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实践探索——以江苏省宜兴市太华镇为例
1
作者 王双双 《建设科技》 2024年第1期66-69,73,共5页
传统村落作为农耕文明的重要产物,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江苏以省级传统村落作为重要抓手,探索适应本省实际的保护发展实践工作。文章基于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地方实践,以宜兴市太华镇为例,从村落分布、选址与格局以及物质资... 传统村落作为农耕文明的重要产物,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江苏以省级传统村落作为重要抓手,探索适应本省实际的保护发展实践工作。文章基于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地方实践,以宜兴市太华镇为例,从村落分布、选址与格局以及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三个方面阐释其境内分布的传统村落特征,并针对目前存在的“管报不管保”“单个村落保护弊端”以及“保护与发展矛盾”等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传统村落 太华镇 传统村落特征 保护发展建议
下载PDF
Discovery of Paleogene Sporopollen from the Matrix Strata of the Naij Tal Group-Complex in the Eastern Kunlun Orogenic Belt 被引量:6
2
作者 GUO Xianpu WANG Naiwen DING Xiaozhong ZHAO Min WANG Dan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4期490-497,共8页
The Naij Tai Group-complex is a suite of tectonic-sedimentary méiange aggregation of the Eastern Kunlun orogenic belt, which is composed of two parts, i.e. the exotic blocks of various ages and the matrix strata.... The Naij Tai Group-complex is a suite of tectonic-sedimentary méiange aggregation of the Eastern Kunlun orogenic belt, which is composed of two parts, i.e. the exotic blocks of various ages and the matrix strata. On the basis of coral, brachiopod and gastropod fossils found in the exotic blocks, the age of this group-complex was once defined to the Late Ordovician or the Paleozoic. This paper reports for the first time 44 genera and 31 species of Mid-Late Oiigocene sporopoilen in samples from the matrix strata in this group-complex and the Paleogene Quercoidites-Persicarioipollis assemblage is named. The paper aims to provide some detailed evidence for determining the age of the matrix strata in this group-complex based upon a study at the Caiyuanzigou section, which would be of great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this group-complex as a suite of tectonic-sedimentary méiange aggregation. The new finding will certainly benefit from now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mechanism for the Eastern Kunlun orogenic be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ij Tai group-complex PALEOGENE sporopoilen méiange aggregation Eastern KunlunIt Orogenic Belt
下载PDF
华北南缘舞钢太华杂岩变泥质岩变质作用:变质P-T轨迹与锆石U-Pb年龄
3
作者 戴青青 仝来喜 +3 位作者 刘兆 李超 吴浩博 龙晓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301-2329,共29页
太华杂岩在华北中部造山带南缘舞钢地区存在出露,本文选取该地3个变泥质片麻岩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岩石学、相平衡模拟和锆石U-Pb年龄分析等综合研究。结果显示其普遍保留了三个变质阶段的矿物组合:进变质阶段(M1)矿物组合主要以矿物... 太华杂岩在华北中部造山带南缘舞钢地区存在出露,本文选取该地3个变泥质片麻岩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岩石学、相平衡模拟和锆石U-Pb年龄分析等综合研究。结果显示其普遍保留了三个变质阶段的矿物组合:进变质阶段(M1)矿物组合主要以矿物包裹体保存在石榴子石变斑晶之中,峰期变质阶段(M2)矿物组合主要保存在基质中,退变质阶段(M3)矿物组合以石榴子石变斑晶周围的后成合晶矿物组合为代表。石榴镁铁闪石黑云二长片麻岩M1矿物组合为Bt1+Pl1+Ilm1+Qz1±Amp1,M2矿物组合为Grt2+Bt2+Pl2+Amp2+Qz2+Mt2±Ilm2,其P-T条件为810~855℃、0.8~1.0GPa,M3矿物组合为:Bt3+Pl3+Qz3+Amp3±Ilm3±Mt3。2个石榴夕线黑云片麻岩M1矿物组合为Bt1+Sil1+Mt1+Ilm1+Qz1±Pl1±Rt1,M2矿物组合为Grt2+Bt2+Sil2+Qz2±Pl2±Ilm2±Mt2,其P-T条件为795~850℃、0.7~0.9GPa,M3矿物组合为Bt3+Sil3+Qz3±Pl3±Ilm3±Mt3±Rt3。结果表明舞钢变泥质片麻岩记录了近等温降压(TTD)的顺时针P-T轨迹,这样的P-T轨迹反映了一个碰撞造山的过程。锆石U-Pb年龄结果指示这些片麻岩源区时代为~2.86Ga,原岩形成年龄为~2.36Ga,在约1.96~1.84Ga期间经历了高级变质作用,而约1.84~1.80Ga可能代表了其退变质作用时间。这表明中部造山带的南部可能经历了一期拉长的构造-热事件(约1.96~1.80Ga),持续时间长达~160Myr之久,可能代表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和西部陆块在古元古代沿着中部造山带的俯冲-碰撞造山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中部造山带 舞钢地区 太华变质杂岩 变质P-T轨迹 锆石U-PB年龄
下载PDF
河南省鲁山—舞钢地区含石墨岩系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韩长寿 张燕赞 +3 位作者 朱林杰 蒋芹 赵静 许芸 《矿产与地质》 2023年第3期562-570,共9页
为研究含石墨岩系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并揭示孔兹岩系变质原岩的物源成分和沉积环境,通过研究含石墨岩系岩石的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对含石墨岩系的变质原岩、成岩物质来源以及源区环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含石墨岩系具低铝的特... 为研究含石墨岩系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并揭示孔兹岩系变质原岩的物源成分和沉积环境,通过研究含石墨岩系岩石的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对含石墨岩系的变质原岩、成岩物质来源以及源区环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含石墨岩系具低铝的特点,Al_(2)O_(3)、K_(2)O、Na_(2)O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11.91%、2.76%、1.67%;微量元素中大离子亲石元素含量变化相对小,高场强元素含量变化则相对较大;稀土元素呈富轻稀土的分配模式,轻、重稀土有一定分异,(La/Yb)_(N)平均值为11.50,Ce异常不明显,δEu为0.45~1.89。从而认为:区内孔兹岩系为特殊的低铝孔兹岩,岩石地球化学具有陆壳岩石特征。其变质原岩主要为碎屑沉积岩,为一套陆源海相沉积建造,物源是活动构造环境下的首次沉积,其化学风化程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兹岩系 含石墨岩系 太华群 地球化学特征 鲁山—舞钢地区
下载PDF
河南省舞钢—鲁山地区石墨矿碳硫同位素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梁存斌 王伟 +2 位作者 张燕赞 李鹏 朱林杰 《矿产与地质》 2023年第4期744-753,共10页
华北克拉通南缘是我国晶质石墨矿重要成矿带之一。本文对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的舞钢—鲁山地区石墨矿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碳同位素等方面的研究,探讨石墨矿的形成古环境、碳质来源和成矿机制。结果表明,该区太华杂岩... 华北克拉通南缘是我国晶质石墨矿重要成矿带之一。本文对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的舞钢—鲁山地区石墨矿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碳同位素等方面的研究,探讨石墨矿的形成古环境、碳质来源和成矿机制。结果表明,该区太华杂岩中的石墨矿以片麻岩型石墨矿为主,石墨片径大于0.287 mm(50目)平均占比85.50%,为大鳞片晶质石墨矿。对比华北克拉通孔兹岩系内片麻岩型石墨的δ^(13)C值中位数,该类型碳同位素由北向南逐步降低。研究区石墨矿床主要形成于古元古代晚期2.3~2.15 Ga,变质程度为高角闪岩相,古沉积环境为富氧的海陆交互相,古水体盐度主要为咸水。石墨碳同位素组成相对稳定(δ^(13)C_(V-PDB)=-20.68‰~-28.41‰),是富含原生生物有机质在沉积富集后,变质过程中脱CH4热解为乙炔和氢,乙炔再裂解为单质碳和氢,有机物经变质结晶为石墨并聚集形成石墨矿床。石墨矿层较大的δ^(34)S波动(δ^(34)S_(V-CDT)=1.64‰~6.47‰)证明当时生物的硫呼吸已经开始,也支持了研究区石墨中碳主要来源于早期沉积物中有机质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麻岩型石墨矿 太华杂岩 碳硫同位素 成因分析 舞钢—鲁山地区
下载PDF
是地层单元还是构造单元? 被引量:13
6
作者 王仁民 倪志耀 童英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81-285,共5页
古大陆边缘变质地质体性质的确定对于探讨大地构造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后期变形变质作用的影响,原先不同的构造单元往往被改造成看似完整的一套地层单元,但在同位素年龄、变质程度、岩浆活动与地层的专属组合及其空间延伸等方... 古大陆边缘变质地质体性质的确定对于探讨大地构造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后期变形变质作用的影响,原先不同的构造单元往往被改造成看似完整的一套地层单元,但在同位素年龄、变质程度、岩浆活动与地层的专属组合及其空间延伸等方面则变化很大,这在华北古陆北缘的单塔子群和南缘的太华群中最为典型。因此,笔者建议用“构造-岩相杂岩体带”填图法来取代以地层为骨架的变质岩区地质制图,这有助于确定该地区的大地构造演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单元 构造单元 构造-岩相杂岩体带 单塔子群 太华群 华北古陆 变质地质体 太古宙
下载PDF
河南鲁山地区早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环境演化 被引量:35
7
作者 杨长秀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17-533,共17页
河南鲁山地区早前寒武系划分为新太古代荡泽河岩组、TTG岩系与古元古代太华岩群铁山岭岩组、水底沟岩组、雪花沟岩组。在水底沟岩组石墨矽线片麻岩中获得最年轻的碎屑锆石SHRIMPU-Pb年龄为2.250~2.310Ga,变质锆石年龄为1.84Ga±0.0... 河南鲁山地区早前寒武系划分为新太古代荡泽河岩组、TTG岩系与古元古代太华岩群铁山岭岩组、水底沟岩组、雪花沟岩组。在水底沟岩组石墨矽线片麻岩中获得最年轻的碎屑锆石SHRIMPU-Pb年龄为2.250~2.310Ga,变质锆石年龄为1.84Ga±0.07Ga;在侵入于雪花沟岩组的石榴钾长花岗片麻岩中获得岩浆锆石SHRIMPU-Pb年龄为2.146Ga±0.02Ga,变质锆石年龄为1.87Ga±0.01Ga,从而确定太华岩群的形成时代为古元古代。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荡泽河岩组显示岛弧环境,铁山岭岩组具板内裂谷向浅海演化的特点,水底沟岩组形成于封闭的浅海,雪花沟岩组具初始洋盆的特征。该地区经历了新太古代古陆核俯冲与拼贴,古元古代地壳裂解、拉张成初始洋盆,到地体拼贴、洋盆闭合形成克拉通的漫长演化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鲁山地区 太华岩群 早前寒武系 锆石SHRIMP U-PB年龄 地球化学特征 环境演化
下载PDF
河南洛宁太华岩群斜长角闪岩的锆石^(207)Pb/^(206)Pb和角闪石^(40)Ar/^(39)Ar年龄 被引量:35
8
作者 倪志耀 王仁民 +2 位作者 童英 杨淳 戴潼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61-366,共6页
运用单颗粒锆石逐层蒸发法和角闪石^(40)Ar/^(39)Ar阶段加热法研究了河南洛宁太华岩群斜长角闪岩的同位素年龄。获得锆石^(207)Pb/^(206)Pb年龄为2675±2 Ma,角闪石^(40)Ar/^(39)Ar坪年龄和等时线年龄分别为2372.98±47.46Ma和2... 运用单颗粒锆石逐层蒸发法和角闪石^(40)Ar/^(39)Ar阶段加热法研究了河南洛宁太华岩群斜长角闪岩的同位素年龄。获得锆石^(207)Pb/^(206)Pb年龄为2675±2 Ma,角闪石^(40)Ar/^(39)Ar坪年龄和等时线年龄分别为2372.98±47.46Ma和2349.10±46.98Ma。锆石^(207)Pb/^(206)Pb年龄代表了斜长角闪岩原岩的形成时代,而角闪石^(40)Ar/^(39)Ar年龄则为其变质时代,与Sm-Nd等时线年龄(2351±103 Ma)相一致。上述年龄数据表明河南洛宁地区太华岩群形成于新太古代,在古元古代遭受过一次角闪岩相变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太华岩群 斜长角闪岩 锆石 角闪石 同位素年龄 岩相变质 岩石学
下载PDF
河南鲁山太华变质杂岩前寒武纪变质作用 被引量:17
9
作者 卢俊生 王国栋 +2 位作者 王浩 陈泓旭 吴春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062-3074,共13页
太华变质杂岩("太华群")出露于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南缘,包括自西北向东南依次出露的华山、洛宁、鲁山、舞钢等四个出露区。鲁山地区太华变质杂岩中的斜长角闪岩类,变质演化历史记录得相对最为全面,其中普遍保留了三个阶段的变质... 太华变质杂岩("太华群")出露于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南缘,包括自西北向东南依次出露的华山、洛宁、鲁山、舞钢等四个出露区。鲁山地区太华变质杂岩中的斜长角闪岩类,变质演化历史记录得相对最为全面,其中普遍保留了三个阶段的变质矿物组合。第一阶段变质矿物组合(M1)为进变质组合,以石榴子石变斑晶中的包裹体矿物组合(石英+斜长石+角闪石±单斜辉石±钛铁矿)为代表,形成于约710℃/7.8kbar的条件下。第二阶段变质矿物组合(M2)为变质高峰期组合,以石榴子石变斑晶和基质矿物组合(角闪石+斜长石+石英±单斜辉石±钛铁矿)为代表,形成于约730~810℃/8.1~11.7kbar的条件下。第三阶段的矿物组合为退变质组合,以环绕石榴子石变斑晶发育的后成合晶矿物组合(石英+斜长石+角闪石±单斜辉石±钛铁矿)为代表,形成的温度与压力条件约为730~740℃/3.5~5.7kbar。这些斜长角闪岩类记录了顺时针变质作用P-T轨迹,其中包含近等温降压的退变质过程,其中变质峰期变质条件达高角闪岩相到麻粒岩相过渡区。二次离子质谱(SIMS)探针锆石U-Pb定年表明,变质锆石年龄介于1.93~1.87Ga之间。结合其他学者发表的资料,推测华北中部造山带的中段和南段似乎在~1.95Ga即已开始了俯冲-碰撞的造山过程,而且该造山过程几乎延续了150Myr之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 鲁山 太华变质杂岩 斜长角闪岩 P-T-T轨迹
下载PDF
河南洛宁太华变质杂岩区早元古代变质作用P-T-t轨迹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36
10
作者 蒋宗胜 王国栋 +3 位作者 肖玲玲 第五春荣 卢俊生 吴春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701-3717,共17页
太华变质杂岩广泛出露于华北克拉通南缘,总体呈SW-NE向展布。在河南洛宁地区,太华变质杂岩以TTG片麻岩、斜长角闪片麻岩和变泥质片麻岩为主。斜长角闪片麻岩中可识别出三个阶段的变质矿物组合:进变质阶段矿物组合(M1)为石榴子石变斑晶... 太华变质杂岩广泛出露于华北克拉通南缘,总体呈SW-NE向展布。在河南洛宁地区,太华变质杂岩以TTG片麻岩、斜长角闪片麻岩和变泥质片麻岩为主。斜长角闪片麻岩中可识别出三个阶段的变质矿物组合:进变质阶段矿物组合(M1)为石榴子石变斑晶内部的包裹体矿物组合(Amp1+Pl1+Qtz),变质高峰期矿物组合(M2)为石榴子石变斑晶边部和基质矿物组合(Grt2+Amp2+Pl2+Qtz),退变质阶段矿物组合(M3)为"白眼圈"状后成合晶组合(Amp3+Pl3+Qtz)。运用矿物温度计与压力计估算三个阶段的P-T条件分别为:进变质阶段约600~680℃/7.0~7.6kbar,变质高峰期为680~790℃/9.5~10.7kbar,退变质阶段为580~720℃/6.5~7.6kbar。变泥质片麻岩中保留了进变质阶段(M1)包裹体矿物组合(Bt1+Pl1+Qtz)和峰期变质阶段(M2)矿物组合(Grt2+Bt2+Pl2+Qtz)两个阶段。其中未发现后期退变质反应结构,石榴子石中也未发现成分环带。P-T条件估算结果分别为:M1阶段620~710℃/4.9~5.6kbar,M2阶段710~760℃/7.3~8.3kbar。洛宁地区太华变质杂岩记录了顺时针的近等温降压型的P-T轨迹,可能经历了与华北中部造山带其它杂岩类似的变质演化过程,推测其形成于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和西部陆块沿中部造山带的拼合过程中。SIMS与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斜长角闪片麻岩记录了1938~1967Ma的变质事件,比华北中部造山带其它变质杂岩区所广泛记录的~1850Ma变质事件早了约100Ma,暗示中部造山带的拼合可能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压计 P-T轨迹 变质作用时代 太华变质杂岩 中部造山带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小秦岭金矿田成因的锶同位素约束 被引量:32
11
作者 祁进平 赖勇 +1 位作者 任康绪 唐国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2543-2550,共8页
本文报道了前人对小秦岭金矿田部分金矿床流体包裹体、赋矿围岩(太华群)、文峪花岗岩的锶同位素结果以及作者新获得的中-新元古界地层(官道口群-栾川群)的缌同位素测试结果。鉴于小秦岭金矿田的金矿床和文峪花岗岩均形成于130Ma 左右,... 本文报道了前人对小秦岭金矿田部分金矿床流体包裹体、赋矿围岩(太华群)、文峪花岗岩的锶同位素结果以及作者新获得的中-新元古界地层(官道口群-栾川群)的缌同位素测试结果。鉴于小秦岭金矿田的金矿床和文峪花岗岩均形成于130Ma 左右,作者将所有^(87)Sr/^(86)比值返算为130Ma 时的初始值,即 I_(Sr-130)比值。文峪花岗岩的8件 I_(Sr-130)=0.7077~0.7084, 平均0.7082;太华群的12件 l_(Sr-130)=0.7073~0.8090,平均0.7557;中-新元古界地层的15件 I_(Sr-130)=0.7119~0.8373,平均0.7623;赋存于太华群中的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的22件 I_(Sr-130)值变化于0.7334~0.7519,平均0.7440:赋存于文峪花岗岩中的矿脉流体包裹体7件 I_(Sr-130)=0.7135~0.71 85,平均0.7162。由此可见,赋存于太华群的金矿床 I_(Sr-130)值远高于文峪岩体,而落入太华群和中-新元古界地层的 I_(Sr-130)值范围,表明成矿流体不可能源于文峪花岗岩岩浆分异,而源于太华群和/或中-新元古界地层的变质脱水;赋存于文峪岩体中的含矿石英脉 I_(Sr-130)值低于太华群和/或中-新元古界地层,也低于太华群中的金矿床,但显著高于文峪岩体,应是高 I_(Sr-130)的成矿流体与低 I_(Sr-130)值的文峪花岗岩围岩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此,碰撞造山成岩成矿与流体作用模式可较好阐释小秦岭金矿田的成因,即,中生代扬子与华北板块碰撞过程中,由中-新元古界地层及下伏太华群组成的陆壳板片沿小河断裂向北 A 型俯冲到小秦岭金矿田之下,俯冲板片经变质脱水作用为小秦岭金矿田形成提供了成矿流体,成矿流体与赋矿围岩的相互作用造成太华群中的矿脉与文峪岩体中的矿脉具有明显不同的 I_(Sr-130)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锶同位素 小秦岭金矿田 太华群 文峪花岗岩 中-新元古界地层
下载PDF
陕西小秦岭地区太华群的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56
12
作者 时毓 于津海 +3 位作者 徐夕生 唐红峰 邱检生 陈立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3095-3108,共14页
本文对陕西华山岩体南侧一个太华群黑云斜长片麻岩进行了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分析。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其原岩为中酸性钙碱性花岗质岩石,稀土含量较低(∑REE=83.13×10-6),但富集Pb和LILE元素(如Rb、Ba)。锆石的176Hf/17... 本文对陕西华山岩体南侧一个太华群黑云斜长片麻岩进行了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分析。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其原岩为中酸性钙碱性花岗质岩石,稀土含量较低(∑REE=83.13×10-6),但富集Pb和LILE元素(如Rb、Ba)。锆石的176Hf/177Hf比值变化于0.281258~0.281404,具明显负的εHf(t)值(-6.86~-11.23)。锆石的Hf同位素模式年龄(2.96~3.24Ga)表明原岩是由中太古代地壳演化而来。对比显示小秦岭太华群黑云斜长片麻岩与鲁山地区的太华群具有相似的中太古代地壳源区,但它们的形成时代可能不同。锆石内部结构、Th/U比值以及定年结果显示小秦岭地区的太华群在~1.91Ga经历了一期重要的变质热事件,该事件与Columbia超大陆拼合时的全球性碰撞造山事件相关联。小秦岭太华群为华北克拉通块体南缘的地质单元,但各地区太华群在原岩组成、形成时代和变质时代上具有不同的特征,太华群应是一个杂岩体,至少可以解体为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两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锆石HF同位素 Columbia超大陆 太华群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豫西小秦岭地区太华杂岩中斜长角闪岩地球化学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12
13
作者 周汉文 李献华 +2 位作者 钟增球 刘颖 徐启东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87-100,共14页
小秦岭地区太华杂岩的斜长角闪岩以多种产状出露于表壳岩系和花岗质片麻岩中,经历了角闪岩相区域变质作用,形成黑云斜长角闪岩、透辉斜长角闪岩、斜长角闪岩和黑云石榴斜长角闪岩等岩石类型。根据它们的主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小秦岭地区太华杂岩的斜长角闪岩以多种产状出露于表壳岩系和花岗质片麻岩中,经历了角闪岩相区域变质作用,形成黑云斜长角闪岩、透辉斜长角闪岩、斜长角闪岩和黑云石榴斜长角闪岩等岩石类型。根据它们的主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可将其分为三类:A类较多地显示大陆边缘岛弧的地球化学特征;B类的地球化学表现为板内玄武岩的特点但仍然记录岛弧玄武岩的组成特征;C类具有板内玄武岩的特征。这三类斜长角闪岩在空间上的密切共生和地球化学演化特征说明,它们是弧后盆地扩张不同阶段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长角闪岩 地球化学 大地构造 太华杂岩 杂岩
下载PDF
华北中部造山带南缘华山地区太华变质杂岩中锆石U-Pb定年 被引量:20
14
作者 王国栋 王浩 +3 位作者 陈泓旭 卢俊生 肖玲玲 吴春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541-1551,共11页
华山太华变质杂岩出露于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最南缘,区内斜长角闪片麻岩呈"透镜状"或"似层状"产出于黑云斜长片麻岩或TTG片麻岩中。大多数含有石榴子石变斑晶的变质岩中,保留了至少3期变形形迹和3个阶段的变质矿... 华山太华变质杂岩出露于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最南缘,区内斜长角闪片麻岩呈"透镜状"或"似层状"产出于黑云斜长片麻岩或TTG片麻岩中。大多数含有石榴子石变斑晶的变质岩中,保留了至少3期变形形迹和3个阶段的变质矿物组合。本文对斜长角闪片麻岩和黑云斜长片麻岩中的锆石,进行了SIMS和LA-ICP-MSU-Pb定年。斜长角闪片麻岩的岩浆锆石年龄为2.29Ga,表明其原岩形成于古元古代。斜长角闪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中的变质锆石及锆石变质增生边年龄为1.94~1.82Ga,表明华山地区比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中段及北段其他地区普遍记录的约1.85Ga的变质事件,不仅早了约0.1Ga,且变质事件持续达0.1Ga之久。这说明华北中部造山带前寒武纪期间的构造-变质事件是一个比较漫长的复杂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山 太华变质杂岩 斜长角闪片麻岩 黑云斜长片麻岩 锆石U-PB定年 华北中部造山带
下载PDF
豫西小秦岭地区太华杂岩斜长角闪岩Sm-Nd等时线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5
15
作者 周汉文 钟增球 +2 位作者 凌文黎 钟国楼 徐启东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67-372,共6页
小秦岭地区太华杂岩以多种产状出露于表壳岩系和花岗质片麻岩中,经历了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其空间上的密切共生和地球化学演化特征说明它们是弧后盆地扩张不同阶段的产物。不同产状的斜长角闪岩几乎具有一致的Sm-Nd等时线年龄(2542... 小秦岭地区太华杂岩以多种产状出露于表壳岩系和花岗质片麻岩中,经历了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其空间上的密切共生和地球化学演化特征说明它们是弧后盆地扩张不同阶段的产物。不同产状的斜长角闪岩几乎具有一致的Sm-Nd等时线年龄(2542±57)Ma,表明斜长角闪岩形成于新太古代,不支持太华杂岩时代二分为太古古和古元古代的观点。(2542±57)Ma代表了华北地由南缘新太古代张裂事件的年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时线年龄 斜长角闪岩 华北地台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南缘太华杂岩组成及演化 被引量:35
16
作者 第五春荣 刘祥 孙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99-1018,共20页
太华杂岩位于华北克拉通南部,其组成复杂,记录了几乎所有早前寒武纪各阶段重要的地质事件;此外,由于其所处特殊地理位置,研究太华杂岩对于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地壳形成和演化、构造单元划分和基底拼合等都具有举足轻重的科学价值。本... 太华杂岩位于华北克拉通南部,其组成复杂,记录了几乎所有早前寒武纪各阶段重要的地质事件;此外,由于其所处特殊地理位置,研究太华杂岩对于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地壳形成和演化、构造单元划分和基底拼合等都具有举足轻重的科学价值。本文综合已有的岩石学、变质作用、地球化学以及同位素年代学等诸多研究工作,得到以下阶段性结论和认识:1)将鲁山地区太华划分为以深成侵入岩为主的片麻岩系和以变质沉积-火山岩为主的表壳岩系;前者形成于中太古代晚期-新太古代早期,后者形成于古元古代晚期。而小秦岭地区太华杂岩中变质深成侵入岩形成时间跨度较大,为中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早期;而其上覆的火山-沉积岩可与鲁山太华杂岩的表壳岩类比,形成时间亦为古元古代晚期。2)中太古代-新太古代(2.91~2.50Ga)为华北克拉通南部大陆最主要的地壳形成时期。提出太华杂岩在太古宙经历了两期明显的地壳生长时间,一期发生在2.85~2.70Ga,以鲁山太华片麻岩系中的深成侵入岩和斜长角闪岩为代表;另一期发生在~2.50Ga,以小秦岭华山和崤山地区太华杂岩中各类花岗质岩石为代表。3)太华杂岩在所谓的全球陆壳生长"沉寂期(2.45~2.20Ga)"岩浆活动异常发育,推测这一时期的岩石形成于古元古代俯冲-汇聚环境,可能是与华北克拉通南部太古宙陆块和其他陆块汇聚-碰撞相关。4)太华杂岩在古元古代晚期普遍遭受了强烈的变质和变形,其变质程度主体为高角闪岩相,局部可达麻粒岩相,且记录了包含近等温降压退变质片段的顺时针变质作用P-T轨迹,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质演化过程(1.97~1.80Ga),变质作用的时限跨度可达150Myr。5)提出华北克拉通南部曾经为一个统一基底,称之为"南部太古宙地块",此地块形成时间为新太古代末期(~2.5Ga)。该古老陆块经历了如下5个构造-演化阶段:(1)冥古宙-始太古代初始陆核形成;(2)中太古代-新太古代陆壳快速生长;(3)古元古代早期(~2.3Ga)岩浆活动异常活跃;(4)古元古代(2.30~1.97Ga)陆内拉伸-破裂;和(5)古元古代末期(1.97~1.80Ga)陆块最终拼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南部太古宙陆块 太华杂岩 太古宙 大陆地壳生长
下载PDF
豫西小秦岭地区太华杂岩中花岗质片麻岩的元素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7
17
作者 周汉文 钟国楼 +1 位作者 钟增球 徐启东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53-556,共4页
豫西小秦岭地区太华杂岩中花岗质片麻岩为古老侵入岩,主要由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钾长片麻岩和黑云二长片麻岩等类型岩石组成,具有TTG岩系的组成特征,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其形成于类似现代板块碰撞带的构造环境.
关键词 花岗质片麻岩 地球化学 构造环境 太华杂岩 杂岩
下载PDF
高产优质花生新品种泰花7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被引量:14
18
作者 王书勤 谢吉先 +4 位作者 刘荣甫 韩桂琴 赵向阳 刘军民 陈志德 《花生学报》 2009年第4期46-47,共2页
花生新品种泰花7号,原名9306-813,由泰兴市农科所采用中87-77作母本、泰花2号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07~2008年参加全国长江流域片花生品种区域试验,2008年在参加区域试验的同时参加长江流域片花生品种生产试验,均表现高产、优质、早... 花生新品种泰花7号,原名9306-813,由泰兴市农科所采用中87-77作母本、泰花2号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07~2008年参加全国长江流域片花生品种区域试验,2008年在参加区域试验的同时参加长江流域片花生品种生产试验,均表现高产、优质、早熟等特性,2009年6月通过国家品种鉴定。泰花7号适宜在长江流域片的江苏、湖南、湖北、四川等省的沙土、沙壤土地区作为高产、油用型花生品种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泰花7号 选育 栽培技术
下载PDF
小秦岭地区太华群锆石U-Pb年龄及华北克拉通南缘地壳演化 被引量:25
19
作者 时毓 于津海 +3 位作者 杨启军 刘希军 冯佐海 朱昱桦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218-229,共12页
以小秦岭地区太华群二长片麻岩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和 Hf同位素特征。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其原岩为高钾钙碱性花岗质岩石,稀土元素总含量较高(229×10^-6),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w(La)N/w(Yb)N=45.3... 以小秦岭地区太华群二长片麻岩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和 Hf同位素特征。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其原岩为高钾钙碱性花岗质岩石,稀土元素总含量较高(229×10^-6),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w(La)N/w(Yb)N=45.39),有明显的 Eu负异常(0.43)。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其富集Rb、Ba、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亏损Nb、Ta、Sr、P、Ti等高场强元素。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其原岩的形成时代为古元古代早期(2.47 Ga)。锆石 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初始N(^176 Hf)/N(^177 Hf)值变化范围很小,为0.281284~0.281328,εHf(t)值均为正值(0.93~5.18);二阶段 Hf模式年龄为2.70~2.89 Ga,新生地壳(现代岛弧火山)Hf模式年龄为2.54~2.73 Ga,接近于锆石结晶年龄(2.47 Ga),指示华北克拉通南缘在这一时期有明显的新生地壳生长。华北克拉通南缘在新太古代早期(2.7~2.9 Ga)、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早期(2.2~2.5 Ga)和古元古代中期(1.8~2.1 Ga)有3期重要的构造热事件。新太古代早期及晚期有明显的新生地壳生长(εHf(t)>0),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早期和古元古代中期的岩浆活动有明显的新生地壳生长,同时还伴随有古老地壳物质的再循环和改造(εHf(t)>0或εHf(t)<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太古代 地壳演化 太华群 华北克拉通 小秦岭地区
下载PDF
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的污染治理工程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王翠霞 贾仁安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37-442,共6页
厌氧消化技术在猪场废水的生物质能源开发与污染治理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效地抑制了猪场废弃物的一次污染。但许多规模养殖区的厌氧消化液产生了严重的二次污染,危害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介绍南昌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与江西省萍乡地区... 厌氧消化技术在猪场废水的生物质能源开发与污染治理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效地抑制了猪场废弃物的一次污染。但许多规模养殖区的厌氧消化液产生了严重的二次污染,危害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介绍南昌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与江西省萍乡地区泰华猪场合作开发的生态能源试点项目工程,阐述泰华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污染治理工程的工艺流程和运行效果。此工程将小流域内的猪场、农田、丘陵山地、小河流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经济系统,设计包括沼液三级沉淀净化、“猪-沼-粮”分流排灌系统、冬闲田开发、山旱地“猪-沼-菜”四个子工程的二次污染治理工程。这一系统工程的实施,确保了小流域内农民增收,粮食安全,冬闲田开发,种养循环经济发展。出水完全达到了《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二级标准,实现了养殖污水的零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场废水 厌氧消化液 污染治理工程 泰华猪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