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曲史互证”的元曲皮货相关事象史料解析
1
作者 金峥杰 邓可卉 《中国皮革》 CAS 2024年第3期37-43,共7页
元曲中所涉及的皮货相关事象,是通过剧曲文学艺术形式反映相关事物的文化现象,也是纺织服饰史料的一种呈现形态。本文采用“曲史互证”的方法,对元曲中有代表性的裘皮和皮革相关事象开展了梳理和辨析。研究发现,元曲皮货相关史料有着充... 元曲中所涉及的皮货相关事象,是通过剧曲文学艺术形式反映相关事物的文化现象,也是纺织服饰史料的一种呈现形态。本文采用“曲史互证”的方法,对元曲中有代表性的裘皮和皮革相关事象开展了梳理和辨析。研究发现,元曲皮货相关史料有着充分的事实作为依据和背景,能够印证元代北方游牧民族对毛皮和皮革的使用影响中原地区服用习惯和民族交融的史实。作为元代各民族纺织服饰文化交流相结合的产物,元曲皮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点,提示出一定的史料意义和文化内涵,并可为元代皮革生产和消费史料提供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裘皮 皮革 史料 元曲 曲史互证
原文传递
元杂剧题诗关目论略
2
作者 季思媛 张勇敢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51-59,共9页
题诗作为一种戏剧行动,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文化内涵在中国古代戏曲领域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元杂剧有50部作品涉及诗词题写关目,共计113处,这些题写内容来源于化用旧作、袭用前作和自主创作三种方式。剧作家对于题写形式的选择与相... 题诗作为一种戏剧行动,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文化内涵在中国古代戏曲领域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元杂剧有50部作品涉及诗词题写关目,共计113处,这些题写内容来源于化用旧作、袭用前作和自主创作三种方式。剧作家对于题写形式的选择与相应的戏剧题材有着高度的适应性,除了利用纸质材料作为题写载体,题壁、题画、题叶等题写行为在剧中时有发生。作为一种叙事手段,题诗关目在建构时空场景、推动叙事进程、摹写人物形象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杂剧 题诗 关目
下载PDF
基于元曲的元代纺织文明传承与文化传播特征分析
3
作者 金峥杰 邓可卉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3期64-69,共6页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纺织文明多元特征十分显著的历史时期。采用“曲史互证”的方法,对元曲中的典型例证加以释读,结合史籍对元曲所展现的纺织文明传承与文化传播特征展开分析。该研究表明,元曲纺织史料通过戏剧文学艺术的形式,很好地诠释...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纺织文明多元特征十分显著的历史时期。采用“曲史互证”的方法,对元曲中的典型例证加以释读,结合史籍对元曲所展现的纺织文明传承与文化传播特征展开分析。该研究表明,元曲纺织史料通过戏剧文学艺术的形式,很好地诠释了在元代游牧文化冲击下,农耕文明及其传统纺织文化如何成功地继续保持原有的文化并获得统治政权的认同。研究认为,元曲蕴含的纺织文化反映着元代社会物质生产和文明延续的过程,其中含有多元广义的包容观念和大同理想,与华夏民族的传统思维模式和心理特征相吻合。因而汉族纺织文化可以看作是继承华夏纺织文明的正统,并且提示文化自觉是其在元代游牧政权统治下得以坚守和延续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纺织文明 纺织文化 纺织史料 元曲 元代 曲史互证
下载PDF
基于元曲作品中丝织显花事象的技艺辨析研究
4
作者 金峥杰 邓可卉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7-25,共9页
元曲作品中多见涉及丝织显花技艺事象,系通过戏曲文学艺术形式反映传统手工丝织事物的文化现象,也是纺织史料的一种保存和呈现形态。采用“曲史互证”的方法,对元曲中有代表性的丝织显花技艺事象开展辨析。研究认为,元曲呈现的提花织造... 元曲作品中多见涉及丝织显花技艺事象,系通过戏曲文学艺术形式反映传统手工丝织事物的文化现象,也是纺织史料的一种保存和呈现形态。采用“曲史互证”的方法,对元曲中有代表性的丝织显花技艺事象开展辨析。研究认为,元曲呈现的提花织造事象与现实中的丝织显花工艺及其织品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元曲“妆花”和“妆金”相关事象提示出后世相关丝织品名称的渊源。元曲“织成”和“缂丝”相关事象所反映的工艺特征和用途符合实际。元曲中“改机”相关事象虽与明代记载不同,但是提示出元代民间衣料加工的常见方法。元曲作品中丝织显花技艺相关事象多由剧曲作者根据现实的丝织工艺特征和产品特点赋予意象性的艺术表达,对后世专门术语的形成不无启发作用,又通过元曲在民间的广泛传播获得流传和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花技术 显花工艺 妆花 织成 改机 元曲 纺织史料 曲史互证
下载PDF
元杂剧服饰装饰性的当代价值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顾丽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3年第8期31-33,共3页
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剧中的一种,由元人杂剧发展而来。元人杂剧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深远,产生过重大的历史贡献,并对后世戏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服装作为中国古代戏剧文化中最具特色的要素,其发展脉络也十分... 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剧中的一种,由元人杂剧发展而来。元人杂剧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深远,产生过重大的历史贡献,并对后世戏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服装作为中国古代戏剧文化中最具特色的要素,其发展脉络也十分清晰。元杂剧作为戏曲舞台上一种较为独特的表演艺术,其服饰装饰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成为一部充满视觉审美体验的古代戏剧文化。对元杂剧服装装饰进行研究,可为戏曲服装设计提供一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杂剧 服装设计 戏曲服饰
下载PDF
论王国维的“戏曲意境”理论
6
作者 刘洋洋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40-44,共5页
王国维将意境理论引入戏曲研究中,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戏曲意境”理论。首先,“戏曲意境”理论既脱胎于中国传统意境论,又汲取西方哲学、美学思想,关注个体命运。其次,“戏曲意境”理论具有“自然”与“言外”这两重内涵,前者聚焦于艺术... 王国维将意境理论引入戏曲研究中,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戏曲意境”理论。首先,“戏曲意境”理论既脱胎于中国传统意境论,又汲取西方哲学、美学思想,关注个体命运。其次,“戏曲意境”理论具有“自然”与“言外”这两重内涵,前者聚焦于艺术真实,后者面向世界与人生的本真状态。最后,“戏曲意境”理论提升了戏曲地位,使其走出了“不登大雅之堂”的低下境地,又启迪后来学者,成为“剧诗说”等舞台表演理论的基础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戏曲意境”理论 《宋元戏曲史》
下载PDF
元代戏曲中的屠夫书写
7
作者 杨绍固 武文瑜 《商洛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54-60,共7页
我国现存七部涉及屠夫形象的元代戏曲,从性格、品质、思想三个方面呈现了元代市井屠夫的真实面貌。相较于前代,元代文人在刻画“屠夫”一类人物形象时,不仅展现出去传奇化而近世俗化的新特点,还摆脱了杀生有罪观,注重表现屠夫的正面品... 我国现存七部涉及屠夫形象的元代戏曲,从性格、品质、思想三个方面呈现了元代市井屠夫的真实面貌。相较于前代,元代文人在刻画“屠夫”一类人物形象时,不仅展现出去传奇化而近世俗化的新特点,还摆脱了杀生有罪观,注重表现屠夫的正面品质。同时,元代戏曲中的屠夫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人的精神世界,即他们对儒家政治理想的坚守和对道家超脱世俗的向往。元代戏曲中的屠夫书写为人们了解元代社会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戏曲 屠夫形象 新变 文人思想
下载PDF
论袁雪芬对中国越剧的贡献
8
作者 蒋中崎 《音乐文化研究》 2023年第1期7-18,3,共13页
作为中国近现代戏曲史,尤其是越剧发展史上的一面旗帜,袁雪芬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文章论及袁雪芬在越剧历史、越剧艺术、越剧改革、越剧剧种建设四个方面对中国越剧的影响及贡献,从而揭示出袁雪芬不仅是中国越剧发展历史重要的参与者与... 作为中国近现代戏曲史,尤其是越剧发展史上的一面旗帜,袁雪芬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文章论及袁雪芬在越剧历史、越剧艺术、越剧改革、越剧剧种建设四个方面对中国越剧的影响及贡献,从而揭示出袁雪芬不仅是中国越剧发展历史重要的参与者与践行者,而且也是中国越剧发展历史的抒写者与见证人,同时她更是百年来中国新越剧改革与越剧剧种建设的谋划者与引领者、越剧艺术形成独特审美风格的创建者与贡献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雪芬 越剧 贡献
下载PDF
民俗文化视角下的元曲节令纺织事象解析
9
作者 金峥杰 邓可卉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74-82,共9页
在纺织文化研究中,对元曲作品中节令纺织事象加以关注,有助于认识古典戏曲如何以文学艺术形式反映并传承节令人文和纺织民俗相关事物等文化现象。该研究从民俗文化学的视角,结合典籍文献引证,运用曲史互证的方法,对元曲作品中呈现的节... 在纺织文化研究中,对元曲作品中节令纺织事象加以关注,有助于认识古典戏曲如何以文学艺术形式反映并传承节令人文和纺织民俗相关事物等文化现象。该研究从民俗文化学的视角,结合典籍文献引证,运用曲史互证的方法,对元曲作品中呈现的节令纺织描写展开了相关事象梳理和人文内涵解读。研究认为,作为纺织民俗文化多样性的载体,元曲节令纺织事象是农耕时代华夏先民传承勤劳美德和传续纺织技艺的缩影,也是元代文人寄托情感愿景和认同民族文化的写照。其所构成的兼具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文化体系,不仅浸润了元代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等多种社会文化因素,而且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容性、承载性、系统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 节令 纺织文化 元曲 人文事象 曲史互证
下载PDF
艺术感受是强烈的、深远的——以越剧《祥林嫂》为例谈越剧音乐改革
10
作者 施王伟 《音乐文化研究》 2023年第1期19-25,3,共8页
20世纪40年代的越剧改革是一场全面的改革,既包括艺术上的改革,也包括体制、机制上的改革。艺术上的改革,音乐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具体表现在:创立[尺调]和[弦下调]以及一系列板式变化,伴奏从原来的三四人增加到十几人,专人作曲,演员定... 20世纪40年代的越剧改革是一场全面的改革,既包括艺术上的改革,也包括体制、机制上的改革。艺术上的改革,音乐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具体表现在:创立[尺调]和[弦下调]以及一系列板式变化,伴奏从原来的三四人增加到十几人,专人作曲,演员定腔、定谱、定调。代表作品有《香妃》,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祥林嫂》等。文章以越剧《祥林嫂》为例谈越剧音乐改革,分三个方面:一是袁雪芬如何塑造祥林嫂这一人物;二是刘如曾如何为越剧《祥林嫂》编曲;三是越剧音乐改革之我见。希望新时期的越剧,继续高举改革大旗,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新作品,奉献给人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祥林嫂》 袁雪芬 刘如曾 越剧音乐改革
下载PDF
浅谈元代戏曲文化对青花釉里红谷仓的影响
11
作者 叶雨茜 《陶瓷研究》 2023年第1期40-42,共3页
元代戏曲文化的出现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转折点,戏曲文化也开始影响社会大众的生活。元代陶瓷工匠就创造出了元代青花釉里红谷仓造型独特,装饰精美细致,人物刻画活灵活现。本文通过研究元代青花釉里红谷仓的艺术特点,主要分析元代戏曲... 元代戏曲文化的出现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转折点,戏曲文化也开始影响社会大众的生活。元代陶瓷工匠就创造出了元代青花釉里红谷仓造型独特,装饰精美细致,人物刻画活灵活现。本文通过研究元代青花釉里红谷仓的艺术特点,主要分析元代戏曲文化对青花釉里红谷仓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青花釉里红谷仓 戏曲文化
下载PDF
20世纪元杂剧研究的成就与不足──20世纪元杂剧研究系列之三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筱梅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35,共11页
20世纪的元杂剧研究成就巨大。在本世纪,元杂剧研究成为一门体系性的学科,“一代文学”的地位得以确立,关汉卿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被承认。在元杂剧的繁荣、衰微和发展分期等问题上逐渐达成共识,一批元杂剧作者的生平、写作... 20世纪的元杂剧研究成就巨大。在本世纪,元杂剧研究成为一门体系性的学科,“一代文学”的地位得以确立,关汉卿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被承认。在元杂剧的繁荣、衰微和发展分期等问题上逐渐达成共识,一批元杂剧作者的生平、写作活动与作品的真伪归属得以考证和辨析。探讨元杂剧的题材内容、艺术结构和演出形态,确立了悲剧、喜剧的概念,并对元剧的悲剧、喜剧类型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文献、书目的搜集整理,成就尤为突出。但也存在研究角度单一,研究程度不平衡等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元杂剧研究 学术成就 关汉卿研究 文学地位 研究角度 研究课程 学术 题材 艺术结构 悲剧 喜剧
下载PDF
元杂剧繁兴原因新探 被引量:4
13
作者 胡小伟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7-57,共11页
近年出版的文学史中,中国学者对于元杂剧在短时期内突然繁荣仍然祖述"汉人受压迫"的旧说,但是近年翻译出版的《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却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互动说"。作者同意此说,但参酌陈寅恪以近代社会学之&qu... 近年出版的文学史中,中国学者对于元杂剧在短时期内突然繁荣仍然祖述"汉人受压迫"的旧说,但是近年翻译出版的《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却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互动说"。作者同意此说,但参酌陈寅恪以近代社会学之"集团研究法"论史,借助"与中原文化迥异的胡化地域和胡化集团士族",分疏唐代政治制度及士族政治分野的研究方法,从由金入元的北地汉人世侯文士集团,比照《录鬼簿》关于元曲作家的记载,佛教"以像立教"的传布特点,以及元人碑记中关于戏剧的记载,对于元杂剧短时期内突然繁兴的原因提出了新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杂剧 戏曲 元代
下载PDF
20世纪上半叶的元杂剧研究──20世纪元杂剧研究系列之一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国钦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13,共13页
戏曲学是20世纪新兴的学科,元杂剧研究是戏曲学学科中最有成绩的学术门类。该文概括叙说20世纪上半叶元杂剧研究的成就,历数一些著名学者的学术建树,高度评价王国维开拓性的学术成果,对学界较少关注的郑振铎在这方面的学术地位... 戏曲学是20世纪新兴的学科,元杂剧研究是戏曲学学科中最有成绩的学术门类。该文概括叙说20世纪上半叶元杂剧研究的成就,历数一些著名学者的学术建树,高度评价王国维开拓性的学术成果,对学界较少关注的郑振铎在这方面的学术地位给予高度肯定与重新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上半叶 元杂剧研究 王国维 郑振铎 悲剧 戏曲研究 学术成就 学术地位
下载PDF
明代曲学复古与元曲的经典化 被引量:4
15
作者 程芸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3-170,共8页
本文从尊体、辨体和创体的角度,重新梳理并解读了明代推尊正音、崇尚本色、宗法元人等具有复古倾向的曲学主张。"尊体"意识促进了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学典范传统对元曲的延纳,"辨体"意识的聚焦处在于塑造作为整体的曲... 本文从尊体、辨体和创体的角度,重新梳理并解读了明代推尊正音、崇尚本色、宗法元人等具有复古倾向的曲学主张。"尊体"意识促进了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学典范传统对元曲的延纳,"辨体"意识的聚焦处在于塑造作为整体的曲体文学其统一的美学规范;而建构"新传奇"文体时,北曲又因相对严整的宫调、韵律而呈现出"典范美"色彩。明代曲学复古是"元曲经典化"历史进程的一个关键环节,它揭示了元曲美学层面的内在体性、特质,也为晚近以来的某些论说埋置了伏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学 复古 元曲 经典化 明代
下载PDF
元散曲中的陶渊明形象 被引量:5
16
作者 黄卉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34-41,共8页
陶渊明诗中描绘的超逸简淡的田园生活、任真自得的隐逸形象,为历代文士所倾慕。在元代特殊的时代环境下,“归隐”题材成为元散曲的一大主题,陶渊明也成为元散曲家心目中理想的隐者形象,并在元散曲中得到丰富而多样的呈现。
关键词 元散曲 陶渊明 接受
下载PDF
科举视野下的元代戏曲 被引量:3
17
作者 余来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7-113,共7页
自王国维提出"科举废而杂剧兴"的看法,学界对元代戏曲与科举制度间的关系多作反向理解。然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制度,元代科举与戏曲间的关系也可做正面解读:元代"以曲取士"说可以从国家、民间两个层面的文化活动... 自王国维提出"科举废而杂剧兴"的看法,学界对元代戏曲与科举制度间的关系多作反向理解。然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制度,元代科举与戏曲间的关系也可做正面解读:元代"以曲取士"说可以从国家、民间两个层面的文化活动加以理解,国家科举选人虽未将"曲"作为标准,民间文学社团确曾以"曲"等第高下,是元代前期科举废黜背景下的一种"另类科举",对书会才人、曲中状元等称号的历史文化内涵由此也能有更深刻的理解。梳理元代戏曲中有关科举的知识与理解,可以发现,元代的南戏比杂剧中有更多涉及的科举内容,这一情形与南北二地受科举影响的深浅有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戏曲 科举 以曲取士 书会
下载PDF
古典曲论中“重北轻南”现象之考述 被引量:2
18
作者 浦晗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6年第4期142-152,共11页
"重北轻南"是中国古典曲论中长期存在的观念,它肇始于戏曲理论形态形成的初期,并伴随着戏曲理论的发展而演进、成熟与转型。"重北轻南"思维形成的原因,除了因南戏本身粗糙的艺术形式遭文人冷遇之外,元杂剧在曲史中... "重北轻南"是中国古典曲论中长期存在的观念,它肇始于戏曲理论形态形成的初期,并伴随着戏曲理论的发展而演进、成熟与转型。"重北轻南"思维形成的原因,除了因南戏本身粗糙的艺术形式遭文人冷遇之外,元杂剧在曲史中的"元典"地位以及戏曲自身审美风格的嬗变也与此紧密相关,此外早期的南北文艺批评方式、元代的民族政策以及明清的学风等多种因素都对其产生了影响。这种"重北轻南"观念也直接且深刻地影响了古代的南戏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曲论 古代南戏研究 元杂剧 “重北轻南”
下载PDF
元杂剧的鬼魂戏和元代的祭祀习俗 被引量:5
19
作者 罗斯宁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4-29,共6页
文章探讨元杂剧的鬼魂戏和元代的祭祀习俗。认为元杂剧的鬼魂戏主要分为祭奠神明剧、祭奠亡人剧、祭奠冤魂剧三种。元代鬼魂戏反映了元人的祭祀习俗,并体现了元人的偶象崇拜、鬼魂崇拜及儒、道、佛的思想在元人祭祀礼仪上的影响。
关键词 元杂剧 鬼魂戏 祭祀习俗
下载PDF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文体建构述论 被引量:3
20
作者 徐燕琳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7-165,共9页
中国戏曲学科开山之作——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是王国维戏曲研究的理论总结和戏曲文体思想的系统阐述。它在前代理论成果基础上和西学的影响下,针对长期以来戏曲归类、称名、体貌、源起模糊混乱、戏曲被目为"体卑"等而下... 中国戏曲学科开山之作——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是王国维戏曲研究的理论总结和戏曲文体思想的系统阐述。它在前代理论成果基础上和西学的影响下,针对长期以来戏曲归类、称名、体貌、源起模糊混乱、戏曲被目为"体卑"等而下之的情况,以明确的文体意识将戏曲作为"一代之文学"而高抬曲体;在研究思路上,探讨"体"的观念并梳理戏曲之"体"的演进;在研究方法上,通过考源、定名、辨体,"考史""建体"两条线索交叉并进,确定了"成一定之体段""由叙事体而变为代言体""合动作、言语、歌唱三者而成"的戏曲文体观念,说明"真正之戏曲"具有"以歌舞演故事"的表演形态和代言体的语言形式、"自然""有意境"的风格特征,最终达到"体制遂定""纯粹之戏曲"的逻辑构建和现实结论。《宋元戏曲史》开启了戏曲史写作的先河,奠定了戏曲研究的基本框架及研究范式,更发明了戏曲的文体意义,明确了"真戏曲"的文体形态和文体风格,展现了戏曲卓尔不群的风貌,戏曲之"学"由此创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宋元戏曲史》 戏曲文体 戏曲理论 文体学 文体形态 文体风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