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小麦品种上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1
作者 况荣平 朱建国 +1 位作者 萧宁年 刘胜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3年第1期114-116,共3页
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是我国许多小麦种植区的重要小麦害虫,严重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引起减产和品质下降;禾谷缢管蚜还会传播麦类黄萎病,使病株枯黄矮化,穗小粒少,常导致减产40%以上。作者根据防治工作的需要,对云南小麦... 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是我国许多小麦种植区的重要小麦害虫,严重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引起减产和品质下降;禾谷缢管蚜还会传播麦类黄萎病,使病株枯黄矮化,穗小粒少,常导致减产40%以上。作者根据防治工作的需要,对云南小麦禾谷缢管蚜部分生物学及特性以及不同小麦品种对禾谷缢管蚜生物学特性影响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禾谷缢管蚜 生物学
下载PDF
Sublethal effects of sulfoxaflor on the fitness of two species of wheat aphids, Sitobion avenae(F.) and Rhopalosiphum padi(L.) 被引量:2
2
作者 XIN Juan-juan YU Wen-xin +3 位作者 YI Xiao-qing GAO Jun-ping GAO Xi-wu ZENG Xiao-pe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7期1613-1623,共11页
Sitobion avenae(F.) and Rhopalosiphum padi(L.) are two important pests of wheat in China.They typically coexist in fields during the late period of wheat growth.Sulfoxaflor is a novel sulfoximine insecticide that demo... Sitobion avenae(F.) and Rhopalosiphum padi(L.) are two important pests of wheat in China.They typically coexist in fields during the late period of wheat growth.Sulfoxaflor is a novel sulfoximine insecticide that demonstrates broad-spectrum efficacy,especially in targeting sap-feeding insects.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sublethal effects of sulfoxaflor on the development,longevity,and reproduction of two species of wheat aphids.Our results showed that sublethal concentrations of sulfoxaflor did not caus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fecundity or the longevity of the parent generation(F0 generation) of either S.avenae or R.padi.However,it caused transgenerational sublethal effects.For S.avenae,adult longevity of F1 gene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on the population parameters of S.avenae in the F1 generation.For R.padi,the adult preoviposition period(APOP) and the total preoviposition period(TPOP) of F1 gener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The mean generation time(T)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the R.padi F1 generation.What’s more,the intrinsic rate of increase(rm) and the finite rate of increase(λ)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R.padi F1 generation.Taken together,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exposure to the LC25 of sulfoxafl had no effects on the parent generation of S.avenae or R.padi,but it reduced adult longevity of S.avenae as a negative effect and increased the rm and λ of R.padi in the first progeny generation,which may have an impact on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of R.pad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tobion AVENAE rhopalosiphum padi sulfoxaflor SUBLETHAL EFFECT
下载PDF
小麦品种对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L.)抗性的模糊优化决策 被引量:2
3
作者 郭良珍 刘绍友 钟来元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1995年第4期82-87,共6页
用模糊统计分析法分别建立了小麦品种感蚜值、蚜虫在不同品种上的内禀增长率、初羽化无翅雌成蚜胚胎数目、品种对种群的干扰效应值及品种耐害性的隶属函数,将8个小麦品种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进行了多目标模糊综合决策.结果表明,85... 用模糊统计分析法分别建立了小麦品种感蚜值、蚜虫在不同品种上的内禀增长率、初羽化无翅雌成蚜胚胎数目、品种对种群的干扰效应值及品种耐害性的隶属函数,将8个小麦品种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进行了多目标模糊综合决策.结果表明,85(67)24小麦的综合抗性最强,其次为W6(40)2,85(67)15的抗性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禾谷缢管蚜 抗性 模糊优化决策
下载PDF
The influence of time and temperature on molecular gut content analysis: Adalia bipunctata fed with Rhopalosiphum padi 被引量:3
4
作者 STUART MCMILLAN ANNA-KARIN KUUSK ANNA CASSELLUNDHAGEN BARBARA EKBOM 《Insect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5期353-358,共6页
当学习节肢动物食肉动物猎物相互作用时,内脏内容分析是一个有用工具。我们使用了聚合酶链反应(PCR ) 检验在内脏的猎物脱氧核糖核酸的察觉怎么食肉动物满足的技术到消化时间和温度被影响。如此的知识在使用基于 PCR 的内脏内容分析回... 当学习节肢动物食肉动物猎物相互作用时,内脏内容分析是一个有用工具。我们使用了聚合酶链反应(PCR ) 检验在内脏的猎物脱氧核糖核酸的察觉怎么食肉动物满足的技术到消化时间和温度被影响。如此的知识在使用基于 PCR 的内脏内容分析回答前是批评的收集了食肉动物。two-spotted 女士甲壳虫(Adalia bipunctata L.) 的幼虫在 21 ℃或 14 ℃用鸟樱桃燕麦蚜虫(Rhopalosiphum 垫 i L.) 被喂。在消费一个蚜虫以后,食肉动物被允许为时间时期的一个范围消化猎物直到 24 个小时。A 上的温度的影响。喂行为的 bipunctata 也被记录。从喂的幼虫,全部的脱氧核糖核酸被提取并且有 R 的 PCR 反应。垫 i 特定的教材被运用。A 的数字。测试的 bipunctata 为 R 积极。垫 i 脱氧核糖核酸是否定地与消化时间的长度有关。温度影响了幼虫的喂的行为但是没在 R 上有重要效果。填 i 脱氧核糖核酸察觉。在从两个温度处理分享数据以后,我们估计了时间点什么时候 R。垫 i 脱氧核糖核酸能从 50% 喂的 A 被放大。由 PCR 到的 bipunctata 是 4.87 个小时。与在猎物脱氧核糖核酸察觉成功的如此的快速的减少,积极 PCR 反应将很可能是立即在俘获前发生的捕食事件的结果。如果一个定义消化温度范围证明了不影响猎物察觉,从食肉动物获得的 PCR 数据在那个特别范围以内收集了能以一样的方法被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 DNA检测 时间 温度
原文传递
大麦黄矮病毒-PAV株系侵染小麦对玉米蚜适合度的影响
5
作者 罗坤 胡佳振 +2 位作者 尚焕章 何德佳 郭娇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9-25,共7页
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BYDV)-PAV株系是引起我国小麦黄矮病流行的重要病原,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 Fitch)是陕北农田蚜害的优势种之一,在玉米与小麦轮作的条件下,黄矮病原极有可能对玉米蚜的适合度产生直接或... 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BYDV)-PAV株系是引起我国小麦黄矮病流行的重要病原,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 Fitch)是陕北农田蚜害的优势种之一,在玉米与小麦轮作的条件下,黄矮病原极有可能对玉米蚜的适合度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构建玉米蚜的生命表,利用两性生命表软件分析种群动态参数的变化,以评估BYDV-PAV株系侵染小麦对玉米蚜适合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健康植株相比较,小麦品种XN979感染BYDV-PAV病毒之后,显著提高了玉米蚜的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参数,并有效提高了其存活率与生命周期;未携带病毒的禾谷缢管蚜取食之后,却显著降低了玉米蚜的种群动态参数,并且其存活率曲线呈现急剧下降的趋势。因此,BYDV-PAV病毒侵染小麦可对玉米蚜的适合度产生积极影响。研究为完整解析不同作物轮作过程中植物病毒BYDV-PAV株系介导的蚜虫与小麦的互作规律提供了重要线索,也可为陕北农田蚜害以及黄矮病的防控提供实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黄矮病毒-PAV 玉米蚜 禾谷缢管蚜 生命表 互作关系 适合度
下载PDF
禾谷缢管蚜在三个小麦品种上取食行为的EPG比较 被引量:20
6
作者 胡想顺 赵惠燕 +2 位作者 胡祖庆 李东鸿 张宇红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105-1110,共6页
应用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对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在不同小麦品种(Ww2730、小偃22和Batis)苗期的取食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偃22上蚜虫开始取食的第1次刺探时间最晚,且持续时间最短;在Ww2730上取食受到机械阻力的... 应用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对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在不同小麦品种(Ww2730、小偃22和Batis)苗期的取食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偃22上蚜虫开始取食的第1次刺探时间最晚,且持续时间最短;在Ww2730上取食受到机械阻力的个体最多,且出现F波的几率和持续时间最长;两品种上蚜虫在木质部主动摄取汁液(G波)花费的时间最长。在Batis上,蚜虫口针第1次到达韧皮部时需要分泌较多水溶性唾液(E1波),但随后只需分泌较少的水溶性唾液就可以成功取食,而且被动吸食韧皮部汁液的时间(E2波)最长。蚜虫口针在到达小偃22韧皮部取食之前,出现多次的口针试探、回撤,并且多次、多量分泌水溶性唾液(E1波);虽然蚜虫在小偃22上口针最先到达韧皮部,但被动吸食韧皮部汁液的时间(E2波)最短。由此得出结论:小偃22表皮部、韧皮部存在阻碍禾谷缢管蚜取食的物理和生化因素;禾谷缢管蚜在Ww2730取食遇到更多的是细胞间机械阻力;Batis是较感蚜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缢管蚜 小麦 取食行为 抗性 刺探电位图谱技术
下载PDF
不同营养层次挥发物对燕麦蚜茧蜂寄主搜寻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5
7
作者 刘勇 胡萃 +1 位作者 倪汉祥 孙京瑞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581-584,共4页
“Y”型管嗅觉计及风洞测定试验表明 ,小麦植株、麦长管蚜 (Sitobionavenae)、禾谷缢管蚜 (Rhopalosi phum padi)对燕麦蚜茧蜂 (Aphidiusavenae)雌蜂的吸引作用较小 ,而有蚜植株及蚜害植株对其吸引作用较大 ,并以麦长管蚜有蚜植株的吸... “Y”型管嗅觉计及风洞测定试验表明 ,小麦植株、麦长管蚜 (Sitobionavenae)、禾谷缢管蚜 (Rhopalosi phum padi)对燕麦蚜茧蜂 (Aphidiusavenae)雌蜂的吸引作用较小 ,而有蚜植株及蚜害植株对其吸引作用较大 ,并以麦长管蚜有蚜植株的吸引作用最强 .尽管该蜂对禾谷缢管蚜的寄生率极低 ,但由其危害诱导产生的挥发性信息化合物对该蜂仍具有较强的吸引作用 .GC MS鉴定结果表明 ,麦蚜取食诱导的挥发性信息化合物主要是 2 莰烯、6 甲基 5 己烯 2 酮、6 甲基 5 己烯 2 醇、顺 3 己酰醋酸酯和水杨酸甲酯 .其中 6 甲基 5 己烯 2 酮和 6 甲基 5 己烯 2 醇对燕麦蚜茧蜂的吸引作用最强 ,水杨酸甲酯无明显吸引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蚜茧蜂 麦长管蚜 禾谷缢管蚜 挥发物 GC-MS 寄主搜寻行为
下载PDF
若干生化指标与山羊草对禾谷缢管蚜抗性的关系 被引量:13
8
作者 李庆 叶华智 +1 位作者 杨群芳 蒋素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038-1043,共6页
报道小麦野生物种 9种山羊草 (Aegilopsbiuncialis,A .juvenalis,A .ovata ,A .kotschyivar.varianilis,A .tri aristata ,A .tauschii,A .vavilovii,A .crassa和A .ventricosa)对禾谷缢管蚜 (Rhopalosiphumpadi)的生化抗性机制。苗期... 报道小麦野生物种 9种山羊草 (Aegilopsbiuncialis,A .juvenalis,A .ovata ,A .kotschyivar.varianilis,A .tri aristata ,A .tauschii,A .vavilovii,A .crassa和A .ventricosa)对禾谷缢管蚜 (Rhopalosiphumpadi)的生化抗性机制。苗期山羊草总酚含量与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无关 ,丁布 (DIMBOA)含量与抗蚜性密切相关 ,禾谷缢管蚜内禀自然增长率同丁布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r=- 0 .76 0 ) ;成株期叶片可溶性糖和总酚含量与抗性无关 ,游离脯氨酸和丝氨酸含量与蚜虫内禀自然增长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 (rm=- 0 .0 6 36 +0 .2 3xpro +1.982xser ) ,丁布含量与禾谷缢管蚜内禀自然增长率呈极显著负相关 (r=- 0 .819 ) ,低含量的游离脯氨酸和丝氨酸和高含量的丁布是野生山羊草物种抗禾谷缢管蚜的重要生化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化指标 山羊草 禾谷缢管蚜 抗性 野生物种
下载PDF
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玻璃管药膜法敏感毒力基线的建立 被引量:42
9
作者 鲁艳辉 杨婷 高希武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2-58,共7页
【目的】建立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Linnaeus)和麦长管蚜Sitobionavenae(Fabricius)对常用杀虫剂的相对敏感基线。【方法】从田间采集麦蚜在实验室内饲养30代以上,利用玻璃管药膜法测定其对杀虫剂的敏感度,每条毒力基线为... 【目的】建立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Linnaeus)和麦长管蚜Sitobionavenae(Fabricius)对常用杀虫剂的相对敏感基线。【方法】从田间采集麦蚜在实验室内饲养30代以上,利用玻璃管药膜法测定其对杀虫剂的敏感度,每条毒力基线为2次以上独立测定数据合并后的计算结果。【结果】用玻璃管药膜法建立了包括新烟碱类、吡啶类、氨基甲酸酯类、有机磷类和拟除虫菊酯类共22个药剂品种对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3h的敏感毒力基线。禾符缢管蚜对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和啶虫脒的LC50值分别为0.02和0.007μg/cm^2;对吡啶类药剂吡蚜酮的LC50值为0.124μg/cm^2;对氨基甲酸酯类药剂丁硫克百威、硫双灭多威、灭多威、抗蚜威、西维因的LC50值为0.0026~0.70μg/cm^2;对有机磷类药剂三唑磷、丙溴磷、氧乐果、乐果、马拉硫磷、辛硫磷、敌敌畏、毒死蜱的LC50值为0.005~0.065μg/cm^2;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三氟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联苯菊酯、氰戊菊酯、氯氰菊酯的LC50值为0.033~0.240μg/cm^2。麦长管蚜对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和啶虫脒的LC50值分别为0.15和0.12μg/cm^2;对吡啶类药剂吡蚜酬的LC50值为0.41μg/cm^2;对氨基甲酸酯类药剂丁硫克百威、硫双灭多威、灭多威、抗蚜威、西维因的LC50值为0.005~0.76μg/cm^2;对有机磷类药剂三唑磷、丙溴磷、氧乐果、乐果、马拉硫磷、辛硫磷、敌敌畏、毒死蜱的LC50值为0.018~0.36μg/cm^2;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二氟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联苯菊酯、氰戊菊酯、氯氰菊酯的LC50值为0.20~2.94μg/cm^2【结论】建立的两种麦蚜对22种杀虫药剂的相对敏感基线,包括当前所有可能用于防治麦蚜的药剂,可以用于以后麦蚜抗药性监测或其他相关研究的参照;禾谷缢管蚜对药剂的敏感度高于麦长管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蚜 禾谷缢管蚜 麦长管蚜 玻璃管药膜法 敏感毒力基线 杀虫剂 抗药性监测
原文传递
亚致死浓度毒死蜱对小麦禾谷缢管蚜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谢桂英 孙淑君 +2 位作者 赵艳芹 吴少英 吴国良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81-686,共6页
为探讨毒死蜱对小麦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Linnaeus)的亚致死效应,采用玻璃管药膜法确定了其亚致死浓度(LC10、LC20和LC30),并研究了该浓度下毒死蜱对小麦禾谷缢管蚜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以LC10、LC20和LC30浓度处理后,... 为探讨毒死蜱对小麦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Linnaeus)的亚致死效应,采用玻璃管药膜法确定了其亚致死浓度(LC10、LC20和LC30),并研究了该浓度下毒死蜱对小麦禾谷缢管蚜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以LC10、LC20和LC30浓度处理后,禾谷缢管蚜成蚜的寿命分别为(8.60±0.22)、(8.03±0.18)和(6.68±0.18)d,均显著短于对照的(10.36±0.31)d;单雌产仔量分别为(21.88±0.63)、(20.41±0.53)和(16.68±0.35)只,也均显著少于对照的(26.40±0.89)只;产仔历期分别为(7.55±0.22)、(6.69±0.17)和(5.64±0.15)d,均显著短于对照的(9.13±0.31)d;试验浓度药剂处理对下一代若蚜期的影响不显著;LC30浓度处理对下一代成蚜繁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可减少单雌产仔量3.74只,缩短产仔历期1.39 d。生命表参数分析表明:LC30浓度毒死蜱处理使小麦禾谷缢管蚜的净增殖率(R0)比对照降低了34.71%,使种群加倍时间(t)比对照延长了17.37%;LC20浓度处理使小麦禾谷缢管蚜的平均世代历期(T)延长了12.59%;LC10浓度处理组各项指标与对照间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亚致死浓度毒死蜱能够缩短小麦禾谷缢管蚜成蚜的寿命,降低其繁殖力,该结果对小麦禾谷缢管蚜综合防治策略的制定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缢管蚜 毒死蜱 亚致死效应 繁殖
下载PDF
麦蚜取食行为特殊刺探电位波形图(EPG)研究初报 被引量:12
11
作者 胡想顺 赵惠燕 +4 位作者 Udo.Heimbach Thomas Thieme 李东鸿 胡祖庆 张宇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10期22-24,42,共4页
 研究了麦长管蚜(Sitobionavenae.Fab.)、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在不同小麦上的刺探行为,发现了一些特殊的刺探电位波形(EPG),即点G波,E0波和两种F波,并就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进行了探讨。初步认为,点G波是蚜虫在刺探途径阶段(...  研究了麦长管蚜(Sitobionavenae.Fab.)、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在不同小麦上的刺探行为,发现了一些特殊的刺探电位波形(EPG),即点G波,E0波和两种F波,并就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进行了探讨。初步认为,点G波是蚜虫在刺探途径阶段(C波阶段)的试探性主动吸食过程;E0波是蚜虫口针即将到达韧皮部时短暂的判断、休息和适应过程;一种F波是蚜虫在木质部主动吸食受阻的一种过渡波;另一种F波与蚜虫口针在植物组织中遇阻后的重复回撤与刺探行为有关。结果表明,EPG波形不仅有其稳定性,同时也有其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蚜 取食行为 刺探电位波形图 小麦 麦长管蚜 禾谷缢管蚜
下载PDF
小麦生长中后期2种麦蚜垂直分布及生态位的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冬燕 申小卫 +2 位作者 郭线茹 杨文玲 刘欢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56-58,共3页
研究了小麦生长中后期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的垂直分布及生态位,结果表明,2种麦蚜在麦田混合发生,种群动态相似,主要分布于小麦穗部和中上部叶片,时间生态位和空间生态位宽度值接近,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分别高达0.8513和0.8418,禾谷缢管蚜... 研究了小麦生长中后期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的垂直分布及生态位,结果表明,2种麦蚜在麦田混合发生,种群动态相似,主要分布于小麦穗部和中上部叶片,时间生态位和空间生态位宽度值接近,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分别高达0.8513和0.8418,禾谷缢管蚜的空间生态位重叠值大于麦长管蚜,麦长管蚜的时间生态位重叠值大于禾谷缢管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麦长管蚜 禾谷缢管蚜 垂直分布 生态位
下载PDF
禾谷缢管蚜取食5种山羊草的诱导抗性 被引量:13
13
作者 吴龙火 李庆 +1 位作者 杨群芳 王海建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2-107,共6页
【目的】研究5种山羊草(Aegilops)对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取食的诱导性抗性机理,探索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诱导性抗性及协同抗蚜性,探索利用禾谷缢管蚜取食产生的叶片受害斑点面积进行抗... 【目的】研究5种山羊草(Aegilops)对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取食的诱导性抗性机理,探索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诱导性抗性及协同抗蚜性,探索利用禾谷缢管蚜取食产生的叶片受害斑点面积进行抗性评价的可行性。【方法】利用薄层层析定量分析芦竹碱、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PPO、POD、PAL酶活,用PHOTOSHOP7.0估算受害斑点面积等。【结果】不同抗性野生山羊草旗叶受害斑点面积大小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且与蚜量比值呈极显著正相关(r=0.951**),与山羊草抗蚜性密切相关。在蚜虫取食诱导后,不同抗性水平的植株体内PPO、POD及PAL的酶活提高率随物种抗性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且与蚜量比值表现出一定的负相关;而与受害斑点面积表现出显著负相关,其多元逐步回归方程为Yarea=0.187-0.0356XPOD[F=17.0065,F0.05(1,3)=10.1,F0.01(1,3)=34.1];PPO酶活诱导性提高率与蚜量比值的相关有56.37%是由POD协同作用而产生的,反之则为46.85%。在蚜虫取食诱导后,山羊草芦竹碱的含量提高率与蚜量比值呈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84*。【结论】蚜虫取食危害产生的叶片受害斑点面积大小与小麦抗蚜性密切相关。PPO、POD、PAL酶活提高率与蚜虫取食诱导有关。PPO与POD在山羊草抗蚜性方面具有协同作用。芦竹碱对禾谷缢管蚜种群数量发展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草 禾谷缢管蚜 诱导抗性 氧化酶 协同作用
下载PDF
不同小麦品种(系)叶片表面蜡质对两种麦蚜取食的影响 被引量:25
14
作者 刘勇 陈巨莲 程登发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785-1788,共4页
采用气质联用(GC-MS)和生物测定法,探讨了不同小麦品种(系)叶片表面蜡质对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取食的影响.结果表明:SN80、SN18和ZM12叶片表面蜡质对2种蚜虫取食具有刺激作用,而SN87叶片表面蜡质无刺激作用.对4种小麦材料叶片表面蜡质... 采用气质联用(GC-MS)和生物测定法,探讨了不同小麦品种(系)叶片表面蜡质对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取食的影响.结果表明:SN80、SN18和ZM12叶片表面蜡质对2种蚜虫取食具有刺激作用,而SN87叶片表面蜡质无刺激作用.对4种小麦材料叶片表面蜡质进行GC-MS分析发现,其表面蜡质化学组分有所不同,但主要组分均为长链烷烃,其它组分包括7-十四碳烯、8-十五烷酮、十四烷酸乙酯和十六烷酸乙酯等.生物测定结果表明:长链烷烃(>C17)、7-十四碳烯及8-十五烷酮对两种蚜虫取食具有显著的刺激作用;而乙基柠檬酸、十四烷酸乙酯和十六烷酸乙酯对麦长管蚜取食无刺激作用;十四烷酸乙酯和十六烷酸乙酯对禾谷缢管蚜取食也无刺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长管蚜 禾谷缢管蚜 小麦 叶片表面蜡质
下载PDF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对禾谷缢管蚜种群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钧 杨惠敏 +3 位作者 林久生 王根轩 王亚馥 王静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77-481,共5页
利用开顶式熏气室研究了大气CO2 浓度和土壤水分对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 (L .)种群动态的影响 ,并分析了禾谷缢管蚜密度与被处理小麦叶片化学成分的关系。结果表明 :(1)禾谷缢管蚜种群密度随CO2 浓度升高而持续增大并与土壤水分... 利用开顶式熏气室研究了大气CO2 浓度和土壤水分对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 (L .)种群动态的影响 ,并分析了禾谷缢管蚜密度与被处理小麦叶片化学成分的关系。结果表明 :(1)禾谷缢管蚜种群密度随CO2 浓度升高而持续增大并与土壤水分密切相关 ,各CO2 浓度下均以 6 0 %田间持水量时的密度最大 ;(2 )CO2 和土壤水分对小麦叶片化学成分有明显的影响 ,麦叶水分、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淀粉含量随CO2 浓度和土壤水分含量上升而增加 ,纤维素含量随CO2 浓度上升而增加、随土壤水分含量上升而降低 ,单宁、丁布 (DIMBOA)含量在CO2 浓度为 5 5 0 μl L时最高 ,但单宁含量随土壤水分上升而增加 ,丁布含量在 6 0 %田间持水量时最低 ;(3)禾谷缢管蚜密度与叶片水分、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淀粉含量呈正相关 ,与丁布、单宁含量呈负相关。结论 :在未来的气候条件下 ,随着CO2 浓度升高禾谷缢管蚜种群可能会持续增长 ,这种增长在半干旱区更加突出。禾谷缢管蚜种群增长的原因之一是大气CO2 和土壤水分条件改变了植物的化学成分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二氧化磷浓度变化 禾谷缢管蚜 种群动态 土壤水分含量 小麦 叶片化学成分
下载PDF
影响禾谷缢管蚜自然种群变动的关键因素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李素娟 武予清 +2 位作者 李巧丝 刘爱芝 李鸿胜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1-14,共4页
试验表明 ,影响禾谷缢管蚜自然种群变动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和天敌。低龄若蚜主要受风雨的影响 ,高龄若蚜和成蚜主要受天敌和风雨共同作用。天敌主要为七星瓢虫和食蚜蝇。禾谷缢管蚜是典型的γ对策昆虫 ,具有较高的内禀增殖率 ,又具有较高... 试验表明 ,影响禾谷缢管蚜自然种群变动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和天敌。低龄若蚜主要受风雨的影响 ,高龄若蚜和成蚜主要受天敌和风雨共同作用。天敌主要为七星瓢虫和食蚜蝇。禾谷缢管蚜是典型的γ对策昆虫 ,具有较高的内禀增殖率 ,又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种群的变动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缢管蚜 自然种群 小麦害虫 气候 天敌
下载PDF
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对吡虫啉敏感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9
17
作者 王晓军 陶岭梅 张青文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5-157,共3页
采用麦穗浸渍法在室内测定了麦长管蚜Macrosiphumavenae(Fabricius)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L .)对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乳油的敏感度。结果表明 ,禾谷缢管蚜对吡虫啉的敏感度是麦长管蚜的 3~ 4倍 (基于LC50 的比较 )。在北京、... 采用麦穗浸渍法在室内测定了麦长管蚜Macrosiphumavenae(Fabricius)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L .)对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乳油的敏感度。结果表明 ,禾谷缢管蚜对吡虫啉的敏感度是麦长管蚜的 3~ 4倍 (基于LC50 的比较 )。在北京、河南、江苏、湖北、四川等地同浓度的吡虫啉对禾谷缢管蚜的防治效果要好于麦长管蚜 (特别是在低浓度时尤为明显 )。依据我国不同省份小麦穗蚜的优势种不同 ,建议用吡虫啉防治小麦穗蚜时 ,在南方麦区 ,禾谷缢管蚜为优势种的麦田 ,吡虫啉用药量为 15~ 3 0g(a.i) hm2 ;北方麦区 ,以麦长管蚜为优势种的麦田 ,吡虫啉的用药量应大于 3 0g(a.i) hm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长管蚜 禾谷缢管蚜 吡虫啉 敏感性 防治效果 浓度
下载PDF
禾谷缢管蚜羧酸酯酶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陈茂华 蓝家样 +2 位作者 韩召军 乔宪凤 曲明静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45-148,共4页
为开展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Linnaeus)抗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设计简并引物并采用RT-PCR技术,克隆了长度分别为260、331、337bp的3个禾谷缢管蚜的羧酸酯酶cDNA片段,命名为Rp.est1、Rp.est2、Rp.est3;3个片段推导氨基酸残基分别... 为开展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Linnaeus)抗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设计简并引物并采用RT-PCR技术,克隆了长度分别为260、331、337bp的3个禾谷缢管蚜的羧酸酯酶cDNA片段,命名为Rp.est1、Rp.est2、Rp.est3;3个片段推导氨基酸残基分别为87、110、112个;同源性分析表明,Rp.est1、Rp.est2、Rp.est3之间的相似性在40%左右,表明其分别代表不同基因;Rp.est1、Rp.est2、Rp.est3与其他昆虫羧酸酯酶基因序列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其GeneBank登录号分别为AY622997、AY869713、AY8697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缢管蚜 羧酸酯酶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下载PDF
吡蚜酮对禾谷缢管蚜的亚致死效应 被引量:7
19
作者 崔丽 杨代斌 +2 位作者 李克斌 曹雅忠 袁会珠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6-30,共5页
本文研究了吡蚜酮对禾谷缢管蚜的亚致死效应。试验利用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测定了亚致死剂量的吡蚜酮对禾谷缢管蚜成虫取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吡蚜酮处理的蚜虫口针从开始刺探到持续吸食韧皮部和木质部汁液的时间明显延长,分别延... 本文研究了吡蚜酮对禾谷缢管蚜的亚致死效应。试验利用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测定了亚致死剂量的吡蚜酮对禾谷缢管蚜成虫取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吡蚜酮处理的蚜虫口针从开始刺探到持续吸食韧皮部和木质部汁液的时间明显延长,分别延长至(199.9±34.0)min和(236.4±29.5)min,对照分别为(155.5±18.1)min和(145.5±27.1)min。并且,经药剂处理的蚜虫口针在韧皮部和木质部中持续取食的时间明显缩短,分别为(44.7±9.4)min和(11.8±2.5)min,对照分别为(93.0±24.9)min和(19.0±3.6)min。通过生长和繁殖试验可知:亚致死剂量的吡蚜酮使禾谷缢管蚜的重量显著减轻,繁殖率明显降低。经药剂处理的蚜虫最大重量和最高繁殖率分别为(1.28±0.025)mg/10头和(2.9±0.2)头/成蚜,而对照分别为(1.56±0.099)mg/10头,(5.2±0.2)头/成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蚜酮 禾谷缢管蚜 亚致死效应 取食行为 繁殖行为
下载PDF
小麦生长中后期麦蚜及其天敌生态位的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郭线茹 付晓伟 +2 位作者 罗梅浩 原国辉 张玉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30-433,442,共5页
调查分析了麦田中后期2种麦蚜及其天敌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结果表明,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及其主要天敌瓢虫和蚜茧蜂主要分布于麦株穗部,其次是旗叶上.2种麦蚜具有相似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麦长管蚜在时间维上的竞争能力大于禾谷缢管蚜,... 调查分析了麦田中后期2种麦蚜及其天敌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结果表明,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及其主要天敌瓢虫和蚜茧蜂主要分布于麦株穗部,其次是旗叶上.2种麦蚜具有相似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麦长管蚜在时间维上的竞争能力大于禾谷缢管蚜,禾谷缢管蚜在空间维上的竞争能力大于麦长管蚜,两者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分别为0.869和0.840.蚜茧蜂和瓢虫也具有相似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蚜茧蜂在时间维上的竞争能力大于瓢虫,瓢虫在空间维上的竞争能力大于蚜茧蜂,两者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分别为0.939和0.900.蚜茧蜂对麦蚜的控制在时间维上比瓢虫占优势,瓢虫对麦蚜的控制作用在空间维上占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麦长管蚜 禾谷缢管蚜 蚜茧蜂 瓢虫 生态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