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onlinear mixed-effects height to crown base and crown length dynamic models using the branch mortality technique for a Korean larch( Larix olgensis ) plantations in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8
1
作者 Weiwei Jia Dongsheng Chen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6期2095-2109,共15页
Korean larch(Larix olgensis)is one of the main tree species for aff orestation and timber production in northeast China.However,its timber quality and growth ability are largely infl uenced by crown size,structure and... Korean larch(Larix olgensis)is one of the main tree species for aff orestation and timber production in northeast China.However,its timber quality and growth ability are largely infl uenced by crown size,structure and shape.The majority of crown models are static models based on tree size and stand characteristics from temporary sample plots,but crown dynamic models has seldom been constructed.Therefore,this study aimed to develop height to crown base(HCB)and crown length(CL)dynamic models using the branch mortality technique for a Korean larch plantation.The nonlinear mixed-eff ects model with random eff ects,variance functions and correlation structures,was used to build HCB and CL dynamic models.The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95 sample trees of 19 plots in Meng JiaGang forest farm in Northeast Chin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CB progressively increases as tree age,tree height growth(HT growth)and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growth(DBH growth).The CL was increased with tree age in 20 years ago,and subsequently stabilized.HT growth,DBH growth stand basal area(BAS)and crown competition factor(CCF)signifi cantly infl uenced HCB and CL.The HCB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BAS,HT growth and DBH growth,but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CCF.The CL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BAS and CCF,but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DBH growth.Model fi tting and validation confi rmed that the mixed-eff ects model considering the stand and tree level random eff ects was accurate and reliable for predicting the HCB and CL dynamics.However,the models involving adding variance functions and time series correlation structure could not completely remove heterogeneity and autocorrelation,and the fi tting precision of the models was reduced.Therefore,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application,we should take care to avoid setting up over-complex models.The HCB and CL dynamic models in our study may also be incorporated into stand growth and yield model system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rix olgensis plantation height to crown base crown LENGTH Branch MORTALITY technique NONLINEAR mixed-eff ects models
下载PDF
基于地基雷达数据构建红松人工林树高、枝下高及接触高模型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明睿 贾炜玮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6,共11页
采用地面激光雷达(Terrestrial Laser Scanning,TLS)扫描10块人工红松林所得到的数据,与实地调查数据相结合,构建红松树高曲线模型、枝下高预估模型与接触高预估模型,并建立联立方程组。首先,从所选择的5种树高曲线模型中,选择出拟合效... 采用地面激光雷达(Terrestrial Laser Scanning,TLS)扫描10块人工红松林所得到的数据,与实地调查数据相结合,构建红松树高曲线模型、枝下高预估模型与接触高预估模型,并建立联立方程组。首先,从所选择的5种树高曲线模型中,选择出拟合效果较好的2个模型作为联立方程组的备选模型。然后再从5个枝下高基础模型中选出1个拟合效果好,并且适用程度高的模型作为基础模型,运用再参数化和最优子集回归的方法将林分因子(林分平均胸径、林分断面积、高径比、优势木平均胸径和优势木平均高)代入基础模型,选择拟合效果较好的模型作为枝下高备选模型。相同的方法选择拟合效果好的接触高备选模型。最后将树高曲线模型、枝下高备选模型与接触高备选模型分别两两联立,建立联立方程组。通过似不相关回归(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 Estimation,SVR或SURE),根据拟合优度与检验结果选择最优秀的方程组,并对联立方程组进行评价。最终得到结果最优联立方程组预估树高时,决定系数R^(2)=0.896,均方根误差RMSE=0.612 m;当方程组预估枝下高时,R^(2)=0.575,RMSE=0.850 m;当方程预估接触高时,R^(2)=0.719,RMSE=0.791 m,而且各种检验指标都较好。综合来看,方程组对树高、枝下高与接触高拟合精度与检验效果较好,可以解决树高、枝下高与接触高的内在相关性问题,为进一步研究红松树冠结构与动态变化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人工林 地基雷达 树高模型 枝下高模型 接触高模型
下载PDF
On the potential to predetermine dominant tree species based on sparse-density airborne laser scanning data for improving subsequent predictions of species-specific timber volumes 被引量:1
3
作者 Janne Raty Jari Vauhkonen +1 位作者 Matti Maltamo Timo Tokola 《Forest Ecosystems》 SCIE CSCD 2016年第2期95-111,共17页
Background: Tree species recognition is the main bottleneck in remote sensing based inventories aiming to produce an input for species-specific growth and yield models. We hypothesized that a stratification of the ta... Background: Tree species recognition is the main bottleneck in remote sensing based inventories aiming to produce an input for species-specific growth and yield models. We hypothesized that a stratification of the target data according to the dominant species could improve the subsequent predictions of species-specific attributes in particular in study areas strongly dominated by certain species. Methods: We tested this hypothesis and an operational potential to improve the predictions of timber volumes, stratified to Scots pine, Norway spruce and deciduous trees, in a conifer forest dominated by the pine species. We derived predictor features from airborne laser scanning (ALS) data and used Most Similar Neighbor (MSN) and 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 (SUR) as examples of non-parametric and parametric prediction methods,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ALS features and the volumes of the aforementioned species were considerably different depending on the dominant species. Incorporating the observed dominant species inthe predictions improved the root mean squared errors by 13.3-16.4 % and 12.6-28.9 % based on MSN and SUR, respectively, depending on the species. Predicting the dominant species based on a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had an overall accuracy of only 76 % at best, which degraded the accuracies of the predicted volumes. Consequently, the predictions that did not consider the dominant species were more accurate than those refined with the predicted species. The MSN method gave slightly better results than models fitted with SUR. Conclusions: According to our results, incorporating information on the dominant species has a clear potential to improve the subsequent predictions of species-specific forest attributes. Determining the dominant species based solely on ALS data is deemed challenging, but important in particular in areas where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is otherwise seemingly homogeneous except being dominated by certain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est inventory 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LiDAR) Area-based approach Nearest neighbor estimation crown base height Intensity Volume model
下载PDF
基于胸高处边材面积、胸径和冠基部直径的杉木单木叶生物量预测模型 被引量:2
4
作者 屈彦成 江怡航 +3 位作者 姜彦妍 张建国 罗安利 张雄清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6-114,共9页
【目的】基于多个变量分别构建杉木单木叶生物量预测模型,并选择出预测效果最佳的模型,为杉木叶生物量的精准预测提供参考。【方法】以21块不同林龄样地共63株解析木为例,分别基于胸高处边材面积、胸径和冠基部直径3个变量,考虑其他与... 【目的】基于多个变量分别构建杉木单木叶生物量预测模型,并选择出预测效果最佳的模型,为杉木叶生物量的精准预测提供参考。【方法】以21块不同林龄样地共63株解析木为例,分别基于胸高处边材面积、胸径和冠基部直径3个变量,考虑其他与叶生物量相关的单木和林分因子,以样地为随机效应因子构建非线性混合模型,采用指数函数、幂函数和常数加幂函数消除数据间的异方差性。根据模型评价指标赤池信息准则(AIC)、贝叶斯信息准则(BIC)和对数似然值(Log Likelihood)选择最佳模型,并对不同参数的混合模型进行似然比检验。采用留一交叉验证法,计算模型决定系数(R^(2))、总相对误差(TR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对模型预测效果进行检验。【结果】基于3个变量以幂函数为异方差结构构建的混合模型效果最好,混合模型均优于基础模型,且基于冠基部直径构建的模型预测效果最佳。【结论】以基于冠基部直径构建的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模型16)作为预测杉木单木叶生物量的最佳模型,符合管道模型理论。各变量均具有一定生物学和统计学意义,野外调查较易获取(非破坏性)。模型具有一定实用性,且预测精度较高(R2=0.8051)。本研究结果可为其他树种构建单木叶生物量模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叶生物量 管道模型理论 冠基部直径 胸高处边材面积 胸径
下载PDF
利用分位数组合预测兴安落叶松枝下高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君杰 姜立春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17,共9页
【目的】本文使用分位数回归和分位数组合对枝下高进行建模和预测,为单木枝下高模型的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利用大兴安岭新林区4个林场的兴安落叶松天然林实测数据,采用非线性回归构建枝下高基础和广义模型并分别扩展到分... 【目的】本文使用分位数回归和分位数组合对枝下高进行建模和预测,为单木枝下高模型的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利用大兴安岭新林区4个林场的兴安落叶松天然林实测数据,采用非线性回归构建枝下高基础和广义模型并分别扩展到分位数回归。使用三分位数组合(τ=0.1,0.5,0.9)、五分位数组合(τ=0.1,0.3,0.5,0.7,0.9)、九分位数组合(τ=0.1,0.2,0.3,0.4,0.5,0.6,0.7,0.8,0.9)和4种抽样设计(抽最大树、抽最小树、抽平均木、随机抽取)进行预测,比较不同分位数组合的预测效果并分析不同抽样设计对预测精度的影响。同时使用双重交叉检验对非线性回归、最优位数回归和最优分位数组合进行比较。模型拟合和检验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根误差(RMSE)、相对误差(MPE)和调整确定系数(R^(2)_(adj))。【结果】(1)无论是非线性回归还是分位数回归,广义模型的拟合MAE较基础模型可降低6%~12%,RMSE可降低6%~10%,检验效果也优于基础模型。枝下高与胸径呈负相关、与样地优势高和每公顷断面积呈正相关。(2)中位数回归在所有分位数中拟合能力最好,且效果与非线性回归相似。分位数回归可以描述枝下高的分布。(3)3种分位数组合都可以对枝下高模型进行预测且效果相差不大,三分位数组合就可以满足枝下高的预测精度。中位数回归的交叉检验结果与非线性回归相似,三分位数组合的预测能力最优,MAE和MPE较非线性回归和中位数回归分别下降了20%和4%左右,R^(2)_(adj)提高了16%左右。(4)基础和广义分位数组合的最优抽样设计分别为抽平均木5株和抽大树7株。【结论】本研究基于三分位数组合(τ=0.1,0.5,0.9)的枝下高模型可以提高预测精度,具体应用基础和广义分位数组合模型的最优抽样设计分别为抽平均木5株和抽大树7株。综合预测精度和调查成本的考虑,在实践中应用分位数组合时,推荐在样地中抽取5株平均木对枝下高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枝下高 分位数回归 分位数组合 抽样设计
下载PDF
基于节子分析技术构建落叶松人工林树冠基部高动态模型 被引量:1
6
作者 陈东升 李凤日 +1 位作者 孙晓梅 张守攻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3-110,共8页
【目的】基于节子分析技术构建落叶松人工林树冠基部高动态预测模型,分析落叶松树冠衰退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合理的经营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07年设立的8块落叶松人工林标准地获取的40株解析木数据为基础数据,采用节子分... 【目的】基于节子分析技术构建落叶松人工林树冠基部高动态预测模型,分析落叶松树冠衰退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合理的经营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07年设立的8块落叶松人工林标准地获取的40株解析木数据为基础数据,采用节子分析技术,得到树冠基部高随年龄的动态变化数据,应用传统线性模型、理查德和逻辑斯蒂非线性模型构建落叶松树冠基部高动态模型。【结果】传统线性模型、理查德和逻辑斯蒂非线性模型可较好拟合树冠基部高动态变化过程,模型参数均具有统计意义(P<0.01),以理查德方程为基础模型构建的树冠基部高模型拟合效果最好,加入权重因子可消除异方差,降低估计参数标准误,提高预测精度,模型的确定系数(R2)为0.904,绝对误差(Bias)和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002和1.251,最优落叶松树冠基部高模型形式为HCB=(3.146+0.036CCF+0.225Bas+0.788HT-0.481CL)(1-e-0.086 t)4.278。【结论】树冠基部高动态变化过程与林分发育规律一致,符合"S"形生长曲线,可通过树冠竞争因子(CCF)、林分断面积(Bas)、调查当年的树高(HT)和冠长(CL)解释,解释率达90.4%。树高、树冠竞争因子和林分断面积增大会导致树冠基部高上升,加速落叶松树冠衰退。竞争对树冠的影响较敏感,落叶松人工林10~41年间,树冠竞争因子大(187.33)的林分冠长率从75%下降到36%,而树冠竞争因子小(105.82)的林分冠长率从75%下降到40%;落叶松人工林树冠基部高平均每年上升0.66 m。本研究构建的树冠基部高动态模型可较好模拟落叶松人工林树冠基部高动态变化过程,利用单木和林分变量能够解释落叶松人工林树冠衰退趋势。通过检验验证,基于节子分析技术获取的树冠基部高数据构建的动态模型精度较高,可作为一种获取长期树冠动态变化数据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人工林 树冠基部高 树冠衰退 线性和非线性模型 节子分析技术
下载PDF
准格尔旗露天煤矿矿区沙棘生长状况调查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党晓宏 汪季 +2 位作者 王巧利 包蕾 冯伟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0年第3期23-26,共4页
通过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暖水乡露天矿区对不同立地条件下不同树龄沙棘生物量以及树高、冠幅、地径的调查,研究沙棘在煤矿特定立地条件下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苗圃地沙棘长势最好,矿区道路旁和矿区排土场外侧边坡次之。通过分析相同... 通过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暖水乡露天矿区对不同立地条件下不同树龄沙棘生物量以及树高、冠幅、地径的调查,研究沙棘在煤矿特定立地条件下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苗圃地沙棘长势最好,矿区道路旁和矿区排土场外侧边坡次之。通过分析相同立地条件下不同树龄沙棘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的相关性,表明5年生沙棘的相关性最好(R2=0.9399,P=0.0064),2年生次之,4年生最差(R2=0.6928,P=0.083)。沙棘树高、冠幅、基径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均大于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煤矿 沙棘 生物量 树高 冠幅 地径
下载PDF
基于混合效应模型的人工红松枝下高模型研建 被引量:9
8
作者 燕云飞 王君杰 姜立春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8-36,共9页
【目的】基于帽儿山红松人工林63块样地2972株红松数据,利用非线性混合模型构建红松枝下高模型,为进一步研究生长与收获模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首先使用8个常用的枝下高模型,选出最优基础模型;其次,研究林分变量或单木变量对枝... 【目的】基于帽儿山红松人工林63块样地2972株红松数据,利用非线性混合模型构建红松枝下高模型,为进一步研究生长与收获模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首先使用8个常用的枝下高模型,选出最优基础模型;其次,研究林分变量或单木变量对枝下高的影响,建立含林分变量的枝下高模型;最终在基础模型和含林分变量模型的基础上,考虑样地效应对红松枝下高的影响,构建红松枝下高基础混合效应模型和广义混合效应模型。模型用4种抽样方式(随机抽取、抽取最大树、抽取最小树、抽取平均树)和8种样本大小(1~8株树)对基础混合效应模型和广义混合效应模型进行抽样检验。【结果】Logistic模型拟合精度好,符合生物学意义,且模型形式简单,选为最优基础模型。除树高、胸径以外,大于对象木断面积之和、优势木高和冠幅与枝下高有显著相关性,加入后明显提升模型的拟合精度。枝下高广义混合效应模型的拟合效果要优于其他模型。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当应用基础混合效应模型预测时,建议抽取胸径最小的4个样本;当应用广义混合效应模型预测时,建议随机抽取4个样本。【结论】枝下高广义混合效应模型在拟合效果和预测精度方面优于其他3种模型,建议将此模型作为人工红松枝下高模型。当应用广义混合效应模型预测时,建议随机抽取4个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 非线性混合模型 枝下高 人工林 混合模型校正
下载PDF
基于联立方程组的人工樟子松枝下高模型构建 被引量:15
9
作者 李想 董利虎 李凤日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18,共10页
【目的】基于黑龙江省帽儿山实验林场、横头山林场、孟家岗林场的61块樟子松人工林固定样地的5211株样木调查数据,构建了树高模型与枝下高模型的联立方程组。【方法】首先,从8种常用的标准树高曲线,选出拟合效果较好的2个模型作为树高... 【目的】基于黑龙江省帽儿山实验林场、横头山林场、孟家岗林场的61块樟子松人工林固定样地的5211株样木调查数据,构建了树高模型与枝下高模型的联立方程组。【方法】首先,从8种常用的标准树高曲线,选出拟合效果较好的2个模型作为树高曲线的备选模型。再以5个枝下高预估模型作为基础模型,通过引入林木及林分变量(林木大小,竞争因子,立地条件)采用最优子集回归法筛选出3个变量少且拟合效果较好的模型作为枝下高备选模型。将树高曲线备选模型与枝下高备选模型分别两两联立,建立树高与枝下高联立方程组模型,采用似乎不相关回归(SUR)对模型参数进行求解。最后,对联立方程组进行评价。【结果】树高(H)和枝下高(HCB)与林分断面积(G)和优势木平均高(H_0)呈正相关。最优的联立方程组预估树高时调整后相关系数(R_a^2)为0.952 0,均方根误差(RMSE)为1.17 m;预估枝下高时的R_a^2为0.906 6,RMSE为1.36 m,并且模型的各项检验指标数值较小。【结论】整体来看,联立方程组的拟合效果较好,预估精度较高,同时联立方程组解决了树高与枝下高的内在相关性问题。本文所建立的含林分因子的树高模型与枝下高模型联立方程组可以很好地预估不同林分条件下樟子松人工林的树高和枝下高,为进一步研究樟子松树冠结构和动态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人工林 树高曲线 枝下高 似乎不相关回归 联立方程组
下载PDF
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单木枝下高和冠幅模型构建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应涛 刘时良 +2 位作者 孙海龙 王卫霞 向玮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89-296,共8页
以吉林省汪清县金沟岭林场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区内均匀分布的98块样地的2487株单木数据,按7:3的比例随机抽样分别用于建模和检验。对林内云杉、冷杉、红松、中生阔叶树种组和慢生阔叶树种组这5个树种(组)的单木枝下高... 以吉林省汪清县金沟岭林场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区内均匀分布的98块样地的2487株单木数据,按7:3的比例随机抽样分别用于建模和检验。对林内云杉、冷杉、红松、中生阔叶树种组和慢生阔叶树种组这5个树种(组)的单木枝下高和冠幅模型分别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极大似然估计和似不相关回归估计3种参数估计方法进行建模,筛选效果最佳的为最终模型,并分析模拟了树木大小、竞争、林分和立地等因子对枝下高和冠幅的影响。同时考虑树种耐荫性和空间分布结构差异,讨论不同树种枝下高和冠幅模型中影响因子差异。结果表明:采用似不相关回归估计建立的枝下高和冠幅的联立方程组模型得到的预测效果最佳,模型检验的修正决定系数(R^(2)_(a))最大,均方根误差(E_(RMS))最小,且平均绝对误差(E_(MA))相较于最小二乘法估计和极大似然估计降低了57%~58%。胸径、树高和单木竞争指数在所有枝下高模型中均极显著(P<0.001);树冠竞争因子是影响红松枝下高的重要因子(P<0.001);林分密度在除了云杉的其余树种枝下高模型中均显著相关(P<0.01);立地因子中仅坡向与冷杉枝下高显著相关(P<0.01)。冠幅模型中,胸径、枝下高和树冠竞争因子在所有树种中均显著相关(P<0.001);此外冷杉和阔叶树种的冠幅则与林分密度显著负相关(P<0.001),而云杉冠幅则与林分断面积和显著负相关(P<0.001)。在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中,树种耐荫性和单木相对大小影响其树冠的衰退速率,而林地立地质量影响单木冠幅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冷杉针阔混交林 枝下高 冠幅 竞争指标 似不相关回归估计
下载PDF
不同经营强度和竹龄下毛竹胸径与枝下高异速生长分析
11
作者 林康民 张铃铃 +3 位作者 朱强根 赵超 周必铙 姚伟 《林业科技》 2021年第6期22-24,共3页
运用异速生长分析法研究不同经营强度和竹龄下毛竹胸径与枝下高的关系的结果表明:(1)经营强度没有显著改变毛竹胸径与枝下高的异速生长关系,共同斜率为1.571,符合6/4模型,但在精细管理下,标准主轴SMA沿Y轴发生了显著移动(p<0.05),表... 运用异速生长分析法研究不同经营强度和竹龄下毛竹胸径与枝下高的关系的结果表明:(1)经营强度没有显著改变毛竹胸径与枝下高的异速生长关系,共同斜率为1.571,符合6/4模型,但在精细管理下,标准主轴SMA沿Y轴发生了显著移动(p<0.05),表明同胸径下精细管理毛竹枝下高更大。(2)不同竹龄下,1度、2度和3度的毛竹胸径与枝下高均呈现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p<0.001);1度和3度的异速生长指数间差异不显著(p=0.190>0.05),共同斜率为1.552,而均与2度的异速生长指数差异显著(p<0.05),表现了竹林随着年龄变化出现胸径枝下高生长关系的交替变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经营管理 竹龄 枝下高 异速生长
下载PDF
基于混合效应模型和分位数回归的长白落叶松枝下高模型构建 被引量:3
12
作者 易达 李凤日 +3 位作者 马爱云 林富成 郝元朔 董利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35-1042,共8页
枝下高是反映树冠特征的重要指标,准确预测枝下高对森林的经营管理和提高林分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非线性回归构建枝下高广义基础模型,再进一步扩展到混合效应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通过“留一法”检验对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评... 枝下高是反映树冠特征的重要指标,准确预测枝下高对森林的经营管理和提高林分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非线性回归构建枝下高广义基础模型,再进一步扩展到混合效应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通过“留一法”检验对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评价和比较。此外,使用4种抽样设计和不同抽样大小对枝下高模型进行校正,选择最佳的模型校正方案。结果表明:基于包含树高、胸径、林分每公顷断面积和优势木平均高的枝下高广义模型、扩展后的混合效应模型以及三分位数组合模型的预测精度均显著提高,混合效应模型略优于三分位数组合模型,最佳抽样校正方案为抽5株平均木。因此,推荐在实践应用中使用混合效应模型,抽5株样地平均木校正预测枝下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落叶松 枝下高模型 混合效应模型 分位数回归 模型校正
原文传递
用地基激光雷达提取单木结构参数——以白皮松为例 被引量:36
13
作者 刘鲁霞 庞勇 +3 位作者 李增元 徐光彩 李丹 郑光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65-377,共13页
以白皮松(Pinus bungeana Zucc)为研究对象,针对地基激光雷达TLS扫描的3维点云数据在单株木垂直方向的分布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体元化方法的树干覆盖度变化检测方法,获取单木枝下高;然后根据获取的枝下高引入2维凸包算法获取垂直方向分... 以白皮松(Pinus bungeana Zucc)为研究对象,针对地基激光雷达TLS扫描的3维点云数据在单株木垂直方向的分布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体元化方法的树干覆盖度变化检测方法,获取单木枝下高;然后根据获取的枝下高引入2维凸包算法获取垂直方向分层树冠轮廓,并计算树冠体积和冠幅;同时获取的单木参数还有胸径与树高。结果表明:单木枝下高的估测精度较高,R2与RMSE分别为0.97 m和0.21 m;胸径估测结果的R2与RMSE分别为0.79 cm和1.07 cm;采用逐步线性回归方法建立单木树冠体积与其他单木参数的相关关系,模型变量包括冠幅、叶子填充树冠长度和胸径,样本数为20,模型的R2与RMSE分别是0.967 m3和2.64 m3。本文方法能较准确地估测枝下高,TLS数据具有对树冠结构3维建模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激光雷达 体元化 2维凸包 枝下高 树冠轮廓 树冠体积
原文传递
基于广义非线性混合效应的华北落叶松天然次生林枝下高模型 被引量:18
14
作者 段光爽 李学东 +1 位作者 冯岩 符利勇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0-176,共7页
【目的】立木枝下高模型的构建是森林经营的核心内容,利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方法构建华北落叶松枝下高模型,可为森林生长与收获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112块华北落叶松天然次生林样地单木数据,从7个备选的枝下高-树高模型中选... 【目的】立木枝下高模型的构建是森林经营的核心内容,利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方法构建华北落叶松枝下高模型,可为森林生长与收获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112块华北落叶松天然次生林样地单木数据,从7个备选的枝下高-树高模型中选出一个最优基础模型;分析9个不同单木或林分因子及其因子之间的组合对枝下高的影响,将影响显著的因子作为模型预测变量以提高模型精度。在此基础上,考虑区组以及嵌套在区组里的样地对枝下高的影响,即构建嵌套两水平的非线性混合效应枝下高模型。【结果】Logistic模型预测精度较高并且模型参数可解释,因此选为基础模型。除树高之外,立木胸径、样地内所有大于对象木胸径的立木断面积总和、平均冠幅和林分密度与枝下高相关显著,故作为模型预测变量。与传统模型相比,所构建的两水平嵌套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对应的决定系数提高了53.26%,均方根误差降低了24.73%,因此明显提高了模型预测精度。【结论】区组和嵌套在区组里的样地对立木枝下高随机干扰较大,当考虑这些随机效应对枝下高的影响时能明显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 广义非线性混合模型 枝下高 天然次生林
原文传递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灌木冠幅预测模型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明娜 张定海 +1 位作者 张志山 路丽宁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9-150,共12页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国第二大沙漠,也是中国固定和半固定沙丘主要分布区,固沙灌木种较多。冠幅不仅是反映固沙灌木可视化的重要参数,也是反映沙漠植被生长情况的重要变量。以3种沙丘(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上主要固沙灌木为...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国第二大沙漠,也是中国固定和半固定沙丘主要分布区,固沙灌木种较多。冠幅不仅是反映固沙灌木可视化的重要参数,也是反映沙漠植被生长情况的重要变量。以3种沙丘(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上主要固沙灌木为研究对象,利用12种基础模型、BP(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机器学习算法建立了基于固沙灌木株高和冠长率的冠幅预测模型,同时将两种机器学习算法拟合结果与基础模型进行比较,最终选出了适合研究区的冠幅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不同沙丘类型和不同灌木种类的最优冠幅预测模型不同,且固定沙丘和半固定沙丘模型优于流动沙丘。3种沙丘类型最优拟合为M2(Quadratic Model)模型;(2)白梭梭(Haloxylon persicum)在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上拟合的最优模型分别为M2、M7(Gompertz),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最优模型为M2,蛇麻黄(Ephedra distachya)和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在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上拟合较优模型分别为M2、M7。总体来说,基础模型M2和M7可以较好地预测不同类型的灌木冠幅值;(3)基于径向基(Radial Basis Function)核函数的支持向量回归机的冠幅预测模型明显优于BP神经网络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株高 冠幅 冠长率 基础模型 BP神经网络 SVM支持向量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