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2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of distal locking screws for distal tibia fractur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被引量:1
1
作者 Brennen L. Lucas Alexander C.M. Chong +2 位作者 Bruce R. Buhr Teresa L. Jones Paul H. Wooley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1年第4期235-241,共7页
Background: Newer generation intramedullary (IM) tibial nails provide several distal interlocking screw options. The objectives were to determine: 1) if the new oblique interlocking option provides superior stability,... Background: Newer generation intramedullary (IM) tibial nails provide several distal interlocking screw options. The objectives were to determine: 1) if the new oblique interlocking option provides superior stability, 2) which screw orientation/ configuration is the most biomechanically stable, and 3) if three distal interlocking screws provide better stability. Methods: A preliminary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in torsion, compression, and bending tests with four different screw configurations: (I) one medial-to-lateral and one oblique, (II) two me-dial-to-lateral, (III) one medial-to-lateral and one anterior-to-posterior, and (IV) one medial-to-lateral, one anterior-to-posterior and one oblique in simu-lated distal metaphyseal fracture tibiae. Twenty- four Synthes EXPERT tibial IM nails were used for six specimens of each screw configuration. Parts I and II, tibial IM nails were locked with 5.0 mm in-terlocking screws into simulated distal tibiae (PVC and composite analogue tibia). Part III, the two most stable configurations were tested using five pairs of simulated cadaveric distal tibiae metaphy-seal fractures. Resul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attributable to distal screw orientation for intrame- dullary nailing of distal tibia fractures. Configura-tions II and IV were found to be more stable than the other two configuration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detected in construct stability in all modes of testing between Configurations II and IV. Dis-cussion: Configuration I did not provide superior stability for the distal tibia fracture fixation. Con-figurations II and IV provided equivalent stability. When choosing IM fixation for treatment of distal tibia metaphyseal fractures two medial-to-lateral screws provide the necessary stability for satisfac-tory fixation. Clinical Relevance: This study indi-cated an option for operative treatment of distal metaphyseal tibia fracture fixation where preserva-tion of soft tissue and rigid stabilization are nee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ECHANICAL LOCKING Screws INTRAMEDULLARY NAIL distal tibia
下载PDF
Stress Fracture of Bilateral Distal Tibia Provoked by Stair Climbing
2
作者 Aydin Arslan Ali Utkan Tuba Tulay Koca 《Case Reports in Clinical Medicine》 2015年第10期337-341,共5页
Background: Stress fractures are fatigue-induced, very small cracks in the bone caused by repetitive application of force and most often seen in the weight-bearing bones of the lower extremities of athletes or militar... Background: Stress fractures are fatigue-induced, very small cracks in the bone caused by repetitive application of force and most often seen in the weight-bearing bones of the lower extremities of athletes or military recruits. Case Report: A 47-year-old postmenopausal and heavy smoker woman complained of localized sensitivity on the distal-anterior and medial surfaces of both tibiae, which had been ongoing for 1 month. She moved to a flat at 5th-floor without an elevator a year ago. Bilateral stress fractures were diagnosed by radiographs and confirmed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She was suggested to restrict activities and to use crutches until the symptoms subsided. Bilateral ankle joint pneumatic brace with full heel support was applied. The patient was followed one year after diagnosis. At the 2-month follow-up examination, the patient was pain free and planning to move to a new house. Conclusions: Several risk factors have been defin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stress fracture. In the present case, the acute phase had passed and diagnosis could be made from the direct radiographs. Although extremely rarely seen, tibia distal stress fracture should be kept in mind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the relevant risk factors who present with tibia distal localized p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ESS FRACTURE tibia tibia distal
下载PDF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intramedullary interlocking nailing and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 for distal tibia extra-articular fractures 被引量:6
3
作者 Kapil Mani KC Bandhu Ram Pangeni +2 位作者 Suman Babu Marahatta Arun Sigdel Amuda KC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CSCD 2022年第2期90-94,共5页
Purpose:Treatment of distal tibia fractures poses significant challenge to orthopedic surgeon because of poor blood supply and paucity of soft tissue coverage.There is considerable controversy regarding the superior o... Purpose:Treatment of distal tibia fractures poses significant challenge to orthopedic surgeon because of poor blood supply and paucity of soft tissue coverage.There is considerable controversy regarding the superior option of treatment for distal tibia fracture between the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technique and intramedullary interlocking(IMIL)nailing for extra-articular distal tibia fractures.The aim of our study is to compare the functional outcome between the two treatment methods.Methods:This was the prospective comparative study of 100 patients with distal third tibia fractures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first group of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MIPPO technique while the second group of patients were managed by IMIL nailing.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in outpatient department to assess the functional outcomes,malunion,delayed union,nonunion,superficial and deep infe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Statistical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using the SPSS software(version 16.0).Results:Average malunion(degrees)in the MIPPO group was 5(3—7)±1.41 vs.10.22(8—14)±2.04 in the IMIL group(p=0.001).Similarly postoperative knee pain in the IMIL group was 10%vs.2%in the MIPPO group(p=0.001).In terms of superficial infection and nonunion,the results were 8%vs.4%and 2%vs.6%for the MIPPO and IMIL group,respectively(p=0.001).Conclusion:Both procedures have shown the reliable method of fixation for distal extra-articular tibia fractures preserving the soft tissue,bony vascularity and fracture hematoma that provide a favourable bi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fracture healing.Considering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we have slightly more preference for the MIPPO techniq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tal tibia fractures IMIL nailing Maiunion MIPPO technique
原文传递
不同髓内钉内固定术在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
4
作者 黄玉鹏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3期493-496,共4页
目的 比较不同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濮阳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80例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各40例。A组接受逆行髓内钉内固定术,B组接受交锁... 目的 比较不同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濮阳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80例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各40例。A组接受逆行髓内钉内固定术,B组接受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踝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3个月的临床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踝后足功能评分(AOFAS)评分均升高,但B组低于A组(P<0.05)。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A组(P<0.05)。结论 逆行髓内钉与交锁髓内钉固定术治疗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均可获得理想疗效,且应用逆行髓内钉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并能够加速踝关节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 逆行髓内钉固定术 交锁髓内钉固定术 疗效
下载PDF
有限元法分析不同固定方式在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骨愈合中的生物力学差异 被引量:1
5
作者 颜华东 张中 +5 位作者 赵刚 李杰 宋华 孙建华 刘志 王明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814-3821,共8页
背景: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伴软组织损伤的治疗具有挑战性,新型逆行胫骨髓内钉、外置接骨板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但其在骨折愈合不同时期、不同负重情况时的骨折端应变、应力遮挡情况未见报道。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法探讨骨折愈合不同时期逆... 背景: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伴软组织损伤的治疗具有挑战性,新型逆行胫骨髓内钉、外置接骨板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但其在骨折愈合不同时期、不同负重情况时的骨折端应变、应力遮挡情况未见报道。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法探讨骨折愈合不同时期逆行髓内钉及外置接骨板的生物力学差异,为临床应用及康复锻炼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利用1名40岁健康男性的胫骨CT数据,建立胫骨远端粉碎骨折的有限元模型,构建胫骨逆行髓内钉、外置接骨板固定模型及骨痂模型并根据骨折的固定原则进行装配。使用ANSYS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比较骨折愈合不同时期时逆行髓内钉及外置接骨板2种固定方式的骨折端位移、胫骨应力遮挡、骨痂应力、胫骨及固定装置应力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①胫骨骨折端相对位移随着骨折愈合的进行逐渐减小,在术后3个月后位移明显减少;术后0,1个月,外置接骨板组的垂直位移及总位移均大于逆行髓内钉组,2种固定方式的Z轴位移(水平内外侧位移)均较X、Y轴位移明显,且接骨板模型的Z轴位移差异最明显;2种固定方式的Z轴位移最大位置均位于胫骨外侧,位移最小位置均位于胫骨内侧;②骨折愈合的应力遮挡率随骨折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逆行髓内钉的应力遮挡率在骨折愈合不同时期均高于外置接骨板;术后3个月后外置接骨板的应力遮挡率降低到4%左右,逆行髓内钉的应力遮挡率降低到40%左右;③2种固定方式骨痂应力集中部位的应力随着载荷的增大而增加,外置接骨板组骨痂的应力始终大于逆行髓内钉组;2种固定方式中,骨痂最大应力大致分布一致,均位于胫骨外侧部分;④随着骨折愈合2种固定方式的胫骨最大应力逐渐降低,外置接骨板组的应力始终大于逆行髓内钉组;1500 N载荷下外置接骨板组胫骨最大应力区域平均应力为285 MPa,而逆行髓内钉组为26 MPa;⑤随着骨折愈合2种固定模型中固定装置的应力逐渐降低,外置接骨板组的应力均明显高于逆行髓内钉组;术后3个月以后,2种固定装置的应力下降幅度明显变缓;⑥提示在骨折愈合早期,胫骨逆行髓内钉组中骨折端应变小、胫骨最大应力适中,允许早期负重;外置接骨板组骨折端存在应变过大、胫骨最大应力过大,需在保护下部分负重、不能完全负重;在骨折愈合中后期,胫骨逆行髓内钉及外置接骨板组均可完全负重,接骨板的应力遮挡率明显低于胫骨逆行髓内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远端骨折 骨痂 骨折愈合 逆行髓内钉 外置接骨板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应力遮挡
下载PDF
创伤胫骨锁定钢板的设计及临床应用
6
作者 许维强 袁艳荣 +3 位作者 孙广超 刘颖 崔程程 朱晓东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18期2998-3002,共5页
目的设计研发一种有效固定Pilon骨折的创伤胫骨锁定钢板,并与普通锁定钢板比较评价其疗效。方法选取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49例Pilon骨折患者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使用创伤胫骨锁定钢板分为试验组(创伤胫骨锁... 目的设计研发一种有效固定Pilon骨折的创伤胫骨锁定钢板,并与普通锁定钢板比较评价其疗效。方法选取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49例Pilon骨折患者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使用创伤胫骨锁定钢板分为试验组(创伤胫骨锁定钢板)28例和对照组(普通锁定钢板)21例。其中试验组男19例,女9例,年龄(39.64±9.11)岁。对照组男14例,女7例,年龄(39.86±9.65)岁。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采用Burwell-Charnley影像学评估标准评价术后患者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对患者术后3、6个月以及末次随访踝关节的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且都得到完整术后随访,随访时间11~16(13.27±1.44)个月。试验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92.82±8.05)min比(115.67±14.46)min],早期负重时间短于对照组[(7.21±0.92)周比(9.38±1.36)周],Burwell-Charnley影像学优良率高于对照组[100.0%(28/28)比76.2%(16/21)],末次随访AOFAS踝关节评分高于对照组[(91.86±1.51)分比(90.43±1.91)分],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6%(1/28)比23.8%(5/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046、P<0.001,t=-6.662、P<0.001,χ^(2)=7.504、P=0.023,t=2.925、P=0.005,χ^(2)=4.574、P=0.032)。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胫骨锁定钢板具有解剖贴合度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以促使患者提前进行功能锻炼,在治疗Pilon骨折方面较普通锁定钢板具有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PILON骨折 骨折固定术 胫骨远端 创伤胫骨锁定钢板 普通锁定钢板
下载PDF
胫骨远端骨折应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时远端不同锁定钉状态的有限元分析
7
作者 陈庆贺 邓玲珑 喻爱喜 《骨科》 CAS 2024年第3期235-242,共8页
目的探究胫骨远端骨折应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时远端不同锁定钉状态的稳定性及其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选择一名健康成年男性的胫骨CT Dicom数据,应用mimics、geomagic和solidworks软件构建胫骨、髓内钉、锁定钉的3D模型,然后按照髓内钉远端不... 目的探究胫骨远端骨折应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时远端不同锁定钉状态的稳定性及其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选择一名健康成年男性的胫骨CT Dicom数据,应用mimics、geomagic和solidworks软件构建胫骨、髓内钉、锁定钉的3D模型,然后按照髓内钉远端不同锁定状态分为试验组(两枚横向锁定钉和一枚纵向锁定钉)和对照组(两枚横向锁定钉),分别给予轴向、侧向和扭转方向的不同大小的载荷,以模拟正常人体胫骨和内固定系统在不同受力情况下的应力和位移分布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应力分布没有明显差异,二者都集中在骨-螺钉结合部位,但试验组在轴向、侧向和扭转方向的不同大小的载荷下的最大等效应力均略低于对照组,在轴向300、600、900 N载荷下,试验组的最大等效应力为24.84、49.68、74.52 MPa,对照组的为27.80、55.51、83.27 MPa;在扭转2、4、6 N/m的载荷下,试验组的最大等效应力为144.87、290.92、431.80 MPa,对照组为146.01、292.03、434.80 MPa;在侧向300、600、900 N载荷下,试验组的最大等效应力为209.79、419.58、629.37 MPa,对照组为210.47、420.94、631.41 MPa。在形变位移方面,两组的内固定系统都没有发生明显形变,且试验组的最大位移均略小于对照组。在轴向300、600、900 N载荷下,试验组的最大位移为0.0229、0.0458、0.0687 mm,对照组的为0.0241、0.0481、0.0723 mm;在扭转2、4、6 N/m的载荷下,试验组的最大位移为0.2178、0.4288、0.5978 mm,对照组为0.2185、0.4369、0.6072 mm;在侧向300、600、900 N载荷下,试验组的最大位移为0.9492、1.8985、2.8477 mm,对照组为0.9525、1.9050、2.8576 mm。结论通过应力和位移对比分析,在使用髓内钉固定胫骨远端骨折时,髓内钉远端固定两枚横向锁定钉已经提供了足够的稳定性,与使用三枚锁定钉相比,两枚锁定钉能减少额外的手术时间和不必要的辐射暴露。在实际情况中还需要手术医生结合临床的具体情况为病人选择最合适的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远端骨折 有限元分析 髓内钉 锁定钉
下载PDF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与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胫骨远端闭合性骨折患者的效果比较
8
作者 王震 徐海斌 余正红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21期145-147,共3页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与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胫骨远端闭合性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新蔡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胫骨远端闭合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与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胫骨远端闭合性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新蔡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胫骨远端闭合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行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水平,手术前后踝关节功能[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踝-后足评分法(AOFAS-AH)]评分、炎性因子[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观察组AOFAS-AH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观察组PCT、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远端闭合性骨折患者可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提高踝关节功能评分,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效果优于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远端闭合性骨折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 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 踝关节功能 炎性因子 并发症
下载PDF
骨科牵张器辅助复位经皮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效果观察
9
作者 石绪才 刘坤 苗倍铭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9期966-969,共4页
目的探讨骨科牵张器辅助复位经皮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胫骨远端骨折病人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采用传统手法复位下经皮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观察组60例,... 目的探讨骨科牵张器辅助复位经皮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胫骨远端骨折病人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采用传统手法复位下经皮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观察组60例,采用骨科牵张器辅助手法复位经皮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术中各指标、术后骨折恢复情况,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2个月两组骨折愈合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72.56±27.54)分钟和(16.45±4.59)周,对照组分别为(89.94±28.20)分钟和(21.15±4.54)周,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82.27±20.14)ml,对照组为(90.12±21.48)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美国足踝矫形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分别为(85.24±7.52)分和(84.58±7.29)分,对照组分别为(74.45±7.64)分和(74.56±6.3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远端骨折骨科牵张器辅助复位经皮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术后足、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牵张器 经皮钢板置入内固定 胫骨远端骨折
原文传递
小切口辅助复位有限内固定联合支架外固定治疗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
10
作者 王新忠 《中外医疗》 2024年第4期42-45,74,共5页
目的探究小切口辅助复位固定+支架外固定对于胫骨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3月-2022年3月福建省将乐县总医院收治的80例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 目的探究小切口辅助复位固定+支架外固定对于胫骨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3月-2022年3月福建省将乐县总医院收治的80例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开放复位胫骨远端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胫骨远端内和/或外侧小切口辅助复位、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治疗效果及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长和失血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住院及伤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优良率为85.0%,优于对照组的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30,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少于对照组的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4,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小切口辅助复位有限内固定联合支架外固定治疗临床效果更佳,能缩短愈合和住院时间,并发症少,是一种良好的固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切口辅助复位有限内固定 外固定架 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下载PDF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联合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效果分析
11
作者 王敬文 王营营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6期5-7,共3页
目的:分析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PPO)联合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1年9月肥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胫骨远端骨折患者81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1)与观察组(n=40)。对照组... 目的:分析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PPO)联合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1年9月肥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胫骨远端骨折患者81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1)与观察组(n=40)。对照组行切开复位克氏针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行MTPPO联合LCP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6个月,观察组膝关节功能总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术后6个月,观察组踝关节功能及足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MIPPO联合LCP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显著,患者膝、踝关节功能及足功能明显改善,并发症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远端骨折 切开复位克氏针钢板内固定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 锁定加压钢板
下载PDF
交锁髓内钉固定术与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术治疗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效果对照分析
12
作者 王建伟 李相才 付映旭 《系统医学》 2024年第3期147-149,153,共4页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与交锁髓内钉固定术(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IMN)治疗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4月菏泽医学专科学校...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与交锁髓内钉固定术(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IMN)治疗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4月菏泽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就诊的94例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7例。对照组采取IMN治疗,研究组采取MIPPO治疗。比较两组术中情况及康复指标、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与Olerud-Molander踝关节功能评分(Olerud-Molander Ankle Score,OMAS)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结果比较,研究组术中失血量更少,住院时间与术后愈合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个月两组HSS、OM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26%,较对照组的19.15%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5,P<0.05)。结论IMN与MIPPO对于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患者踝关节与膝关节的改善效果相当,但MIPPO能够减少术中失血量,缩短康复进程,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锁髓内钉固定术 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术 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
下载PDF
基于3D打印技术的数字化设计在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沙鹏 欧阳晓 刘兴勇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506-511,共6页
目的:探究基于3D打印技术的数字化设计在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2年2月于徐州市肿瘤医院收治的148例单侧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 目的:探究基于3D打印技术的数字化设计在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2年2月于徐州市肿瘤医院收治的148例单侧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和对照组(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每组7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随机行走模型评价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疗效优良率、术后6个月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更高(P<0.05),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更短(P<0.05),术中出血量更少(P<0.05),术后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24 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IL-8水平均更低(P<0.05)。随机行走模型评价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手术指标、术后关节功能、疼痛、生活质量及炎症反应的改善情况均更优于对照组。两组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3D打印技术的数字化设计的内固定手术可有效改善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手术指标、术后关节功能、疼痛、生活质量及炎症反应,且临床治疗优良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技术 数字化设计 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内固定手术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经腓骨前入路在胫骨远端非骨化性纤维瘤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14
作者 路俊然 陈挺 +2 位作者 张赫 李佳桐 商冠宁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893-896,共4页
目的:探讨经腓骨前入路在胫骨远端非骨化性纤维瘤(non-ossifying fibroma,NOF)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采用经腓骨前侧入路治疗胫骨远端NOF 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手术时间... 目的:探讨经腓骨前入路在胫骨远端非骨化性纤维瘤(non-ossifying fibroma,NOF)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采用经腓骨前侧入路治疗胫骨远端NOF 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术后使用疼痛评分及踝关节功能评分,评价术后患肢功能。结果:19例患者均由同一位医师使用经腓骨前入路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9.2±16.8)min,术中失血量(33.7±25.6)m L,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0.5±0.6)分,术后踝关节功能评分(98.4±3.7)分。结论:经腓骨前入路治疗胫骨远端NOF,操作简便、手术时长短、术中失血少,神经损伤风险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骨化性纤维瘤 胫骨远端肿瘤 手术入路 腓骨前入路 腓浅神经
下载PDF
髓内钉和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对胫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振东 李鹏 熊辉 《罕少疾病杂志》 2023年第3期65-66,共2页
目的以收集的胫骨远端骨折为研究对象,分别予以髓内钉和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案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2月至2021年11月在本院就诊的胫骨远端骨折患者82例,依据患者的意愿进行分组,即将闭合复位髓内钉手术进行... 目的以收集的胫骨远端骨折为研究对象,分别予以髓内钉和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案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2月至2021年11月在本院就诊的胫骨远端骨折患者82例,依据患者的意愿进行分组,即将闭合复位髓内钉手术进行治疗的患者41例纳入至A组,将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患者41例纳入至B组。统计两组临床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P>0.05,B组术中透视次数显著低于A组,P<0.05。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P>0.05。与A组比较,B组断钉、膝关节疼痛、骨折愈合延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B组感染方面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高,P<0.05。结论与闭合复位髓内钉手术比较,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透视次数少,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感染率高,且两种手术方案在改善踝关节功能方面效果具有一致性,临床上可根据患者意愿以及患者病情选取合适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远端骨折 髓内钉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 临床指标 并发症
下载PDF
胫骨下段骨折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郜红伟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3年第15期86-90,共5页
目的:分析胫骨下段骨折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沈阳医学院附属二四二医院收治的128例胫骨下段骨折并于骨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依据术后手术切口愈合情况分为愈合良好组、愈合不良组,其中愈合良好组7... 目的:分析胫骨下段骨折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沈阳医学院附属二四二医院收治的128例胫骨下段骨折并于骨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依据术后手术切口愈合情况分为愈合良好组、愈合不良组,其中愈合良好组79例,愈合不良组49例。收集并记录入组患者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疾病史、饮酒史、吸烟史、肥胖情况、糖尿病等,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外伤至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单因素筛查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两组年龄、性别、术中出血量、饮酒史、外伤至手术时间、脑梗死病史、心力衰竭病史、手术方式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愈合不良组吸烟比例、肥胖比例、糖尿病患者比例均高于愈合良好组,手术时间长于愈合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是患者手术切口愈合的影响因素(P<0.05)。患者手术时间对切口愈合不良判断价值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44,最佳截断值为72.705 min,敏感度为0.490,特异度为0.861,约登指数为0.351。结论:手术时间可作为预测患者胫骨下段骨折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同时手术时间对预测患者切口愈合不良具有较好的特异性,但敏感度偏低,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下段骨折 切口 愈合不良
下载PDF
两种手术入路治疗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孝勇 杨科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8期1076-1079,共4页
目的:探索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Pilon骨折)的两种手术入路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胫骨远端Pilon骨折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分组,对照组采用胫骨远端前外侧入路,观察组采用前内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 目的:探索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Pilon骨折)的两种手术入路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胫骨远端Pilon骨折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分组,对照组采用胫骨远端前外侧入路,观察组采用前内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治疗,比较2组病人的围术期相关指标、术后影像学复位情况、术后临床治疗效果、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病人的术后影像学进行分析,按照Burwell-Charnley评价标准,对照组优良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术后2组病人根据Tornetta标准分析治疗效果,观察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Kofoed、AOFA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采用胫骨远端前外侧入路方式比较,Pilon骨折采用前内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治疗,更能有效改善病人的踝关节功能,缩短病人的术后恢复时间,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前内侧入路 后外侧入路
下载PDF
膝关节旋转与髌骨不稳 被引量:4
18
作者 郭宗磊 王业华 刘广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2099-2103,共5页
背景:髌骨不稳与胫骨、股骨以及软组织的一系列解剖形态异常有关,髌骨不稳与膝关节旋转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目的:分析膝关节旋转角度对髌骨不稳的影响因素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8年9月至2021年1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 背景:髌骨不稳与胫骨、股骨以及软组织的一系列解剖形态异常有关,髌骨不稳与膝关节旋转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目的:分析膝关节旋转角度对髌骨不稳的影响因素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8年9月至2021年1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96例,收集患者膝关节三维CT与髌骨(merchant位)X射线片影像资料,通过测量胫骨近端旋转角度、股骨远端旋转角度、膝关节旋转角度、髌骨倾斜角度及髌骨外移距离等影像学参数,分析膝关节旋转与髌骨不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①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膝关节旋转角度与髌骨倾斜角度(R=0.440,P<0.001)、髌骨外侧移位距离(R=0.453,P<0.001)中等相关,随着膝关节外旋转角度的增加,髌骨倾斜角度与髌骨外侧移位距离均增加;胫骨近端旋转角度与髌骨倾斜角度(R=0.578,P<0.001)和髌骨外侧移位距离(R=0.654,P<0.001)呈现出强相关,胫骨近端外旋转角度的增加,髌骨倾斜角度和髌骨外侧移位距离随之增加;股骨远端旋转与髌骨倾斜角度、髌骨外侧移位距离无相关性;②结果显示,在影像学表现中,髌骨外侧移位距离相比髌骨倾斜角度受膝关节旋转角度的影响小,胫骨近端旋转角度与膝关节旋转角度强相关,膝关节旋转的改变主要是受胫骨近端旋转影响,而股骨远端旋转与膝关节旋转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膝关节旋转 胫骨近端旋转 股骨远端旋转 髌骨不稳 髌骨倾斜角度
下载PDF
全螺纹无头加压空心螺钉修复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的临床效果
19
作者 赵勇 钟永泉 +2 位作者 刘骏 梁承财 王东锋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第24期53-56,共4页
目的 分析全螺纹无头加压空心螺钉修复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60例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解剖钢板螺钉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全螺纹无头加压空心螺钉修复治疗。比较... 目的 分析全螺纹无头加压空心螺钉修复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60例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解剖钢板螺钉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全螺纹无头加压空心螺钉修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6.62±1.02)cm、手术时间(87.83±14.28)min、术后下地时间(11.63±2.29)周、骨折愈合时间(12.55±2.31)周均短于对照组的(9.87±1.84)cm、(115.24±18.95)min、(13.43±1.28)周、(15.48±2.52)周,术中出血量(57.00±21.17)ml、术后出血量(45.74±14.03)ml均少于对照组的(80.33±21.07)、(75.33±14.44)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3.75%低于对照组的18.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8.75%高于对照组的66.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螺纹无头加压空心螺钉修复治疗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可显著提升治疗效果,优化手术治疗指标,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提升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螺纹无头加压空心螺钉 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 手术疗效 并发症 关节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