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vestigation of radial heat conduction with 1D self-consistent model in helicon plasmas
1
作者 田滨 Mario MERINO +2 位作者 万杰 胡远 曹勇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期28-42,共15页
A 1D radially self-consistent model in helicon plasmas has been establish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radial heat conduction on plasma transport and wave propagation.Two kinds of 1D radial fluid models,with and ... A 1D radially self-consistent model in helicon plasmas has been establish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radial heat conduction on plasma transport and wave propagation.Two kinds of 1D radial fluid models,with and without considering heat conduction,have been developed to couple the 1D plasma-wave interaction model,and self-consistent solutions have been obtained.It is concluded that in the low magnetic field range the radial heat conduction plays a moderate role in the transport of helicon plasmas and the importance depends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helicon source.It influences the local energy balance leading to enhancement of the electron temperature in the bulk region and a decrease in plasma density.The power deposition in the plasma is mainly balanced by collisional processes and axial diffusion,whereas it is compensated by heat conduction in the bulk region and consumed near the boundary.The role of radial heat conduction in the large magnetic field regime becomes negligible and the two fluid models show consistency.The local power balance,especially near the wall,is improved when conductive heat is taken into accou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licon discharge heat conduction model coupling plasma transport
下载PDF
Multi-dimensional Simulation of Phase Change by a 0D-2D Model Coupling via Stefan Condition
2
作者 Adrien Drouillet Romain Le Tellier +2 位作者 Raphaël Loubère Mathieu Peybernes Louis Viot 《Communications on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 2023年第2期853-884,共32页
Considering phase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a high-temperature molten material cooled down from the outside,this work presents an improvement of the modelling and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uch processes for an applic... Considering phase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a high-temperature molten material cooled down from the outside,this work presents an improvement of the modelling and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uch processes for an application pertaining to the safety of light water nuclear reactors.Postulating a core meltdown accident,the behaviour of the core melt(aka corium)into a steel vessel is of tremendous importance when evaluating the vessel integrity.Evaluating correctly the heat fluxes requires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liquid material and its solid counterpart which forms during the solidification process,but also may melt back.To simulate this configuration,encoun-tered in various industrial applications,one considers a bi-phase model constituted by a liquid phase in contact and interaction with its solid phase.The liquid phase may solidify in presence of low energetic source,while the solid phase may melt due to an intense heat flux from the high-temperature liquid.In the frame of the in-house legacy code,several simplifying assumptions(0D multi-layer discretization,instantaneous heat transfer via a quadratic temperature profile in solids)are made for the modelling of such phase changes.In the present work,these shortcomings are illustrated and further overcome by solving a 2D heat conduction model in the solid by a mixed Raviart-Thomas finite element method coupled to the liquid phase due to heat and mass exchanges through Stefan condition.The liquid phase is modeled with a 0D multi-layer approach.The 0D-liquid and 2D-solid mod-els are coupled by a Stefan like phase change interface model.Several sanity checks are performed to assess the validity of the approach on 1D and 2D academical configurations for which exact or reference solutions are available.Then more advanced situations(genu-ine multi-dimensional phase changes and an"industrial-like scenario")are simulated to verify the appropriate behavior of the obtained coupled simulation sche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mulation of phase change FUSION SOLIDIFICATION 0D multi-layer model 2D heat conduction model model coupling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and modeling of hydromechanical behavior of concrete fracture 被引量:4
3
作者 He Yang Shou-yi Xie +1 位作者 Jean Secq Jian-fu Shao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I CAS CSCD 2017年第2期97-106,共10页
In this study, the hydromechanical behavior of a concrete fracture under coupled compressive and shear stresses was investigated. A special experimental device was designed to create a planar fracture in a cylindrical... In this study, the hydromechanical behavior of a concrete fracture under coupled compressive and shear stresses was investigated. A special experimental device was designed to create a planar fracture in a cylindrical sample and to carry out different kinds of hydromechanical tests on the fracture. Four series of laboratory tests were performed on an ordinary concrete sample. Hydrostatic compression tests were first conducted to characterize the normal compressibility of the fracture. In the second series, direct shear tests were conducted on the fracture under different normal stresses. The maximal shear stress of the fracture was determined as a function of the normal stress. In the third series, fluid flow tests were carried out in view of characterizing the overall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the fracture as a function of its opening and closure. Shear tests with a constant fluid pressure were finally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fluid pressure on the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concrete fractures.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an elastoplastic model is proposed. This model takes into account the nonlinear elastic behavior of a fracture under normal compression and the plastic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due to shear stress. The model was coupled with the classical Darcy's law to describe the fluid flow along the fracture by considering the variation of permeability with fracture aperture. Numerical results agree with experimental data from various laboratory te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CRETE FRACTURE Direct SHEAR Hydromechanical coupling HYDRAULIC conductIVITY ELASTOPLASTIC model
下载PDF
遮光剂掺杂SiO_(2)气凝胶传热的统一格子Boltzmann模型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范坤阳 杨景兴 +4 位作者 许海波 连兴容 何凤梅 陈聪慧 李增耀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74-1981,共8页
气凝胶是一种纳米多孔超级隔热材料,其内部的传热过程涉及气相导热、固相导热、气固耦合传热及辐射传热。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演化了含有辐射源项的能量方程和辐射传输方程,建立了描述SiO_(2)气凝胶复合材料内多模式多尺度耦合传热... 气凝胶是一种纳米多孔超级隔热材料,其内部的传热过程涉及气相导热、固相导热、气固耦合传热及辐射传热。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演化了含有辐射源项的能量方程和辐射传输方程,建立了描述SiO_(2)气凝胶复合材料内多模式多尺度耦合传热的统一格子Boltzmann模型,探究了SiC遮光剂粒径和掺杂量对气凝胶复合材料隔热性能的影响,获得了使得材料等效热导率最小的SiC遮光剂最优粒径和最佳掺杂量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O_(2)气凝胶 耦合传热 统一格子Boltzmann模型 遮光剂 等效热导率
下载PDF
水热耦合模拟中的冻土渗透系数模型选择 被引量:4
5
作者 王青林 陈磊 明锋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36-1543,共8页
冻土渗透系数是冻土水热模型的关键参数。在当前数值计算过程中,多采用的是渗透系数经验模型,而经验模型的最大缺陷是其经验参数并不适用于所有土体。鉴于渗透系数理论模型具有较强的普适性,故考虑将渗透系数理论模型用于水热耦合计算... 冻土渗透系数是冻土水热模型的关键参数。在当前数值计算过程中,多采用的是渗透系数经验模型,而经验模型的最大缺陷是其经验参数并不适用于所有土体。鉴于渗透系数理论模型具有较强的普适性,故考虑将渗透系数理论模型用于水热耦合计算。为评价理论模型的适用性,本文选取四组饱和冻土的渗透系数模型,以三个水热耦合模型算例为基础,通过比较渗透系数及冻胀变化趋势,对四组饱和冻土渗透系数模型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理论模型预测结果受颗粒级配曲线及冻结特征曲线影响明显。四组理论模型均可以反映冻土渗透系数变化规律,而分形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佳。推荐采用未冻水含量为变量,计算冻土渗透系数。研究成果可为准确预测冻胀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土 水热耦合 渗透系数 理论模型 数值计算
下载PDF
冬小麦叶片和冠层尺度的光合-蒸腾模拟
6
作者 赵阳 张传伟 +1 位作者 沈彦俊 张玉翠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17-226,共10页
利用气孔导度-光合-蒸腾耦合模型(SMPT-SB),选取冬小麦关键生育期的典型日,模拟了冬小麦叶片和冠层尺度的光合与蒸腾速率日变化,并借助光合仪和涡度相关系统获得的观测数据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模型模拟的叶片和冠层尺度光合及蒸... 利用气孔导度-光合-蒸腾耦合模型(SMPT-SB),选取冬小麦关键生育期的典型日,模拟了冬小麦叶片和冠层尺度的光合与蒸腾速率日变化,并借助光合仪和涡度相关系统获得的观测数据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模型模拟的叶片和冠层尺度光合及蒸腾速率与实测值变化趋势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光合速率日均绝对误差不超过1μmol·m^(-2)·s^(-1),蒸腾速率日均绝对误差不超过0.41 mmol·m^(-2)·s^(-1);叶片尺度光合和蒸腾速率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决定系数R^(2)均在0.90以上,冠层尺度也分别达到了0.96、0.88。此外,模型中水汽响应函数以f(D_(s))=RH表示时,相对湿度(RH)变化较大会导致参数m值不能准确量化气孔导度(g_(s))的变化,从而降低模拟效果;若分时期率定m值,会大幅提高模拟精度。该模型适用于冬小麦叶片及冠层尺度的土壤-植物-大气之间水碳交换的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气孔导度-光合-蒸腾耦合模型 叶片尺度 冠层尺度 模拟
下载PDF
斯特林发动机与高温热管耦合运行特性研究
7
作者 宋嘉豪 王文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287-294,共8页
斯特林发动机作为一种外部供热的闭式循环发动机,与高温热管耦合在一些特定场合能够实现热功转换目标。采用热阻网格法和绝热分析法分析高温热管和斯特林发动机,通过对热管与发动机间的热流等进行迭代计算,分析二者间的耦合运行特性。... 斯特林发动机作为一种外部供热的闭式循环发动机,与高温热管耦合在一些特定场合能够实现热功转换目标。采用热阻网格法和绝热分析法分析高温热管和斯特林发动机,通过对热管与发动机间的热流等进行迭代计算,分析二者间的耦合运行特性。基于一个斯特林发动机及能够满足其输入热能需求的高温热管组合,分析了耦合情况下斯特林发动机的运行特征,包括斯特林发动机的启动特性以及输出功率随热源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1000K的热源温度下,斯特林系统在400s后达到稳态,能够提供约101W的稳态输出功率;随着热源温度的升高,发动机内的功率损失会随之升高,使得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增长趋缓;改变热管壁厚,发动机输出功率先增大后减小,在所研究工况下的热管管壁最优厚度为7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模型 动态仿真 热传导 斯特林发动机 耦合特性
下载PDF
不同温度下灰胡杨叶片气孔导度对光强响应的模型分析 被引量:31
8
作者 王海珍 韩路 +1 位作者 徐雅丽 牛建龙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41-748,共8页
气孔通过调节植物体水分散失和CO2吸收在植物适应环境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气孔导度模型是评价植物叶片气孔调节的重要工具。利用LI-6400光合仪测定了灰胡杨(Populus prunisoa Schrenk)在不同温度下的气孔导度响应曲线,采用几种常用的... 气孔通过调节植物体水分散失和CO2吸收在植物适应环境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气孔导度模型是评价植物叶片气孔调节的重要工具。利用LI-6400光合仪测定了灰胡杨(Populus prunisoa Schrenk)在不同温度下的气孔导度响应曲线,采用几种常用的气孔导度模型对灰胡杨气孔导度进行拟合和比较,并将气孔导度模型与光响应修正模型进行耦合(耦合模型)分析了灰胡杨气孔导度的光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灰胡杨净光合速率随气孔导度的增大而升高,但当气孔导度增大到0.397mol·m-2·s-1以上,光合速率逐渐下降。Ball-Berry模型(BB)决定系数最大(0.937)、根均方差最小(0.013 7),较Leuning修正模型(BBL)、气孔导度机理模型(BBY)和Jarvis模型(JA)能更好地描述灰胡杨气孔导度与光合速率之间的关系及拟合气孔导度对光合有效辐射的响应曲线;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与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均能较好地描述灰胡杨光合速率与光合有效辐射之间的关系,但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拟合的光饱和点、最大光合速率、光补偿点和暗呼吸速率与实测值更吻合,拟合效果更好。构建BB模型+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BBP耦合模型)拟合气孔导度的光响应曲线,并与气孔导度机理模型+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BBYP耦合模型)进行比较与验证,BBP耦合模型的模拟值与观测值更接近且根均方差最小(0.009 9),其拟合效果优于BBYP耦合模型。此外,不同温度下灰胡杨最大气孔导度与最大净光合速率并不同步,最大净光合速率早于最大气孔导度。构建的BBP耦合模型较为合理,可为定量探讨荒漠植物叶片气孔调节行为,进一步估算叶片光合作用和构建适合极端干旱区的水-碳耦合循环机理模型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胡杨 气孔导度 光响应 数值模拟 耦合模型
下载PDF
滴灌冬小麦不同施氮量下光合-气孔导度耦合模拟和验证 被引量:5
9
作者 张彦群 王建东 +2 位作者 赵月芬 龚时宏 隋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24-130,共7页
针对华北平原冬小麦田过量施氮(N)现象,构建和参数化不同施N量下光合-气孔导度耦合模型有利于理解降低施N量对作物产量影响的生理基础。该文于2013—2014年连续2个生长季在滴灌冬小麦田设置3种施N量:290、190和110 kg/hm2,开展了光合及... 针对华北平原冬小麦田过量施氮(N)现象,构建和参数化不同施N量下光合-气孔导度耦合模型有利于理解降低施N量对作物产量影响的生理基础。该文于2013—2014年连续2个生长季在滴灌冬小麦田设置3种施N量:290、190和110 kg/hm2,开展了光合及相关生理因子的测定,确定了光合-气孔导度耦合模型关键参数。结果表明:最大羧化速率V_(cmax)在84.5~153.3μmol/(m2·s)之间变化,V_(cmax)与叶片N含量之间的可用线性关系来量化;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_(max)在156.5~236.2μmol/(m2·s)之间变化,二者比值在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推导光合模型和气孔导度Ball-Berry模型联立的解析解来求解耦合模型,能较好模拟光合速率日进程,对2次测定模拟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2.11和2.23μmol/(m2·s)。通过对环境因子及生理因子差异的综合分析,模型可用于模拟施N条件下的光合速率变化,从而为较准确地预测小麦产量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光合作用 冬小麦 气孔导度 耦合模拟
下载PDF
“渗流-管流耦合模型”的物理模拟及其数值模拟 被引量:43
10
作者 陈崇希 万军伟 +1 位作者 詹红兵 沈仲智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8,共8页
井孔 -含水系统问题是当今水文地质学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长期以来 ,水文地质模型中对井孔的刻画基本上都是引用“热传导”中的“线汇”理论 ,需要人工预先给定线汇 线源的流量或水头的分配 ,其正确性或适用性至今没有得到理论证明... 井孔 -含水系统问题是当今水文地质学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长期以来 ,水文地质模型中对井孔的刻画基本上都是引用“热传导”中的“线汇”理论 ,需要人工预先给定线汇 线源的流量或水头的分配 ,其正确性或适用性至今没有得到理论证明。陈崇希 (1993 )提出的“渗流 -管流耦合模型”和“等效渗透系数”在理论上已解决多个水文地质问题 ,也用于几个实例 ,本文再用物理模拟检验其可靠性。论文针对具有典型意义的河床下水平井或傍河垂直井地下水流问题做了砂槽物理模拟 ,并用基于“渗流 -管流耦合模型”和“等效渗透系数”的数值方法仿真模拟了此条件下地下水流的规律。成果表明 ,数值模拟观测孔水头动态相当好地再现了物理模拟结果。论文指出了“渗流 -管流耦合模型”和“等效渗透系数”在井孔 -含水系统问题上的广泛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流-管流耦合模型 数值模拟 物理模拟 井孔-含水系统 等效渗透系数 非线性流
下载PDF
开关电源近场辐射效应分析与模型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和军平 郑宝堂 王毅 《电工电能新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20,42,共6页
本文实验考察了一台功率因数校正器(PFC)主电路产生的辐射电磁场对传导干扰发射的影响,细致分析了PFC与EMI滤波器、电源输入线缆间的电磁耦合效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包含电场耦合效应的传导干扰电路模型并加以验证。基于电源共模传导干... 本文实验考察了一台功率因数校正器(PFC)主电路产生的辐射电磁场对传导干扰发射的影响,细致分析了PFC与EMI滤波器、电源输入线缆间的电磁耦合效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包含电场耦合效应的传导干扰电路模型并加以验证。基于电源共模传导干扰简化模型,提出了临界耦合距离概念并进行了实测,该参数可为开关电源早期阶段的EMC布局设计提供参考。最后,提出了几种辐射效应抑制新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关电源 电场耦合 临界耦合距离 共模传导干扰模型
下载PDF
方坯连铸凝固传热的复合数值模拟 被引量:15
12
作者 冯科 徐楚韶 +2 位作者 陈登福 温良英 董凌燕 《特殊钢》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8,共4页
根据连铸机特点和铸流场特性 ,在拉坯方向上将整个铸流长度划分为上部计算域和下部计算域。对于铸坯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上部计算域充分耦合钢液对流对传热的影响 ,采用了三维稳态流动传热耦合模型 ;下部计算域则将铸流场对传热的影响考... 根据连铸机特点和铸流场特性 ,在拉坯方向上将整个铸流长度划分为上部计算域和下部计算域。对于铸坯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上部计算域充分耦合钢液对流对传热的影响 ,采用了三维稳态流动传热耦合模型 ;下部计算域则将铸流场对传热的影响考虑为有效导热系数 ,并忽略拉坯方向上的传热效果 ,采用了二维非稳态有效导热系数模型。计算过程和结果表明 ,采用此复合模拟方法保证了数值模拟的准确性并降低了仿真程序的计算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坯连铸 凝固 传热 复合数值模拟 三维流动传热耦合模型 二维有效导热系数模型
下载PDF
垂直U型埋管换热器准三维热渗耦合模型及其实验验证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杨卫波 陈振乾 施明恒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83-389,共7页
为了探讨热渗耦合对土壤源热泵地埋管换热的影响,基于多孔介质传热传质及地下水渗流理论,通过耦合竖直方向一维流体模型与水平面内土壤二维非稳态热渗耦合模型,建立了考虑地下水渗流影响的准三维U型埋管热渗耦合模型。基于模型的数值求... 为了探讨热渗耦合对土壤源热泵地埋管换热的影响,基于多孔介质传热传质及地下水渗流理论,通过耦合竖直方向一维流体模型与水平面内土壤二维非稳态热渗耦合模型,建立了考虑地下水渗流影响的准三维U型埋管热渗耦合模型。基于模型的数值求解,探讨了土壤热物性及地下水渗流对埋管换热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壤导热系数与比热容的增大均有利于加强埋管的换热,且地下水渗流的存在有利于强化地下埋管与周围土壤间的换热能力,提高土壤源热泵系统的运行效率。实验验证表明,所建模型具有一定的预测精度,可为地下埋管换热器传热特性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源热泵 垂直U型埋管 准三维模型 热渗耦合 实验验证
原文传递
气体绝缘变电站内PT的特快速暂态仿真建模 被引量:39
14
作者 张重远 梁贵书 崔翔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84-87,111,共5页
为了计算气体绝缘变电站(简称GIS)内由开关操作等对二次设备产生的传导干扰,必须建立电压互感器(简称PT)、电流互感器(简称CT)的高频模型(10MHz)。为此,提出了建立PT高频电路模型的新方法。首先根据互感器输入、输出端口之间的实测频率... 为了计算气体绝缘变电站(简称GIS)内由开关操作等对二次设备产生的传导干扰,必须建立电压互感器(简称PT)、电流互感器(简称CT)的高频模型(10MHz)。为此,提出了建立PT高频电路模型的新方法。首先根据互感器输入、输出端口之间的实测频率响应,用矢量匹配法(Vector Fitting Method)采用有理函数拟合其频域传递函数; 然后根据实际需要,对该传递函数进行降阶处理; 最后,应用一种特定的RLC电路综合方法建立了该PT的电路模型。该方法具有简单、有效和通用的特点,对于任何形式、任何电压等级的互感器均可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绝缘变电站 PT 电压互感器 电力系统 快速暂态仿真 建模
下载PDF
基于射频放电一维模型的等离子体诊断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百灵 樊昊 +3 位作者 李益文 阳鹏宇 高岭 王宇天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994-3999,共6页
为深入研究磁流体效应机理,采用阻抗测量的方法,通过对放电波形的处理,得到放电电压幅值、电流幅值及相位角,依据射频放电一维模型建立等效放电电路,对等离子体参数进行诊断。研究表明,采用半峰值法能够精确读取电压电流幅值及相位角;... 为深入研究磁流体效应机理,采用阻抗测量的方法,通过对放电波形的处理,得到放电电压幅值、电流幅值及相位角,依据射频放电一维模型建立等效放电电路,对等离子体参数进行诊断。研究表明,采用半峰值法能够精确读取电压电流幅值及相位角;同轴电缆的容性作用对射频放电电路结构有很大影响;在压力P=1 500 Pa,放电频率f=6.2 MHz的静止条件下,电容耦合射频放电等离子体的电导率约为4×10-3 S/m,电子数密度在1016 m-3量级,电导率随着负载功率增大而增大,随磁感应强度变化呈"V"形变化,在磁感应强度较小时,电导率随磁感应强度增加减小,磁感应强度较大时,随磁感应强度增大而增大;电子数密度随着负载功率和磁感应强度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诊断 一维模型 电容耦合射频放电 电导率 电子数密度 磁流体
原文传递
空间展布体系中由化学反应-扩散-热传导耦合导致的温度场对称破缺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文华 徐玖平 罗久里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88-492,391,共6页
分析了由于化学反应 -扩散 -热传导耦合而导致的非等温非均匀体系中温度场对称破缺 .研究结果表明 ,在一定的边界条件下 ,甚至是单组分化学反应 -扩散 -热传导体系 ,温度场的这种自组织进程也不可避免 .作为温度场结构的一个范例 ,进一... 分析了由于化学反应 -扩散 -热传导耦合而导致的非等温非均匀体系中温度场对称破缺 .研究结果表明 ,在一定的边界条件下 ,甚至是单组分化学反应 -扩散 -热传导体系 ,温度场的这种自组织进程也不可避免 .作为温度场结构的一个范例 ,进一步从解析解及计算机模拟两个方面研究了小展布非等温的 Lindeman模型 ;结果表明 ,温度场出现时空自组织的阈值不仅与本征参数有关 ,而且与体系的边界条件及外控约束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反应-扩散-热传导耦合 对称破缺 温度场 Lindeman模型
下载PDF
水肥亏缺下水稻叶片气孔导度与光合速率耦合模型 被引量:8
17
作者 彭世彰 魏征 +2 位作者 孔伟丽 庞桂斌 高焕芝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2010年第2期253-261,共9页
叶片气孔导度-光合速率的耦合模型是作物生理模拟的关键,是估算作物生长及水分利用动态的基础.采用盆栽试验实测资料,建立Leuning-Ball气孔导度模型及其耦合模型,考虑水肥因子对气孔导度、光合速率的影响,引入水稻叶片叶气温差、叶绿素... 叶片气孔导度-光合速率的耦合模型是作物生理模拟的关键,是估算作物生长及水分利用动态的基础.采用盆栽试验实测资料,建立Leuning-Ball气孔导度模型及其耦合模型,考虑水肥因子对气孔导度、光合速率的影响,引入水稻叶片叶气温差、叶绿素相对含量修正气孔导度模型,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考虑叶气温差、叶绿素相对含量的气孔导度-光合速率耦合模型具有针对水肥限制条件下更高的模拟验证解释能力,针对气孔导度,最大相对误差由125.5%、128.8%分别降至98.2%和126.6%,针对光合速率,平均相对误差由32.3%、74.3%降至20.5%和39.3%,最大相对误差则由331.5%、327.9%降至177.1%和11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亏缺 氮素亏缺 气孔导度-光合速率耦合模型 叶气温差 叶绿素相对含量
下载PDF
有限导流压裂定向井不稳定压力分析模型 被引量:2
18
作者 贾品 程林松 +2 位作者 黄世军 曹仁义 薛永超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96-503,共8页
定向井压裂形成的人工裂缝通常与垂向存在夹角,即形成了倾斜缝。基于不稳定渗流理论,将有限导流倾斜缝的渗流过程分为油藏到裂缝流动和裂缝内部流动。采用Green函数和Newman乘积法表征了油藏到裂缝的流动过程,裂缝内部稳定流动则采用平... 定向井压裂形成的人工裂缝通常与垂向存在夹角,即形成了倾斜缝。基于不稳定渗流理论,将有限导流倾斜缝的渗流过程分为油藏到裂缝流动和裂缝内部流动。采用Green函数和Newman乘积法表征了油藏到裂缝的流动过程,裂缝内部稳定流动则采用平板渗流理论描述。裂缝离散为若干微元,将油藏到裂缝流动和裂缝内部流动进行耦合,建立了一种新的压裂倾斜缝和油藏耦合的压力半解析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裂缝无因次导流能力较低时,倾斜角对拟表皮影响较大;随无因次导流能力增大,各倾斜角的拟表皮差距趋于一致;而随着储层各向异性的增强,倾斜角的影响会减弱。有限导流倾斜缝也存在双线性流动,但流动结束时间比垂直缝早;由于倾斜角的影响,用垂直缝双线性流动模型来解释倾斜缝的压力动态会得到比实际偏大的裂缝导流能力。现场应用实例进一步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与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倾斜缝 有限导流 耦合模型 不稳定渗流 压力分析
下载PDF
底水油藏水平井控流完井数值模拟耦合模型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阳 彭志刚 +3 位作者 王绍先 张建国 张磊 马明新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0-117,共8页
为了预测控流完井条件下底水油藏水平井生产动态并设计关键控流参数,以数值模拟方法为数学求解手段,建立三维空间油水两相混合网格耦合模型,引入'拟传导率'概念,使得耦合模型中包含的油藏渗流、井筒管流和筛管控流3种数学模型... 为了预测控流完井条件下底水油藏水平井生产动态并设计关键控流参数,以数值模拟方法为数学求解手段,建立三维空间油水两相混合网格耦合模型,引入'拟传导率'概念,使得耦合模型中包含的油藏渗流、井筒管流和筛管控流3种数学模型可写成统一线性数学表达形式,从而方便建立大型线性方程组求解。结果表明:拟传导率反映相邻网格之间井筒管流或筛管控流流动过程中某相流体流量和压降的比率,流体流动阻力越大,则拟传导率越小,反之亦然;相比常规裸眼井下滤砂管完井,用耦合模型设计控流参数的控流完井方法使得实例井流入流率剖面、油藏渗流压降剖面、水脊前缘上升剖面和见水时间剖面更加均衡,见水时间大幅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水油藏 水平井 控流完井 数值模拟 耦合模型 混合网格 拟传导率
下载PDF
地下水渗流对竖埋管换热器传热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1
20
作者 曾召田 吕海波 +1 位作者 赵艳林 葛若东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007-3014,共8页
地下水渗流对竖埋管换热器与岩土体的热量交换具有显著影响。该文应用地下水渗流理论和传热学理论,建立考虑热传导和地下水渗流共同作用的热渗耦合传热模型;针对南宁河流阶地土层,模拟分析地下水渗流对竖埋管换热器传热的影响。研究结... 地下水渗流对竖埋管换热器与岩土体的热量交换具有显著影响。该文应用地下水渗流理论和传热学理论,建立考虑热传导和地下水渗流共同作用的热渗耦合传热模型;针对南宁河流阶地土层,模拟分析地下水渗流对竖埋管换热器传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地下水渗流可以强化地埋管的换热,且随着渗流速度的增大,强化换热作用越明显;2)地下水渗流对换热器热交换的影响具有方向性,在此基础上,对竖埋管换热合理的布置方式进行分析;3)南宁河流阶地地区,仅考虑砂砾层存在地下水渗流对换热的影响,更符合工程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地下水渗流 竖埋管换热器 热湿耦合传热模型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