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a ten step protocol to decrease postoperative spinal wound infections 被引量:1
1
作者 Hossein Elgafy Craig J Raberding +2 位作者 Megan L Mooney Kyle A Andrews Joan M Duggan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8年第11期271-284,共14页
AIM To define a ten-step protocol that reduced the incidence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in the spine surgery practice of the senior author and evaluate the support for each step based on current literature.METHODS In ... AIM To define a ten-step protocol that reduced the incidence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in the spine surgery practice of the senior author and evaluate the support for each step based on current literature.METHODS In response to unexplained increased infection rates at our institution following spine surgery,a ten-step protocol was implemented:(1) preoperative glycemic management based on hemoglobin A1 c(HbA1 c);(2) skin site preoperative preparation with 2% chlorhexidine gluconate disposable cloths;(3) limit operating room traffic;(4) cut the number of personnel in the room to the minimum required;(5) absolutely no flash sterilization of equipment;(6) double-gloving with frequent changing of outer gloves;(7) local application of vancomycin powder;(8) re-dosing antibiotic every 4 h for prolonged procedures and extending postoperative coverage to 72 h for high-risk patients;(9) irrigation of subcutaneous tissue with diluted povidone-iodine solution after deep fascial closure; and(10) use of Dura Prep skin preparation at the end of a case before skin closure. Through an extensive literature review,the current data available for each of the ten steps was evaluated.RESULTS Use of vancomycin powder in surgical wounds,routine irrigation of surgical site,and frequent changing of surgical gloves are strongly supported by the literature. Preoperative skin preparation with chlorhexidine wipes is similarly supported. The majority of current literature supports control of HbA1 c preoperatively to reduce risk of infection. Limiting the use of flash sterilization is supported,but has not been evaluated in spine-specific surgery. Limiting OR traffic and number of personnel in the OR are supported although without level 1 evidence. Prolonged use of antibiotics postoperativelyis not supported by the literature. Intraoperative use of Dura Prep prior to skin closure is not yet explored.CONCLUSION The ten-step protocol defined herein has significantly helped in decreasing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rate. Several of the steps have already been shown in the literature to have significant effect on infection rates. As several measures are required to prevent infection,instituting a standard protocol for all the described steps appears benefic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und INFECTIONS SPINE TEN step PROTOCOL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
下载PDF
构建Cu台阶位促进电催化CO_(2)还原制醇类化学品的研究
2
作者 高晖 张恭 +8 位作者 程东方 王永涛 赵静 李晓芝 杜晓伟 赵志坚 王拓 张鹏 巩金龙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9期187-195,共9页
电催化CO_(2)制备高附加值的化学品是解决当前碳排放问题的可行技术路线之一.其中,合成醇类化合物因具有广泛用途和高价值而备受关注.在电催化CO_(2)还原合成多碳醇反应中,关键中间体*CH_(2)CHO容易发生热力学有利的脱氧反应而生成C2H4... 电催化CO_(2)制备高附加值的化学品是解决当前碳排放问题的可行技术路线之一.其中,合成醇类化合物因具有广泛用途和高价值而备受关注.在电催化CO_(2)还原合成多碳醇反应中,关键中间体*CH_(2)CHO容易发生热力学有利的脱氧反应而生成C2H4,降低了醇类产物的选择性.由于电催化CO_(2)还原是一个表面结构敏感的反应,因此可以通过设计Cu基催化剂的特定表面结构,实现对反应路径的有效调节,从而提升醇类产物的选择性.本课题组前期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和主成分分析法等对Cu基催化剂的构效关系进行解析,说明配位不饱和的台阶位点有望高效地促进醇类产物的生成.本文进一步从实验角度,证明了配位不饱和的台阶位点是生成醇类产物的活性位点.本文采用CO分子作为还原剂制备了CuO衍生的金属Cu催化剂(COD-Cu),利用CO分子对Cu表面的重构作用,获得了具有丰富台阶位点的Cu催化剂.而通过H_(2)还原制备的金属Cu催化剂(HOD-Cu)对照样表面则多为平面位点.X射线衍射和原位拉曼光谱结果表明,CuO前驱体经过CO或H_(2)还原后被完全还原为金属态,并且在电化学还原条件下依旧呈现金属态,排除了催化剂价态对反应的影响.扫描电镜结果表明,两种催化剂的形貌没有明显区别,排除了催化剂形貌对反应的影响.高分辨透射电镜结果表明,COD-Cu表面因为CO的重构作用,产生相较于HOD-Cu更多的台阶位点,这与CO原位红外光谱结果一致(COD-Cu催化剂在2080 cm~(–1)波数处具有明显的台阶位点CO吸附峰).电化学CO_(2)还原活性测试结果表明,COD-Cu表现出更高的醇类产物选择性,相较于HOD-Cu,法拉第效率与部分电流密度均提升了5倍以上,醇类产物的法拉第效率达到40.5%,部分电流密度达到56.3 mAcm~(-2),产物中醇/烯烃比值为2.2.这表明台阶位点对调控反应路径促进醇类生成具有重要作用.结合原位衰减全反射表面增强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的阶跃电位和Ar气吹扫实验结果表明,COD-Cu因具有更多的台阶位点而表现出更高的催化CO_(2)到*CO反应活性,并有效促进后续的C–C偶联反应.通过热退火实验制备了具有不同台阶位点含量的COD-Cu催化剂,其台阶位点的含量与醇类产物的选择性保持良好的线性关系,进一步验证了台阶位点是促进醇类产物生成活性位点的结论.DFT结果也表明,台阶位点可以有效的提升关键中间体*CH_(2)CHO中C–O键强度,从而抑制C–O键断裂,促进醇类产物的生成.综上,本文提出了一种通过催化剂活性位点设计调控电催化CO_(2)还原反应路径的有效策略,为解析催化剂构效关系、明确活性位点提供参考.得益于催化科学的快速发展,具有高活性的CO_(2)还原电催化剂不断涌现,未来可在发展活性位点精细化调控方法、开发新型原位瞬态表征技术、创新催化剂失活机制原位研究方法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催化 CO_(2)还原 台阶位点
下载PDF
Sn、P共掺杂MoS_(2)纳米花的制备及电催化析氢性能研究
3
作者 周靓 何文远 +4 位作者 陈隆源 朱红伟 陈丽娟 凌辉 郑学军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16-22,共7页
掺杂被证实是激活MoS_(2)面内析氢活性,从而提高其析氢性能的有效手段,但是大多数研究都局限于单一的金属或非金属原子掺杂。本工作通过一步水热法成功制备出一种新型的Sn、P金属-非金属原子共掺杂的MoS_(2)纳米花(Sn,P-MoS_(2))。通过... 掺杂被证实是激活MoS_(2)面内析氢活性,从而提高其析氢性能的有效手段,但是大多数研究都局限于单一的金属或非金属原子掺杂。本工作通过一步水热法成功制备出一种新型的Sn、P金属-非金属原子共掺杂的MoS_(2)纳米花(Sn,P-MoS_(2))。通过XRD、Raman、XPS、SEM和EDS对材料的结构、形貌和成分进行表征,结果表明Sn和P原子成功共同掺杂进入MoS_(2)晶格且均匀分布。与纯MoS_(2)和单一的Sn金属原子或P非金属原子掺杂MoS_(2)相比,Sn,P-MoS_(2)纳米花在0.5 mol/L H 2SO 4溶液中展现出更优异的电催化析氢性能:在10 mA/cm 2的电流密度下过电位仅为277 mV,塔菲尔斜率为50.2 mV/dec。Sn,P-MoS_(2)纳米花优异的析氢性能可归因于Sn、P原子之间存在协同作用,促进了面内析氢活性位点的形成,同时减小了边缘活性位点的氢吸附自由能。这种金属和非金属原子共掺杂策略为MoS_(2)基析氢电催化剂的广泛应用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P共掺杂二硫化钼 电催化析氢 一步水热合成 活性位点
下载PDF
基于组合赋权和灰色聚类评估的深孔台阶爆破效果评价
4
作者 马义全 周传波 +2 位作者 蒋楠 张升 贺广龙 《爆破》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9-97,共9页
为了对魏家峁煤矿深孔台阶爆破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考虑爆破质量、安全、经济三方面目标,选取大块率、根底率、后裂距离、松散系数、单耗、延米爆破量、振动速度、飞散距离等8个参量作为评价指标。通过无人机、高速摄影、振动监测等技术... 为了对魏家峁煤矿深孔台阶爆破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考虑爆破质量、安全、经济三方面目标,选取大块率、根底率、后裂距离、松散系数、单耗、延米爆破量、振动速度、飞散距离等8个参量作为评价指标。通过无人机、高速摄影、振动监测等技术手段对魏家峁煤矿4个生产爆破平盘开展现场监测,并利用Split-desktop、Motion studio等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到了上述参量的量化指标。分别利用层次分析法和CRITIC法,获得评价指标的主、客观权重,然后基于离差平方和最大原则确定了各指标的组合权重。利用中心点三角白化权函数对灰色聚类法进行优化,建立了爆破效果的灰色聚类评估模型,对魏家峁煤矿深孔台阶爆破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根据综合聚类系数得到了4个平盘的爆破效果优劣顺序。最后对比指标数据分析了爆破效果最差的平盘主要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炸药单耗、大块率、根底率的组合权重都大于0.15,对爆破效果的影响较大;4个平盘的爆破效果优劣顺序为:1080平盘>1064平盘>1096平盘>1112平盘;1112平盘需要结合地质条件,针对后裂距离大、单耗高、延米爆破量小、飞散距离大等问题进行台阶爆破参数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孔台阶爆破 爆破效果评价 现场监测 组合赋权 灰色聚类评估
下载PDF
扩展青霉FS1884脂肪酶基因的定点诱变及其活性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强 张建军 +3 位作者 蔡容华 吴伟斌 施碧红 施巧琴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5-108,共4页
为提高扩展青霉FS1884脂肪酶活性,采用一步突变法对脂肪酶(PEL)的基因进行体外M220V定点诱变,然后将其连接到表达载体pPIC3.5K中,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PIC3.5K-M220V-PEL,电转化毕赤酵母GS115中,经甲醇诱导后脂肪酶成功分泌表达.重组脂肪... 为提高扩展青霉FS1884脂肪酶活性,采用一步突变法对脂肪酶(PEL)的基因进行体外M220V定点诱变,然后将其连接到表达载体pPIC3.5K中,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PIC3.5K-M220V-PEL,电转化毕赤酵母GS115中,经甲醇诱导后脂肪酶成功分泌表达.重组脂肪酶的活性分析表明:突变体在毕赤酵母中得到活性表达,获得脂肪酶表达产物PEL-M220V-GS,在35℃下具有最高酶活为3099U/mg,比野生型提高了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展青霉 碱性脂肪酶 毕赤酵母 一步突变法
下载PDF
一步法定点突变技术快速构建bsh基因突变启动子 被引量:4
6
作者 冯莹颖 张强 +3 位作者 周青春 罗勤 张晓莉 秦龙娟 《生物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8-32,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高效便捷的定点突变方法,为基因表达调控以及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构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中编码胆碱水解酶(bile salt hydrolase,BSH)的bsh基因突变启动子为例,采用一... 目的:建立一种高效便捷的定点突变方法,为基因表达调控以及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构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中编码胆碱水解酶(bile salt hydrolase,BSH)的bsh基因突变启动子为例,采用一对完全互补并带有突变位点的引物扩增携带bsh基因启动子的重组质粒DNA全序列,通过DpnⅠ消化PCR产物中剩余的甲基化的模板DNA,酶切后的PCR产物直接转化大肠杆菌,从而获得含有突变启动子的重组质粒。结果:通过一步法定点突变技术成功构建了bsh基因的三种突变启动子。结论:该方法简单高效,只要把握好对引物设计,高保真的DNA聚合酶、模板DNA的浓度以及PCR扩增程序的选择,突变成功率可以达到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步法定点突变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bsh
下载PDF
检测禽流感病毒RT-PCR一步法的建立及H5、H9亚型的鉴定 被引量:9
7
作者 马鸣潇 金宁一 +8 位作者 王振国 朱光泽 费东亮 郑敏 尹革芬 葛淑敏 金扩世 夏志平 金明兰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415-417,共3页
目的建立禽流感病毒(AIV)通用型RT-PCR一步法,并鉴定AIV H5和H9亚型。方法根据流感病毒高度保守的M1基因序列,设计一套通用型引物,建立AIVRT-PCR一步法。根据H5、H9亚型HA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一套特异性引物,其上、下游引物分别位于裂解... 目的建立禽流感病毒(AIV)通用型RT-PCR一步法,并鉴定AIV H5和H9亚型。方法根据流感病毒高度保守的M1基因序列,设计一套通用型引物,建立AIVRT-PCR一步法。根据H5、H9亚型HA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一套特异性引物,其上、下游引物分别位于裂解位点两侧,应用RT-PCR一步法检测AIV H5和H9亚型,并验证所建立方法的敏感性;通过检测NDV、IBV和IBDV等RNA病毒及计算机软件模拟检测,验证其特异性。结果所建立AIV系列RT-PCR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敏感、简便和快速的特点。结论该方法可用于AIV的检测,H5、H9亚型的鉴定及致病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V 裂解位点 一步RT-PCR PCR一步法 禽流感病毒 H9亚型 通过检测 鉴定 特异性引物 PCR检测方法
下载PDF
Atomic layer deposition: Catalytic preparation and modification technique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被引量:5
8
作者 Hongbo Zhang Christopher L. Marshall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311-1323,共13页
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attracts great attention nowadays due to its ability for designing and modifying catalytic systems at the molecular level.There are several reported review papers published recently discuss... 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attracts great attention nowadays due to its ability for designing and modifying catalytic systems at the molecular level.There are several reported review papers published recently discussing this technique in catalysis.However,the mechanism on how the deposited materials improve the catalyst stability and tune the reaction selectivity is still unclear.Herein,catalytic systems created via ALD on stepwise preparation and/or modification under self-limiting reaction conditions are summarized.The effects of deposited materials in terms of electronic/geometry modification over the catalytic nanoparticles(NPs)are discussed.These effects explain the mechanism of the catalytic stability improvement and the selectivity modification.The unique properties of ALD for designing new catalytic systems are further investigated for building up photocatalytic reaction nanobowls,tandem catalyst and bi-active-component metallic catalytic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omic layer deposition Catalyst modification Catalyst preparation Redox properties Terrace site step site
下载PDF
纤维素酶分子结构和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59
9
作者 阎伯旭 齐飞 +1 位作者 张颖舒 高培基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33-237,共5页
概述了近10年来利用结构生物学和蛋白质工程技术在纤维素酶分子结构和功能方面研究的进展,包括:酶分子结构域的拆分、催化域和纤维素结合结构域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纤维素酶的分子折叠.
关键词 纤维素酶 催化结构域 分子折叠 活性位点 功能
下载PDF
单步溶胀聚合法制备单分散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 被引量:7
10
作者 杨明 淮路枫 +2 位作者 赵涛 刘薇 赵静国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50-553,557,共5页
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得的微米级聚苯乙烯微球为种球,以N-甲基天门冬氨酸(NMA)为模板分子,通过单步溶胀聚合法在水相中制备了单分散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MIPMs)。研究了影响种球溶胀的因素,并对MIPMs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表明,单步... 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得的微米级聚苯乙烯微球为种球,以N-甲基天门冬氨酸(NMA)为模板分子,通过单步溶胀聚合法在水相中制备了单分散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MIPMs)。研究了影响种球溶胀的因素,并对MIPMs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表明,单步溶胀聚合法能够制得粒径2~3μm、单分散性好的MIPMs,且具有较好的特异吸附性能。Scatchard分析表明,MIPMs在识别NMA过程中存在两类结合位点,计算得到高亲和力的结合位点的离解常数KD1和最大表观结合常数Bmax1分别为0.223 mmol/L和2.12μmol/g,低亲和力的结合位点的离解常数KD2和最大表观结合常数Bmax2分别为5.34 mmol/L和36.42μmol/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 单步溶胀聚合 单分散性 结合位点
下载PDF
毒死蜱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其结合特性 被引量:14
11
作者 淮路枫 杨明 +1 位作者 刘骏 胡娟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144-1148,共5页
以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得的微米级聚苯乙烯微球为种球,以毒死蜱为模板分子,通过单步溶胀聚合法制备了单分散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MIPMs)。通过紫外光谱研究了MIPMs的结合机理和识别特性,利用红外光谱分析MIPMs的结合位点,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以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得的微米级聚苯乙烯微球为种球,以毒死蜱为模板分子,通过单步溶胀聚合法制备了单分散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MIPMs)。通过紫外光谱研究了MIPMs的结合机理和识别特性,利用红外光谱分析MIPMs的结合位点,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微球的形貌。结果表明,MIPMs的粒径分布为0.5~3μm(UMIPMs为2~3μm),其表面有大量具有一定孔径分布的孔穴,有利于底物和结合位点的接触,获得了高负载量和高效识别性。Scatchard分析表明,MIPMs在识别毒死蜱过程中存在2类结合位点:高亲和性位点的解离常数KD1=0.526mmol/L,最大表观结合量Bmax1=35.91μmol/g,低亲和位点的解离常数KD2=2.19mmol/L,最大表观结合量Bmax2=83.87μmol/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 单步溶胀聚合 毒死蜱 结合位点
下载PDF
白眉山鹧鸪冬季觅食地选择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岗 潘红平 +2 位作者 许亮 周放 黄家喜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56-560,共5页
2010年11—12月,在广西九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眉山鹧鸪冬季觅食地选择进行研究。发现觅食点34个,设置利用样方和对照样方各25个,测量并分析19个有关参数。结果显示,白眉山鹧鸪对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摆竹混交林和摆竹林表现为... 2010年11—12月,在广西九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眉山鹧鸪冬季觅食地选择进行研究。发现觅食点34个,设置利用样方和对照样方各25个,测量并分析19个有关参数。结果显示,白眉山鹧鸪对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摆竹混交林和摆竹林表现为随机利用,对毛竹林和杉木林表现为避开选择;其偏向选择面朝东南方向的山坡,觅食地坡度在20~44°之间,觅食地摆竹灌丛密度和摆竹灌丛盖度、草本密度和草本盖度都显著低于对照样方,落叶盖度显著高于对照样方。逐步判别分析结果表明,落叶盖度、坡度和摆竹灌丛盖度是区分冬季觅食地和对照样方的主要参数,判别准确率达86.0%。白眉山鹧鸪冬季对觅食地的选择与食物资源和躲避危险有关。因此,建议在保护白眉山鹧鸪时应着重关注这两个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眉山鹧鸪 觅食地选择 判别分析
下载PDF
Co_3Ti化合物中合金元素有序行为的第一原理预测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东生 李东 胡壮麒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9期920-922,共3页
基于离散变分Xα原子簇(DV-Xαcluster)方法的电子结构计算,研究了合金元素在Ll2结构Co3Ti中的有序行为在电子结构计算中考虑了合金原子周围的晶格弛豫,以原子簇的结合能为参数绘图,用两条平行直线将合金元素在亚点阵中的占位行... 基于离散变分Xα原子簇(DV-Xαcluster)方法的电子结构计算,研究了合金元素在Ll2结构Co3Ti中的有序行为在电子结构计算中考虑了合金原子周围的晶格弛豫,以原子簇的结合能为参数绘图,用两条平行直线将合金元素在亚点阵中的占位行为分为三类,在两线外侧的元素分别只占Co位(如Ni)或Ti位(如Sc,Y,Zr,Hf等),不受成分影响两线之间元素(如V,Cr,Mn,C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3Ti 有序行为 原子占位 占位竞争 分步有序
下载PDF
高速列车运行荷载作用下路堤段阶梯式黄土斜坡场地动力响应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严武建 郑海忠 +2 位作者 车爱兰 王平 田欣欣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49-154,共6页
为了研究高速列车运行荷载作用下黄土斜坡场地动力响应,评价高速列车运行荷载作用对黄土斜坡场地稳定性的影响,选择宝兰客专路堤段阶梯式黄土斜坡场地进行现场振动测试,从时域、频域多个方面分析了列车荷载作用下黄土斜坡场地的振动特性... 为了研究高速列车运行荷载作用下黄土斜坡场地动力响应,评价高速列车运行荷载作用对黄土斜坡场地稳定性的影响,选择宝兰客专路堤段阶梯式黄土斜坡场地进行现场振动测试,从时域、频域多个方面分析了列车荷载作用下黄土斜坡场地的振动特性,进而分析黄土斜坡场地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速度的列车通过时路堤段阶梯式黄土斜坡场地在不同的阶梯田边缘位置会出现加速度和振动加速度级反弹增大的现象;各个测点的振动频率主要集中在10~80 Hz,各个测点的主频分布明显不同,列车以不同速度经过同一测点时,其振动频率分布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阶梯式黄土斜坡场地 场地效应 加速度级 三分之一倍频程
原文传递
阳泉矿区首采大采高综采面矿压规律实测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屠洪盛 李智勇 +1 位作者 敖雨 孙璐璐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1-63,共3页
寺家庄煤矿15104工作面是阳泉矿区首个大采高综采工作面,为了了解工作面矿压规律,对15104工作面进行了现场矿压实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工作面初次来压步距为35.8m,周期来压步距为17.9m,动载系数为1.48,工作面中部来压超前于两端1~2m,支... 寺家庄煤矿15104工作面是阳泉矿区首个大采高综采工作面,为了了解工作面矿压规律,对15104工作面进行了现场矿压实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工作面初次来压步距为35.8m,周期来压步距为17.9m,动载系数为1.48,工作面中部来压超前于两端1~2m,支架初撑力偏低。实测结果对相同条件下煤层开采采场围岩控制和指导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采高综采 矿压规律 来压步距 矿压实测
下载PDF
广东海岛的森林立地分类与营林措施 被引量:4
16
作者 曹洪麟 丘向宇 《广东林业科技》 1997年第3期9-13,共5页
根据广东海岛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其森林立地同属北热带森林立地带;海岛森林立地区;并可分成为6个立地类型组和17个立地类型。
关键词 广东 海岛 森林立地 营林措施
下载PDF
紫水鸡冬季觅食地选择 被引量:5
17
作者 胡军华 胡慧建 +1 位作者 杨道德 蒋志刚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1-296,共6页
2006年11月-2007年2月,在广东海丰鸟类自然保护区采用样方法研究了紫水鸡(Porphyrio porphyrio)的冬季觅食地选择。研究结果显示,紫水鸡在冬季对觅食地植被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偏爱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对62个觅食地样方18个... 2006年11月-2007年2月,在广东海丰鸟类自然保护区采用样方法研究了紫水鸡(Porphyrio porphyrio)的冬季觅食地选择。研究结果显示,紫水鸡在冬季对觅食地植被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偏爱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对62个觅食地样方18个因子的主成分分析表明,草本密度、草本均高、草本盖度、灌木种类、水质和水位这6个因子是冬季觅食地选择的主要因子。判别分析结果表明,枯高、动物性食物丰富度、距大道距离、草本种类、距小道距离、距所处水面边缘距离是区别冬季觅食地和对照地样方的主要参数,判别准确率可达78.1%。紫水鸡冬季多选择在水葱或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等草本植被生长良好、具有特定水位或水质及中等程度的人为干扰的地方觅食。因此,该地区冬季觅食地的恢复和保护对紫水鸡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水鸡 觅食地选择 主成分分析 判别分析
下载PDF
探讨整体性分析思维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运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蔡伟红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0年第6期67-68,共2页
以昆明市澄江县澄波路设计为例,在该城市道路设计中,全面分析路网空间优化的理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整理、评审和反馈,使规划成果更符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具有良好的落地性,避免了规划道路网站在开发建设过程中的项目浪费和冲突。
关键词 规划 台阶地貌 落地 场地高程控制
下载PDF
栗斑腹鵐的栖息地和巢址选择 被引量:30
19
作者 高玮 王海涛 孙丹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65-672,共8页
于 1 999到 2 0 0 1年 5月至 7月连续 3a在吉林省镇赉县大岗林场 ,采用样地法和样方法 ,对栗斑腹的栖息地选择和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此鸟的繁殖是在草甸草原 +杏树环境下进行的 ,对栖息地样方和对照样方的对比分析得出 ,... 于 1 999到 2 0 0 1年 5月至 7月连续 3a在吉林省镇赉县大岗林场 ,采用样地法和样方法 ,对栗斑腹的栖息地选择和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此鸟的繁殖是在草甸草原 +杏树环境下进行的 ,对栖息地样方和对照样方的对比分析得出 ,杏树最大高度、5 0 m半径圆内杏树数量、贝加尔针茅数量、大油芒数量、植物盖度、火绒草平均高度、贝加尔针茅最大高度、兴安胡枝子平均高度 8个因子是影响其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通过对 46个巢的研究发现 ,大多数栗斑腹把巢建在贝加尔针茅下面 ,巢出入口方向多为东南 45°和西南 45°。对 46巢的 2 7个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结果发现植物盖度、火绒草高度、鸢尾数量、巢出入口方向、1 0 m内杏树数量、30 m内杏树数量、裸地面积这 6个因子是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对 46巢 2 6个巢址和非巢址因子进行判别分析 ,植物盖度、大油芒、乳浆大戟高度、石竹数量、线叶菊高度和 30 m内杏树数量等 6个因子 ,为巢位选择的主要因子。两种分析结果基本相似。总之 ,栗斑腹喜欢在植被盖度大、杏树相对多、贝加尔针茅和大油芒的密度大、食物资源丰富的区域内营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选择 巢址选择 主成分分析 判别分析 栗斑腹鵐 雀形目
下载PDF
乌江渡坝址岩溶发育特征及其防渗方案设计 被引量:2
20
作者 宋汉周 漆富冬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2年第2期59-65,共7页
乌江渡水电站是我国成功地兴建在岩溶地区的大型水电工程。岩溶渗漏是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本文结合工程的运行情况,对坝址区岩溶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指出浅部岩溶与深部岩溶的发育均受到多因素的制约,但是在不同的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通... 乌江渡水电站是我国成功地兴建在岩溶地区的大型水电工程。岩溶渗漏是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本文结合工程的运行情况,对坝址区岩溶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指出浅部岩溶与深部岩溶的发育均受到多因素的制约,但是在不同的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通过对岩溶洞穴堆积物特征及岩溶水质的分析,指出岩溶发育阶段在垂向上具有不一致性;文章还对巨厚可溶岩层中产生渗流的有效厚度问题作了初步讨论,并指出其在防渗方案设计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坝址 岩溶发育 防渗 大型水电工程 工程地质 乌江渡水电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