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内粘液瘤切除术后中期疗效观察
1
作者 张永 王鹏宇 +5 位作者 陈柯 刘宇 张春振 兰怀 吕丽华 方敏华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23年第5期332-335,共4页
目的 探讨心内粘液瘤切除术的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自2011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46例行心内粘液瘤切除术的粘液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24例(84.9%)粘液瘤原发点位于左心房,16例(11.0%)粘液瘤原发点位于... 目的 探讨心内粘液瘤切除术的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自2011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46例行心内粘液瘤切除术的粘液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24例(84.9%)粘液瘤原发点位于左心房,16例(11.0%)粘液瘤原发点位于右心房,5例(3.4%)粘液瘤原发点位于右心室,1例(0.7%)粘液瘤原发点位于左心室。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呼吸困难,术前均行心脏超声检查,且经术后病理检查明确为粘液瘤。所有患者经胸骨正中开胸行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患者无院内死亡(成功率100.0%)。1例患者因术后愈合不良行二次清创缝合术。术后定期复查和随访,最终随访132例(随访率90.4%)。随访患者1、3年的术后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9.3%、97.8%。存活患者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为Ⅰ~Ⅱ级。结论 粘液瘤因附着部位不同可引起心力衰竭或动脉栓塞,应尽快手术切除。外科手术切除的安全性较高,术后应定期随访,常规复查超声心动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液瘤 外科手术 中期疗效 随访
下载PDF
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中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25
2
作者 汪文龙 海涌 +4 位作者 关立 刘玉增 陈小龙 朱文艺 陈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77-584,共8页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CCF)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中期临床疗效和影像学改善情况。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33例颈椎OPLL患者,男17例,女16例;年龄41...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CCF)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中期临床疗效和影像学改善情况。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33例颈椎OPLL患者,男17例,女16例;年龄41~78岁(58.6±8.8岁)。其中16例骨化块累及2个节段及以内者通过ACCF切除骨化块减压(A组);17例骨化块累及2个节段以上、前路切除有困难者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B组)。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1年、2年、3年和末次随访时进行JOA评分。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和末次时的JOA评分、颈椎曲度及椎管狭窄率的变化情况。结果:A组1例术后发生吞咽困难;B组1例发生脑脊液漏,1例发生切口感染。均经对症处理后痊愈。A组随访48.56±8.02个月,B组随访52.59±8.88个月。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性改善(P〈0.05);术后和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较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A组末次随访骨化块面积明显大于术后(P〈0.05),B组末次随访骨化块面积较术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颈椎OPLL,ACCF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均为有效且安全的术式.中期随访疗效满意。前者通过切除或“漂浮”骨化块达到有效减压;后者能够扩大椎管缓解脊髓压迫,中期随访椎管狭窄率维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手术 椎管狭窄率 中期随访
原文传递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中期随访及应对策略 被引量:12
3
作者 孙启才 茹选良 +1 位作者 宋柏杉 端木群立 《中国骨伤》 CAS 2017年第9期810-816,共7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发生骨水泥渗漏的临床资料,探讨骨水泥渗漏的类型及中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自2011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17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术中骨水...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发生骨水泥渗漏的临床资料,探讨骨水泥渗漏的类型及中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自2011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17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术中骨水泥渗漏的病例,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68~87岁,平均78岁。均有轻微外伤史,伤前均正常活动,生活完全自理,伤后均表现为腰背部疼痛,无神经根受损的症状和体征。通过影像学资料确定骨水泥向椎管内、椎间隙渗漏的途径,测量手术前后的椎体高度、Cobb角,观察椎管狭窄改善情况。术前和末次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分别对患者进行疼痛和日常活动功能改善情况的评估。结果:1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7年,平均5.1年。通过影像学资料根据解剖位置确定渗漏途径为椎旁型6例,椎间盘型3例,椎管型2例,椎弓根型5例,混合型1例。术前病椎前缘椎体高度为(27.7±3.5)%,末次随访时前缘椎体高度明显恢复至(56.4±2.5)%,且后凸畸形得到矫正。Cobb角由术前的(45.3±4.2)°矫正至末次随访时的(18.3±3.1)°。VAS评分从术前的7.9±1.5降至末次随访时的2.1±0.5。ODI从术前的(49.1±7.5)%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23.5±3.7)%。其中2例患者术中出现下肢神经症状,紧急予神经根消肿药物对症治疗,且后期经过营养神经治疗,神经症状消失。3例出现腰背部疼痛,其中1例出现腰背痛难忍,予止痛等对症治疗后疼痛消失。结论:即使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术中出现一定程度的骨水泥向椎旁和椎管内渗漏,也可暂不与紧急行开窗椎管减压,中期随访结果显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发生骨水泥渗漏的临床效果满意,手术渗漏产生明显临床症状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水泥渗漏 椎体压缩性骨折 中期随访
下载PDF
体外冲击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效果评价:一项短-中期随访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富林 黄宇 +2 位作者 尹东 黄晓 莫冰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3369-3372,共4页
目的通过短⁃中期随访观察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s,ESW)治疗肱骨外上髁炎(lateral epicondylitis,LE)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要求的104例LE患者随机分为两组,50例患者采用ESW治疗(ESW组),54例患者采用局部封闭治疗(传统... 目的通过短⁃中期随访观察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s,ESW)治疗肱骨外上髁炎(lateral epicondylitis,LE)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要求的104例LE患者随机分为两组,50例患者采用ESW治疗(ESW组),54例患者采用局部封闭治疗(传统治疗组)。两组患者每周治疗1次,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4、24、48周,比较两组患者休息、握拳时肘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治疗复发率及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4周在休息及握拳时肘部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结束后24、48周,ESW组在休息及握拳时VAS评分较传统治疗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W组患者经过短-中期随访,复发率及满意度分别为8.00%及76.0%,而传统治疗组则为29.63%及55.56%,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ESW和局部封闭治疗均能有效治疗LE,短-中期随访显示,ESW对LE的有效持续时间更长、复发率更低、满意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冲击波 肱骨外上髁炎 短-中期随访
下载PDF
两种术式治疗氟骨症性颈椎管狭窄症的中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6
5
作者 夏英鹏 张学利 +4 位作者 徐天同 万军 于斌 申庆丰 田融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2-26,共5页
目的:比较颈椎全椎板减压术和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氟骨症性颈椎管狭窄症(flurosis cervical ste-nosis,FCS)的中期随访结果,评价其临床和影像学效果。方法:2000年2月~2003年2月手术治疗97例FCS患者,其中行单开门椎管成形术42例(A组),... 目的:比较颈椎全椎板减压术和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氟骨症性颈椎管狭窄症(flurosis cervical ste-nosis,FCS)的中期随访结果,评价其临床和影像学效果。方法:2000年2月~2003年2月手术治疗97例FCS患者,其中行单开门椎管成形术42例(A组),行全椎板减压术55例(B组)。两组患者均随访至少5年,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神经功能评分和庆应大学的颈椎轴性症状评分(axial symptom score,ASS)进行临床效果评价,通过手术前和术后5年颈椎X线平片和MRI检查的比较,对患者术后5年脊髓后移程度、颈椎曲度指数(curviture index,CI)和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的改变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术后5年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1),A组和B组的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59%±4%和53%±5%,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的ASS为10.8±0.2分,明显高于B组的9.2±0.5分(P<0.05)。术后5年A组和B组的脊髓后移距离分别为4.7±0.2mm和5.1±0.3mm,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5年的CI与术前比较均下降,但A组降低程度显著低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5年ROM与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降低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FCS患者全椎板减压手术并不能使脊髓获得更大后移,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较之全椎板减压术可以更好地保留骨性结构的完整性,从而更好地维持颈椎曲度,降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管狭窄症 椎管成形术 全椎板减压术 中期随访 氟骨症
原文传递
锚定式颈椎椎间融合器临床应用中期随访报告 被引量:4
6
作者 鲍达 马远征 +3 位作者 陈兴 李宏伟 高天君 罗小波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4-28,共5页
目的:观察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后应用锚定式颈椎椎间融合器(anchoring cervical intervertebralfusion cage,ACIFC)植骨融合的中期随访结果。方法:2006年10月~2008年2月收治颈椎疾病患者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25~69岁,平均48.... 目的:观察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后应用锚定式颈椎椎间融合器(anchoring cervical intervertebralfusion cage,ACIFC)植骨融合的中期随访结果。方法:2006年10月~2008年2月收治颈椎疾病患者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25~69岁,平均48.2岁。颈椎病31例,其中脊髓型14例,神经根型9例,混合型8例;下颈椎不稳症4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5例;Klippel-Feil综合征2例。均经前路行椎间盘切除减压、ACIFC植骨术,融合节段:单节段27例,双节段14例,三节段1例;共置入ACIFC 58枚,C3/4 11枚,C4/5 13枚,C5/618枚,C6/7 14枚,C7/T1 2枚。初次行颈椎手术者40例,颈椎术后再手术2例。术后定期行X线片及MRI复查,判定植骨融合及邻近节段退变情况;采用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COA)40分法及颈椎残障指数(NDI)评分系统评价患者术前、术后颈脊髓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5例患者术后24h内出现咽部疼痛,经对症治疗于术后1周内症状消失。术后48h内发生轴性症状2例(3.4%),经对症处理术后1周症状明显改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4.5年,平均4年。58个椎间隙均获骨性融合,融合时间2.5~6个月,平均3.5个月。术前COA评分30.21±2.69分,术后末次随访时37.18±1.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改善率71.2%;术前NDI为40.03±3.92,术后末次随访时为29.95±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4.5年(平均4年)发现融合节段邻近节段退变5例(11.9%),其中融合节段相邻上位椎间盘3例,下位椎间盘2例。结论: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后应用ACIFC行植骨融合,融合率高,轴性症状及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低,中期随访结果较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锚定式颈椎椎间融合器 脊柱融合术 中期随访
原文传递
内侧张开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中期随访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王晗煦 罗从风 占宇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7年第5期327-331,共5页
目的探讨内侧张开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至2010年行内侧张开胫骨高位截骨术且术中使用羟基磷灰石植骨的31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资料,男13例,女18例,平均年龄(60.8±10.7)... 目的探讨内侧张开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至2010年行内侧张开胫骨高位截骨术且术中使用羟基磷灰石植骨的31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资料,男13例,女18例,平均年龄(60.8±10.7)岁(36~75岁)。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股骨机械轴与胫骨机械轴夹角(HKA)、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评估中期疗效。结果术前与末次随访时HSS膝关节评分分别为(68±11)分、(88±11)分,两者有明显差异(P<0.05)。术前与末次随访时MPTA分别为84.8°±3.1°、95.3°±4.9°,两者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1年与末次随访时MPTA和HSS膝关节评分均无明显差异(分别为P=0.28和P=0.24)。结论内侧张开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可以获得满意的中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高位截骨 内侧张开截骨 中期随访 骨关节炎
下载PDF
不同类型支架治疗狭窄、闭塞性髂静脉疾病中期随访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姜学超 党永康 +5 位作者 杨柳 郭建全 鲍永涛 仝向阳 彭战利 乌兰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2年第3期189-193,共5页
目的通过随访评价支架置入治疗髂静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中期疗效,比较不同类型支架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赤峰市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83例单侧髂静脉狭窄、闭塞接受支架置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 目的通过随访评价支架置入治疗髂静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中期疗效,比较不同类型支架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赤峰市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83例单侧髂静脉狭窄、闭塞接受支架置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进行中期(3~12个月)随访。比较编织型支架(编织支架组,34例)与激光雕刻支架(激光支架组,49例)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从消肿率、靶血管一期通畅率、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CSS)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评价中期效果。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随访时2组患者患/健侧的大、小腿周径差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C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肢消肿率、一期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编织支架组对侧髂静脉血栓、支架位移、支架内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激光雕刻支架组[20.59%(7/34)和4.08%(2/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置入治疗髂静脉狭窄、闭塞性病变安全有效,编织型支架与激光雕刻支架治疗效果接近,但激光雕刻支架定位更加准确,且引起的相关并发症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静脉 介入 支架 中期随访
下载PDF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5~9年随访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范少地 吴国忠 +4 位作者 唐立虎 刘志恒 白峰 胡万华 赵亮亮 《实用骨科杂志》 2016年第11期970-972,988,共4页
目的观察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中长期治疗效果。方法对46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患者进行了5-9年的中长期随访,观察髋关节功能、死亡率、死亡原因、X线表现等的改变。结果随访7年髋关节功能优良率... 目的观察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中长期治疗效果。方法对46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患者进行了5-9年的中长期随访,观察髋关节功能、死亡率、死亡原因、X线表现等的改变。结果随访7年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可达70%以上,髋关节功能良好,死亡率50.0%。随访9年关节功能优良率52.2%,9年死亡率89.1%。随着随访时间延长,X线异常发生率越来越高。结论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预期寿命短,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获得良好的关节功能,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高龄 人工股骨头置换 中长期随访
下载PDF
宫腔镜诊治异常子宫出血432例中长期随访结果 被引量:6
10
作者 殷秀琴 王小菊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7期691-692,共2页
目的 评价宫腔镜手术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中长期随访结果。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2年1月~2005年11月经宫腔镜诊治异常子宫出血且随访〉12个月的432例临床资料,诊断良性疾患391例[子宫内膜息肉96例(22.2%),子宫黏膜下肌瘤38例(8.8%),... 目的 评价宫腔镜手术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中长期随访结果。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2年1月~2005年11月经宫腔镜诊治异常子宫出血且随访〉12个月的432例临床资料,诊断良性疾患391例[子宫内膜息肉96例(22.2%),子宫黏膜下肌瘤38例(8.8%),子宫内膜增生过长257例(59.5%)],行息肉或肌瘤切除、子宫内膜电切术;诊断子宫内膜腺癌41例(9.5%),均为Ⅰ期,行经腹全子宫双附件切除、选择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未发生子宫穿孔等并发症。391例良性病变中,术后随访12~57个月,平均39个月,闭经占16.1%(63/391),月经量少(每周期〈10片卫生巾)18.9%(74/391),月经量正常(每周期10~20片卫生巾)58.3%(228/391),术后改善不明显占6.6%(26/391)。26例月经量仍多者术后用孕酮治疗,7例有多发子宫肌瘤,术后32~44个月行全子宫切除术,8例复查阴道彩超子宫内膜厚度〉1.5 cm,术后5~19个月第2次行宫腔镜子宫内膜切除术,继续随访18~36个月,月经量少3例,闭经5例。41例子宫内膜癌Ⅰ期术后随访26~41个月,平均38个月,均无瘤存活。结论 异常子宫出血的治疗在结合病理学检查除外恶性病变后首选宫腔镜手术,严格B超监测是提高手术疗效和手术安全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子宫出血 子宫腔镜 电外科手术 中长期随访
下载PDF
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儿童活动性胸腰椎结核的中长期临床疗效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毅 王孝宾 +1 位作者 吕国华 李晶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76-683,共8页
目的:探讨应用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联合前路病灶清除、同种异体骨重建术治疗儿童活动性脊柱结核的中、长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共19例采用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联合前路病灶清除、同种异体... 目的:探讨应用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联合前路病灶清除、同种异体骨重建术治疗儿童活动性脊柱结核的中、长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共19例采用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联合前路病灶清除、同种异体骨支撑重建的术式治疗胸、腰椎结核感染导致至少连续两个椎体破坏的患儿资料,年龄3~10岁,平均6.3±2.1岁,随访时间5~11年,平均7.5±2.0年,受累椎体2~4个。所有患儿分别于术后1周、3、6、12个月行X线检查,随后每年行X线检查一次,测量后凸Cobb角,同时观察有无植骨块移位、松动、塌陷以及有无后凸畸形发生,记录患儿术前、术后1周及每次复查时的Frankel分级、后凸角、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对于随访超过5年的患儿(19例)行高分辨率三维CT扫描通过Bridwell分级评估植骨块融合情况。结果:随访期间均未发现结核复发,未发现钉棒松动、断裂,术后6个月ESR、CRP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B级2例,C级5例,D级9例,E级3例,术后1周时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3例,D级1例,E级14例,末次随访时D级1例(术前B级),E级18例,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后凸角平均41.32°±13.19°,术后即刻后凸角度平均9.74°±5.80°,即刻矫正率76.4%,末次随访后凸角平均12.32°±6.40°,平均丢失2.58°±0.60°,末次随访时矫正度数为29.0°±8.9°,矫正率为70.1%,术后即刻后凸角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后凸角与术后即刻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19例患儿植入的同种异体骨的上下两端及后方的附件均与周围骨形成骨性连接,Bridwell分级1级融合;2例发生骨块下端轻度塌陷但形成骨痂且有骨小梁通过植骨接触面并且无明显植骨块松动及移位,1例出现局部轻度后凸畸形,但无神经损害及局部疼痛。结论: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联合前路病灶清除、同种异体骨重建的方法治疗儿童胸腰椎结核导致的椎体破坏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术式,中、远期随访观察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性胸腰椎结核 儿童 椎体破坏 椎弓根螺钉 同种异体大块骨块 中长期随访
原文传递
K-Rod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疗效 被引量:1
12
作者 普有登 杨俊宇 +6 位作者 周兆文 段洪 尹劲 孙启增 金雄 张涵 蓝天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1年第3期42-48,53,共8页
目的探讨K-Rod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疗效及其对邻近上位节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2011年2月至2013年6月65例采用K-Rod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34例,年龄... 目的探讨K-Rod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疗效及其对邻近上位节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2011年2月至2013年6月65例采用K-Rod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34例,年龄21~73岁,平均(53.4±10.8)岁;融合组(n=21),非融合组(n=20),“融合+非融合”组(n=24)。记录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根据术前及各随访时间腰痛、下肢痛VAS评分,ODI评分评价临床疗效。比较3组病例术前及随访时间腰椎侧位X线片、腰椎MRI手术及邻近上位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盘退变Pfirrmann's分级情况。结果经72~84个月,平均(72.0±8.6)个月随访。3组组内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痛、下肢痛VAS评分及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腰痛、下肢痛VAS评分改善率,融合组为66.4%、76.7%,非融合组为84.4%、72.4%,“融合+非融合”组为70.8%、77.8%;邻近上位节段椎间盘退变Pfirrmann's分级:非融合组、“融合+非融合”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节段椎间高度指数:3组组内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节段椎间高度指数:非融合组、“融合+非融合”组术后1周、3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组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K-Rod动态稳定系统对腰椎退行性疾病行非融合及“非融合+融合”术治疗,中期随访疗效良好,一定程度上可延缓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对退变的椎间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Rod动态稳定系统 腰椎退行性疾病 动态稳定 邻近节段退变 中期随访
下载PDF
地方职业学校毕业生职业发展中期追踪调查研究——以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亚娟 潘永惠 朱永林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86-90,共5页
为监测学校"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效果,对毕业五年以上的三届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追踪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从行业分布、职位晋升、职业能力、课程教学和母校评价等多个维度分析学校人才培养情况,发现人才培养目标总... 为监测学校"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效果,对毕业五年以上的三届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追踪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从行业分布、职位晋升、职业能力、课程教学和母校评价等多个维度分析学校人才培养情况,发现人才培养目标总体达成度较高,但在通识教育、职业素养、团队协作等方面还要进一步提升和完善,毕业生的反馈和建议为学校后续人才培养调整和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学校 毕业生职业发展 追踪 “现代班组长型”人才 中期追踪
下载PDF
灼手综合征手术的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14
作者 刘雅普 苏圆圆 +5 位作者 胡军华 徐永辉 高利峰 郑笑臣 吴广良 侯秀伟 《临床骨科杂志》 2022年第5期614-618,共5页
目的 探讨灼手综合征手术的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手术治疗32例外伤性灼手综合征患者。采用GRASSP评分系统(背侧感觉、掌侧感觉、肌力、抓握能力、抓握性能)评估上肢神经功能情况,采用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对神经功能恢复相关因素进... 目的 探讨灼手综合征手术的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手术治疗32例外伤性灼手综合征患者。采用GRASSP评分系统(背侧感觉、掌侧感觉、肌力、抓握能力、抓握性能)评估上肢神经功能情况,采用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对神经功能恢复相关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7年。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上肢背侧感觉、掌侧感觉、肌力、抓握能力、抓握性能评分情况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上肢肌力和抓握性能的恢复与术前相应神经功能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外伤性灼手综合征患者通过减压内固定手术可获得较好的神经功能恢复,上肢肌力和抓握性能的恢复情况与术前相应神经功能评分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灼手综合征 脊柱手术 中期随访 预后
下载PDF
连续性三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和杂交手术后5年随访矢状位序列影像学评价
15
作者 马龙 谭小欣 孙国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879-1885,共7页
背景:在单节段与双节段颈椎病的治疗中,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与杂交手术均能恢复局部的颈椎前凸,并且对颈椎整体序列发挥作用,但该结论在3节段手术中的作用尚不明确。目的:对比连续性3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和杂交手术在治疗脊... 背景:在单节段与双节段颈椎病的治疗中,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与杂交手术均能恢复局部的颈椎前凸,并且对颈椎整体序列发挥作用,但该结论在3节段手术中的作用尚不明确。目的:对比连续性3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和杂交手术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矢状位序列、影像学参数和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择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007年2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连续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93例,其中32例接受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治疗(ACDF组),36例接受单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和双节段椎间融合器杂交手术治疗(HS1组),25例接受双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和单节段椎间融合器杂交手术治疗(HS2组)。术后随访时拍摄颈椎X射线片,分析颈椎矢状位序列(C2-C7颈椎前凸角、C2-C7矢状位垂直距离、T1倾斜角)与解剖参数(颈椎活动度、上位和下位邻近节段颈椎活动度、手术节段颈椎前凸角与邻近节段退变),以颈椎功能障碍指数与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评估临床疗效。试验获得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93例患者平均随访(76.4±9.0)个月。(1)3组间末次随访的颈椎矢状位序列参数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组间各参数值末次随访相对于术前的改变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2)3组间末次随访的颈椎解剖参数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组间各参数值末次随访相对于术前的改变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3)3组末次随访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与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4)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与末次随访的颈椎解剖参数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与JOA评分无明确相关性;(5)结果表明对于连续3节段的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和杂交手术均获得了明确的中长期疗效,且解剖学参数与临床疗效无明确相关性,因此人工椎间盘假体植入不是必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 杂交手术 颈椎矢状位序列 影像学参数 临床疗效 中长期随访
下载PDF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肿瘤诱发低磷骨软化症:5~10年随访 被引量:1
16
作者 罗文浩 陈心怡 +2 位作者 翁习生 李晔 金今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1年第5期410-413,共4页
背景:肿瘤诱发低磷骨软化症(tumor-induced osteomalacia,TIO)患者完全切除病因肿瘤后有较好的预后。但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位于股骨头颈部肿瘤的中长期临床效果还缺乏相关研究。目的:评估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TIO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背景:肿瘤诱发低磷骨软化症(tumor-induced osteomalacia,TIO)患者完全切除病因肿瘤后有较好的预后。但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位于股骨头颈部肿瘤的中长期临床效果还缺乏相关研究。目的:评估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TIO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被诊断为TIO并于200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8例,女6例;年龄30~62岁,平均(48.3±9.8)岁。对每例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及假体进行5年以上的随访。结果:经肿瘤切除同期行关节置换治疗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显著提高(P<0.05)。未出现假体松动、感染等并发症,无肿瘤复发,假体生存率100%,至末次随访未发生翻修,骨质疏松情况完全恢复。结论:经完全病因肿瘤切除结合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肿瘤位于股骨头颈部的TIO临床效果确切,关节假体经中长期随访未见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肿瘤诱发低磷骨软化症 中长期随访
下载PDF
贝前列素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肾病综合征病人的短、中期随访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马丹 高振宇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3期355-359,362,共6页
目的:分析贝前列素钠与环磷酰胺联合治疗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病人的短、中期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96例NS病人,随机分组进行对照研究,对照组(n=48)予以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n=48)在此基础上予以贝前列素钠... 目的:分析贝前列素钠与环磷酰胺联合治疗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病人的短、中期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96例NS病人,随机分组进行对照研究,对照组(n=48)予以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n=48)在此基础上予以贝前列素钠与环磷酰胺联合治疗,比较2组疾病控制率、复发率、肾功能指标[肌酐清除率(CCR)、白蛋白(ALB)、肌酐(Scr)、24 h尿蛋白排泄率(UAER)、尿素氮(BUN)]、血脂指标[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凝血指标[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P-糖蛋白170(P-gp170)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疾病控制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6个月、1年复发率(2.08%、4.17%)低于对照组(16.67%、18.75%)(P<0.05);2组治疗后CCR、ALB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Scr、UAER、BUN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观察组治疗后CCR、AL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Scr、UAER、BUN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TG、TC均低于明显对照组(P<0.01)。2组治疗后TG、TC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2组治疗后P-gp170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但观察组升高幅度小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17%与对照组8.3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前列素钠与环磷酰胺联合治疗NS,能改善病人机体多药耐药现象,优化血脂代谢,改善肾功能与凝血功能,提高疾病控制率,减少疾病的复发,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病综合征 贝前列素钠 环磷酰胺 肾功能 中期随访
下载PDF
39例空军飞行员前交叉韧带损伤术后中长期随访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薛静 初冬 +4 位作者 厉晓杰 刘泽民 郑超 陈宇飞 杜俊杰 《空军医学杂志》 2020年第3期191-195,共5页
目的研究空军飞行员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其致伤因素与膝关节损伤之间的关系及影响ACL重建术后功能康复的因素。方法对接受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的飞行员共39例,分析受伤后到手术的时间、体质量指数、吸烟等... 目的研究空军飞行员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其致伤因素与膝关节损伤之间的关系及影响ACL重建术后功能康复的因素。方法对接受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的飞行员共39例,分析受伤后到手术的时间、体质量指数、吸烟等与合并半月板损伤、关节软骨损伤的关系。进行2~7年的随访,按照国际膝部委员会主观评估表(IKDC)和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表进行功能评估。分析术前损伤因素和术中发现的伴随损伤及手术方式对术后功能的影响。结果ACL断裂的飞行员中打篮球损伤占比最高(66.7%);飞行机种中,歼击机和直升机飞行员占比最高(41%和30.8%)。术后32例获得平均(49.12±18.29)个月(23.43~86.57个月)的随访。末次随访时平均IKDC评分为(92.53±5.16)分;Lysholm评分为(98.28±2.87)分。伤后>12个月手术合并关节软骨损伤明显大幅增加(P<0.01);吸烟影响软骨损伤(P<0.05)。患者体质量指数、吸烟与否、受伤时年龄、手术时年龄、伤后手术时间、术前合并损伤、不同手术方式与术后IKDC评分和Lysholm评分无相关性(P>0.05)。排除术前已有的骨关节炎和其他疾病情况及飞行员个人原因(5例),ACL重建术后全部达到了恢复飞行。结论对于飞行员ACL损伤,在预防上,应改善目前飞行员体能训练方式单一、训练场地差及器械不足的现状,并加强防伤指导;在治疗上,通过早诊断、早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并在术后6个月左右重返蓝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行员 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重建 中长期随访
下载PDF
膝内侧室骨性关节炎单髁置换60岁上下比较
19
作者 袁札根 卿勇 +5 位作者 孙淑梅 李治敏 苏展影 李泽晖 陈瑞娟 曹学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158-1163,共6页
[目的]比较60岁上下患者接受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后临床效果的差异,并深入讨论Oxford UKA的理想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112例因膝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 [目的]比较60岁上下患者接受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后临床效果的差异,并深入讨论Oxford UKA的理想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112例因膝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初次接受UKA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患者手术时年龄分为两组:<60岁组和≥60岁组,每组56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下地行走时间、切口愈合等级和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P>0.05)。所有患者随访(69.2±5.3)个月,两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着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而HSS评分、KSS临床和功能评分及膝伸屈ROM显著增加(P<0.05)。两组术前和术后6个月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两组膝关节VAS评分、HSS评分、KSS功能评分及膝伸屈RO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60岁组患者KSS临床评分显著优于≥60岁组(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FTA角、mLDFA角、mMPTA角均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影像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至少5年的随访中,<60岁组患者接受Oxford UKA后显示出良好的临床效果,但与≥60岁组患者的功能效果没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关节炎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 60岁 中期随访
原文传递
膝单髁置换术治疗外侧间室膝骨关节炎的中期随访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薛华明 马童 +6 位作者 文涛 杨涛 薛龙 雷雪枫 张文正 冀家中 涂意辉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CSCD 2023年第3期206-212,共7页
目的:分析膝单髁置换术(UKA)治疗外侧间室膝骨关节炎的中期临床疗效,并总结手术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12月采用UKA治疗的182例(186膝)外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 目的:分析膝单髁置换术(UKA)治疗外侧间室膝骨关节炎的中期临床疗效,并总结手术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12月采用UKA治疗的182例(186膝)外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膝关节正、侧位X线检查评估下肢力线和UKA股胫假体力线。末次随访时评估患者的牛津膝关节评分(OK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膝关节活动范围(ROM)及患者满意度。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63.9±15.3)个月(42~99个月)。切口平均长度(7.6±0.5)cm(6.5~9.0 cm)。平均手术时间(73.7±10.6)min(45~102 min)。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的OKS评分、HSS评分及膝关节ROM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01),患者满意度为94.1%。术后患者的下肢力线外翻较术前获得明显矫正(P<0.001)。X线及三维CT检查显示股骨假体外翻(0.9±4.7)°,后倾(30.4±9.2)°,内旋(-5.8±3.7)°。胫骨假体厚度为(9.8±1.2)mm,内翻(-0.8±3.7)°,后倾(7.4±3.5)°,外旋(0.3±4.0)°。随访期间共有11膝(5.9%)发生并发症,5年假体生存率为99.1%[95%置信区间(95%CI):97.9%~99.4%]。结论:UKA治疗外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手术方式,技术要求高,中期临床结果令人满意,假体生存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单髁置换术 外侧间室 骨关节炎 中期随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