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 geological modeling for mineral resource assessment of the Tongshan Cu deposit,Heilongjiang Province,China 被引量:28
1
作者 Gongwen Wang Lei Huang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2012年第4期483-491,共9页
Three-dimensional geological modeling (3DGM) assists geologists to quantitatively study in three-dimensional (3D) space structures that define temporal and spati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geological objects. The 3D ... Three-dimensional geological modeling (3DGM) assists geologists to quantitatively study in three-dimensional (3D) space structures that define temporal and spati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geological objects. The 3D property model can also be used to infer or deduce causes of geological objects. 3DGM technology provides technical support for extraction of diverse geoscience information, 3D modeling, and quantitative calcul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Based on metallogenic concepts and an ore deposit model, 3DGM technology is applied to analyz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ngshan Cu deposit in order to define a metallogenic model and develop a virtual borehole technology; a BP neural network and a 3D interpolation technique were combined to integrate multiple geoscience information in a 3D environment. The results indicate: (1) on basis of the concept of magmatic-hydrothermal Cu polymetallic mineraliza- tion and a porphyry Cu deposit model, a spatial relational database of multiple geoscience information for mineralization in the study area (geology, geophysics, geochemistry, borehole, and cross-section data) was established, and 3D metallogenic geological objects including mineralization stratum, granodiorite, alteration rock, and magnetic anomaly were constructed; (2) on basis of the 3D ore deposit model, 23,800 effective surveys from 94 boreholes and 21 sections were applied to establish 3D orebody models with a kriging interpolation method; (3) combined 23,800 surveys involving 21 sections, using VC++ and OpenGL platform, virtual borehole and virtual section with BP network, and an improved inverse distance interpolation (IDW) method were used to predict and delineate mineralization potential targets (Cu-grade of cell not less than 0.1%); (4) comparison of 3D ore bodies, metallogenic geological objects of mineralization, and potential targets of mineralization models in the study area, delineated the 3D spatial and temporal relationship and causal processes among the ore bodies, alteration rock, metallo- genic stratum, intrusive rock, and the Tongshan Fault. This study provides important technical support and a scientific basis for assessment of the Tongshan Cu deposit and surrounding exploration and mineral re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ee-dimensional geological modeling (3DGM) Virtual borehole Virtual section BP network INTERPOLATION tongshan Cu deposit
下载PDF
3D Integrated Geological Modeling in Tongshan Copper Deposit,Heilongjiang Province,China
2
作者 Gongwen Wang,Limei Wang,Ge Cui,Chengyin Tan,Shanyan Jin 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and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82-283,共2页
In this paper,3D-GIS reconstruction and interpolation approach,additional virtual borehole technology and BP network technology are used to explore the concealed ore body.The virtual borehole has same function as real... In this paper,3D-GIS reconstruction and interpolation approach,additional virtual borehole technology and BP network technology are used to explore the concealed ore body.The virtual borehole has same function as reality borehole due to the multi-information check and validation 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 GEOLOGICAL modeling virtual BOREHOLE BP network MINERAL EXPLORATION tongshan copper DEPOSIT
下载PDF
Hydro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luorine in Shallow Groundwater of Tongshan Area
3
作者 ZHOULai FENGQi-yan LIHou-yao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EI 2005年第2期110-113,共4页
Tongshan area,a part of the floodplain of the abandoned Huanghe River, is one of the popular endemic fluorosis areas in East China. One of the reasons is high concentration of fluorine in shallow groundwater. Test res... Tongshan area,a part of the floodplain of the abandoned Huanghe River, is one of the popular endemic fluorosis areas in East China. One of the reasons is high concentration of fluorine in shallow groundwater. Test results of 36 groundwater samples show that fluorine concentration in shallow groundwater is 0.18–6.7 mg/L and 50 % of the samples exceed the Chinese drinking water quality standard. There exist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in content between Ca2+ and F - .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fluorine concentration and other cations (for example Na+, K+, Mg2+) are not significant. The content of dissolved fluorine from the flooding sediments of the Huanghe River that varying from 5.6 mg/kg to 15.2 mg/k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forming the high fluorine groundwater. Usually, the dissolved fluorine content in silt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silty clay and clay. According to the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fluorine content in deep groundwater (over 60 m) is less than 1.0 mg/L and suitable for drinking, so it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to prevent endemic fluorosis by extracting deep groundwater in disease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low groundwater FLUORINE flooding sediment dissolved fluorine tongshan area
下载PDF
重谈汉初豫章郡地望及沿革
4
作者 马孟龙 《历史地理研究》 CSSCI 2024年第2期7-21,160,共16页
传统观点以为,汉初豫章郡属淮南国,在今赣南。仔细梳理西汉文献所记汉初史事,豫章郡应属吴国,在今皖南。豫章郡因治于故鄣县,又名“故鄣郡”。魏晋时期,讹“故鄣郡”为“鄣郡”。汉初豫章郡先后属楚王韩信、荆王刘贾、吴王刘濞。《史记... 传统观点以为,汉初豫章郡属淮南国,在今赣南。仔细梳理西汉文献所记汉初史事,豫章郡应属吴国,在今皖南。豫章郡因治于故鄣县,又名“故鄣郡”。魏晋时期,讹“故鄣郡”为“鄣郡”。汉初豫章郡先后属楚王韩信、荆王刘贾、吴王刘濞。《史记》所记淮南王英布、长沙王吴芮领有豫章郡乃“虚封”。景帝三年,汉廷将豫章郡一分为二,北部并入江都国;南部与庐江郡合并,改称“庐江豫章郡”。传世汉代封泥“庐江豫守”,即“庐江豫章郡守”,而非以往认为的庐江国豫章郡守。景、武之际,江淮之间另立庐江郡,汉廷更庐江豫章郡为豫章郡。元封二年,武帝从豫章郡中分置丹阳郡,豫章郡从此仅辖赣江流域,遂有《汉书·地理志》之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章郡 上淦 吴国铜山 故鄣郡 庐江豫守
下载PDF
土壤养分空间分异对农地利用及其景观格局的响应--以淮海经济区徐州市铜山区为例
5
作者 夏春华 方斌 +3 位作者 张志成 王子源 杨欣蕾 邵羽凡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8469-8487,共19页
探究土壤养分对农地利用及其景观格局的响应对粮食主产区农地合理利用、农业精准施策及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通过构建土壤养分对农地利用及其景观格局响应的研究框架,采用景观格局分区、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以淮海经济区徐州市铜山区为... 探究土壤养分对农地利用及其景观格局的响应对粮食主产区农地合理利用、农业精准施策及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通过构建土壤养分对农地利用及其景观格局响应的研究框架,采用景观格局分区、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以淮海经济区徐州市铜山区为例,揭示粮食主产区内部土壤养分对农地利用及其景观格局响应差异的多样性与独特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水田和旱地的土壤养分平均含量高于园地和水浇地,但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偏低,总氮含量适中,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为充足;(2)斑块大而聚集、小而破碎区域的有机质平均含量较高,斑块较大且形状复杂区域的有效磷、速效钾和总氮平均含量高于斑块较小区域;(3)有机质和总氮空间分异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有效磷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而速效钾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4)平原地区与海拔较高的丘陵地区相比,农地利用更为多样化与集约化,斑块较为连片,土壤养分含量也相对较高,促使粮食单产带动总产量较高,社会经济水平也较高;(5)构建的研究框架较适合探究以铜山区为代表的粮食主产区农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淮海经济区及类似铜山区的其他区域农地合理利用、精准养分施策、农地土壤质量与肥力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利用 景观格局 土壤养分 响应 铜山区
下载PDF
2016—2023年徐州市铜山区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6
作者 张成学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24期143-145,共3页
目的:分析2016—2023年徐州市铜山区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6—2023年徐州市铜山区流行性腮腺炎报告病例进行分析。结果:2016—2023年徐州市铜山区流行性腮腺炎报告病例895例,无死亡病例,年均... 目的:分析2016—2023年徐州市铜山区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6—2023年徐州市铜山区流行性腮腺炎报告病例进行分析。结果:2016—2023年徐州市铜山区流行性腮腺炎报告病例895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8.69/10万,发病率从2016年的2.42/10万增长到2019年的34.05/10万,2020—2023年下降至3.61/10万。男性发病率(61.56%)较女性(38.44%)高(P<0.05)。10~19岁青少年发病率最高(55.31%),0~9岁儿童其次(36.20%),≥20岁成年人最低(8.49%)。学生发病率最高(73.07%),幼托儿童其次(13.07%)。不同地区发病情况统计,病例总数前三位的是大彭镇(174例)、铜山镇(149例)、茅村镇(72例)。春季、秋季发病率相对较高,分别为29.72%、26.03%。结论:2016—2023年徐州市铜山区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相对较低。需高度重视流行性腮腺炎防治工作,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接种知识宣教工作,开展针对性防控、隔离防治工作,降低青少年儿童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病学特征 徐州市铜山区
下载PDF
基于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的铜山城区洪水预报研究
7
作者 佟保根 王晓君 《江苏水利》 2024年第9期1-4,共4页
研究在降雨径流模型的基础上耦合一、二维水动力学模型,构建了铜山城区水文水动力耦合河道洪水预报模型。利用降雨径流模型模拟计算重点防洪河道上游断面的流量过程作为水动力学模型的边界条件,进行河道洪水演进计算,滚动预报河道重点... 研究在降雨径流模型的基础上耦合一、二维水动力学模型,构建了铜山城区水文水动力耦合河道洪水预报模型。利用降雨径流模型模拟计算重点防洪河道上游断面的流量过程作为水动力学模型的边界条件,进行河道洪水演进计算,滚动预报河道重点防洪断面的水位与流量过程,实现河道洪水和可能的地表洪水演进实时分析和预报,结合多场次历史洪水资料进行率定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可对铜山城区洪水进行较好模拟,对支撑“降水-产流-汇流-演进”全过程推演、提升铜山城区防洪“四预”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预报 降雨径流模型 水动力模型 铜山城区
下载PDF
十世达擦济咙·阿旺班垫曲吉坚赞生平及其历史功绩
8
作者 贡保扎西 《攀登(藏文版)》 2024年第3期89-97,共9页
历辈达擦济咙呼图克图是西藏地区非常著名的活佛世系,不仅在宗教领域声名显赫,而且在清代西藏地方政治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十世达擦济咙·阿旺班垫曲吉坚赞于1875年至1886年担任西藏地方摄政,光绪皇帝赏其“通善”名号,他曾率领西... 历辈达擦济咙呼图克图是西藏地区非常著名的活佛世系,不仅在宗教领域声名显赫,而且在清代西藏地方政治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十世达擦济咙·阿旺班垫曲吉坚赞于1875年至1886年担任西藏地方摄政,光绪皇帝赏其“通善”名号,他曾率领西藏地方僧俗民众反对英人入藏、平息喇嘛廓商冲突、采取防疫措施、下令警戒烟酒等重要事项,为维护西藏的稳定和祖国领土的完整,进一步加强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世达擦济咙·阿旺班垫曲吉坚赞 通善呼图克图 生平历史 功绩
下载PDF
明末同善会流播考 被引量:1
9
作者 曾桂林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97-110,共14页
明末同善会在中国慈善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极其深远的意义。由于高攀龙、陈龙正的倡行,同善会首先在江南地区流布开来,万历、崇祯年间苏州府吴县、昆山及太仓州先后由地方官绅创设此会,并频施善举。尔后,夏允彝出任长乐县知县,亦... 明末同善会在中国慈善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极其深远的意义。由于高攀龙、陈龙正的倡行,同善会首先在江南地区流布开来,万历、崇祯年间苏州府吴县、昆山及太仓州先后由地方官绅创设此会,并频施善举。尔后,夏允彝出任长乐县知县,亦将同善会由江南地区传衍、移植至福建,拟订《同善会议》,“与保甲相翼而行”。与此同时,南北诸省有些世家大族,如无锡华氏、吴江叶氏、太仓王氏及山东曹县武氏、乐安孙氏等,皆曾倡行同善会,赡贫族,赈饥民,以化民成俗,维系地方社会安宁。明末同善会的流播,可谓“千古善事只是一道同风”,从中也映照出明清鼎革之际士人经世济民取向的一个侧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 同善会 慈善 夏允彝 世家大族
下载PDF
鄂东南矿集区铜绿山-铜山铜铁金矿床三维地质建模与深部预测 被引量:7
10
作者 赵岩岩 吴昌雄 +4 位作者 石文杰 刘冬勤 魏克涛 张铭 谭俊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2-125,共14页
铜绿山-铜山是鄂东南地区典型的矽卡岩型铜铁金矿床。针对该矿床深部找矿需求,以科学成矿预测理论为指导,对成矿地质条件及深部找矿潜力进行了综合分析。利用Surpac三维建模软件进行三维可视化研究,构建三维地质体实体模型、三维地球化... 铜绿山-铜山是鄂东南地区典型的矽卡岩型铜铁金矿床。针对该矿床深部找矿需求,以科学成矿预测理论为指导,对成矿地质条件及深部找矿潜力进行了综合分析。利用Surpac三维建模软件进行三维可视化研究,构建三维地质体实体模型、三维地球化学模型及三维地球物理模型。对有利的找矿信息进行提取,选择侵入接触面缓冲、蚀变缓冲、F1因子和重磁同源异常4种预测要素,并选用证据权的方法进行综合成矿预测,构建了三维综合信息预测模型,应用该模型圈定了3处找矿靶区,将铜绿山-铜山铜铁金矿床的预测评价研究拓展到三维空间,为周边同类型矿床的深部找矿预测工作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山-铜山 SURPAC 三维地质建模 深部成矿预测
下载PDF
安徽马鞍山任村铁铜矿矿床地质特征及开采技术条件分析
11
作者 谢忠明 《资源信息与工程》 2023年第4期5-8,共4页
为查明马鞍山任村铁铜矿矿产资源,准备矿山规划和建设地质资料,在该矿区见矿较好的铜山矿段开展了以钻探为主要手段的详查工作。进一步明确了查区区域地质、矿区地质及地球物理、矿体分布及赋存等特征,认为该矿属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 为查明马鞍山任村铁铜矿矿产资源,准备矿山规划和建设地质资料,在该矿区见矿较好的铜山矿段开展了以钻探为主要手段的详查工作。进一步明确了查区区域地质、矿区地质及地球物理、矿体分布及赋存等特征,认为该矿属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环境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Ⅰ型)。研究成果对该矿床的合理开发利用及矿山企业的规划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铜矿 铜山矿段 地质特征 开采技术条件 马鞍山市任村
下载PDF
徐州市铜山区野生鸟类资源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越已 牛海侠 钱桂芝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13期182-188,193,共8页
2019年7月至2022年6月,在徐州市铜山区境内重点林地、湿地等重要鸟类栖息地设置6条相对固定调查线路及4个相对固定调查样点,对徐州市铜山区野生鸟类进行调查,并收集2015年以来工作人员及观鸟爱好者于铜山境内拍摄到的鸟类照片。结果表明... 2019年7月至2022年6月,在徐州市铜山区境内重点林地、湿地等重要鸟类栖息地设置6条相对固定调查线路及4个相对固定调查样点,对徐州市铜山区野生鸟类进行调查,并收集2015年以来工作人员及观鸟爱好者于铜山境内拍摄到的鸟类照片。结果表明,2015年以来分布在铜山区的野生鸟类共251种,隶属于18目57科。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鸟类5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36种,国家“三有”保护鸟类210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鸟类 种类 栖息生境 江苏徐州 铜山区
下载PDF
黑龙江多宝山、铜山大型斑岩铜(钼)矿床中辉钼矿的铼-锇同位素年龄 被引量:98
13
作者 赵一鸣 毕承思 +3 位作者 邹晓秋 孙亚莉 杜安道 赵玉明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1-67,共7页
黑龙江多宝山、铜山大型斑岩铜(钼)矿床的成岩成矿年龄以往确定主要为华力西中晚期至印支期(311-219Ma),本次研究测得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506±14Ma。它和用其他方法测定的同位素年龄有较大差别,从... 黑龙江多宝山、铜山大型斑岩铜(钼)矿床的成岩成矿年龄以往确定主要为华力西中晚期至印支期(311-219Ma),本次研究测得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506±14Ma。它和用其他方法测定的同位素年龄有较大差别,从而为进一步讨论矿床的成矿作用提供了新的线索,推断此数据可能反映辉钼矿源岩下奥陶统酸性火山碎屑岩的年龄。研究还发现辉钼矿中187Os的含量特高,且估算储量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矿床 斑岩型 辉钼矿 同位素年龄
下载PDF
黑龙江省铜山斑岩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被引量:40
14
作者 武广 刘军 +3 位作者 钟伟 朱明田 糜梅 万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995-3006,共12页
铜山大型铜矿床位于小兴安岭西北部,是中亚-兴蒙造山带北东段最著名的斑岩型铜矿床之一,矿体产于加里东期花岗闪长岩和中奥陶世多宝山组安山岩、凝灰岩中,铜矿化与硅化-绢云母化关系密切。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铜山铜矿床主要发育气液两... 铜山大型铜矿床位于小兴安岭西北部,是中亚-兴蒙造山带北东段最著名的斑岩型铜矿床之一,矿体产于加里东期花岗闪长岩和中奥陶世多宝山组安山岩、凝灰岩中,铜矿化与硅化-绢云母化关系密切。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铜山铜矿床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含CO_2包裹体和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成矿流体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早、中、晚3个阶段的演化。成矿早阶段发育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和少量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420℃~>550℃之间,流体盐度介于13.72 wt%~59.76 wt%NaCl eqv之间;中阶段为铜山矿床的主成矿阶段,发育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和含CO_2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41℃~417℃,流体盐度介于2.96 wt%~14.04 wt%NaCl eqv之间,主成矿期成矿流体总体上属H_2O-CO_2-NaCl体系;晚阶段仅发育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22℃~218℃,盐度介于3.71 wt%~15.96 wt%NaCl eqv之间,表明晚阶段有大气降水的混入。成矿早、中阶段的流体均为不混溶流体,流体沸腾作用是金属硫化物大量沉淀的主要机制。铜山矿床形成于陆缘弧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沸腾作用 铜山斑岩铜矿床 黑龙江省 小兴安岭
下载PDF
黑龙江多宝山超大型斑岩铜矿的成矿作用和后期改造 被引量:46
15
作者 王喜臣 王训练 +4 位作者 王琳 刘金英 夏斌 邓军 徐秀梅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4-133,共10页
黑龙江多宝山斑岩铜矿的形成与加里东期的火山岛弧密切相关,并因海西期的岩浆活动进一步富集成超大型铜矿,在燕山运动时遭受改造。燕山期变形可分为两期,早期为陆内造山带发育及坍塌,构造线方向北东东,晚期为北东向断裂左行走滑。在此... 黑龙江多宝山斑岩铜矿的形成与加里东期的火山岛弧密切相关,并因海西期的岩浆活动进一步富集成超大型铜矿,在燕山运动时遭受改造。燕山期变形可分为两期,早期为陆内造山带发育及坍塌,构造线方向北东东,晚期为北东向断裂左行走滑。在此基础上剖析了铜山断裂的活动方式及对矿体的破坏。作为成矿期后的改造断裂,铜山断裂既切断了地质体、矿体和斑岩型矿化蚀变带,同时又起到了保护下盘矿体免遭剥蚀的重要作用。对铜山矿床成矿条件、特别是热液蚀变与铜山断裂“控矿”构造细节的配套研究表明:铜山矿区南部仍然隐伏着含矿蚀变环带的上盘,有矿体存在,为寻找超大型斑岩铜矿提供了可靠的证据。事实证明:深入研究成矿构造控矿规律是行之有效的矿床预测工作基础,细致研究成矿期后构造运动是在已知矿区寻找新矿体的捷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铜矿 燕山期变形 铜山断裂 断失矿体 黑龙江西北部
下载PDF
安徽贵池铜山矽卡岩型铜矿床蚀变矿化分带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19
16
作者 张智宇 杜杨松 +3 位作者 张静 庞振山 李大鹏 贾鹏飞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99-1016,共18页
铜山矽卡岩型铜矿床产于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中的安庆—贵池矿集区。研究区矽卡岩化与矿化发生于碳酸盐岩地层与花岗闪长斑岩间的接触带中,蚀变及矿化具有水平与垂向分带特征。水平方向上,靠近岩体的矽卡岩中石榴子石含量较高,远离岩... 铜山矽卡岩型铜矿床产于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中的安庆—贵池矿集区。研究区矽卡岩化与矿化发生于碳酸盐岩地层与花岗闪长斑岩间的接触带中,蚀变及矿化具有水平与垂向分带特征。水平方向上,靠近岩体的矽卡岩中石榴子石含量较高,远离岩体的矽卡岩中透辉石含量较高;靠近大理岩带发育钙铁辉石矽卡岩,远离大理岩带的灰岩硅化较强。垂向上,从上到下依次为角岩带、钙质矽卡岩带和镁质矽卡岩带。矿物成分研究表明,靠近岩体处氧化性较强,石榴子石的钙铁榴石端员含量高;铜多富集于含石英脉的岩体、距岩体略远的矽卡岩、角岩或大理岩中,而锌多富集于硅化灰岩及远离岩体的矽卡岩中。研究表明,该矿床中蚀变矿化经历了进变期和退变期,包括接触热变质阶段、进化交代阶段和早退化蚀变阶段、晚退化蚀变阶段。其中,大规模的黄铜矿化主要发生于早退化蚀变阶段,且在岩浆演化晚期进一步富集于斑岩石英脉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矽卡岩 蚀变矿化分带 流体 交代 铜山铜矿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段扎兰屯地区铜山组源区特征:地球化学及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制约 被引量:26
17
作者 李仰春 汪岩 +3 位作者 吴淦国 金哲岩 张达 杨晓平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91-402,共12页
大兴安岭北段扎兰屯地区铜山组是扎兰屯—多宝山岛弧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铜山组的源区性质、沉积时限和形成构造环境的研究是该岛弧构造带研究的重要环节,该地区也是研究古亚洲构造域早期构造演化的重要窗口。铜山组细碎屑岩组分和岩... 大兴安岭北段扎兰屯地区铜山组是扎兰屯—多宝山岛弧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铜山组的源区性质、沉积时限和形成构造环境的研究是该岛弧构造带研究的重要环节,该地区也是研究古亚洲构造域早期构造演化的重要窗口。铜山组细碎屑岩组分和岩相学研究以及岩石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铜山组形成于大陆岛弧区或活动大陆边缘及附近,物源主要为长英质岩石及由上地壳向安山弧缘过渡的混合长英质岩石,部分可能混入少量被动陆缘区物质。本研究首次确定了铜山组细碎屑岩LA-MC-ICPMS锆石U-Pb年龄谱特征,反映出铜山组源区多样性特点。碎屑岩中566~632 Ma和789~889 Ma碎屑锆石的存在,结合区域年代学信息,暗示本区应该存在新元古代结晶基底和新元古代岩浆事件和变质作用,它们构成铜山组沉积岩的主要物源区;2 543~2 705 Ma和1 773~2 120 Ma古老碎屑锆石信息揭示兴蒙造山带存在前寒武纪微陆块基底,并成为铜山组的重要物源区;根据谐和年龄(572±5)Ma并结合区域对比,确定铜山组沉积时限为早奥陶世。这一研究成果为确定早古生代扎兰屯—多宝山岛弧构造带的演化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为探讨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大陆地壳演化及构造动力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山组 碎屑锆石 地球化学 物源分析 构造环境 扎兰屯地区 大兴安岭北段
下载PDF
黑龙江铜山断裂的变形特征及铜山铜矿床蚀变带-矿体重建 被引量:8
18
作者 庞绪勇 秦克章 +4 位作者 王乐 宋国学 李光明 苏仕强 赵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98-414,共17页
黑龙江铜山铜矿床系多宝山铜矿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多宝山矿床同是中亚造山带东段最古老的斑岩铜矿床(奥陶纪)。铜山断裂为铜山斑岩铜矿床内最为重要的一条成矿后断裂,它截切矿体和蚀变带,因而导致矿化中心、深部找矿方向不明。现阶... 黑龙江铜山铜矿床系多宝山铜矿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多宝山矿床同是中亚造山带东段最古老的斑岩铜矿床(奥陶纪)。铜山断裂为铜山斑岩铜矿床内最为重要的一条成矿后断裂,它截切矿体和蚀变带,因而导致矿化中心、深部找矿方向不明。现阶段的研究对其运动学特征还存有较大争议,缺乏对该带变形特征与性质的细致观察与鉴别。据此,本文开展详细地野外及室内研究工作,取得如下新认识:1)铜山断裂为近东西走向的压扭性断裂,最典型的构造几何学特征为发育北东-北东东走向劈理、构造透镜体、以及岩脉及热液脉扭曲现象。2)断裂带内石英、黄铜矿、黄铁矿、闪锌矿的镜下变形特征和石英C轴组构特征显示低温变形条件,依据矿物和岩石变形特点判断铜山断裂主体为脆性断裂。3)构造解析表明铜山断裂运动学特征为:上盘由南东向北西方向斜向逆冲。综合断裂上、下盘地质体界线、蚀变和脉系分布特征等,判断上盘相对下盘大致沿NW320°方向水平移动距离700~800m,垂向抬升550~700m,错开蚀变外带(青磐岩化带、石英-绢云母-伊利石-绿泥石化带)和矿化带。4)铜山断裂的次级断裂截切了中晚三叠世白云母花岗岩,推测铜山断裂活动时限晚于中晚三叠世。5)复原铜山断裂上盘和下盘的空间位置至铜山断层活动前,重建铜山铜矿床蚀变带-矿化体,初步判断铜山断裂活动前铜山矿床为纺锤形态。根据重建后矿化和蚀变的分布规律推断下盘Ⅲ号矿体的南侧位置应有尚未发现的成矿斑岩和矿体,为深部找矿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山斑岩矿床 铜山断裂 变形特征 蚀变带-矿化体重建
下载PDF
江西广丰铜山中酸性岩体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吕劲松 张雪辉 +4 位作者 孙建东 骆学全 康丛轩 简崟峰 唐正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53-1267,共15页
广丰铜山中酸性岩体侵位于华夏地块和扬子地块的结合部位——钦杭结合带东段。岩性为花岗闪长斑岩和石英闪长玢岩,与之伴生有中型矽卡岩型铜矿床。花岗闪长斑岩的锆石环带结构明显,Th/U值较大(0.40-1.07),为典型的岩浆锆石,LA-ICP-MS... 广丰铜山中酸性岩体侵位于华夏地块和扬子地块的结合部位——钦杭结合带东段。岩性为花岗闪长斑岩和石英闪长玢岩,与之伴生有中型矽卡岩型铜矿床。花岗闪长斑岩的锆石环带结构明显,Th/U值较大(0.40-1.07),为典型的岩浆锆石,LA-ICP-MS锆石U-Pb成岩年龄为171.0±1.6 Ma(n=15,MSWD=0.16)。主微量元素特征表明该套中酸性侵入岩属于高钾过铝—偏铝质I型花岗岩类,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aN/YbN=10.53-38.37),无明显Eu异常(δEu平均值1.05),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U、K),亏损Nb、Ta、Ti,低Y(〈10.4×10^-6)、Yb(〈0.93×10^-6),高Sr/Y比值(〉26),具有弧型岩石和埃达克质岩石的双重地球化学特征。综合研究表明,铜山矿区的中酸性岩石形成压力大于1.5GPa,熔体起源深度大于50km,源区为富含金红石的角闪榴辉岩,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斜向俯冲的挤压后松弛阶段,由新元古代洋壳俯冲形成的增厚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其埃达克质特性使其易于萃取、聚集铜金等成矿物质,因此具有扩大找矿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广丰 铜山中酸性侵入岩 埃达克质 锆石U-PB定年 地球化学
下载PDF
安徽贵池铜山岩体SHRIMP锆石U-Pb年代学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24
20
作者 张智宇 杜杨松 +1 位作者 张静 庞振山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66-378,共13页
铜山岩体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沿江岩浆岩主带中的含矿岩体之一,其形成年龄及岩石成因尚缺乏研究。该岩体主要由石英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组成,与铜矿化关系密切。SHRIMP锆石的U-Pb测年结果显示,石英二长斑岩的形成年龄为14... 铜山岩体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沿江岩浆岩主带中的含矿岩体之一,其形成年龄及岩石成因尚缺乏研究。该岩体主要由石英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组成,与铜矿化关系密切。SHRIMP锆石的U-Pb测年结果显示,石英二长斑岩的形成年龄为145·1±1·2Ma,侵位于晚侏罗世的燕山运动中期。岩石的化学成分均显示富硅(SiO2=60·23%~66·23%)、富碱(K2O+Na2O=4·97%~8·72%),低钙(CaO=2·61%~5·66%)、低镁(MgO=1·21%~2·92%)的特征;稀土总量均较低(ΣREE<200μg/g),轻重稀土分异显著[LREE/HREE>12,(La/Yb)N>10],具有弱的正铕异常。岩石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表明:岩石为壳幔混源型,是富集岩石圈地幔经不同程度批式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质岩浆与下地壳物质同熔后,由混染岩浆上升侵位形成的;产生于板块碰撞后隆起到造山晚期的构造背景。此结果有助于为研究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的区域成岩成矿作用提供重要的地球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山岩体 SHRIMP锆石U-PB定年 岩石地球化学 长江中下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