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0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膜原辨证的红外热成像特征研究
1
作者 冯春丽 杨瑞宇 +4 位作者 郭雯钰洁 施继玲 郭宏煦 闵晓雪 殷丽娟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年第2期108-111,共4页
目的:运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探讨肠系膜淋巴结炎膜原辨证的红外热成像特征。方法:收集年龄在5~18岁之间被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邪入膜原组30例,邪伏膜原组30例以及同期健康儿童30例为对照组,运用红外热成像技术,采集并对比不同证型患... 目的:运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探讨肠系膜淋巴结炎膜原辨证的红外热成像特征。方法:收集年龄在5~18岁之间被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邪入膜原组30例,邪伏膜原组30例以及同期健康儿童30例为对照组,运用红外热成像技术,采集并对比不同证型患儿与健康儿前躯干、三焦、胃脘、大腹、左少腹、右少腹、肝区、神阙、气海等区域红外热图特征。结果:前躯干温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邪入膜原组>邪伏膜原组>健康组,邪入膜原组躯干温度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邪入膜原组,三焦皆呈热偏离,其中以下焦热偏离最多,大腹、神阙、气海为热偏离,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邪伏膜原组,三焦皆呈凉偏离,其中以中、下两焦凉偏离最多,大腹、气海为凉偏离,右少腹为热偏离,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膜原辨证的红外热像特征描述与三焦、大腹、右少腹、神阙、气海热值关系密切。运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能较为客观的为膜原辨证的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提供了可视化、量化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原 肠系膜淋巴结炎 红外热成像 膜原辨证
下载PDF
针刺公孙、四缝穴配合脏腑点穴对胃肠结热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疗效观察
2
作者 付殿跃 李志新 +1 位作者 杨英伟 焦永波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82-85,89,共5页
目的分析针刺公孙、四缝穴配合脏腑点穴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胃肠结热型)的疗效以及对血清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影响。方法选择肠系膜淋巴结炎(胃肠结热型)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目的分析针刺公孙、四缝穴配合脏腑点穴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胃肠结热型)的疗效以及对血清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影响。方法选择肠系膜淋巴结炎(胃肠结热型)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予常规治疗+针刺公孙、四缝穴)与研究组(n=30,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使用脏腑点穴)。比较2组临床疗效、主要症状与体征变化,并检测血清I-FABP、VIP表达水平。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2组血清I-FAB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血清I-FAB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2组血清VIP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血清VI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研究组主要症状与体征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公孙、四缝穴配合脏腑点穴可用于治疗胃肠结热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能够调理和改善胃肠道功能,调节血清I-FABP、VI水平,缓解患儿主要症状与体征,临床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胃肠结热型 针刺 脏腑点穴 血清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血管活性肠肽
下载PDF
脏腑点穴配合揿针治疗胃肠结热证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效果
3
作者 付殿跃 李志新 +2 位作者 焦永波 赵伟 张温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3期143-148,共6页
目的 探讨脏腑点穴配合揿针治疗胃肠结热证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ML)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3年5月120例胃肠结热证小儿ML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点穴组、揿针组、联合组,每组40例。3组予以头孢克肟、利巴韦林治疗,在此基础上,... 目的 探讨脏腑点穴配合揿针治疗胃肠结热证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ML)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3年5月120例胃肠结热证小儿ML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点穴组、揿针组、联合组,每组40例。3组予以头孢克肟、利巴韦林治疗,在此基础上,点穴组予以脏腑点穴,揿针组予以揿针治疗,联合组予以脏腑点穴联合揿针治疗。统计3组临床疗效,对比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腹部彩色多普勒检查参数、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A、G水平及肠道菌群变化。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7.50%(39/40),高于点穴组的80.00%(32/40)、揿针组77.50%(31/40)(P<0.05)。治疗后,联合组中医证候主症和次症积分、淋巴结横径及纵径低于点穴组、揿针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点穴组、揿针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免疫球蛋白A、G水平高于点穴组、揿针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乳杆菌、双歧杆菌高于点穴组、揿针组,肠杆菌、大肠埃希菌低于点穴组、揿针组(P<0.05)。点穴组与揿针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脏腑点穴配合揿针治疗胃肠结热证小儿ML的效果显著,可改善临床症状,缩小增大淋巴结,抑制炎症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纠正肠道菌群失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淋巴结炎 儿童 胃肠结热 脏腑点穴 揿针 肠道菌群 C反应蛋白 免疫功能
下载PDF
脾胃虚寒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经验探析
4
作者 李沛琼 孙丽平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24年第1期85-88,共4页
探讨孙丽平教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经验。孙丽平教授认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病位在脾胃,内因责之为小儿脾常不足,稚阳未充,外因责之为气候寒冷、过食寒凉及药物所伤,本病分为发作期与缓解期两期治疗,发作期以“软坚散结,温中... 探讨孙丽平教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经验。孙丽平教授认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病位在脾胃,内因责之为小儿脾常不足,稚阳未充,外因责之为气候寒冷、过食寒凉及药物所伤,本病分为发作期与缓解期两期治疗,发作期以“软坚散结,温中止痛”为原则,宜用天术散加减,消补兼施,以消为主;缓解期以“补脾益气,温中补虚”为原则,以补为主,宜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淋巴结炎 天术散 孙丽平 中医疗法 儿童
下载PDF
柴枳败酱汤保留灌肠联合中药贴敷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效果研究
5
作者 杨祥正 尹宏智 万军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3期91-94,共4页
目的 研究分析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采用中药贴敷联合柴枳败酱汤保留灌肠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7月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收治的180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西医对照组(n=... 目的 研究分析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采用中药贴敷联合柴枳败酱汤保留灌肠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7月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收治的180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西医对照组(n=60)、中药灌肠治疗组(n=60)、灌肠+中药贴敷组(n=60),分别行西医解痉、抗炎治疗,柴枳败酱汤保留灌肠治疗,灌肠+中药贴敷治疗,比较三组的治疗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以及淋巴结大小。结果 灌肠+中药贴敷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西医对照组和中药灌肠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三组中医证候积分、淋巴结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灌肠+中药贴敷组的舌苔异常、大便异常、纳呆食少、脘腹胀满、腹痛评分均低于西医对照组和中药灌肠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灌肠+中药贴敷组的淋巴结横径和纵径均小于西医对照组和中药灌肠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治疗中,通过联合运用中药贴敷与柴枳败酱汤保留灌肠,可以使淋巴结纵、横径缩小,改善症状,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中药贴敷 柴枳败酱汤保留灌肠 淋巴结
下载PDF
彩超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意义
6
作者 胡春玲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4年第1期47-49,共3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86例疑似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临床资料,均行常规超声及CDFI检查,统计肠系膜淋...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86例疑似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临床资料,均行常规超声及CDFI检查,统计肠系膜淋巴结炎检出情况,并以临床综合诊断为金标准,分析两种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采用kappa检验验证两种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与临床综合诊断的一致性;比较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治疗前后血流状况变化;比较本病与非本病患儿最大肠系膜淋巴结横径、纵径差异;分析超声图像表现。结果:86例疑似患儿经临床综合诊断确诊68例为肠系膜淋巴结炎,其中常规超声检出60例,阳性检出率为88.24%;CDFI检出67例,阳性检出率为98.53%;CDFI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灵敏度、准确度高于常规超声(P<0.05);kappa检验显示,常规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与临床综合诊断的一致性尚可(kappa=0.698,P=0.000),CDFI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与临床综合诊断的一致性极好(kappa=0.897,P=0.000);68例患儿治疗后无血流占比高于治疗前(P<0.05);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最大肠系膜淋巴结横径、纵径高于非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P<0.05);肠系膜淋巴结炎:肠系淋巴结多分布于右下腹,形态呈椭圆形、肾形,包膜完整,呈均匀低回声,皮髓质界限模糊,且血流显像存在血流信号,以条状血流多见。正常肠系膜淋巴结:可探及淋巴结分布于右下腹、脐周居多,形态上呈长椭圆形、肾形,低回声,血流显像示内部无血流信号,也可伴星点状血流。结论:CDFI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中价值较高,可提高疾病诊断的灵敏度、准确度,便于开展针对性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超声图像表现
下载PDF
疏肝和胃汤治疗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经验探析——以凌湘力教授经典医案为例
7
作者 陈晶晶 冷丽 +2 位作者 刘林 梁梦 左金兰 《科技与健康》 2024年第1期1-4,共4页
凌湘力教授认为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导致的腹痛病在大肠筋膜,与肝脾密切相关,其基本病机为气机失调,脾胃肠腑气滞,不通则痛,基本治法以调肝理脾、调和气机、行气止痛为主,自拟疏肝和胃汤治疗小儿腹痛肝脾不和型,收效显著。疏肝和胃... 凌湘力教授认为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导致的腹痛病在大肠筋膜,与肝脾密切相关,其基本病机为气机失调,脾胃肠腑气滞,不通则痛,基本治法以调肝理脾、调和气机、行气止痛为主,自拟疏肝和胃汤治疗小儿腹痛肝脾不和型,收效显著。疏肝和胃汤由柴胡、白芍、枳壳、香附、郁金、茵陈、金钱草、黄芩、炒谷芽、炒麦芽、延胡索、甘草十二味药组成。全方共奏疏肝和胃、清热利湿止痛之功,纠正肝胆脾胃气郁湿热等失衡失和之状态,适用于肝脾不和兼有湿热内蕴者。对经典医案进行了总结,以资校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名老中医 疏肝和胃汤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气机
下载PDF
孙丽平基于“态靶结合”理论辨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经验
8
作者 曹彦 孙丽平 《吉林中医药》 2023年第7期776-779,共4页
通过分析仝小林院士提出的“态靶结合”理论的内涵,基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实践,孙丽平教授探索性的将“态靶结合”理论应用于本病的诊疗过程以提高临床疗效。孙丽平认为此病之态最初为“气虚态”,进一步可发展为“气滞态”“痰... 通过分析仝小林院士提出的“态靶结合”理论的内涵,基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实践,孙丽平教授探索性的将“态靶结合”理论应用于本病的诊疗过程以提高临床疗效。孙丽平认为此病之态最初为“气虚态”,进一步可发展为“气滞态”“痰凝态”。制订调态的基本治则为健脾消积、理气化痰、软坚散结,并在调态的基础上提出以腹部彩超结果及主要症状作为靶点,选择靶药、靶方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有效减少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肠系膜淋巴结炎 态靶结合 腹部彩超 辨证论治
下载PDF
中药热奄包治疗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寒型 被引量:3
9
作者 黄勋 周海燕 +2 位作者 陈黎 姚俊丽 孔令万 《吉林中医药》 2023年第5期542-545,共4页
目的探讨和分析采用中药热奄包治疗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寒型的治疗疗效。方法选择84例中寒型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西医抗感染或抗病毒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采用中药热奄包治疗),每组42例。治... 目的探讨和分析采用中药热奄包治疗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寒型的治疗疗效。方法选择84例中寒型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西医抗感染或抗病毒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采用中药热奄包治疗),每组42例。治疗2周后,比较2组临床总疗效,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淋巴结大小变化及安全性评价。跟踪随访1个月,对比分析2组疾病复发情况。结果通过对比分析,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5.24%,40/42)高于对照组(83.33%,35/42)(P<0.05)。治疗后2组的主症和次症得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患儿腹痛消失时间、体温、食欲、大便恢复正常时间比较,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P<0.05);2组肠系膜淋巴结长轴直径、短轴直径、纵横比较治疗前均缩小(P<0.05),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跟踪随访1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2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中药热奄包治疗中寒型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安全有效,能明显改善患儿临床症状,缩短治疗病程,缩小肿大的淋巴结,降低疾病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热奄包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中寒型 疗效观察
下载PDF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姚美美 隆红艳 《中医临床研究》 2023年第12期110-114,共5页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又称Brennemann综合征,多因病毒感染胃肠引起,极少数由细菌感染或虫毒寄生引发,亦可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表现为腹痛,部位以右下腹及脐周多见,有压痛,无反跳痛,疼痛性质可包括隐痛、钝痛、胀痛、痉挛性疼痛,时发...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又称Brennemann综合征,多因病毒感染胃肠引起,极少数由细菌感染或虫毒寄生引发,亦可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表现为腹痛,部位以右下腹及脐周多见,有压痛,无反跳痛,疼痛性质可包括隐痛、钝痛、胀痛、痉挛性疼痛,时发时止、时轻时重。目前西医主要采用抗炎解痉止痛等对症治疗,但本病易反复发作,病程长,患儿依从性差,若病情迁延,常致慢性再发性腹痛,进而导致食欲不振,发生贫血、营养不良,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中医学将其归属于“腹痛”范畴,认为本病病因除腹部中寒、胃肠热结、脾胃虚寒外,还包括乳食积滞和瘀血内阻等,病位主要在脾、胃、大肠,病机关键为脾胃肠腑气滞,不通则痛,临床多以内治法结合中医特色外治法辨证论治,标本兼治,在缓解症状、降低复发率、缩短病程、减少不良反应等方面较西药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通过中医学论之,对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病因病机做出阐述,对内治法、内外合治法,尤其是临床常用的中医外治法灸法、穴位贴敷疗法、推拿疗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梳理,以其有效率为基准,总结出可用于指导临床的中医特色诊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淋巴结炎 腹痛 中医 研究进展 小儿
下载PDF
张慧敏基于“肝脾同调”辨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11
作者 王莹 张慧敏 《中医临床研究》 2023年第13期117-121,共5页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常见于反复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后,肠系膜淋巴结受刺激而非炎性增生所致的儿科常见腹痛性疾病,多见于7岁以下小儿,好发于冬春季节。应用抗感染及相关对症治疗可缓解症状,然而其病势缠绵往往使患儿深受困扰。中医内...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常见于反复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后,肠系膜淋巴结受刺激而非炎性增生所致的儿科常见腹痛性疾病,多见于7岁以下小儿,好发于冬春季节。应用抗感染及相关对症治疗可缓解症状,然而其病势缠绵往往使患儿深受困扰。中医内治法可解除病痛、减少复发,而无败伤脾胃之虞。张慧敏主任医师认为肝舒脾运,气血调和则安,肝郁脾滞,气血失和则病。究其病位在脾胃,与肝相关,失于肝脾则有碍于气机升降出入,故其治疗在复脾胃运化外亦需转气机升降之轴,调五行生克之变。导师张慧敏主任医师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谨守病机,坚持辨病、辨证相结合,认为本病可以从肝论治,着重于调和肝脾、畅达气机,取痛泻要方之义,自拟香楂术芍和肝方,方药精简且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腹痛 肝脾 气机 痰瘀
下载PDF
桂枝汤加减联合抗生素治疗对学龄前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疗效的影响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林奕岑 梅金枝 +1 位作者 章恒端 曹丽梅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101-104,共4页
目的探究桂枝汤加减联合抗生素治疗对学龄前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2021年1月-2022年7月收治的87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设为两组,对照组(43例)接受抗生素治疗,观察组(4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桂... 目的探究桂枝汤加减联合抗生素治疗对学龄前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2021年1月-2022年7月收治的87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设为两组,对照组(43例)接受抗生素治疗,观察组(4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桂枝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肠系淋巴结双径、不良反应及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观察组疗效为95.45%(42/44),比对照组79.07%(34/43)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中医证候积分均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肠系淋巴结长、短径均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PCT、CRP水平均比对照组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枝汤加减联合抗生素治疗学龄前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疗效确切,抑炎作用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淋巴结炎 儿童 桂枝汤 抗生素
原文传递
张金虎主任医师理气化瘀止痛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效果
13
作者 田纪凤 张辉 +4 位作者 吴昊 史艳平 吉慧 李隽 张金虎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31期90-94,共5页
目的探讨张金虎主任医师理气化瘀止痛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ML)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初次就诊于西安市儿童医院的80例气滞血瘀型ML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理气化瘀止痛汤组... 目的探讨张金虎主任医师理气化瘀止痛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ML)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初次就诊于西安市儿童医院的80例气滞血瘀型ML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理气化瘀止痛汤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四磨汤口服液,理气化瘀止痛汤组予以理气化瘀止痛汤。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理气化瘀止痛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理气化瘀止痛汤组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大便干燥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理气化瘀止痛汤组的肠系膜淋巴结纵径、横径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理气化瘀止痛汤组的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理气化瘀止痛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小儿ML的效果良好,可改善腹痛、腹胀等临床症状,缩短腹部肠系膜淋巴结大小,改善炎性因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气化瘀止痛汤 气滞血瘀型 肠系膜淋巴结炎 炎性因子
下载PDF
中药保留灌肠联合中药热敷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效果
14
作者 段欢欢 赵文静 +2 位作者 孙晓旭 程倩倩 罗文欣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17期3220-3223,共4页
目的探讨中药保留灌肠联合中药热敷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66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3例。两组患儿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接受中... 目的探讨中药保留灌肠联合中药热敷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66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3例。两组患儿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接受中药热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肠系膜淋巴结纵轴及横轴直径、炎症水平;随访3个月,统计两组患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复发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较高,且中医证候评分较低(P<0.05);治疗2周时,观察组肠系膜淋巴结纵轴、横轴直径低于对照组,且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采用中药保留灌肠联合中药热敷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减轻临床症状,改善肠系膜淋巴结的肿大及机体炎症水平,且能够降低短期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中药保留灌肠 中药热敷 疗效
下载PDF
高频超声对小儿急性阑尾炎和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鉴别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慧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第2期94-96,共3页
目的分析高频超声鉴别诊断小儿急性阑尾炎和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价值。方法120例疑似小儿急性阑尾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均接受高频超声检查。以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高频超声鉴别诊断两种疾病的阳性预测值、灵... 目的分析高频超声鉴别诊断小儿急性阑尾炎和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价值。方法120例疑似小儿急性阑尾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均接受高频超声检查。以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高频超声鉴别诊断两种疾病的阳性预测值、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经过病理组织学检查,120例患儿中54例确诊为急性阑尾炎,66例确诊为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120例患儿经高频超声诊断,其中急性阑尾炎阳性50例,阴性70例;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阳性62例,阴性58例。高频超声对小儿急性阑尾炎的阳性预测值、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96.00%(48/50)、88.89%(48/54)、96.97%(64/66),对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阳性预测值、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93.55%(58/62)、87.88%(58/66)、92.59%(50/54)。结论高频超声对小儿急性阑尾炎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可以作为临床诊断儿童急腹症的重要辅助措施加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超声 小儿急性阑尾炎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鉴别诊断
下载PDF
Late recurrence in surgically managed pediatric atypical mycobacterial lymphadenitis: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16
作者 Katerina Green Alexa Denton +1 位作者 Jeffrey Graves Joshua Wiedermann 《World Journal of Otorhin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CAS CSCD 2023年第4期357-364,共8页
Objective: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dentify existing literature on recurrent atypical mycobacterial cervicofacial lymphadenitis to augment our understanding of a unique patient who presented to our tertiary‐ca... Objective: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dentify existing literature on recurrent atypical mycobacterial cervicofacial lymphadenitis to augment our understanding of a unique patient who presented to our tertiary‐care center 5‐years posttreatment with recurrence following curettage.Data Sources:OVID Medline,Scopus,and Web of Science.Methods:A literature search was conducted yielding 49 original articles which were screened twice by two independent reviewers resulting in 14 studies meeting inclusion criteria for data extraction using Covidence software.Two independent reviewers extracted data on recurrence of atypical mycobacterial cervicofacial lymphadenitis and consensus was reached on data points from all included studies.Results:This study illuminated the paucity of recurrence reporting in the literature regarding atypical mycobacterial lymphadenitis.Sixteen studies identified in our review included discussions on recurrence with few elaborating beyond the rate of recurrence to describe their management.Fourteen out of sixteen studies provided recurrence rates for their cohort,11 out of 14 specified the initial treatment modality,and only five out of eight studies that described initial treatment with surgery differentiated recurrence rates between complete and incomplete excision.The mean length of follow‐up in the included studies was 20 months.There was one previously reported case of late recurrence at 5‐years.Conclusions:We identified few reports that discussed the management of recurrence of atypical mycobacterial cervicofacial lymphadenitis.There was minimal data on recurrence rates between surgical treatment modalities.The case discussed in our study showcases that treatment with curettage has the potential to present with late recurr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ypical mycobacteria case report CURETTAGE nontuberculosis mycobacteria pediatric lymphadenitis pediatric lymphadenopathy recurrent nontuberculosis mycobacterial infection
原文传递
穴位贴敷联合热罨包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7
作者 司晓伟 肖靖 《内蒙古中医药》 2023年第1期120-122,共3页
目的:应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热罨包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观察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标准的120例患儿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单纯采用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单纯口服头孢克肟颗粒,观察组在... 目的:应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热罨包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观察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标准的120例患儿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单纯采用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单纯口服头孢克肟颗粒,观察组在治疗组的基础上联合热罨包治疗,观察疗程为1周,分析总体疗效、症状与体征积分。结果:经治疗,应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热罨包治疗的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治疗组和对照组,说明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其他两组;三组治疗前后症状与体征总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症状与体征总积分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热罨包对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有良好疗效,且方便易行,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贴敷 中药热罨包 肠系膜淋巴结炎
下载PDF
维生素D联合复方谷氨酰胺治疗学龄前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疗效及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18
作者 郑静 郑盛华 应雪娜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23年第18期782-790,共9页
背景肠系膜淋巴结炎(mesenteric lymphadenitis,ML)是儿童急性腹泻发生的主要原因,影响患儿身体健康.目前,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晰,一般认为因呼吸道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与免疫功能低下密切相关.维生素D与复方谷氨酰胺被证实具有调节免疫的... 背景肠系膜淋巴结炎(mesenteric lymphadenitis,ML)是儿童急性腹泻发生的主要原因,影响患儿身体健康.目前,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晰,一般认为因呼吸道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与免疫功能低下密切相关.维生素D与复方谷氨酰胺被证实具有调节免疫的作用,故本研究将维生素D联合复方谷氨酰胺应用至ML患儿,尝试探讨其应用效果.目的探究维生素D联合复方谷氨酰胺治疗学龄前儿童ML的疗效及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12/2022-12我院180例学龄前ML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90例,采用复方谷氨酰胺治疗,研究组90例,采用维生素D联合复方谷氨酰胺治疗,均持续治疗7 d.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白介素-8(interleukin 8,IL-8)]、免疫功能指标[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IgG、CD3^(+)、CD4^(+)/CD8^(+)]、影像学指标(淋巴结长径、短径),治疗结束后随访2 mo,统计比较两组腹痛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2.22%(83/90)与对照组86.67%(78/90)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发热消退、腹痛消失、恶心/呕吐消失、淋巴结肿大消失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研究组治疗3 d后血清PCT、TNF-α、IL-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3 d后血清IgA、IgG、CD3^(+)、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3 d后淋巴结长径、短径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22%(2/90)与对照组3.33%(3/90)比较,无显著差异,研究组腹痛复发率5.56%(5/90)低于对照组14.44%(13/90)(P<0.05).结论维生素D联合复方谷氨酰胺治疗学龄前儿童ML安全有效,能显著抑制患儿机体炎症反应,改善免疫功能,促进症状消退,加速病情恢复,且能降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淋巴结炎 复方谷氨酰胺 维生素D 免疫功能 症状改善 复发率
下载PDF
香砂平胃散加减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乳食积滞证)的效果观察
19
作者 翟春桃 郭翠翠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5期69-72,共4页
目的探讨香砂平胃散加减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乳食积滞证)的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选取河南省洛阳市妇幼保健院2021年7月—2022年7月收治的90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 目的探讨香砂平胃散加减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乳食积滞证)的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选取河南省洛阳市妇幼保健院2021年7月—2022年7月收治的90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儿予以头孢克肟干混悬剂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口服治疗。研究组患儿予以香砂平胃散加减治疗。比较2组患儿治疗效果(治疗7d时)。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治疗后为治疗7d时)主症与次症中医评分、肠系膜淋巴结大小。治疗结束后1个月对患儿进行回访,了解患儿是否复发。结果研究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儿腹痛、纳差、呕吐、腹胀、大便干结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腹痛、纳差、呕吐、腹胀、大便干结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儿肠系膜淋巴结横径、纵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肠系膜淋巴结横径、纵径均小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香砂平胃散加减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乳食积滞证)的效果显著,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肿大淋巴结恢复正常,且预后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砂平胃散加减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乳食积滞证
下载PDF
藿香和中汤治疗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观察
20
作者 王熙国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第2期123-125,共3页
目的观察中药方剂藿香和中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效果。方法将54例门诊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观察组口服藿香和中汤;对照组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14∶1)干混悬剂和清热散结胶囊。2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效果... 目的观察中药方剂藿香和中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效果。方法将54例门诊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观察组口服藿香和中汤;对照组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14∶1)干混悬剂和清热散结胶囊。2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74.07%(20/27),高于对照组的51.85%(14/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服藿香和中汤的个别患儿服药数日后出现食欲增加,疗程结束后即恢复正常。对照组个别患儿出现皮疹及腹泻症状。结论藿香和中丸治疗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效果显著,无明显毒副反应,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痛 肠系膜淋巴结炎 藿香和中汤 儿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