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0篇文章
< 1 2 8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5年3月特大磁暴期间中国区域电离层TEC NeuralProphet预报模型研究
1
作者 马彬 黄玲 +5 位作者 吴晗 楼益栋 章红平 陈德忠 王高阳 黄良珂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2-460,共9页
延迟是全球卫星导航定位中重要的误差源之一,提高电离层TEC建模和预报精度对改善卫星导航定位精度至关重要.本文构建了以太阳辐射通量指数F_(10.7)、地磁活动指数Dst、地理坐标和中国科学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AS)GIM数据为... 延迟是全球卫星导航定位中重要的误差源之一,提高电离层TEC建模和预报精度对改善卫星导航定位精度至关重要.本文构建了以太阳辐射通量指数F_(10.7)、地磁活动指数Dst、地理坐标和中国科学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AS)GIM数据为输入参数的NeuralProphet神经网络模型(NP模型),实现在2015年3月特大磁暴期中国区域电离层TEC短期预报.为验证NP模型的预报精度,本文同时构建了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 Neural Network,LSTM)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统计分析表明,NP模型在磁暴期(2015年DOY076-078)TEC预报值RMSE和RD分别为0.83 TECU和3.13%,绝对和相对精度较LSTM模型分别提高1.49 TECU和10.25%;且NP模型RMSE优于1.5 TECU的比例达97.24%,远高于LSTM模型.NP模型预报值与CAS具有较好一致性和无偏性,偏差均值仅为-0.01 TECU,而LSTM模型预报值的均值偏大,偏差均值为1.49 TECU.从低纬到中纬度的三个纬度带内,NP模型RMSE分别为1.12、0.83和0.44 TECU,精度比LSTM模型提高1.94、1.56和1.23 TECU.整体上,在磁暴期NP模型预报性能明显优于LSTM模型,能够精细描述中国区域电离层TEC时空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tec NeuralProphet神经网络 LSTM神经网络 短期预报 磁暴期
下载PDF
子午工程二期GNSS电离层TEC与闪烁监测仪样机测试及数据对比分析
2
作者 王铮 曹光伟 +4 位作者 胡连欢 谭广远 尚社平 胡鹏 陈志青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4年第1期77-93,共17页
子午工程二期电离层TEC与闪烁接收机布网采用国产设备.经过连续3天的运行测试,本文以同台站同天线的国外对比设备PolaRx5数据为参考,对样机的数据进行质量评估.对于科学研究,数据的连续性和有效性,VTEC、幅度闪烁指数、相位闪烁指数这... 子午工程二期电离层TEC与闪烁接收机布网采用国产设备.经过连续3天的运行测试,本文以同台站同天线的国外对比设备PolaRx5数据为参考,对样机的数据进行质量评估.对于科学研究,数据的连续性和有效性,VTEC、幅度闪烁指数、相位闪烁指数这三项数据的精度是最重要的指标.本文根据科研场景设计了这些方面的数据比较标准,评估样机的数据质量,并对两种设备探测结果特征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为数据准确性的评估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午工程 GNSS电离层tec与闪烁监测仪 样机测试 数据质量
下载PDF
电离层层析辅助等离子体泡的TEC空间梯度研究
3
作者 尹萍 纵瑞龙 《电波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9-127,共9页
在严重的电离层活动时,发生的极端电离层扰动会对GNSS地基增强系统(Ground-based Augmentation Systems, GBAS)的用户构成完好性威胁,例如中国低纬地区出现的等离子体泡现象。本文针对等离子体泡造成的TEC空间梯度展开研究,提出了一种... 在严重的电离层活动时,发生的极端电离层扰动会对GNSS地基增强系统(Ground-based Augmentation Systems, GBAS)的用户构成完好性威胁,例如中国低纬地区出现的等离子体泡现象。本文针对等离子体泡造成的TEC空间梯度展开研究,提出了一种电离层层析辅助研究等离子体泡造成的TEC空间梯度的方法。首先,通过多分辨率电离层层析成像技术重构中国及周边中低纬地区在2017-09-08T12:00—17:00UT扰动最强烈时段的电离层层析图像,发现该时段内中国低纬地区出现电子密度耗竭的等离子体泡现象;其次,利用短基线双站法和时间步长法两种方法计算等离子体泡附近区域TEC空间梯度;最后,结合两者进行比较研究,验证了较大的TEC空间梯度往往存在于等离子体泡的侧壁周围,如本文在14:06UT出现在香港空域附近的最大TEC空间梯度为133.16 mm/km。同时还可以看出:层析反演的电离层图像不仅能直观地分析等离子体泡的三维电子密度分布,还可以帮助发现TEC空间大梯度产生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层析 等离子体泡 tec空间梯度 短基线双站法 时间步长法
下载PDF
EC-wP、EC-T和TEC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的疗效比较
4
作者 于伟伟 郭晨辉 刘爱霞 《癌症进展》 2023年第4期458-461,共4页
目的探讨表柔比星+环磷酰胺序贯紫杉醇(EC-wP)方案、表柔比星+环磷酰胺序贯多西他赛(EC-T)方案及多西他赛+表柔比星+环磷酰胺(TEC)方案治疗乳腺癌的疗效。方法将90例乳腺癌患者根据化疗方案不同分为EC-wP组、EC-T组、TEC组,每组30例。比... 目的探讨表柔比星+环磷酰胺序贯紫杉醇(EC-wP)方案、表柔比星+环磷酰胺序贯多西他赛(EC-T)方案及多西他赛+表柔比星+环磷酰胺(TEC)方案治疗乳腺癌的疗效。方法将90例乳腺癌患者根据化疗方案不同分为EC-wP组、EC-T组、TEC组,每组30例。比较3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预后、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53(CA153)、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wP组患者3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高于EC-T组和TEC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3组患者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较化疗前降低,EC-wP组和EC-T组患者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低于TEC组,EC-wP组患者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低于EC-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C-wP组和EC-T组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均低于TEC组,EC-wP组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低于EC-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wP、EC-T、TEC化疗方案在乳腺癌治疗中均具有良好的效果,但相较于EC-T、TEC化疗方案,EC-wP化疗方案的安全性较高,治疗效果较为显著,治疗后可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wP方案 EC-T方案 tec方案 乳腺癌 疗效
下载PDF
2009年6至7月华南地区电离层TEC扰动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黄江 邓柏昌 +3 位作者 徐杰 黄林峰 刘伟峰 赵文化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39-746,共8页
电离层TEC(Total Electron Content)扰动与多种扰动源相关联.2009年6至7月期间存在地震和日全食的扰动源.利用广州地区GPS监测网在2009年6至7月连续监测到的TEC数据,通过采用前15天数据的滑动窗口对数据进行处理,从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布... 电离层TEC(Total Electron Content)扰动与多种扰动源相关联.2009年6至7月期间存在地震和日全食的扰动源.利用广州地区GPS监测网在2009年6至7月连续监测到的TEC数据,通过采用前15天数据的滑动窗口对数据进行处理,从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布两方面分析了华南地区电离层TEC扰动特征.结果显示,2009年6至7月华南地区电离层TEC扰动和该时期发生的地震以及日全食事件可能有关联;2009年7月多个地震发生引起的电离层扰动特征为,震前出现的是正异常,发震当天或震后有可能是正异常,也有可能是负异常;7月22日日全食当天TEC扰动为正异常,推测该正异常是地磁活动、地震活动及日全食综合效应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tec tec空间和时间分布 太阳日全食 tec扰动源
下载PDF
联合半参数和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的全球电离层TEC短期预报
6
作者 罗小敏 曹光胤 +3 位作者 潘雄 边少锋 李扬 张旭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07-1819,共13页
半参数球谐函数(Semiparametric Spherical Harmonic,Semi-SH)模型能减少电离层预报模型误差以及残余周期带来的系统误差.但是半参数球谐函数模型中窗宽参数的选取会带来一定的估计偏差,本文利用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ong-Short Term Mem... 半参数球谐函数(Semiparametric Spherical Harmonic,Semi-SH)模型能减少电离层预报模型误差以及残余周期带来的系统误差.但是半参数球谐函数模型中窗宽参数的选取会带来一定的估计偏差,本文利用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ong-Short Term Memory Networks,LSTM)在非平稳性时间序列预报中的良好适应性,提出了一种联合Semi-SH与LSTM(Semi-SH-LSTM)的全球电离层TEC短期组合预报模型,适用于1—5天的短期预报.Semi-SH-LSTM模型通过预报球谐函数系数解算全球电离层TEC,利用二次多项式和半参数核估计方法分别拟合球谐系数趋势项和周期项,最后基于LSTM对拟合残差进行补偿预报.本文利用欧洲定轨中心(Center for Orbit Determination in Europe,CODE)球谐函数系数产品,采用单天预报和多天预报两种实验方案验证Semi-SH-LSTM模型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Semi-SH模型和综合半参数与自回归模型,Semi-SH-LSTM模型的单天全球TEC预报残差RMS值分别提升了12.6%和13.1%;误差小于1 TECU占比分别提升了4.9%、4.6%.基于Semi-SH-LSTM模型的多天全球TEC预报残差RMS值分别提升了10.5%和8.5%,误差小于1 TECU占比提升了3.9%和3.2%.同时,半参数LSTM组合预报模型每预报一天耗时约在2 h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STM 电离层tec预报 半参数核估计
下载PDF
一种改进的单站TEC快速估计与短期预报方法
7
作者 姜子欣 章浙涛 +3 位作者 何秀凤 李媛 袁海军 何丛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74-480,共7页
为解决电离层产品大多基于格网形式及传统预报模型精度较低等问题,采用加权函数方法计算单站TEC,并提出一种基于滑动窗口改进的MEA-BP(MW-MEA-BP)预报模型。选取不同纬度的IGS测站,分别对太阳活动低年和太阳活动高年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 为解决电离层产品大多基于格网形式及传统预报模型精度较低等问题,采用加权函数方法计算单站TEC,并提出一种基于滑动窗口改进的MEA-BP(MW-MEA-BP)预报模型。选取不同纬度的IGS测站,分别对太阳活动低年和太阳活动高年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验证。结果表明,本文单站TEC估计方法快速可靠,在短期预报方面,MEA-BP模型较BP模型有明显改进。当TEC变化剧烈时,本文MW-MEA-BP模型的预报精度较BP模型提高71.8%~90.6%,较MEA-BP模型提高13.9%~54.4%。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定位用户提供先验准确的电离层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 单站 电离层估计 电离层建模 电离层短期预报
下载PDF
基于法拉第旋转角的TEC反演技术研究
8
作者 李庆丰 方涵先 +1 位作者 唐满 龙燕飞 《电波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38-547,共10页
基于星载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法拉第旋转角的测量原理,提出一种计算全球电离层电子总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的新方法.通过“天拓五号”卫星上搭载的AIS接收机和极化天线,利用极化天线接... 基于星载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法拉第旋转角的测量原理,提出一种计算全球电离层电子总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的新方法.通过“天拓五号”卫星上搭载的AIS接收机和极化天线,利用极化天线接收到的功率信息计算出法拉第旋转角,通过TEC与法拉第旋转角之间的转换关系反演出TEC值,并基于Kriging方法估算出的TEC值进行区域TEC地图的构建.结果表明,利用本文方法测量出的TEC值与IGS探测到的TEC值最大误差比例为10%左右,误差一般在0.3~0.8 TECU,估计值与IGS探测到的TEC值最大相差1.5 TECU.估算结果与IGS探测得到的TEC值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拉第旋转角 星载自动识别系统(AIS) 电离层电子总含量(tec)测量 区域地图 实时监测
下载PDF
Analysis of Anomalous Enhancement in TEC and Electron Density in the China Region Prior to the 17 March 2015 Geomagnetic Storm Based on Ground and Space Observations 被引量:1
9
作者 Xiaoyun CHENG Dongjie YUE +2 位作者 Changzhi ZHAI Yutian CHEN Xunzhe YIN 《Journal of Geodes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CSCD 2023年第2期40-50,共11页
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and electron density enhancement were observed on the day before 17 March 2015 great storm in the China Region.Observations from ground-and space-based instruments a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 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and electron density enhancement were observed on the day before 17 March 2015 great storm in the China Region.Observations from ground-and space-based instruments a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the pre-storm enhancement.TEC enhancement was observed from 24°N to 30°N after 10:00 UT at 105°E,110°E and 115°E longitudes on March 16.The maximum magnitude of TEC enhancement was more than 10 TECU and the maximal relative TEC enhancement exceeded 30%.Compared with geomagnetic quiet days,the electron density of Equatorial Ionization Anomaly(EIA)northern peak from Swarm A/C satellites on March 16 was larger and at higher latitudes.NmF2 enhanced during 11:30—21:00 UT at Shaoyang Station and increased by 200%at~16:00 UT.However,TEC and electron density enhancement were not accompanied by a significant change of hmF2.Most research has excluded some potential mechanisms as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for storm-time density enhancements by establishing observational constraints.In this paper,we observed pre-storm enhancement in electron density at different altitudes and Equatorial Electrojet(EEJ)strength results derived from ground magnetometers observations suggest an enhanced eastward electric field from the E region probably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is ev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quatorial Ionization Anomaly(EIA) electron density geomagnetic storm 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 zonal electric field
下载PDF
Observations of TEC Depletion,Periodic Structure of TEC,ROTI and Scintillation Associated with ESF Irregularities over South China 被引量:1
10
作者 DENG Kun MA Yonghui +2 位作者 LIU Minbo GUO Zhixiong WANG Shu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31-340,共10页
The observations of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 scintillation,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depletion,the periodic structure of TEC and Rate of TEC Index(ROTI) over south China were presented.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 The observations of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 scintillation,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depletion,the periodic structure of TEC and Rate of TEC Index(ROTI) over south China were presented.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GPS observations at stations of Shenzhen and Guangzhou from 2011 to 2012.This study reported that the ratio of simultaneous occurrences of TEC depletions with strong scintillation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EC depletions with weak scintillations in vernal and autumnal equinoxes of 2011 over South China.The number of the periodic structures of TEC with depletion contained was greater than that with no depletion contained corresponding to strong scintillations.The structure of the slab of plasma irregularities c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simultaneous occurrences of TEC depletion with strong scintillations and ROTI.Before and during the occurrences of strong scintillation,there was Large-Scale Wave Structure(LSWS) which provided the seed ionization perturbation to trigger ESF irregularities and contributed to the periodic structure of TE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scintillation 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 tec depletion Periodic structure of tec Rate of tec Index(ROTI)
下载PDF
基于KF-LSTM组合模型的短期电离层TEC预测
11
作者 李磊 黎竞 杨晨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20-1025,共6页
针对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时间序列非线性、非平稳性等特点,提出以卡尔曼滤波对电离层TEC数据进行预处理为基础,融合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模型,构建KF-LSTM短期电离层组合模型预测TEC的方法,并利用该模型预测2016年和2018年4个时段的高... 针对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时间序列非线性、非平稳性等特点,提出以卡尔曼滤波对电离层TEC数据进行预处理为基础,融合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模型,构建KF-LSTM短期电离层组合模型预测TEC的方法,并利用该模型预测2016年和2018年4个时段的高、中、低纬度及赤道地区36个格网点提前1 d的电离层TEC。结果表明,KF-LSTM组合模型预测效果优于传统BP神经网络模型和单纯的LSTM模型。在赤道地区,其预测效果与C1PG模型相当;在15°~75°N地区,其预测效果优于C1PG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tec 卡尔曼滤波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短期预测
下载PDF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两次强震前卫星热红外及TEC趋势异常分析
12
作者 唐好丛 廖洪月 +1 位作者 吴佳 王刚 《地震科学进展》 2023年第10期449-461,共13页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连续2次7.8级地震是一次显著的地质构造运动,也是一个特别典型的科学实验场景。当前各类观测数据较为丰富,为全球学者验证自己的猜想和进行模型实验提供了绝佳的机会。本文利用自行研究的热红外年均线差值振幅增强比...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连续2次7.8级地震是一次显著的地质构造运动,也是一个特别典型的科学实验场景。当前各类观测数据较为丰富,为全球学者验证自己的猜想和进行模型实验提供了绝佳的机会。本文利用自行研究的热红外年均线差值振幅增强比法和TEC(Total Electron Content,电离层总电子含量)微观异常事件滑动年均线法研究发现,分别于2022年4月底至5月上旬、8月,在震中区域东西两侧曾出现高强度热红外异常;震前约1个月,震中东西两侧及北部区域同步热红外活跃性显著增强,尤其是北部区域其年线差值振幅增强比值在2023年1月31日创新高,是2018年以来最高记录,且为震前4年平均水平的2.5倍。TEC微观异常事件滑动年均线法研究显示,震中及附近区域TEC微观异常事件年线值从2021年开始快速下降,震前均值创历史最低水平,其年均值降至2000年以来高点的25%。热红外及TEC 2种异常在时间、空间上存在高度重叠,且地震发生在以上2种异常区域内,说明2种异常与本次地震系列可能存在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耳其地震 热红外 振幅增强比法 tec 微观异常事件
下载PDF
基于GPS数据的地震前电离层TEC异常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孟泱 王泽民 鄂栋臣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1-84,共4页
选取印度洋区域7个IGS站,运用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地震前后共计25 d的GPS观测数据,计算出高时空分辨率的VTEC。综合考虑了太阳和地磁活动参数,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详尽阐释了地震发生前TEC减小的电离层异常现象。
关键词 地震 电离层 GPS tec Vtec
下载PDF
基于GPS技术实时监测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期间长三角区域电离层TEC变化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虎 王解先 +3 位作者 白贵霞 王潜心 李浩军 朱卫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718-1726,共9页
2009年7月22日上午发生的日全食是21世纪持续时间最长的日全食,其全食带覆盖了中国中部的长江流域,为研究日全食对电离层的影响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为此本文通过卡尔曼滤波算法实现了实时求解TEC和GPS系统硬件延迟,为实时监测日全食... 2009年7月22日上午发生的日全食是21世纪持续时间最长的日全食,其全食带覆盖了中国中部的长江流域,为研究日全食对电离层的影响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为此本文通过卡尔曼滤波算法实现了实时求解TEC和GPS系统硬件延迟,为实时监测日全食期间电离层变化提供了绝对的电离层TEC.采用上海和浙江区域内GPS网的观测数据,建立了实时区域电离层延迟模型,进而计算出了实时的VTEC和TEC变化率.同时考虑太阳和地磁活动参数,综合上述方法详细分析和讨论了长三角区域在此次日全食期间的TEC变化的电离层异常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全食 电离层 tec Vtec GPS 卡尔曼滤波 GPS系统硬件延迟
下载PDF
两次强震前华南地区电离层TEC异常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杨马陵 邓柏昌 +1 位作者 赵文化 黄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17,21,共6页
基于广州GPS-TEC监测网的VTEC数据,用连续15天的平均值和标准差作为参考,分析了华南地区电离层VTEC异常在2006年12月26日台湾南部恒春海域7.2级地震和2008年5月12日汶川8级地震前的活动特征。结果发现:强震前8天内,华南地区电离层连续... 基于广州GPS-TEC监测网的VTEC数据,用连续15天的平均值和标准差作为参考,分析了华南地区电离层VTEC异常在2006年12月26日台湾南部恒春海域7.2级地震和2008年5月12日汶川8级地震前的活动特征。结果发现:强震前8天内,华南地区电离层连续出现异常扰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两次强震前华南地区电离层VTEC的异常响应特征,并和相关文献提到的强震前VTEC异常特征进行了对比,进而对地震引起电离层扰动的机理作了初步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tec 地震电离层Vtec异常 台湾7.2级地震 汶川8级地震 扰动机理
下载PDF
基于TEC的恒温电路控制系统
16
作者 沈露萍 《机电技术》 2023年第4期17-19,共3页
为了适应不同功率,在对自动控制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高精度,并且适用于多种功率半导体制冷器(TEC)的恒温控制系统,以STM32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运用自适应算法PID对目标温度进行差别矫正,温控精度可达0.1℃,功率涵盖范围广... 为了适应不同功率,在对自动控制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高精度,并且适用于多种功率半导体制冷器(TEC)的恒温控制系统,以STM32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运用自适应算法PID对目标温度进行差别矫正,温控精度可达0.1℃,功率涵盖范围广,具有体积小、效率高、可靠性高、驱动能力强等特点,能为各类应用场合提供恒定的温度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温控制 tec 电路 PID
下载PDF
基于非改正TEC的电离层掩星反演方法 被引量:2
17
作者 林剑 吴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1-56,共6页
为消除LEO轨道以上的电离层影响,需采用LEO轨道以下的改正TEC进行电离层掩星反演,这必然引入近似误差。为避免其误差,提出了一种改善方法——基于非改正TEC的电离层反演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模拟掩星观测数据和实测掩星观测数据的反演... 为消除LEO轨道以上的电离层影响,需采用LEO轨道以下的改正TEC进行电离层掩星反演,这必然引入近似误差。为避免其误差,提出了一种改善方法——基于非改正TEC的电离层反演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模拟掩星观测数据和实测掩星观测数据的反演。结果表明:1)无论是基于模拟数据还是实测数据,非改正TEC反演精度较改正TEC反演精度均有所提高,尤其对于较低LEO轨道,提高更为明显;2)在模拟和实测数据反演中,有些通过改正TEC方法反演的结果出现严重偏差,而非改正TEC反演的结果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无线电掩星 改正tec反演 非改正tec反演 电离层 测高仪
下载PDF
AMI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QTc、Tp-Tec间期变化及其与心功能的相关性
18
作者 姚丽红 王亚亚 张媛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3年第12期2075-2078,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矫正后心室收缩时间(QTc)、校正后T波峰末(Tp-Tec)间期变化,并分析其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聊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3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室性心...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矫正后心室收缩时间(QTc)、校正后T波峰末(Tp-Tec)间期变化,并分析其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聊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3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分组,其中52例有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作为观察组,78例无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心功能指标[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肌钙蛋白(cTnI)、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QTc、Tp-Tec间期,采用Pearson法分析QTc、Tp-Tec间期与心功能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NYHA分级Ⅲ~Ⅳ级患者多于对照组,NT-proBNP、cTnI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LVEF、SV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入院时QTc、Tp-Tec间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院时QTc、Tp-Tec间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QTc、Tp-Tec间期与NYHA分级、NT-proBNP、cTnI均呈正相关,与LVEF、SV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AMI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QTc、Tp-Tec间期明显升高,且QTc、Tp-Tec间期与心功能均具有明显相关性,临床上应予以密切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室性心律失常 心电图 矫正后心室收缩时间 校正后T波峰末
下载PDF
北美与东亚中纬地区电离层TEC变化的EOF建模和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姚新 赵必强 +1 位作者 刘立波 万卫星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56-565,共10页
考察了北美(30°N—50°N,140°W—50°W)与东亚(42.5°N—57.5°N,65°E—140°E)中纬地区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的变化.TEC数据来自美国喷气动力实验室(JPL)约15年的全球电离层图(Global Ionospheric... 考察了北美(30°N—50°N,140°W—50°W)与东亚(42.5°N—57.5°N,65°E—140°E)中纬地区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的变化.TEC数据来自美国喷气动力实验室(JPL)约15年的全球电离层图(Global Ionospheric Map,GIM)数据.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s,EOF)得到上述两地区前三阶本征模及相关时间系数,分别约占TEC总变化的99.57%和99.79%.结果表明,两地区前三阶:EOF分量所表现出的TEC变化基本一致.第一阶EOF分量表现为受太阳活动调制的半年变化;第二阶EOP、分量表现为关于零磁偏线的经向电子浓度东西不对称结构,计算表明该结构与受地磁偏角控制的热层纬向水平风引起的等离子体向上漂移密切相关;第三阶EOF分量表现为磁倾控制的热层子午向风引起的等离子体向上漂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tec 经验正交函数(EOF) 半年/年变化 tec东西不对称
下载PDF
利用IGS数据分析全球TEC的周年和半年变化特性 被引量:42
20
作者 余涛 万卫星 +3 位作者 刘立波 唐伟 栾晓莉 杨光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43-949,共7页
利用太阳活动高年(2000年)IGS提供的全球TEC数据,采用傅里叶展开的方法,分析了白天电离层TEC周年和半年变化的全球特征.结果显示:电离层TEC周年变化幅度在南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较大、赤道和低纬地区很小.半年变化的幅度在“远极地区”(... 利用太阳活动高年(2000年)IGS提供的全球TEC数据,采用傅里叶展开的方法,分析了白天电离层TEC周年和半年变化的全球特征.结果显示:电离层TEC周年变化幅度在南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较大、赤道和低纬地区很小.半年变化的幅度在“远极地区”(远离地球南北地磁极点的东北亚和南美地区)比“近极地区”(靠近地球南北地磁极点的北美和澳大利亚)大得多.进一步的统计显示,全球大部分地区TEC在春秋月份出现最大值,北半球近极地区最大值在冬季出现.南半球的南美和澳大利亚部分地区,最大值出现在夏季.同样,采用傅里叶方法分析了中性大气模式MSIS90计算的全球大气原子分子浓度比值([O/N2])的数据,发现在南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中性成分[O/N2]周年变化幅度较大且有明显的冬季异常现象,依据Rishbeth等提出的理论,我们认为大气成分[O/N2]可能对TEC周年变化的产生有重要作用,并且也是TEC在近极地区出现冬季异常现象的主要原因.TEC半年变化的全球分布特征形成的原因较复杂,我们初步分析可能是由于中性成分[O/N2]、太阳天顶角控制的电离层光化学产生率变化共同作用而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tec 周年变化 半年变化 冬季异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