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短光低温不育水稻宜DS成熟胚培养的研究 |
彭海峰
陆燕鹏
万邦惠
陈雄辉
|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
2004 |
5
|
|
2
|
民间“虎”服饰的文化特征 |
孙宁宁
张竞琼
|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8 |
12
|
|
3
|
彝族村寨火把节“火-祖-摔”的文化解读 |
花家涛
戴国斌
|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5
|
|
4
|
凉山彝族地区土特商品包装设计策略研究 |
袁恩培
龙飞
|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1 |
6
|
|
5
|
楚雄彝族服饰色彩探析 |
陈亮
李纶
张永海
|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
2008 |
6
|
|
6
|
伏羲虎文化与彝族八卦初探——兼谈伏羲文化是全球最古老的文化 |
丁润生
|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5
|
|
7
|
论集体记忆对民族历史的补充作用——以彝族服饰的虎纹意向为例 |
刘晓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4
|
|
8
|
场域、惯习共同作用下的仪式空间——对云南双柏县小麦地冲彝族虎傩变迁的人类学解读 |
单江秀
|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
2009 |
3
|
|
9
|
《聊斋志异》中狐女形象的成因探析 |
袁益梅
|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5
|
|
10
|
从楚雄双柏傩舞“老虎笙”看彝族虎文化的现代价值 |
李福军
|
《云南电大学报》
|
2011 |
2
|
|
11
|
保护传统手工技艺的文化再生产力——从微山湖“渔家虎饰”谈起 |
樊红蕖
|
《济宁学院学报》
|
2018 |
1
|
|
12
|
《三国演义》在汉语文化圈与英语文化圈的译介与传播比较研究 |
陈甜
|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 |
2
|
|
13
|
滇南彝文古籍《谱牒》的内容及其史料价值与作用 |
龙倮贵
|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
2017 |
1
|
|
14
|
现代博物馆建构下的彝族面具文化传承 |
赵世林
赵月华
|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
2009 |
0 |
|
15
|
“送白虎”——彝族生殖崇拜的巫术象征 |
姚霁珊
|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
2007 |
0 |
|
16
|
易安词的海外传播与流变 |
黄立
|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8 |
0 |
|
17
|
白彝人螺女型故事“龙背袋”的文化阐释 |
平慧
张双祥
|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
2013 |
0 |
|
18
|
左宗棠与湖湘文化 |
李立泉
|
《云梦学刊》
|
2002 |
1
|
|
19
|
试论彝族虎文化 |
陈月巧
张慧萍
|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
2017 |
2
|
|
20
|
彝族土司在传播和推广儒家文化中的作用 |
孟群红
|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
2009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