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ystic Lymphangioma on the Floor of the Oral Cavity Extending to the Submandibular Region in Adult Patients
1
作者 Nadia M’jahad Najib Benmansour +3 位作者 Abdelouahid Taleuan Akammar Amal Mustapha Maaroufi Mohamed Nourredine El Alam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and Head & Neck Surgery》 2020年第4期133-140,共8页
Lymphatic malformation (ML), formerly called cystic lymphangioma is a benign hamartomatous tumor of lymphatic vessels. The onset of lymphangiomas is either at birth (60% to 70%) or up to two years of age (90%) and rar... Lymphatic malformation (ML), formerly called cystic lymphangioma is a benign hamartomatous tumor of lymphatic vessels. The onset of lymphangiomas is either at birth (60% to 70%) or up to two years of age (90%) and rare in adults. These malformations can occur in any region of the body, Lymphangiomas have marked predilection for the head and neck region (50% - 70%). The most common location in the mouth is the dorsum of tongue. If the positive diagnosis is generally easy, the therapeutic management remains controversial. We report the clinical case of a 23-year-old adult patient with cystic lymphangioma on the floor of the oral cavity extending gradually to the right submandibular region. The clinically suspected tumor was thoroughly explored using tomodensitometry. The treatment consisted of complete resection by a cervicotomy with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confirming the macroscopic diagnosis of cystic lymphangioma. Follow-up at 3 years showed no recurr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stic Lymphangioma oral Cavity The floor of the oral Cavity Submandibular Regio
下载PDF
多参数MRI对口底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2
作者 刘硕 史灵雪 +3 位作者 应鸿飞 于保婷 郑雪微 郭昊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3期290-293,310,共5页
目的:评价多参数MRI预测口底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且影像资料完整的口底癌患者53例,根据病理结果分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组26例,其中单侧转移13例,双侧转移13例;无淋巴结转移组27例。53例均行... 目的:评价多参数MRI预测口底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且影像资料完整的口底癌患者53例,根据病理结果分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组26例,其中单侧转移13例,双侧转移13例;无淋巴结转移组27例。53例均行MRI平扫及DWI检查。测量并记录患者年龄、肿瘤最大长径、肿瘤浸润深度、肿瘤边缘距口底中线垂直距离,以及肿瘤最小ADC值(ADC_(min))、平均ADC值(ADC_(mean))、最大ADC值(ADC_(max))。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间、单侧和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各参数的差异,并通过ROC曲线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结果: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组间患者年龄、肿瘤边缘距口底中线垂直距离、ADC_(mean)、ADC_(max)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最大长径、浸润深度、ADC_(min)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单、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间肿瘤边缘距口底中线垂直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肿瘤最大长径、浸润深度、ADC_(min)、ADC_(mean)、ADC_(max)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浸润深度、最大长径、ADC_(min)值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AUC分别0.693、0.817和0.878,分别以47.65、40.35 mm及0.922×10^(-3)mm^(2)/s为阈值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分别为77.3%、81.4%、89.3%,特异度分别为70.1%、82.2%、85.2%。肿瘤边缘距口底中线垂直距离预测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AUC为0.760,以-14 mm为阈值,预测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1%和62.3%。结论:口底癌患者MRI多参数图像上,肿瘤浸润深度、最大长径与ADC_(min)值可作为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指标;肿瘤边缘距口底中线垂直距离对预测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底癌 淋巴结转移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鼻底入路联合超声骨刀在上颌高位埋伏多生牙拔除术中的应用
3
作者 王琰 郭倩倩 +3 位作者 陈彬 罗佳 吕毅敏 周昌龙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3期414-417,共4页
目的 探讨鼻底入路联合超声骨刀在上颌高位埋伏多生牙拔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2年11月9例(12颗)上颌高位埋伏牙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上颌骨高位埋伏多生牙的临床特征、拔除时机、手术入路及口腔CT、超声骨刀... 目的 探讨鼻底入路联合超声骨刀在上颌高位埋伏多生牙拔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2年11月9例(12颗)上颌高位埋伏牙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上颌骨高位埋伏多生牙的临床特征、拔除时机、手术入路及口腔CT、超声骨刀在其拔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9例患者中男6例,女3例;年龄7~65岁。其中1例为2颗上颌高位埋伏多生牙,1例为3颗上颌高位埋伏牙,2人伴有囊肿。所有患者均行口腔CT检查,诊断为上颌高位埋伏多生牙,牙均接近鼻底,术前定位埋伏牙,术中通过鼻底入路联合超声骨刀微创拔除换牙,术前术后给予预防性抗感染治疗。结果 9例患者均顺利拔除多生牙,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肿胀轻、出血较少。结论 口腔CT对多生牙的定位起到重要作用,鼻底入路联合超声骨刀创伤小,是上颌高位埋伏多生牙拔除的理想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底入路 超声骨刀 口腔CT 上颌高位埋伏多生牙
下载PDF
全面性护理对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的围术期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吴钰婷 谢玲玲 《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 2023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 总结32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采用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的围术期全面性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门诊手术室实施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 目的 总结32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采用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的围术期全面性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门诊手术室实施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全面性护理,包括护理配合、健康宣教、术后随访等方面,术前行细致化心理护理,缓解负面情绪,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手术;术中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熟练配合,准确传递器械及钻针,协助安装液压装置,及时调节钻速及扭力;术后关注感染及出血情况,指导合理饮食、规范用药,进行口腔卫生干预,及时随访并协助建立家庭支持体系。结果 32例患者均获得良好的初期稳定性,术后反应较轻,无并发症发生;患者认为手术舒适感较高。结论 围术期进行合理的全面性护理可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提高种植牙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种植 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 护理干预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颏部外伤后导致口底蜂窝织炎伴颈部坏死性筋膜炎一例
5
作者 周志霖 解孟佳 +4 位作者 高娟娟 邵苗苗 黄锦华 李松南 常财旺 《海南医学》 CAS 2023年第8期1183-1186,共4页
口底蜂窝织炎(CFM)是一种涉及双侧颌下间隙、舌下间隙及颏下间隙的弥散性蜂窝组织炎,而高血糖导致的免疫功能紊乱会加剧上述的颌面部感染,从而引起颈部坏死性筋膜炎(CNF)等并发症,治疗难度和病死率较高。本文报道一例我院近期收治的颏... 口底蜂窝织炎(CFM)是一种涉及双侧颌下间隙、舌下间隙及颏下间隙的弥散性蜂窝组织炎,而高血糖导致的免疫功能紊乱会加剧上述的颌面部感染,从而引起颈部坏死性筋膜炎(CNF)等并发症,治疗难度和病死率较高。本文报道一例我院近期收治的颏部外伤后导致CFM伴CNF的糖尿病患者,以期为临床多学科诊疗此类患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性感染 口底蜂窝织炎 颈部坏死性筋膜炎 糖尿病 口腔感染性疾病 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
下载PDF
改良前臂皮瓣在舌和口底联合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建虎 孙沫逸 +4 位作者 郑军 金伟 张圃 程晓兵 雷德林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0年第10期1476-1478,共3页
目的:介绍改良游离前臂皮瓣在舌、口底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改良前臂皮瓣同期游离移植修复因舌癌行扩大根治切除术后的舌、底联合缺损13例,术中根据舌、口底和牙槽骨缺损的大小设计、制备、利用改良前臂皮瓣;术中常规掀起前... 目的:介绍改良游离前臂皮瓣在舌、口底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改良前臂皮瓣同期游离移植修复因舌癌行扩大根治切除术后的舌、底联合缺损13例,术中根据舌、口底和牙槽骨缺损的大小设计、制备、利用改良前臂皮瓣;术中常规掀起前臂皮瓣皮岛,并保留血管蒂周围蜂窝结缔组织,形成包绕桡动静脉、头静脉的蜂窝结缔组织袖,游离移植于口内,吻合血管,再造舌并修复口底缺损。结果:前臂皮瓣全部成活,患侧颌面形态和舌外形恢复满意,舌动度较好,语音较清晰。结论:改良前臂皮瓣具有血管恒定,切取制备容易,组织量较丰富,具有较广的适应证,是同期修复舌癌术后舌和口底联合缺损的比较满意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前臂皮瓣 皮下组织袖 舌缺损 口底缺损
下载PDF
带蒂胸大肌肌皮瓣修复口底癌术后缺损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江毅 张国华 廖佳敏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0年第10期85-87,共3页
目的探讨口底癌手术后大型组织缺损采用带蒂胸大肌肌皮瓣修复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对10例临床Ⅲ期和Ⅳ期的口底癌患者大型组织缺损经带蒂胸大肌肌皮瓣修复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口底癌患者手术后的缺损均成功以带蒂胸... 目的探讨口底癌手术后大型组织缺损采用带蒂胸大肌肌皮瓣修复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对10例临床Ⅲ期和Ⅳ期的口底癌患者大型组织缺损经带蒂胸大肌肌皮瓣修复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口底癌患者手术后的缺损均成功以带蒂胸大肌肌皮瓣修复,9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部分边缘有坏死,伤口经换药后愈合。结论带蒂胸大肌肌皮瓣是口底癌术后缺损的良好修复组织,手术操作、全身情况、吸烟酗酒等因素是影响胸大肌肌皮瓣成功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底癌 胸大肌肌皮瓣 缺损 重建
下载PDF
小腿内侧皮瓣在修复口底癌术后缺损中的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万光勇 刘太生 +2 位作者 张明宾 赵锋 李晓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07年第2期86-89,共4页
目的研究小腿内侧皮瓣在口底癌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应用该修复方法,共进行了5例口底癌术后缺损的修复,并对该皮瓣的应用解剖,制作技术及其优缺点进行了讨论。结果7侧小腿内侧皮瓣均获得成功。口内外伤口均愈合良好,取得了良好的... 目的研究小腿内侧皮瓣在口底癌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应用该修复方法,共进行了5例口底癌术后缺损的修复,并对该皮瓣的应用解剖,制作技术及其优缺点进行了讨论。结果7侧小腿内侧皮瓣均获得成功。口内外伤口均愈合良好,取得了良好的修复效果。覆盖于小腿内侧皮肤缺损区的皮片全部成活。结论小腿内侧皮瓣适用于口底癌术后组织缺损的修复。对于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的软组织缺损可利用携带部分比目鱼肌的小腿内侧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小腿内侧游离皮瓣的皮下脂肪薄,皮瓣较柔软且远离术区,术后供区隐蔽,损伤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腿内侧皮瓣 口底 缺损 修复
下载PDF
胸锁乳突肌肌皮瓣在肿瘤术后口底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治慧 刘建华 吴求亮 《口腔医学》 CAS 2006年第4期301-302,共2页
目的评价胸锁乳突肌肌皮瓣在肿瘤术后口底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胸锁乳突肌肌皮瓣一期修复肿瘤术后口底缺损8例。结果7例胸锁乳突肌肌皮瓣成活,1例皮瓣远端坏死,术后1个月愈合。结论胸锁乳突肌肌皮瓣容易成活,可提供适当面积... 目的评价胸锁乳突肌肌皮瓣在肿瘤术后口底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胸锁乳突肌肌皮瓣一期修复肿瘤术后口底缺损8例。结果7例胸锁乳突肌肌皮瓣成活,1例皮瓣远端坏死,术后1个月愈合。结论胸锁乳突肌肌皮瓣容易成活,可提供适当面积的肌皮组织,适用于口底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锁乳突肌肌皮瓣 口底缺损 修复 口腔肿瘤
下载PDF
颏下岛状瓣修复舌癌切除术后舌与口底组织缺损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志来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786-788,共3页
目的评价颏下岛状瓣修复舌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及其应用价值。方法1997年3月~2004年10月,对9例舌癌患者在行舌颌颈联合根治术后所形成的舌或舌与口底组织缺损,应用颏下岛状瓣修复。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48~71岁。右半侧舌5例,左半侧舌4例... 目的评价颏下岛状瓣修复舌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及其应用价值。方法1997年3月~2004年10月,对9例舌癌患者在行舌颌颈联合根治术后所形成的舌或舌与口底组织缺损,应用颏下岛状瓣修复。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48~71岁。右半侧舌5例,左半侧舌4例,其中病变侵及口底者4例。组织缺损范围4.2 cm×3.2 cm^5.5 cm×4.0 cm。修复所用组织瓣大小为6.0 cm×3.0 cm^7.0 cm×4.0 cm。以颏下动脉为蒂8例,颏下动脉联合颌外动脉近心端为蒂1例。结果术后8例颏下岛状瓣成活。修复后舌体静态形态佳;动态表现前伸、上举、侧向运动不受限,语音清晰,吞咽功能良好,未发生任何并发症。3例术后3周放疗。随访1~36个月,舌无异常变化。1例组织瓣坏死脱落,创面自然愈合。结论颏下岛状瓣修复舌缺损,手术方法简便,并能提供足量组织同时修复口底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癌 颏下岛状瓣 舌口底缺损 修复
下载PDF
单侧完全性唇裂一期修复中前鼻底重建技术改进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炼 石钿印 +5 位作者 余立江 王琪 丁珊珊 马超 王木 赵继志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6年第5期35-38,共4页
目的:探索通过改进单侧完全性唇裂一期修复手术的前鼻底重建技术来减少前部口鼻腔瘘发生率的方法。方法:2008年10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单侧完全性唇裂患者102例,前鼻底重建技术未改进组49例,改进组53例,技术改进在于利用Cm瓣和... 目的:探索通过改进单侧完全性唇裂一期修复手术的前鼻底重建技术来减少前部口鼻腔瘘发生率的方法。方法:2008年10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单侧完全性唇裂患者102例,前鼻底重建技术未改进组49例,改进组53例,技术改进在于利用Cm瓣和L瓣双层关闭前鼻底直达切牙孔部位,在随访期间观察患侧前鼻底凹陷以及前部口鼻腔瘘的发生率。结果:未改进组的前鼻底和前部口鼻腔瘘发生率为30.6%和91.8%,改进组分别为9.4%和26.4%,统计学检测证实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利用Cm瓣和L瓣严密关闭前鼻底可以有效地减少前鼻底凹陷以及前部口鼻腔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完全性唇裂 修复 前鼻底重建 口鼻腔瘘 技术改进
下载PDF
超声骨刀在种植外科的应用效果评价 被引量:7
12
作者 郑吉驷 张善勇 +1 位作者 杨驰 张瑛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140-144,共5页
目的:介绍超声骨刀在种植手术中的应用及初步评价。方法:2012年2月—2012年6月期间,6例患者术前评估种植区剩余骨量不足,其中2例患者上颌后牙区牙槽嵴顶到窦底的剩余骨高度在4~6 mm,均行上颌窦侧壁开窗提升术;另外4例患者上颌或下颌前... 目的:介绍超声骨刀在种植手术中的应用及初步评价。方法:2012年2月—2012年6月期间,6例患者术前评估种植区剩余骨量不足,其中2例患者上颌后牙区牙槽嵴顶到窦底的剩余骨高度在4~6 mm,均行上颌窦侧壁开窗提升术;另外4例患者上颌或下颌前牙区骨宽度在3~6 mm,均行唇侧onlay植骨术。术中采用超声骨刀分别于上颌窦前壁开窗,进行上颌窦提升术和下颌支外斜线处块状骨取骨并行唇侧onlay植骨术。结果: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超声骨刀对骨皮质和骨松质都有良好的切割能力,并且精确性高,软组织保护好,出血少,手术视野清晰以及创伤小。术后无头晕、头痛等不适,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3、6个月复诊,全景片和CT检查显示上颌窦前壁开窗处及下颌支外斜线处骨切口愈合良好,骨材料成骨和块状骨成活良好。结论:超声骨刀对骨组织具有良好的切割能力,并对软组织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在种植外科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骨刀 种植外科 上颌窦提升术 块状骨
原文传递
带蒂胸大肌皮瓣修复老年口底癌术后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13
作者 王新铭 薛本哲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20年第2期86-88,共3页
目的:分析带蒂的胸大肌皮瓣在老年口底癌术后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口底鳞状细胞癌患者19例,术中采用带蒂的胸大肌皮瓣转移修复术后组织缺损,术后定期随访,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及术后恢复情... 目的:分析带蒂的胸大肌皮瓣在老年口底癌术后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口底鳞状细胞癌患者19例,术中采用带蒂的胸大肌皮瓣转移修复术后组织缺损,术后定期随访,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随访18~72个月,19例患者中1例患者皮瓣坏死,其余18例患者皮瓣成活,愈合良好。结论:带蒂胸大肌皮瓣具有血供良好、成活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在老年患者口底癌术后导致的缺损修复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口底癌 胸大肌皮瓣 缺损 修复重建
下载PDF
游离肩胛区骨皮瓣在舌和口底及下颌骨联合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唐欣 马婷婷 +2 位作者 秦永平 吴镝 赵振民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9年第3期315-317,共3页
目的:介绍游离肩胛区骨皮瓣在舌、口底和下颌骨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实践。方法:应用肩胛区骨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因舌癌行扩大根治切除术后的舌、口底、下颌骨联合缺损病人2例,术中根据下颌骨、牙槽、口底和舌缺损的大小设计肩胛区骨皮瓣;术... 目的:介绍游离肩胛区骨皮瓣在舌、口底和下颌骨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实践。方法:应用肩胛区骨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因舌癌行扩大根治切除术后的舌、口底、下颌骨联合缺损病人2例,术中根据下颌骨、牙槽、口底和舌缺损的大小设计肩胛区骨皮瓣;术中顺向或逆向寻找血管蒂,掀起肩胛区骨皮瓣,游离移植于口内,吻合血管,固定肩胛骨瓣于颌骨缺损内,将皮瓣与口内缺损创缘缝合,覆盖牙槽、口底、再造舌。结果:骨皮瓣全部成活。患侧颌面形态和舌外形恢复满意。其中1例患者术后5天死亡,死因疑为消化道大出血。结论:肩胛区骨皮瓣具有血管恒定、切口隐蔽、对供区功能影响小、可供组织种类和组织量多、修复范围广等特点,是修复头颈部复合缺损的一种比较满意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胛区骨皮瓣 舌缺损 下颌骨缺损 口底缺损
下载PDF
双侧鼻唇沟肌皮瓣修复口底大面积缺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林松柏 曾融生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99-701,共3页
【目的】探讨双侧鼻唇沟轴型带蒂肌皮瓣修复口底大面积缺损后皮瓣生长变化及对供区的影响。【方法】对12例口底癌根治术后口底大面积缺损(缺损面积3.5~5.0×5.0~8.0cm^2)患者应用双侧鼻唇沟轴型带蒂肌皮瓣行Ⅰ期修复,随访1... 【目的】探讨双侧鼻唇沟轴型带蒂肌皮瓣修复口底大面积缺损后皮瓣生长变化及对供区的影响。【方法】对12例口底癌根治术后口底大面积缺损(缺损面积3.5~5.0×5.0~8.0cm^2)患者应用双侧鼻唇沟轴型带蒂肌皮瓣行Ⅰ期修复,随访12—60个月,观察皮瓣成活和生长状况,评价供区疤痕对面容的影响。【结果】12例患者修复后均Ⅰ期愈合。术后1个月,皮瓣上皮开始软化,3个月后上皮角质层部分脱落,术后1年,接近口腔粘膜;供区术后3个月内疤痕突出,影响面容,3个月后面部皮肤逐渐松弛,术后1年供区疤痕已接近双侧鼻唇沟,在年长患者更为明显。【结论】双侧鼻唇沟轴型带蒂肌皮瓣与口底缺损区邻近,皮瓣面积较大,易成活,为口底癌根治术后口底大面积缺损修复提供了一种可靠的选择,尤其适用于年长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底癌 鼻唇沟肌皮瓣 大面积缺损
下载PDF
前臂游离皮瓣在舌—口底软组织缺损修复与重建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备子 刘建华 +3 位作者 王慧明 曹之强 谢志坚 吴求亮 《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5期263-264,共2页
目的 探讨前臂游离皮瓣在舌—口底软组织缺损修复与重建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资料完整的住院患者 5 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部病例术后愈合良好 ,随访 1~ 14年总成功率达 81 4 % ,患者语言、吞咽等功能较满意。结论 前... 目的 探讨前臂游离皮瓣在舌—口底软组织缺损修复与重建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资料完整的住院患者 5 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部病例术后愈合良好 ,随访 1~ 14年总成功率达 81 4 % ,患者语言、吞咽等功能较满意。结论 前臂游离皮瓣具有血运丰富 ,解剖恒定 ,厚度适中 ,容易折叠 ,便于操作等优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游离皮瓣 显微外科 舌-口底肿瘤 修复 重建 软组织缺损
下载PDF
口腔黏膜瓣用于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鼻底修复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一颖 杨学财 +4 位作者 候志军 胡宁宁 王俊伟 初晓艺 辛俊彤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425-430,共6页
目的:探讨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一期手术中采用口腔黏膜瓣进行鼻底修复的效果,并对鼻底、鼻翼外形对称性等指标进行评价。方法:对2014年9月—2016年9月采用口腔黏膜瓣进行鼻底修复的16例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的临床资... 目的:探讨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一期手术中采用口腔黏膜瓣进行鼻底修复的效果,并对鼻底、鼻翼外形对称性等指标进行评价。方法:对2014年9月—2016年9月采用口腔黏膜瓣进行鼻底修复的16例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患儿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恢复情况,拍摄正面、仰视照片,测量健、患侧鼻底宽度,鼻小柱高度,鼻孔高度及宽度,鼻的长度及宽度。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6例患儿术后均未出现口腔-鼻腔瘘及鼻底凹陷,鼻翼塌陷得到明显改善,术后1年鼻底宽度对称比0.79±0.15,鼻孔宽度对称比0.856±0.17,鼻孔高度对称比1.44±0.17,鼻小柱高度对称比1.62±0.48。结论: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一期修复手术中采用口腔黏膜瓣,进行鼻底修复,不仅能减少口腔-鼻腔瘘的发生,还能严密封闭鼻底裂隙,恢复鼻底形态,并保持良好的鼻翼外形及鼻孔对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完全性唇裂 鼻底修复 口腔黏膜瓣 唇裂一期修复
原文传递
血管化黏膜瓣在早-中期舌癌及口底癌缺损修复中的早期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蒋悦赟 唐菱菱 +3 位作者 马中凯 刘伟 黄能文 李春洁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4-209,共6页
目的探究以面动脉为蒂的黏膜肌(FAMM)瓣在修复临床早-中期舌癌及口底癌缺损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式纳入使用FAMM瓣(FAMM组)或者皮瓣(皮瓣组)修复早-中期舌癌、口底癌切除后中小型舌、口底缺损的患者,收集... 目的探究以面动脉为蒂的黏膜肌(FAMM)瓣在修复临床早-中期舌癌及口底癌缺损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式纳入使用FAMM瓣(FAMM组)或者皮瓣(皮瓣组)修复早-中期舌癌、口底癌切除后中小型舌、口底缺损的患者,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相关手术资料,术后3个月和6个月评估患者满意度、张口度、外形满意度、语音满意度以及进食功能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45名,其中FAMM组15名,皮瓣组30名。所有患者均完成了术后3个月随访,2组各1名患者在术后6个月失访,随访到的患者没有复发及转移征象。FAMM组手术时间短于皮瓣组(P<0.05)。皮瓣组患者术后供瓣区不适多于FAMM组(P<0.05)。2组患者术后总体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FAMM组术后6个月外形满意度、语音满意度和进食功能优于皮瓣组(P<0.05);术后3个月张口度FAMM组小于皮瓣组(P<0.05),但术后6个月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AMM瓣修复早-中期舌、口底癌切除后中小型的舌、口底缺损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在临床中考虑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面动脉为蒂的黏膜肌瓣 修复重建外科 口腔颌面缺损 舌癌 口底癌
下载PDF
妇女盆底功能障碍类疾病中医古籍文献考 被引量:9
19
作者 韦以宗 韦春德 +4 位作者 林远方 陈世忠 王秀光 韦东德 张姗 《光明中医》 2019年第17期2597-2599,共3页
目的收集整理中医历代文献有关妇女盆底障碍类疾病的历史。方法选择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医文献对妇女盆底障碍类疾病的认识及其诊疗经验方法。结果中医对妇女盆底障碍类疾病的研究,始于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针灸甲乙经》开创针灸疗... 目的收集整理中医历代文献有关妇女盆底障碍类疾病的历史。方法选择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医文献对妇女盆底障碍类疾病的认识及其诊疗经验方法。结果中医对妇女盆底障碍类疾病的研究,始于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针灸甲乙经》开创针灸疗法,《诸病源候论》有系统论述。结论中医对妇女盆底障碍类疾病研究有2千多年历史,历代文献积累有丰富的内外用药、针灸、导引练功的治疗经验,需进一步继承发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女盆底障碍类疾病 针灸 内外用药 导引练功
下载PDF
连续性协同护理在口底鳞状细胞癌患者中的应用
20
作者 潘梅珠 王兴祖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2年第21期2097-2100,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口底鳞状细胞癌患者在接受连继性协同护理时对围手术期的临床综合护理效果,术后居家康复营养水平,化疗不良反应以及术后生存质量的应用。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1年7月本院收治的口底鳞状细胞癌(转移)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剔... 目的探讨口底鳞状细胞癌患者在接受连继性协同护理时对围手术期的临床综合护理效果,术后居家康复营养水平,化疗不良反应以及术后生存质量的应用。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1年7月本院收治的口底鳞状细胞癌(转移)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剔除所有不符合临床实验指导标准条件的患者,获取本组有效治疗病例76例,采用随机抽样模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来进行,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连续性协同护理及干预,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综合护理效果、术后居家康复营养水平以及化疗不良反应与术后生存质量。结果研究组的整体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总体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机体恢复居家活动及生活营养状况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化疗所产生的不良反应的总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对生存质量的总体改善表现与提高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连续性协同护理的应用,不仅能提高综合护理效果,而且能有效的降低围手术期的并发症、改善患者术后心里状态,同时提高患者术后居家康复营养水平以及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性协同护理 口底鳞状细胞癌 护理满意度 并发症 营养水平 生存质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