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stablishment of Near Isogenic Lines of Huangzaosi Maize with Resistance against Maize Head Smut
1
作者 邢跃先 吴凤新 +5 位作者 蔡鑫茹 孙志超 夏远峰 晁青 徐明良 檀国庆 《Plant Diseases and Pests》 CAS 2011年第1期7-10,共4页
[ Objective ] The paper was to establish the near isogenic lines of Huangzaosi maize with resistance against maize head smut, and to provide basis for its wide application in breeding and production. [Method] Combing ... [ Objective ] The paper was to establish the near isogenic lines of Huangzaosi maize with resistance against maize head smut, and to provide basis for its wide application in breeding and production. [Method] Combing with hybrid, backcress and self-cross method, as well as molecular markers, Huangzaosi maize was successfully introduced with head smut resistance, and its near isogenic lines were studi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istant and susceptible variation and the changes of combining ability of near isogenic lines after backcrossing breeding were observed. [ Result ] The incidence rate of Huangzansi maize in control was 46% ; the incidence rates of the selected 24 near isogenic lines of resistant Huangzaosi were all lower than 10%, and the selected rate was 92.6% ; the combining ability of most near isogenic lines of resistant Huangzaosi maize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that of H^i maize in control; the yields of hybrids prepared by several inbred lines such as M135 and M140 were outstanding, which exceeded the control Zhengdan 958, showing a higher combining ability. [ Conclusion] The phenotype and combining ability of near isngenic lines of Huangzaosi maize with resistance against maize head smut obtained in the test were very close to Huan- gzaosi, and its resistance against maize head smut was greatly increased, thus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Huangzaesi without resistance against maize head smu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angzaosi Maize head smut Isogenic lines Molecular markers
下载PDF
利用cDNA-AFLP技术分析玉米自交系黄早四甘蔗花叶病毒侵染后基因差异表达 被引量:13
2
作者 薛春生 肖淑芹 +2 位作者 王国英 陈捷 张柯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29-234,共6页
本文以国内广泛应用的抗甘蔗花叶病毒玉米自交系黄早四为材料,利用cDNA-AFLP差异显示方法,分析其接种病毒后的基因表达差异模式。用56对引物扩增出203个基因差异显示片段,其中187个是诱导性表达,16个是抑制性表达。经反向Northern确认... 本文以国内广泛应用的抗甘蔗花叶病毒玉米自交系黄早四为材料,利用cDNA-AFLP差异显示方法,分析其接种病毒后的基因表达差异模式。用56对引物扩增出203个基因差异显示片段,其中187个是诱导性表达,16个是抑制性表达。经反向Northern确认随机挑选的24个基因差异片段中有11个是病毒侵染后诱导表达的,其中有10个片段在GenBank数据库中可以找到显著同源序列,这些基因差异显示片段分别与玉米磷酸丙糖转移蛋白(TPT)、转录调节因子、G蛋白、锌指结构域、果糖1,6-二磷酸酶、芳烃受体等基因有较高同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花叶病毒 黄早四 cDNA—AFLP 差异表达
下载PDF
吉林省不同时期骨干玉米黄改系主要性状配合力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刘文国 李春雷 +5 位作者 刘宏伟 王敏 李洋 张志军 路明 杨伟光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14,共6页
研究采用NCII设计,以吉V203、PH6WC、郑58、MO17、97144为测验种,与黄早四及5份吉林省不同历史时期主要应用黄改系配制30个测交组合,利用完全区组田间试验,分析黄改系主要性状配合力。结果表明,对黄早四遗传改良因性状而异。单株产量、... 研究采用NCII设计,以吉V203、PH6WC、郑58、MO17、97144为测验种,与黄早四及5份吉林省不同历史时期主要应用黄改系配制30个测交组合,利用完全区组田间试验,分析黄改系主要性状配合力。结果表明,对黄早四遗传改良因性状而异。单株产量、行粒数、籽粒含水量和出籽率性状无显著变化,保持黄早四原有配合力。而散粉期、吐丝期、穗重、穗长、穗粗、穗行数、百粒重性状则显著改良。改良性状呈现趋势:四-444之后选育的黄改系延迟散粉、吐丝期,推迟生育期;向缩短穗粗方向改良;穗重、穗长、穗行数、百粒重性状向增加或减少两个方向同时改良。综合各性状一般配合力,吉853表现最好。为吉林省玉米黄改系育种、生产应用以及新一轮遗传改良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省 不同时期 黄改系 配合力
下载PDF
玉米骨干自交系京2416杂种优势及遗传重组解析 被引量:7
4
作者 赵久然 李春辉 +6 位作者 宋伟 刘新香 王元东 张如养 王继东 孙轩 王夏青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4527-4536,I0001-I0003,共13页
【目的】玉米骨干自交系京2416是以(京24×5237)×京24构建基础选系群体,利用高大严及同群优系聚合等选系技术选育的优良黄改群自交系。以其为父本育成的审定品种已有20多个,其中代表性品种京农科728,突破了黄淮海夏玉米籽粒机... 【目的】玉米骨干自交系京2416是以(京24×5237)×京24构建基础选系群体,利用高大严及同群优系聚合等选系技术选育的优良黄改群自交系。以其为父本育成的审定品种已有20多个,其中代表性品种京农科728,突破了黄淮海夏玉米籽粒机收技术瓶颈,成为中国首批通过国家审定的机收籽粒品种。通过分析京2416与X群种质的杂种优势,及其形成过程中的重组事件和黄早四基因组片段传递规律,解析京2416形成的遗传机制,以期为黄改系的进一步遗传改良提供参考。【方法】选用黄早四、京2416及其2个选系亲本(京24和5237)为材料,与5份X群代表性自交系根据NCII遗传设计组配杂交组合,利用F1产量相关性状单穗粒重的中亲优势、超高亲优势值和配合力效应值评估4份黄改系的杂种优势。对4份黄改系及5份X群自交系进行测序深度约为18×的全基因组重测序,用BWA、GATK等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和变异检测,基于获得的SNP和InDel标记信息,利用GCTA和Treebest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系统发生树构建,同源传递片段(identity-by-descent,IBD)使用IBDseq软件识别。【结果】通过比较分析黄早四、京2416、京24、5237与5份X群代表系所配杂交组合的F1产量相关性状发现,与其他3份材料(黄改系京24、5237和黄早四)相比,京2416具有更高的超高亲优势和一般配合力。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分析重现了京2416形成过程中的重组事件,明确京2416的基因组组成,选系亲本京24和5237在京2416基因组中保留的比例分别为80.96%和19.04%。利用基因组测序数据解析从黄早四到京2416的IBD片段,结果表明,京2416从京24和5237 2个选系亲本中聚合了全部的9个重要黄改系特征性选择区域。【结论】骨干自交系京2416在遗传改良过程中,通过染色体重组聚合选系亲本京24和5237所有的9个重要黄改系特征性选择区域,从分子水平解释了京2416与X群代表系表现出更高配合力的遗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京2416 杂种优势 遗传重组 黄改系
下载PDF
玉米骨干亲本黄早四抗病基因遗传传递规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赵峰 孟祥兵 +3 位作者 李卫华 徐秀德 王斌 郭宝太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5-18,共4页
对玉米抗病基因SSR标记的分析表明,在黄早四、4个黄早四衍生系和衍生系配制的4个杂交种中都存在矮花叶病抗性基因mdml(t)与玉米茎腐病抗性基因Rfg1,但不具有茎腐病抗性基因Rpi1。鲁单981具有南方锈病抗性基因RppQ,其余8个材料都不含该... 对玉米抗病基因SSR标记的分析表明,在黄早四、4个黄早四衍生系和衍生系配制的4个杂交种中都存在矮花叶病抗性基因mdml(t)与玉米茎腐病抗性基因Rfg1,但不具有茎腐病抗性基因Rpi1。鲁单981具有南方锈病抗性基因RppQ,其余8个材料都不含该基因。对小斑病抗性基因STS标记的扩增结果显示9,个材料具有大小相同的带型,序列分析显示黄早四具有抗性基因rhm。SSR标记和STS标记分析结果同田间抗性相符合,两种分子标记可有效地用于玉米抗性基因的遗传传递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骨干亲本 黄早四 抗病基因 分子标记
下载PDF
黄早四抗玉米丝黑穗病近等基因系的创建 被引量:7
6
作者 邢跃先 吴凤新 +5 位作者 蔡鑫茹 孙志超 夏远峰 晁青 徐明良 檀国庆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368-3370,共3页
[目的]创建黄早四抗玉米丝黑穗病近等基因系,为其在育种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常规的杂交、回交、自交技术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对黄早四进行了抗丝黑穗病的成功转育,并对其近等基因系进行研究,观察回交转育成的... [目的]创建黄早四抗玉米丝黑穗病近等基因系,为其在育种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常规的杂交、回交、自交技术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对黄早四进行了抗丝黑穗病的成功转育,并对其近等基因系进行研究,观察回交转育成的近等基因系的抗感变异及配合力变化特点。[结果]对照黄早四发病率46%,入选的25个抗病黄早四近等基因系发病率均小于10%,入选率为92.6%;多数抗病黄早四近等基因系与对照黄早四之间的配合力差异不显著,而M135、M140等几个自交系所配制的杂交种产量突出,超过对照郑单958,表现出较高的配合力。[结论]试验所得抗玉米丝黒穗病黄早四近等基因系的表型和配合力都已经非常接近黄早四,而其抗玉米丝黑穗病能力大大提高,从而解决了黄早四不抗玉米丝黑穗病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早四 玉米丝黑穗病 近等基因系 分子标记
下载PDF
玉米骨干自交系黄早四的来源探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赵久然 李春辉 +5 位作者 张如养 刘新香 李志勇 石子 王帅帅 宋伟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共6页
玉米骨干自交系黄早四育成于20世纪70年代,具有适应性强、配合力高、株型紧凑、生育期短、灌浆速度快等优点。以其为基础材料选育衍生出数以百计的黄改系,形成我国特有的黄改群(或称塘四平头群)核心种质群。利用黄早四及其衍生系组配的... 玉米骨干自交系黄早四育成于20世纪70年代,具有适应性强、配合力高、株型紧凑、生育期短、灌浆速度快等优点。以其为基础材料选育衍生出数以百计的黄改系,形成我国特有的黄改群(或称塘四平头群)核心种质群。利用黄早四及其衍生系组配的杂交种已累计推广应用数十亿亩,包括目前的主导大品种郑单958、京科968等。该系在我国玉米育种史中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但黄早四的系谱尚未明确、来源尚不清晰。本文根据历史上所描述的黄早四选育过程,推断黄早四是由白粒的塘四平头自交系与另一个熟期更早、籽粒颜色为黄色的玉米材料"串粉"杂交,又在塘四平头自交系繁殖田中得到回交,再经人工自交选育而成。利用40对SSR核心引物对黄早四、塘四平头及1970年代初种植的9份黄粒农家种或自交系进行DNA分子指纹比对,发现黄早四与塘四平头自交系有28个位点指纹完全相同,而在剩余的12个位点中仅黄四平头与黄早四具有完全的共同带型。全基因组IBD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塘四平头是黄早四的主要供体,黄四平头是其另一个亲本来源。经表型形态性状契合比对,证明黄早四的表型特征和农艺性状表现符合塘四平头与黄四平头两者杂交选系的结果。破解了黄早四自交系的来源之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自交系 黄早四 系谱来源
原文传递
玉米黄改系穗部性状利用潜力评价 被引量:3
8
作者 付志远 闫成辉 +3 位作者 丁冬 秦贵文 秦永田 汤继华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17,共5页
以中国玉米生产上常用的5个黄改系为父本,10个含有国外种质的自选系为母本,利用NCⅡ试验设计对这些黄改系穗部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改系lx 9801穗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较高,组配优良杂交组合的概率较高;浚926和浚928穗部... 以中国玉米生产上常用的5个黄改系为父本,10个含有国外种质的自选系为母本,利用NCⅡ试验设计对这些黄改系穗部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改系lx 9801穗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较高,组配优良杂交组合的概率较高;浚926和浚928穗部性状的特殊配合力较高,容易组配高产的玉米新品种.昌7-2和K 17与穗部性状一般配合力好或特殊配合力方差大的自交系能组配出优良的杂交组合.同时发现穗长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首要穗部性状,与子粒重的通径系数最大,且可以在早代进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黄改系 配合力 利用潜力
下载PDF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对黄早四及其衍生系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庄文锋 王永力 +3 位作者 李钊 王晶 杨猛 杨德光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1-76,共6页
选用黄早四及其衍生系共30份自交系为材料,通过在不同生态条件下两年三点的大田试验,对农艺性状的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艺性状在哈尔滨表现最好,有利于产量水平的发挥;农艺性状中受GEI影响程度最大的是百粒重,其次为单株产量。... 选用黄早四及其衍生系共30份自交系为材料,通过在不同生态条件下两年三点的大田试验,对农艺性状的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艺性状在哈尔滨表现最好,有利于产量水平的发挥;农艺性状中受GEI影响程度最大的是百粒重,其次为单株产量。文章对黄早四及其衍生系产量的稳定性比较得出高产稳产型自交系,同时对黄早四及其衍生系的改良方向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黄早四及其衍生系 农艺性状
下载PDF
玉米中QM同源基因的克隆及其差异表达分析
10
作者 王会伟 李洪杰 +2 位作者 朱振东 武小菲 王晓鸣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439-1444,共6页
利用cDNA-AFLP技术和5' RACE技术在玉米自交系黄早四Ht2上分离并克隆了QM(编码核糖体蛋白L10)同源基因(命名为ZmQM)。其cDNA全长为967 bp, 开放阅读框为738 bp,。该基因编码245个氨基酸的ZmQM蛋白,分子量为27.78 kD, 等电点(pI)... 利用cDNA-AFLP技术和5' RACE技术在玉米自交系黄早四Ht2上分离并克隆了QM(编码核糖体蛋白L10)同源基因(命名为ZmQM)。其cDNA全长为967 bp, 开放阅读框为738 bp,。该基因编码245个氨基酸的ZmQM蛋白,分子量为27.78 kD, 等电点(pI)为10.69, 预测含蛋白酶C磷酸化位点、N-酰基化位点和酰胺化等位点。玉米ZmQM蛋白与包括人类等l3个物种QM蛋白的同源性比较发现, 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66%~92%。RT-PCR分析表明, 在接种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 1号小种12 h后, 黄早四Ht2中ZmQM基因表达量较黄早四中明显上调,推测ZmQM基因可能参与黄早四Ht2对玉米大斑病菌1号小种的抗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M基因 核糖体蛋白L10 ZmQM基因 黄早四Ht2 Exserohilum turcicum
下载PDF
塘四平头种质对吉林省玉米育种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春辉 才卓 +2 位作者 李凤任 卢亚文 柳迎春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14,共4页
塘四平头种质代表系黄早四引入吉林省后,针对黄早四在吉林省的缺点进行大量的改良工作,改良其对玉米丝黑穗病和其它病害的抗性、自身产量及子粒品质。通过美国种质、温光反应迟钝材料和国内广基因材料改良黄早四的改良方法,选育出吉853... 塘四平头种质代表系黄早四引入吉林省后,针对黄早四在吉林省的缺点进行大量的改良工作,改良其对玉米丝黑穗病和其它病害的抗性、自身产量及子粒品质。通过美国种质、温光反应迟钝材料和国内广基因材料改良黄早四的改良方法,选育出吉853、四444、四287等优良自交系,使塘四平头种质成为吉林和东北春玉米区核心种质。今后改良策略是黄改系群内改良;利用中国种质进行改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优势群;避开黄改系杂优模式对应类群进行改良;利用美国种质进行改良。黄早四种质促进了吉林省耐密型玉米育种的发展,丰富了种质基因库,在吉林省确定了选育密植品种的育种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早四 种质改良 自交系
下载PDF
黄早四及其改良系杂交组合主要性状的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8
12
作者 胡必德 刘祥 +1 位作者 师公贤 王选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5年第S2期29-32,共4页
15个玉米自交系按照Griffing方法Ⅳ组配105个组合,以黄改系为主要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不同杂交模式的产量结构。结果表明:在夏播条件下,黄改系一般配合力高,组配组合早熟、稳产、适应性好,穗粒数和百粒重同步增长。黄改系×MO17系统... 15个玉米自交系按照Griffing方法Ⅳ组配105个组合,以黄改系为主要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不同杂交模式的产量结构。结果表明:在夏播条件下,黄改系一般配合力高,组配组合早熟、稳产、适应性好,穗粒数和百粒重同步增长。黄改系×MO17系统(即lancaster系统)和黄改系×BSSS系统都是夏播的理想模式。黄早4是优良种质,只能改良提高利用,不能抛弃;我国黄硬粒种质资源十分丰富,应加强研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改系 配合力 产量结构 杂交模式
下载PDF
玉米黄改骨干系植株性状的利用潜力评价 被引量:5
13
作者 付志远 宋桂良 +4 位作者 丁冬 常建智 李卫华 胡彦民 汤继华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25,共5页
利用NCII设计,对玉米生产上常用的5个骨干黄改系的株型性状进行配合力及遗传参数分析。结果表明,株高与雄穗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雄穗分枝数呈极显著负相关;雄穗分枝数与雄穗长、穗位高和棒三叶夹角呈极显著负相关。雄穗长、雄穗分枝数... 利用NCII设计,对玉米生产上常用的5个骨干黄改系的株型性状进行配合力及遗传参数分析。结果表明,株高与雄穗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雄穗分枝数呈极显著负相关;雄穗分枝数与雄穗长、穗位高和棒三叶夹角呈极显著负相关。雄穗长、雄穗分枝数和穗位高的遗传力较高,适宜在早代选择;株高和棒三叶夹角的遗传力较低,适宜在高代进行选择。黄改系lx9801的株高和雄穗长一般配合力高,特殊配合力方差大,在杂交组合的株高和雄穗长选配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浚926和浚928的利用应注意改良其穗位偏高的缺点。自交系昌7-2在株高上的特殊配合力和总配合力效应都较好,雄穗分枝数多,适合作父本;自交系K17的株高特殊配合力方差大,穗位高的总配合力效应小,在降低穗位高方面具有较大的利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黄改系 植株性状 遗传分析
原文传递
玉米黄改系耐旱性材料筛选与鉴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阳 任英 +6 位作者 韩喜国 李继洪 胡喜连 陈冰嬬 高鸣 李淑杰 高士杰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3-18,共6页
在正常水分、花期干旱、全生育期干旱3种水分条件下,对25份玉米黄改系材料和亲本黄早四进行耐旱性鉴定并筛选耐旱材料。结果表明,花期干旱胁迫和全生育期干旱胁迫条件均可进行耐旱性鉴定。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穗部性状(单穗穗重、单穗粒... 在正常水分、花期干旱、全生育期干旱3种水分条件下,对25份玉米黄改系材料和亲本黄早四进行耐旱性鉴定并筛选耐旱材料。结果表明,花期干旱胁迫和全生育期干旱胁迫条件均可进行耐旱性鉴定。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穗部性状(单穗穗重、单穗粒重、百粒重和耐旱系数)、粒型性状(粒长)和花期性状(开花吐丝间隔,ASI)能够作为耐旱筛选性状,株型性状作为筛选的参考性状,粒型性状(粒宽和粒厚)不能作为筛选性状。根据干旱胁迫的筛选,获得9份黄改系耐旱性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黄改系 耐旱性
原文传递
黄早四种群自交系在山东省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利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启柏 李杰文 +1 位作者 郭风法 李圣福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7-60,共4页
黄早四种群自交系(黄早四及其衍生系)是我国玉米育种的五大骨干杂种优势类群之一,建立在黄早四及其改良的衍生系(黄改系)基础之上,具有配合力高、株型好、耐旱耐瘠、适应性广等特点。统计分析山东省审(认)定的165个品种亲本遗传组成,有7... 黄早四种群自交系(黄早四及其衍生系)是我国玉米育种的五大骨干杂种优势类群之一,建立在黄早四及其改良的衍生系(黄改系)基础之上,具有配合力高、株型好、耐旱耐瘠、适应性广等特点。统计分析山东省审(认)定的165个品种亲本遗传组成,有78个品种具有黄早四种群种质,占审定总数的47.3%。针对黄早四种群自交系及其组配的杂交种耐旱、质优、耐密、高产等特性,探讨在山东省玉米育种和生产上进一步应用的发展前景,提出山东省利用黄早四群种质的改良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黄早四 自交系 山东省
原文传递
黄早四泛素连接酶Rbx1的分子克隆及原核表达
16
作者 吴刘记 席章营 +1 位作者 谢丽莉 陈彦惠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3-46,共4页
通过RT-PCR方法和基因克隆技术对黄早四Rbx1基因进行分子克隆和序列分析,构建黄早四Rbx1的原核表达系统,成功表达出带有His标签的黄早四Rbx1融合蛋白,并进一步利用His抗体,用蛋白免疫印迹的方法对重组蛋白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重组蛋白... 通过RT-PCR方法和基因克隆技术对黄早四Rbx1基因进行分子克隆和序列分析,构建黄早四Rbx1的原核表达系统,成功表达出带有His标签的黄早四Rbx1融合蛋白,并进一步利用His抗体,用蛋白免疫印迹的方法对重组蛋白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重组蛋白能够与His抗体发生免疫反应,验证了黄早四Rbx1在原核表达系统中成功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黄早四 泛素连接酶Rbx1 分子克隆 原核表达 免疫印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