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ITS2序列鉴定6种假龙胆属及3种近缘属植物 被引量:5
1
作者 李振华 龙平 +2 位作者 朱虹 张春红 李旻辉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4年第9期724-729,共6页
目的:基于ITS2序列建立6种假龙胆属植物的分子鉴定方法.方法:采集6种假龙胆属植物和喉毛花属、花锚属、龙胆属的植物各1种,所有样品进行总DNA提取,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用MEGA 4计算其种间遗传距离,最后利用ITS2序列构建其... 目的:基于ITS2序列建立6种假龙胆属植物的分子鉴定方法.方法:采集6种假龙胆属植物和喉毛花属、花锚属、龙胆属的植物各1种,所有样品进行总DNA提取,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用MEGA 4计算其种间遗传距离,最后利用ITS2序列构建其系统发育树.结果:序列长度为319 ~334 bp,GC含量为58.9% ~ 66.2%.种与种之间的遗传距离范围为0.051~0.464,通过系统进化树进行的聚类分析可以将6种假龙胆属植物有效地区分开.结论:ITS2可以成功鉴别出6种假龙胆属植物,可以作为假龙胆属植物的分子鉴定方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龙胆属 its2序列 分子鉴定 系统发育树 遗传距离
下载PDF
5种蚌螨ITS2基因片段序列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吴浩彬 程剑 +2 位作者 文春根 谢彦海 郭维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8-183,共6页
对5种蚌螨ITS2基因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经比对后发现序列长度为258 bp(含gap);其中保守位点186个,可变位点57个,总变异率达到22.1%,种间变异率在7.4%~14.9%之间;转换位点11个,颠换位点18个,转换颠换比值为0.61。A,G,C,T4种碱基的平均... 对5种蚌螨ITS2基因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经比对后发现序列长度为258 bp(含gap);其中保守位点186个,可变位点57个,总变异率达到22.1%,种间变异率在7.4%~14.9%之间;转换位点11个,颠换位点18个,转换颠换比值为0.61。A,G,C,T4种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9.5%、17.2%、18.1%、35.2%,平均嘧啶含量(64.7%)明显高于嘌呤含量(35.3%),说明蚌螨的碱基偏向于AT。弯弓蚌螨(Unionicola arcuata)与Y纹蚌螨(U.ypsilophora)的种间遗传差异为16.2%,这个遗传差异的结果可以支持V idrine将沃蚌螨亚属从寄蚌螨亚属中分离的修订。以细羽螨(Proctophyllodes stylifer)作为外类群,使用邻接法(NJ)和最大似然法(ML)构建系统树,结果显示:5种蚌螨中的Y纹蚌螨(U.ypsilophora)可能是较早从祖先种分化出来的种;系统树的结果可以支持V idrine对寄蚌螨亚属的修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蚌螨 its2基因 序列分析 系统发育
下载PDF
灯盏花ITS2基因克隆及RNA二级结构预测 被引量:3
3
作者 熊勇 赵春艳 +1 位作者 杨青松 王锦琳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2期151-155,共5页
利用PCR方法扩增灯盏花ITS2基因并克隆,获得ITS2基因序列.用生物软件对ITS2序列进行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和RNA二级结构,得到灯盏花的ITS2核苷酸序列为205 bp,基于ITS序列飞蓬属11种共分为5支,分支与地理分布情况基本一致.ITS2 RNA二级... 利用PCR方法扩增灯盏花ITS2基因并克隆,获得ITS2基因序列.用生物软件对ITS2序列进行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和RNA二级结构,得到灯盏花的ITS2核苷酸序列为205 bp,基于ITS序列飞蓬属11种共分为5支,分支与地理分布情况基本一致.ITS2 RNA二级结构在飞蓬属种间表现基本一致,而TS2区结构表现出属间差异.利用r DNA ITS区序列一结构和二级结构相结合达到鉴定药用植物灯盏花分类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盏花 基因克隆 its2 系统树 RNA二级结构
下载PDF
蛤蜊科3种贝类16S rRNA基因片段及ITS2核苷酸序列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孟学平 高如承 +4 位作者 董志国 阎斌伦 程汉良 李艳杰 陈建安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4期8-13,共6页
利用PCR技术分别扩增连云港及启东沿海蛤蜊科的西施舌(Coelomactra antiquata)、中国蛤蜊(Mactrachinensis)和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3种双壳贝的16S rRNA基因片段和ITS2核苷酸序列,测序后用DNA star软件分析了核苷酸差异。结果... 利用PCR技术分别扩增连云港及启东沿海蛤蜊科的西施舌(Coelomactra antiquata)、中国蛤蜊(Mactrachinensis)和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3种双壳贝的16S rRNA基因片段和ITS2核苷酸序列,测序后用DNA star软件分析了核苷酸差异。结果显示:三种贝类16S rRNA基因片段长度相同,均为306bp(去除引物),核苷酸存在多态性,共有45个变异位点,54个核苷酸发生了变异,全部为碱基置换。西施舌与中国蛤蜊此片段核苷酸的同源性为88.9%,与四角蛤蜊的同源性为88.6%,中国蛤蜊与四角蛤蜊的同源性为90.6%。三种蛤蜊ITS2序列分别为390 bp(西施舌)4、41 bp(四角蛤蜊)和466 bp(中国蛤蜊),存在长度多态性,ITS2核苷酸差异分析结果显示,西施舌与中国蛤蜊的同源性为70.9%-71.1%,西施舌与四角蛤蜊的为70.5%-71.0%,中国蛤蜊与四角蛤蜊的同源性为88.1%-88.8%。ITS2序列分析结果与16S rRNA基因片段分析结果一致,2种分子分析法均显示中国蛤蜊与四角蛤蜊的亲缘关系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施舌 中国蛤蜊 四角蛤蜊 16S rRNA基因 its2
下载PDF
钩棘单睾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ITS2序列测定及其种系发育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梅雪芳 李树清 +3 位作者 胡长红 黄腾飞 陈志飞 黄维义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943-1949,共7页
本试验将从犬猫肠道中分离的钩棘单睾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用盐酸卡红染色后观察其形态学特征;PCR扩增其ITS2基因序列并测序,并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同属异形科的多棘单睾吸虫和横川后殖吸虫序列进行比对;应用Mega 6.05软件采用邻位相连法... 本试验将从犬猫肠道中分离的钩棘单睾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用盐酸卡红染色后观察其形态学特征;PCR扩增其ITS2基因序列并测序,并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同属异形科的多棘单睾吸虫和横川后殖吸虫序列进行比对;应用Mega 6.05软件采用邻位相连法构建种系发育树进行分析。盐酸卡红染色后显示,钩棘单睾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各形态学特征符合经典的分类学描述。PCR测序后获得钩棘单睾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ITS2序列长度分别为295和297bp,G+C含量分别为49.5%(146/295)和54.2%(161/297)。提交至GenBank后获得登录号分别为钩棘单睾吸虫KJ137221-KJ137223,KP165437-KP165439;扇棘单睾吸虫KP165440。序列比对结果显示,钩棘单睾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种内差异性为0,4种异形吸虫种间差异为15.2%-28.9%。基于ITS2序列建立的种系发育树显示钩棘单睾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构成自展值为78%的拓扑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棘单睾吸虫 扇棘单睾吸虫 its2基因 种系发育分析
下载PDF
基于ITS2条形码序列对新型“香料”毒品植物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杨雪莹 曹海丹 +1 位作者 裴黎 徐鹏 《刑事技术》 2015年第1期71-73,共3页
目的应用DNA条形码片段ITS2对新型毒品样品中的植物成分进行分析。方法提取可疑毒品样本"spike99","K2","7号"中的植物基因组DNA,用ITS2通用引物进行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对序列校对拼接,应用BLAST... 目的应用DNA条形码片段ITS2对新型毒品样品中的植物成分进行分析。方法提取可疑毒品样本"spike99","K2","7号"中的植物基因组DNA,用ITS2通用引物进行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对序列校对拼接,应用BLAST方法在NCBI数据库中比对。结果 "spike 99"、"7号"各得到1条ITS2基因序列,"K2"得到2条ITS2基因序列,分别与紫花苜蓿、大麻、啤酒花、黄蜀葵的ITS2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100%。结论应用条形码技术可以成功分析新型毒品中的植物种属,为案件中植物样本的种属鉴定提供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遗传学 its2基因 毒品 植物 种属鉴定
下载PDF
蓝氏贾第鞭毛虫C2株rRNA基因ITS1-5.8SrDNA-ITS2序列测定与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温少芳 卢思奇 王凤云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6期769-770,共2页
关键词 蓝氏贾第鞭毛虫 RRNA基因 ITS1-5.8SrDNA-its2 序列测定 内转录间隔区
下载PDF
基于核糖体RNA ITS1-5.8S-ITS2基因序列的十二指肠钩虫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8
作者 汪家旭 苏成豪 +2 位作者 黄建炜 叶曦 李国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40-644,共5页
目的通过克隆十二指肠钩虫的ITS1-5.8S-ITS2,初步分析钩口属的系统发育,构建基于ITS1、ITS2的圆线目线虫的系统进化树,为进一步研究其遗传进化关系奠定基础。方法从厦门海沧东孚镇收集标本,分离,形态鉴定为十二指肠钩虫,分别克隆了供试... 目的通过克隆十二指肠钩虫的ITS1-5.8S-ITS2,初步分析钩口属的系统发育,构建基于ITS1、ITS2的圆线目线虫的系统进化树,为进一步研究其遗传进化关系奠定基础。方法从厦门海沧东孚镇收集标本,分离,形态鉴定为十二指肠钩虫,分别克隆了供试钩虫的ITS1-5.8S-ITS2序列,经NCBI网站的BLAST比对以及基于ITS1和ITS2序列的钩口属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供试钩虫的ITS1、5.8S和ITS2序列,它们的长度分别为366bp、153bp和221bp,登陆http://www.ncbi.nlm.nih.gov进行BLAST,在数据库中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序列,将获得的序列作为新的序列上传至GenBank中进行注册,各序列的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5.8SrRNA基因:EU344796、ITS1-5.8S-ITS2:EU344797。结论从系统进化树中,本实验的供试十二指肠钩虫均与GenBank中已公布的十二指肠钩口线虫自然聚类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钩虫 ITS1-5.8S-its2基因 系统发育分析
下载PDF
基于ITS2序列的矮地茶药材基因识别 被引量:8
9
作者 答国政 张秀桥 +4 位作者 姚辉 王志平 赵博 张超 胡志刚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277-2280,共4页
目的:采用ITS2序列鉴定从市场上收集的矮地茶药材,为保证矮地茶用药安全提供可靠的基因识别方法。方法:收集矮地茶药材基原物种紫金牛及其混伪品共17个物种56份样品,并从NCBI下载6条相关序列,分析上述物种ITS2序列的种内和种间变异位点... 目的:采用ITS2序列鉴定从市场上收集的矮地茶药材,为保证矮地茶用药安全提供可靠的基因识别方法。方法:收集矮地茶药材基原物种紫金牛及其混伪品共17个物种56份样品,并从NCBI下载6条相关序列,分析上述物种ITS2序列的种内和种间变异位点、Kimura 2-parameter(K2P)距离,以邻接(NJ)法构建系统树,建立基于ITS2序列的矮地茶药材DNA条形码鉴定技术方法。同时,从市场上随机收集15份矮地茶药材样品,通过ITS2序列比对和构建系统聚类树判定药材真伪。结果:紫金牛ITS2序列种内K2P距离最大值(0.0059)和平均值(0.0010)均明显小于其与混伪品种间K2P距离最小值(0.0364)和平均值(0.1159),系统NJ树能将紫金牛与混伪品明显区分开;15份矮地茶药材的序列比对和系统NJ树鉴定结果表明,其中13份为正品,2份为混伪品。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基于ITS2序列的矮地茶药材DNA条形码鉴定技术方法,为快速检测市场流通的矮地茶药材真伪提供了可借鉴的基因识别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地茶 紫金牛 its2序列 基因识别
原文传递
基于ITS2序列的禹州漏芦和漏芦药材基因识别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江平 侯典云 +4 位作者 严绪华 胡志强 魏蒙 胡志刚 汪乐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年第2期202-208,共7页
目的:应用ITS2序列鉴别禹州漏芦和漏芦药材的真伪,为临床准确用药提供可靠的基因识别方法。方法:收集多基原药材禹州漏芦基原物种蓝刺头和华东蓝刺头共14份样品和漏芦药材基原物种祁州漏芦8份样品,经实验获取ITS2序列,结合GenBank中20... 目的:应用ITS2序列鉴别禹州漏芦和漏芦药材的真伪,为临床准确用药提供可靠的基因识别方法。方法:收集多基原药材禹州漏芦基原物种蓝刺头和华东蓝刺头共14份样品和漏芦药材基原物种祁州漏芦8份样品,经实验获取ITS2序列,结合GenBank中20条相关近缘混伪品序列,建立以上物种和混伪品的DNA条形码鉴定方法;将从市场上收集的11份禹州漏芦和20份漏芦药材的ITS2序列与以上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和构建系统NJ树。结果:禹州漏芦两个基原物种的序列主导单倍型相同;禹州漏芦和漏芦药材基原物种最大K2P距离均小于其与混伪品的种间最小K2P距离;系统NJ树分析均能准确区分禹州漏芦和漏芦药材与各自混伪品。药材检测结果表明,11份禹州漏芦中10份为正品,1份为伪品;20份漏芦中2份为正品,18份为伪品。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基于ITS2序列的禹州漏芦和漏芦药材DNA条形码鉴定方法,可用于快速鉴别禹州漏芦和漏芦药材真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禹州漏芦 漏芦 its2序列 基因识别 近缘混伪品
下载PDF
Molecular phylogeny and species separation of five morphologically similar Holosticha-complex ciliates(Protozoa, Ciliophora) using ARDRA riboprinting and multigene sequence data 被引量:3
11
作者 高凤 伊珍珍 +2 位作者 龚骏 Al-RASHEID Khaled A. S. 宋微波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3期542-548,共7页
To separate and redefine the ambiguous Holosticha-complex, a confusing group of hypotrichous ciliates, six strains belonging to five morphospecies of three genera, Holosticha heterofoissneri, Anteholosticha sp. pop1, ... To separate and redefine the ambiguous Holosticha-complex, a confusing group of hypotrichous ciliates, six strains belonging to five morphospecies of three genera, Holosticha heterofoissneri, Anteholosticha sp. pop1, Anteholosticha sp. pop2, A. manca, A. gracilis and Nothoholosticha fasciola, were analyzed using 12 restriction enzymes on the basis of amplified ribosomal DNA restriction analysis. Nine of the 12 enzymes could digest the DNA products, four (Hinf I, Hind III, Msp I, Taq I) yielded species-specific restriction patterns, and Hind III and Taq I produced different patterns for two Anteholosticha sp. populations. Distinctly different restriction digestion haplotypes and similarity indices can be used to separate the species. The secondary structures of the five species were predicted based on the ITS2 transcripts and there were several minor differences among species, while two Anteholosticha sp. populations were identical. In addition, phylogenies based on the SSrRNA gene sequences were reconstructed using multiple algorithms, which grouped them generally into four clades, and exhibited that the genus Anteholosticha should be a convergent assemblage. The fact that Holosticha species clustered with the oligotrichs and choreotrichs, though with very low support values, indicated that the topology may be very divergent and unreliable when the number of sequence data used in the analyses is too l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系统发育 数据分离 基因序列 纤毛虫 原生动物 形态 纤毛门 核糖体DNA
原文传递
基于线粒体ND1基因和核糖体ITS2基因对猪疥螨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福强 唐志强 +3 位作者 李静 孙悦翔 钟秉洲 戚少贤 《特产研究》 2021年第5期19-25,共7页
本研究为了探究广东省疥螨猪变种(Sarcoptes.scabiei var.suis)的基因型及与其他疥螨变种的进化关系,通过提取疥螨基因组DNA,利用PCR扩增、Sanger测序获取线粒体的ND1基因和核糖体DNA的ITS2基因,对两个目标基因核苷酸应用生物信息学分... 本研究为了探究广东省疥螨猪变种(Sarcoptes.scabiei var.suis)的基因型及与其他疥螨变种的进化关系,通过提取疥螨基因组DNA,利用PCR扩增、Sanger测序获取线粒体的ND1基因和核糖体DNA的ITS2基因,对两个目标基因核苷酸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LAST和MEGA-X进行同源性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所扩增广东猪疥螨的线粒体ND1基因序列大小为211 bp,1TS2 r DNA基因片段大小均为417 bp。在nt数据库疥螨亚目的所有序列中,本试验扩增的广东猪疥螨ND1基因序列与疥螨属ND1基因相似性最高(Identity>99%,E-value<6.20E-106),其次是户尘螨(Identity=80%,E-value=1.37E-44)、兔痒螨Psoroptes cuniculi(Identity=74%,E-value=9.84E-34)和粉尘螨Dermatophagoides farina(Identity=74%,E-value=4.18E-32)。本试验扩增的ITS2+序列与疥螨属ITS2基因序列相似性高(Identity为97.3%~99.3%,E-value=0),其次为背肛螨属(Identity为95.50%~97.80%,E-value为7.16E-35~4.83E-37)。通过序列比对与进化分析发现,在疥螨属内核糖体ITS2基因变异较小,线粒体ND1基因在疥螨属内有一定程度的变异。广东所采疥螨猪变种的ND1基因和ITS2基因与其他动物或人体内采集的疥螨相似程度高,疥螨ITS2基因在不同地域、不同宿主条件下的变异程度很小,在进行疥螨属内的遗传变异分析时不宜做目标分子,而通过对疥螨线粒体ND1基因分析发现其在疥螨属内存在一定的变异,可以作为疥螨属内遗传变异分析的候选分子。本研究可为今后疥螨的分类、鉴定及遗传变异分析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疥螨猪变种 ND1基因 its2基因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On four closely related hypotrichous ciliates(Protozoa,Ciliophora,Spirotrichea):molecular characters,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s and phylogeny defined with multigene sequence information
13
作者 GAO Feng YI Zhenzhen +2 位作者 CHEN Zigui AL-RASHEID Khaled A S SONG Weibo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5期90-96,共7页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phylogeny and relationships of the most confused hypotrichous ciliates,Holosticha-complex,four closely related holostichids(five populations),Holosticha bradburyae,H.diademata,Anteholosticha sp...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phylogeny and relationships of the most confused hypotrichous ciliates,Holosticha-complex,four closely related holostichids(five populations),Holosticha bradburyae,H.diademata,Anteholosticha sp.,and A.manca,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using ITS2 secondary structures,ITS1-5.8S-ITS2 region and SSrRNA gene sequences.The ITS1-5.8S-ITS2 region sequences of these four species were first sequenced,and they shared sequence identities ranging from 68.0% to 90.1%,while two populations of Anteholosticha sp.differed in three nucleotides(sequence identity 99.8%).There were several minor differences among ITS2 secondary structures of these species,while two populations of Anteholosticha sp.had the identical secondary structure.Phylogenetic trees inferred from the ITS1-5.8S-ITS2 region sequences of stichotrichs using multiple algorithms(Neighbor-Joining,Maximum Parsimony and Bayesian) revealed similar topologies.The results show that:(1) Holosticha bradburyae and H.diademata firmly clustered together with strong bootstrap supports,forming a sister clade with Anteholosticha sp.,(2) Anteholosticha appeared to be a paraphyletic assemblage,in which the morphotype A.manca was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Diaxonella trimarginata than to its congener Anteholosticha sp.Phylogenetic analyses based on the SSrRNA gene and the combined sequences of SSrRNA gene and ITS1-5.8S-ITS2 region revealed the similar relationships between Holosticha and Anteholosticha,nevertheless their positions within the subclass Stichotrichia differed from each other inferred from different ge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发育分析 腹毛类纤毛虫 序列信息 多基因 原生动物 分子特征 种间关系 RRNA基因序列
下载PDF
捻转血矛线虫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邹敏 要慧中 +5 位作者 杨冰可 周璐露 赵光明 杨文欢 吴昌 林青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9-144,共6页
为了能从粪便中对捻转血矛线虫卵进行特异性检测,基于捻转血矛线虫ITS2-28S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对退火温度反应条件优化,建立捻转血矛线虫特异性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成功从捻转血矛线虫卵中扩增出约270 bp的特异性片段... 为了能从粪便中对捻转血矛线虫卵进行特异性检测,基于捻转血矛线虫ITS2-28S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对退火温度反应条件优化,建立捻转血矛线虫特异性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成功从捻转血矛线虫卵中扩增出约270 bp的特异性片段,其最低检出质量浓度为0.298 pg/μL,敏感性较高;进一步对捻转血矛线虫、细颈线虫、粗纹食道口线虫等多种线虫的虫卵DNA样品进行扩增,该方法仅能特异性扩增出捻转血矛线虫卵的目的片段,证明特异性良好。利用所建立的PCR检测方法对120只山羊的粪便样品进行检测,显示受检样品中捻转血矛线虫阳性率为38.3%,高于显微镜检测结果(阳性率为24.2%)。结果表明,该研究建立的PCR方法能够应用于临床检测山羊粪便样品中的捻转血矛线虫卵,可为山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提供有效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 捻转血矛线虫 聚合酶链反应 its2-28S基因 虫卵检测
下载PDF
刺激隐核虫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国良 周旻曦 徐益军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74-577,共4页
为提高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的病原体检出率,本研究针对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18S-ITS2基因序列设计4条LAMP引物,在内外引物浓度比2∶1~6∶1、Mg2+浓度2 mmol/L、反应温度61℃~66℃、反应时间60 min的优化条件下,扩增产物... 为提高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的病原体检出率,本研究针对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18S-ITS2基因序列设计4条LAMP引物,在内外引物浓度比2∶1~6∶1、Mg2+浓度2 mmol/L、反应温度61℃~66℃、反应时间60 min的优化条件下,扩增产物经电泳后呈现特异性的LAMP梯形条带。本研究建立的LAMP方法具有高灵敏度(10-7ng/μL DNA浓度),比常规PCR方法高100倍。将该方法应用于采集自不同地域的虫体样本、病鱼和水样以及不同组织样品的检测,结果在13份样品中有10份检出阳性,并显示该方法既能够检测发病鱼,也能够检出已感染但未发病的鱼。实验表明,该方法是一种能够快速、简易、特异、敏感地检测海水鱼类刺激隐核虫病的病原学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隐核虫 18S-its2基因序列 环介导恒温基因扩增检测法
下载PDF
一例并殖吸虫病患者的虫卵DNA序列分析鉴定(英文) 被引量:3
16
作者 常正山 吴波 +6 位作者 David Blair 张永年 胡玲 陈韶红 陈名刚 GeorgeM.Davis 冯正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13-215,共3页
[目的 ]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虫卵基因序列鉴定并殖吸虫病类型。 [方法 ]先从并殖吸虫病患者痰中分离出虫卵 ,然后PCR扩增出虫卵中完整的核糖体DNA第二间隔区基因 (ITS2 ) ,并直接用于测序从而获得该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时 ,亦用同... [目的 ]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虫卵基因序列鉴定并殖吸虫病类型。 [方法 ]先从并殖吸虫病患者痰中分离出虫卵 ,然后PCR扩增出虫卵中完整的核糖体DNA第二间隔区基因 (ITS2 ) ,并直接用于测序从而获得该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时 ,亦用同法分别从动物宿主粪便中分离出的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狸殖吸虫虫卵中获得ITS2基因序列作为DNA参照分析。此外 ,本文也对从患者痰中分离出的虫卵进行详细的形态学特征描述分析。 [结果 ]来自患者的虫卵ITS2基因序列与参照的卫氏并殖吸虫虫卵的基因序列 10 0 %一致 ,而与来自斯氏狸殖吸虫虫卵的基因序列只有 92 %核苷酸相同。此外 ,从形态学上讲 ,来自患者的虫卵形态特征更与卫氏并殖吸虫虫卵相似。 [结论 ]通过基因序列分析 ,可确诊患者所患的是卫氏并殖吸虫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氏并殖吸虫病 虫卵 DNA序列分析 its2 鉴定
下载PDF
吕氏泰勒虫和尤氏泰勒虫内转录间隔区基因序列的测定与系统进化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牛庆丽 邱家祥 +11 位作者 关贵全 马米玲 刘志杰 党志胜 刘爱红 高金亮 任巧云 李有全 刘军龙 白启 罗建勋 殷宏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65-369,共5页
自试验感染吕氏泰勒虫(渭源株)和尤氏泰勒虫(隆德株)绵羊的血液中纯化虫体,提取虫体基因组DNA,通过PCR扩增内转录间隔区(ITS1-5.8S-ITS2 rRNA)基因,然后进行测序,构建了系统发生树并与GenBank中各种动物梨形虫的ITS1-5.8S-I... 自试验感染吕氏泰勒虫(渭源株)和尤氏泰勒虫(隆德株)绵羊的血液中纯化虫体,提取虫体基因组DNA,通过PCR扩增内转录间隔区(ITS1-5.8S-ITS2 rRNA)基因,然后进行测序,构建了系统发生树并与GenBank中各种动物梨形虫的ITS1-5.8S-ITS2 rRNA基因序列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这两种泰勒虫的ITS1-5.8S-ITS2 rRNA基因大小为817-842bp,同源性高达96.8%,分布在同一大枝上。通过比较ITS基因的同源性,尤其是ITS2基因的变异性,可以区别这两种泰勒虫与其他梨形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进化分析 吕氏泰勒虫 尤氏泰勒虫 内转录间隔区基因
下载PDF
柴胡属药用植物多重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全芳 范阳阳 +7 位作者 刘艳艳 陈雪燕 谭晴晴 胡悦 刘国霞 汪冰 林永强 步迅 《药学研究》 CAS 2019年第12期693-696,708,共5页
目的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方法测定正品柴胡,为柴胡的分子鉴定提供依据。方法从柴胡根茎中提取总DNA,根据ITS2序列,设计合成针对南柴胡和北柴胡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以及柴胡的通用引物与探针,通过对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反... 目的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方法测定正品柴胡,为柴胡的分子鉴定提供依据。方法从柴胡根茎中提取总DNA,根据ITS2序列,设计合成针对南柴胡和北柴胡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以及柴胡的通用引物与探针,通过对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的优化筛选,建立了多重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在同一聚合酶链式反应反应体系中可以同时鉴别南、北柴胡。结果结果表明本试验设计的引物和探针具有很好的物种特异性,且灵敏度高,DNA检出限为0.08 ng。对46份样品检测,其中17份检出北柴胡源性成分,5份为南柴胡,其他样品均检测为伪品柴胡,检测结果与DNA测序结果一致。结论该方法可以有效地鉴别出南、北柴胡源性成分,及伪品柴胡,对于保证柴胡药材的质量及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ts2基因 多重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 南柴胡 北柴胡
下载PDF
新疆地区淡水贝类的形态学及分子分类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国武 孟庆玲 +8 位作者 乔军 贡莎莎 王熙凤 张凯 钟文强 陈英 黄运福 蔡扩军 才学鹏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2-78,共7页
为了解新疆地区淡水贝类种类及地理分布情况,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12个地区采集的淡水贝类进行分类鉴定。利用基于线粒体DNA(mtDNA)COI基因、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序列2(ITS2)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进行PCR扩增、克隆及测... 为了解新疆地区淡水贝类种类及地理分布情况,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12个地区采集的淡水贝类进行分类鉴定。利用基于线粒体DNA(mtDNA)COI基因、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序列2(ITS2)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进行PCR扩增、克隆及测序,对其进行分子分类鉴定。结果发现,21种淡水贝类主要隶属于腹足纲(Gastropoda)和双壳纲(Bivalvia),共4目、10科、14属;其中隶属双壳纲的贝类仅有1科1种;隶属于腹足纲的淡水螺占9科、13属,分属田螺科1种、豆螺科1种、扁卷螺科2种、椎实螺科7种、膀胱螺科2种、巴蜗牛科1种、坚齿螺科4种、琥珀螺科1种、嗜石螺科1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贝类 形态学 COI基因 its2基因 分子分类
下载PDF
11种鲈形目鱼类的核糖体基因GC含量及其与硬骨鱼类的特征比较 被引量:6
20
作者 司李真 武宝生 +3 位作者 孔晓瑜 杨敏 龚理 时伟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57-668,共12页
核糖体基因为串联重复多拷贝的基因,包括3个编码基因(18S,5.8S,28S)和两个间隔区ITS1(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1)和ITS2(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目前,对核糖体基因的相关报道主要集中在个体内不同拷贝间的多态特征,以及... 核糖体基因为串联重复多拷贝的基因,包括3个编码基因(18S,5.8S,28S)和两个间隔区ITS1(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1)和ITS2(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目前,对核糖体基因的相关报道主要集中在个体内不同拷贝间的多态特征,以及其作为分子标记在系统演化关系中的应用,GC含量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核苷酸序列指标,而鲜有报道。为了探讨鱼类的核糖体基因GC含量特征以及间隔区是否也存在GC平衡现象,本研究选择了鲈形目(Perciformes)5科11种鱼类5个片段的核糖体基因进行研究,包括尖吻鲈科(Latidae)、射水鱼科(Toxotidae)、军曹鱼科(Rachycentridae)、剑鱼科(Xiphiidae)、鲹科(Carangidae)。获得了1651个单克隆序列,通过分析并比较已有的其他硬骨鱼序列片段的GC含量变化特征,结果发现:本研究鱼类的18S的GC含量为52.6%~57.1%(平均54.6%),5.8S为55.6%~58.9%(平均57.4%),28S为64.2%~65.8%(平均64.6%),ITS1为56.5%~73.0%(平均65.0%),ITS2为62.3%~77.5%(平均69.1%)。编码区的GC含量相对较保守,变异范围较小,18S和5.8S变化范围明显小于间隔区,28S则位于间隔区的最低值和最高值之间。因此,我们发现硬骨鱼核糖体ITS高于60%的GC含量是该类群的一个特征,并且高GC含量的ITS1和ITS2序列中不存在明显的高GC富集区,其含量高低的变化与序列长度也没有相关性。本研究11种鱼类的ITS1和ITS2的GC含量在种内的相似性既有大于也有小于种间相同片段的相似性,因此GC平衡现象只存在部分种类中。本研究结果可为鱼类核糖体基因序列特征的进一步研究及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码基因 间隔区 18S 5.8S ITS1 its2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