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on Frequency of the Aftershock Sequence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Based on Coseismic Coulomb Stress Change
1
作者 Jia Ruo Jiang Haiku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5年第1期84-102,共19页
By the aftershock frequency estim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calculation of coseismic static Coulomb stress changes and rate-and state-dependent fault constitutive law,we calculate the frequency of "direct "af... By the aftershock frequency estim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calculation of coseismic static Coulomb stress changes and rate-and state-dependent fault constitutive law,we calculate the frequency of "direct "aftershocks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related to coseismic static Coulomb stress changes in its aftershock zone and the areas nearby.It shows that the frequency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truth in the main rupture zone,especially in the southern rupture zone,due to the decrease of stress level on the rupture plane of the main shock resulting from coseismic Coulomb stress change.The study also shows that the effect of the Coulomb stress change on the duration of aftershock activity is associated with the lower limit magnitude.The duration is about 15-16 months for aftershocks above ML4.0,and close to 60 months for aftershocks above ML3.5.In this period,the ratio of the"direct"aftershocks caused by coseismic Coulomb stress change ranges between 44.7% to48.6%,which suggests that,even in the "effective"period of coseismic Coulomb stress changes,about half of the aftershocks on the main shock rupture plane are independent of coseismic Coulomb stress changes.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ose aftershocks may be related to the afterslip or the viscoelastic relaxation,which are time dependent c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nchuan earthquake static coulomb failure stress change "Direct"aftershock frequency Aftershock spatial distribution Afterslip
下载PDF
2023年塔吉克斯坦M_(W)7.2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与滑动分布 被引量:1
2
作者 字城岱 滕兴发 +3 位作者 关舒丹 闫高翔 刘森平 白运峰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4-239,共6页
利用Sentinel-1A卫星SAR影像数据,对2023年塔吉克斯坦M_(W)7.2地震开展同震形变提取,基于弹性位错模型进行断层反演,并以本文反演得到的右旋节面解为接收面,计算不同深度的静态库仑应力。同震形变结果显示,升轨LOS向最大形变量达15 cm,... 利用Sentinel-1A卫星SAR影像数据,对2023年塔吉克斯坦M_(W)7.2地震开展同震形变提取,基于弹性位错模型进行断层反演,并以本文反演得到的右旋节面解为接收面,计算不同深度的静态库仑应力。同震形变结果显示,升轨LOS向最大形变量达15 cm,降轨LOS向最大形变量达16 cm。断层反演结果表明,此次地震最优发震断层走向为131.1°、倾角为85.7°,同震主滑移区分布在深度10~30 km范围内,以右旋走滑为主,最大滑移位置位于地下约20 km深度处,滑移量为3.49 m,未破裂至地表,矩震级为M_(W)7.16。库仑应力结果显示,该区域库仑应力符合帕米尔高原已有的应力场及地质学研究结果,随着深度增加,其影响范围以发震断层为中心向外扩张,且自5 km深度往下,应力加载区逐渐侵蚀应力卸载区,并开始以加载区为主,在约10 km深度处开始发生余震活动,与本次发震断层相邻的2条断层未来短时间内地震风险性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吉克斯坦M_(W)7.2地震 InSAR同震形变场 断层滑动模型反演 同震静态库仑应力 地震风险性
下载PDF
2024年1月23日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M S7.1地震对周围断层的应力影响及对余震的触发作用
3
作者 宋泽尧 万永革 +2 位作者 关兆萱 顾培苑 王润妍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82-991,共10页
为研究2024年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M S7.1大震对周边区域应力的影响,基于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给出的主震破裂模型,计算此次地震对周边地区产生的同震位移场及应变场,结果发现:体应变在震源西北侧呈现拉张,东南侧呈现挤压;面应变的分布... 为研究2024年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M S7.1大震对周边区域应力的影响,基于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给出的主震破裂模型,计算此次地震对周边地区产生的同震位移场及应变场,结果发现:体应变在震源西北侧呈现拉张,东南侧呈现挤压;面应变的分布与体应变的形态基本相似。为研究该地震对余震的触发情况,首先需要确定接收断层的断层面参数,对中国地震台网发布的2024年1月23日到2024年4月10日的余震震源机制节面聚类分析,得到两簇结果,选择标准差较小的二簇节面进行平均,得到走向为243.91°,倾角为64.97°;将乌什地震震源区的构造应力场投影到该发震断层上,得到滑动角为61.02°。将这些参数作为余震接收断层的断层面参数,同样基于USGS给出的主震断层破裂模型,计算主震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研究发现:区内库仑应力均超过0.01 MPa阈值,且库仑破裂应力最大值达0.3 MPa,大多数余震处于库仑应力变化的高值区;表明主震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促进了余震的发生。为研究该地震发生对周围断层的影响,根据前人给出的周边断层的几何和滑动特性,计算在周边断裂上沿滑动方向上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研究发现:本次地震对迈丹—沙依拉姆断裂库仑应力最大增加量达到0.22 MPa,喀拉铁克断裂、衣木干他乌断裂、塔塔埃尔塔格断裂、奥兹格尔他乌断裂、柯坪断裂的库仑应力变化并不明显,迈丹—沙依拉姆断裂库仑应力增加最大,应注意该断层的地震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4年乌什县M S7.1地震 发震断层面 位移场 应变场 静态库仑应力
下载PDF
数值模拟静态应力扰动下的断层失稳:结果分析兼与Dieterich模型和Coulomb模型的对比 被引量:4
4
作者 解孟雨 史保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93-605,共13页
基于大量岩石力学实验,Dieterich和其他研究者(Dieterich,1978;Ruina,1983)首先提出了描述岩石摩擦过程的速率-状态摩擦定律(R-S摩擦定律).如今R-S摩擦定律已成为研究地震成核等地震演化机制的有效手段.Dieterich(1992,1994)最早提出了... 基于大量岩石力学实验,Dieterich和其他研究者(Dieterich,1978;Ruina,1983)首先提出了描述岩石摩擦过程的速率-状态摩擦定律(R-S摩擦定律).如今R-S摩擦定律已成为研究地震成核等地震演化机制的有效手段.Dieterich(1992,1994)最早提出了描述受静态剪应力扰动后断层失稳时间提前或推后的余震触发机制的解析模型.现在Dieterich模型已经成为解释余震随时间衰减规律的Omori定律等地震观测现象的有力工具.与之相对应,广泛使用的Coulomb应力失稳模型也可以给出断层受到静态剪应力扰动后,断层失稳时间的提前和推后量.Dieterich模型和Coulomb应力失稳模型基于不同的物理方法,所以在进行地震危险性评估时,二者均有各自的局限性.本文利用R-S摩擦定律控制的1-D弹簧-滑块模型,模拟计算了理论地震循环以及在不同静态剪切应力扰动下,失稳时间的提前和推后量的变化情况,然后将计算得到的时间提前和推后量分别与Dieterich模型和Coulomb模型的相应计算结果进行了定量化对比和差异性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解释.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对于R-S摩擦定律在参数不变的条件下,断层模型失稳时间的提前和推后量的大小强烈依赖于静态剪应力扰动的大小和作用时间,而且绝对值相同的正、负向静态剪应力扰动造成的失稳时间的提前和推后量的变化情况并不完全一致.在震后松弛/滑移阶段和闭锁阶段,时间提前和推后量是常数,且随静态剪应力扰动绝对值的增大而增大,两者的比值接近于1.0,这与Dieterich模型和Coulomb模型的结果是一致的,相应的差值小于两模型结果的10%.而在自加速阶段,模拟计算结果则存在与Dieterich模型和Coulomb模型结果不同的特征.首先,在自加速阶段模拟计算结果均偏离Coulomb模型,而且时间提前和推后量的比值小于1.0,相异于Coulomb模型的论断.不过当受到正向静态剪应力扰动后,Dieterich模型的结果和模拟计算结果是一致的,最大相差量不超过Dieterich模型结果的7%,可接近0.对于负向静态剪应力扰动,当其绝对值较小时,Dieterich模型的结果很接近模拟计算结果,相差量不超过该结果的14%.但对于绝对值较大的情况,模拟计算结果远大于Dieterich模型的结果,最大可达Dieterich模型结果的35倍,这是由于负向静态剪应力扰动后使得Ω=δ·θ/dc1的条件不再成立,进而使得Dieterich模型不再成立.总的来说,与模拟计算相比Dieterich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1-D断层受扰后失稳时间提前和推后量的变化情况,并且可以体现出正、负静态剪切应力扰动后失稳时间提前量和推后量变化的差异性,而Coulomb模型则不能完整地给出受到静态剪应力扰动后断层失稳时间提前或推后的估计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率-状态摩擦定律 静态剪应力扰动 coulomb应力失稳模型 Dieterich模型 失稳时间提前量 失稳时间推后量
下载PDF
Study on Stress Triggering During the Activity Process of the Jiashi Strong Earthquake Swarm
5
作者 Wang Qiong Wang Haitao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7年第3期255-268,共14页
The Bachu-Jiashi earthquake of MS6.8 occurred on February 24,2003,about 20km from the southeast of the 1997~1998 Jiashi seismic region in Xinjiang,and its aftershocks are rich and strong.Did the 1997~1998 Jiashi str... The Bachu-Jiashi earthquake of MS6.8 occurred on February 24,2003,about 20km from the southeast of the 1997~1998 Jiashi seismic region in Xinjiang,and its aftershocks are rich and strong.Did the 1997~1998 Jiashi strong earthquake swarm trigger the Bachu-Jiashi MS6.8 earthquake? The Atushi earthquake of MS6.7 occurred in 1996,and the 1997~1998 Jiashi strong earthquake swarm occurred about 70km from the Atushi earthquake 10 months later.Did the Atushi earthquake of M-S6.7 encourage the 1997~1998 Jiashi strong earthquake swarm? There were 9 earthquakes with M-S6.0 from 1996 to 1997 in the Jiashi seismic region,how did they act on each other? To answer the above questions,the article studies the triggering effect of the activity process of the whole Jiashi earthquake swarm from the 1996 Atushi earthquake of M-S6.7,the 1997~1998 Jiashi strong swarm to the 2003 Bachu-Jiashi earthquake of M-S6.8,and analyzes the seismicity characteristics around the Jiashi reg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1996 Atushi earthquake of M-S6.7 encouraged the 1997~1998 Jiashi strong swarm to some extent,the accumulative Coulomb stress change from the previous M-6.0 earthquakes of the Jiashi strong swarm had certain triggering effects on the following M-6.0 events,and the Coulomb stress change converted from the Jiashi strong swarm strongly encouraged the 2003 Bachu-Jiashi earthquake with M-S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iashi strong earthquake swarm static coulomb failure rupture stress change stress triggering
下载PDF
2022年门源M_(W)6.7地震的同震破裂模型及应力研究
6
作者 于书媛 黄显良 +4 位作者 郑海刚 李玲利 骆佳骥 丁娟 范晓冉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86-303,共18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M_(W)6.7地震。文中运用Sentinel-1A数据,采用InSAR技术获取震区的LOS向形变场,其中最大形变量分别为7.0cm和7.2cm,结合升、降轨卫星的飞行方向,判定发震断层的运动性质以左旋走滑为主,其中最大形变量位...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M_(W)6.7地震。文中运用Sentinel-1A数据,采用InSAR技术获取震区的LOS向形变场,其中最大形变量分别为7.0cm和7.2cm,结合升、降轨卫星的飞行方向,判定发震断层的运动性质以左旋走滑为主,其中最大形变量位于冷龙岭破裂段。此外,以InSAR形变场数据为约束,基于Okada弹性位错模型,厘定了发震断层的几何结构及破裂面的精细滑动分布特征,反演结果揭示出2个断层破裂面。冷龙岭破裂段是滑动主要集中的区域,最大左旋滑动量为3.66m,最大滑动深度为5km;而托莱山断裂处存在1.95m的左旋滑动量,位于5km深度处。判定发震断层为冷龙岭断裂西段,地震同时使托莱山断裂发生破裂。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库仑应力变化,结果显示震中300km区域内的库仑应力变化图像呈现走滑型地震特有的四象限分布特征。同时,震中破裂的NW-SE区域和NE-SW端的ΔCFS≥0.01MPa,这些区域后续的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最后,相对于鄂尔多斯块体的GPS速度场显示冷龙岭地区存在一个显著的面应变高值区,未来该区的地震活动性可能持续较强。此外,文中还讨论了2016年和2022年2次门源地震的发震构造特征及发震关系,2次地震整体都是该地区应力积累的一次局部调整,它们都是青藏高原向NE推挤运动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2年门源地震 哨兵InSAR 同震反演 发震断层 青藏高原 静态库仑应力变化
下载PDF
Research on seismic stress triggering
7
作者 万永革 吴忠良 +2 位作者 周公威 黄静 秦立新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2年第5期559-577,共19页
This paper briefly reviews basic theory of seismic stress triggering. Recent development on seismic stress triggering has been reviewed in the views of seismic static and dynamic stress triggering, application of visc... This paper briefly reviews basic theory of seismic stress triggering. Recent development on seismic stress triggering has been reviewed in the views of seismic static and dynamic stress triggering, application of viscoelastic model in seismic stress trigger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earthquake triggering and volcanic eruption or explosion, other explanation of earthquake triggering, etc. 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 on seismic stress triggering in near future are giv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ulomb failure stress change seismic static stress triggering seismic dynamic stress triggering viscoelastic medium
下载PDF
2020年1月19日伽师M_(S)6.4地震静态库仑应力触发及对周边断层影响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古丽孜娜提·依德热斯 高朝军 +1 位作者 海仁沙·司拉木 祖丽皮亚·巴克 《内陆地震》 2023年第4期381-391,共11页
针对2005年以来南天山西段8次M_(S)≥5.0地震,计算静态库仑应力和主要断层的加卸载效应,结合余震空间展布,分析应力触发及对周边主要断层的影响,结果表明:2008年乌恰M_(S)6.9地震与2016年阿克陶M_(S)6.7地震的发生,对伽师M_(S)6.4地震... 针对2005年以来南天山西段8次M_(S)≥5.0地震,计算静态库仑应力和主要断层的加卸载效应,结合余震空间展布,分析应力触发及对周边主要断层的影响,结果表明:2008年乌恰M_(S)6.9地震与2016年阿克陶M_(S)6.7地震的发生,对伽师M_(S)6.4地震的发生起到延缓作用;伽师M_(S)6.4地震震中NNE方向、SSW方向和NWW方向处于库仑应力加载区,随着应力持续积累,上述区域未来一段时间地震危险性增强;柯坪断裂绝大部分区域、迈丹—沙依拉姆断裂中段、喀拉铁克断裂西南段发生地震危险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库仑应力 伽师M_(S)6.4地震 延缓作用 柯坪断裂 阔克沙勒断裂
下载PDF
2006年珊溪水库M_(L)4.6震群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及其对后续地震的影响
9
作者 袁文秀 汪贞杰 +3 位作者 张丽芬 于俊谊 龚俊 袁俊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3年第5期18-28,共11页
浙江省珊溪水库2006年2月4日至11日发生8个M_(L)4以上地震,最大地震为M_(L)4.6地震,截至2009年12月10日,共发生1063次小地震。为探讨8个M_(L)4以上地震主发震断层的库仑应力变化特征以及库仑应力变化对后续地震发生的促进作用,基于库仑... 浙江省珊溪水库2006年2月4日至11日发生8个M_(L)4以上地震,最大地震为M_(L)4.6地震,截至2009年12月10日,共发生1063次小地震。为探讨8个M_(L)4以上地震主发震断层的库仑应力变化特征以及库仑应力变化对后续地震发生的促进作用,基于库仑破裂准则,计算珊溪水库该M_(L)4.6震群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讨论不同有效摩擦系数对库仑应力变化的影响,并依据Dieterich速率—状态摩擦定律计算并讨论其静态库伦应力变化对后续地震活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珊溪水库8次M_(L)4.0以上地震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及库水下渗导致的静摩擦力变化,对后续地震的发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约76.3%的地震发生在库仑应力变化为正的区域;有效摩擦系数的取值对库仑应力场与余震分布之间的关系影响不大;计算F_(11-1)、F_(11-2)及F_(11-3)分支断层中部的库仑应力变化,发现库仑应力在F_(11-1)、F_(11-2)断裂上降低,在F_(11-3)断裂上增加,表明未来地震在F_(11-3)断裂附近多发的可能性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库仑应力变化 有效摩擦系数 水库地震
下载PDF
Complete Coulomb stress changes induced by the Ms7.6 earthquake in Lancang-Gengma, Yunnan and triggering of aftershocks by dynamic and static stress 被引量:4
10
作者 Michel BOUCHO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7年第11期1655-1662,共8页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patterns of complete Coulomb stress changes caused by 1988 Ms7.6 earthquake in Lancang-Gengma, Yunnan, are calculated and studied. And the triggering problems of Ms7.2 Gengma shock occurri...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patterns of complete Coulomb stress changes caused by 1988 Ms7.6 earthquake in Lancang-Gengma, Yunnan, are calculated and studied. And the triggering problems of Ms7.2 Gengma shock occurring 13 minutes after the main shock and of Ms5.0―6.9 aftershocks within 24 days after the main shock a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complete Coulomb stress changes of the Ms7.6 main shock are strongly asymmetric. The areas of positive dynamic and static Coulomb stress are both coincident well with the strong aftershocks' loca-tions. The Ms7.2 Gengma shock and most of strong aftershocks are subjected to the triggering effect of dynamic and static Coulomb stresses induced by the Ms7.6 Lancang earthqu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LETE coulomb stress changes dynamic and static stress triggering earthquakes in YUNNAN
原文传递
鲁甸6.5级地震发震断层判定及其构造属性讨论 被引量:124
11
作者 徐锡伟 江国焰 +3 位作者 于贵华 吴熙彦 张建国 李西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060-3068,共9页
鲁甸6.5级地震是川滇菱形块体南南东向运动在青藏高原东缘与华南地块相互作用边界变形带上发生的一次中等强度地震.尽管野外应急科学考察没有发现明显的地震地表破裂带,但云南昭通防震减灾局局域地震台网记录到的余震条带状分布、震后... 鲁甸6.5级地震是川滇菱形块体南南东向运动在青藏高原东缘与华南地块相互作用边界变形带上发生的一次中等强度地震.尽管野外应急科学考察没有发现明显的地震地表破裂带,但云南昭通防震减灾局局域地震台网记录到的余震条带状分布、震后科学考察获得的地震烈度长轴方位和极震区地震裂缝等显示出发震断层为Nw向包谷垴一小河断裂,左旋走滑性质,属大凉山断裂南端部组成部分;库仑应力计算表明,鲁甸地震可对周边活动断层系历史地震空段产生应力加载作用,其地震危险性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地震 地震断层 地震地表破裂带 静态库仑应力 青藏高原
下载PDF
联合强震记录和InSAR/GPS结果的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震源滑动分布反演及其地震学应用 被引量:25
12
作者 申文豪 李永生 +2 位作者 焦其松 解全才 张景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5-129,共15页
2017年8月8日我国四川九寨沟发生里氏7.0级地震.本研究利用基线校正方法获得距震中100km范围内9个强震台站同震位移,基于Sentinel-1卫星干涉SAR影像对获取了InSAR同震形变场.结合GPS形变数据,本研究进行了震源滑动模型联合反演,结果显... 2017年8月8日我国四川九寨沟发生里氏7.0级地震.本研究利用基线校正方法获得距震中100km范围内9个强震台站同震位移,基于Sentinel-1卫星干涉SAR影像对获取了InSAR同震形变场.结合GPS形变数据,本研究进行了震源滑动模型联合反演,结果显示此次地震整体以走滑运动为主,释放地震矩约为7.60×1018 N·m(~MW6.52).通过对比模拟形变场和观测值显示,联合反演结果优于单独基于InSAR形变场的反演结果.静态应力变化计算结果显示断层平均静态应力降为1.07MPa.反演滑动模型沿走向和倾角方向拐角波数值分别为0.99×10-4和1.10×10-4.同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计算结果显示共有83.6%的余震位于库仑应力增加的区域,被主震所触发的余震占总数的77.9%,主震对后续余震具有显著触发作用.强地面运动模拟结果显示模拟结果在烈度分布范围和等级方面与调查烈度符合度很高,模拟结果能够很好地反映断层破裂的方向性效应等特征.本研究计算结果显示九寨沟地震无论是平均静态应力降还是拐角波数均低于同类型地震的平均水平,这可能是造成本次地震强地震动水平相对不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同震反演 静态库仑应力变化 强地面运动
下载PDF
云南景谷M_S6.6地震对南汀河断裂带地震危险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孙浩越 江国焰 +3 位作者 何宏林 徐锡伟 魏占玉 高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197-4206,共10页
南汀河断裂带是滇西南块体内部的一条左旋走滑断裂带,几乎横切整个块体,总长度达380km,是块体内NE向断裂中最长的一条,也是次级块体的边界断裂.南汀河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性非常强烈,但仅南段在1941年记录到一次约7级的地震,其余段落还没... 南汀河断裂带是滇西南块体内部的一条左旋走滑断裂带,几乎横切整个块体,总长度达380km,是块体内NE向断裂中最长的一条,也是次级块体的边界断裂.南汀河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性非常强烈,但仅南段在1941年记录到一次约7级的地震,其余段落还没有5级以上地震的记录,目前可能正处于应力积累和孕震阶段.2014年10月7日发生的景谷MS6.6地震位于断裂带南东约94km,其地震烈度等震线长轴与余震皆呈北西展布,指向南汀河断裂带.为了解景谷地震对周边构造特别是南汀河断裂带的影响,本文通过数值模拟方法计算了地震触发的同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利用两种同震滑动分布模型计算获得的结果显示,景谷地震对震中附近的断裂,如澜沧江断裂和景谷断裂影响较大,局部应力增加可达90kPa;对较远的断裂,如南汀河断裂带、龙陵—澜沧断裂带和无量山断裂带的影响较小,应力变化值均小于10kPa.通过设置不同断层参数进一步计算,南汀河断裂带北段两支断裂断层面上的静态库仑应力扰动呈半圆形分布,应力增加的最大值位于24.15°N附近的地表,沿断层的走向和深度都逐渐减小.其中西支断裂上应力变化最大值为0.89kPa,东支断裂上为1.18kPa.此外,在南汀河断裂带北段的古地震研究结果显示,该断裂段全新世以来发生过产生地表破裂的大地震,震级应当不低于7级.放射性碳测年将该次古地震事件的发震时间限定在900—1480AD,离逝时间为535—1115年.结合古地震事件的离逝时间和断裂带的滑动速率,本文计算得到南汀河断裂带北段已经积累的水平滑动量为2.8+1.5/-1.0m,进一步利用滑动量与震级的经验公式可估算出该断裂段目前积累的滑动量如果完全释放将会产生一个7.5+0.1/-0.2级的地震.虽然景谷地震在南汀河断裂带上触发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值表明,该地震可能不会引起南汀河断裂带地震危险性的突变,但仍起到一定的加速作用.再考虑到断裂带北段目前已经积累了约7.5级地震所需的能量,该断裂段在未来具有较高的地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汀河断裂带 景谷地震 静态库仑应力 滇西南块体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缘海原、古浪、昌马大地震间相互作用的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47
14
作者 傅征祥 刘桂萍 陈棋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5-42,共8页
基于Coulomb静应力变化的概念 ,研究了青藏高原北缘的海原 ( 192 0年 2月 ,M =8 5)、古浪 ( 192 7年 5月 ,M =8 0 )和昌马 ( 1932年 12月 ,M =7 6) 3次大地震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海原大地震发生可能诱发古浪大地震提前 16~ 4 4... 基于Coulomb静应力变化的概念 ,研究了青藏高原北缘的海原 ( 192 0年 2月 ,M =8 5)、古浪 ( 192 7年 5月 ,M =8 0 )和昌马 ( 1932年 12月 ,M =7 6) 3次大地震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海原大地震发生可能诱发古浪大地震提前 16~ 4 4a发生 ;而昌马地震发生可能不受海原和古浪地震诱发静应力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震相互作用 冒马地震 诱发地震 海原地震 古浪地震 震源机制
下载PDF
利用InSAR和GPS数据分析台湾西南两次M_w>6地震的触发关系及应力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乐洋 高华 冯光财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44-1253,共10页
利用InSAR和GPS进行地震研究具有很大的优势,InSAR能够在较大范围内快速地获得连续的同震形变观测,而GPS测量精度高,可迅速获得稳定的测量结果。随着SAR卫星的增多、重返周期的缩短,利用InSAR和GPS联合进行地震触发关系及应力影响研究... 利用InSAR和GPS进行地震研究具有很大的优势,InSAR能够在较大范围内快速地获得连续的同震形变观测,而GPS测量精度高,可迅速获得稳定的测量结果。随着SAR卫星的增多、重返周期的缩短,利用InSAR和GPS联合进行地震触发关系及应力影响研究也变得更为有力。2010年3月4日和2016年2月6日台湾西南部接连发生两次Mw6.0以上地震,分别被称为甲仙地震和美浓地震。本文利用GPS和InSAR同震形变场联合反演了甲仙地震的滑动分布模型;结合之前的研究成果,基于静态库伦应力改变对甲仙地震与美浓地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还为台湾西南部7个主要断层构建了断层格网并获取了它们的应力改变模型。结果表明,甲仙地震的发震断层表现为逆冲倾滑兼一定走滑分量的断层。甲仙地震的主要滑动区域处于12~16km深度之间;最大滑动量为0.61m位于约14km深处。本文线性反演得到的甲仙地震地震矩为2.27×10^18Nm,相当于Mw6.20。甲仙地震后美浓地震的发震断层上应力增值达4.0MPa,应力增加的面积约占推断断层总面积的74%,表明甲仙地震对美浓地震的发生具有十分明显地加速作用。甲仙和美浓地震共同作用下,西侧的左镇断层和新化断层产生了较明显地应力积累。根据应力改变结果,本文认为甲仙地震和美浓地震后,台湾西南部的左镇断层和新化断层都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值得持续关注和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仙地震 震源参数反演 INSAR 地震触发 静态库伦应力
下载PDF
1973~1976年四川松潘强震序列的应力触发过程 被引量:52
16
作者 朱航 闻学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94-1003,共10页
本文计算和研究了1 973~1976年四川松潘4次强震组成的序列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图像,分析了由该序列各次事件引起的近场应力变化及其与后续强震发生以及余震分布的关系,同时分析了该序列引起的远场应力变化与随后25年区域中-强地震活动... 本文计算和研究了1 973~1976年四川松潘4次强震组成的序列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图像,分析了由该序列各次事件引起的近场应力变化及其与后续强震发生以及余震分布的关系,同时分析了该序列引起的远场应力变化与随后25年区域中-强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显示:1973年8月11日松潘黄龙6.5级地震导致虎牙断裂带中段上库仑应力的显著增加并触发了1976年8月16日的7.2级地震;此后,又沿断层向南相继触发了1 976年8月22日的6.7级地震和8月23日的7.2级地震.该序列的绝大多数余震主要发生在主震发震断层的近场库仑应力增加区.另外,在该强震序列发生后的25年中、在距该序列发震断层中部约200 km范围内,6次5.0~6.6级地震均发生在由该序列引起的远场、微量的库仑应力变化增加区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强震序列 静态应力触发 库仑应力变化 近场 远场
下载PDF
喀什—乌恰地区近年来强震活动平静的可能成因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琼 王海涛 +1 位作者 赵卫明 聂晓红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9-111,共13页
通过分析喀什—乌恰地区和伽师—柯坪块区强震产生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ΔCFS),从断层相互作用和中等地震活动加、减速特征的角度,初步论证了两个区域强震活动交替发生特征的可能机理。库仑破裂应力和加速矩释放模型拟合结果表明,伽... 通过分析喀什—乌恰地区和伽师—柯坪块区强震产生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ΔCFS),从断层相互作用和中等地震活动加、减速特征的角度,初步论证了两个区域强震活动交替发生特征的可能机理。库仑破裂应力和加速矩释放模型拟合结果表明,伽师—柯坪地区1997—1998年成组发生的伽师6级强震、新疆南部周边发生的1992年苏萨梅尔MS7.5地震和2005年巴基斯坦7.8级地震产生的静态应力变化不利于喀什—乌恰地区强震的发生,可能使得该区后续强震的发生时间延迟了。另一方面,位于1992年苏萨梅尔MS7.5地震和1997—2003年伽师系列强震产生的ΔCFS为负的喀什—乌恰地区地震活动表现为弱加速特征,这或许是1993年以来喀什—乌恰地区强震平静特征的原因。喀什—乌恰地区7级地震产生的正的ΔCFS可能有利于伽师—柯坪地区后续强震的发生,3组7级地震产生的ΔCFS为正的区域内后续强震发生前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加速特征,从而定量解释了喀什—乌恰地区强震活动对伽师—柯坪块区地震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库仑破裂应力 AMR模型 喀什-乌恰地区 伽师-柯坪块区
下载PDF
2007年宁洱6.4级地震强余震库仑破裂应力触发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强 倪四道 +2 位作者 秦嘉政 付虹 王绍晋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31-336,共6页
运用Okada方法计算了2007年6月3日宁洱MS6.4地震在其MS5.1强余震破裂面上产生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结果表明,该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量为0.36MPa,超过"触发阈值"(10-2MPa)1个数量级,说明宁洱6.4级地震在其5.1级强余震破... 运用Okada方法计算了2007年6月3日宁洱MS6.4地震在其MS5.1强余震破裂面上产生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结果表明,该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量为0.36MPa,超过"触发阈值"(10-2MPa)1个数量级,说明宁洱6.4级地震在其5.1级强余震破裂面上引起的应力变化可能触发了该强余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洱6.4级地震 静态库仑破裂应力 触发阈值 强余震触发
下载PDF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M_S5.8地震的构造应力场和静态库伦应力变化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高熹微 万永革 +2 位作者 黄骥超 李祥 崔华伟 《华北地震科学》 2015年第2期48-54,共7页
利用收集的60个震源机制解,应用MSATSI软件反演了2015年4月15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MS5.8级地震的震中周围地区的构造应力场。结果显示:此次地震是发生在走滑体系的背景下,总体应力场的空间不均匀性表现不明显。总体最大主压应力走向N42... 利用收集的60个震源机制解,应用MSATSI软件反演了2015年4月15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MS5.8级地震的震中周围地区的构造应力场。结果显示:此次地震是发生在走滑体系的背景下,总体应力场的空间不均匀性表现不明显。总体最大主压应力走向N42±7°E,主张应力走向为N58±12.6°W,R值约为0.4。相比于前人的结果,该结果与地震发生震源机制的P、T轴方位更加一致。为揭示余震和主震之间的关系,计算了此次地震所造成的静态破裂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M4.0级余震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值分别为0.042 8 MPa,M3.2级余震的静态库伦应力变化值为0.023 MPa,说明此次地震对2次余震有触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静态库仑应力变化
下载PDF
2003年2月24日新疆巴楚—伽师M_S6.8地震的应力触发作用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王海涛 王琼 赵翠萍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35-340,共6页
自1997-1998年新疆伽师强震群后,伽师震区余震活动渐趋平静。2003年1月4日伽师发生了5.4级地震,其后50天在距其20km左右在巴楚-伽师地区发生了MS6.8地震,其后发生了7次MS5.0以上强余震,序列的余震丰富、强度大。通过计算几次强余震破裂... 自1997-1998年新疆伽师强震群后,伽师震区余震活动渐趋平静。2003年1月4日伽师发生了5.4级地震,其后50天在距其20km左右在巴楚-伽师地区发生了MS6.8地震,其后发生了7次MS5.0以上强余震,序列的余震丰富、强度大。通过计算几次强余震破裂面上产生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结合余震活动的时空演化特征定量探讨了强余震活动的可能机理。结果表明,巴楚-伽师MS6.8地震不仅有利于分布与主破裂面方向较一致的余震发生,而且触发了与其共轭方向的地震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库仑破裂应力 巴楚-伽师Ms6.8地震 应力触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