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上颌前牙美学区种植中数字化导板的应用效果分析
1
作者 王璐 赵岚 马果静 《智慧健康》 2024年第2期4-7,共4页
目的 研究在上颌前牙美学区种植中运用数字化导板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4月—2023年5月在本院接受上颌前牙美学区种植治疗的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研究组种植枚数32,对照组种植枚数30,分析治疗效果。结... 目的 研究在上颌前牙美学区种植中运用数字化导板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4月—2023年5月在本院接受上颌前牙美学区种植治疗的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研究组种植枚数32,对照组种植枚数30,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植入位置偏差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修复后牙菌斑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美学效果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数字化导板运用在上颌前牙美学区种植中,可降低植入位置偏差,改善牙菌斑指数、美学效果以及牙齿评分,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前牙 美学区种植 数字化导板 满意度 植入位置偏差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measurements of anterior chamber angle via 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d ultrasound biomicroscopy 被引量:2
2
作者 Zi-Yan Yu Ting Huang +1 位作者 Lu Lu Bo Qu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0年第15期3249-3258,共10页
BACKGROUND Glaucoma is an irreversible optic neuropathy with the loss of visual field and decrease of vision.The variabl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may result in differential diagnostic difficulties.The early screening ... BACKGROUND Glaucoma is an irreversible optic neuropathy with the loss of visual field and decrease of vision.The variabl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may result in differential diagnostic difficulties.The early screening and diagnosis of glaucoma are currently experiencing a demand for anterior segment analysis tools that can gather more information with one short measurement.Therefore,we analyzed the agreement,difference,and correlation of chamber angle parameters such as angel opening distance at 500μm(AOD500)and trabeculo-iris space area at 500μm^2(TISA500)measured by 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SOCT)and 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AIM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correlation,and agreement in measuring AOD500 and TISA500 by AS-OCT and UBM.METHODS Both AS-OCT and UBM were performed to measure AOD500 and TISA500 in 45 subjects(72 eyes).All subjects without glaucoma were collected from October 2015 to August 2016 at the Ophthalmology Department of the Four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Data of the two groups(AOD500 and TISA500)were compared by nonparametric tests.Pearson correlative analysis and Bland-Altman analysis were used to compare the correlation and agreement.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AS-OCT and UBM in measuring AOD500(P1=0.110,P2=0.633,P3=0.078,and P4=0.474)and TISA500(P1=0.584,P2=0.889,P3=0.297,and P4=0.550)of the four quadrants of the anterior chamber angle.There was a high correlation in measuring AOD500(r1=0.562,r2=0.671,r3=0.635,and r4=0.720;P<0.001)and TISA500(r1=0.584,r2=0.889,r3=0.297,and r4=0.550;P<0.001).There was a good agreement in measuring AOD500 and TISA500 by the two modalities.CONCLUSION There is a high correlation and agreement between AOD500 and TISA500 measurements by AS-OCT and UBM.They are interchangeable under some circumstances.AS-OCT proves to be a better early screening tool for glauco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erior segment-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 anterior chamber angle Angel opening distance at 500 m Trabeculo-iris space area at 500 m^2
下载PDF
Hypothermia selectively protects the anterior forebrain mesocircuit during global cerebral ischemia
3
作者 Xiao-Hua Wang Wei Jiang +5 位作者 Si-Yuan Zhang Bin-Bin Nie Yi Zheng Feng Yan Jian-Feng Lei Tian-Long Wa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7期1512-1517,共6页
Hypothermia is an important protective strategy against global cerebral ischemia following cardiac arrest.However,the mechanisms of hypothermia underlying the changes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connections of the brain ... Hypothermia is an important protective strategy against global cerebral ischemia following cardiac arrest.However,the mechanisms of hypothermia underlying the changes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connections of the brain have not been fully elucidated.This study aims to identify the metabolic nodes and connection integrity of specific brain regions in rats with global cerebral ischemia that are most affected by hypothermia treatment.18F-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was used to quantitatively determine glucose metabolism in different brain regions in a rat model of global cerebral ischemia established at 31–33℃.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was also used to reconstruct and explore the brain connections involv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compared with the model rats established at 37–37.5℃,the rat models of global cerebral ischemia established at 31–33℃had smaller hypometabolic regions in the thalamus and primary sensory areas and sustained no obvious thalamic injury.Hypothermia selectively preserved the integrity of the anterior forebrain mesocircuit,exhibiting protective effects on the brain during the global cerebral ischemia.The study was approved by the Institutional Animal Care and Use Committee at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approval No.XW-AD318-97-019)on December 15,20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erior forebrain mesocircuit cardiac arrest corpus callosum global cerebral ischemia hypometabolic areas HYPOTHERMIA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refrontal cortex rats THALAMUS
下载PDF
Anterior and posterior capsule densitometry levels after femtosecond laser-assisted cataract surgery
4
作者 Txomin Alberdi Javier Mendicute +2 位作者 Lucia Bascaran Olatz Barandika Javier Ruiz-Ederr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18年第4期623-628,共6页
AIM: To analyze and compare five different variables over one year follow-up(1 wk, 1, 3, 6 and 12 mo): anterior capsule(AC), and posterior capsule(PC) area densitometry values, AC and PC linear densitometry values, an... AIM: To analyze and compare five different variables over one year follow-up(1 wk, 1, 3, 6 and 12 mo): anterior capsule(AC), and posterior capsule(PC) area densitometry values, AC and PC linear densitometry values, and AC opening area reduction ratio after femtosecond laserassisted cataract surgery. METHODS: This was a prospective comparative study. Seventy-one patients underwent femtosecond laser-assisted cataract surgery on single eye between June 2014 and December 2015. A 5.0 mm diameter laser assisted anterior capsulotomy was performed on all eyes. In every postsurgery evaluation, AC opacificaction(ACO) and PC opacification(PCO) density levels were provided by Oculus Pentacam~?HR using area and linear densitometry methods. Digital images were captured with a slit-lamp Topcon photographic camera and IMAGEnet~? 5 software. The AC opening area on the digital images was measured using the Sketchandcalc area calculator and converted to reduction ratio levels.RESULTS: Using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PCC), we found no correlation(r=-0.091, P=0.46) in the twelfth month assessment between the evolution of ACO area densitometry values and PCO area densitometry values considered as independent variables. We found no correlation, using PCC(r=-0.096, P=0.43) between the evolution of ACO linear densitometry values and PCO linear densitometry values, in the twelfth month visit, working both as independent variables. AC linear densitometry levels and AC area densitometry levels continued to grow strongly from sixth to twelfth months. Analysis of the values of AC opening area reduction ratio(1 wk, 1, 3, 6, 12 mo) reveal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values of successive examinations but the magnitude of the change decreased. In the final period of monitoring between six and twelve months the magnitude of change was low.CONCLUSION: Our results show strong increases of Scheimpflug ACO densitometry values from the sixth to the twelfth month while capsulorhexis area reduction ratio levels displayed a considerable decrease. We found no correlation between ACO area and linear densitometry values and PCO area and linear densitometry values, in the twelfth month examination, working as independent variab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 area densitometry femtosecond laser-assisted cataract surgery linear densitometry Pentacam^(■)HR Scheimpflug posterior capsule pacificatio
原文传递
气孔杏仁状玄武岩有利储层划分方案初探——以新疆乌尔禾地区哈拉阿拉特组第一岩性段为例
5
作者 张景 李永军 +6 位作者 覃建华 李思远 阿克丹·斯坎迪尔 王盼龙 王鑫 黄家瑄 张新远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10-1226,共17页
气孔杏仁状玄武岩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尔禾地区新确立的主要储层之一,已发现的火山岩型油气藏至少有一半产于哈拉阿拉特组火山岩中。该组第一岩性段气孔杏仁状玄武岩极为发育,占该段总厚度的78%以上,是研究火山岩储层的理想层位。杏仁... 气孔杏仁状玄武岩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尔禾地区新确立的主要储层之一,已发现的火山岩型油气藏至少有一半产于哈拉阿拉特组火山岩中。该组第一岩性段气孔杏仁状玄武岩极为发育,占该段总厚度的78%以上,是研究火山岩储层的理想层位。杏仁体成分几乎全为易被水溶解的次生方解石,多呈圆状—次圆状,多数连通呈网状、树枝状和不规则状。经统计确认,井中水介质溶解杏仁体后,其孔隙度增加3.6~4.5倍,因而成为理想的储层岩类。设定气孔单位面积占比、连通性占比、杏仁体水解增孔占比这3个单项评价指标在同一件样品中均达优级时为优级储层,至少2项指标达优级时为良级储层。因此,保守估计110件样品中超过50%的样品可达良级及以上,总体显示出良好储集潜力。上述划分方案可以为建立气孔杏仁状玄武岩的储集性能综合评价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孔杏仁状玄武岩 气孔单位面积占比 气孔连通性 杏仁体连通性 杏仁体水解增孔占比 储集性能评价 哈拉阿拉特组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不同跳跃间隙对前牙区盾构术种植系统的生物力学影响
6
作者 王谦 舒敬恒 +3 位作者 孙庭晖 滕海东 邵冰莓 刘展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94-600,共7页
目的研究跳跃间隙对盾构术种植系统的生物力学影响,为后续临床制定跳跃间隙标准提供参考。方法依据临床特征建立4组跳跃间隙分别为0、0.5、1、1.5 mm盾构术种植系统三维模型,赋予对应的材料参数,模拟在特定咬合工况下各组模型的应力峰... 目的研究跳跃间隙对盾构术种植系统的生物力学影响,为后续临床制定跳跃间隙标准提供参考。方法依据临床特征建立4组跳跃间隙分别为0、0.5、1、1.5 mm盾构术种植系统三维模型,赋予对应的材料参数,模拟在特定咬合工况下各组模型的应力峰值以及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跳跃间隙非0 mm,即种植体与保留根片不接触时,种植体和基台应力随着跳跃间隙的增加而增大,根片及牙周膜应力峰值随着跳跃间隙的增加而减小。跳跃间隙为0 mm时,种植体、基台、根片及牙周膜的应力峰值均达到最大,且远超其他组。结论跳跃间隙对盾构术种植系统具有明显生物力学影响,建议临床取较大跳跃间隙。根片外形边缘做圆角处理,且下缘尺寸不宜过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术 种植体 基台 前牙区 跳跃间隙
原文传递
上颌前牙区牙槽骨缺损形态与种植修复术后植骨吸收率的相关性及影响移植骨吸收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培 苏小营 后岷红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10,共5页
目的探究上颌前牙区牙槽骨缺损形态与种植修复术后植骨吸收率的相关性,分析影响移植骨吸收的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1月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接诊的51例牙列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并整理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受试者分别于植... 目的探究上颌前牙区牙槽骨缺损形态与种植修复术后植骨吸收率的相关性,分析影响移植骨吸收的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1月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接诊的51例牙列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并整理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受试者分别于植骨前、植骨后即刻和植骨6个月后行全口腔锥形束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根据术前扫描结果将患者分为垂直型骨缺损组和水平型骨缺损组,并根据术后CBCT结果测定植骨吸收率。记录患者骨吸收率并根据骨吸收率水平将其分为高骨吸收率组和低骨吸收率组,采用Spearman法分析上颌前牙区牙槽骨缺损形态分类与移植骨吸收率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上颌前牙区牙槽骨缺损患者移植骨吸收的因素。结果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水平型骨缺损间距与种植修复术后植骨吸收率无相关性(rs=0.241,P=0.826);垂直型骨缺损间距与种植修复术后植骨吸收率呈负相关(rs=-0.503,P=0.001)。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3.766(95%CI:1.192,11.897)]、异体骨移植[OR=3.725(95%CI:1.179,11.767)]、牙槽嵴倒凹深度>1.0~2.0 mm[OR=5.830(95%CI:1.845,18.417)]、垂直型缺损间距偏大[OR=5.023(95%CI:1.717,14.695)]是影响上颌前牙区牙槽骨缺损患者移植骨吸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垂直型骨缺损间距与种植修复术后植骨吸收率呈负相关,年龄>60岁、异体骨移植、牙槽嵴倒凹深度>1.0~2.0 mm、垂直型缺损间距偏大是影响上颌前牙区牙槽骨缺损患者移植骨吸收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槽骨缺损 前牙区 骨吸收率 相关性
下载PDF
术前MRI测量腘绳肌腱横截面积与前交叉韧带重建中移植物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闫超超 杨定龙 +1 位作者 孙潇宇 焦强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10期932-935,共4页
目的:探讨测量MRI腘绳肌腱横截面积在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前与前交叉韧带重建中移植物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1年11月至2022年3月在骨关节科拟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50例患者的MRI资料,男32例,女18例,年龄19~48(31.1±8.7)岁。术前对... 目的:探讨测量MRI腘绳肌腱横截面积在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前与前交叉韧带重建中移植物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1年11月至2022年3月在骨关节科拟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50例患者的MRI资料,男32例,女18例,年龄19~48(31.1±8.7)岁。术前对半腱肌和股薄肌腱进行MRI测量并记录,然后在关节镜下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术中取股薄肌腱与半腱肌腱来制备最终所需移植的肌腱,并且在术中测量已制备好的最终移植物的直径。最后使用统计学软件分析得到数据。结果:MRI测量半腱肌肌腱横截面积、股薄肌肌腱横截面积、半腱肌肌腱与股薄肌肌腱横截面积之和与前交叉韧带术中所需移植物的直径大小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858、0.728、0.842(P<0.001),半腱肌肌腱与股薄肌肌腱横截面积之和的曲线下面积(area uder curve,AUC)、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0.925、90.48%、85.71%。结论:在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中,术前MRI测量与术中腘绳肌移植直径大小有具有较强的统计学相关性,半腱肌肌腱与股薄肌肌腱横截面积之和对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移植物的直径大小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可以预测术中移植物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腘绳肌腱 横截面积 前交叉韧带重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视觉因素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足底压力中心的影响
9
作者 裴文斌 张皓 +3 位作者 王珊珊 吴熙芃 薛志东 李伟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39-1145,共7页
目的 分析患者前交叉韧带重建(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CLR)术后早期与术后1年在视觉因素影响下足底压力中心面积(center of pressure area,COPA)和压力中心速度(center of pressure speed,COPS)等参数的变化。方法... 目的 分析患者前交叉韧带重建(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CLR)术后早期与术后1年在视觉因素影响下足底压力中心面积(center of pressure area,COPA)和压力中心速度(center of pressure speed,COPS)等参数的变化。方法 纳入ACLR患者17例,于术后早期和术后1年测试足底COPA和COPS等数据;匹配17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睁、闭眼不同视觉状态站立平衡测试,对各测量状态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双足站立测试时,短期组COPA和COPS在睁眼和闭眼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长期组COPS睁眼和闭眼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1)。健侧站立时,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侧站立时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站立睁眼条件下,长期组COPA高于短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COPS低于短期组和长期组(P<0.01)。健侧站立闭眼条件下,对照组COPA低于短期组和长期组,对照组COPS低于长期组(P<0.01)。双足睁眼与双足闭眼之间、双足睁眼与伤侧睁眼之间、健侧睁眼和伤侧睁眼之间、健侧闭眼和伤侧闭眼之间在COPA和COPS上均呈正相关。结论 通过对ACLR患者站立位压力中心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视觉对姿势稳定控制有重要影响。术后1年患者双足和单足站立时对比正常人稳定性波动较大,提示在临床上要加强术后长期训练以巩固康复效果,并对开展长期评估和制定精准训练计划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以防止术后长时间功能退化和降低再次损伤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压力中心面积 压力中心速度 本体感觉 平衡
原文传递
新疆地区人群上颌前牙牙根矢状位置及角度的CBCT分析
10
作者 亚尔肯·阿吉 乐迪 +2 位作者 李向楠 白尔娜·吾守尔 陈晓涛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1期77-81,共5页
目的:通过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新疆地区成人上颌前牙牙根的矢状位置及各分类的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00名研究对象上颌中、侧切牙及尖牙的CBCT矢状位图像,根据牙根在牙槽骨中的位置分为... 目的:通过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新疆地区成人上颌前牙牙根的矢状位置及各分类的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00名研究对象上颌中、侧切牙及尖牙的CBCT矢状位图像,根据牙根在牙槽骨中的位置分为颊侧型、中间型及腭侧型,并且测量牙根相对于牙槽骨长轴的角度。结果:大多数上前牙的牙根位于牙槽骨的唇侧(占76.0%),中间型占22.3%,腭侧型最少见,仅占1.7%。其中,中切牙唇侧型占73.0%、中间型占24.0%、腭侧型占3.0%,侧切牙唇侧型占68.0%、中间型占31.0%、腭侧型仅占1.0%,尖牙唇侧型占87.0%、中间型占12.0%、腭侧型仅占1.0%;中切牙、侧切牙及尖牙的牙根矢状角度分别为(8.84±2.62)°,(14.52±3.74)°及(19.39±6.24)°,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牙根位置分型比较中,唇侧型(16.71±4.82)°显著大于中间型(6.36±2.60)°及腭侧型(7.52±6.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新疆地区人群上颌前牙牙根多位于牙槽骨唇侧,唇侧骨壁较薄,唇侧型尖牙的矢状角度最大,中间型尖牙矢状角度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地区 上颌前牙 牙根矢状位置 牙根矢状角度 CBCT
下载PDF
上颌前牙区囊肿髂骨植骨术后种植修复1例5年回顾
11
作者 李晓妮 官群立 +1 位作者 林锡江 王耀钟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92-96,共5页
本文报告1例上颌前牙区颌骨囊肿病例,行颌骨囊肿刮除术后,前牙区遗留大量骨质缺损,应用髂骨自体骨块进行骨增量,术后8个月进行延期种植修复,最终修复效果理想。
关键词 前牙区 颌骨囊肿 髂骨 种植
原文传递
腭通路翻瓣技术与传统翻瓣技术在前牙区早期种植术后的疗效比较
12
作者 牛休闲 梅玲 +4 位作者 朱泓 徐浩国 张冠雄 张菊会 王恩群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第20期3447-3449,3461,共4页
目的:比较在前牙缺失的种植修复中腭通路翻瓣技术与传统翻瓣技术的临床疗效,以期为前牙区的种植切口设计提供新的参考依据。方法:将临床40例前牙区早期种植患者随机分为腭通路翻瓣组(20例)和传统翻瓣组(20例),记录种植术后1、3、6个月... 目的:比较在前牙缺失的种植修复中腭通路翻瓣技术与传统翻瓣技术的临床疗效,以期为前牙区的种植切口设计提供新的参考依据。方法:将临床40例前牙区早期种植患者随机分为腭通路翻瓣组(20例)和传统翻瓣组(20例),记录种植术后1、3、6个月的牙槽骨高度和术后5d的疼痛评分。结果:两组术后1、3、6个月的种植体周围牙槽骨吸收的平均差异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程度量化表对术后5d疼痛评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腭通路翻瓣组患者舒适度较好。结论:腭通路翻瓣技术可以提供清晰的手术视野,减少牙槽骨吸收,同时减轻患者疼痛,但在临床实践中选择合适的患者和技术是种植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种植 传统翻瓣技术 腭通路翻瓣技术 前牙美学区 牙槽骨吸收
下载PDF
改良盾构术在前牙美学区即刻种植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红色美学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麟 李戎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3期120-123,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盾构术在前牙美学区即刻种植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红色美学指数(Pink esthetic scores,PES)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9年6月于笔者科室行前牙种植修复的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49例。常规组应... 目的:探讨改良盾构术在前牙美学区即刻种植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红色美学指数(Pink esthetic scores,PES)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9年6月于笔者科室行前牙种植修复的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49例。常规组应用传统即刻种植术,研究组应用改良盾构术。记录两组种植成功率、唇侧骨厚度、PES评分、并发症及满意度情况。结果:常规组成功48例(97.95%),研究组成功49例(100.00%),两组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研究组唇侧骨厚度变化值均小于常规组;两组PES均高于术前,且研究组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4.08%)低于常规组(16.32%),研究组总满意度(93.88%)高于常规组(77.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盾构术在前牙美学区即刻种植疗效确切,可维持唇侧骨厚度,增加美学效果,且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盾构术 前牙美学区 即刻种植 红色美学指数 应用效果
下载PDF
基于CBCT三维重建的前鼻棘区潜在取骨量研究
14
作者 石文强 兰花 +1 位作者 杜兴萍 张雷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5-150,共6页
目的:通过CBCT三维重建测量前鼻棘区潜在取骨量,为前鼻棘区作为自体骨取骨位点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将300例CB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按性别、年龄及鼻腭管分型进行分组,对各组前鼻棘潜在取骨量相关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 目的:通过CBCT三维重建测量前鼻棘区潜在取骨量,为前鼻棘区作为自体骨取骨位点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将300例CB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按性别、年龄及鼻腭管分型进行分组,对各组前鼻棘潜在取骨量相关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性、女性前鼻棘区潜在取骨体积分别为(377.05±115.69)mm^(3)、(334.33±109.75)mm^(3),男性大于女性(P<0.05)。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的潜在取骨体积分别为(331.70±101.51)mm^(3)、(371.26±122.64)mm^(3)、(375.46±118.05)mm^(3),中年组、老年组大于青年组(P<0.05)。漏斗形组、沙漏形组、圆柱形组、纺锤形组的潜在取骨体积分别为(321.83±119.28)mm^(3)、(391.44±117.21)mm^(3)、(353.03±108.44)mm^(3)、(344.09±103.24)mm^(3),沙漏形组大于其余3组(P<0.05)。结论:前鼻棘区可作为上前牙区骨增量的取骨位点,术前可利用CBCT三维重建对潜在取骨量进行测量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鼻棘区 自体骨 CBCT三维重建 MIMICS软件
下载PDF
喉罩在儿童上颌前牙区埋伏牙拔除中应用的研究
15
作者 冯彩华 张丽娜 刘冰 《口腔医学》 CAS 2023年第11期1014-1018,共5页
目的研究喉罩在儿童上颌前牙区埋伏牙拔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16例患儿随机分为喉罩组(L组,n=58)和气管插管组(T组,n=58)。记录麻醉诱导前(T0)、喉罩/气管插管前(T1)、喉罩/气管插管后(T2)的血压和心率;记录拔管时间,术后呛咳... 目的研究喉罩在儿童上颌前牙区埋伏牙拔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16例患儿随机分为喉罩组(L组,n=58)和气管插管组(T组,n=58)。记录麻醉诱导前(T0)、喉罩/气管插管前(T1)、喉罩/气管插管后(T2)的血压和心率;记录拔管时间,术后呛咳、躁动、咽痛和发热的发生率。结果组间比较显示,T2时,T组患者收缩压(SP)、舒张压(DP)和心率(HR)较L组显著升高(P<0.05)。组内比较显示,L组T2的SP、HR与T1相比显著增加(P<0.05),但其DP与T1组相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组T2的SP、DP、HR与T1相比均显著增加(P<0.05)。L组和T组相比,患儿拔管时间显著缩短,拔管时呛咳、躁动的发生率显著下降(P<0.05);术后咽痛的发生率显著下降(P<0.05)。结论在儿童上颌前牙区埋伏牙拔除术中,使用喉罩通气更有利于维持患儿麻醉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稳定,且能显著降低患儿拔管时和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罩 上颌前牙区 儿童 埋伏牙
下载PDF
锥形束CT法在上颌前牙区牙龈厚度评估中的应用
16
作者 高杰 葛宇飞 袁赟 《口腔材料器械杂志》 2023年第3期199-204,共6页
目的 探究锥形束CT(CBCT)法在不同牙位、不同牙龈生物型及不同牙龈退缩类型上颌前牙区牙龈厚度评估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在我院口腔科接受CBCT检查的40例患者(225颗患牙)为研究对象,测量上颌前牙区龈缘下2 mm各患牙... 目的 探究锥形束CT(CBCT)法在不同牙位、不同牙龈生物型及不同牙龈退缩类型上颌前牙区牙龈厚度评估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在我院口腔科接受CBCT检查的40例患者(225颗患牙)为研究对象,测量上颌前牙区龈缘下2 mm各患牙的牙龈厚度,比较其在不同牙位、牙龈生物型、牙龈退缩类型的差异。结果 中切牙的牙龈厚度(1.56±0.32) mm>侧切牙的牙龈厚度(1.34±0.28) mm>尖牙的牙龈厚度(1.13±0.24) mm;无退缩牙龈厚度(1.42±0.38) mm>退缩牙龈厚度(1.19±0.37) mm,退缩程度越深,牙龈厚度越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切牙多为厚龈型,侧切牙和尖牙多为薄龈型;大部分患者为薄龈生物型,薄龈型相比厚龈型更容易发生牙龈退缩。CBCT法测量牙龈厚度具有准确性和可重复性。结论 CBCT法在上颌前牙区不同牙位、牙龈生物型及牙龈退缩类型上评估牙龈厚度具有良好的准确性。有助于牙科医生选择牙周治疗方案、评估美学修复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法 牙位 牙龈生物型 牙龈退缩 上颌前牙区 牙龈厚度
下载PDF
数字化技术在口腔上前牙区种植修复中的临床效果及对种植体根部偏移量的影响
17
作者 李辉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23年第3期213-215,共3页
目的探讨在口腔上前牙区种植修复中采用数字化技术的治疗效果及对种植体根部偏移量的临床影响。方法从2020年1月—2023年1月进行口腔上前牙区种植修复的患者中,选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 目的探讨在口腔上前牙区种植修复中采用数字化技术的治疗效果及对种植体根部偏移量的临床影响。方法从2020年1月—2023年1月进行口腔上前牙区种植修复的患者中,选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种植修复,观察组采用数字化种植修复,对比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和种植体偏移量。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2.00%(P<0.05);观察组种植体的根部偏移量、角度偏移量、深度偏移量和头部偏移量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口腔上前牙区种植修复中采用数字化技术,不仅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还能减少种植体的偏差量,临床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技术 上前牙区 种植修复 种植体根部偏移量
下载PDF
黑质致密部-纹状体多巴胺能通路的上游脑区追踪
18
作者 商晓钰 张腾元 +1 位作者 谢俊霞 徐华敏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3年第3期349-352,共4页
目的探究投射到纹状体(Str)的黑质致密部(SNpc)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上游脑区。方法采用逆向病毒示踪技术逆向追踪SNpc-Str环路的上游脑区。应用立体定位技术在8周龄C57BL/6雄性小鼠Str区注射逆行追踪病毒rAAV-hsyn-cre-wpre-pA(retro)... 目的探究投射到纹状体(Str)的黑质致密部(SNpc)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上游脑区。方法采用逆向病毒示踪技术逆向追踪SNpc-Str环路的上游脑区。应用立体定位技术在8周龄C57BL/6雄性小鼠Str区注射逆行追踪病毒rAAV-hsyn-cre-wpre-pA(retro);同时在SNpc注射病毒AAV-DIO-EF1α-GFP-TVA和AAV-DIO-EF1α-RVG(1∶2混合);3周后在SNpc注射逆行跨突触狂犬病毒RV-Enva-ΔG-dsRed。1周后取脑进行冷冻切片,应用Olympus VS120荧光显微镜观察表达dsRed阳性细胞的脑区。结果应用荧光显微镜在SNpc可以观察到GFP(绿色)和dsRed(红色)阳性细胞,证明依赖Cre重组酶表达的AAV-DIO-EF1α-GFP-TVA病毒以及依赖TVA元件表达的狂犬病毒均在SNpc正常表达。同时在外侧下丘脑(LH)、前连合后肢间质核(IPAC)脑区观察到dsRed(红色)阳性细胞。结论LH和IPAC脑区可能是SNpc-Str环路DA能神经元的上游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胺能神经元 密部 纹状体 下丘脑区 前连合 大脑 神经解剖束追踪技术
下载PDF
无综合征病史和全身系统疾病患儿上颌前牙区多生牙X线片的回顾性研究
19
作者 罗利利 赵敏 孙银珑 《中国医疗美容》 2023年第7期54-58,共5页
目的回顾性研究无综合征病史和全身系统疾病患儿上颌前牙区多生牙X线片的征象特点。方法选取我院口腔门诊部收治的无综合征病史和全身系统疾病上颌前牙区多生牙患儿共计100例,时间分布界限为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通过回顾性分析,对不... 目的回顾性研究无综合征病史和全身系统疾病患儿上颌前牙区多生牙X线片的征象特点。方法选取我院口腔门诊部收治的无综合征病史和全身系统疾病上颌前牙区多生牙患儿共计100例,时间分布界限为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通过回顾性分析,对不同性别患儿的多生牙数目、形态、生长方向等X线片征象进行分析。结果(1)99例非牙瘤类型多生牙的位置分布情况为98例为正中,占比达到98.99%,1例为非正中,占比达到1.01%。对99例非牙瘤型多生牙患儿多生牙外形特点与生长方向进行统计,发现仅1颗多生牙患儿共计66例,而在66例患儿中,牙冠形态主要以锥状类型较为多见,补充类型与结节类型次之。男性患儿与女性患儿的多生牙外形结构对比平衡关系明显(P>0.05);(2)牙冠方向主要以正位方向较为常见(46.15%),倒置方向(36.92%)、水平方向(16.92%)次之。对比男性与女性患儿多生牙外形占比平衡关系较为明显(P>0.05);(3)对比仅2颗多生牙的男性患儿和女性患儿多生牙外形占比平衡关系较为明显(P>0.05)。仅2颗多生牙外形一致者最为常见,72.73%患儿均以锥状类型为主,而女性患儿仅2颗多生牙牙冠外形一致性比例最高;(4)男患儿和女患儿多生牙外形占比平衡关系较为明显(P>0.05)。仅2颗多生牙患儿两牙牙冠方向不一致较为多见(75.76%),正位方向(15.15%)、倒置方向(9.09%)次之;(5)除去非牙瘤型患儿,此次研究共发现含牙囊肿共计6例,发生概率仅有6.06%。结论无综合征病史和全身系统疾病患儿上颌前牙区多生牙男性占比明显偏高,且常见于单个多生牙,主要以锥形、正位为主,对于存在2颗多生牙的患儿发现其牙冠外形、方向并不相同,不同性别之间多生牙患儿的牙冠外形、生长方向构成比重未形成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征病史 全身系统疾病 上颌前牙区 多生牙 X线片
下载PDF
电刺激VSA对IL-1_β作用下兔POAH温敏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被引量:15
20
作者 董军 李楚杰 +2 位作者 陆大祥 付咏梅 颜亮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01-303,共3页
目的和方法:本实验采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在32只新西兰兔下丘脑视前区(POAH)记录温敏神经元单位放电,观察电刺激腹中膈区(VSA)对致热原IL-1β作用下兔POAH温敏神经元放电的影响。结果:(l)侧脑室注射白介素... 目的和方法:本实验采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在32只新西兰兔下丘脑视前区(POAH)记录温敏神经元单位放电,观察电刺激腹中膈区(VSA)对致热原IL-1β作用下兔POAH温敏神经元放电的影响。结果:(l)侧脑室注射白介素-1β(IL-1β)能使POAH热敏神经元放电减少,冷敏神经元放电增加;而侧脑室注射人工脑脊液(ACSF)对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的放电均无明显影响。(2)电刺激VSA可反转IL-1β对POAH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的上述作用。结论:VSA可能作为负调节中枢参与致热原作用下的体温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温调节 电生理学 下丘脑视前区 IL-1Β VSA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