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adar Echo and Lightning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n A Strong Thunderstorm Weather in Fuxin 被引量:1
1
作者 马虹旭 杨仲江 +1 位作者 王伟 才奎志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0年第5期48-50,101,共4页
Based on the radar data and lightning position indicator data of strong thunderstorm weather which happened in Fuxin on July 8,2007,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ghtning activity and the radar echo was analyzed.The r... Based on the radar data and lightning position indicator data of strong thunderstorm weather which happened in Fuxin on July 8,2007,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ghtning activity and the radar echo was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uxin area located in the cross position of T-shaped trough and was affected by the cold air which continuously glided down.The corresponding warm front on the ground advanced southward and arrived here.It was the weather background of this thunderstorm weather.The position variation of lightning occurrence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trong echo movement of squall line,and the velocity echo clearly reflected and predicted the movement tendency of the radar ech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ong thunderstorm weather Radar echo LIGHTNING Fuxin China
下载PDF
2016-2021年山东省大风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2
作者 李昱薇 杨成芳 +2 位作者 傅刚 朱晓清 鄢珅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3-32,共10页
本文利用2016—2021年山东省1886个气象观测站逐时大风观测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ERA5客观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山东省大风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6年间山东省年均有1476个气象观测站出现8级以上大风,春季大风约占全年的40.... 本文利用2016—2021年山东省1886个气象观测站逐时大风观测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ERA5客观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山东省大风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6年间山东省年均有1476个气象观测站出现8级以上大风,春季大风约占全年的40.1%,每日10—17时时间段大风天气年均超过1000站次,14时前后大风频率最高,偏北大风约占79.3%,北西北(NNW)方向最多。山东省北部沿海地区大风出现频率最高,站均30次以上,南部沿海地区和鲁中山区大风站均10~30次。6年间全省发生瞬时风力13级以上的共有14个站,12级以上的共有64个站,其中雷暴大风占据主导,最大风速为章丘站的39.9 m/s。系统性大风以爆发性气旋大风为主,大风分布与其移动路径及低压中心强度密切相关。高空冷涡是雷暴大风的主要影响系统,其中东北冷涡影响下大风次数占比达63.6%;低槽系统影响的大风发生次数次之,槽前型和槽后型天气系统对山东强对流天气影响机理不同。本文研究结果为山东大风天气的精细化预报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风 系统性大风 雷暴大风 爆发性气旋 高空冷涡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地区两次夏季典型雷电天气系统的雨滴谱特征观测研究 被引量:25
3
作者 廖菲 邓华 +3 位作者 万齐林 钱嘉星 黄辉军 毛伟康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98-808,共11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夏季典型雷电天气系统影响下降水微物理特征,选取2008年6月13日锋面过程和6月25日台风登陆过程所引起的两次降水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Parsivel激光降水粒子谱测量系统获取的雨滴尺度谱和速度谱的观测信息,... 为了进一步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夏季典型雷电天气系统影响下降水微物理特征,选取2008年6月13日锋面过程和6月25日台风登陆过程所引起的两次降水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Parsivel激光降水粒子谱测量系统获取的雨滴尺度谱和速度谱的观测信息,对这两次降水的雨滴谱特征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锋面和台风影响下的两次降水过程中雨滴平均立方根直径的大小基本相当,分别为1.14mm和1.18mm;台风降水的平均雨滴数密度为1 082个.m-3,而锋面降水的平均雨滴数密度为717个.m-3,但锋面降水的最大瞬时雨强较大。两次降水过程中,除雨水含量与雨强有较好的相关外,其他各谱特征量与雨强的相关表现不一。云系不同部位雨滴谱各谱特征量有所不同,对流性降水区雨滴直径相对较大,雨滴数密度也较大,含水量的贡献主要来自大雨滴。锋面降水中雨滴的分布具有典型的非均匀性,各粒径档内雨滴数浓度的起伏变化剧烈,尤以较大直径的雨滴数浓度在不同降水阶段时变化最为明显,降水过程雨滴谱的谱宽一直较大,且在降水旺盛时期表现出双峰(多峰)的谱型分布;台风降水中除较小粒径内雨滴数浓度变化较大外,同一时刻其他各粒径档内雨滴数浓度基本相当,雨滴谱是典型的单峰型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地区 雨滴谱 雷电天气系统
下载PDF
海南儋州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30
4
作者 辛吉武 许向春 蔡杏尧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0-106,共7页
利用1971—2000年儋州30年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对海南儋州地区雷暴时间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了儋州雷电活动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儋州年平均雷暴日数达111天,高发季节为每年5—8月,高发时段为午后13—17时,年雷暴日数年... 利用1971—2000年儋州30年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对海南儋州地区雷暴时间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了儋州雷电活动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儋州年平均雷暴日数达111天,高发季节为每年5—8月,高发时段为午后13—17时,年雷暴日数年代际线性变化呈下降趋势,但二阶滑动平均变化趋势为先减后增。对1991—2000年雷暴产生的天气影响系统统计表明:儋州雷暴主要产生于冷空气、变暖的高压脊、热带气旋、副热带高压、热带低值系统5类天气系统中,有明显的季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气候特征 天气系统
下载PDF
MM5和WRF模拟东北冷涡雷暴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邹旭东 杨洪斌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7年第6期20-25,共6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驱动中尺度天气模式MM5和WRF,模拟2005年4月6日辽宁强雷暴降水天气过程。结果表明:MM5和WRF模拟雷暴发生的天气系统结构相似,但对于降水量模拟,WRF模式模拟的结果与实况更为接近。分析其天气系统结构表明,降水...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驱动中尺度天气模式MM5和WRF,模拟2005年4月6日辽宁强雷暴降水天气过程。结果表明:MM5和WRF模拟雷暴发生的天气系统结构相似,但对于降水量模拟,WRF模式模拟的结果与实况更为接近。分析其天气系统结构表明,降水过程中来自不同地区的冷暖空气交汇和来自不同地区云团的汇合造成了此次强雷暴天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雷暴天气过程 天气系统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雷暴大风天气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23
6
作者 柴东红 杨晓亮 +4 位作者 吴紫煜 闫雪瑾 裴宇杰 李宗涛 张义军 《暴雨灾害》 2017年第3期193-199,共7页
根据灾情观测资料、重要天气报告资料,从多角度对京津冀地区雷暴大风进行了统计分析,结合MICAPS资料、NCEP资料、自动站资料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讨论了雷暴大风形成的天气条件、类型和风暴特征,结果表明:雷暴大风主要分布在北京西... 根据灾情观测资料、重要天气报告资料,从多角度对京津冀地区雷暴大风进行了统计分析,结合MICAPS资料、NCEP资料、自动站资料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讨论了雷暴大风形成的天气条件、类型和风暴特征,结果表明:雷暴大风主要分布在北京西北部山区、沿海地区以及西北部高原,平原相对较少,近30 a演变趋势为振荡减少。雷暴大风最早始于3月中旬,最晚终于11月上旬,6月下旬达到顶峰,6、7月份为最多月份,14—20时为日高峰期。雷暴大风的旬、月分布与冷空气活动、南支急流的位置有关;雷暴大风的形成,5、9月份需要更高的热力条件和动力条件,6、7、8月份需要更高的不稳定条件和能量条件;西北气流型和低涡型是产生雷暴大风日数最多的天气类型。各类型天气系统的月分布与冷空气活动、副热带高压位置以及南支急流的强度、位置有关;雷暴大风的范围与影响系统的尺度和强度有关,冷锋和低涡出现区域性雷暴大风天气的几率最高,且级别越高,冷锋的优势越明显;雷暴大风过程多单体风暴最多,飑线次之。雷暴大风的范围与风暴的强弱有关,飑线、超级单体风暴是出现区域性雷暴大风几率最高的对流风暴,且级别越高,飑线的优势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时空分布 物理参数 天气系统 对流风暴
下载PDF
广汉机场雷暴的航空气候特征分析
7
作者 张甦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27-29,共3页
利用1986—1995年十年的地面观测资料,对广汉机场雷暴的年变化、日变化特征及持续时间特点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产生雷暴的天气系统及环流形势。
关键词 雷暴 气候特征 天气系统
下载PDF
梧州市雷电灾害变化特征的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沈海波 陈贻亮 +1 位作者 梁毅坚 刘树平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7年第3期125-128,共4页
通过对梧州市1961年至2013年的雷暴灾害的统计分析,找出雷暴年变化的规律和不同季节引发雷电灾害的主要天气系统、不同天气系统引发的雷电灾害特征,并提出梧州市的防雷装置安装使用及维护建议。
关键词 雷暴日数 雷电灾害 天气系统 防雷装置
下载PDF
阜新地区夏季雷暴大风的天气学模型和物理量参数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丹梅 辛艳辉 +3 位作者 史红杰 陶倩 赵振宇 白佳宁 《安徽农学通报》 2020年第17期155-160,共6页
利用2009-2017年阜新地区2个常规自动站和35个4要素加密自动站资料,分析了阜新地区夏季雷暴大风的气候特征、天气系统配置模型和物理量参数特征。结果表明:(1)阜新地区夏季雷暴大风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月变化特征显著,主要发生在6月;日... 利用2009-2017年阜新地区2个常规自动站和35个4要素加密自动站资料,分析了阜新地区夏季雷暴大风的气候特征、天气系统配置模型和物理量参数特征。结果表明:(1)阜新地区夏季雷暴大风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月变化特征显著,主要发生在6月;日变化规律也非常明显,主要集中在13:00-21:00。空间分布上有1个高发中心和2个次发中心。(2)根据500hPa天气形势分析,阜新地区夏季雷暴大风天气形势可归类为高空冷涡型、高空冷槽型、西北气流型、副高西北部型4个类型。(3)副高西北部型以热力因素为主、动力因素为辅,高空冷涡型动力、热力因素都很重要,高空冷槽型以动力因素为主、热力因素为辅,西北气流型冷空气下沉造成的冲击力很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气候特征 天气系统配置模型 物理量参数特征
下载PDF
2010-2022年海南儋州洋浦地区雷暴和闪电活动特征
10
作者 吴怡兴 周方聪 +4 位作者 马颖 高燚 余海 刘宝忠 梁彩红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4年第6期767-772,共6页
为给海南儋州洋浦(简称儋洋)地区雷电安全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利用2020-2022年海口天气雷达和海南系统过程编型集、2010-2022年海南省ADTD闪电定位系统等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儋洋地区雷暴和闪电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儋洋地区系统性... 为给海南儋州洋浦(简称儋洋)地区雷电安全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利用2020-2022年海口天气雷达和海南系统过程编型集、2010-2022年海南省ADTD闪电定位系统等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儋洋地区雷暴和闪电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儋洋地区系统性雷暴占六成,局地雷暴占三成,混合型雷暴占一成;混合型雷暴发生地闪的可能性最高(93.8%)、局地雷暴次之(82.5%)、系统性雷暴最低(70.5%)。海南的各种天气系统均会产生雷暴和闪电,低压槽类系统产生的雷暴最多且发生地闪的概率最大(90%左右)。儋洋地区雷暴和地闪活动主要发生在4-10月,地闪活动在13-19时最频繁;多数雷暴在11-17时回波强度增强到35 dBZ以上,且雷暴持续时间大多小于7 h。局地雷暴最多在南部和中部生成,主要向东北方向移动;系统性雷暴主要从南部移入、往西北和东北方向移动。地闪活动呈现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雷暴和地闪活动的时空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地闪 天气系统 天气雷达 移动方向
下载PDF
“20060717”低纬高原强雷暴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腾飞 邓勇 +4 位作者 谢屹然 许迎杰 徐开 刘雪涛 尹丽云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6-174,共9页
利用雷电定位系统、多普勒天气雷达等监测资料和MICAPS 1°×1°客观分析场,对发生在云南省低纬高原2006年7月17日强雷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层辐合区和高低层之间风向切变为此次强雷暴天气过程提供了有利的环流... 利用雷电定位系统、多普勒天气雷达等监测资料和MICAPS 1°×1°客观分析场,对发生在云南省低纬高原2006年7月17日强雷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层辐合区和高低层之间风向切变为此次强雷暴天气过程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同时台风减弱形成的低压辐合区外围的高能高湿、强烈热力不稳定和中低层上升运动为雷暴天气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闪电定位网共监测到33 125闪电回击,闪电高密度出现在滇中,在0.1°E×0.1°N面积上24 h最大达594次,闪电最高峰出现在16:00-17:00之间;此次强烈雷暴过程是由多普勒天气雷达上探测到3条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先后自东向西或自东北向西南影响云南省造成的,回波强度在40-55 dBz之间,风辐合、逆风区、垂直风切变、大的径向速度维持等中尺度特征有利于对流回波的发展,引起强雷暴天气和雷电现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闪电定位系统 多普勒天气雷达 MC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