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Non-flooded Cultivation with Straw Mulching on Rice Agronomic Traits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被引量:5
1
作者 QIN Jiang-tao HU Feng +3 位作者 LI Hui-xin WANG Yi-ping HUANG Fa-quan HUANG Hua-xiang 《Rice science》 SCIE 2006年第1期59-66,共8页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study water use efficiency and agronomic traits in rice cultivated in flooded soil and non-flooded soils with and without straw mulching. The total amount of water used by rice unde...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study water use efficiency and agronomic traits in rice cultivated in flooded soil and non-flooded soils with and without straw mulching. The total amount of water used by rice under flooded cultivation (FC) was 2.42 and 3.31 times as much as that by rice under the non-flooded cultivation with and without straw mulching,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water seepage was 13 560 m^3/ha under the flooded cultivation, 4 750 m^3/ha under the non-flooded cultivation without straw mulching (ZM) and 4 680 m^3/ha under non-flooded cultivation with straw mulching (SM). The evapotranspiration in the SM treatment was only 38.2% and 63.6% of the FC treatment and ZM treatment,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ZM treatment, straw mulching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leaf area per plant, main root length, gross root length and root dry weight per plant of rice. The highest grain yield under the SM treatment (6 747 kg/ha) was close to the rice cultivated in flooded soil (6 811.5 kg / ha). However, the yield under the ZM treatment (4 716 kg/ha) was much lower than that under the FS treatment and SM treatment. The order of water use efficiency and irrigation water use efficiency were both as follows: SM〉 ZM〉 F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non-flooded cultivation straw mulching water use efficiency irrigation water use efficiency agronomic traits
下载PDF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nd Yield of Late-Season Rice under No-tillage and Non-flooded Cultivation with Straw Mulching 被引量:4
2
作者 WANG Dong LI Hui-xin +2 位作者 QIN Jiang-tao LI Da-ming Hu Feng 《Rice science》 SCIE 2010年第2期141-148,共8页
A long-term field experiment (started at 2003)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dce cultivation methods on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nd grain yield of late-season rice under double-rice cropping sys... A long-term field experiment (started at 2003)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dce cultivation methods on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nd grain yield of late-season rice under double-rice cropping system in seasonal drought region of southeast China (Yujiang County, Jiangxi Province). The rice cultivation methods included no-tillage and flooded rice cultivation (N-F), no-tillage and non-flooded rice cultivation with straw mulching (N-SM), and no-tillage and non-flooded rice cultivation without straw mulching (N-ZM).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rice grain yield between the N-SM and N-F treatments. However, the rice grain yields in the N-SM and N-F treatmen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ZM treatment. The late-season rice plants in the N-SM treatment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numbers of effective panicles and total grains per hill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N-ZM treatment. The above-ground dry matter of late-season rice was similar between the N-SM and N-F treatments. Compared with the N-F treatment, the N-ZM and N-SM treatment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leaf area at the heading stage. Moreover, the N-SM treatment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otal root length and root tip number at the grain-filling stage compared with the N-ZM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NO-TILLAGE non-flooded cultivation straw mulching growth characteristics YIELD
下载PDF
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和秸秆还田方式下的油菜、小麦秸秆腐解特征 被引量:84
3
作者 武际 郭熙盛 +2 位作者 王允青 许征宇 鲁剑巍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3351-3360,共10页
【目的】于2007—2008连续2年在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和秸秆还田方式下,研究油菜、小麦秸秆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方法】在水稻常规栽培和节水灌溉栽培模式下,采用尼龙网袋研究法。将装满秸杆的网袋放在水稻田表层和埋入土中,模拟秸秆... 【目的】于2007—2008连续2年在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和秸秆还田方式下,研究油菜、小麦秸秆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方法】在水稻常规栽培和节水灌溉栽培模式下,采用尼龙网袋研究法。将装满秸杆的网袋放在水稻田表层和埋入土中,模拟秸秆覆盖还田和土埋还田。【结果】秸秆还田后,在0-30 d腐解较快,后期腐解速率逐渐变慢。油菜秸秆在水稻节水栽培模式下,采用土埋还田腐解率最大,90 d时腐解率达61.06%。试验结束时,小麦秸秆累计腐解率为48.88%-59.95%,油菜秸秆为50.88%-61.06%。常规栽培模式下,秸秆覆盖还田腐解率>秸秆土埋;节水栽培模式下,秸秆土埋>秸秆覆盖。秸秆覆盖还田时,两种栽培模式秸秆腐解率差异不大。而在秸秆土埋还田时,节水栽培秸秆腐解率>常规栽培。秸秆中养分释放速率表现为钾>磷>氮≈碳;90 d时,小麦秸秆中48.29%-63.79%的碳、48.35%-52.83%的氮、54.83%-67.49%的磷和91.98%-95.99%的钾被释放;油菜秸秆中50.29%-66.55%的碳、46.48%-57.67%的氮、56.44%-75.64%的磷和92.31%-96.24%的钾被释放。栽培模式和还田方式对秸秆碳、氮和磷释放率的影响与对秸秆腐解率的影响规律基本一致。腐解30 d时,秸秆中已有超过90%的钾被释放出来。【结论】实行秸秆还田,水稻栽培模式宜采用节水灌溉栽培,可以促进秸秆腐解,提高其养分释放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栽培模式 秸秆还田方式 油菜秸秆 小麦秸秆 腐解
下载PDF
覆盖旱种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5
4
作者 张自常 孙小淋 +2 位作者 陈婷婷 刘立军 杨建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85-295,共11页
以超级稻武粳15(粳稻)和两优培九(籼稻)为材料,从移栽至成熟进行覆膜旱种(PM)、覆草旱种(SM)和裸地旱种(NM)处理,以水种(TF)为对照。结果表明,与TF相比,旱种水稻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NM、PM和SM的减产率分别为38.7%~46.5%,9.8%~17... 以超级稻武粳15(粳稻)和两优培九(籼稻)为材料,从移栽至成熟进行覆膜旱种(PM)、覆草旱种(SM)和裸地旱种(NM)处理,以水种(TF)为对照。结果表明,与TF相比,旱种水稻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NM、PM和SM的减产率分别为38.7%~46.5%,9.8%~17.4%和1.7%~7.0%,NM和PM的产量与TF有显著差异,SM的产量与TF差异不显著。SM改善了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NM和PM则降低了稻米这些品质;SM还提高了稻米的最高黏度和崩解值,降低了消减值,NM和PM的结果则相反。两品种的结果趋势一致。SM提高了灌浆期的根系氧化力、叶片光合速率和籽粒中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NM和PM则降低了上述生理指标值。在SM条件下,结实期较高的根系活力、叶片光合速率和籽粒中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是获取较高产量和较好稻米品质的重要生理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覆膜旱种 覆草旱种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水稻育苗移栽旱种方式对米质的影响及其与籽粒激素浓度的关系 被引量:17
5
作者 张自常 段华 +2 位作者 杨立年 王志琴 杨建昌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297-1307,共11页
【目的】探讨育苗移栽水稻在不同旱种方式下米质形成的特点及其与籽粒激素浓度的关系。【方法】试验以镇稻88(粳稻)和扬稻6号(籼稻)为材料,进行无覆盖旱种(裸种,BN)、地膜覆盖旱种(PM)和麦秸秆覆盖旱种(SM)处理,以常规水种(TF)为对照。... 【目的】探讨育苗移栽水稻在不同旱种方式下米质形成的特点及其与籽粒激素浓度的关系。【方法】试验以镇稻88(粳稻)和扬稻6号(籼稻)为材料,进行无覆盖旱种(裸种,BN)、地膜覆盖旱种(PM)和麦秸秆覆盖旱种(SM)处理,以常规水种(TF)为对照。【结果】与TF相比,BN和PM显著降低了产量,SM的产量与TF无显著差异。SM显著降低了垩白米率、垩白度和消减值,显著增加了胶稠度、碱消值和崩解值。BN和PM对上述稻米品质的影响与SM的相反。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在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两品种表现一致。结实期籽粒吲哚-3-乙酸(IAA)、赤霉酸(GA1+GA4)、玉米素(Z)+玉米素核苷(ZR)浓度在灌浆早期处理间差异很小,在灌浆中、后期则表现为SM>TF>PM>BN,乙烯释放速率则表现为BN>PM>TF>SM。籽粒脱落酸(ABA)浓度在SM、PM和TF之间无显著差异。在各处理中,BN籽粒ABA浓度在灌浆前期最低,灌浆中后期则最高。灌浆中后期籽粒IAA和GA1+GA4、灌浆前中期籽粒ABA及灌浆各期籽粒Z+ZR浓度与粒重、出糙率、精米率和崩解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0.71*~0.96**),与消减值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r=-0.76*~-0.91**)。灌浆后期籽粒IAA和Z+ZR浓度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r=-073*~-0.85**)。灌浆各期籽粒乙烯释放速率与粒重、出糙率、精米率、碱消值和崩解值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r=-0.71*~-0.91**),与垩白粒率、垩白度和消减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0.73*~0.93**)。【结论】覆草旱种可以改善稻米品质,裸地旱种和覆膜旱种则使品质变差;促进型激素浓度的降低和乙烯产生的增加是裸地旱种和覆膜旱种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较差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覆膜旱种 覆草旱种 稻米品质 激素
下载PDF
渭北旱塬冬小麦不同栽培方式初探 被引量:17
6
作者 张正茂 任广鑫 闵安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6-40,共5页
通过对冬小麦8 种不同栽培方式的试验研究,从经济学产量和产投比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出适合于渭北旱原冬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播和膜侧条播栽培方式。其中冬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播产量达2 856.0 kg/hm 2,膜侧条播产量2 638.5 k... 通过对冬小麦8 种不同栽培方式的试验研究,从经济学产量和产投比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出适合于渭北旱原冬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播和膜侧条播栽培方式。其中冬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播产量达2 856.0 kg/hm 2,膜侧条播产量2 638.5 kg/hm 2,分别较对照(露地平作)1 605.0 kg/hm 2 增产1 251.0 kg/hm 2、1 033.5 kg/hm 2,增产幅度达78.0% 和64.4% ,产投比分别达1.78 和1.90,比对照高出21.1% 和29.3%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栽培方式 地膜覆盖 穴播 秸秆覆盖
下载PDF
覆盖旱作方式和施氮水平对稻-麦轮作体系生产力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4
7
作者 范明生 刘学军 +3 位作者 江荣风 张福锁 吕世华 曾祥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2591-2596,共6页
在成都平原通过 3a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水稻覆盖 (地膜和麦秸 )旱作和施氮水平对稻麦轮作体系生产力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施氮量为水稻季 15 0 kg/hm2 ,小麦季 12 0 kg/hm2 的条件下 ,覆盖旱作和传统淹水体系均能达到较高的产量... 在成都平原通过 3a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水稻覆盖 (地膜和麦秸 )旱作和施氮水平对稻麦轮作体系生产力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施氮量为水稻季 15 0 kg/hm2 ,小麦季 12 0 kg/hm2 的条件下 ,覆盖旱作和传统淹水体系均能达到较高的产量水平。再增加施氮量对产量的影响不大 ,但使氮盈余急剧增加。不施氮或低量施氮会造成作物产量的显著下降和土壤氮素亏缺。水稻覆膜旱作对稻麦轮作的系统生产力 (水稻 +小麦 )没有显著影响 ;但水稻覆麦秸旱作条件下系统的生产力有降低的趋势 ,主要由于水稻覆麦秸旱作条件下 ,水稻产量下降 ,而麦秸覆盖在小麦季的后效作用不足以弥补水稻产量的下降程度。水稻、小麦的氮素吸收表现出与作物产量类似的规律。水稻季土壤很难累积无机氮 ,而且与施肥和覆盖旱作与否没有关系。小麦季土壤中积累了较多的无机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小麦轮作 覆盖旱作 氮肥 氮素平衡 无机氮残留 秸秆利用
下载PDF
小麦秸秆覆盖量对烤烟生长及烟叶产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熊茜 查永丽 +1 位作者 毛昆明 刘彦中 《作物研究》 2012年第6期649-653,659,共6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小麦秸秆覆盖量对地烟和田烟农艺性状及烟叶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对前期烟株生长作用不大,到后期覆盖量为500 kg/(667 m2)处理的烟株农艺性状显著优于其他处理,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较好、经济性...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小麦秸秆覆盖量对地烟和田烟农艺性状及烟叶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对前期烟株生长作用不大,到后期覆盖量为500 kg/(667 m2)处理的烟株农艺性状显著优于其他处理,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较好、经济性状较佳,可提高上部烟叶总糖、还原糖的含量,降低中、上部烟叶氯的含量,提高中、上部烟叶的钾/氯比值,使中、上部烟叶的糖/碱比值较接近10,下部烟叶的氮/碱比值较接近1;地烟和田烟的烟叶产量、产值、均价、上等烟率和中上等烟率分别比无覆盖的对照高16.39%、31.81%、13.29%、37.72%、12.69%和15.75%、34.11%、15.88%、12.18%、8.80%。覆盖量为750 kg/(667 m2)的处理促进了下部烟烟叶品质的提高,使下部烟叶糖/碱比值较接近10。综合来看,覆盖量为500 kg/(667m2)的处理促进烟株生长、提高烟叶产质量的效果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栽培 秸秆覆盖 生长 产质量
下载PDF
冬小麦免耕覆盖与有机栽培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小玲 马琨 +2 位作者 汪志琴 李越 魏常慧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67-276,共10页
为揭示农业管理活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AM真菌多样性的影响,以农田土壤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选取免耕覆盖+施有机肥(NF)、免耕覆盖+不施有机肥(NC)、传统耕作不覆盖+施有机肥(TF)和传统耕作不覆盖+不施有机肥(TC)4种处理,采用Illumin... 为揭示农业管理活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AM真菌多样性的影响,以农田土壤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选取免耕覆盖+施有机肥(NF)、免耕覆盖+不施有机肥(NC)、传统耕作不覆盖+施有机肥(TF)和传统耕作不覆盖+不施有机肥(TC)4种处理,采用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及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fattyacids,PLFAs)分析方法,研究持续冬小麦免耕覆盖有机栽培3年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AM真菌及其多样性与土壤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持续免耕覆盖有机栽培能增加以PLFA表征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生物量,传统耕作显著提高了土壤革兰氏阳性菌(G+)、阴性菌(G?)的生物量(P<0.05)。且随免耕栽培管理年限增加,土壤AM真菌生物量呈显著上升趋势;以16:1ω5c中性脂(NLFA)与16:1ω5c磷脂(PLFA)表征的AM真菌生物量比值显著升高(P<0.05)。免耕覆盖措施下,有机肥的施用提高了土壤AM真菌丰富度指数(Chao1指数和ACE指数),但降低了土壤AM真菌的多样性(香农指数、辛普森指数)。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 AM真菌孢子(16:1ω5c中性脂)的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土壤易提取球囊霉素含量呈正相关关系, AM真菌丰富度指数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 AM真菌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全氮含量、脲酶活性呈正相关。受农业管理措施导致的土壤理化性状及土壤生物学差异等综合因素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AM真菌多样性和丰富度改变。免耕覆盖措施提高了土壤AM真菌多样性指数,有机肥施用显著影响了AM真菌NLFA/PLFA生物量的比例,改变了AM真菌孢子和菌丝间生物量碳的分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覆盖 有机栽培 冬小麦 微生物群落 AM真菌 环境因子
下载PDF
深松覆盖免耕沟播技术及其机具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其昀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20-26,共7页
夏玉米行间深松、麦秸覆盖和冬小麦免耕沟播等一系列技术措施,有效地解决了旱作农业中天然降水与作物耗水不同步的矛盾,并起到了蓄好水、保好水、用好水的作用,改善了土壤水、肥、气、热条件。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研制成功的施肥镇压... 夏玉米行间深松、麦秸覆盖和冬小麦免耕沟播等一系列技术措施,有效地解决了旱作农业中天然降水与作物耗水不同步的矛盾,并起到了蓄好水、保好水、用好水的作用,改善了土壤水、肥、气、热条件。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研制成功的施肥镇压深松机(ISFZ-2型)和带耕沟播机(2BDG—6C3F型)已通过鉴定,经大面积推广试验表明,均能很好地满足农艺要求。已被山东省列为“八五”期间重点推广机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覆盖栽培 免耕 沟播
下载PDF
麦秸全量还田机插秧技术的应用概况 被引量:1
11
作者 季陆鹰 陆瑞平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46-48,共3页
介绍了扬州市邗江区麦秸全量还田机插秧的应用情况,并提出了适宜本地的麦秸全量还田机插秧的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 麦秸全量还田 机插秧 精确栽培
下载PDF
麦秸全量机械还田旱育抛秧高产群体指标及栽培技术
12
作者 潘志文 陈静 +2 位作者 季陆鹰 杨武广 陆瑞平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43-46,共4页
分析了麦秸全量机械还田旱育抛秧稻大面积生产和示范方的产量表现及经济效益,研究了扬粳4038采用麦秸全量机械还田旱育无盘抛秧技术实现单产10.5吨/hm2的产量构成因素、旱育无盘培育中小苗壮秧指标和群体控制指标,并集成配套精确定量栽... 分析了麦秸全量机械还田旱育抛秧稻大面积生产和示范方的产量表现及经济效益,研究了扬粳4038采用麦秸全量机械还田旱育无盘抛秧技术实现单产10.5吨/hm2的产量构成因素、旱育无盘培育中小苗壮秧指标和群体控制指标,并集成配套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为该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秸还田 旱秧抛秧 精确栽培
下载PDF
麦秸全量还田旱育无盘抛秧单产700kg/667m^2群体指标及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13
作者 李明安 张德兵 +1 位作者 步学林 陆瑞平 《现代农业科学》 2009年第3期84-86,共3页
介绍了麦秸全量还田旱育无盘抛秧的产量和效益表现,研究了扬粳4038采用麦秸全量还田旱育无盘抛秧技术实现单产700㎏/667m2的产量构成指标和群体控制指标,并集成了配套的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为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麦秸还田 旱育无盘抛秧 群体指标 精确定量栽培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