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netic models of structural traps related to normal faults in the Putaohua Oilfield,Songliao Basin 被引量:3
1
作者 Sun Simin Wu Xinsong +1 位作者 Liu Hongtao Wang Changshe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4期302-307,共6页
The Putaohua Oilfield is a fault-prolific area and the faults have close relation with structural traps. The genetic models of the structural traps in the Putaohua Oilfield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individual f... The Putaohua Oilfield is a fault-prolific area and the faults have close relation with structural traps. The genetic models of the structural traps in the Putaohua Oilfield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individual fault model and multi-fault interaction model. This is based on the description of displacement distribution of typical individual normal faults, the geometry of the footwall and hanging wall,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aults and the corresponding change in geometry when the faults grow. The individual fault model is that the displacement reaches a maximum at or near the center of fault and decreases toward the fault tips, so a half-graben is formed on the hanging wall of the fault and a half- anticline is formed on the footwall because of the isostatic process. The multi-fault interaction model is that during the growth of faults, they overlap an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and accommodation zones are formed in the overlapping segments. The accommodation zones are favorable targets for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and the trap characteristics are dependent The multi-fault interaction model can be subdivided on the extent of overlap and occurrence of faults. into three types: synthetic accommodation zone, convergent accommodation zone and divergent accommodation zone.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models of each type have been developed. The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models of the traps with different genetic model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fault grow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ngliao Basin putaohua oilfield accommodation zone normal fault growth structural trap
下载PDF
松辽盆地榆树林油田葡萄花油层微油藏成藏主控因素与模式
2
作者 刘强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9-48,共10页
针对榆树林油田葡萄花油层油藏规模小、类型多、成藏主控因素不明的问题,基于各构造单元油藏分类及分布研究,利用生排烃模拟、古构造恢复及运移模拟开展了断层活动期与成藏关系、有效储层等成藏主控因素研究,明确了榆树林油田葡萄花油... 针对榆树林油田葡萄花油层油藏规模小、类型多、成藏主控因素不明的问题,基于各构造单元油藏分类及分布研究,利用生排烃模拟、古构造恢复及运移模拟开展了断层活动期与成藏关系、有效储层等成藏主控因素研究,明确了榆树林油田葡萄花油层微油藏的成藏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葡萄花油层共发育3类断层油藏和岩性、断层-岩性油藏等5种油藏;微油藏的形成受“源、断、脊、砂”4个因素的耦合控制,具有较高排烃强度的高成熟烃源岩控制了油藏的宏观分布;油气沿古构造脊向大规模成藏前形成的尚家、尚南古隆起高部位“单向两路”运移,主成藏期开启的Ⅰ、Ⅱ类断层是油气垂向输导通道,在运移路径上的有效储层是油气聚集的有利目标;建立了西部向斜区“源储叠置、断层垂向输导、有利砂体连续聚集”、中部斜坡区“源储紧邻、断-砂联合侧向运聚、有效储层相对富集”和东部隆起区“源储分离、断+砂远源侧向运聚、脊上有效储层聚集”等3种成藏模式。研究成果可为榆树林油田葡萄花油层进一步的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油藏 主控因素 葡萄花油层 榆树林油田 松辽盆地
下载PDF
松辽盆地葡北油田油源断裂分类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3
作者 邓松梅 刘淑芬 王殿举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54-662,共9页
为了研究松辽盆地北部断裂对葡北油田油气成藏的作用,基于断层引起的地层变形特征,通过断层地震特征的精细分析,重新划分并研究了葡北油田葡萄花油层油源断裂对该油田葡萄花油层成藏的作用。根据断裂是否连接源岩和目的储层,且在油气成... 为了研究松辽盆地北部断裂对葡北油田油气成藏的作用,基于断层引起的地层变形特征,通过断层地震特征的精细分析,重新划分并研究了葡北油田葡萄花油层油源断裂对该油田葡萄花油层成藏的作用。根据断裂是否连接源岩和目的储层,且在油气成藏期断裂是否活动,包括断距相对较大的断裂活动和无明显断距的微弱活动,划分了3种类型的油源断裂:一是沟通青一段源岩和葡萄花油层且断穿至T 06反射层(嫩江组三段底界面)的穿透型油源断裂;二是连接青一段源岩和葡萄花油层,在油气成藏期没有明显活动但引起断层端部发生褶皱变形的断层端部褶皱型油源断裂;三是连接青一段源岩和葡萄花油层在油气成藏期没有明显活动但断层两盘地层存在变形差异特征的断层两盘差异型油源断裂。研究结果表明,油源断裂与葡北油田葡萄花油层油气平面分布吻合程度更高,其中,穿透型油源断裂对油气聚集控制作用最为显著,揭示了油源断裂的活动强度以及油源断裂与断层圈闭的匹配所控制的油气成藏数量对油气富集的差异性的影响,该研究对类似区块油源断裂对油气控制作用分析可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断裂 葡北油田 葡萄花油层 油气分布 断控储层 断层圈闭
下载PDF
Micro-geological causes and macro-geological controlling factors of low-resistivity oil layers in the Puao Oilfield 被引量:5
4
作者 Tan Fengqi Li Hongqi +2 位作者 Liu Hongtao Jiang Fucong Yu Hongyan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3期246-253,共8页
Low-resistivity oil layers are often missed in logging interpretation because of their resistivity close to or below the resistivity of nearby water layers. Typical low-resistivity oil layers have been found in the pa... Low-resistivity oil layers are often missed in logging interpretation because of their resistivity close to or below the resistivity of nearby water layers. Typical low-resistivity oil layers have been found in the past few years in the Putaohua reservoir of the Puao Oilfield in the south of the Daqing placanticline by detailed exploration. Based on a study of micro-geological causes of low-resistivity oil layers, the macro-geological controlling factors were analyzed through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f regional depositional background,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oil-water relations combined with core, water testing, well logging,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dat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Putaohua low-resistivity oil layers in the Puao Oilfield were controlled by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sedimentary facies, diagenesis, motive power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acidity and alkalinity of reservoir liquid. The low-resistivity oil layers caused by high bound-water saturation were controlled by deposition and diagenesis, those caused by high free-water saturation were controlled by structural amplitude and motive power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Those caused by formation water with high salinity were controlled by the ancient saline water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and faulted structure and those caused by additional conductivity of shale were controlled by paleoclimate and acidity and alkalinity of reservoir liquid. Consideration of both micro-geological causes and macro-geological controlling factors is important in identifying low-resistivity oil lay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qing placanticline Puao oilfield putaohua oil layer low-resistivity oil layers microgeological causes macro-geological controlling factors
下载PDF
松辽盆地大安油田葡萄花油层特低渗储层成岩相特征与孔隙演化 被引量:3
5
作者 何庆斌 张继红 李金凤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2,共12页
松辽盆地大安油田葡萄花油层特低渗透储层成因及孔隙演化特征缺乏定量的研究。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和全岩、物性、压汞等定性、定量资料对葡萄花油层成岩作用类型、成岩相进行定量研究并恢复各成岩相孔隙演化... 松辽盆地大安油田葡萄花油层特低渗透储层成因及孔隙演化特征缺乏定量的研究。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和全岩、物性、压汞等定性、定量资料对葡萄花油层成岩作用类型、成岩相进行定量研究并恢复各成岩相孔隙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大安油田葡萄花油层经历了早成岩A期压实成岩、早成岩B期胶结成岩、中成岩A期溶蚀成岩和胶结交代成岩4个阶段;机械压实、伊利石和混层黏土胶结、碳酸盐胶结破坏原生孔隙,绿泥石和高岭石环边胶结有利于原生孔保存,长石和火山岩屑溶蚀改善物性;大安油田葡萄花油层可划分为长石溶蚀粒内溶孔相、黏土环边胶结残余粒间孔相、硅质胶结粒间溶孔相、方解石胶结晶间微孔相和黏土杂基充填晶间微孔相5种成岩相,各成岩相主要成岩作用类型、成岩强度影响孔隙组合,造成储层的强烈非均质性;长石溶蚀粒内溶孔相和黏土环边胶结残余粒间孔相储层物性最好,是研究区最有利储层。研究成果为大安油田葡萄花油层效益开发和整体建产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特低渗砂岩 成岩相定量划分 孔隙演化 葡萄花油层 大安油田 松辽盆地
下载PDF
葡萄花油田高含水期开发技术政策界限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韩军 侯君 +2 位作者 薛宗浩 孙建国 靳秀茹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1期44-48,共5页
通过对低渗透窄小砂体油田目前面临的开发形势的分析 ,针对油田存在的主要问题 ,运用油藏工程方法、数理统计学方法及数值模拟方法 ,对油田在高含水期的主要开采技术政策界限进行分析 ,确定了主要开发指标的合理政策界限 ,分析预测了在... 通过对低渗透窄小砂体油田目前面临的开发形势的分析 ,针对油田存在的主要问题 ,运用油藏工程方法、数理统计学方法及数值模拟方法 ,对油田在高含水期的主要开采技术政策界限进行分析 ,确定了主要开发指标的合理政策界限 ,分析预测了在“十五”期间的变化趋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花油田 高含水期 开发指标 技术政策
下载PDF
断层封闭性演化史研究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12
7
作者 徐海霞 赵万优 +3 位作者 王长生 彭涛 张文伟 李静 《断块油气田》 CAS 2008年第3期40-42,共3页
断层封闭大致有2种类型,一是岩性封闭型,断层上、下盘砂泥岩并置造成封闭;二是断面型,泥岩涂抹使断面压差很高而封闭。针对这些问题,利用Allan图、断裂带泥岩质量分数和断层面物质涂抹分析法,对葡西斜坡的2条断层在葡萄花油层的封闭性... 断层封闭大致有2种类型,一是岩性封闭型,断层上、下盘砂泥岩并置造成封闭;二是断面型,泥岩涂抹使断面压差很高而封闭。针对这些问题,利用Allan图、断裂带泥岩质量分数和断层面物质涂抹分析法,对葡西斜坡的2条断层在葡萄花油层的封闭性演化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断层的封堵性不同,嫩江组沉积末2条断层主要表现为封堵;现今2条断层部分开启,即成藏期断块边界断层封闭性较好,这与葡182区块油气富集程度低的勘探结果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封闭性演化史 葡西斜坡
下载PDF
葡萄花油田二氧化碳吞吐采油现场试验 被引量:7
8
作者 房宝财 王允诚 +3 位作者 王庆 韩军 梅启太 张丽华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3-94,10,共2页
葡萄花油田利用CO_2吞吐进行采油研究结果表明,在油层条件下,液态的CO_2能够快速汽化并溶于原油中使储集层孔隙压力增高,局部地区油层的弹性能量增加,从而提高现井网注来关系无法完善的孤立砂体中的剩余油藏的采收率。根据大庆葡萄花油... 葡萄花油田利用CO_2吞吐进行采油研究结果表明,在油层条件下,液态的CO_2能够快速汽化并溶于原油中使储集层孔隙压力增高,局部地区油层的弹性能量增加,从而提高现井网注来关系无法完善的孤立砂体中的剩余油藏的采收率。根据大庆葡萄花油田地质条件及开发现状,在现场试验2口井,见到了较好的增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高采收率 CO2吞吐 现场试验 葡萄花油田
下载PDF
储层沉积微相带自动跟踪方法 被引量:6
9
作者 薛林福 王剑 +2 位作者 王东坡 梅启太 孙权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8-92,共5页
储层沉积微相带自动跟踪是在井间地层划分、对比和沉积微相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计算机技术自动确定沉积微相分布、微相带边界和绘制沉积相带图的方法 ,主要包括井位坐标变换、网格化、插值、叠置、边界搜索及绘制沉积微相带图等步骤。该... 储层沉积微相带自动跟踪是在井间地层划分、对比和沉积微相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计算机技术自动确定沉积微相分布、微相带边界和绘制沉积相带图的方法 ,主要包括井位坐标变换、网格化、插值、叠置、边界搜索及绘制沉积微相带图等步骤。该方法的关键步骤是采用蠕虫插值法和空间插值法 ,以确定呈带状和片状分布的各种沉积微相 ,通过网格叠加把这些沉积微相分布结果叠加起来形成最终的沉积微相分布图。蠕虫插值法不同于常规插值法 ,是根据地质规律模拟人对带状分布的沉积微相分析的一种智能方法。根据这一原理所开发的微相带跟踪系统软件 (MFBTS MicroFaciesBeltTracingSystem)能够快速分析和跟踪沉积微相及储层的分布。该方法已初步应用到松辽盆地葡萄花油田 ,由MFBTS软件所产生的结果图与人工绘制的沉积微相带图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带自动跟踪 空间插值法 蠕虫插值法 葡萄花油田
下载PDF
葡萄花油田葡47区块低渗透油藏水平井优化设计 被引量:8
10
作者 郑爱玲 刘德华 邵燕林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9-101,156,共3页
葡萄花油田葡47区块低渗透油藏储层具有物性差、渗流阻力大等特点,开采时存在启动压力梯度,使得见水后采液指数、采油指数急剧下降。为解决以上问题,对该油藏的水平井开采技术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首先利用该油藏水平井的适应条件,优选... 葡萄花油田葡47区块低渗透油藏储层具有物性差、渗流阻力大等特点,开采时存在启动压力梯度,使得见水后采液指数、采油指数急剧下降。为解决以上问题,对该油藏的水平井开采技术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首先利用该油藏水平井的适应条件,优选出适合水平井开采的区域,再根据葡47区块油藏地质模型,对水平井水平段延伸方向、水平井井段长度、井网形式和井距进行了油藏数值模拟,计算出合理的水平井参数。应用效果证明,利用水平井开发低渗透油藏可提高单井产量和采收率,降低成本。同时,该技术研究对同类油藏的开采也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水平井 井网形式 优化设计 数值模拟 葡萄花油田 葡47区块
下载PDF
松辽盆地葡萄花油田北部鞍部地区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文起 车廷信 +1 位作者 王长生 王李郑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99-605,共7页
在系统描述葡萄花油田北部鞍部地区构造特征和断裂体系的基础上,分析了烃源岩大量排烃期与构造形成时期的匹配关系、砂体分布、地层压力和断层封闭性对研究区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烃源岩大量排烃期和构造形成时期良好匹配,地... 在系统描述葡萄花油田北部鞍部地区构造特征和断裂体系的基础上,分析了烃源岩大量排烃期与构造形成时期的匹配关系、砂体分布、地层压力和断层封闭性对研究区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烃源岩大量排烃期和构造形成时期良好匹配,地层压力低势区和在成藏时期断块边界断层侧向开启是成藏的有利条件,构造和砂体分布则是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区成藏条件较好,可作为有利扩边潜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 砂体分布 断层封闭性 葡萄花油田 松辽盆地
下载PDF
3种压裂液性能评价及其储层损害原因分析 被引量:20
12
作者 曹广胜 李迎新 +2 位作者 赵明彪 张春辉 朱磊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4-36,共3页
通过室内实验,测定了大庆油田3种压裂液的残渣质量浓度,评价了压裂液与葡萄花油田地层水的相容性.根据模拟压裂过程中压裂液与地层的作用机理,测定了压裂液反排率及对岩样渗透率的影响程度,找出了压裂液对油层污染的原因,可为改善压裂... 通过室内实验,测定了大庆油田3种压裂液的残渣质量浓度,评价了压裂液与葡萄花油田地层水的相容性.根据模拟压裂过程中压裂液与地层的作用机理,测定了压裂液反排率及对岩样渗透率的影响程度,找出了压裂液对油层污染的原因,可为改善压裂液的性能提供重要依据.实验结果表明:田菁胶、香豆胶和瓜胶3种压裂液残渣质量浓度均较大,是造成压裂低效的主要原因;压裂液与地层水相容性差,产生CaCO3等沉淀物质,堵塞地层孔隙和裂缝,使油层渗透率和裂缝导流能力下降,压裂效果变差;目前的3种压裂液对葡萄花油层污染均较为严重,田菁胶、香豆胶、瓜胶压裂液对岩心渗透率损害率分别为27.89%,18.51%,26.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液 性能评价 储层损害 大庆油田 葡萄花储层
下载PDF
新肇油田油藏地质特征 被引量:6
13
作者 金曙光 秦月霜 +1 位作者 俞萱 姜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2年第6期1-3,共3页
为探索油气富集规律 ,根据大量的实际资料 ,分析了新肇油田葡萄花油层油藏地质特征和油气富集规律 ,提出了断层附近形成的挤压型局部构造与沉积砂体有利匹配圈闭是油气最富集的观点 ,对含油富集区的确定和开发区块的优选具有重要的指导... 为探索油气富集规律 ,根据大量的实际资料 ,分析了新肇油田葡萄花油层油藏地质特征和油气富集规律 ,提出了断层附近形成的挤压型局部构造与沉积砂体有利匹配圈闭是油气最富集的观点 ,对含油富集区的确定和开发区块的优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研究结果目前已指导了新肇油田的开发 ,并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 ,建成了 2 0× 10 4 t的产能规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肇油田 葡萄花 储层 油藏
下载PDF
敖南油田葡萄花油层储层类型划分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雅春 石荣 +2 位作者 麻成斗 刘洪涛 韩军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12,共3页
分析敖南油田葡萄花油层储层岩石学、储层物性及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揭示葡萄花油层属中孔、低渗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原生粒间孔、粒间扩大孔,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差异较大,孔喉分布不均匀.同时,选取渗透率、孔隙度、平均孔隙半径、分选系数... 分析敖南油田葡萄花油层储层岩石学、储层物性及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揭示葡萄花油层属中孔、低渗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原生粒间孔、粒间扩大孔,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差异较大,孔喉分布不均匀.同时,选取渗透率、孔隙度、平均孔隙半径、分选系数、特征结构参数、排驱压力、饱和度中值压力7个参数,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对葡萄花油层储层进行分类,其中Ⅰ类储层为最好,Ⅱ类储层次之,Ⅲ类储层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敖南油田 葡萄花油层 孔隙结构 储层评价
下载PDF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评价松辽盆地北部葡萄花油田储层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亚婧 郭少斌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5期60-63,100,共5页
介绍了灰色系统理论在储层评价中的应用。首先采用谱系聚类分析方法选择相对独立的评价参数,从10个参数中选择了6个参数用于储层综合评价,分别为变异系数、泥质含量、有效厚度、含油饱和度、孔隙度、渗透率;并用灰色系统理论关联分析法... 介绍了灰色系统理论在储层评价中的应用。首先采用谱系聚类分析方法选择相对独立的评价参数,从10个参数中选择了6个参数用于储层综合评价,分别为变异系数、泥质含量、有效厚度、含油饱和度、孔隙度、渗透率;并用灰色系统理论关联分析法确定了各参数的权系数。在计算储层综合评价指标值的基础上,采用拐点法确定储层综合评价的分类阈值,进而对葡萄花油田进行了储层综合定量评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葡北地区以Ⅰ类、Ⅱ类储层为主,葡南地区以Ⅱ类、Ⅲ类储层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系统 权系数 储层评价 葡萄花油田 松辽盆地北部
下载PDF
宋芳屯油田芳3区块葡萄花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6
作者 高岗 黄志龙 +2 位作者 高兴友 康德权 李颖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2期76-81,共6页
通过对松辽盆地宋芳屯油田芳3区块葡萄花油层砂岩储层岩性、物性、沉积环境及地质特征的研究,对葡萄花油层砂岩储层的物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认为长石砂岩和岩屑质长石砂岩是主要砂岩类型,岩性有粉、细砂岩等,但以粉砂... 通过对松辽盆地宋芳屯油田芳3区块葡萄花油层砂岩储层岩性、物性、沉积环境及地质特征的研究,对葡萄花油层砂岩储层的物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认为长石砂岩和岩屑质长石砂岩是主要砂岩类型,岩性有粉、细砂岩等,但以粉砂岩为主。砂岩主要沉积于弱氧化-弱还原的浅水三角洲前渊环境。砂岩胶结物主要为泥质和碳酸盐;胶结类型以接触-再生、孔隙-接触及混和式为主。储层物性属于中低孔、中低渗特征,主要受胶结物含量、沉积环境控制,以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砂岩物性最好,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和河口坝砂岩物性相对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芳屯油田 葡萄花油层 储层特征 孔隙度 渗透率 沉积环境 地质条件
下载PDF
大庆油田杏树岗杏一、二区东部葡Ⅰ332a—葡Ⅰ11细层沉积体系再认识 被引量:5
17
作者 单敬福 张东 +2 位作者 陈岑 成群 李清山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97-307,共11页
以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岩心、地震、测井、录井以及分析化验等资料的综合研究,重建了松辽盆地大庆长垣杏树岗地区姚家组一段葡萄花油层组葡I332 a—葡Ⅰ11细层单元沉积模式。认为在杏北油田"脉动隆升作用"(所... 以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岩心、地震、测井、录井以及分析化验等资料的综合研究,重建了松辽盆地大庆长垣杏树岗地区姚家组一段葡萄花油层组葡I332 a—葡Ⅰ11细层单元沉积模式。认为在杏北油田"脉动隆升作用"(所谓脉动是指下伏隆升中心波动迁移现象)是曲流复合带有规律摆动的内在动力因素。在此理论指导下,重建了该区各细层单元沉积微相平面展布模式。平面上在主力油层葡Ⅰ1—Ⅰ3共识别出了2种亚相、14种沉积微相。综合研究认为,杏树岗葡I332 a—葡I22细层属于三角洲上分流平原相,以高弯曲分流河道砂沉积为主,点坝砂相对发育;葡Ⅰ212细层属于三角洲下分流平原相,以低弯曲分流河道砂沉积为主;葡Ⅰ211—葡Ⅰ11细层属于内前缘干枝状三角洲沉积。该区沉积相的精细研究,为该区下一步油气的勘探与开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动隆升作用 波动超覆概念 杏树岗油田 葡萄花油层组
下载PDF
断块区岩性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挖潜方法--以松辽盆地葡北油田葡萄花油层为例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宗堡 杨铁军 +2 位作者 龚勋 刘洪涛 刘云燕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2-38,120,共8页
受断层遮挡和断砂配置关系影响,断块区岩性油藏剩余油分布十分复杂.分析葡北油田葡萄花油层正向构造识别、沉积微相解剖、断层侧向封闭性和‘断—砂’匹配样式,认为断块区岩性油藏剩余油主要受"势—断—相"及其匹配关系控制,... 受断层遮挡和断砂配置关系影响,断块区岩性油藏剩余油分布十分复杂.分析葡北油田葡萄花油层正向构造识别、沉积微相解剖、断层侧向封闭性和‘断—砂’匹配样式,认为断块区岩性油藏剩余油主要受"势—断—相"及其匹配关系控制,即断块边部正向断圈和内部微幅度构造高点控制剩余油富集部位;断层侧向封闭性影响剩余油富集程度;浅水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及主体席状砂构成剩余油富集优质储层;断层与砂体匹配样式决定剩余油富集层位.建立4种剩余油类型,提出断块边部遮挡型剩余油钻大斜井,微幅度构造型剩余油钻高效加密直井,河道注采不完善型剩余油钻水平井,席状砂非均质性型剩余油采用油井压裂等挖潜方法.该研究结果对高含水期断块油田高效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块区 岩性油藏 剩余油 分布特征 挖潜方法 葡萄花油层 葡北油田 松辽盆地
下载PDF
基于支持向量机算法的辫状河储层砂体连通性定量评价 被引量:6
19
作者 何辉 刘畅 +3 位作者 李顺明 徐守余 陈修 王百宁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0,共10页
以大庆喇嘛甸油田葡萄花油组葡一段辫状河储层砂体为例,综合野外露头、测井、岩心等资料,在精细表征砂体结构基础上,总结辫状河储层砂体接触关系,建立辫状河储层砂体横向、纵向及内部3种连通模式,并应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定量预测储层砂体... 以大庆喇嘛甸油田葡萄花油组葡一段辫状河储层砂体为例,综合野外露头、测井、岩心等资料,在精细表征砂体结构基础上,总结辫状河储层砂体接触关系,建立辫状河储层砂体横向、纵向及内部3种连通模式,并应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定量预测储层砂体连通性,在此基础上采用基于目标的地质建模方法,建立基于3~4级构型界面控制的单砂体模型,在夹层表征的基础上将砂体连通性定量评价结果作为确定性数据,分区分类赋值砂体间传导率,指导油藏精细化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分类优选砂体连通性评价参数,应用支持向量机算法,在统计学理论和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基础上,能较好地解决小样本、非线性、高维数和局部极小点等实际问题,实现了快速定量评价砂体连通性,通过动静态资料相互验证,预测准确率达到88%;实现了夹层及传导率耦合的砂体连通性定量化模拟,数值模拟效果更能反映实际生产情况,为后期油田开发优化及调整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喇嘛甸油田 葡萄花油层 辫状河 砂体连通性 支持向量机 定量评价
下载PDF
砂泥互层地层断裂带结构特征及控油作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宗堡 郭林源 +5 位作者 付晓飞 张东 刘云燕 方庆 王海学 孟令东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29,共9页
通过露头区解剖、三维地震解释、测井曲线识别、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对松辽盆地杏北油田葡萄花油层砂泥互层地层断裂带内部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建立基于测井曲线综合响应的断层破碎带厚度预测模型,进而探讨断裂带结构特征对断层边部剩余... 通过露头区解剖、三维地震解释、测井曲线识别、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对松辽盆地杏北油田葡萄花油层砂泥互层地层断裂带内部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建立基于测井曲线综合响应的断层破碎带厚度预测模型,进而探讨断裂带结构特征对断层边部剩余油富集和开采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断裂带由断层核和破碎带两部分组成,其中断层核发育泥岩涂抹的分段生长结构,破碎带发育破碎、滑动和变形3种特征;断层垂向上在葡Ⅰ4小层发生分段,造成系统取心井钻遇3个断点,其中断点1发育砂岩变形带的断层端部破碎带,断点2发育泥岩涂抹的主断层核,断点3发育泥质角砾岩和方解石充填泥岩裂缝的次断层核;断层面两侧随着距断层核距离增加破碎带微构造密度和碳酸盐含量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泥互层地层 断裂带结构特征 控油作用 葡萄花油层 杏北油田 松辽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