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Marine Dynamics and Changing Trend off the Modern Yellow River Mouth 被引量:5
1
作者 WANG Nan LI Guangxue +3 位作者 XU Jishang QIAO Lulu DADA Olusegun A. ZHOU Chunyan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5年第3期433-445,共13页
Topography around the Yellow River mouth has changed greatly in recent years, but studies on the current state of ma- rine dynamics off the Yellow River mouth are relatively scarce. This paper uses a two-dimension num... Topography around the Yellow River mouth has changed greatly in recent years, but studies on the current state of ma- rine dynamics off the Yellow River mouth are relatively scarce. This paper uses a two-dimension numerical model (MIKE 21) to reveal the tidal and wave dynamics in 2012, and conducts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hanges from 1996 to 2012. The results show that M2 amphidromic point moved southeastward by 11 kin. It further reveals that the tides around the Yellow River mouth are relatively stable due to the small variations in the tidal constituents. Over the study period, there is no noticeable chang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tidal types and tidal range, and the mean tidal range off the river mouth during the period studied is 0.5-1.1 m. However, the tidal currents changed greatly due to large change in topography. It is observed that the area with strong tidal currents shifted from the old river mouth (1976-1996) to the modem river mouth (1996-present). While the tidal current speeds decreased continually off the old river mouth, they increased off the modem river mouth. The Maximum Tidal Current Speed (MTCS) reached 1.4 m s-1, and the maximum current speed of 50-year return period reached 2.8 m s-1. Waves also changed greatly due to change in topography. The significant wave height (H1/3) of 50-year return period changed proportionately with the water depth, and the ratio of Hi/3 to depth being 0.4-0.6. H1/3 of the 50-year return period in erosion zone increased continually with increasing water depth, and the rate of change varied between 0.06 and 0.07myr-1.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 infer that in the future, the modem river mouth will protrude gradually northward, while the erosion zone, comprising the old river mouth and area between the modern river mouth and the old river mouth (Intermediate region) will continue to erode. As the modem river mouth protrudes towards the sea, there will be a gradual increase in the current speed and decrease in wave height. Conversely, the old river mouth will retreat, with gradual decrease in current speed and increase in wave height. As more coastal constructions spring up around the Yellow River mouth in the future, we recommend that variation in hydrodynamics over time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designing such coastal constru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ellow river mouth tidal dynamics WAVE numerical simulation change trend 50-year return period
下载PDF
Numerical Study on Seasonal Transportation of the Suspended Sediments in the Modern Yellow River Mouth Effected by the Artificial Water and Sediment Regulation 被引量:3
2
作者 WANG Nan QIAO Lulu +5 位作者 LI Guangxue ZHONG Yi SONG Dehai DING Dong GAO Fei JI Fengyi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期20-30,共11页
Since 2002, an artificial water and sediment regulation(AWSR) has been carried out, which largely reduced water and sediment discharged from the Yellow River into the Bohai Sea. Although the sediment transport in the ... Since 2002, an artificial water and sediment regulation(AWSR) has been carried out, which largely reduced water and sediment discharged from the Yellow River into the Bohai Sea. Although the sediment transport in the Yellow River Mouth(YRM) has been observed and modeled intensively since AWSR, but preferentially for the non-storm conditions. In this study, a three-dimensional current-wave-sediment coupled model, DHI-MIKE numerical model,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seasonal suspended-sediment transport in the YRM after the AWSR.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asonal distribution of suspended-sediments in the YRM is dominated by wind and wave rather than river input. The major transport pathway of suspended-sediments is from the western Laizhou Bay to the Bohai Strait during the winter monsoon, especially in storm events. In addition, about 66% of the river sediments deposit within 30 km of the YRM, which is smaller than previous estimations. It suggests that the YRM has been eroded in recent deca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ellow river mouth artificial water and SEDIMENT regulation MIKE suspended-sediment transport SEASONAL variation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ides, tidal currents and residual currents in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被引量:4
3
作者 GAO Jia CHEN Xue-en +1 位作者 YU Hua-ming Ming LI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CAS 2016年第1期1-8,共8页
A 3-D Finite-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 was applied in the Bohai Sea,especially near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to simulate the tides, tidal currents, residualcurrents and shear fronts, using unstructured triangular gr... A 3-D Finite-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 was applied in the Bohai Sea,especially near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to simulate the tides, tidal currents, residualcurrents and shear fronts, using unstructured triangular grids. In the case of anaccurate simulation of the tides and tidal currents in the Bohai Sea, this article focuseson the Yellow River mouth. The type of tides is irregular semi-diurnal and the type oftidal currents is the reciprocating flow, mostly parallel to the coastline. The tide inducedeulerian residual currents are a couple of eddies on each side of the river mouth, withthe anticlockwise on the left side and clockwise on the other side, and both of theeddies are enhanced by the Yellow River runoff. Two patterns of shear fronts areidentified at the conversion between the flood and ebb tidal phase. The results suggestthat the shear fronts be generated in the shallow water because the tidal phase of thecoastal area is ahead of the deeper seaward area, then moves seaward and finallydisappears 1-2 hours l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anghe (yellow river) mouth numerical simulation TIDES tidal currents shear fronts residual currents
下载PDF
现行黄河口分汊河道的分流特征及其影响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葛春海 范勇勇 +5 位作者 巴旗 孙超 吴振 吴晓 王厚杰 毕乃双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1-145,共15页
自2013年黄河尾闾河道出汊形成双槽入海的河口汊道,控制了河口流量的分配,但其分流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基于Delft3D构建了黄河口汊道的水动力三维数值模型,模拟了不同工况下河口汊道的分流特征,揭示了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 自2013年黄河尾闾河道出汊形成双槽入海的河口汊道,控制了河口流量的分配,但其分流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基于Delft3D构建了黄河口汊道的水动力三维数值模型,模拟了不同工况下河口汊道的分流特征,揭示了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河口汊道的分流不对称性随流量的增加而减小,流量增加加大了东汊与北汊河道的水位梯度差,使得从东汊河道的流量增量较北汊河道大,河流流量的分配更加均匀。潮汐作用增强了河口汊道的流量不对称性,而随着径流量的增加,潮汐的增强作用逐渐减弱。这主要由于在半日潮的作用下,东汊和北汊河道水位梯度的差异,形成河口潮汐的“东阻北促”效应,增强了河口汊道的分流不对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汊河道 分流不对称性 潮汐 径流量 黄河口
下载PDF
苏北废黄河口滨海港建设对近海水沙和床面冲淤的影响
5
作者 黄哲 刘强 +2 位作者 倪万洲 徐海珏 白玉川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3-55,共13页
以废黄河三角洲海岸盐城市滨海港的建设为背景,通过建立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模拟建港前后水动力场环境与泥沙运移变化,分析滨海港建设对近海水沙的影响。南北堤建成后,流速变化主要集中在防波堤建设区域15 m等深线以内海域,变化量为−0... 以废黄河三角洲海岸盐城市滨海港的建设为背景,通过建立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模拟建港前后水动力场环境与泥沙运移变化,分析滨海港建设对近海水沙的影响。南北堤建成后,流速变化主要集中在防波堤建设区域15 m等深线以内海域,变化量为−0.8~0.5 m/s。北堤堤头流速增幅明显,除大潮落急外港区均处在流速减小区,流速衰减幅度最高可达0.6 m/s。建港工程造成海域内潮汐不规则性减弱,主要分潮的平均振幅比降低约10%。建港工程对近海地貌格局的影响集中在港区周围8 km范围,且基本在16 m等深线以内海域,淤积区域分布在港区口门周围,冲刷区域分布在北堤堤头,床面变化随着时间推移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港 废黄河口 水动力环境 泥沙运动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刁口叶瓣堆积过程
6
作者 邢吕阳 李广雪 +2 位作者 刘思雨 李浩楠 潘煜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7-104,共8页
黄河三角洲刁口叶瓣于1964—1976年间堆积而成,中国大型滩浅海油田—埕岛油田在这个叶瓣上建设开发,该叶瓣的形成过程与地层结构对海洋工程建设影响较大。根据多年历史测深资料,研究了刁口叶瓣形成期间河口摆动与堆积体演变过程,依据堆... 黄河三角洲刁口叶瓣于1964—1976年间堆积而成,中国大型滩浅海油田—埕岛油田在这个叶瓣上建设开发,该叶瓣的形成过程与地层结构对海洋工程建设影响较大。根据多年历史测深资料,研究了刁口叶瓣形成期间河口摆动与堆积体演变过程,依据堆积中心的位置变化明确了古河口摆动规律。1964—1966年河口及堆积体在叶瓣西侧发育,在柯氏力作用下,河口逐渐NNE向摆动,堆积中心移动到叶瓣东侧;1975—1976年,由于河道摆动曲率过大引发失稳,河道取直后堆积中心又回到叶瓣西侧。根据堆积速率和河口位置将形成期分为3个阶段:近岸堆积阶段(1964—1966年)、整体堆积阶段(1966—1975年)和调整堆积阶段(1975—1976年)。受黄河海港附近M2无潮点影响下的强潮流场控制,刁口叶瓣东侧在形成早期和末期存在局部冲刷作用,而叶瓣西侧是三角洲形成期堆积最活跃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积中心 河口摆动 刁口叶瓣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of the sedimentation in the lower Yellow River with its mouth channel extension
7
作者 Shi, CX Ye, QC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7年第8期681-684,共4页
THE effect of extension of the mouth channel on the sedimentation in the lower Yellow
关键词 the lower yellow river mouth CHANNEL EXTENSION longitudinal profile in equilibrium DOWNWARD ACCUMULATION headward accumulation.
下载PDF
黄河口及莱州湾表层沉积物中重矿物分布与来源 被引量:31
8
作者 王昆山 石学法 +2 位作者 蔡善武 乔淑卿 姜晓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8,共8页
对2007年采自渤海黄河口和莱州湾内250个表层沉积物进行了重矿物研究。结果表明,黄河口和莱州湾重矿物含量很低,平均为1.51%,优势重矿物组合为云母-普通角闪石-绿帘石,其中白云母含量高于黑云母。重矿物分布和组合分区表明沉积物的物质... 对2007年采自渤海黄河口和莱州湾内250个表层沉积物进行了重矿物研究。结果表明,黄河口和莱州湾重矿物含量很低,平均为1.51%,优势重矿物组合为云母-普通角闪石-绿帘石,其中白云母含量高于黑云母。重矿物分布和组合分区表明沉积物的物质来源主要为黄河口输入物质,莱州湾西南部河流输入物质及山东半岛西部岛屿冲刷产物为次要物质来源;重矿物特别是云母类可作为沉积物输送和扩散的指标,综合其他矿物分布特征得出,黄河入海沉积物的扩散趋势在南北向以北向为主要的输送方向,黄河口物质具有向东扩散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物质来源 重矿物 莱州湾 黄河口
下载PDF
黄河口凹陷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24
9
作者 吴小红 吕修祥 +2 位作者 周心怀 张杰 史翠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5-172,共8页
新近系浅水三角洲油气藏是渤海海域近年来最主要的油气发现类型之一。利用沉积相分析、粒度特征、古生物标志和古环境响应等资料,总结了渤海海域浅水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和发育背景,明确了浅水三角洲的展布特征和控制因素,探讨了浅水三角... 新近系浅水三角洲油气藏是渤海海域近年来最主要的油气发现类型之一。利用沉积相分析、粒度特征、古生物标志和古环境响应等资料,总结了渤海海域浅水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和发育背景,明确了浅水三角洲的展布特征和控制因素,探讨了浅水三角洲有利的成藏条件。研究表明,浅水三角洲发育于浅的地形平缓的淡水湖泊,湖平面的周期性变化造成多期砂泥岩互层,水下分流河道是浅水三角洲主要的沉积类型,区域分布稳定。上述沉积特征决定了浅水三角洲储盖组合优良,同时晚期走滑伴生断层利于多种圈闭的发育,油源充足且运移通畅。浅水三角洲成藏条件良好,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分流河道 浅水三角洲 相分析 油气勘探意义 新近系 黄河口地区
下载PDF
GIS支持下的黄河口近期淤、蚀动态研究 被引量:27
10
作者 赵庚星 张万清 +1 位作者 李玉环 陈乐增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42-445,共4页
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 技术研究了黄河口1986 年5 月至1996 年10 月淤积与侵蚀面积的变化及其空间动态。结果显示:黄河口1990 年1 月以前以淤积为主,而1990 年1 月以后则以侵蚀为主,河口向渤海推进... 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 技术研究了黄河口1986 年5 月至1996 年10 月淤积与侵蚀面积的变化及其空间动态。结果显示:黄河口1990 年1 月以前以淤积为主,而1990 年1 月以后则以侵蚀为主,河口向渤海推进的速率也呈明显降低的趋势。侵蚀主要发生于河口北部和西南部,淤积的主要部位是河口嘴部及其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黄河口 淤积 侵蚀
下载PDF
近、现代黄河三角洲发育演变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1
作者 时连强 李九发 +3 位作者 应铭 李为华 陈沈良 张国安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6-104,共9页
系统综述了1980年以来国内有关近、现代黄河三角洲发育演变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三角洲变迁对黄河下游近口河段的反馈影响和三角洲发育模式等研究成果。重点评述了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影响因素和冲淤演变过程,肯定了数值计算方法和遥感与GIS... 系统综述了1980年以来国内有关近、现代黄河三角洲发育演变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三角洲变迁对黄河下游近口河段的反馈影响和三角洲发育模式等研究成果。重点评述了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影响因素和冲淤演变过程,肯定了数值计算方法和遥感与GIS技术已经成为定量计算与半定量分析黄河三角洲冲淤演变的重要研究手段。并指出今后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突发性事件在潮滩冲淤变化中的作用、人类活动影响程度的定量表达、岸滩处于不冲不淤时的最佳剖面形态、现有冲淤数值模型的完善和GIS与数值模型系统的集成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发育演变 冲淤 黄河口
下载PDF
黄河清水沟流路河口尾闾段河床形态萎缩特征 被引量:16
12
作者 王开荣 黄海军 张永平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22,共8页
在简述黄河河口尾闾河段相关特征的基础上,从河槽横断面形态、河床纵剖面形态包括主槽河底平均高程、河床纵比降、平滩流量变化等方面分析了黄河河口尾闾河段河床形态萎缩特征。清水沟流路在1976—2000年期间,黄河口尾闾河段的发育大致... 在简述黄河河口尾闾河段相关特征的基础上,从河槽横断面形态、河床纵剖面形态包括主槽河底平均高程、河床纵比降、平滩流量变化等方面分析了黄河河口尾闾河段河床形态萎缩特征。清水沟流路在1976—2000年期间,黄河口尾闾河段的发育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即初期发育阶段、中期成型阶段、后期萎缩阶段、末期人工干预发展阶段。相应的发育时期分别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尾闾河段主槽宽深比上升、横比降升高、河段纵比降下降、河床平均高程抬升,其相应时期内河道平滩流量相对偏低。这一现象可能与黄河来水来沙偏枯相关。河道疏浚、人工出汊、调水调沙等措施对尾闾河段河床形态的萎缩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其影响是暂时的,不能改变河道萎缩的总体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床形态 萎缩特征 尾闾河段 黄河河口
下载PDF
黄河口及邻近渤海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aO和蒙皂石分布及其对黄河入海物质运移的指示 被引量:7
13
作者 乔淑卿 方习生 +4 位作者 石学法 王昆山 刘焱光 刘升发 朱爱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23,共7页
利用X射线荧光和X射线衍射仪,对2007年8—9月取自现代黄河口及其邻近渤海海域的250个表层沉积物中的CaO和蒙皂石含量做了分析。结果表明,CaO和蒙皂石含量平面分布趋势相似,总体呈现由黄河口向东方向逐渐降低的趋势,依次可以划分出莱州... 利用X射线荧光和X射线衍射仪,对2007年8—9月取自现代黄河口及其邻近渤海海域的250个表层沉积物中的CaO和蒙皂石含量做了分析。结果表明,CaO和蒙皂石含量平面分布趋势相似,总体呈现由黄河口向东方向逐渐降低的趋势,依次可以划分出莱州湾西部高值区(Ⅰ区)、中间过渡区(Ⅱ区)和莱州湾东部低值区(Ⅲ区)。研究区沉积物中CaO和蒙皂石含量的这种分布特征,主要是黄河入海物质和水动力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该区域CaO和蒙皂石含量的分布不仅能反映黄河入海沉积物的运移,同时,对黄河口区的水动力条件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碳酸钙 黏土矿物 莱州湾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黄河口泥沙输运三维数值模拟Ⅰ——黄河口切变锋 被引量:41
14
作者 王厚杰 杨作升 毕乃双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共9页
采用三维数学模型研究黄河口泥沙输运过程,并利用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检验。数值模拟结果揭示了黄河口切变锋的时空运动过程及其对河口泥沙传输的作用。黄河口切变锋在涨、落潮时段存在两种不同的形态,分别历时2小时左右。切变锋在浅... 采用三维数学模型研究黄河口泥沙输运过程,并利用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检验。数值模拟结果揭示了黄河口切变锋的时空运动过程及其对河口泥沙传输的作用。黄河口切变锋在涨、落潮时段存在两种不同的形态,分别历时2小时左右。切变锋在浅水区域产生,向深水区移动,经历2小时左右消失,它的产生是由于近岸区域与10 m深线以外区域的潮汐相位差所导致。切变锋对河口泥沙的向海传输有重要的阻隔作用,导致河口泥沙集中在切变锋的向岸一侧随落潮流向北侧传输,在涨潮时河口向海排沙量降低,少量泥沙随涨潮流沿岸向南传输。长期的地貌演化表明切变锋对河口的淤积和侵蚀分区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导致河口泥沙在其向岸一侧沉积,是长时间尺度的河口地貌演化对短时间尺度河口沉积动力过程的重要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泥沙输运 数学模型 切变锋 地貌响应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黄河口东洼优质烃源岩发育控制因素 被引量:21
15
作者 许婷 侯读杰 +3 位作者 赵子斌 王烨 徐长贵 王飞龙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20,32,共11页
通过对黄河口东洼古近系3套烃源岩的岩石热解、抽提物饱和烃、芳烃(GC/MS)分析,研究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指出优质烃源岩发育层段,并对其形成的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河口东洼沙三段、沙一二段和东下段存在有机质丰度高、类型... 通过对黄河口东洼古近系3套烃源岩的岩石热解、抽提物饱和烃、芳烃(GC/MS)分析,研究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指出优质烃源岩发育层段,并对其形成的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河口东洼沙三段、沙一二段和东下段存在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生烃能力强的优质烃源岩。其中沙三段烃源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最高,类型最好,主要为Ⅱ1和Ⅰ型,且已进入生烃门限,优质烃源岩最为发育;沙一二段烃源岩次之,有机质丰度较高,类型较好,主要为Ⅱ1型,优质烃源岩较为发育;东下段烃源岩相对较差,有机质丰度主要达到好烃源岩的标准,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2型,有机质丰度和类型相对前两者差一些。构造和古气候、湖盆古生产力及有机质保存条件控制烃源岩发育,沙三段沉积时期气候炎热湿润,大量的藻类输入形成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半深湖—深湖还原环境使有机质的保存条件良好,有机质含量整体较高。沙一二段沉积时期气温有所降低,藻类勃发,具有较高的古生产力,低Pr/Ph、高伽马蜡烷/C30藿烷反映水体盐度较高,沉积环境为缺氧的强还原环境,对有机质的保存极为有利。东下段沉积时期气候温暖半湿润,母质来源构成上以混源为主,但陆源高等植物输入更多,沉积环境主要为淡水还原环境,总体上古生产力水平和有机质保存条件相对前两者较差,整体有机质含量偏低,有机质类型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东洼 烃源岩 古生产力 沉积环境 有机质保存条件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黄河河口湿地景观变化影响丹顶鹤生境的评价分析 被引量:17
16
作者 黄翀 刘高焕 +1 位作者 张海龙 单凯 《地球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91-497,共7页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黄河河口湿地景观发生了显著变化,对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深远影响。本文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利用遥感技术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在对河口湿地景观变化过程分析的...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黄河河口湿地景观发生了显著变化,对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深远影响。本文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利用遥感技术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在对河口湿地景观变化过程分析的基础上,以丹顶鹤为指示物种,重点探讨了湿地景观变化对物种生境的影响,进而为河口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以及湿地生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本文研究表明,1992-1999年,黄河三角洲河口湿地干旱化趋势明显,芦苇沼泽和翅碱蓬滩涂萎缩严重,丹顶鹤适宜生境面积大幅度减少,近30%的栖息地生境发生退化,严重退化的生境占11%。1999-2006年,在水量调控及湿地恢复措施的影响下,芦苇沼泽、翅碱蓬滩涂,以及水面湿地面积都有显著增加,占栖息地总面积28.7%的生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受不断加剧的景观破碎化影响,生境得到较好恢复的栖息地面积只占12%。研究认为,对于退化湿地的修复,在改善湿地景观的同时,加强生境管理,减轻人为活动引起的生境破碎化影响,是一重要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湿地 景观 动态 生境
下载PDF
最近50a来莱州湾西—南部潮流动力演变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蒙蒙 王庆 +3 位作者 张安定 王红艳 刘亚龙 王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8-76,共9页
根据1959、1984、2002年测量的海图,基于二维浅水方程分别构建了3个年份的莱州湾潮流场模型,研究了最近50a来莱州湾西—南部潮流动力演变规律,揭示黄河河口沙嘴形成演变对莱州湾西—南部潮流动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最近50a中在沙嘴外围... 根据1959、1984、2002年测量的海图,基于二维浅水方程分别构建了3个年份的莱州湾潮流场模型,研究了最近50a来莱州湾西—南部潮流动力演变规律,揭示黄河河口沙嘴形成演变对莱州湾西—南部潮流动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最近50a中在沙嘴外围一直存在弧形高流速带,在弧形高流速带外围又有潮流剪切锋,潮流剪切锋包括内涨外退式和内退外涨式两类。随着河口沙嘴的不断向海延伸,莱州湾西—南海域的等潮位线呈以沙嘴为中心的辐射式格局;弧形高流速带整体向外海移动,其范围和流速也随之不断增大;剪切锋历时变长、间隔时间变短、南北跨度变大;但弧形高流速带和潮流剪切锋始终位于青坨子以北海域。对照同期海岸地貌演变,在弧形高流速带、潮流剪切锋等共同作用下,大部分黄河入海泥沙的输运路径和沉降范围仅限于青坨子以北,导致海岸地貌以此为界呈现显著的差异性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流场 高流速带 潮流剪切锋 黄河口沙嘴 莱州湾西一南部 青坨子
下载PDF
黄河口清水沟流路冲淤发展与使用年限预测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崇浩 安催花 +1 位作者 曹文洪 张世奇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09-713,共5页
本文利用作者开发的一、二维连接的黄河口整体冲淤数学模型,根据有、无古贤水库二种情况进入黄河下游的水沙条件,对未来黄河口清水沟流路的淤积发展过程进行了计算研究,并根据计算结果对流路使用年限、河道向海域延伸的安全距离、淤... 本文利用作者开发的一、二维连接的黄河口整体冲淤数学模型,根据有、无古贤水库二种情况进入黄河下游的水沙条件,对未来黄河口清水沟流路的淤积发展过程进行了计算研究,并根据计算结果对流路使用年限、河道向海域延伸的安全距离、淤积量和淤积分布、海域容沙量及海洋动力输沙能力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旨在为黄河口的整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各流路组合运行方案的清水沟流路使用年限为53~77年,古贤水库的修建和不同流路的交替组合使用皆有利于延长清水沟流路的可使用年限。有、无古贤水库条件下河口的人海输沙能力均较为稳定,海域年均输沙量分别为2.53亿t和2.71亿t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清水沟流路 使用年限 海域容沙量 海域排沙比
下载PDF
黄河口遥感图像光谱混合分解 被引量:9
19
作者 刘庆生 刘高焕 刘素红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66-269,共4页
探讨了用逻辑斯蒂法进行光谱混合分解的新技术 ,采用黄河口TM图像进行了分析。结果证明 ,它不仅能给出分类结果图像 ,而且能产生组成像元各地类的丰度图像 ,说明分类图像是在某种置信度下的结果。
关键词 黄河口 光谱混合分析 逻辑斯蒂法 遥感图像 大气纠正
下载PDF
黄河口拦门沙对尾闾河道反馈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曹文洪 胡春宏 +2 位作者 姜乃森 胡海华 傅玲燕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6,共6页
通过模型试验,研究河口淤积延伸、不同尺寸和位置拦门沙对尾闾河道的反馈影响,并探讨河口径流与潮流交汇点(滞流点)与拦门沙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河口拦门沙的形成与滞流点的关系非常密切,滞流点的位置基本在拦门沙顶部变动,在径流量为... 通过模型试验,研究河口淤积延伸、不同尺寸和位置拦门沙对尾闾河道的反馈影响,并探讨河口径流与潮流交汇点(滞流点)与拦门沙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河口拦门沙的形成与滞流点的关系非常密切,滞流点的位置基本在拦门沙顶部变动,在径流量为500~1500m3s时,滞流点的变化范围在5km左右。河口演变对尾闾河道泄洪排沙的影响包括河口淤积延伸的影响和拦门沙的影响,河口淤积延伸的影响是主要的,拦门沙尺寸变化的影响是有限的,其影响范围一般在口门以上25km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拦门沙 河道 反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