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igh Osteoconductive Surface of Pure Titanium by Hydrothermal Treatment
1
作者 Mansjur Zuldesmi Atsushi Waki +1 位作者 Kensuke Kuroda Masazumi Okido 《Journal of Biomaterials and Nanobiotechnology》 2013年第3期284-290,共7页
Surface properties of Ti implants (especially surface hydrophilicity) influence biological responses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bone tissue and the implant. However, only a little research reported the effect of sur... Surface properties of Ti implants (especially surface hydrophilicity) influence biological responses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bone tissue and the implant. However, only a little research reported the effect of surface hydrophilicity on osteoconductivity by in vivo test. We have investigated the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and osteoconductivity of titanium implant produced by hydrothermal treatment using distilled water at temperature of 180°C for 3 h, and compared with as-polished and those of implants produced by anodizing in 0.1 M H2SO4 with applied voltage from 0 V to 100 V at 0.1 Vsˉ1 and anodizing followed by hydrothermal treat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ydrophilic surface and osteoconductivity in various surface modifications was examined by in vivo test.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hydrophilicity of the hydrothermal sample surface, it was kept in to the 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 solution (PBS) with 5 times concentration: 5PBS(-) in room temperature. The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were evaluat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XR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surface roughness and contact angle measurement using a 2 μL droplet of distilled water. In in vivo testing, the rod samples (Φ2 × 5 mm) were implanted in male rat’s tibiae for 14 days and the bone-implant contact ratio, RB-I,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osteoconductivity in the cortical and cancellous bone parts, respectively. As a result, hydrothermal treatment without anodizing still produced a smooth surface like an initial surface roughness of as-polished samples, Ra/μm B-I = 50% in cortical bone part (about four times higher than as-polished Ti) were provided by only hydrothermal process without anodizing after immersing into 5PB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tanium HYDROTHERMAL Treatment SUPERHYDROPHILIC In VIVO OSTEOCONDUCTIVITY ANODIZING
下载PDF
亚微米拓扑结构磷酸三钙陶瓷的研制及骨诱导性能
2
作者 芦笛 万欣宇 +4 位作者 杨金鑫 丁珂欣 张成 段荣泉 刘宗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2473-2479,共7页
背景:人工合成的磷酸钙陶瓷材料与天然骨组织无机成分相似,通过表面形貌和化学组成进行功能化设计可赋予其优异的骨传导和骨诱导性能,研发具有骨诱导性能的磷酸钙陶瓷材料是目前的研究热点。目的:通过材料形貌调控和功能化设计赋予亚微... 背景:人工合成的磷酸钙陶瓷材料与天然骨组织无机成分相似,通过表面形貌和化学组成进行功能化设计可赋予其优异的骨传导和骨诱导性能,研发具有骨诱导性能的磷酸钙陶瓷材料是目前的研究热点。目的:通过材料形貌调控和功能化设计赋予亚微米拓扑结构磷酸三钙陶瓷骨诱导性能,检测其理化性能及骨诱导性能。方法:采用高温烧结法制备亚微米拓扑结构的磷酸三钙陶瓷,以市场可供商品化的骨修复材料Bio-Oss骨粉为对照组,表征两种材料的表面形貌、蛋白吸附能力及体外矿化性能。将第3代人牙周膜干细胞与两种材料浸提液共培养,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茜素红染色检测细胞矿化性能;将第3代人牙周膜干细胞分别接种至两种材料表面,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检测早期成骨,qR T-PCR检测成骨相关因子的表达。结果与结论:(1)扫描电镜下可见两种材料均具有颗粒状纹理的微孔表面,Bio-Oss颗粒明显小于磷酸三钙陶瓷,两种材料的总孔隙度、大孔隙度和微孔隙度相似,磷酸三钙陶瓷主要为亚微米级孔隙,晶粒粒径100 nm-1.0μm,Bio-Oss骨粉主要为纳米级孔隙;体外矿化实验显示,磷酸三钙陶瓷表面诱导骨磷灰石沉积的能力强于Bio-Oss骨粉;与Bio-Oss骨粉相比,磷酸三钙陶瓷可从胎牛血清、牛血清白蛋白溶液中吸附更多的蛋白质(P<0.05);(2)CCK-8实验显示,两种材料均促进细胞增殖,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磷酸三钙陶瓷组培养4,7 d的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Bio-Oss组(P<0.05),培养21 d的矿化结节数量多于Bio-Oss组;培养7,14 d的碱性磷酸酶、骨钙素、骨桥蛋白及Runx-2的mRNA表达均高于Bio-Oss组(P<0.05);(4)结果表明,新型磷酸钙陶瓷具有优越的体外骨诱导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 磷酸三钙 骨修复 骨诱导 骨引导 表面形貌 人牙周膜干细胞 因子
下载PDF
分析锁定加压钢板加骨诱导活性材料和自体骨治疗股骨远端C3型骨折的疗效
3
作者 郑宏鼎 《世界复合医学》 2023年第8期46-49,共4页
目的探讨对股骨远端C3型骨折患者采用锁定加压钢板+骨诱导活性材料+自体骨方法完成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5月济宁市中医院收治的74例股骨远端C3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投掷硬币法分组,施以单钢板固定治疗的设... 目的探讨对股骨远端C3型骨折患者采用锁定加压钢板+骨诱导活性材料+自体骨方法完成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5月济宁市中医院收治的74例股骨远端C3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投掷硬币法分组,施以单钢板固定治疗的设为参照组(37例),施以锁定加压钢板+骨诱导活性材料+自体骨方法治疗的设为研究组(37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30%,高于参照组的7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53,P<0.05)。研究组各项膝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远端C3型骨折患者采用锁定加压钢板+骨诱导活性材料+自体骨方法治疗后,可显著提高膝关节稳定性、活动度以及股四头肌力量,并改善疼痛评分,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定加压钢板 骨诱导活性材料 自体骨 股骨远端C3型骨折 应用效果
下载PDF
骨组织工程支架及生物材料研究 被引量:31
4
作者 方丽茹 翁文剑 +3 位作者 沈鸽 韩高荣 Santos JD 杜丕一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48-152,共5页
组织工程的出现为人类治疗骨缺损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在骨组织工程中 ,支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文就骨组织工程用支架材料的性能要求。
关键词 骨组织工程支架 生物材料 微观结构 黏附 骨诱导性 骨引导性 生物降解速率
下载PDF
磷酸钙牙根管材料的封闭性能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戴红莲 闫玉华 +3 位作者 曹献英 李世普 贾莉 董维理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2002年第4期552-555,共4页
以自行研制的磷酸钙 ( α- TCP/ TTCP)水泥作为牙根管充填材料 ,为了评价该材料的封闭性能 ,以六只成年狗作为实验对象 ,人为造成根端开放后 ,在根管内充填磷酸钙水泥 ,并同时以 Ca( OH) 2 糊剂、HA糊剂作为对照组 ,动态观察根尖孔闭合... 以自行研制的磷酸钙 ( α- TCP/ TTCP)水泥作为牙根管充填材料 ,为了评价该材料的封闭性能 ,以六只成年狗作为实验对象 ,人为造成根端开放后 ,在根管内充填磷酸钙水泥 ,并同时以 Ca( OH) 2 糊剂、HA糊剂作为对照组 ,动态观察根尖孔闭合情况及根尖周组织修复过程 ,进行组织学及 SEM分析。结果表明 ,磷酸钙水泥比 Ca( OH) 2 糊剂和 HA糊剂的封闭性能更为优异 ,在根管内与牙本质壁适合性好 ,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 ,能引导根尖钙化组织沉积 ,完全封闭根尖孔 ,促进根尖周组织愈合。适用于根端开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钙水泥 牙根管充填 骨传导 封闭性能 根管充填材料
下载PDF
壳多糖膜管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倪斌 侯春林 +2 位作者 贾连顺 戈俊国 丰建民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71-173,共3页
取新西兰兔15只,造成双侧桡骨骨干8mm骨缺损。一侧采用1mm厚壳多糖膜管包绕成管室'状,两端各超越骨断端2mm;另一侧作为空白对照组。术后6周,对愈合情况采用x线及组织学检查,空白组均呈骨不连接,膜管包绕组,在其表... 取新西兰兔15只,造成双侧桡骨骨干8mm骨缺损。一侧采用1mm厚壳多糖膜管包绕成管室'状,两端各超越骨断端2mm;另一侧作为空白对照组。术后6周,对愈合情况采用x线及组织学检查,空白组均呈骨不连接,膜管包绕组,在其表面形成薄形、连续性外骨痂,膜管内形成少量骨痂。结果表明,壳多糖对骨组织修复有传导成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多糖 桡骨缺损 修复术
下载PDF
生物吸收性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支架的骨传导性体外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汪安 陈建荣 +1 位作者 于丽凤 张磊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185-191,共7页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对新型生物吸收性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CAP)支架材料的骨传导性进行评价。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诱导后,定植于不同孔隙率及不同碳酸根含量的CAP支架材料上共同培养,通过扫描电镜、细胞黏附...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对新型生物吸收性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CAP)支架材料的骨传导性进行评价。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诱导后,定植于不同孔隙率及不同碳酸根含量的CAP支架材料上共同培养,通过扫描电镜、细胞黏附及增殖检测(MTT法)、碱性磷酸酶(ALP)定量检测、骨钙素(OCN)定量检测,评价成骨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附着、增殖和分化情况。结果:成骨细胞定植于不同孔隙率及碳酸根含量的支架材料上,4 h均已开始黏附、且增殖情况良好。分化实验中,ALP和OCN在各组支架材料分化良好。不同孔隙率支架材料组间比较,40%孔隙率的实验组对ALP分化的促进作用有明显优势。结论:CAP支架材料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性,是一种良好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化羟基磷灰石 多孔性 骨传导性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下载PDF
羟基磷灰石梯度涂层的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栾晨光 杨庆铭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78-380,共3页
目的 :本实验研究HA梯度涂层材料在体内负重条件下的生物学表现。方法 :将经梯度涂层羟基磷灰石的钛合金栓与非涂层钛合金栓分别植入狗下肢的负重区 ,观察植入体与骨结合界面的生物学特性。结果 :组织学研究显示类骨样基质直接沉积在HA... 目的 :本实验研究HA梯度涂层材料在体内负重条件下的生物学表现。方法 :将经梯度涂层羟基磷灰石的钛合金栓与非涂层钛合金栓分别植入狗下肢的负重区 ,观察植入体与骨结合界面的生物学特性。结果 :组织学研究显示类骨样基质直接沉积在HA涂层表面 ,涂层与宿主骨紧密结合。而非涂层组新生骨形成的数量和速度远低于HA涂层组。生物力学测试显示HA组与宿主骨结合界面的抗剪强度均远大于非涂层组 (P <0 .0 1)。结论 :结果表明HA梯度涂层法作为新颖的涂层方法有其实际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 梯度涂层 植入体 负重 骨引导
下载PDF
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和牛骨形成蛋白异位诱导成骨的比较 被引量:3
9
作者 戴毅敏 陈新梅 +3 位作者 毛天球 韩亮 马秦 陈富林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26-328,共3页
目的 :观察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 2 (rhBMP 2 )和牛骨形成蛋白 (bBMP)分别与珊瑚 /聚乳酸形成复合人工骨的异位诱导成骨活性 ,同时比较两种骨形成蛋白的成骨效率。方法 :把rhBMP 2和bBMP分别与珊瑚 /聚乳酸形成复合人工骨 ,进行小鼠肌... 目的 :观察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 2 (rhBMP 2 )和牛骨形成蛋白 (bBMP)分别与珊瑚 /聚乳酸形成复合人工骨的异位诱导成骨活性 ,同时比较两种骨形成蛋白的成骨效率。方法 :把rhBMP 2和bBMP分别与珊瑚 /聚乳酸形成复合人工骨 ,进行小鼠肌内种植 1、3、6周后 ,组织学观察和组织形态测量 ,比较其异位诱导成骨活性。结果 :rhBMP 2和bBMP存在骨诱导差异 ,rhBMP 2诱导成骨量相对较少但血管、骨髓含量丰富 ,bBMP则相反。结论 :两种BMP都具有良好的诱骨活性 ,但在成骨量和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重组 人骨形成蛋白-2 牛骨形成蛋白 异位诱导 成骨活性 实验研究
下载PDF
壳聚糖复合生物膜引导颅颌骨再生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姚晖 曲树明 +4 位作者 张建华 史弘道 雷涛 张建成 杨韶华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6期426-429,共4页
目的 开发研制新型骨引导再生膜 -壳聚糖复合膜用于口腔颌面外科骨缺损的修复。方法 壳聚糖复合膜由可降解壳聚糖凝胶和珊瑚微晶复合而成 ,成膜经理化性能及生物相容性测试后植入家兔的实验性颅颌骨缺损中 ,设置对照组 ;采用不脱钙组... 目的 开发研制新型骨引导再生膜 -壳聚糖复合膜用于口腔颌面外科骨缺损的修复。方法 壳聚糖复合膜由可降解壳聚糖凝胶和珊瑚微晶复合而成 ,成膜经理化性能及生物相容性测试后植入家兔的实验性颅颌骨缺损中 ,设置对照组 ;采用不脱钙组织切片、四环素荧光示踪、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放射自显影观测以及多媒体骨组织计量学分析等手段对该膜制品促进骨创愈合的效果进行了系统的评估。结果 该新型壳聚糖复合膜理化性能及生物相容性良好 ;体内植入与对照组相比可明显促进家兔颅颌骨创愈合 (P <0 .0 5 )。结论 新型壳聚糖 /珊瑚微晶复合膜具备良好的引导成骨活性 ,可望进一步开发成一种有效的口腔颌面骨组织引导再生膜制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复合膜 骨引导 颅颌骨损伤 再生愈合 颅颌骨再生 研究
下载PDF
珍珠层成骨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桐军 吴东 陈江 《医学综述》 2012年第21期3538-3540,共3页
由于自体骨移植和异体骨移植的各种限制,采用骨替代材料修复骨缺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珍珠层位于贝壳的最内层,由有机质支架包绕文石型碳酸钙构成。许多研究发现其在构造和力学强度上与皮质骨相似。珍珠层在大量的体内和体外实验中,... 由于自体骨移植和异体骨移植的各种限制,采用骨替代材料修复骨缺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珍珠层位于贝壳的最内层,由有机质支架包绕文石型碳酸钙构成。许多研究发现其在构造和力学强度上与皮质骨相似。珍珠层在大量的体内和体外实验中,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和生物降解性,通过骨传导和骨诱导机制,促进新骨形成。现就珍珠层与成骨相关的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珠层 成骨作用 骨传导 骨诱导 生物相容性
下载PDF
脱钙骨基质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彭吾训 杨泽华 +2 位作者 王鑫 龚跃昆 李世和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79-82,共4页
就脱钙骨基质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脱钙骨基质 临床应用 骨诱导 骨传导 影响因素 骨移植材料
下载PDF
高生物诱导活性复合人工骨整复骨缺损的超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费伟 王大章 刘松筠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1-63,共3页
采用扫描电镜、X线能谱分析及钙、磷元素微区含量测定等手段 ,对 HA- b BMP- Co和 HA- Co两种不同复合人工骨材料整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 :HA- b BMP- Co复合人工骨具有骨诱导和骨引导的双重作用。除术后 2周... 采用扫描电镜、X线能谱分析及钙、磷元素微区含量测定等手段 ,对 HA- b BMP- Co和 HA- Co两种不同复合人工骨材料整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 :HA- b BMP- Co复合人工骨具有骨诱导和骨引导的双重作用。除术后 2周磷元素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外 ,其后同一观察期内 ,HA- b BMP- Co组受植区钙、磷元素含量明显高于 HA- Co组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 人工骨 HA-bBMP-Co 骨诱导 超微结构
下载PDF
牛骨羟基磷灰石复合游离骨膜肌肉内植入成骨的计量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力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4期207-209,共3页
观察牛骨羟基磷灰石和游离骨膜的异位成骨效应。牛骨羟基磷灰石Bio-oss单独或复合游离骨膜植入家兔腓肠肌内。3周和6周时制备不脱钙标本作组织学检查及计量学分析。结果:复合骨膜植入标本在5天以后开始产生新骨,3周时,新... 观察牛骨羟基磷灰石和游离骨膜的异位成骨效应。牛骨羟基磷灰石Bio-oss单独或复合游离骨膜植入家兔腓肠肌内。3周和6周时制备不脱钙标本作组织学检查及计量学分析。结果:复合骨膜植入标本在5天以后开始产生新骨,3周时,新骨面积占标本截面的(19.0±5)%,6周时为(23.5±6)%。单纯肌内植入羟基磷灰石或骨膜均无新骨形成。全部植入标本内均未见炎性和排斥反应。证明,牛骨羟基磷灰石具有良好的传导成骨性能,复合骨膜植入肌内可产生新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 人工骨 骨膜 传导成骨 骨缺损
下载PDF
牡蛎壳粉/α-半水硫酸钙复合人工骨修复兔股骨髁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寇冬权 林忠勤 +4 位作者 王伟 程少文 陈庆玉 张伟 彭磊 《医学研究杂志》 2013年第3期73-76,共4页
目的评价牡蛎壳粉/α-半水硫酸钙复合人工骨材料填充兔股骨髁缺损的成骨能力及降解性。方法用牡蛎壳粉及α-半水硫酸钙按1∶3比例混合,制备人工骨。采用新西兰大白兔制做股骨髁缺损的动物模型,将复合人工骨植于一侧股骨髁,另一侧为空白... 目的评价牡蛎壳粉/α-半水硫酸钙复合人工骨材料填充兔股骨髁缺损的成骨能力及降解性。方法用牡蛎壳粉及α-半水硫酸钙按1∶3比例混合,制备人工骨。采用新西兰大白兔制做股骨髁缺损的动物模型,将复合人工骨植于一侧股骨髁,另一侧为空白对照,分别于术后4、8、12周取材、脱钙、组织包埋、切片行HE染色,观察成骨及材料降解情况。结果大体观察未见组织炎症反应,缺损区内填充的复合人工骨逐渐降解。4周时实验组有少量新骨形成,对照组无明显成骨,到8周时实验材料几乎降解完全,有部分骨小梁形成,对照组有少量新骨形成,生长部位主要在髓腔附近。在12周时实验组骨组织已经较为生熟,对照组有贴壁生长的骨小梁组织。经骨量评估发现在不同时间点,实验组骨量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牡蛎壳粉/α-半水硫酸钙复合人工骨材料成骨能力及降解能力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壳 α-半水硫酸钙骨缺损成骨降解
下载PDF
磷酸钙溶胶涂层对多孔型种植体表面骨内向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成 孟丽娥 +1 位作者 丁涛 东耀峻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136-139,共4页
目的:探讨磷酸钙(CaP)溶胶涂层是否能促使多孔型钛合金(Ti-6Al-4V)种植体表面骨内向生长(即骨组织向孔内生长)。方法:将制备有极薄的CaP溶胶表面涂层的多孔型钛合金种植体作为实验组,未经CaP涂层的种植体作为对照组,分别植入16只实验兔... 目的:探讨磷酸钙(CaP)溶胶涂层是否能促使多孔型钛合金(Ti-6Al-4V)种植体表面骨内向生长(即骨组织向孔内生长)。方法:将制备有极薄的CaP溶胶表面涂层的多孔型钛合金种植体作为实验组,未经CaP涂层的种植体作为对照组,分别植入16只实验兔的胫骨中。种植区愈合2周后,取含种植体的骨组织标本,利用反向扫描电镜摄像技术进行形态学观察。应用SAS6.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检测不同实验组间以及CaP涂层与非涂层种植体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在多孔型钛合金种植体表面,CaP涂层实验组比对照组有更广泛的骨组织向孔内生长。CaP涂层实验组反映骨内向生长的加权平均“颈区”数为2.01,对照组为1.49,两组间的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早期愈合仅2周,多孔型种植体表面CaP溶胶涂层能有效地促使骨组织向孔内生长,形成骨与种植体界面广泛的骨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钙溶胶 多孔型钛合金种植体 骨引导 反向扫描电镜
下载PDF
复合生物陶瓷骨种植的扫描电镜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施琥 薛淼 +2 位作者 武斌 杨家明 吴恩格 《口腔材料器械杂志》 1999年第3期131-132,136,共3页
目的 用扫描电镜观察多孔复合生物陶瓷的骨引导作用。方法 多孔复合生物陶瓷植入体行实验狗股骨种植,术后12,26及52周,取标本用SEM观察。结果 材料种植的早期,材料骨界面形成无中间间隔的直接结合,新骨组织充盈材料表面微孔,材料表层结... 目的 用扫描电镜观察多孔复合生物陶瓷的骨引导作用。方法 多孔复合生物陶瓷植入体行实验狗股骨种植,术后12,26及52周,取标本用SEM观察。结果 材料种植的早期,材料骨界面形成无中间间隔的直接结合,新骨组织充盈材料表面微孔,材料表层结构出现松散;中后期,材料继续吸收降解,颗粒细化的同时,新骨组织深入,贯穿材料,重建骨缺损的连续性。结论 进一步改善材料吸收,降解速率,空间结构与骨生长的适应性,对材料植入骨缺损的早期修复重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生物陶瓷 骨引导 骨种植 扫描电镜
下载PDF
碳磷灰石鸡蛋壳粉作为骨修复材料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淑敏 张珂 +3 位作者 俞立英 周鸿国 丁亚通 蔡意达 《口腔材料器械杂志》 2014年第3期125-129,共5页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的碳磷灰石骨修复材料,初步观察其成骨作用。方法:以鸡蛋壳为原料,采用微波法制备不同加热条件下的骨修复材料,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傅立叶红外(FT-IR)和能谱分析(EDXA)手段,表征微波处理前后材料的...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的碳磷灰石骨修复材料,初步观察其成骨作用。方法:以鸡蛋壳为原料,采用微波法制备不同加热条件下的骨修复材料,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傅立叶红外(FT-IR)和能谱分析(EDXA)手段,表征微波处理前后材料的理化性能。进一步选用新西兰兔制备直径5mm的颅骨全层缺损区,以未经微波处理的鸡蛋壳粉及Bio-Oss作为对照,充填经微波处理后的新型骨修复材料,8周后观察新生骨的生成情况。结果:SEM,XRD,FT-IR和EDXA分析证实:随加热时间延长,材料的微观形态由针状向球状转变,碳磷灰石的特征性波峰也不断增强;研制的新材料含有与人体骨相似的碳、磷和钙成分。动物实验的结果表明,经微波处理的碳磷灰石鸡蛋壳粉充填的缺损区,比未处理组和空白对照组的缺损区有更多的矿化新生骨和较少的未矿化新生骨,接近Bio-Oss的效果。结论:微波加热法能有效地将天然碳酸钙转化为碳磷灰石,该材料有望作为一种潜在的新型骨修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蛋壳 碳磷灰石 微波 骨引导
下载PDF
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与珊瑚/聚乳酸复合修复骨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陈新梅 毛天球 +1 位作者 戴毅敏 韩亮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74-476,共3页
目的 观察生物珊瑚、聚乳酸和rhBMP_2合成人工骨 (复合骨 )修复兔颅骨缺损后复合骨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 2 4只新西兰兔 ,随机分成 2组 ,每组 12只 ,建立兔颅骨缺损标准模型。植入复合骨 ,用珊瑚 聚乳酸作为对照。术后 4、8、12周... 目的 观察生物珊瑚、聚乳酸和rhBMP_2合成人工骨 (复合骨 )修复兔颅骨缺损后复合骨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 2 4只新西兰兔 ,随机分成 2组 ,每组 12只 ,建立兔颅骨缺损标准模型。植入复合骨 ,用珊瑚 聚乳酸作为对照。术后 4、8、12周每组各处死 4只动物 ,取出植入体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和机械强度测定。结果 复合骨在植入缺损后 ,不仅在植入体周边部有骨组织长入 ,而且在整个植入体内均有新骨形成 ,即出现多中心成骨。复合骨在同一时间点的成骨量明显多于对照组 ,随时间推移 ,成骨量递增。在植入前 ,两材料间的抗压强度无明显差异 ;在植入后 ,两植入体的抗压强度则差异显著 ,复合骨明显高于同期的对照组。结论 生物珊瑚、聚乳酸和rhBMP_2合成人工骨在体内以传导成骨和诱导成骨双重机制完成骨修复 ,且有良好的机械强度 ,作为植骨材料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 珊瑚 聚乳酸 复合修复 骨质缺损 实验研究
下载PDF
新型聚DL-乳酸/藻酸钙填充材料修复长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闵少雄 靳安民 +2 位作者 朱立新 田京 张辉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26期3540-3542,T001,共4页
目的:评价藻酸钙凝胶(CAG)复合聚DL-乳酸(PDLLA)制备的泡沫状材料的体内成骨能力,探讨材料优化机制,以得到一种较好的可吸收骨构建材料。方法:将PDLLA和PDLLA/CAG材料采用盐结晶颗粒沥滤法制成相同孔径范围(150~300μm)的三维多孔材料... 目的:评价藻酸钙凝胶(CAG)复合聚DL-乳酸(PDLLA)制备的泡沫状材料的体内成骨能力,探讨材料优化机制,以得到一种较好的可吸收骨构建材料。方法:将PDLLA和PDLLA/CAG材料采用盐结晶颗粒沥滤法制成相同孔径范围(150~300μm)的三维多孔材料,45例1cm兔桡骨去骨膜缺损分为3组,分别植入2种材料和作空白对照,术后2,4,8,12周行X线、组织学及扫描电镜观察骨生成状况,8,12周行生物力学测试(三点折弯强度)评价骨生成质量。结果:泡沫状PDLLA/CAG材料12周三点折弯强度为(52.38±2.56)MPa,纯PDLLA为(29.83±3.14)MPa,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PDLLA/CAG与PDLLA在术后各时期骨形成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PDLLA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吸收性,制成泡沫状具有较好的骨传导性能,CAG的加入促进了多孔PDLLA在骨缺损修复中的骨传导能力,提高了骨生成的质量;泡沫状PDLLA/CAG复合材料是一种有临床应用前景的骨移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 聚DL-乳酸/藻酸钙填充材料 生物学性能 组织学检查 电镜检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