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理学之风视角下的刘完素与朱震亨火热论异同之探微
1
作者 刘午阳 张帆 +2 位作者 刘华 王慈 袁卫玲 《天津中医药》 CAS 2023年第2期188-192,共5页
刘完素和朱震亨生活在理学兴盛的年代,学术思想的形成与理学颇有渊源。文章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理学因素对刘完素、朱震亨两位医家火热理论的影响,发现因对天人相应、太极学说等共性理论理解的不同,以及刘完素对理学中“火”之特性... 刘完素和朱震亨生活在理学兴盛的年代,学术思想的形成与理学颇有渊源。文章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理学因素对刘完素、朱震亨两位医家火热理论的影响,发现因对天人相应、太极学说等共性理论理解的不同,以及刘完素对理学中“火”之特性和朱震亨对“存天理灭人欲”等个性思想的采纳,使二人对于火热理解的差异愈发明显。归根到底在于刘完素认为外感六气皆能化火,朱震亨提出体内相火失约而为害,最终形成刘完素主张外感之实火,朱震亨推崇内生之虚火的学术氛围。探明理学对刘完素、朱震亨二人“火”理论的影响,有助于从哲学角度完善火热理论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学 刘完素 朱震亨 火热理论
下载PDF
基于知识考古学的朱震亨肝“司疏泄”形成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李成卫 王庆国 《世界中医药》 CAS 2013年第9期1039-1043,1048,共6页
将理论的起源追溯到《内经》是中医学学术史研究普遍采用的方法。本文以肝主疏泄与《内经》关系为例,采用知识考古学分析其研究方法,认为这种追溯实际上是一种历史虚构。故以金元社会文化、医学理论为背景,将朱震亨肝"司疏泄"... 将理论的起源追溯到《内经》是中医学学术史研究普遍采用的方法。本文以肝主疏泄与《内经》关系为例,采用知识考古学分析其研究方法,认为这种追溯实际上是一种历史虚构。故以金元社会文化、医学理论为背景,将朱震亨肝"司疏泄"理论要素拆分,分别讨论其来源及构建方法,结论认为,肝"司疏泄"不是一个独立理论,属于对于肾精"肾藏-肝疏-心控"理论的一个环节,是朱震亨采用程朱理学阴阳动静观、心性论、格致论的方法,在刘完素火热论、李东垣元气阴火论基础上,解决火热在杂病中的病机演变(伤阴)、治疗方法及生理基础等医学问题而提出的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的一个具体学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震亨 肝主疏泄 理论研究 知识考古学
下载PDF
从五脏角度探析越鞠丸治疗六郁的原理 被引量:4
3
作者 高丽丽 吴成翰 赵坚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2年第3期104-107,共4页
中医学认为,郁者滞而不通之义,故郁病多由情志不畅阻滞气机所致。朱震亨在前人对郁证论述的基础上,把郁证分为气郁、湿郁、痰郁、热郁、血郁、食郁,首创“六郁”学说,认为郁证不仅为情志因素所致,还与五脏功能失调有关。五脏主五志,是... 中医学认为,郁者滞而不通之义,故郁病多由情志不畅阻滞气机所致。朱震亨在前人对郁证论述的基础上,把郁证分为气郁、湿郁、痰郁、热郁、血郁、食郁,首创“六郁”学说,认为郁证不仅为情志因素所致,还与五脏功能失调有关。五脏主五志,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五志变化影响五脏的功能,五脏功能失调发为六郁,故对于六郁的治疗,临床上应从五脏出发,调节七情,从而达到各郁得解的作用。越鞠丸是治疗六郁的经典代表方,其重在解气郁,从“气、火、湿、痰、血、食”6个方面,调节气机,气行则血行,气畅则痰、火、湿、食易解,最终使得五脏功能正常。古今对于越鞠丸的认识缺乏整体与系统的观念,未从脏腑的角度进行认识,文章基于中医整体观念,将六郁从五脏角度重新认识,为越鞠丸的中医临床运用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证 六郁 越鞠丸 五脏 整体观念 朱震亨
下载PDF
朱震亨及其针灸学术成就探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永臣 贾红玲 张学成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第6期554-556,582,共4页
朱震亨是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滋阴派"代表人物,祖籍山东,西晋时迁入浙江。其在针灸方面的学术观点主要有针刺、刺血有补泻双重作用;实热证、虚热证均可灸,实热证灸之可泄引热下,虚热证灸之可补阳生阴;提出的"十二经见证&q... 朱震亨是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滋阴派"代表人物,祖籍山东,西晋时迁入浙江。其在针灸方面的学术观点主要有针刺、刺血有补泻双重作用;实热证、虚热证均可灸,实热证灸之可泄引热下,虚热证灸之可补阳生阴;提出的"十二经见证""合生见证"是对经络病候学与经络诊断学的补充和完善,对临床各科诊断和治疗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鲁医家 朱震亨 针灸学 学术贡献
下载PDF
金元四大家的脾胃观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成文 《河南中医》 2004年第5期3-5,共3页
刘完素认为脾胃为万物之母 ,一身之本 ,用药注重保护胃气 ,用温燥以治过盛之湿 ,寒润以治燥热、干涸 ,并把胃中润泽置于重要地位 ;张从正主张用汗吐下法祛陈 艹坐 洁肠胃 ,以保护胃气 ,并以淡粥养之 ,以利恢复胃气 ;李杲提出脾胃为元气... 刘完素认为脾胃为万物之母 ,一身之本 ,用药注重保护胃气 ,用温燥以治过盛之湿 ,寒润以治燥热、干涸 ,并把胃中润泽置于重要地位 ;张从正主张用汗吐下法祛陈 艹坐 洁肠胃 ,以保护胃气 ,并以淡粥养之 ,以利恢复胃气 ;李杲提出脾胃为元气之本 ,升降之枢。凡饮食不节、劳役过度、精神刺激可令气火失调 ,升降失常 ,导致脾胃内伤 ,而精神因素起先导作用 ,治疗注重升发脾胃阳气 ;朱震亨认为谋虑神劳 ,嗜欲无节 ,思想不遂 ,恣意饮食 ,过分劳力 ,竭力房事 ,皆可损伤脾胃清纯冲和之气 ,导致阴阳失调 ,在滋阴降火之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完素 张从正 李果 朱震亨 脾胃
下载PDF
理学对朱震亨医学生涯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吴筱枫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第3期273-275,共3页
兴起于北宋时期的理学对中国文化发展史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影响着中医学的发展。元代著名医家朱震亨曾拜朱熹四传弟子许谦为师而习理学,后又在许谦建议之下刻苦习医。在先生的医学生涯中理学对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他援理入医,以理学的... 兴起于北宋时期的理学对中国文化发展史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影响着中医学的发展。元代著名医家朱震亨曾拜朱熹四传弟子许谦为师而习理学,后又在许谦建议之下刻苦习医。在先生的医学生涯中理学对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他援理入医,以理学的治学态度研习医经、质疑时弊,用理学的哲学观点阐述医理,并建立了自己的学说。其著名学说"阳有余,阴不足论"与"相火论",便是在前辈医家的理论基础上,又参考引用了周敦颐、朱熹二家的理学精髓,并进行了自己的创造发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理学思想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从朱震亨与理学的渊源、理学对朱震亨治学方法及医学思想的影响三方面入手,探讨理学对其医学生涯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学 朱震亨 医学生涯 学术影响
下载PDF
读《格致余论》后的几点思考
7
作者 柏芸芸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304-305,共2页
朱震亨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为丹溪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格致余论》中的医学思想,拿到现代来思考,仍很有指导意义。笔者从注重清淡饮食和养胃气,"治病求本"的本质,师古人法而不泥于古人方三方面来论述其医学思想。
关键词 朱震亨 格致余论 丹溪学派
下载PDF
疏泄的三种含义及其支撑理论 被引量:8
8
作者 樊文博 李成卫 王庆国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1期1261-1263,共3页
[目的]研究疏泄一词的含义,明析肝主疏泄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方法]采用文献考察的方法,从肝主疏泄理论中"疏泄"一词的含义入手考察,分析含义背后的支撑理论。[结果]"肝主疏泄"具有3种含义:喜条达而恶抑郁;疏通、... [目的]研究疏泄一词的含义,明析肝主疏泄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方法]采用文献考察的方法,从肝主疏泄理论中"疏泄"一词的含义入手考察,分析含义背后的支撑理论。[结果]"肝主疏泄"具有3种含义:喜条达而恶抑郁;疏通、畅达(舒展、通畅);排泄。背后的支撑理论分别为五行学说、气机理论、朱震亨"肝司疏泄"理论。3种含义支撑理论之间的关系:以五行学说解释肝主疏泄功能,其落脚点是气机理论;以气机解释"疏泄"与肝"司疏泄"理论有明显差异。[结论]肝主疏泄理论是一个由现代科学理论方法重构的新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泄 肝主疏泄 五行学说 朱震亨 气机 理论研究 中医基础
下载PDF
基于“相火动静观”探讨失眠伴焦虑障碍辨治思路 被引量:7
9
作者 王雪 张明雪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52-456,共5页
相火理论是中医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朱震亨将相火论与理学紧密结合,提出相火动静观。以“相火动静观”为基础,探讨失眠伴焦虑障碍的病机及治则治法,认为五志过极、脏腑失调、各有火起是本病发生的基础;相火离位、妄动扰神为核心病机... 相火理论是中医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朱震亨将相火论与理学紧密结合,提出相火动静观。以“相火动静观”为基础,探讨失眠伴焦虑障碍的病机及治则治法,认为五志过极、脏腑失调、各有火起是本病发生的基础;相火离位、妄动扰神为核心病机;病位在心、肝,与脾、肾密切相关。在失眠伴焦虑障碍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五脏阴阳失调均会引起相火妄动,上扰神明,故治疗当安脏腑之相火,以求静而守位;提出动中求静的治疗总则,与心相关则收心、养心、清心,与肝相关则清肝、疏肝、补肝,与脾相关则益气、健脾、升清,与肾相关则补肾、滋阴、降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 焦虑障碍 相火 朱震亨
原文传递
从“海外丹溪学”嬗变看中医文化对外传播
10
作者 郑洪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4-111,190,共9页
元代朱丹溪先习理学,后成名医,门人众多,成为元明时期中国医界的主流。对朱丹溪的研究被称为“丹溪学”,而其学术影响在古代遍及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地区,在当代西方也有众多研究,形成了“海外丹溪学”。海外丹溪学500多年来经历了... 元代朱丹溪先习理学,后成名医,门人众多,成为元明时期中国医界的主流。对朱丹溪的研究被称为“丹溪学”,而其学术影响在古代遍及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地区,在当代西方也有众多研究,形成了“海外丹溪学”。海外丹溪学500多年来经历了由盛而衰、继而复兴的变化,其轨迹反映了中医文化之海外影响的起伏,其嬗变对思考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路径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震亨 丹溪学 海外中国研究 传统医学 文化传播
原文传递
基于扎根理论的朱震亨二陈汤治痰法应用特色文献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婧琳 李鸿涛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1807-1812,共6页
目的 探析金元医家朱震亨以二陈汤治疗痰证的经验与特色,为临证从痰论治多种疾病提供思路。方法 收集包含朱震亨临证经验的六类医籍中关于二陈汤治痰的验案及论述,借助扎根理论方法,利用Nvivo 11对病机及治法进行编码,构建朱震亨二陈汤... 目的 探析金元医家朱震亨以二陈汤治疗痰证的经验与特色,为临证从痰论治多种疾病提供思路。方法 收集包含朱震亨临证经验的六类医籍中关于二陈汤治痰的验案及论述,借助扎根理论方法,利用Nvivo 11对病机及治法进行编码,构建朱震亨二陈汤治痰法的病因病机及治法体系。结果 共收集朱震亨应用二陈汤治痰的医案48个,有关二陈汤的论述52处,涉及呕吐、胀满、中风等内科杂病38种,妇科疾病6种,儿科疾病4种,外科疾病4种。病机归类显示,朱震亨化裁二陈汤主治湿痰(参考点28个)、寒痰(17)、热痰(17)、风痰(15)、食痰(13)、痰瘀(7)、痰饮(3)之有形之痰,以及以气痰(27)为主的伏痰、虚痰(15)之无形之痰。根据不同病机分别配合健脾扶正(28)、温中散寒(15)、养血补阴(10)、理气开郁(34)、升清降浊(11)、祛风除湿(39)、泄热行滞(17)七法治疗痰所致诸证。结论 朱震亨临证广泛应用二陈化痰法、利痰法、祛痰法,治疗由湿痰、气痰、寒痰、热痰、风痰、虚痰等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引起的内、外、妇、儿诸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陈汤 痰证 朱震亨 医案 扎根理论
原文传递
中医“六郁”之说学术源流探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汪伟 段雷 谭辉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第2期53-55,共3页
朱震亨以人身诸病多起于郁,气郁然后湿、热、痰、血、食相因为病,创立六郁之说,制越鞠丸通治六郁病证。戴原礼在其论治六郁的基础上,提出"六郁责诸中焦"之说,辨治六郁,须分中外风、寒、湿、热四气之不同;王纶在继承其医学思... 朱震亨以人身诸病多起于郁,气郁然后湿、热、痰、血、食相因为病,创立六郁之说,制越鞠丸通治六郁病证。戴原礼在其论治六郁的基础上,提出"六郁责诸中焦"之说,辨治六郁,须分中外风、寒、湿、热四气之不同;王纶在继承其医学思想的基础上,发挥了杂病以气、血、痰、郁论治的观点;龚廷贤在丹溪治郁理论基础上,结合临床补充证治方药,颇具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郁 学术源流 朱震亨 戴原礼 王纶 龚廷贤
原文传递
论朱震亨对中医妇科学的贡献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国平 《黑龙江中医药》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6-8,共3页
金元医学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除精于内科外,对妇科亦有较深的造诣.朱氏提出了气帅血配的理论,调经辨证离不开痰热;其治疗崩漏症,历代医家多以清热为法,而丹溪则遵东垣治崩之旨,独辟蹊径,力主祛寒;丹溪认为带下属痰湿为患,治带以燥湿为... 金元医学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除精于内科外,对妇科亦有较深的造诣.朱氏提出了气帅血配的理论,调经辨证离不开痰热;其治疗崩漏症,历代医家多以清热为法,而丹溪则遵东垣治崩之旨,独辟蹊径,力主祛寒;丹溪认为带下属痰湿为患,治带以燥湿为原则大法;胎前诸疾,主以清热养血,丹溪认为产后多虚,故治以大补气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妇科学 治则 朱震亨
原文传递
论朱震亨与张介宾补肾思想之异同 被引量:8
14
作者 席崇程 田栋 +5 位作者 刘金涛 张宁 刘珍珠 王维广 陈子杰 翟双庆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36-640,共5页
朱震亨(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其滋阴学说对后世影响颇大。张介宾早年研习丹溪学说,对朱震亨滋阴思想在批判继承的同时,又发丹溪补益思想之未发,另成一派,成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朱震亨与张介宾二家在补肾思想上都重视肾精,在... 朱震亨(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其滋阴学说对后世影响颇大。张介宾早年研习丹溪学说,对朱震亨滋阴思想在批判继承的同时,又发丹溪补益思想之未发,另成一派,成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朱震亨与张介宾二家在补肾思想上都重视肾精,在药材选择上都将植物药与动物药结合起来,在药物剂型上都以丸剂为主。但是在温补肾阳方面朱震亨偏于用平和药物,少火生气,而张介宾喜用大辛大热之品,以求速效;在滋补肾阴方面朱震亨主张在补阴之品中佐以苦寒之品,清降相火,张介宾偏于将滋阴与补气、温阳结合起来,阳中求阴。二者关于补肾的思想对于临床上伴肾虚证候的各种疾病的治疗具有较大的指导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肾 朱震亨 张介宾 学术思想
原文传递
试从“七郁”病机论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被引量:13
15
作者 秦楚峰 夏梦幻 +2 位作者 杨丹倩 薛丹 朱爱松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1594-1597,共4页
认为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与朱震亨所构建的"六郁"病机理论密切相关。通过解析郁、六郁与情郁的内涵,探析朱震亨"六郁"学说,认为其中含有气、血、痰、火、湿、食、情七种郁滞,故提出"七郁"概念。通过冠心病... 认为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与朱震亨所构建的"六郁"病机理论密切相关。通过解析郁、六郁与情郁的内涵,探析朱震亨"六郁"学说,认为其中含有气、血、痰、火、湿、食、情七种郁滞,故提出"七郁"概念。通过冠心病各阶段的症状表现分层次探讨"七郁"病机与冠心病的联系,发现情郁、气郁是冠心病形成期的病机特征;食郁、湿郁、火郁是冠心病稳定期的病机特征;痰郁、血郁是冠心病活动期的病机特征,从而阐明冠心病和中医学郁滞之间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六郁 七郁 朱震亨 情志郁滞
原文传递
《素问纠略》作者、版本考
16
作者 黄天骄 赵士第 王育林 《中医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214-217,共4页
《素问纠略》一书的作者及版本历来说法不一。《明史》记为杨慎,但考查杨慎文集《升庵全集》《升庵外集》均不见此书;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认为此书应是朱丹溪所作。本文就此提出疑问,考查杨慎著述的主客观条件。首先,从史传及杨慎诗... 《素问纠略》一书的作者及版本历来说法不一。《明史》记为杨慎,但考查杨慎文集《升庵全集》《升庵外集》均不见此书;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认为此书应是朱丹溪所作。本文就此提出疑问,考查杨慎著述的主客观条件。首先,从史传及杨慎诗文中可知,他曾研习医籍,知晓医理,其医学著作《男女脉位图说》序文更反映了他欲纠辨古人的愿望,是为他著《素问纠略》的主观条件或内部条件;其次,杨慎晚年贬谪至西南地区,恶病缠身,曾学医自疗,且喜好上山采药,这为他创作《素问纠略》提供了外部条件;加之同僚何宇度、名医何时希的记载为旁证,杨慎著《素问纠略》三卷是成立的。而针对杨慎文集不见此书,一卷本著者题为朱丹溪、周木等人的事实,本文认为是版本不一所致。即:名为《素问纠略》的医书实有两个版本:其一为前述杨慎所著的三卷本,已经亡佚;其二为周木辑佚或假托元代朱震亨所作的《素问纠略》一卷本,现存抄本。由此,《素问纠略》作者及版本问题得以澄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问纠略》 杨慎 朱震亨 周木
下载PDF
朱震亨痰病学说在智障儿童神志症状康复中的实践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川帆 唐敏 陈荣 《中医儿科杂志》 2016年第3期25-27,共3页
根据智障儿童的病因、病机,运用金元大家朱震亨痰病学说,从痰论治其临床神志症状,对改善患儿睡眠、食欲,提高学习、生活质量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 智障儿童 神志症状 朱震亨 痰病学说 康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