作者 黄文辉 史永红 颜事龙 唐修义 胡友彪 熊彦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35-540,共6页
淮南煤田矿区开采历史长,煤矸石累计堆存量大,从环境意义角度研究该矿区煤矸石具有其典型性和现实性。根据煤矸石来源、矿区主采煤层和岩性特征,在井下煤系地层系统采集原始煤矸石样品44件,运用现代环境微量元素分析技术(INAA和ICP-MS)... 淮南煤田矿区开采历史长,煤矸石累计堆存量大,从环境意义角度研究该矿区煤矸石具有其典型性和现实性。根据煤矸石来源、矿区主采煤层和岩性特征,在井下煤系地层系统采集原始煤矸石样品44件,运用现代环境微量元素分析技术(INAA和ICP-MS)测定了煤矸石中46种微量元素,并用冷原子吸收法分析Hg、选择性电极法分析F。进而筛选出11种具有环境意义的有害元素:10种金属元素(Cd、Cu、Ni、Sn、Hg、Mn、As、Cr、Pb、Zn)和1种非金属元素F。并以总量法初步预测和评估这些元素的含量水平和潜在的环境影响。与淮南煤及其土壤、世界煤、华北泥岩的对比可知,煤矸石中Cd、Cu、Mn、Ni、Pb、Sn等超出土壤背景值,有必要对这些元素在矿区环境污染迁移性和累积性的环境效应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微量元素 丰度 环境意义 淮南煤田
下载PDF
用测井曲线划分煤体结构和预测煤储层渗透率 被引量:90
4
作者 傅雪海 姜波 +3 位作者 秦勇 叶诗忠 章云根 曾庆华 《测井技术》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40-143,共4页
基于测井曲线划分的煤体结构 ,利用聚类分析将两淮煤田各矿井煤体结构划分为原生结构 碎裂煤 (Ⅰ类 )、碎斑煤(Ⅱ类 )和糜棱煤 (Ⅲ类 ) 3种类型。根据煤层气试井资料 ,建立了煤储层渗透率与Ⅱ、Ⅲ类构造煤厚度百分比之间的数学模型 ,... 基于测井曲线划分的煤体结构 ,利用聚类分析将两淮煤田各矿井煤体结构划分为原生结构 碎裂煤 (Ⅰ类 )、碎斑煤(Ⅱ类 )和糜棱煤 (Ⅲ类 ) 3种类型。根据煤层气试井资料 ,建立了煤储层渗透率与Ⅱ、Ⅲ类构造煤厚度百分比之间的数学模型 ,并依据Ⅱ、Ⅲ类构造煤的发育程度 ,将煤储层渗透率划分为高、中、低渗 3个级别。在上述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 ,探讨了两淮煤田Ⅱ、Ⅲ类构造煤和低渗区的分布特征 ,为煤层气勘探选区避开煤体结构强烈破碎、煤储层可改造性差的区段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曲线 划分 煤体结构 预测 煤储层 渗透率 煤层气
下载PDF
淮南煤田煤系页岩气储集空间特征及其岩相控制作用 被引量:12
5
作者 徐宏杰 胡宝林 +3 位作者 郑建斌 刘会虎 张文永 郑凯歌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18-430,共13页
海陆过渡相煤系泥页岩广泛分布,具有良好的天然气资源潜力。以淮南煤田煤系泥页岩为研究对象,运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分析手段,对淮南煤田煤系地层泥页岩的矿物学、岩相、储层特征等方面进行相关测试,并探讨了泥岩岩相对页岩气储集... 海陆过渡相煤系泥页岩广泛分布,具有良好的天然气资源潜力。以淮南煤田煤系泥页岩为研究对象,运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分析手段,对淮南煤田煤系地层泥页岩的矿物学、岩相、储层特征等方面进行相关测试,并探讨了泥岩岩相对页岩气储集空间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淮南煤田煤系泥页岩矿物成分中黏土矿物含量多、自生非黏土矿物相对较少,致使岩石脆性降低并对压裂裂缝产生具有负效应,但部分菱铁矿的存在可能起改善作用;存在花斑状高岭石泥岩、浅灰色高岭石泥岩、鲕状泥岩、暗色泥岩、粉砂质泥岩等5种岩相。泥页岩储层裂缝包括层面剪切缝、有机质演化异常压力缝、层间页理缝、构造裂缝等宏观类型和与石英和高岭石有关的微裂缝类型;泥页岩孔隙包括化石孔、粒间孔、粒内孔和晶间孔及可能的有机质孔等类型,为页岩气赋存提供了储集空间。不同沉积环境下的泥岩岩相不同,进而决定了矿物成分特征与有机质相对含量,对泥页岩储集空间起主要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页岩气 储集空间 泥页岩 孔隙与裂缝 淮南煤田
下载PDF
含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以淮南煤田为例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小军 陶明信 +2 位作者 马锦龙 王万春 孙国强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22-626,共5页
淮南煤田煤层气属于热成因和次生生物成因气的混合气。不同矿区和不同煤层中煤层气的δ13C1值有明显的不同,这主要是由于现今淮南煤田的煤层气藏中后期生成的次生生物气与残留在煤层中的热解气混合比例不同造成的。研究显示,淮南煤田煤... 淮南煤田煤层气属于热成因和次生生物成因气的混合气。不同矿区和不同煤层中煤层气的δ13C1值有明显的不同,这主要是由于现今淮南煤田的煤层气藏中后期生成的次生生物气与残留在煤层中的热解气混合比例不同造成的。研究显示,淮南煤田煤层气的δ13C1值明显轻于我国热成因煤型气和世界主要地区煤层气的1δ3C1值,表现出了含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的δ13C1值的变化特征;而δ13C2值明显与我国热成因煤型气和世界主要地区煤层气的δ13C2值处于同一分布范围,表现出了热成因气δ13C2值的特征。淮南煤田煤层气的1δ3CCO2值反映出煤层气中的CO2主要为煤热解而来,部分是次生生物气生成过程中,经过了微生物的还原作用而残留的C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组成 次生生物成因气 煤层气 淮南煤田
下载PDF
两淮煤田煤储层孔-裂隙系统与煤层气产出性能研究 被引量:133
7
作者 姚艳斌 刘大锰 +2 位作者 黄文辉 汤达祯 唐书恒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3-168,共6页
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显微裂隙分析、压汞孔隙分析及低温氮吸附试验等手段,研究了两淮煤田煤储层孔、裂隙系统发育情况.研究发现该区煤储层孔、裂隙系统具有如下特征:①显微裂隙非常发育,且多以宽度小于5μm且长度小于300 μm的裂隙为主体... 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显微裂隙分析、压汞孔隙分析及低温氮吸附试验等手段,研究了两淮煤田煤储层孔、裂隙系统发育情况.研究发现该区煤储层孔、裂隙系统具有如下特征:①显微裂隙非常发育,且多以宽度小于5μm且长度小于300 μm的裂隙为主体;②孔隙度较小,且孔隙类型中吸附孔(0~100 nm)远比渗流孔(大于100nm)发育;③吸附孔多为连通性较差的一端封闭的平行板毛细孔.这种两极、双峰分布的孔裂隙系统结构,有利于煤层气的聚集,但对煤层气的开采不十分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淮煤田 煤储层 孔隙结构 裂隙系统 煤层气
下载PDF
淮南煤田顾桥煤矿深煤层地应力测试 被引量:6
8
作者 郑贵强 连会青 +3 位作者 凌标灿 唐书恒 韩永 杨德方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324-1328,共5页
为了研究淮南煤田的地应力分布特征和垂向变化规律,通过对淮南煤田顾桥煤矿的地应力测试和分析,发现顾桥煤矿最大主应力方向在NE56.8°~76.3°之间,平均水平地应力方向为NE67.17°~SW67.17°.通过对矿区地应力随埋深的... 为了研究淮南煤田的地应力分布特征和垂向变化规律,通过对淮南煤田顾桥煤矿的地应力测试和分析,发现顾桥煤矿最大主应力方向在NE56.8°~76.3°之间,平均水平地应力方向为NE67.17°~SW67.17°.通过对矿区地应力随埋深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最大水平主应力SH、最小水平主应力Sh和铅直主应力Sv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此外,研究发现:在埋深600 m以浅,最小主应力大于垂向应力;在埋深600 m以深,最小主应力小于垂向应力;在埋深1 000 m以浅,最大主应力大于垂直应力;在埋深1 000 m以深,最大主应力小于垂向应力.依据地应力与埋深的关系,可以把1 000 m深度作为划分深浅煤层的一种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煤田 埋深 水力压裂 地应力 深煤层 最大水平应力 最小水平应力 垂向应力
原文传递
基于自然伽马测井的淮南煤田朱集井田煤系岩浆岩生热率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任自强 吴基文 +2 位作者 彭涛 桂祥 张海潮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9-53,58,共6页
为研究淮南煤田煤系岩浆岩生热率特点及其对地温场的影响,以淮南朱集井田为研究对象,基于36个钻孔内6 208个煤系岩石自然伽马(GR)测井值的基础上,利用自然伽马与生热率GR-A的关系式,计算不同岩石生热率及其标准差,结果得出,煤系沉积岩... 为研究淮南煤田煤系岩浆岩生热率特点及其对地温场的影响,以淮南朱集井田为研究对象,基于36个钻孔内6 208个煤系岩石自然伽马(GR)测井值的基础上,利用自然伽马与生热率GR-A的关系式,计算不同岩石生热率及其标准差,结果得出,煤系沉积岩的GR值由大到小依次为泥岩83.83 API、砂岩62.23 API和煤34.32 API,岩浆岩的GR值为103.89 API,远大于沉积岩;岩浆岩的生热率也最大,平均1.63μW/m3,约为煤的3倍,但因受岩浆岩侵入分期性的影响,其标准差较大。总的来说,朱集井田内煤系岩石放射性生热对区内大地热流的贡献量不大,但岩浆岩的高生热率对岩层生热结构的改变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热率 自然伽马测井 岩浆岩 淮南煤田 朱集井田
下载PDF
淮南煤田第四含煤段砂体的演化特征及对煤层厚度的控制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衡秋 刘钦甫 +2 位作者 彭苏萍 谭儒蛟 付正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10,共4页
讨论了淮南煤田第四含煤段砂体的演化特征及其对 13- 1煤层厚度的影响。研究表明 ,煤层底板砂体展布型式变化较大 ,继承性较差 ,反映出网状三角洲平原上分流河道发育特点 ;顶板分流河道沉积作用以垂向加积作用为主 ,岩体演化具有较好的... 讨论了淮南煤田第四含煤段砂体的演化特征及其对 13- 1煤层厚度的影响。研究表明 ,煤层底板砂体展布型式变化较大 ,继承性较差 ,反映出网状三角洲平原上分流河道发育特点 ;顶板分流河道沉积作用以垂向加积作用为主 ,岩体演化具有较好的继承性 ;在靠近煤层发育的时期内 ,底板砂岩和煤层空间分布呈现互为消长的关系 ,而在顶板砂体发育的早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 砂体演化 分流河道沉积 煤层厚度 淮南煤田
下载PDF
安徽淮南煤田“陷落柱”成因模式及其综合预测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许光泉 孙丰英 +2 位作者 李佩全 汪敏华 刘满才 《皖西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11-16,共6页
针对矿山开采过程中所揭露的"陷落柱"突水致灾问题,以淮南煤田为对象,从沉积史、构造史、古岩溶形成条件以及地下水流作用等方面分析其形成与演化过程,探讨了在淮南煤田南部与中部水文地质单元中陷落柱的成因模式,并从地下水... 针对矿山开采过程中所揭露的"陷落柱"突水致灾问题,以淮南煤田为对象,从沉积史、构造史、古岩溶形成条件以及地下水流作用等方面分析其形成与演化过程,探讨了在淮南煤田南部与中部水文地质单元中陷落柱的成因模式,并从地下水流动系统、古地貌与构造控水规律、综合地质勘探、地下水动态等方面进行综合预测,为矿山深部灰岩水害防治提供一定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煤田 陷落柱 成因模式 综合预测
下载PDF
淮南煤田逆冲叠瓦扇构造系统 被引量:14
12
作者 姜波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12-17,共6页
淮南煤田推覆构造发育于淮南复向斜南、北两翼。南缘推覆构造更为强烈,规模亦大,系由一系列走向近 EW,向 S 倾斜的逆冲断裂组成。剖面上各断裂上陡下缓,向下逐渐归并于统一的滑脱面,从而构成上叠式逆冲叠瓦扇构造。滑脱面在倾向上及走... 淮南煤田推覆构造发育于淮南复向斜南、北两翼。南缘推覆构造更为强烈,规模亦大,系由一系列走向近 EW,向 S 倾斜的逆冲断裂组成。剖面上各断裂上陡下缓,向下逐渐归并于统一的滑脱面,从而构成上叠式逆冲叠瓦扇构造。滑脱面在倾向上及走向上均呈波状变化。北缘的反向逆冲叠瓦扇可能是在南缘逆冲推覆的构造作用下被动产生的。这在宏观、微观及超微观分析中都清晰地得到显示。然而,它们是近于同时形成的。这样就构成了淮南煤田的前缘止于反向断层的逆冲叠瓦构造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田 叠瓦构造 推覆构造 岩组学
下载PDF
SPSS在淮南矿区煤中微量元素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健 刘文中 陈萍 《选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6-50,共5页
在研究煤中微量元素的过程中,SPSS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文章以淮南矿区煤中微量元素的研究为例,详细介绍了SPSS在统计学描述、正态分布P-P检验、回归和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分析结果表明:煤中Cr元素服从正态分布;Zn... 在研究煤中微量元素的过程中,SPSS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文章以淮南矿区煤中微量元素的研究为例,详细介绍了SPSS在统计学描述、正态分布P-P检验、回归和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分析结果表明:煤中Cr元素服从正态分布;Zn、Cd、Pb和Mo与硫分呈正相关;Ni、Cu、Co和Mo可能赋存于黄铁矿中;Be、Se和Cr与有机质缔合;Zn、Pb和Cd最可能以闪锌矿形式赋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SS 淮南矿区煤 微量元素 研究
下载PDF
淮南矿区井田小构造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8
14
作者 张国成 熊明富 +1 位作者 郭卫星 汤友谊 《焦作工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329-333,共5页
井田小构造要素是控制煤与瓦斯突出的主要地质因素,它综合影响其他因素,会造成不同破坏程度的煤体结构.对淮南矿区煤与瓦斯突出点构造资料的统计表明,突出点受构造控制的占近64%,而煤、岩巷中的构造控制突出占近72%,突出点由小断层引起... 井田小构造要素是控制煤与瓦斯突出的主要地质因素,它综合影响其他因素,会造成不同破坏程度的煤体结构.对淮南矿区煤与瓦斯突出点构造资料的统计表明,突出点受构造控制的占近64%,而煤、岩巷中的构造控制突出占近72%,突出点由小断层引起煤层产状及煤体结构强烈揉皱的占100%.淮南矿区煤与瓦斯突出点的构造组合形式分断层构造、断层与褶皱叠加和褶皱构造三类,其中断层组合又分地堑型、阶梯型、断层交汇型、挤压构造型和顺层断层型五种.小构造发育是造成煤与瓦斯突出平面分区性和空间分带性的主要原因,构造煤发育程度是造成煤与瓦斯突出发生的直接原因;必须进一步加强小构造对构造煤发育控制范围的研究,提高煤与瓦斯突出预测预报地质构造指标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田构造 煤炭 瓦斯突出 构造煤 淮南矿区 地质构造指标
下载PDF
两淮煤田煤系岩石生热率特征 被引量:3
15
作者 彭涛 任自强 张海潮 《山西煤炭》 2016年第5期4-7,共4页
基于对两淮煤田煤系地层所测定的32块岩石样品的放射性生热元素(U、Th、K)结果,计算得出各个岩石样品的放射性生热率的大小;并全面报道了两淮煤田岩石放射性生热率参数及其特征,从多方面分析影响其大小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两淮... 基于对两淮煤田煤系地层所测定的32块岩石样品的放射性生热元素(U、Th、K)结果,计算得出各个岩石样品的放射性生热率的大小;并全面报道了两淮煤田岩石放射性生热率参数及其特征,从多方面分析影响其大小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两淮煤田煤系地层岩石放射性生热率变化范围为0.58μW/m3~3.21μW/m3,平均值仅为1.68μW/m3;放射性生热率与岩性、埋藏深度、地层时代相关密切,同时岩石放射性生热对区内地表热流也有一定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生热率 岩性 埋深 两淮煤田
下载PDF
基于综合探查的陷落柱发育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再斌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4-28,共5页
为了确定淮南煤田一例三维地震反射波异常区性质,通过三维地震精细解释圈定异常区空间形态,根据地面钻探探查分析异常区物质组成,采用井下探查确保采掘工程安全不受异常区影响,形成了陷落柱井上下综合探查技术。提出了包含岩心分析、预... 为了确定淮南煤田一例三维地震反射波异常区性质,通过三维地震精细解释圈定异常区空间形态,根据地面钻探探查分析异常区物质组成,采用井下探查确保采掘工程安全不受异常区影响,形成了陷落柱井上下综合探查技术。提出了包含岩心分析、预想柱状对比、煤层埋深插值计算及地层演化特征分析的陷落柱判识技术。研究表明:3#陷落柱具有地层层序相对正常,部分地层相对完整,胶结程度好,未发现大段堆石体与空腔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陷落柱 综合探查 精细解释 淮南煤田 地层演化 综合判识
下载PDF
两淮煤田煤系非常规天然气的系统研究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7
作者 随峰堂 窦新钊 《山西煤炭》 2016年第5期18-20,39,共4页
煤系地层中富有机质泥页岩、砂岩与煤层频繁交互出现,煤系页岩气、致密砂岩气和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广泛分布,进行多气联合勘探开发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针对煤系非常规天然气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两淮煤田为研究对象,以煤系非常... 煤系地层中富有机质泥页岩、砂岩与煤层频繁交互出现,煤系页岩气、致密砂岩气和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广泛分布,进行多气联合勘探开发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针对煤系非常规天然气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两淮煤田为研究对象,以煤系非常规天然气系统研究为出发点,在系统分析煤层气、页岩气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两淮煤田煤系非常规天然气系统研究的主要方向,为两淮煤田煤系非常规天然气综合勘探与开发提供基础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页岩气 非常规天然气 煤系 两淮煤田
下载PDF
淮南阜凤推覆体下公字型构造的探讨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桂春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9-13,共5页
阜凤推覆体下原地系统的褶皱构造呈公字型。据此,对推覆体下找煤提出了新看法,并提出了几个新的含煤区。
关键词 推覆构造 公字型构造 煤田 地质
下载PDF
Internal thermal origin mechanism of Karstic collapse column with no smoothly extrinsic cycle
19
作者 李永军 彭苏萍 +2 位作者 李佩全 刘登宪 连会青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2008年第2期230-234,共5页
Huainan coal field as main object,investigation of Karstic hydrogeological con- ditions were developed in Huainan structureal unit,and the basic conditions,features and rules of Karstic growth were summarized.Geology ... Huainan coal field as main object,investigation of Karstic hydrogeological con- ditions were developed in Huainan structureal unit,and the basic conditions,features and rules of Karstic growth were summarized.Geology background and causes of Karstic col- lapse columns were analyzed.Combined with ancient physiognomy,environment and li- tho-facies features.After studying synthetically Karstic collapse columns,shape of col- lapse body,filling feature,hydrodynamic condition and agglutinate material in Huainan area,considering mine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Xuhuai coal field and referenced Karstic collapse columns characters of other mines in North China,the internal thermal origin theory is elementarily formed for Karstic collapse columns extrinsic cycle can not operate smoothly.Finaly,three aspects including distributing features of different kinds of Karstic collapse columns in north China type coal field,conditions of Karstic collapse col- umns origined from internal thermal with no smoothly extrinsic cycle,mechanics of causes were analyzed and demonstr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塌陷支撑 矿井水灾 淮南矿山 东北煤田
下载PDF
淮南矿区煤中氟含量分布规律及其赋存形态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杨林 李慧 +2 位作者 耿艳 窦媛媛 李寒旭 《煤质技术》 2019年第2期1-4,15,共5页
基于煤中氟的不同赋存形态直接影响对高氟煤降氟工艺的选择,采集26个淮南矿区生产煤样,依据GB/T4633—2014方法测定煤样中氟含量,结合淮南煤田构造特征探讨煤样所在槽别、煤田区域构造对氟含量的影响,分析研究淮南煤中氟的分布规律及其... 基于煤中氟的不同赋存形态直接影响对高氟煤降氟工艺的选择,采集26个淮南矿区生产煤样,依据GB/T4633—2014方法测定煤样中氟含量,结合淮南煤田构造特征探讨煤样所在槽别、煤田区域构造对氟含量的影响,分析研究淮南煤中氟的分布规律及其赋存形态。研究结果表明,淮南煤田煤层中氟的分布与煤田区域构造有关,即矿区煤中氟含量在煤田平缓地层较高,褶皱、断裂发育地段煤中氟含量较低,由内向外呈“高氟—中氟—低氟”变化。淮南矿区大部分生产煤样中氟含量与灰分呈正相关,表明煤中氟主要与无机矿物相结合,可通过洗选、减灰降低淮南矿区煤中氟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矿区 氟含量 赋存形态 分布规律 煤田区域构造 生产煤样 灰分 降氟工艺 无机矿物 正相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