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C4植物叶片N、P质量分数变化及科、种间差异比较 被引量:4
1
作者 张红光 郑广宇 +1 位作者 刘强 邱岭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52-53,77,共3页
为了解不同C4植物叶片中N、P质量分数的变化,对已报道的10科34种植物叶片中的N、P质量分数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科、种间叶片的N、P质量分数存在差异,但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分布。N质量分数在1.5%~2.0%的植物种类最多,约占总数... 为了解不同C4植物叶片中N、P质量分数的变化,对已报道的10科34种植物叶片中的N、P质量分数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科、种间叶片的N、P质量分数存在差异,但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分布。N质量分数在1.5%~2.0%的植物种类最多,约占总数的29.41%。N质量分数在1.0%~1.5%和2.0%~2.5%范围内的植物数量相近,分别占总数17.65%和20.59%。而N质量分数在3.5%~4.0%和大于4.0%的范围内的植物种类很少,分别占总数的2.94%和2.91%。叶片中P质量分数在(0.75×10-3~1.25×10-3)范围内的植物数量最多,大约占总数的23.53%,而P质量分数在小于0.25×10-3的范围内植物数量最少,约占总数的2.92%。叶片N/P比值在10~15内,植物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29.41%。不同科之间的比较发现,藜科植物叶片中N质量分数较高,达到3.33×10-2,蒺藜科和豆科植物叶片中N元素平均质量分数次之(3.0%~3.1%),最低的为禾本科,仅有1.557×10-2。叶片中P的平均质量分数在蒺藜科中达到最高,约为2.91×10-3,蔷薇科和禾本科次之,分别为2.32×10-3和1.67×10-3,最低的为莎草科,仅有0.74×10-3。藜科植物的N/P最高,达到44.85,豆科植物叶片中N/P次之,为27.45。而蒺藜科的N/P最小,为10.84。以上结果对于探讨C4植物化学计量生态学差异提供了基础统计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4植物 叶片n质量分数 叶片P质量分数 种间差异
下载PDF
土壤有效磷含量对大豆植株磷素含量和土壤有效N、P、K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张小明 曾宪楠 孙羽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91-695,共5页
土壤有效磷含量影响大豆植株对N、P、K的吸收利用,进而影响大豆植株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以吉育89为材料,在大豆不同生长时期测定大豆植株磷素含量和土壤N、P、K含量,研究其随土壤有效磷含量升高而发生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在取样的... 土壤有效磷含量影响大豆植株对N、P、K的吸收利用,进而影响大豆植株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以吉育89为材料,在大豆不同生长时期测定大豆植株磷素含量和土壤N、P、K含量,研究其随土壤有效磷含量升高而发生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在取样的4个时期里,植株磷素含量均随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升高呈单峰曲线变化,在土壤磷素水平为30 mg·kg^(-1)时,植株磷素含量达到最大;5个处理的土壤速效磷含量变化趋势都是先下降,在收获期由于土壤自身的磷素补偿作用而有所升高;在各生育时期的土壤中的硝态氮和速效钾含量最低值都出现在有效磷含量为30 mg·kg^(-1)处理,而土壤速效磷含量为10和50 mg·kg^(-1)两个处理的硝态氮和速效钾含量一直较高,说明低磷和高磷土壤对植株氮素吸收有抑制作用。土壤有效钾含量的变化情况与硝态氮相似,均是随土壤有效磷含量升高而呈单峰曲线变化。说明N、P、K肥的合理配比均能够提高肥料的作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磷 硝态氮 有效钾 植株磷素含量
原文传递
中国南方5个地区木本植物根及叶片N、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被引量:4
3
作者 卢宏典 靳冰洁 +5 位作者 钟全林 马玉珠 郭炳桥 郑媛 李曼 程栋梁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81-488,共8页
氮(N)、磷(P)是维系植物生长发育的两种重要的基础营养元素。区域尺度范围的N、P元素化学计量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陆地生态系统的空间尺度格局变化。同时,与植物体内各个器官之间(如根叶之间)的N、P含量密切相关,使其能够快速应对外部环... 氮(N)、磷(P)是维系植物生长发育的两种重要的基础营养元素。区域尺度范围的N、P元素化学计量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陆地生态系统的空间尺度格局变化。同时,与植物体内各个器官之间(如根叶之间)的N、P含量密切相关,使其能够快速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调节生长速率,使生物体达到最适生长。选取西双版纳、贡嘎山、鼎湖山、武夷山和尤溪5个中国南方地区的木本植物(以乔木为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植物根、叶器官内部以及器官之间的N、P化学计量学特征。结果表明,上述5个地区相同器官的N、P含量变幅较大,造成地区间养分含量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土壤养分、温度和降水。同一地区植物不同器官的N、P含量都是叶大于根。根或叶内部的N-P、N-N:P以及P-N:P基本呈现等速比例关系,表明在各器官内部N、P含量相互促进的作用明显。根、叶之间的N含量、P含量以及N:P则呈现异速比例关系。说明不同器官之间对某种养分的分配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含量 P含量 氮磷比 生态化学计量学 木本植物 器官
原文传递
摩天岭北坡常绿阔叶林带主要优势种叶片C、N、P特征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何桂萍 田青 +3 位作者 李宗杰 宋玲玲 张守昊 曹雪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9-136,143,共9页
【目的】研究植物叶片的C、N、P元素含量特征,揭示植物的养分利用策略及对环境的适应方式.【方法】以摩天岭北坡常绿阔叶林带23种主要优势种的叶片为研究对象,分析木本植物叶片中C、N、P计量特征以及相关性.【结果】23种植物叶片C、N、... 【目的】研究植物叶片的C、N、P元素含量特征,揭示植物的养分利用策略及对环境的适应方式.【方法】以摩天岭北坡常绿阔叶林带23种主要优势种的叶片为研究对象,分析木本植物叶片中C、N、P计量特征以及相关性.【结果】23种植物叶片C、N、P含量范围分别为383.68~628.29、10.87~41.91、0.83~3.23 mg/g,C/N、C/P、N/P范围为10.48~41.09、143.50~538.72、5.34~22.76,其中C的变异系数最小,为9.46%,C/N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7.15%.乔灌植物叶片元素含量特征表现为乔木的C/N>灌木,而其他几个指标均小于灌木.相关性分析表明,23种植物叶片中C、N、P计量参数间有7对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其中乔木植物有5对,灌木有6对,说明木本植物元素含量间相关性是普遍存在的.其中,N-C/N、P-C/P在两个尺度上相关性一致,都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这两组相关性是较为稳定的.【结论】研究区木本植物叶片C含量较低且最稳定,N、P含量较高,变异较大,但养分利用效率较低(C/N和C/P较低).乔灌植物叶片养分含量特征虽有所不同,但差异不明显.两个不同尺度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木本植物元素含量间相关性是普遍存在的,且N-C/N、P-C/P较为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带 乔灌植物 C、n、P含量 化学计量
下载PDF
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植被叶片和土壤δ15N特征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肖洋 张翔 +2 位作者 王孟 邓志民 林玉茹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0-58,共9页
为研究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植被叶片和土壤δ15N特征,以蚌湖和修水之间的洲滩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典型断面研究2015年10-12月和2016年4月植被叶片和土壤δ15N的相关关系,探讨土壤含水量和无机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对植被叶片和土壤δ15N的影... 为研究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植被叶片和土壤δ15N特征,以蚌湖和修水之间的洲滩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典型断面研究2015年10-12月和2016年4月植被叶片和土壤δ15N的相关关系,探讨土壤含水量和无机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对植被叶片和土壤δ15N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部分C3植被的叶片δ15N大于C4植被;湿润时期植被叶片和土壤δ15N大于干旱时期,但湿润时期和干旱时期植被叶片均较土壤富集15N。铵态氮在湿地土壤中占比高达87.43%,是土壤主要的无机氮,但湿地植被主要吸收硝态氮。研究区氮循环开度较小,土壤δ15N随着可利用氮素的增加而降低,而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植被叶片δ15N与土壤δ15N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植被叶片δ15N主要受土壤氮素变化和氮同位素分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洲滩湿地 植被叶片 δ15n 氮循环 氮素含量 土壤含水量 铵态氮 硝态氮 鄱阳湖
下载PDF
Combined effects of snow depth and nitrogen addition on ephemeral growth at the southern edge of the Gurbantunggut Desert,China 被引量:19
6
作者 LianLian FAN Yan LI +1 位作者 LiSong TANG Jian MA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3年第4期500-510,共11页
Water and nitrogen (N) inputs are considered as the two main limiting factors affecting plant growth.Changes in these inputs are expected to alter the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the plant community,thereby influen... Water and nitrogen (N) inputs are considered as the two main limiting factors affecting plant growth.Changes in these inputs are expected to alter the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the plant community,thereby influencing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function.Snowfall is a form of precipitation in winter,and snow melting can recharge soil water and result in a flourish of ephemerals during springtime in the Gurbantunggut Desert,China.A bi-factor experiment was designed and deployed during the snow-covering season from 2009 to 2010.The experiment aimed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now-covering depths and N addition levels on ephemerals.Findings indicated that deeper snow cover led to the increases in water content in topsoil as well as density and coverage of ephemeral plants in the same N treatment; by contrast,N addition sharply decreased the density of ephemerals in the same snow treatment.Meanwhile,N addition exhibited a different effect on the growth of ephemeral plants:in the 50% snow treatment,N addition limited the growth of ephemeral plants,showing that the height and the aboveground biomass of the ephemeral plants were lower than in those without N addition; while with the increases in snow depth (100% and 150% snow treatments),N addition benefited the growth of the dominant individual plants.Species richness was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snow in the same N treatment.However,N addition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species richness in the same snow-covering depth.The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ephemerals in the N addition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snow depth.These variations indicated that the effect of N on the growth of ephemerals was restricted by water supply.With plenty of water (100% and 150% snow treatments),N addition contributed to the growth of ephemeral plants; while with less water (50% snow treatment),N addition restricted the growth of ephemeral pla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ow depth soil water content n addition ephemeral plant plant density species richness
下载PDF
Effects of spring fire and slope on the aboveground biomass, and organic C and N dynamics in a semi-arid grassland of northern China 被引量:1
7
作者 ZHAO Xiang HU Shuya +4 位作者 DONG Jie REN Min ZHANG Xiaolin DONG Kuanhu WANG Changhui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9年第2期267-279,共13页
The aboveground primary production is a major source of carbon(C) and nitrogen(N) pool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ulating the response of ecosystem and nutrient cycling to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s... The aboveground primary production is a major source of carbon(C) and nitrogen(N) pool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ulating the response of ecosystem and nutrient cycling to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s.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effect of spring fire and topography on the aboveground biomass(AGB) and the soil C and N pool, we conducted a field experiment between April 2014 and August 2016 in a semi-arid grassland of northern China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slope and spring fire, and their potential interactions on the AGB and organic C and total N contents in different plant functional groups(C_3 grasses, C_4 grasses, forbs, Artemisia frigida plants, total grasses and total plants).The dynamics of AGB and the contents of organic C and N in the plants were examined in the burned and unburned plots on different slope positions(upper and lower).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the total AGB of all plants between the two slope positions. The AGB of grasses was higher on the lower slope than on the upper slope in July. On the lower slope, spring fire marginally or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AGB of C_3 grasses, forbs, total grasses and total plants in June and August, but decreased the AGB of C_4 grasses and A.frigida plants from June to August. On the upper slope, however, spring fi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AGB of forbs in June, the AGB of C_3 grasses and total grasses in July, and the AGB of forbs and C_4 grasses in August. Spring fire exhibite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total AGB of all plants on the lower and upper slopes in 2014 and 2015. In 2016, the total AGB in the burned plots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after fire burning compared with the unburned plots. The different plant functional groups had different responses to slope positions in terms of organic C and N contents in the plants. The lower and upper slopes differed with respect to the organic C and N contents of C_3 grasses, C_4 grasses, total grasses, forbs, A. frigida plants and total plants in different growing months. Slope position and spring fire significantly interacted to affect the AGB and organic C and N contents of C_4 grasses and A. frigida plants. We observed the AGB and organic C and N contents in the plants in a temporal synchronized pattern. Spring fire affected the functional AGB on different slope positions, likely by altering the organic C and N contents and, therefore,it is an important process for C and N cycling in the semi-arid natural grassland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ould facilitate the simulation of ecosystem C and N cycling in the semi-arid grasslands in norther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OVEGROUnD biomass plant functional group SPRInG FIRE SLOPE position n content organic C content SEMI-ARID grassland
下载PDF
陈旗退化喀斯特森林群落常见植物叶片氮磷元素含量变异特征
8
作者 娄欢欢 罗绪强 《湖南农业科学》 2023年第3期55-60,共6页
以陈旗退化喀斯特森林群落4种典型植物为研究对象,测定植物叶片N、P元素含量,分析元素含量间的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流域内常见植物叶片的N、P元素含量分别为11.71~30.51、0.37~0.83 mg/g,平均值分别为18.48和0.66 mg/g;流域内小叶鼠李... 以陈旗退化喀斯特森林群落4种典型植物为研究对象,测定植物叶片N、P元素含量,分析元素含量间的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流域内常见植物叶片的N、P元素含量分别为11.71~30.51、0.37~0.83 mg/g,平均值分别为18.48和0.66 mg/g;流域内小叶鼠李、火棘、竹叶花椒、小果蔷薇植物叶片N/P值均大于16,生长主要受P限制,均属P制约型植物;植物叶片N、P元素含量在流域内不同种间的差异均显著(P<0.05);植物叶片N元素含量在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不同种间的差异均显著,P元素含量在乔灌过渡林和乔木林的不同种间差异显著,但在稀灌草丛、藤刺灌丛、灌木林的不同种间差异不显著;植物叶片N元素含量在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间均有显著差异,P元素含量在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间均无显著差异;N元素含量受植物种和群落类型的交互影响显著,P元素含量受植物种和群落类型的交互影响不显著。该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植物养分限制状况,为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喀斯特森林群落 植物叶片 n、P元素含量 变异特征
下载PDF
密植条件下玉米冠根生长抑制的因果关系 被引量:33
9
作者 严云 廖成松 +1 位作者 张福锁 李春俭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7-265,共9页
密植条件下玉米地上部及根系生长均受到抑制。以澄海3719(DH3719)为材料,通过种植密度×施氮量2因素4处理田间试验,研究了密植条件下玉米地上部及根系生长受抑制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高密度群体具有较高的叶面积指数(LAI),但拔节... 密植条件下玉米地上部及根系生长均受到抑制。以澄海3719(DH3719)为材料,通过种植密度×施氮量2因素4处理田间试验,研究了密植条件下玉米地上部及根系生长受抑制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高密度群体具有较高的叶面积指数(LAI),但拔节期后单株叶面积、冠根干物重、茎粗、总根长及含氮量均小于低密度种植的植株,生长受到抑制。叶面积与根长的消长变化趋势相同,各生育期不同处理植株的冠根比没有明显差异。吐丝期剪去穗位叶以上连续两个叶片或切去地上部最上层节根均减少了植株体内的氮素累积。尽管剪叶使根系生物量的减少远远低于切根的影响,但剪叶造成植株含氮量的减少多于切根的影响。综合结果表明,密植引起地上部生长空间竞争加剧,使地上部生长受到抑制,从而影响根系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密度 含氮量 根系生长 竞争生长空间 玉米
下载PDF
包膜控释尿素(追施)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5
10
作者 薛高峰 张贵龙 +2 位作者 孙焱鑫 陈延华 廖上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77-384,共8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苗期和返青期追施释放期为30d和60d的包膜控释尿素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别在冬小麦苗期和返青期追施释放期为60d包膜控释尿素(N60N60),能显著促进植株生长发育,增强植株对N、P、K养...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苗期和返青期追施释放期为30d和60d的包膜控释尿素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别在冬小麦苗期和返青期追施释放期为60d包膜控释尿素(N60N60),能显著促进植株生长发育,增强植株对N、P、K养分吸收,增加籽粒产量。与不追肥(CK)处理相比,N60N60处理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干物重分别提高33.21%和67.84%;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12.77%~25.20%;植株茎叶N、P、K含量分别增加63.55%、37.08%和6.91%,籽粒N、P、K含量分别增加8.56%、31.18%和24.49%;小麦穗长、穗粒重、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分别增加14.14%、27.00%、39.32%和48.01%。在返青期追施1次包膜控释尿素,N0N30优于N0N60处理,叶绿素含量增加1.50%~3.04%;植株茎叶N、P、K含量分别增加12.37%、12.25%和1.26%,籽粒N、P、K含量分别增加0.50%、5.69%和9.74%;小麦穗长、穗粒重、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分别增加2.84%、11.81%、11.65%和6.61%。同时,包膜控释尿素施用能明显减少硝态氮向土壤深层渗漏数量,减轻对地下水污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膜控释尿素 追施 冬小麦 生长发育 土壤硝态氮含量
下载PDF
水氮耦合对红枣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柴仲平 王雪梅 +2 位作者 孙霞 蒋平安 张谦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51-1154,共4页
在不同水氮处理条件下分析红枣植株地上部分各器官N、P、K的含量,结果表明:水氮耦合对植株养分含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灌水量适度的条件下,随氮素施入量的增加,枣叶中氮、磷、钾浓度均先增后减;枣头和枣吊中氮、钾浓度逐渐增大,磷浓度... 在不同水氮处理条件下分析红枣植株地上部分各器官N、P、K的含量,结果表明:水氮耦合对植株养分含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灌水量适度的条件下,随氮素施入量的增加,枣叶中氮、磷、钾浓度均先增后减;枣头和枣吊中氮、钾浓度逐渐增大,磷浓度则先增后减;二次枝中氮浓度逐渐增大,磷、钾浓度则逐渐减小。氮素施入量适度的条件下,随灌水量的增加枣叶中氮、磷浓度先增后减,钾浓度则呈逐渐减小趋势;枣头中氮、磷、钾浓度均先增后减;枣吊和二次枝中氮浓先增后减,磷浓度逐渐增大,而钾浓度则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氮耦合 红枣 植株 养分含量
下载PDF
木质素和氮含量对植物残体分解的影响 被引量:52
12
作者 黄耀 沈雨 +1 位作者 周密 马瑞升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3-188,共6页
在 2 5℃和水分含量为 40 0g·kg-1 (以风干土计 )条件下对 1 9种植物残体进行培养实验 ,同时进行田间填埋试验 ,研究残体的木质素和N含量对其在土壤中分解的影响。相关分析表明 ,不同植物残体的分解速率与其初始全N含量呈正相关 ,... 在 2 5℃和水分含量为 40 0g·kg-1 (以风干土计 )条件下对 1 9种植物残体进行培养实验 ,同时进行田间填埋试验 ,研究残体的木质素和N含量对其在土壤中分解的影响。相关分析表明 ,不同植物残体的分解速率与其初始全N含量呈正相关 ,与初始木质素含量、木质素与N含量之比呈负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 ,植物残体的C分解与全N及木质素含量的数学关系可表达成 :Y =B0 +B1 N +B2 L。式中 ,B0 、B1 和B2 为回归系数 ,N和L分别表示植物残体的初始全N含量及木质素含量。Y可分别表示为植物残体C分解的一级动力学常数、培养 9周的CO2 _C矿化率和填埋 2 3周的重量损失率 ,相应的复相关系数 (R2 )分别为 0 .81 2 、0 .82 8 和 0 .799 。此外 ,实验室培养测定的CO2 _C矿化率和填埋试验的残体重量损失率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R2 =0 .863 ,n =1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残体 分解 n含量 木质素含量 定量关系
下载PDF
中国北方草地植物群落碳、氮元素组成空间变化及其与土壤地球化学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15
13
作者 程建中 李心清 +2 位作者 刘钟龄 胡璐 黄代宽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65-274,共10页
碳、氮元素是土壤中的关键元素。在我国黄土高原北部-宁夏中东部处于荒漠化初期阶段的草地中,土壤的碳、氮元素组成出现了异乎寻常的特征,即相对于碳含量,氮含量异常偏低。认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对我国北方草地的保护和重建具有重要意... 碳、氮元素是土壤中的关键元素。在我国黄土高原北部-宁夏中东部处于荒漠化初期阶段的草地中,土壤的碳、氮元素组成出现了异乎寻常的特征,即相对于碳含量,氮含量异常偏低。认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对我国北方草地的保护和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植被的输入是土壤中碳、氮元素组成的最为重要的控制因素之一。为认识植被碳、氮含量的空间变化对上述现象产生的贡献,对包括草地碳、氮异常区在内的区域进行了沿线植物群落的化学组成研究。结果表明:1.植物群落平均碳含量约为40%~50%,不同植物群落类型碳含量以苦豆子、达乌里胡子枝群落最高(44.225%),蛛丝蓬、骆驼蓬群落最低(35.516%)。绝大多数植物群落平均氮含量约为2%~4%,不同植物群落类型含氮量以猪毛菜、星状角果藜群落最高(4.482%),蛛丝蓬群落最低(1.356%);2.植物群落生物量空间分布与对应降雨量变化趋势一致,说明降雨量是限制群落地理分布的关键因子;3.植物群落与土壤C/N比值随纬度呈现不一致的变化规律,相关分析表明,两者呈现统计学上的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r=-0.392(P<0.05,n=32)。上述结果表明,在研究地区荒漠化初期阶段的草地中,植被输入不是引起该区域土壤C/N异常升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退化 干旱草原 植物群落 土壤C、n含量 C/n比值
下载PDF
高寒矮嵩草草甸不同退化演替阶段植物地上部氮磷元素比较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海英 彭红春 王启基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2069-2074,共6页
本研究旨在比较高寒草甸草地不同退化演替阶段下植物地上部氮磷元素含量、吸收速率以及单位面积累计重量.结果表明:植物生长季内 5~9月 ,3个样地植物地上部N、P含量都是在生长初期最高,随植物生长季节的推移以及地上生物量的增加,其含... 本研究旨在比较高寒草甸草地不同退化演替阶段下植物地上部氮磷元素含量、吸收速率以及单位面积累计重量.结果表明:植物生长季内 5~9月 ,3个样地植物地上部N、P含量都是在生长初期最高,随植物生长季节的推移以及地上生物量的增加,其含量逐渐稀释直到生长季节结束,全氮含量范围为36.90~14.90g/kg,全磷的含量范围是2.22~1.06g/kg.不同退化演替阶段由于植物组成的不同,其N、P含量有明显的差异,P的含量中度退化样地最高 1.91% ,重度退化样地最低 1.51% ;N的含量则恰恰相反,重度退化样地最高 26.40% ,中度退化样地最低 18.60% ;原生植被样地介于两者之间,其生长季P的平均含量为1.63%,N的平均含量为20.80%.植物N、P的吸收速率和单位面积累计重量都是随退化程度的加剧而降低,即原生植被样地>中度退化样地>重度退化样地,并且植物营养元素吸收速率与地上生物量生长速率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退化演替 植物群落 氮磷含量 吸收速率 植物地上部贮藏量
下载PDF
解磷微生物浸种对大豆生长发育及其根瘤形成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微 朱小平 +2 位作者 高书国 常连生 侯东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53-155,共3页
试验研究解P微生物浸种对大豆生长发育及其根瘤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解P微生物对大豆前期生长发育和根瘤形成有明显影响 ,并加快生育进程 ,促进其结瘤 ,提高生物产量及植株N、P含量 ,且巨大芽孢杆菌
关键词 解磷微生物 浸种 大豆 生长发育 根瘤形成
下载PDF
氮素营养水平对高山红景天生长和红景天苷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16
作者 王洋 尚辛亥 阎秀峰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57-359,共3页
在温室中采用砂培法以 4种氮素营养水平(1.75、3.5 0、7.0 0和 14 .0 0mmol/L)培养移栽的高山红景天 ,5 0d后测定了生长状况和根的红景天苷含量。株高、全株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随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加 ,而根生物量、根冠比则随着氮水... 在温室中采用砂培法以 4种氮素营养水平(1.75、3.5 0、7.0 0和 14 .0 0mmol/L)培养移栽的高山红景天 ,5 0d后测定了生长状况和根的红景天苷含量。株高、全株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随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加 ,而根生物量、根冠比则随着氮水平的增加而降低。在氮水平为 7mmol/L左右时 ,高山红景天根中红景天苷的含量和产量最高 ,而低氮水平和高氮水平均不利于红景天苷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红景天 氮素营养水平 生长 红景天苷含量
下载PDF
华北地区作物生长期水氮含量变化过程模拟及其参数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郭瑞萍 杨春林 +1 位作者 莫兴国 林忠辉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94-401,共8页
根据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2006-2007年小麦-玉米生长季实测的作物水氮动态变化数据,进行CERES-Wheat和CERES-Maize模型在华北地区冬小麦和夏玉米作物水氮过程模拟能力的验证及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模型模拟的冬小麦生... 根据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2006-2007年小麦-玉米生长季实测的作物水氮动态变化数据,进行CERES-Wheat和CERES-Maize模型在华北地区冬小麦和夏玉米作物水氮过程模拟能力的验证及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模型模拟的冬小麦生长季土壤含水量、土壤硝态氮含量、植株含氮量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6、0.74和0.68,夏玉米则依次为0.95、0.62和0.72。敏感性分析发现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硝态氮含量对土壤参数变化比较敏感,植株含氮量则受遗传参数影响显著。当田间持水量相对变化+10%时,冬小麦和夏玉米的土壤含水量相对变化率分别为+7.5%和+8.8%,冬小麦和夏玉米土壤硝态氮含量的相对变化率分别为+12.0%和+17.9%。叶热间距PHINT对冬小麦植株含氮量有负效应,PHINT相对变化+10%时冬小麦植株含氮量的相对变化率为-11.5%;夏玉米植株含氮量对出苗-幼苗末期所需温时(P1)较为敏感,P1变化+10%时夏玉米植株含氮量相对变化+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氮动态 CERES模型 参数敏感性 土壤硝态氮 植株含氮量
下载PDF
农田养分调控对冀中南冬小麦生育期群体动态和养分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彦铭 杨振立 +2 位作者 杜晓东 韩宝文 贾良良 《河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3期44-48,共5页
在冀中南中低产农田,采用对比试验设计,以农民习惯养分管理为对照(CK),对农田养分管理模式进行了优化调控(OPT,氮素追施时间后移至拔节期),通过田间养分试验,分析了小麦返青至拔节期的群体数量、籽粒产量以及植株氮磷钾养分浓度的变化... 在冀中南中低产农田,采用对比试验设计,以农民习惯养分管理为对照(CK),对农田养分管理模式进行了优化调控(OPT,氮素追施时间后移至拔节期),通过田间养分试验,分析了小麦返青至拔节期的群体数量、籽粒产量以及植株氮磷钾养分浓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氮素适当后移至拔节期的养分优化管理模式,最终成穗率达到了生育期最高总茎数的33.0%,明显高于农民习惯养分管理的成穗率(26.9%),从而促进了产量的提高。优化处理的植株氮浓度、氮素吸收量分别在拔节期和孕穗期显著高于农民习惯处理;植株磷浓度在全生育期均低于农民习惯处理,但磷吸收量则从孕穗期开始高于农民习惯处理;植株钾浓度在全生育期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农民习惯处理的植株钾浓度均显著高于优化处理。总体来看,优化处理在拔节期植株氮素浓度显著高于农民习惯处理,这可能是促进优化处理群体成穗数提高的关键;而磷钾浓度则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群体动态 植株氮含量 养分管理
下载PDF
EA-MS测试过程中添加助燃剂的影响效应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周锋 王政 +1 位作者 胡婧 刘卫国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2008年第5期290-294,共5页
利用元素分析-质谱仪(EA-MS)联用系统,探讨对高C/N植物样品测试过程中添加助燃剂对样品氮同位素比值、氮含量和仪器本底的影响。在植物样品中添加CuO或者V2O5,测定的氮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添加助燃剂导致样品测试的结果偏差更小,这与测... 利用元素分析-质谱仪(EA-MS)联用系统,探讨对高C/N植物样品测试过程中添加助燃剂对样品氮同位素比值、氮含量和仪器本底的影响。在植物样品中添加CuO或者V2O5,测定的氮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添加助燃剂导致样品测试的结果偏差更小,这与测试过程中植物样品能够完全燃烧有关;添加助燃剂使测试的氮含量高于不添加助燃剂的情况,同时仪器本底也能迅速降低,说明助燃剂的添加有助于样品在瞬间燃烧,因此使测试结果更为精确;不同助燃剂的添加对植物氮同位素比值结果的影响程度不同,与不添加助燃剂的情况相比,CuO的添加使得同位素比值偏正,而V2O5的添加结果不具有规律性;在样品中添加CuO助燃剂(和植物样品以4∶1的质量比混合),样品测试的同位素值偏差最小,测试结果也更加可信,样品本底可以达到连续做样而不影响测定下一样品的氮同位素组成。该方法简单、有效、投入较少,可以用于难以反应的样品分析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分析-质谱仪联用系统 助燃剂 植物氮含量和同位素比值 仪器本底
下载PDF
复合包裹控释肥对小麦生长发育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17
20
作者 党建友 杨峰 +2 位作者 屈会选 程麦凤 张定一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6期1365-1370,共6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复合包裹控释肥对小麦产量、光合特性、植株养分及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复合包裹控释肥较不施肥(CK)、氮磷钾配施(NPK)、复合肥(CF)及单一控释肥(CCRF)冬小麦中后期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灌浆速率提高,...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复合包裹控释肥对小麦产量、光合特性、植株养分及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复合包裹控释肥较不施肥(CK)、氮磷钾配施(NPK)、复合肥(CF)及单一控释肥(CCRF)冬小麦中后期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灌浆速率提高,灌浆持续时间延长,千粒重提高,穗粒数增加,籽粒产量增加,蛋白质含量提高,但成穗数减少;分别较NPK和CF增产8.93%~16.05%和5.34%~12.23%。复合包裹控释肥使土壤速效养分在冬小麦生长发育前中期相对较低后期较高,促进了干物质积累与转移,使植株干重和全氮全钾含量明显提高。复合包裹控释肥中以WCRF效果最佳,其冬小麦籽粒产量、中后期叶片Pn、植株干重及全氮全钾均最高,养分释放更符合冬小麦需肥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包裹控释肥 冬小麦 净光合速率 灌浆参数 植株氮钾含量 土壤速效养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