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ype and distribution of Mid-Permian Maokou Formation karst reservoirs in southern Sichuan Basin,SW China
1
作者 HUANG Shipeng JIANG Qingchun +6 位作者 FENG Qingfu WU Ya LU Weihua SU Wang CHEN Xiaoyue REN Mengyi PENG Hui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2期293-300,共8页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sponses of conventional logs such as natural gamma(GR), density(DEN), acoustic interval transit time(AC), compensated neutron(CNL), dual lateral resistivity(Rlld, Rlls), and caliper log(...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sponses of conventional logs such as natural gamma(GR), density(DEN), acoustic interval transit time(AC), compensated neutron(CNL), dual lateral resistivity(Rlld, Rlls), and caliper log(CAL), combined with drilling data,cores, thin section and productivity of 65 wells, the reservoirs in the Mid-Permian Maokou Formation of southern Sichuan Basin wer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fractured-vuggy, pore-vuggy, fractured and fractured-cavity. The main reservoirs in high productivity wells are fractured-vuggy and pore-vuggy. The reservoirs of Maokou Formation are generally thin, and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upper reservoir segment(layer a of the second member to the third member of Maokou Formation, P_2 m^2 a-P_2 m^3) and the lower segment(layer b of the second member of Maokou Formation, P_2 m^2 b). The two reservoir segments are mainly controlled by two grain beaches during the sedimentation of P_2 m^2 a-P_2 m^3 and P_2 m^2 b, the vertical zonation of karst, and the fractures. The upper reservoir segment is generally better than the lower one in development degree and single well productivity, and is much thicker than the lower one. It is thicker in the Yibin-Zigong-Weiyuan-Dazu area, the southwestern area of Chongqing and the southeastern area of Luzhou, while the lower segment is thicker in the Neijiang-Zigong-Luzhou area and the Dazu-Luzhou area. The areas with big reservoir thickness at tectonic slope or syncline parts are the favorable exploration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ERN Sichuan Basin mid-permian Maokou Formation karst reservoir cavity fracture grain BEACH logging response
下载PDF
滇东—黔西中二叠统白云岩特征、成因及其主控因素
2
作者 张景琦 金振奎 +2 位作者 王金艺 李阳 袁坤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112,共18页
【目的】中国滇东—黔西地区中二叠统广泛发育白云岩。针对这些白云岩的成因,前人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并提出了多种白云岩形成机理。然而,关于镁离子的来源、白云化的主控因素等关键问题,至今仍无定论。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滇东—黔西地区... 【目的】中国滇东—黔西地区中二叠统广泛发育白云岩。针对这些白云岩的成因,前人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并提出了多种白云岩形成机理。然而,关于镁离子的来源、白云化的主控因素等关键问题,至今仍无定论。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滇东—黔西地区的油气扩展勘探。【方法】综合利用露头、岩心和钻井等资料,对滇东—黔西地区中二叠统白云岩的分布规律、岩相学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与结论】(1)研究区白云岩的形成机理为开放热对流白云化模式。白云化流体的镁离子主要来自海水,少部分来自深部热液流体;(2)白云化流体主要通过亮晶生屑石灰岩中的孔隙,以及断层和裂缝系统运移。在温度空间差异的驱动下,白云化流体沿循环流动路径运移,导致中二叠统石灰岩迅速且广泛的白云化;(3)白云岩发育的主控因素为滩相沉积和峨眉地幔柱(活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东 黔西 中二叠统 白云岩 热对流
下载PDF
滇西凤庆地区小湾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弧-陆俯冲向碰撞汇聚作用
3
作者 刘军平 杨爱平 +5 位作者 王小虎 罗光明 田素梅 朱勋早 殷伟 张坤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88-1202,共15页
【研究目的】滇西临沧地块岩浆岩带内风庆县小湾花岗岩体的形成机制对限定临沧壳源岩浆弧成因、洋盆俯冲消减及碰撞闭合时间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首次报道了小湾花岗岩体的锆石U-Pb年代学、岩相学、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 【研究目的】滇西临沧地块岩浆岩带内风庆县小湾花岗岩体的形成机制对限定临沧壳源岩浆弧成因、洋盆俯冲消减及碰撞闭合时间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首次报道了小湾花岗岩体的锆石U-Pb年代学、岩相学、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小湾花岗岩主要由黑云二长花岗岩组成,锆石LA-ICP-MS UPb定年显示其形成年龄为(260.4±1.3)Ma(MSWD=0.32,n=18),表明小湾岩体形成于中二叠世晚期,而非前人认为的中元古代。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显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A/CNK大于1(1.02~1.47),表明小湾花岗岩体为一套弱过铝质花岗岩组成。该岩体具有高硅(SiO_(2)=67.54%~78.66%)、富碱(K_(2)O+Na_(2)O=6.20%~8.52%)、贫钙(CaO=0.25%~3.20%)、镁(MgO=0.11%~1.95%)、磷(P2O5=0.03%~0.16%)等元素的特征;富集Rb、Th、Ce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相对亏损Ta、Nb、Zr、Ti、Hf、Y等高场强元素(HFSE),在(Y+Nb)vs.Rb、Yb vs.Ta图解中具有弧花岗岩及同碰撞花岗岩双重地球化学特征。【结论】结合区域资料,本文认为小湾花岗岩体应属于“三江”昌宁—孟连古特提斯洋向东俯冲向汇聚转换背景下,上地壳泥质岩夹部分杂砂岩成分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本研究为青藏高原西南“三江”昌宁—孟连古特提斯洋弧-陆俯冲向碰撞汇聚的转换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及岩石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锆石U-PB年代学 古特提斯洋 中二叠世晚期 地质调查工程 三江地区
下载PDF
川南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岩溶储集层类型与分布规律 被引量:31
4
作者 黄士鹏 江青春 +6 位作者 冯庆付 伍亚 鲁卫华 苏旺 陈晓月 任梦怡 彭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81-289,共9页
基于65口井自然伽马、密度、声波时差、补偿中子以及深浅双侧向电阻率、井径等常规测井资料,结合钻井、岩心、薄片和产能等资料,将川南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岩溶储集层划分为裂缝-孔洞型、孔隙-孔洞型、裂缝型、裂缝-洞穴型等4种类型;其中... 基于65口井自然伽马、密度、声波时差、补偿中子以及深浅双侧向电阻率、井径等常规测井资料,结合钻井、岩心、薄片和产能等资料,将川南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岩溶储集层划分为裂缝-孔洞型、孔隙-孔洞型、裂缝型、裂缝-洞穴型等4种类型;其中,高产稳产井的储集层类型主要为裂缝-孔洞型和孔隙-孔洞型。茅口组岩溶储集层厚度较薄,具有垂向分带性,划分为上、下两套储集层段,分别受茅三段—茅二a亚段和茅二b亚段两个成滩期、岩溶垂向分带性和断裂的控制,上部储集层段的发育程度和单井产能优于下部储集层段。纵向上,上部储集层厚度明显大于下部;横向上,上部储集层段在宜宾—自贡—威远—大足一带、重庆西南、泸州东南一带厚度较大;下部储集层段在内江—自贡—泸州一带以及大足—泸州一带厚度较大,储集层厚值区与构造斜坡或向斜组合地区是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南地区 中二叠统 茅口组 岩溶储集层 孔洞 裂缝 颗粒滩 测井响应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天然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70
5
作者 张健 周刚 +2 位作者 张光荣 李国辉 汪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20,共11页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天然气资源探明程度低,勘探潜力巨大。为加快勘探进程,在分析该盆地中二叠统天然气沉积特征、储层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烃源供给、储层与圈闭类型、保存条件、构造与成藏期次以及成藏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探究了该盆地中二...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天然气资源探明程度低,勘探潜力巨大。为加快勘探进程,在分析该盆地中二叠统天然气沉积特征、储层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烃源供给、储层与圈闭类型、保存条件、构造与成藏期次以及成藏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探究了该盆地中二叠统天然气富集的主控因素并明确了下一步的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天然气成藏具多层系供烃、多类型储层、多类型圈闭、多期成藏和多类型成藏模式等特点;(2)烃源岩以二叠系自身为主,其次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中二叠统生气中心位于该盆地西北部和中部—川南地区,生气强度介于26×10~8~44×10~8 m^3/km^2,具备形成大中型气田的物质基础;(3)中二叠统发育白云岩和岩溶缝洞灰岩两类储层,前者主要分布在颗粒滩中或基底断裂附近,后者广泛分布于茅口组中上部;(4)优质烃源岩、储层的白云石化和表生岩溶作用控制了大中型气田的分布;(5)印支期古隆起是油气聚集的有利指向区,喜马拉雅期是油气调整的关键时期。结论认为:(1)中二叠统栖霞组台缘滩最有利勘探区为川西北广元—江油及都江堰一带,其次为川西南台缘带,台内滩有利勘探区则主要分布在川中高石梯—磨溪地区和蜀南地区;(2)中二叠统茅口组最有利勘探区为泸州—内江地区,其次为双鱼石—南充、卧龙河—石柱、高石梯—磨溪、达州—开江、九龙山等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中二叠世 栖霞组 茅口组 白云岩 储集层 烃源岩 岩溶储层 气藏特征 天然气富集规律 勘探方向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天然气大面积成藏的地质条件 被引量:45
6
作者 汪泽成 江青春 +5 位作者 黄士鹏 周慧 冯庆付 戴晓峰 鲁卫华 任梦怡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0-38,共9页
近年来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川西北)、中部(川中)等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钻获了一批高产气井,展现出该层系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但其能否成为该盆地天然气规模勘探的重要层系,还取决于是否具备天然气大面积成藏的地质条件。为回答上述疑问,... 近年来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川西北)、中部(川中)等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钻获了一批高产气井,展现出该层系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但其能否成为该盆地天然气规模勘探的重要层系,还取决于是否具备天然气大面积成藏的地质条件。为回答上述疑问,从烃源条件、颗粒滩分布、风化壳型岩溶储层分布及成因等3个方面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1)茅口组缓坡颗粒滩体在广元—广安—重庆以西地区大面积分布,为储层形成奠定了地质基础;(2)全球海平面下降导致的区域性侵蚀面有利于大面积岩溶型储层的形成;(3)下志留统龙马溪组、茅一段—茅二c层及上二叠统龙潭组等3套主力烃源岩与茅口组风化壳岩溶储层构成"三明治式"源—储成藏组合,是天然气大面积成藏的关键。进而分析了茅口组天然气的富集条件,提出了有利勘探方向与目标。结论认为:(1)该盆地茅口组具备大面积天然气成藏的地质条件;(2)侵蚀微古地貌及后期走滑断裂改造控制了该区大型缝洞体的分布,颗粒滩—风化壳岩溶—走滑断裂"三位一体"控制了该区天然气富集高产的有利区带;(3)川中高石梯—磨溪地区走滑断裂发育,茅口组天然气成藏条件良好,是天然气规模勘探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中二叠世 茅口组 天然气大面积成藏 地质条件 颗粒滩 风化壳岩溶 源-储组合 勘探区
下载PDF
青藏高原羌塘北部托和平错一带二叠系展金组火山岩的特征及构造环境 被引量:24
7
作者 王权 续世朝 +5 位作者 魏荣珠 杨月生 田志勇 董挨管 杨五宝 魏云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6-155,共10页
西藏改则县托和平错地区展金组中发育一套早—中二叠世以玄武岩类为主、玄武安山岩次之、安山岩少量的海相火山岩组合。该火山岩中玄武岩、玄武安山岩的SiO2含量为44.43%~54.87%,TiO2含量多在4%以上,K2O+Na2O平均为4.57%,玄武岩类富K,... 西藏改则县托和平错地区展金组中发育一套早—中二叠世以玄武岩类为主、玄武安山岩次之、安山岩少量的海相火山岩组合。该火山岩中玄武岩、玄武安山岩的SiO2含量为44.43%~54.87%,TiO2含量多在4%以上,K2O+Na2O平均为4.57%,玄武岩类富K,玄武安山岩富Na。区内火山岩富集K、Ba、Th、Ta、Ce、P、Zr、Sm、Ti、Cr,亏损Rb、Nb、Hf、Sc,Y/Nb在0.322~0.499之间。综合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可将该火山岩归入碱性玄武岩系列。区内火山岩从基性到中性稀土元素总量基本没有变化,REE平均为402.31×10-6,LREE/HREE为8.17~12.69,为轻稀土强烈富集型,δEu为0.93~1.04,平均为0.99,无Eu异常,玄武岩的Th/Ta值多数大于1.6。火山岩的地质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本区火山岩产出的大地构造环境为冈瓦纳大陆北缘裂谷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羌塘北部 托和平错 早——中二叠世 火山岩 大地构造环境 冈瓦纳大陆北缘 裂谷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地层缺失量计算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23
8
作者 江青春 胡素云 +5 位作者 姜华 翟秀芬 任梦怡 陈晓月 李秋芬 张运波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1-29,共9页
碳酸盐岩地层剥蚀量不仅可以反映岩溶地貌,而且还能间接反映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的发育特征。针对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地层缺失量及成因不清的问题,在定性分析地层缺失特征的基础上,根据4口典型井茅口组的自然伽马测井曲线的频谱变... 碳酸盐岩地层剥蚀量不仅可以反映岩溶地貌,而且还能间接反映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的发育特征。针对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地层缺失量及成因不清的问题,在定性分析地层缺失特征的基础上,根据4口典型井茅口组的自然伽马测井曲线的频谱变换、旋回特征分析,识别出曲线中的米兰科维奇旋回信息,进而采用米兰科维奇旋回法定量计算了该地层的剥蚀量并探讨其缺失成因。结果表明:(1)茅四段仅在宜宾—雅安—江油地区和石柱地区残存,在其余地区则普遍缺失,并且表现为由川南—川中—川北地区地层缺失强度逐渐加大;(2)茅口组地层缺失量介于0~200 m,其中川西南、川东北地区缺失厚度介于0~60 m,川南、川中、川北等地区地层缺失厚度介于140~200 m;(3)茅口期末的地层剥蚀是由冰期海平面下降侵蚀所致,川北地区海平面下降幅度较大;(4)中二叠统岩溶地貌继承了西南高东北低的沉积特征,岩溶地貌从川西南—川中—川北地区,由侵蚀高地逐渐过渡为岩溶上斜坡和岩溶下斜坡,与吴家坪期西南高东北低的沉积特征一致。结论认为,采用米兰科维奇旋回法计算碳酸盐岩地层剥蚀量结果可靠、方法有效,可用于其他盆地海相地层缺失量的恢复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中二叠世 茅口组 米兰科维奇旋回分析法 地层缺失量 定量计算 冰期 成因探讨 岩溶地貌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二段沉积微相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肖笛 谭秀成 +5 位作者 山述娇 彭浩 陈虹宇 万伟超 熊鹰 李顺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82-1191,共10页
四川盆地南部钻揭茅口组的井数众多,但时间跨度大、资料品质差,可用的取芯资料少,难以满足沉积微相研究的需要。论文以四川盆地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二段为例,通过仅有的10口井的岩芯观察和薄片分析发现,茅二段A、B、C亚段均存在一套层位... 四川盆地南部钻揭茅口组的井数众多,但时间跨度大、资料品质差,可用的取芯资料少,难以满足沉积微相研究的需要。论文以四川盆地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二段为例,通过仅有的10口井的岩芯观察和薄片分析发现,茅二段A、B、C亚段均存在一套层位稳定的薄层至块状的浅灰—灰色亮晶生屑灰岩构成的生屑滩,并具有多个向上变浅和变粗序列的薄滩体垂向上频繁叠置、单滩体厚度一般较小(小于3 m)、少见同生期暴露等典型特征;伽马测井响应上,该套多旋回叠置的薄滩体呈现总体高背景下的低值的综合响应,因而难以利用测录井资料准确识别和统计颗粒滩的厚度。进一步分析发现,碳酸盐岩台地内部的非暴露浅滩发育时期,颗粒滩发育于微地貌高地、并具有相对更大的沉积速率,因而颗粒滩发育期形成的等时地质体厚度可近似反演沉积期微地貌的相对高低,并在分析等时地质体厚度或沉积微地貌与风化壳岩溶储层发育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了区内高能生屑滩主要在泸州—江津、自贡—大足以及青神—资中一线呈带状分布,受控于泸州古隆起雏形和乐山—龙女寺继承性古隆起。结果表明沉积期微地貌恢复对于钻探程度高、资料品质差的盆地老区的沉积微相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并对储层预测和深化老层的开发潜力研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台地 沉积微相 颗粒滩 茅口组 中二叠统 四川盆地南部
下载PDF
深层复杂地质构造带地震勘探关键技术——以四川盆地龙门山断褶带北段为例 被引量:32
10
作者 赵路子 张光荣 +5 位作者 陈伟 彭勇 谢冰 彭忻 周祺 曾乙洋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9-48,共10页
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处于龙门山断褶带北段,地表地势变化剧烈、地腹断层发育、地震资料品质差、构造落实难;主要目的层——中二叠统栖霞组埋藏深、储层薄、非均质性强、地震预测难度大。为此,通过开展地震采集、处理、解释联合攻关,形成... 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处于龙门山断褶带北段,地表地势变化剧烈、地腹断层发育、地震资料品质差、构造落实难;主要目的层——中二叠统栖霞组埋藏深、储层薄、非均质性强、地震预测难度大。为此,通过开展地震采集、处理、解释联合攻关,形成了适合地面、地下双复杂构造的地震勘探配套技术:(1)通过表层结构调查、动态井深岩性识别、单点检波器埋置工具及工艺优化激发接收参数,采用高覆盖、宽方位、大偏移距观测系统,提高地震资料采集品质;(2)形成以微测井约束层析静校正、保真保幅高分辨率处理、全方位角度域叠前深度偏移为主的复杂构造带地震成像技术,提高地震资料深层成像质量;(3)利用高精度重磁电资料提取地质结构、断裂等信息,结合地震资料精细解释,落实构造细节和断裂特征;(4)基于模型正演和单井储层地震精细标定,优选属性预测储层分布。运用上述配套技术,新发现川西北部地区1223 km^2大型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双鱼石—江油地区整体处于构造高带,双鱼石以南地区栖霞组台缘带白云岩储层连片发育。结论认为,该配套技术较好地解决了该区复杂构造带圈闭落实和薄储层预测等难题,明确了勘探方向,为井位部署提供了技术支撑,加快了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气藏勘探开发示范工程的建设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龙门山断褶带 中二叠世 地面地下双复杂构造 薄储集层 三维地震采集 地震成像 储层预测
下载PDF
内蒙古达茂旗花岗岩类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6
11
作者 冯丽霞 张志诚 +3 位作者 韩宝福 任荣 李建锋 苏犁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737-1748,共12页
对内蒙古达茂旗北部构造单元的巴特敖包岛弧带2个花岗闪长岩岩体样品和南部构造单元一个花岗岩岩体的2件样品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北部构造单元采自2个花岗闪长岩岩体的样品锆石206Pb/238U年龄分别为468Ma±2Ma和452Ma... 对内蒙古达茂旗北部构造单元的巴特敖包岛弧带2个花岗闪长岩岩体样品和南部构造单元一个花岗岩岩体的2件样品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北部构造单元采自2个花岗闪长岩岩体的样品锆石206Pb/238U年龄分别为468Ma±2Ma和452Ma±3Ma,代表了这2个岩体的侵位时间,表明古亚洲洋向华北克拉通之下俯冲不晚于468Ma±2Ma;南部构造单元采自同一花岗岩岩体的2件样品获得的锆石206Pb/238U年龄分别为268Ma±2Ma和264Ma±2Ma,和该单元西部岩体已有的锆石年龄相符。这为华北克拉通北缘岩浆作用研究提供了新的年代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茂旗 奥陶纪 中二叠世 花岗岩类 LA-ICP-MS锆石U-PB年龄
下载PDF
内蒙古西部北山地区中、上二叠统双堡塘组地层古生物特征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杨帅师 陈志勇 +4 位作者 康小龙 李新仁 许立权 贺锋 巩智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2-276,共5页
在实施甜水井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中,对内蒙古北山地区神螺滩一带原划绿条山组进行剖面测制,发现其为一套成分成熟度较低的滨浅海相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及少量火山碎屑岩组合,区域上可与双堡塘组对比。在该套地层中发现了大量双壳... 在实施甜水井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中,对内蒙古北山地区神螺滩一带原划绿条山组进行剖面测制,发现其为一套成分成熟度较低的滨浅海相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及少量火山碎屑岩组合,区域上可与双堡塘组对比。在该套地层中发现了大量双壳类、腹足类、腕足类等化石,并建立了3个生物组合带。下部为Parallelodonolseni-Nucundatacf.cuiluanensis—Schizodussubquadratus组合带,时代为中二叠世,上部有Isognomensinensis—Euchondriasinensis-Wilkingiacf.komiensis和Wilkingiaele-gans-Schizoduspinguis-Aviculopectencf.beipeiensis组合带,时代为晚二叠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北山地区 双堡塘组 古生物化石 中晚二叠世
下载PDF
内蒙东部晚古生代构造格局:来自中、晚二叠-早三叠世砂岩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证据 被引量:29
13
作者 赵英利 李伟民 +4 位作者 温泉波 梁琛岳 冯志强 周建平 申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807-2822,共16页
内蒙东部的克旗-林西-阿鲁科尔沁-扎鲁特-索伦-蘑菇气地区位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所夹持的中亚造山带东段,西拉木伦缝合带与贺根山-黑河缝合带之间,是古亚洲洋晚古生代残余海盆最后消失的地区,保存了上述两缝合带构造演化过程的相... 内蒙东部的克旗-林西-阿鲁科尔沁-扎鲁特-索伦-蘑菇气地区位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所夹持的中亚造山带东段,西拉木伦缝合带与贺根山-黑河缝合带之间,是古亚洲洋晚古生代残余海盆最后消失的地区,保存了上述两缝合带构造演化过程的相关信息。本文针对中、晚二叠-早三叠世砂岩开展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测试的上二叠统林西组与下三叠统陶海营子组、老龙头组砂岩均具有成分成熟度低,近源快速沉积的特点,碎屑骨架成分显示多为火山岩区物源供给。锆石CL图和Th/U值也指示了绝大多数锆石为岩浆成因锆石。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区域内已获得的2533粒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分为3组:约230-570Ma(峰值年龄为270-315Ma、430Ma和500Ma)、700-1100Ma(峰值970Ma)及&gt;1500Ma(峰值1800Ma和2500Ma)。较古老的峰值年龄1800Ma和2500Ma,暗示了华北克拉通基底的物源信息。其余两组年龄则与西拉木伦缝合带北侧的额尔古纳-兴安-锡林浩特地块内部岩浆事件的时间相吻合。对比分析内蒙东部不同区域(克旗-林西地区、阿鲁科尔沁-扎鲁特地区和索伦-蘑菇气地区)、不同时代(中、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沉积物碎屑组分变化趋势,推测古亚洲洋最终沿西拉木伦缝合带自西向东呈“剪刀”式闭合,时间持续至早三叠世。此外,索伦-蘑菇气地区中、晚二叠-早三叠世相对稳定的物源供给,证实了额尔古纳-兴安地块与松辽-锡林浩特地块至少在中二叠世沉积以前就已经沿贺根山-黑河缝合带完成拼贴,应为前人提出的早石炭世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东部 中亚造山带 中、晚二叠-早三叠世 碎屑锆石U-PB年龄 构造格局
下载PDF
武当山十堰地区二叠纪E-MORB型玄武岩识别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刚 张晗 +3 位作者 王宗起 武昱东 王东升 王嘉玮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5-84,共20页
大比例尺构造—岩相填图和测试分析研究显示南秦岭武当山并非统一前寒武纪基底组成,在十堰和两郧断裂之间的黄龙—方滩及丹江口银洞山等地区识别和厘定出一套中生代混杂岩带,开展混杂岩带内物质组成和成因研究对正确认识武当山造山作用... 大比例尺构造—岩相填图和测试分析研究显示南秦岭武当山并非统一前寒武纪基底组成,在十堰和两郧断裂之间的黄龙—方滩及丹江口银洞山等地区识别和厘定出一套中生代混杂岩带,开展混杂岩带内物质组成和成因研究对正确认识武当山造山作用和区域构造演化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对武当山十堰黄龙—方滩地区混杂岩带内玄武岩块体岩石成因及时代进行研究,岩石地球化学显示玄武岩块体为亚碱性拉斑玄武岩系列,具有中等Ti、Zr、Hf、Nd含量、弱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E-MORB(Enriched Mid-ocean ridge basalt,富集型洋中脊玄武岩)特征,其岩浆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低压、高度部分熔融形成,源区可能受富集地幔或俯冲作用等影响导致富集高场强不相容元素;锆石U-Pb测年表明其为中二叠世火山作用产物;区域地质特征及岩石成因研究共同指示该套E-MORB形成于洋中脊或附近海山环境。综上,武当山十堰地区中—晚二叠世存在洋盆,该成果为理解十堰黄龙—方滩混杂岩带成因机制和正确认识南秦岭显生宙构造属性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ORB(Enriched Mid-ocean RIDGE basalt 富集型洋中脊玄武岩) 二叠纪 岩石成因 武当山 南秦岭
下载PDF
内蒙古四子王旗地区小南山辉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2
15
作者 党智财 李俊建 +2 位作者 赵泽霖 付超 唐文龙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83-592,共10页
四子王旗地区小南山为内蒙古中部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带内发育的一个中型铜镍铂硫化物矿床,辉长岩为含矿岩体的成矿母岩。岩石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小南山辉长岩属于铁质镁铁质岩,具有拉斑玄武岩系列演化趋势,相对富集大离... 四子王旗地区小南山为内蒙古中部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带内发育的一个中型铜镍铂硫化物矿床,辉长岩为含矿岩体的成矿母岩。岩石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小南山辉长岩属于铁质镁铁质岩,具有拉斑玄武岩系列演化趋势,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U、Pb等)和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并具有轻、重稀土元素分馏相对明显、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右倾型稀土元素配分模式。采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法,获得小南山辉长岩年龄结果为272.7±2.9Ma,代表了小南山辉长岩体的成岩成矿时代,属中二叠世。区域地质资料及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小南山岩体可能形成于板内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子王旗 小南山辉长岩 中二叠世 板内 LA-ICP-MS锆石U-PB年龄
下载PDF
西藏中南部雄马—措麦以南地区早、中二叠世地层及其意义 被引量:5
16
作者 袁健芽 李晓勇 +3 位作者 徐银保 邹爱建 欧阳克贵 肖业斌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12-418,共7页
在西藏中南部雄马—措麦以南地区前人所定的属于中—晚侏罗世达雄群中采获了古生物化石,地层时代重新厘定为早—中二叠世。早二叠世早期拉嘎组中赋含重力滑塌块体和冰川漂砾,早二叠世晚期昂杰组碎屑岩中夹大量火山岩,中二叠世下拉组含... 在西藏中南部雄马—措麦以南地区前人所定的属于中—晚侏罗世达雄群中采获了古生物化石,地层时代重新厘定为早—中二叠世。早二叠世早期拉嘎组中赋含重力滑塌块体和冰川漂砾,早二叠世晚期昂杰组碎屑岩中夹大量火山岩,中二叠世下拉组含大量火山岩碎屑等,与冈底斯-腾冲地层区广泛出露的早—中二叠世地层比较,岩性组合特征、沉积类型、沉积相、生物富集程度和属种组分及所处地质背景等诸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该套地层的确定,对研究西藏早、中二叠世地层沉积相,重塑古地理环境,以及研究青藏高原和邻区特提斯构造发展阶段的地层演化、盆地构造背景等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雄马—措麦以南地区 早、中二叠世 新沉积类型
下载PDF
西昆仑北羌塘陆块早-中二叠世地层化石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4
17
作者 崔建堂 刘振涛 +7 位作者 王炬川 边小卫 朱海平 罗乾周 王满仓 王金安 孔文年 陈高潮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11-116,共6页
在1∶25万岔路口幅区调红山湖一带地质填图和实测地层剖面中,于西昆仑北羌塘陆块岔路口地区原划上石炭统恰提尔群中采到了大量珊瑚、蜓类化石,经鉴定其形成时代为早二叠世晚期—中二叠世早期。该生物化石的取得,为该套地层时代划分提供... 在1∶25万岔路口幅区调红山湖一带地质填图和实测地层剖面中,于西昆仑北羌塘陆块岔路口地区原划上石炭统恰提尔群中采到了大量珊瑚、蜓类化石,经鉴定其形成时代为早二叠世晚期—中二叠世早期。该生物化石的取得,为该套地层时代划分提供了依据,填补了西昆仑北羌塘陆块岔路口地区缺失早—中二叠世地层的空白,为进一步详细研究西昆仑北羌塘陆块地层层序格架及地质演化,提供了新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北羌塘陆块 生物化石 早-中二叠世地层
下载PDF
川中-川东地区下二叠统茅口组二段白云岩发育规律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徐敏 陆林超 +3 位作者 段杰 梁虹 席彬 江娜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8年第4期23-27,共5页
结合四川盆地3 000 km地震剖面实际资料和1 200口井钻井资料,从典型井和典型区块研究出发,地震与地质相结合,研究了川中-川东地区下二叠统茅口组二段白云岩测井、地震等响应特征,寻找茅口组二段白云岩分布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茅二a... 结合四川盆地3 000 km地震剖面实际资料和1 200口井钻井资料,从典型井和典型区块研究出发,地震与地质相结合,研究了川中-川东地区下二叠统茅口组二段白云岩测井、地震等响应特征,寻找茅口组二段白云岩分布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茅二a段发育白云岩时,白云岩底界在地震剖面上具有弱-较强反射特征,白云岩发育区呈北西-南东向展布,靠近泥岩发育区左侧边界是白云岩储层发育的最有利区。四川盆地下二叠统茅口组白云岩分布呈条带状大面积分布,勘探潜力巨大,为下一步勘探的接替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川东地区 下二叠统 茅口组 白云岩 地震响应特征
下载PDF
桂西北上二叠统及下三叠统古岩溶不整合 被引量:9
19
作者 陆刚 韦文林 +2 位作者 张能 胡贵昂 李文强 《广西地质》 2002年第4期5-10,共6页
文章描述了桂西北乐业、天峨等地区发现于上二叠统顶部、下三叠统顶部的 2个古岩溶不整合面 ,及其暴露、沉积间断特征 ,分析了它们的形成时代。通过这 2个I型层序界面的确认 ,讨论了其与地层划分对比、沉积环境及盆地分析、断裂的发育... 文章描述了桂西北乐业、天峨等地区发现于上二叠统顶部、下三叠统顶部的 2个古岩溶不整合面 ,及其暴露、沉积间断特征 ,分析了它们的形成时代。通过这 2个I型层序界面的确认 ,讨论了其与地层划分对比、沉积环境及盆地分析、断裂的发育及与微粒型金矿的关系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岩溶 不整合 超覆 上二叠统 下三叠统 中三叠统 桂西北
下载PDF
广西来宾中二叠世碳酸盐岩沉积特征与孤立台地演化 被引量:4
20
作者 姚尧 颜佳新 李傲竹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184-194,共11页
孤立浅水碳酸盐台地是黔桂地区晚古生代古地理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拉张伸展的区域构造背景和台缘同沉积断裂的差异升降对其发展演化的控制作用一直是关注的焦点.来宾铁桥剖面位于来宾-合山孤立碳酸盐台地东南边缘,本文以该剖面茅口组... 孤立浅水碳酸盐台地是黔桂地区晚古生代古地理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拉张伸展的区域构造背景和台缘同沉积断裂的差异升降对其发展演化的控制作用一直是关注的焦点.来宾铁桥剖面位于来宾-合山孤立碳酸盐台地东南边缘,本文以该剖面茅口组为重点,研究台地-盆地转变过程中该台地边缘的沉积特征和相带构成,探讨该孤立台地边缘沉积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宏观和微相沉积特征表明,茅口期下部地层(第1旋回)为典型的开阔台地相沉积;中上部地层以斜坡相和盆地相硅质岩、硅质灰岩为主,仅在第2-3旋回顶部出现巨厚层块状灰岩.相带分布的详细调查结果显示,第2旋回顶部的巨厚层块状灰岩(114层)为透镜状,主要由开阔台地相沉积构成,内部发育生物碎屑滩相沉积薄层和小的以障积岩为代表的海绵-钙藻生物礁.这种以盆地相和斜坡相硅质沉积为主,夹浅水灰岩透镜体的地层序列,是来宾-合山孤立碳酸盐台地在此期间萎缩的反映.但是该地层序列记录的海平面变化周期,与扬子稳定地台区同期地层记录完全同步,甚至在海平面变化幅度上也无本质差别,意味着台缘同沉积断裂在该孤立台地演化中的作用并非如前人认为的那么重要;相反古海洋条件对该类孤立台地演化的影响值得今后研究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碳酸盐台地 沉积特征 台地演化 茅口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