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vertebral body 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whole body and nerve injury after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through paraspinal muscle approach and traditional approach
1
作者 Chuan Wu 《Journal of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 2017年第8期84-88,共5页
Objective:To study the vertebral body 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whole body and nerve injury after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through paraspinal muscle approach and traditional approach.Methods:A total of 74 p... Objective:To study the vertebral body 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whole body and nerve injury after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through paraspinal muscle approach and traditional approach.Methods:A total of 74 patients with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who received surgical treatment in our hospital between September 2013 and October 2015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paraspinal approach group and the median approach group who received the internal fixation surgery through paraspinal muscle approach and the internal fixation surgery through traditional median approach respectively. Before surgery as well as 3 months, 6 months after surgery, Cobb Angle was detected;before surgery as well as 1 d and 3 d after surgery, serum levels of creatase, stress hormones and nerve injury molecules were determined.Results:3 months, 6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Cobb Angle of paraspinal approach group and median approach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surgery and the Cobb Angle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erum LDH, CK, Myo, NE, E, Cor and Ins levels of both groups 1 d and 3 d after surgery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surgery and the serum LDH, CK, Myo, NE, E, Cor and Ins levels of paraspinal approach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median approach group, serum NSE, S100B and GFAP levels of both groups 1 d and 3 d after surgery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surgery and serum NSE, S100B and GFAP levels of paraspinal approach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median approach group. Conclusion: The vertebral body stability are equivalent after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through paraspinal muscle approach and traditional approach, and the trauma extent of paraspinal muscle approach is l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PARASPINAL muscle approach Stress Nerve injury
下载PDF
Assessment of the muscle injury, 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bone metabolism after paravertebral muscle space and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approach surgeries for thoracolumbar fracture
2
作者 Jin Zhang Qing She Xin-Hu Wang 《Journal of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 2017年第15期65-68,共4页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uscle injury, 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bone metabolism after paravertebral muscle space and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approach surgeries for thoracolumbar fracture. Methods: A total of ...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uscle injury, 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bone metabolism after paravertebral muscle space and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approach surgeries for thoracolumbar fracture. Methods: A total of 92 patients with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who were treated in Baoji Central Hospital between May 2015 and January 2017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paravertebral group and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group who accepted pedicle screw fixation under different approaches. Before operation as well as 1 d and 3 d after operation, serum was collected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s of creatase, inflammatory reaction molecules and bone metabolism indexes. Results: Serum Myo, CK, LDH, TNF-α, MCP-1, HMGB-1, CRP, IL-1β, OC, OPG, PICP and PINP levels of both groups 1 d and 3 d after oper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operation while TRACP5b, RANKL, CTX and NTX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operation, and serum Myo, CK, LDH, TNF-α, MCP-1, HMGB-1, CRP, IL-1β, TRACP5b, RANKL, CTX and NTX levels of paravertebral group 1 d and 3 d after oper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group while OC, OPG, PICP and PINP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group. Conclusion:Paravertebral muscle space surgery for thoracolumbar fracture is more effective than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surgery in reducing muscle injury and 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improving bone metabol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oracolumbar fracture PARAVERTEBRAL muscle SPACE approach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approach Inflammatory response Bone metabolism
下载PDF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经皮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3
作者 金耀 卢慧 +3 位作者 姜为民 王根林 邹俊 陈洁 《骨科》 CAS 2024年第1期6-11,共6页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经皮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59例无神经症状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1...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经皮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59例无神经症状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1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46.8岁(19~67岁)。均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24例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的病人纳入经肌间隙入路组,35例采用经皮入路的病人纳入经皮入路组。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相关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住院总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前及术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Cobb角以及螺钉置入精确度。结果病人获得(16.1±4.2)月(12~28个月)随访。经肌间隙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显著少于经皮入路组[(114.00±48.56)min vs.(153.29±52.46)min],住院总时间显著多于经皮入路组[(12.92±4.97)d vs.(10.40±4.1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均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后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减小,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经肌间隙入路组的螺钉置入精确度:Ⅰ级128钉,Ⅱ级13钉,Ⅲ级3钉;经皮入路组为:Ⅰ级177钉,Ⅱ级22钉,Ⅲ级1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经皮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前者在手术时间更有优势,后者在住院总时间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微创治疗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 经皮入路
下载PDF
微雕关节突关节经椎间孔复位椎管内骨块减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分析
4
作者 廖仁可 吴波 +2 位作者 徐峰 胡忠钦 何秦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4年第5期184-188,共5页
目的探讨微雕关节突关节经椎间孔复位椎管内骨块减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23年2月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伴有骨块压迫并导致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64例。接受经肌间隙入路微雕... 目的探讨微雕关节突关节经椎间孔复位椎管内骨块减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23年2月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伴有骨块压迫并导致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64例。接受经肌间隙入路微雕关节突关节行椎体后缘直接减压复位治疗的32例患者为观察组,接受经椎板入路行患侧椎板切除间接减压治疗的32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截骨量;比较两组术前、术后治疗12个月伤椎Cobb角、伤椎体前缘高度比、功能障碍ODI指数、疼痛程度评分以及末次随访脊髓神经功能分级。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截骨量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伤椎Cobb角明显小于对照组,伤椎体前缘高度比值显著大于对照组,ODI指数、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脊髓神经功能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雕关节突关节建立减压通道,较常规经椎板切开减压能显著减少出血和创伤,提高椎体稳定性,恢复椎体高度,缓解功能障碍,改善脊髓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爆裂性骨折 微雕关节突关节 经肌间隙入路 减压
下载PDF
经Wiltse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对单节段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内固定术效果及功能恢复的影响
5
作者 韦振兑 郭伟杰 丁柱 《系统医学》 2024年第20期74-77,共4页
目的分析经椎旁Wiltse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对单节段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内固定术效果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非随机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顺德和平外科医院收治的72例单节段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 目的分析经椎旁Wiltse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对单节段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内固定术效果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非随机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顺德和平外科医院收治的72例单节段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36)和观察组(n=36)。对照组采用经后正中入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伤椎前缘高度比和Cobb角、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围手术期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后1周、术后12个月的伤椎前缘高度高于对照组、Cobb角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6、12个月,观察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分别为(26.64±3.78)分、(15.92±3.52)分、(7.62±1.37)分,低于对照组的(33.58±4.57)分、(20.65±4.33)分、(10.96±2.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21、5.086、6.718,P均<0.05)。结论与后正中入路相比,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的围手术期指标更优,伤椎前缘高度比和Cobb角治疗效果及功能恢复情况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旁肌间隙入路 后正中入路 单节段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 内固定术 功能恢复
下载PDF
椎旁肌肉间隙入路手术切除胸腰椎旁肿瘤的疗效分析
6
作者 李丹 罗冬冬 +3 位作者 赵海林 胡骕 李佩恒 彭彪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第6期383-385,共3页
目的探讨椎旁肌肉间隙入路手术切除胸腰椎旁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2月椎旁肌肉间隙入路手术切除的25例胸腰椎旁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胸椎椎旁肿瘤9例,腰椎椎旁肿瘤16例。25例肿瘤均完整切除,术后病理均为神... 目的探讨椎旁肌肉间隙入路手术切除胸腰椎旁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2月椎旁肌肉间隙入路手术切除的25例胸腰椎旁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胸椎椎旁肿瘤9例,腰椎椎旁肿瘤16例。25例肿瘤均完整切除,术后病理均为神经鞘瘤。手术出血量50~150 ml,平均80 ml;手术时间90~150 min,平均110 min;住院时间6~10 d,平均6.8 d。术后神经根放射性疼痛均缓解,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未出现腰椎术后综合征、蛛网膜下腔-胸膜瘘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48个月,椎体稳定性良好,未见肿瘤复发。结论椎旁肌肉间隙入路利用自然间隙完成肿瘤切除,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相对少,是一种安全的、有效的治疗胸腰椎旁肿瘤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旁肿瘤 胸椎 腰椎 肌肉间隙入路 显微手术 梨形
下载PDF
不同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应激反应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7
作者 彭亮 李城华 +1 位作者 戴慧 刘玲玲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3年第25期60-63,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胸腰椎压缩骨折(TCF)患者应激反应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乐平市中医医院2021年1月—2022年2月收治的79例TCF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研究组(n=39)。两组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胸腰椎压缩骨折(TCF)患者应激反应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乐平市中医医院2021年1月—2022年2月收治的79例TCF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研究组(n=39)。两组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照组经后正中入路,研究组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对比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应激反应指标[血清皮质醇(Cor)、前列腺素E_(2)(PGE_(2))]、术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椎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较对照组少,总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 d Cor、PGE_(2)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3、7 d VA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术后6个月ODI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后正中入路,TCF患者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可减少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减轻机体应激反应,降低术后疼痛程度,利于腰椎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压缩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后正中入路 椎旁肌间隙入路 疼痛程度
下载PDF
椎板开窗减压结合肌间隙入路置钉治疗伴神经损伤胸腰椎爆裂骨折 被引量:13
8
作者 陈子华 刘丹 +4 位作者 陈鑫营 陈建威 曾红生 方磊 游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81-583,共3页
目的 探讨小切口椎板开窗行椎管减压,结合椎旁肌间隙入路置钉治疗伴神经损伤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研究自2013年1月至2016年2月采用小切口椎板开窗椎管减压+椎旁肌间置钉内固定治疗33例合并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结果... 目的 探讨小切口椎板开窗行椎管减压,结合椎旁肌间隙入路置钉治疗伴神经损伤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研究自2013年1月至2016年2月采用小切口椎板开窗椎管减压+椎旁肌间置钉内固定治疗33例合并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结果 33例获得2~36个月随访,平均17个月,手术时间短,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少,腰背部疼痛均优于传统后正中手术,术后椎体高度、Cobb角矫正率、椎管狭窄及神经功能情况,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小切口椎板开窗减压+肌间隙置钉治疗合并神经损伤胸腰椎爆裂骨折与传统后正中手术具有相同疗效,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患者恢复快,保留了脊柱结构和稳定性,而且可以使椎管得到有效减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 骨折 神经损伤 开窗 椎旁肌间隙入路
原文传递
Wiltse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5
9
作者 蒲志超 黄坤炳 +1 位作者 薛剑 谢伟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67-470,共4页
目的探讨经Wiltse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我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53例,按手术入路分为Wiltse肌间隙入路组(A组,28例)和传统后正中入路组(B组,26例)。患者Frankel分级为E级,... 目的探讨经Wiltse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我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53例,按手术入路分为Wiltse肌间隙入路组(A组,28例)和传统后正中入路组(B组,26例)。患者Frankel分级为E级,无需椎管减压和植骨融合。A组采用Wiltse肌间隙入路手术,B组采用传统后路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情况,测量伤椎体前缘高度与Cobb角,并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5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等指标A组均优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术后1月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Wiltse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操作简单,置钉方便,可减少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对椎旁肌影响小,减轻术后腰痛程度,缩短康复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tse肌间隙入路 胸腰椎骨折 伤椎置钉 内固定
原文传递
经Wiltse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10
作者 任亚军 张云庆 +3 位作者 周枫 邓雄伟 方剑峰 骆文兴 《临床骨科杂志》 2014年第2期137-139,共3页
目的探讨经Wih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无明显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Wiltse入路组(W组,32例)和传统后正中入路组(T组,36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 目的探讨经Wih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无明显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Wiltse入路组(W组,32例)和传统后正中入路组(T组,36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68例均获随访,时间8—60个月。无切口感染,脊柱生理弧度恢复满意,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无断钉、断棒等发生。两组术后Cobb角均较术前改善(P〈0.05),两组之间术后各时段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VAS评分明显优于T组(P〈0.05)。结论经Wiltse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疗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Wiltse入路 椎弓根螺钉 多裂肌 最长肌
下载PDF
经椎旁肌间隙与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后的肌肉损伤、炎症反应及骨代谢评估 被引量:26
11
作者 张锦 佘青 王新虎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5期2082-2085,2089,共5页
目的:研究经椎旁肌间隙与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后的肌肉损伤、炎症反应及骨代谢情况。方法:选择在本院就诊的9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椎旁入路组和经皮微创组,接受不同入路下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前及手术后1、3天时... 目的:研究经椎旁肌间隙与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后的肌肉损伤、炎症反应及骨代谢情况。方法:选择在本院就诊的9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椎旁入路组和经皮微创组,接受不同入路下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前及手术后1、3天时,采集血清并检测肌酶、炎症反应分子、骨代谢指标的含量。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1、3天时血清中Myo、CK、LDH、TNF-α、MCP-1、HMGB-1、CRP、IL-1β、OC、OPG、PICP、PINP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手术前,TRACP5b、RANKL、CTX、NTX的含量均显著低于手术前且椎旁入路组患者手术后1天、3天时血清中Myo、CK、LDH、TNF-α、MCP-1、HMGB-1、CRP、IL-1β、TRACP5b、RANKL、CTX、NTX的含量均显著低于经皮微创组,OC、OPG、PICP、PINP的含量均显著高于经皮微创组。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能够较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更为有效地减轻肌肉损伤及炎症反应,同时改善骨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 微创经皮入路 炎症反应 骨代谢
下载PDF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15
12
作者 林加阳 李钿 +1 位作者 徐耿填 林可新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5年第3期121-123,共3页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胸腰椎骨折患者40例,随机将其分成试验组20例,对照组20例,均给予手术治疗,对照组选择传统后正中入路,试验组选择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比较手术效果。结果:试验组胸腰椎...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胸腰椎骨折患者40例,随机将其分成试验组20例,对照组20例,均给予手术治疗,对照组选择传统后正中入路,试验组选择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比较手术效果。结果:试验组胸腰椎骨折手术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各级医院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 胸腰椎骨折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椎旁肌间隙入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被引量:19
13
作者 李俊 王江南 +3 位作者 沙玉山 王雪峰 刘辉 邵松 《实用骨科杂志》 2011年第9期777-779,共3页
目的探讨胸腰椎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31例,全部病例均采用两侧钝性分离最长肌和多裂肌间隙显露关节突... 目的探讨胸腰椎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31例,全部病例均采用两侧钝性分离最长肌和多裂肌间隙显露关节突,置入椎弓根螺钉并复位内固定。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100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40 mL,平均术后引流量60 mL,无血肿及术后感染。19例经6~12个月随访,无腰背痛,效果优良。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用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在治疗无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时可作为首选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椎旁肌间隙入路 椎弓根内固定
下载PDF
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林子丰 王万明 魏梅洋 《创伤外科杂志》 2013年第6期526-530,共5页
目的研究椎旁肌间隙人路和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对椎旁肌的影响。方法2011年7月~2012年7月我院骨科预行椎弓钉短节段内固定术的胸腰椎骨折患者82例,随机分成2组,椎旁肌间隙入路39例(A组),传统后... 目的研究椎旁肌间隙人路和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对椎旁肌的影响。方法2011年7月~2012年7月我院骨科预行椎弓钉短节段内固定术的胸腰椎骨折患者82例,随机分成2组,椎旁肌间隙入路39例(A组),传统后正中入路43例(B组),对两组的临床疗效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术后1年取出内固定时切取少量椎旁肌行HE染色做组织切片,对两组切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内残腔体积、术后引流量、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A组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24、72h的肌酸磷酸激酶(Creatinekinases,CK)值,A组极显著低于B组(P〈0.01),而术后1周两组CK值恢复至正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方式均能明显矫正后凸角和压缩椎体前缘高度,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与伤椎上、下椎体的前、后缘高度平均值比和Cobb角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组织切片示传统后正中入路组椎旁肌肌纤维萎缩变细甚至消失、排列紊乱、肌丝崩解,肌纤维间瘢痕形成,肌纤维脂肪沉积;而椎旁肌间隙入路组肌纤维无明显萎缩、排列有序正常,肌纤维未见明显退变,无瘢痕形成,无脂肪沉积。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纠正后凸角度,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不损伤椎旁肌,减少术后腰背肌疼痛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椎旁肌 手术入路
下载PDF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传统正中入路行GSS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5
15
作者 史继德 周斌 +2 位作者 耿喜林 张谦 张海鸿 《创伤外科杂志》 2016年第12期721-724,共4页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并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1年3月~2013年8月收治的90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研究组患者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GSS内固定系...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并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1年3月~2013年8月收治的90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研究组患者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GSS内固定系统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正中入路+GSS内固定系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的X线片疗效评价指标、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的腰背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患者Oswestry(ODI)功能障碍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86.3±14.7)min、术中出血量(155.7±38.2)m L、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10.3±2.6)m L、手术后引流量(106.6±21.7)m 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Cobb角测定值较术前均显著好转(P〈0.05)。术后末次随访研究组的伤椎前缘高度丢失(1.67±0.21)mm、Cobb角丢失(1.45±0.81)°,均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个月、末次随访研究组的VAS评分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末次随访研究组ODI评价为优的比例为75.56%,高于对照组的53.33%,术后末次随访研究组的ODI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并GSS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固定牢固可靠、术后患者恢复更加良好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椎体骨折 椎旁肌 入路 内固定
下载PDF
胸腰椎骨折患者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洪相 马超 +1 位作者 李付彬 魏金栋 《中外医学研究》 2015年第29期14-16,共3页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上的临床应用价值及疗效。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5月-2012年10月收治的65例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或爆裂性骨折但无神经症状的患者,应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上的临床应用价值及疗效。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5月-2012年10月收治的65例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或爆裂性骨折但无神经症状的患者,应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按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椎旁肌间隙入路组)(n=30)和B组(传统后正中入路组)(n=35)。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椎体塌陷矫正率、术后疼痛感觉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分析评价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经椎旁肌入路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24 h及72 h疼痛感觉VAS评分均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椎体塌陷矫正率、术后1周疼痛感觉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无神经症状不需要行椎管减压手术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椎旁肌间隙入路较传统后正中入路操作方便,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等优势,减少了对椎旁肌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椎旁肌间隙入路 后正中入路
下载PDF
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技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 被引量:6
17
作者 焦伟 于海洋 +4 位作者 崔西龙 干阜生 刘朝宇 梁成民 李超 《临床骨科杂志》 2014年第2期144-145,148,共3页
目的:评价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技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技术治疗17例胸腰段骨折患者,10~12个月后取出内固定。结果手术时间48~72(52.2±15.6) min;术中出血量60~100(80±10.5... 目的:评价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技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技术治疗17例胸腰段骨折患者,10~12个月后取出内固定。结果手术时间48~72(52.2±15.6) min;术中出血量60~100(80±10.5)ml。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9~54(36.4±7.2)个月。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无假关节形成。伤椎 Cobb 角由术前20°~45°(25.6°±5.2°)校正至5.2°~14.2°(10.2°±3.1°);末次随访时脊柱JOA评分为23~28(25±4.2)分;伤椎活动度3°~10°(5°±2.2°);无相邻椎间盘退行性变。结论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技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保留脊柱运动单元,近期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骨折 椎旁肌间隙入路 非融合技术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方 邹德威 吴强 《临床骨科杂志》 2015年第2期156-158,162,共4页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4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患者实行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按入路分为两组:椎旁肌间隙入路33例(A组),后正中入路41例(B组)。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4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患者实行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按入路分为两组:椎旁肌间隙入路33例(A组),后正中入路41例(B组)。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住院时间、椎体高度矫正率、Cobb角矫正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两组椎体高度矫正率、Cobb角矫正率、末次随访时VAS和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7 d VAS和ODI比较A组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出血少、创伤小、康复快等优点,适合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椎旁肌间隙入路 内固定
下载PDF
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固定并经伤椎置入硫酸钙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岩 吴立君 +3 位作者 宋正鑫 毛英夫 刘兵兵 卫力晋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5年第10期805-808,共4页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并经伤椎置入硫酸钙在胸腰段椎体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对22例无需行椎管减压的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应用椎旁肌间隙入路螺钉复位固定同时经伤椎置入硫酸钙(SC组)治疗,围术期...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并经伤椎置入硫酸钙在胸腰段椎体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对22例无需行椎管减压的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应用椎旁肌间隙入路螺钉复位固定同时经伤椎置入硫酸钙(SC组)治疗,围术期和随访数据与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24例无需行椎管减压的胸腰段椎体骨折应用传统后入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并椎板间植骨融合(TO组)的患者数据进行比较。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和12月时后凸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术后12月时腰痛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前、术后1周、3个月、12月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结果术前及术后1周两组患者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2月时,SC组患者的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略优于TO组,但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术后12月时SC组ODI优于TO组,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术前疼痛VAS无差异,术后1周、3个月和12个月SC组明显低于TO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SC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均优于TO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融合了微创理念,结合伤椎置入硫酸钙对塌陷明显的骨折椎体能够更好地维持复位后的形状和改善症状,有利于患者的后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椎体骨折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椎旁肌间隙入路 传统后入路 硫酸钙
下载PDF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2
20
作者 王利民 戴冠东 刘国辉 《临床外科杂志》 2016年第6期463-466,共4页
目的评价经多裂肌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技术在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1例无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从后路行短节段内固定手术,传统后正中入路伤椎不置钉27例(A组),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 目的评价经多裂肌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技术在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1例无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从后路行短节段内固定手术,传统后正中入路伤椎不置钉27例(A组),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44例(B组),分别记录两组的术后1周和术后1年伤椎Cobb角矫正率、椎体坍塌矫正率、疼痛感觉程度评分(VAS)。对两组的手术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所有胸腰椎骨折均骨性愈合,无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钉断棒;两组术后1周伤椎Cobb角矫正率、椎体坍塌矫正率、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的Cobb角矫正率、椎体坍塌矫正率、VA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手术创伤小、入路简单、术后遗留腰疼并发症少,伤椎置钉技术有助于骨折椎体复位,增加固定节段稳定性,减少后凸畸形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旁肌间隙入路 胸腰椎骨折 经伤椎固定 内固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