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瘤酮A_(10)的药效学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于人江 崔淑香 +1 位作者 周玲 曲显俊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369-373,共5页
本文观察了不同剂量的抗瘤酮A_(10)对动物移植性肿瘤小鼠S_(1(?)0)、大鼠W_(25(?))、裸小鼠荷人乳腺癌细胞(Bca—P6)和人胃癌细胞(MGC)的抑制效应。A_(10)大剂量组(4000mg·kg^(-1))对小鼠S_(1(?)0)的抑制率为32.5%(P<0.05);对... 本文观察了不同剂量的抗瘤酮A_(10)对动物移植性肿瘤小鼠S_(1(?)0)、大鼠W_(25(?))、裸小鼠荷人乳腺癌细胞(Bca—P6)和人胃癌细胞(MGC)的抑制效应。A_(10)大剂量组(4000mg·kg^(-1))对小鼠S_(1(?)0)的抑制率为32.5%(P<0.05);对裸鼠体内的Bca—P6和MGC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54.4%(P<0.001和33.9%(P<0.05);2000mg·kg^(-1)剂量对W_(206)的抑制率为41.8%(P<0.05);各中、小剂量对上述瘤株均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体外试验结果表明,A_(10)大剂量组(终浓度为0.12mol·L^(-1))与Bca—P6细胞接触4h可达到一个对数杀伤(杀伤90%的细胞),24h可达到2个对数杀伤(杀伤99%的细胞);HL—60细胞与药液接触24h后洗去药液继续培养48h和72h,可达到一个对效杀伤,96h可达到2个对数杀伤。其余各剂量组杀伤效果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瘤酮A10 药理学
下载PDF
熊果酸和粉防己碱对肿瘤相关信号通路的互补抑制及其协同抗肿瘤增殖作用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石荣珍 李世发 高建莉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8期652-657,共6页
[目的]通过分析中药活性成分对肿瘤相关的多条信号通路抑制作用的差异,研究对信号通路抑制作用存在互补现象的两个化合物熊果酸(ursolic acid,UA)和粉防己碱(tetrandrine,Tet)协同抗肿瘤增殖的作用及其最优配比。[方法]运用多信号通路... [目的]通过分析中药活性成分对肿瘤相关的多条信号通路抑制作用的差异,研究对信号通路抑制作用存在互补现象的两个化合物熊果酸(ursolic acid,UA)和粉防己碱(tetrandrine,Tet)协同抗肿瘤增殖的作用及其最优配比。[方法]运用多信号通路报告基因技术,研究5个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千金藤碱(cepharanthine,Cep)、Tet、18α-甘草酸(18α-glycyrrhetinic acid,18α-Gly)、UA、木犀草素(luteolin,Lut)对肿瘤相关的MAPK/ERK、MAPK/JNK、NF-κB、Wnt、Notch、Cell Cycle、Myc/Max以及Hypoxia信号通路活化程度的影响;采用MTT法和结晶紫法研究由Cep、Tet、18α-Gly、UA、Lut组成的15个不同化合物组合对人肿瘤细胞MDA-MB-231、SW480、MG63、PC3、DU145、HCT116、143B、MDA-MB-468的抗增殖作用;运用两药相互作用指数(coefficient of drug interaction,CDI)法筛选存在协同增效作用的化合物组合;采用等效线法和合用指数(combination index,CI)法筛选该组合协同抗肿瘤细胞增殖的最优配比。[结果]信号通路报告基因实验发现化合物组合UA+Tet对与肿瘤相关的8条信号通路活化的抑制作用存在互补,提示UA和Tet之间可能具有协同抗肿瘤细胞增殖作用。CDI法验证后发现UA和Tet具有协同抗肿瘤细胞增殖作用。等效线法、CI法分析得出UA与Tet最佳浓度比为9:1。[结论]UA、Tet对8条肿瘤相关信号通路具有抑制互补作用,用MTT、结晶紫等不同方法证实二者协同抗增殖作用,并筛选出UA和Tet的最优配比,这为研发抗癌复方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作用 信号通路互补 UA TET 抗肿瘤 药物组合 报告基因 最佳配比
下载PDF
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突变体11a的I期临床药代动力学 被引量:1
3
作者 刘秀文 汤仲明 +2 位作者 朱宝珍 张相林 崔慧娟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753-755,共3页
目的 :在肿瘤患者中观察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突变体rhTNF αD11a的药代动力学。方法 :在单次肌内注射 16 0× 10 4 U和 2 40× 10 4 U及连续肌内注射 16 0× 10 4 U ,qd× 7d后 ,用ELISA法测定其抗原浓度。结果 :方法... 目的 :在肿瘤患者中观察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突变体rhTNF αD11a的药代动力学。方法 :在单次肌内注射 16 0× 10 4 U和 2 40× 10 4 U及连续肌内注射 16 0× 10 4 U ,qd× 7d后 ,用ELISA法测定其抗原浓度。结果 :方法学检验表明 ,灵敏度、特异性、线性、线性范围、精密度和回收率均符合要求。肌注 0 .5h后血清浓度显著高于内源水平 (P≤ 0 .0 5~ 0 .0 0 1) ,2 4h后多数患者恢复至药前水平。Cmax和AUC随剂量增高 ,平均Cmax分别为 10 .5和 14.7pg eq·mL-1,AUC分别为 5 0 .1和 10 6 .1pg eq·h·mL-1,但无统计学差异。Tmax随剂量有延长趋势。连续注射 7次后浓度明显低于首次注射 (P <0 .0 5 )。蓄积因子 (AUC第 7次/AUC第 1次)为 0 .6 5。结论 :在研究剂量范围内单次肌内注射药代动力学近似线性 ,连续注射后药物浓度呈降低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蛋白 肿瘤坏死因子Α 突变体 药代动力学 酶标记免疫吸附测定法
下载PDF
混其勒-7抗炎镇痛作用及其机制初探
4
作者 陈晓北 叶冬梅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第1期22-23,共2页
目的研究蒙药混其勒-7对小鼠的抗炎镇痛作用,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耳廓炎症肿胀实验测定其抗炎作用,热板痛阈和醋酸扭体实验测定其镇痛作用,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情况... 目的研究蒙药混其勒-7对小鼠的抗炎镇痛作用,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耳廓炎症肿胀实验测定其抗炎作用,热板痛阈和醋酸扭体实验测定其镇痛作用,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中剂量混其勒-7可提高小鼠痛阈,减少扭体次数,并且改善二甲苯引发的炎症表现,其抗炎作用可能与TNF-α有关,而镇痛作用与TNF-α无关。结论混其勒-7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其抗炎作用可能与TNF-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其勒-7 抗炎镇痛 TNF-Α
下载PDF
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对肺癌的诊断意义
5
作者 吴健敏 杨惠 邵宝生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2-83,共2页
目的:探讨血清CEA、NSE、CA19-9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经病理确诊的肺癌病人血清CEA、NSE、CA19-9的含量。结果:肺癌患者血清中上述3项指标的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结论:CEA对肺癌,NSE、CA19-9对小细胞肺癌有相对高的敏感性及... 目的:探讨血清CEA、NSE、CA19-9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经病理确诊的肺癌病人血清CEA、NSE、CA19-9的含量。结果:肺癌患者血清中上述3项指标的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结论:CEA对肺癌,NSE、CA19-9对小细胞肺癌有相对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联合检测有助于肺癌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胚抗原 联合检测 诊断 肺癌 肿瘤标记物
下载PDF
NANOG: A promising target for digestive malignant tumors
6
作者 Ai-Xi Sun Chang-Jiang Liu +1 位作者 Zi-Qin Sun Zhi Wei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4年第36期13071-13078,共8页
NANOG has been extensively researched since its discovery by Chambers et al. NANOG is a homeodomain transcription factor and an essential regulator of embryonic stem cell(ESC) self-renewal, which inhibits differentiat... NANOG has been extensively researched since its discovery by Chambers et al. NANOG is a homeodomain transcription factor and an essential regulator of embryonic stem cell(ESC) self-renewal, which inhibits differentiation. Cancer stem cells(CSCs) are a small subset of cells that are thought to drive uncontrolled tumor growth; CSCs retain the tumor capabilities of self-renewal and propagation. The existence of CSCs was recently shown by direct experimental evidence. NANOG is expressed in CSCs and ESCs, although it remains unclear whether ESCs and CSCs share similar mechanisms in the regulation of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processes. Several studies suggest that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NANOG is high in cancer tissues and low or absent in normal tissues. High levels of NANOG expression are associated with advanced stages of cancer and a poor prognosis, indicating that it plays a vital role in tumor transformation, tumorigenesis, and tumor metastasis. NANOG is part of a complex regulatory network that controls cell fate determination, proliferation, and apoptosis. NANOG cooperates with other regulators, such as microflora, transcription factors, and kinases, in cancer cells. NANOG might have a promising future in anti-cancer and other therapeutic treatments, which could improve human heal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G Cancer stem cells Gastrointestinal tumor ANTI-CANCER
下载PDF
复方蚂蚁酒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陈骏 李文胜 +2 位作者 罗兴菊 叶崇阳 郭莲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10期12-13,16,共3页
目的探讨复方蚂蚁酒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用60只SD大鼠,将其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雷公藤多苷组和复方蚂蚁酒低、高剂量组(剂量分别为2.4、4.8 g/kg),每组各10只。各组给药3 d后,除正常对照组外,均... 目的探讨复方蚂蚁酒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用60只SD大鼠,将其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雷公藤多苷组和复方蚂蚁酒低、高剂量组(剂量分别为2.4、4.8 g/kg),每组各10只。各组给药3 d后,除正常对照组外,均采用弗氏完全佐剂足跖皮内注射复制佐剂性关节炎模型。于造模后第12天开始给药治疗,连续12 d。观察不同时间段的大鼠足趾肿胀率,检测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结果与模型对照组和白酒对照组比较,雷公藤多苷组和复方蚂蚁酒低、高剂量组大鼠原发性和继发性足趾肿胀明显减轻,大鼠血清NO、IL-1β和TNF-α含量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复方蚂蚁酒能减轻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原发性和继发性足趾肿胀,其机制可能与其降低大鼠血清NO、IL-1β和TNF-α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蚂蚁酒 佐剂性关节炎 一氧化氮 白细胞介素-1Β 肿瘤坏死因子-Α
下载PDF
H3F3A(组蛋白3.3)G34W免疫组织化学标记骨巨细胞病变的临床病理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马小梅 夏春燕 +3 位作者 王良哲 刘惠敏 余宏宇 朱维健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9年第12期797-799,803,共4页
目的骨巨细胞瘤易与骨的含有多核巨细胞病变混淆,本研究意在探讨H3F3A(组蛋白3.3)G34 W在形态学上含有多核巨细胞病变中的表达及其特异性分析,以评估其作为诊断性标志物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H3F3A(组蛋白3.3)G34 W在骨的有多核... 目的骨巨细胞瘤易与骨的含有多核巨细胞病变混淆,本研究意在探讨H3F3A(组蛋白3.3)G34 W在形态学上含有多核巨细胞病变中的表达及其特异性分析,以评估其作为诊断性标志物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H3F3A(组蛋白3.3)G34 W在骨的有多核巨细胞病变中的表达情况。结果61例患者,男22例,女39例,平均年龄32.3岁(8-82岁),病变主要位于椎体(49例)、四肢长骨(10例),1例位于下颌,1例位于手部,病理诊断为骨巨细胞瘤35例,骨肉瘤3例,动脉瘤样骨囊肿8例,色素性绒毛结节性滑膜炎3例,软骨母细胞瘤2例,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纤维囊性骨炎2例,颌骨修复性肉芽肿1例,骨肉瘤3例,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骨化性纤维瘤1例,磷酸盐尿性间叶性肿瘤1例,软骨粘液样纤维瘤1例,神经鞘瘤1例,上皮样肉瘤1例,异物巨细胞反应1例。H3F3A(组蛋白3.3)G34 W在32例骨巨细胞瘤阳性表达(32/35),1例骨肉瘤阳性表达,其余均不表达。结论H3F3A(组蛋白3.3)G34 W是骨巨细胞瘤特异性标记,在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巨细胞瘤 H3F3A 色素性绒毛结节性滑膜炎 恶变
原文传递
甘草次酸修饰的姜黄素阳离子脂质体肝靶向性和抗肝癌作用研究
9
作者 刘炎清 李瀚旻 +1 位作者 常明向 陈诺 《药物评价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4-764,共11页
目的研究甘草次酸修饰的姜黄素阳离子脂质体(GAMCLCL)肝靶向性以及抗肝癌作用。方法制备甘草次酸(GA)配体——GA和十八胺盐(SGO),用红外光谱和质谱检测;并进一步利用SGO制备GAMCLCL,透射电镜观察脂质体形态,Nano ZS90纳米粒度仪测定脂... 目的研究甘草次酸修饰的姜黄素阳离子脂质体(GAMCLCL)肝靶向性以及抗肝癌作用。方法制备甘草次酸(GA)配体——GA和十八胺盐(SGO),用红外光谱和质谱检测;并进一步利用SGO制备GAMCLCL,透射电镜观察脂质体形态,Nano ZS90纳米粒度仪测定脂质体粒径与电位;采用活体成像系统观察GAMCLCL小鼠体内荧光分布。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阿霉素(阳性药,2 mg·kg^(−1))组、姜黄素(20 mg·kg^(−1))组和GAMCLCL低、高剂量(2、4 mg·kg^(−1))组,除对照组外,采用Walker-256细胞种植法制备肝原位移植瘤模型,每天1次,尾iv给药,连续7 d;另设GAMCLCL(4 mg·kg^(−1))给药14 d组;称肿瘤质量,计算肝脏系数、脾脏系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液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肌酐(CRE)水平,试剂盒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DH)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leaved Caspase-3、Bcl-2、p53、p-PI3K、p-Ak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红外光谱和质谱的结果可以验证GA与十八胺的反应生成了SGO;GAMCLCL外观呈球形,其粒径为(194±0.25)nm,聚合物分散性指数(PDI)为0.21±0.02,电位为(31.9±0.31)mV;GAMCLCL在2个月内呈黄色透明溶液,无沉淀析出;GAMCLCL与血清混合未出现任何聚集和沉淀现象;活体成像实验显示,给药后各时间点荧光主要集中在肝脏,10、30、60 min时肝脏荧光较强,120 min时肝脏荧光明显减弱,240 min时肝脏荧光基本消失。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肿瘤质量均明显减轻(P<0.05、0.01);各给药组肝脏系数显著降低(P<0.05、0.01),游离姜黄素组、GAMCLCL 4 mg·kg^(−1)(7、14 d)组脾脏系数显著下降(P<0.01);阿霉素及GAMCLCL 4 mg·kg^(−1)(7、14 d)组的RBC和PLT计数均显著升高(P<0.01),WBC计数均显著降低(P<0.05、0.01);各给药组大鼠ALT、CRE均显著降低(P<0.05、0.01),除游离姜黄素组外,各给药组LDH显著降低(P<0.05、0.01);各给药组IL-6、TNF-α均显著降低(P<0.01、0.05);各给药组VEGF、Bcl-2、Akt、p-PI3K的蛋白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0.01),cleaved Caspase-3和P53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0.01);GAMCLCL(4 mg·kg^(−1))给药7 d与14 d的抗肿瘤效果相似,明显强于游离姜黄素。结论GAMCLCL能显著增强姜黄素的肝靶向性和抗肝癌作用,有利于提高荷瘤大鼠的无进展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甘草次酸 阳离子脂质体 Walker 256肝原位移植瘤 抗肿瘤作用
原文传递
2015年全球重要治疗领域新药研究的最新进展 被引量:9
10
作者 陈玲 刘艳红 +1 位作者 邹栩 黄文龙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01-621,638,共22页
本文全面介绍了2015年FDA批准上市新药的总体情况,并就新药研发的现状与趋势进行分析。从药物研发市场的热点治疗领域(肿瘤、心血管疾病、代谢疾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及其罕见病领域,针对2015年上市的部分首创新药以及... 本文全面介绍了2015年FDA批准上市新药的总体情况,并就新药研发的现状与趋势进行分析。从药物研发市场的热点治疗领域(肿瘤、心血管疾病、代谢疾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及其罕见病领域,针对2015年上市的部分首创新药以及研发后期的重磅潜力药物,着重从作用机制、里程碑意义以及潜在的市场表现等角度进行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市新药 2015 新分子实体 生物制品 突破性治疗认定 抗肿瘤药物 代谢疾病 罕见病
原文传递
人胆囊癌CD133^+细胞亚群致瘤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石程剑 秦仁义 +3 位作者 石秀春 田锐 王敏 宫伟强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23-727,共5页
目的:研究CD133在人胆囊癌细胞中的表达,初步探讨胆囊癌CD133+亚群的致瘤能力。方法:将人原代胆囊癌组织植入裸鼠皮下形成移植瘤,并同人原代胆囊癌组织分别制成单细胞悬液;FCM法检测CD133的表达情况,并分选出CD133+和CD133-亚群;对不同... 目的:研究CD133在人胆囊癌细胞中的表达,初步探讨胆囊癌CD133+亚群的致瘤能力。方法:将人原代胆囊癌组织植入裸鼠皮下形成移植瘤,并同人原代胆囊癌组织分别制成单细胞悬液;FCM法检测CD133的表达情况,并分选出CD133+和CD133-亚群;对不同亚群细胞进行体外克隆形成实验和裸鼠体内移植瘤形成实验,免疫组织化学法验证移植瘤的组织表型。结果:FCM法检测显示,胆囊癌细胞中1.95%~3.24%的细胞CD133呈阳性表达;体外培养显示CD133+亚群比CD133-亚群具有更强的克隆球形成能力,在裸鼠体内也具有更强的肿瘤形成能力(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提示,胆囊癌CD133+细胞形成的移植瘤同人原代胆囊癌具有相同的组织表型,均表达CA19-9和CD44 s。结论:人胆囊癌CD133+细胞亚群具有高致瘤性,其中可能富含有肿瘤干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癌组织 CD133+细胞 亚群 高致瘤性 实验研究 免疫组织化学法 移植瘤 人胆囊癌细胞 肿瘤形成能力 阳性表达 裸鼠 克隆形成实验 检测显示 肿瘤干细胞 单细胞悬液 FCM法 体外培养 体内 检测结果 表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