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Relict Deposits on the Western South Yellow Sea
1
作者 WEN Chun LIU Jian +3 位作者 WANG Hong XU Gang QIU Jiandong ZHANG Junqia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4年第2期205-214,共10页
Integrated studies of vertical sedimentary sequences, grain sizes, and benthic foraminifera and ostracoda, in combination with AMS 14C dating, and 210Pb and 137Cs analysis were carried out in three vibracores taken fr... Integrated studies of vertical sedimentary sequences, grain sizes, and benthic foraminifera and ostracoda, in combination with AMS 14C dating, and 210Pb and 137Cs analysis were carried out in three vibracores taken from the area of relict deposits on the western South Yellow Sea. The relict sands, which are about 0.4 m thick, overlie on the Early Holocene coastal marsh or tidal flat deposits with an evident erosional interface in between. The middle and upper parts or sometimes the whole of the relict sands have been reworked under the modern dynamic environment. The sedimentation rate varies between 0.20–0.30 cm year-1. The relict sands show a bimodal grain-size distribution pattern in frequency curves, with a sharp peak in the coarse fraction between 3Φ and 4Φ and a secondary peak in the fine fraction of about 7Φ. Of the benthic foraminiferal and ostracod assemblages, the reworked relict sand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mixing of the nearshore euryhaline shallow-water species and deeper water species. The erosional interface at the bottom of the relict sands is considered as a regional ravinement surface formed during the transgression in the Early Holocene due to shoreface retreating landwards. The relict sands were accumulated on the ravinement surface during the transgression in the deglaciation period as lag deposits after winnowing and reworking by marine dynamic processes. And the secondary peak of fine fraction in the frequency curve for the relict sands suggests the input of fine-grained sediments during the reworking process. As the conclusion, the relict sands in the study area are interpreted as a type of reworked relict sedi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存款 沉积特征 底栖有孔虫 西方 海洋动力过程 频率曲线 残留砂
下载PDF
The features of gravity field and deep structure in western part of the South Yellow Sea 被引量:2
2
作者 WANG Qianshen1 & AN Yulin1.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2. Chinese University of Geology, Beijing 100083,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0年第8期759-764,共6页
The gravity data from the sea region to the west of 124° E of the South Yellow Sea have been processed and the feature of gravity fields analyzed. An experience relationship formula on the filter wavelength and c... The gravity data from the sea region to the west of 124° E of the South Yellow Sea have been processed and the feature of gravity fields analyzed. An experience relationship formula on the filter wavelength and corresponding depth has been put forward. Combined with the geological and seismic data, the deep tectonic framework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s as well as possible favourable prospecting district for hydrocarbon in the South Yellow Sea have been discussed and analy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ern PART of the south yellow sea gravity field deep structure.
下载PDF
南黄海西部地区浅层气的浅部埋藏地质背景 被引量:7
3
作者 顾兆峰 张志珣 +1 位作者 刘怀山 蓝先洪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6-51,共6页
根据南黄海西部地区6 000 km多的浅地层剖面解释成果,对浅层气埋藏的载气地质体和地层时代两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黄海西部地区浅层气主要存在于埋藏三角洲相、古湖泊相、古河道相、古潮沟相地质体中,在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两期... 根据南黄海西部地区6 000 km多的浅地层剖面解释成果,对浅层气埋藏的载气地质体和地层时代两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黄海西部地区浅层气主要存在于埋藏三角洲相、古湖泊相、古河道相、古潮沟相地质体中,在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两期海相地层(全新世和晚更新世)和两期陆相地层(玉木冰期、里斯冰期)中都存在浅层气的地震反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西部地区 浅层气 地质背景
下载PDF
南黄海西部陆架区末次盛冰期古河谷体系地貌形态特征 被引量:4
4
作者 孔祥淮 毕世普 +3 位作者 刘健 宋晓帅 徐承芬 马晓红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3-133,共11页
以高分辨率浅地层地震剖面解译资料为基础,对南黄海西部陆架区埋藏古河谷体系进行地貌形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在南黄海西部陆架浅海区海底以下几米到十几米埋藏着末次冰期最盛期形成的两大树枝状古河道网,主干河道断面向海逐渐变宽、加... 以高分辨率浅地层地震剖面解译资料为基础,对南黄海西部陆架区埋藏古河谷体系进行地貌形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在南黄海西部陆架浅海区海底以下几米到十几米埋藏着末次冰期最盛期形成的两大树枝状古河道网,主干河道断面向海逐渐变宽、加深;研究区末次盛冰期古河道除了具有其他海域古河道的U形和V形特征外,还有W形、箱形(近似矩形)和倒梯形河道断面。复合式和双层(多层)河道以及不对称型河道断面形态也比较常见,反映了研究区末次盛冰期古河道具有复杂的断面形态组合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地层剖面 古河道地貌形态 末次盛冰期 南黄海西部陆架区
下载PDF
南黄海西部浅部地层地震层序及其沉积特征 被引量:9
5
作者 顾兆峰 张志珣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5-106,共12页
南黄海陆架在第四纪具有海侵—海退交替发生、海陆相地层交互沉积的特点,沉积相及其分布主要受海平面变化与古河流及其三角洲的控制。对南黄海西部地区采集的5600km浅层地震剖面进行了层序划分与解释,得到以下认识:(1)早更新世晚期以来... 南黄海陆架在第四纪具有海侵—海退交替发生、海陆相地层交互沉积的特点,沉积相及其分布主要受海平面变化与古河流及其三角洲的控制。对南黄海西部地区采集的5600km浅层地震剖面进行了层序划分与解释,得到以下认识:(1)早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南黄海地层可分为U1—U14共14个地震地层单元,组成6个地震层序,代表了6次大规模海侵-海退过程,其中氧同位素5期海相地层在该地区最发育;(2)根据全新世地层厚度变化,将该区分为6个沉积区:东部弱沉积区、中北部沉积发育区、海州湾外侵蚀区、废黄河口沉积区、射阳河口岸外侵蚀区和苏北浅滩沉积区;(3)氧同位素6期至2期,南黄海西部陆相层内发育了3期埋藏古河道:上层古河道发育于氧同位素2期,古长江水系、古黄河水系分别自南黄海南部、北部流入古黄海;中层古河道发育于氧同位素4期,仅分布于近岸地区;下层古河道发育于氧同位素6期,分布于123°E以西地区,其南部古河道应为古长江水系,规模较大,其北部古河道规模较小,分布范围有限;(4)古长江第四纪早期在古黄海入海,古黄河在氧同位素5期中后期也开始自古黄海入海,其古河道发育具有一定继承性,后期发育规模逐渐增大;(5)气候温暖的高海面时期发育于构造沉降区的早期古三角洲规模较大,气温降低后河流追随海平面下降而发育的后期三角洲规模较小。氧同位素3期至5期,古长江水系在南黄海西南部发育多期古长江三角洲,古黄河水系在南黄海北部则主要发育两期古黄河三角洲;(6)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初期的海侵过程中,南黄海地区发育了古河口沙坝、古潮沟相等滨海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层序 沉积特征 浅层地震 南黄海西部
下载PDF
南黄海西部滨浅海区埋藏古河道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孔祥淮 刘健 +2 位作者 张勇 陈斌 徐刚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67-376,共10页
利用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剖面对南黄海西部陆架浅海区埋藏古河道形态进行定量分析,估算其形成时期水动力环境的古水文参数,进而评价古环境。结果表明,被埋藏的下切古河道形成于距今大约4.4万a前,那时,南黄海西部陆架区出露地表。后来,随着... 利用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剖面对南黄海西部陆架浅海区埋藏古河道形态进行定量分析,估算其形成时期水动力环境的古水文参数,进而评价古环境。结果表明,被埋藏的下切古河道形成于距今大约4.4万a前,那时,南黄海西部陆架区出露地表。后来,随着全新世海侵时期海平面不断上升,河谷被淹没填埋。研究区经历了从陆地河流到河口和全部被海水淹没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西部 地震地形学 埋藏古河道 古环境 海平面变化
下载PDF
南黄海西部地区浅层气成因 被引量:6
7
作者 顾兆峰 刘怀山 +1 位作者 李刚 张志珣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6-29,共4页
通过研究近年来获取的浅地层剖面发现,南黄海浅层气主要存在于南黄海东经123°以西的地区,为此进行了该区浅层气成因分析,以探索其来源。将根据南黄海西部地区逾6000km的浅地层剖面解释成果得到的南黄海西部地区浅层气分布概况,与... 通过研究近年来获取的浅地层剖面发现,南黄海浅层气主要存在于南黄海东经123°以西的地区,为此进行了该区浅层气成因分析,以探索其来源。将根据南黄海西部地区逾6000km的浅地层剖面解释成果得到的南黄海西部地区浅层气分布概况,与该地区的有机质分布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南黄海西部晚更新世末期的泥炭分布与浅层气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晚更新世末期的泥炭是该地区浅层气生成的重要物质基础。3个声学空白区的浅层气可能来自中深部地层。苏北浅滩西北部的大型塌陷坑可能由浅部断层活动引起的浅层气在该处多点喷发形成的塌陷坑复合而成,表明该处中深部地层中可能存在天然气。南黄海中部声学扰动区内浅层气不断自海底逸出,该处断层较多,中深部地层具备生气能力,推测该地区浅层气可能是深部油气泄露的气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西部地区 浅层气 气藏形成 机理 勘探区
下载PDF
南黄海西部中陆架区近50年来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
8
作者 胡睿 刘健 仇建东 《海洋地质前沿》 2012年第11期31-37,共7页
以南黄海西部中陆架区SYS-0701钻孔顶部102.5cm岩心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岩心沉积物的210 Pb、137 Cs同位素测年和重金属元素(Cu、Pb、Zn、Cr、Hg、As、Cd)含量分析,研究了该孔0~102.5cm岩心的沉积速率及其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 以南黄海西部中陆架区SYS-0701钻孔顶部102.5cm岩心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岩心沉积物的210 Pb、137 Cs同位素测年和重金属元素(Cu、Pb、Zn、Cr、Hg、As、Cd)含量分析,研究了该孔0~102.5cm岩心的沉积速率及其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岩心沉积物的平均沉积速率为2.16cm/a;重金属含量在1961—1970年含量较低,1970—2004年呈上升趋势,随后开始减少,这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SYS-0701孔顶部102.5cm岩心未明显受重金属污染,且与黄渤海其他海域相比重金属含量偏低,其原因可解释为该钻孔岩心沉积物主要为老黄河沉积物(1128—1855年)在1855年之后被海流侵蚀并搬运而来,来自苏北岸外的现代沉积含量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西部 重金属元素 沉积速率
下载PDF
南黄海西部“阿尼努德振动”现象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于洪军 严理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62-66,共5页
通过对南黄海的大量浅地层剖面仅资料的判读,发现在低于现代海面 60m附近的地层中有2条古海岸线,从而证明了中国陆架上也曾发生过阿尼努德 振动。这项发现对于进一步研究晚更新世末期的陆架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阿尼努德振动 南黄海 晚更新世末期
下载PDF
2017年春、夏季南黄海西部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浒苔暴发的关系 被引量:12
10
作者 王俊杰 于志刚 +5 位作者 韦钦胜 董明帆 杨福霞 李丹丹 高志梅 姚庆祯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45-1053,共9页
基于2017年4月、5月、6月和8—9月在南黄海西部海域4个航次的现场调查,分析了春至夏季逐月的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初步探讨了营养盐与浒苔绿潮暴发的关系。结果表明:春至夏季苏北近岸浅水区总体呈现出高温、低盐、高营养盐的特征... 基于2017年4月、5月、6月和8—9月在南黄海西部海域4个航次的现场调查,分析了春至夏季逐月的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初步探讨了营养盐与浒苔绿潮暴发的关系。结果表明:春至夏季苏北近岸浅水区总体呈现出高温、低盐、高营养盐的特征,且各理化要素垂向差异不明显;同时该海域表层水体中的营养盐含量自4月至5月有所下降,而后开始上升,至8—9月达到最大浓度。受长江冲淡水的影响,调查海域西南部表层存在向东北方扩展的低盐、高营养盐水体,在夏季与苏北海域向外扩展的营养盐高值区连成一体。在调查海域的中部至东北部深水区,入春后表层海水不断升温,至夏季于底层形成显著的黄海冷水团,并在其周围呈现出锋面特征;受初级生产过程和温跃层的影响,入春后该海域的上层营养盐浓度总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并在夏季维持了较低的水平,而底层营养盐浓度从春季至夏季有所升高且影响范围不断向西南方向扩展,至8—9月达到最大范围。苏北近岸海域丰富的营养盐为入春后大型藻类的生长和暴发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而且5月南黄海西部相关海域表层营养盐浓度降低与浒苔、马尾藻等大型漂浮藻类暴发对营养盐的吸收利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浒苔 苏北近海 南黄海西部
下载PDF
苏北-南黄海西部第四纪长江埋藏古河道分布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影影 夏非 +2 位作者 张振克 胥勤勉 陈诗越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0-54,共15页
长江作为连接青藏高原与西太平洋边缘海的最重要水系之一,其形成演化研究备受学者关注.详细梳理了近几十年来苏北-南黄海西部埋藏古河道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本区第四纪以来长江古河道的埋藏分布状况进行了综述.研究显示,本区长江埋藏古河... 长江作为连接青藏高原与西太平洋边缘海的最重要水系之一,其形成演化研究备受学者关注.详细梳理了近几十年来苏北-南黄海西部埋藏古河道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本区第四纪以来长江古河道的埋藏分布状况进行了综述.研究显示,本区长江埋藏古河道特别发育,并在第四纪期间经历了多次迁移、往返摆动.由于本区面积广大且古地貌条件复杂、研究分析所采用的钻孔空间分辨率偏低、高质量的岩芯缺乏和采样密度不够以及测年方法局限等因素限制,目前对长江古河道迁移路线的认识仍存在较多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第四纪以来长江古河道大致在扬州-泰州-姜堰-海安-弶港一线以南摆动,但对于其具体入海位置仍存在较多争议;另一种观点认为受长江三角洲地区差异性构造沉降与地形障碍影响,长江古河道自苏北平原、经北翼地区而逐渐南迁.此外,在毗邻的南黄海西部陆架区也发现了一系列形成于晚更新世末期近东西向的长江古河道.作为长江古河道变迁的一个关键研究区,今后需在提高钻孔研究分辨率、建立第四纪高精度可靠年代标尺、加强长时间尺度物源及海陆记录对比研究等方面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查明长江古河道的埋藏分布规律,将有助于深入认识第四纪长江沉积物源-汇系统的形成演化过程和机制,丰富该区古地貌与沉积环境演化信息,对于资源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工程建设选址亦可提供重要的基础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埋藏古河道 沉积环境 第四纪 苏北-南黄海西部
下载PDF
南黄海西部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 被引量:4
12
作者 邹伟明 母清林 +1 位作者 黄家海 魏娜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3-57,76,共6页
于2013年对南黄海西部海域25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6种美国EPA优先控制PAHs在大部分样品中均有检出,PAHs总量水平为19.8--172μg/kg(干重),平均含量为67.2μg/kg。沉积物中PAHs与TOC、粒度有明显... 于2013年对南黄海西部海域25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6种美国EPA优先控制PAHs在大部分样品中均有检出,PAHs总量水平为19.8--172μg/kg(干重),平均含量为67.2μg/kg。沉积物中PAHs与TOC、粒度有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与国内外其它海区相比,调查海域PAHs总体处于低污染水平。表层沉积物中PAHs主要来源于木柴、煤炭燃烧,也有部分样品显示石油源。利用沉积物质量基准法(SQGs)评价了调查海域沉积物的生态风险,调查海域沉积物中PAHs处于较低生态风险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西部 沉积物 多环芳烃 分布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