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种抗菌药物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学验证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蒋天逖 曹聪聪 《生物化工》 CAS 2023年第5期131-133,142,共4页
目的:验证盐酸莫西沙星、诺氟沙星和阿奇霉素三种抗菌药物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有效性。方法:分别使用平皿菌落计数法、洗脱法、薄膜过滤法对三种抗菌药物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比较三种方法样品菌数检出和菌种回收率的差异。结果:薄膜法... 目的:验证盐酸莫西沙星、诺氟沙星和阿奇霉素三种抗菌药物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有效性。方法:分别使用平皿菌落计数法、洗脱法、薄膜过滤法对三种抗菌药物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比较三种方法样品菌数检出和菌种回收率的差异。结果:薄膜法样品中菌数和回收率显著高于平皿菌落计数法和洗脱法。结论:薄膜法更适用于抗菌药物的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更加可靠、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药物 平皿菌落计数法 洗脱法 薄膜过滤法 微生物验证
下载PDF
2种不同方法制备的紫杉醇壳聚糖缓释膜的药物缓释特性对比 被引量:1
2
作者 宋飞 向盈盈 +1 位作者 毛志坚 张小文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对比2种不同方法制备的紫杉醇壳聚糖缓释膜的药物缓释特性.方法不同方法制备PTX-Suc-HECTS缓释膜和P-PTX-SRM缓释膜,采用FTIR表征检测PTX载入壳聚糖缓释膜情况;多因素正交实验测量2种缓释膜平衡溶胀度最佳因素;测量出PTX的标准曲线;... 目的对比2种不同方法制备的紫杉醇壳聚糖缓释膜的药物缓释特性.方法不同方法制备PTX-Suc-HECTS缓释膜和P-PTX-SRM缓释膜,采用FTIR表征检测PTX载入壳聚糖缓释膜情况;多因素正交实验测量2种缓释膜平衡溶胀度最佳因素;测量出PTX的标准曲线;2种膜的不同交联度的体外PTX缓释率;根据PTX的标准曲线测量及比较2种缓释膜的药物体外释放率.结果PTX可以载入壳聚糖缓释膜中;PTX-Suc-HECTS缓释膜平衡溶胀度最佳因素是250 mg Suc-HECTS、1 mg/m L EDC·HCl与DMAP水溶液、交联时间为1 h、交联比例为1∶100,P-PTX-SRM缓释膜平衡溶胀度最佳因素是1%稀醋酸浓度、交联时间为1 h、交联比例为1∶100;2种膜片体外缓释中均有突释和缓释2部分,其中PTX-Suc-HECTS突释率较P-PTX-SRM低(P<0.05),两者缓释部分均平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交联比例越高,48 h内突释阶段药物释放越少,缓释阶段单位时间药物释放越多.结论 PTX-Suc-HECTS和P-PTX-SRM 2种缓释膜均有良好的缓释特性,P-PTX-SRM膜片制备过程简单,制备时间大大缩短,节省实验时间,优先选择此方法制备壳聚糖缓释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缓释膜 紫杉醇 药物 方法
下载PDF
2016年西安市德国小蠊对4种杀虫剂的抗药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雷晓岗 庞松涛 +2 位作者 薛威 吴鹏斌 陈志军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17年第4期324-325,328,共3页
目的了解西安市德国小蠊抗药性状况,为制定西安市的蟑螂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药膜法。结果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毒死蜱、残杀威对野生种群德国小蠊半数击倒时间分别为15.03、13.57、14.34和12.20 min。野生种群德国小蠊对溴氰菊... 目的了解西安市德国小蠊抗药性状况,为制定西安市的蟑螂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药膜法。结果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毒死蜱、残杀威对野生种群德国小蠊半数击倒时间分别为15.03、13.57、14.34和12.20 min。野生种群德国小蠊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毒死蜱、残杀威的平均抗性倍数分别为3.05、1.76、1.80和2.04倍。结论西安市德国小蠊对4种杀虫剂有低度抗性,科学合理地使用杀虫剂有助于减缓抗药性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小蠊 抗药性 药膜法
原文传递
高乌甲素脂质体凝胶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特性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肖卫红 徐宏峰 +1 位作者 张耕 成薇婷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2049-2053,共5页
目的:优化高乌甲素脂质体的处方与工艺,制备高乌甲素脂质体凝胶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高乌甲素脂质体,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卵磷脂-胆固醇质量比、药脂质量比、水化温度为考察因素设计L_9(3~4)正交试验,优化高... 目的:优化高乌甲素脂质体的处方与工艺,制备高乌甲素脂质体凝胶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高乌甲素脂质体,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卵磷脂-胆固醇质量比、药脂质量比、水化温度为考察因素设计L_9(3~4)正交试验,优化高乌甲素脂质体的处方工艺并验证。以最优处方工艺制备高乌甲素脂质体,观察其形态并测其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以1.0%卡波姆940为凝胶基质,制备高乌甲素脂质体凝胶并采用透析袋扩散法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并与高乌甲素凝胶比较。结果:高乌甲素脂质体最优处方工艺为卵磷脂-胆固醇质量比8∶1,药脂质量比1∶10,水化温度55℃。最优处方所制乌甲素脂质体外观呈球状,结构完整,平均粒径为(379.6±0.71)nm(RSD=0.18%,n=3);多分散系数为(0.171±0.003)(RSD=1.58%,n=3);Zeta电位为(-23.1±0.02)m V(RSD=0.85%,n=3);包封率为(63.84±0.36)%(RSD=0.57%,n=3)。所制高乌甲素脂质体凝胶呈黏稠状乳白色半固体;体外释放试验结果显示,高乌甲素凝胶与高乌甲素脂质体凝胶分别在9、15 h左右药物释放达到平衡,其累积释放率分别为70.2%、63.9%,两者释药均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采用优化后的高乌甲素脂质体的处方及工艺所制高乌甲素脂质体凝胶质量较好,可有效延缓药物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乌甲素脂质体凝胶 薄膜分散法 正交试验 处方工艺 制备 体外释药
下载PDF
丝裂霉素C纳米胶束的制备、表征及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 被引量:2
5
作者 杨红梅 郑博 +2 位作者 赵旻 王淼 赵春杰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89-295,343,共8页
目的以聚乙二醇-芴甲氧羰酰基-布洛芬(PEG2K-Fmoc-Ibuprofen,PEG2K-FIbu)胶束为载体,制备丝裂霉素载药胶束(PEG2K-FIbu/MMC)并对其进行表征及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方法合成PEG2K-FIbu胶束载体,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丝裂霉素C载药胶束溶液... 目的以聚乙二醇-芴甲氧羰酰基-布洛芬(PEG2K-Fmoc-Ibuprofen,PEG2K-FIbu)胶束为载体,制备丝裂霉素载药胶束(PEG2K-FIbu/MMC)并对其进行表征及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方法合成PEG2K-FIbu胶束载体,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丝裂霉素C载药胶束溶液,通过核磁共振、临界胶束浓度、粒径、多分散指数、形态、紫外全波长扫描、载药量、包封率和稳定性对空白胶束和载药胶束溶液进行表征,单因素试验筛选制备工艺并考察MMC和PEG2K-FIbu/MMC的体外释放度。以丝裂霉素C和空白胶束作为对照,用MTT法测定载药胶束对人肺癌细胞A549、人胃癌细胞MGC-803、人肝癌细胞HepG2、人乳腺癌细胞MCF-7、小鼠乳腺癌细胞4T1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聚合物胶束(PEG2K-FIbu)成功合成并经1H-NMR得到确证,CMC值为0.512 mg·L^-1,胶束粒子外观圆整且分散良好,平均粒径为(14.6±2.8)nm,由薄膜分散法制备的载药胶束(PEG2K-FIbu/MMC)平均粒径为(103.2±0.9)nm,在载体药物摩尔比为2.5∶1时载药胶束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5.2%和96.6%。相比MMC注射液,PEG2K-FIbu/MMC载药胶束具有一定的缓释能力。PEG2K-FIbu/MMC胶束在低剂量时(20 mg·L^-1以下)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单使用MMC低,但在较高剂量(20mg·L^-1及以上)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与单独使用MMC无显著差异。结论PEG2K-FIbu/MMC载药胶束具有高包封率、高稳定性,具备较强的抗稀释能力和良好的缓释性能,解决了MMC稳定性差、半衰期短的问题,而且PEG2K-FIbu载体能有效介导MMC向肿瘤细胞的细胞内递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裂霉素 纳米胶束 制备 表征 抗肿瘤活性 薄膜分散法 载药量 包封率 粒径
原文传递
紫杉烷衍生物/PEG-PLA胶束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俏 刘懿 +1 位作者 唐星 王艳娇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69-873,共5页
目的采用两亲性聚合物材料聚乙二醇-聚乳酸(PEG-PLA)为载体,紫杉烷衍生物TM-2作为模型药物,制备出高载药量的胶束制剂。方法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差示扫描量热法、核磁、红外等方法对聚合物材料性质进行表征,芘荧光探针法测定材料的临... 目的采用两亲性聚合物材料聚乙二醇-聚乳酸(PEG-PLA)为载体,紫杉烷衍生物TM-2作为模型药物,制备出高载药量的胶束制剂。方法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差示扫描量热法、核磁、红外等方法对聚合物材料性质进行表征,芘荧光探针法测定材料的临界胶束浓度,通过薄膜水化法制备聚合物胶束,并对胶束溶液进行冻干,考察胶束的粒径、电位、载药量、体外释放等理化性质。结果胶束粒径约为20 nm,载药量在10%左右,冻干后体外释放可在72 h内释放80%以上。结论以无定型形式存在的TM-2通过薄膜水化法与聚合物自组装增加其在水中的溶解度,体外释放起始可能是因附在粒子表面或近表面的药物快速释放,随后通过载体孔道扩散而缓慢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M-2 聚合物胶束 薄膜水化法 高载药量 体外释放
原文传递
Development of PLGA micro-and nanorods with high capacity of surface ligand conjugation for enhanced targeted delivery 被引量:1
7
作者 Jiafu Cao Jin-Seok Choi +4 位作者 Murtada A.Oshi Juho Lee Nurhasni Hasan Jihyun Kim Jin-Wook Yoo 《As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SCIE 2019年第1期86-94,共9页
Particle shape has been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key properties of nanoparticles in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including targeted drug delivery.Targeting ability of shape-engineered particles depends largely on targeting... Particle shape has been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key properties of nanoparticles in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including targeted drug delivery.Targeting ability of shape-engineered particles depends largely on targeting ligands conjugated on the particle surface.However,poor capacity for surface ligand conjugation remains a problem in anisotropic nanoparticles made with biodegradable polymers such as PLGA.In this study,we prepared anisotropic PLGA nanoparticles with abundant conjugatable surface functional groups by a film stretching-based fabrication method with poly(ethylene-alt-maleic acid)(PEMA).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images showed that microrods and nanorods were successfully fabricated by the PEMA-based film stretching method.The presence of surface carboxylic acid groups was confirmed by confocal microscopy and zeta potential measurements.Using the improved film-stretching method,the amount of protein conjugated to the surface of nanorods was increased three-fold.Transferrin-conjugated,nanorods fabricated by the improved method exhibited higher binding and internalization than unmodified counterparts.Therefore,the PEMA-based film-stretching system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would be a promising fabrication method for non-spherical biodegradable polymeric micro-and nanoparticles with high capacity of surface modifications for enhanced targeted deliv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ticle shape PLGA nanoparticles film-stretching method SURFACE modification Targeted drug delivery
下载PDF
他克莫司载药胶束的制备与制剂学性质 被引量:3
8
作者 董丽艳 李晓华 +3 位作者 焦晓雯 朱嘉 陈大为 乔明曦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679-685,695,共8页
目的以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methoxy poly(ethylene glycol)-poly(lactide),m PEG-PLA]嵌段共聚物为载体材料,制备他克莫司载药胶束,考察其制剂学性质。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他克莫司载药胶束。超速离心法测定他克莫司载药胶束的载... 目的以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methoxy poly(ethylene glycol)-poly(lactide),m PEG-PLA]嵌段共聚物为载体材料,制备他克莫司载药胶束,考察其制剂学性质。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他克莫司载药胶束。超速离心法测定他克莫司载药胶束的载药量和包封率。以载药量、包封率、粒径以及粒径分布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他克莫司载药胶束制备处方。应用透射电镜、粒度测定仪和zeta电位分析仪对他克莫司载药胶束的形态、粒径和电位进行表征。结果在优化条件下制备的他克莫司载药胶束载药量为7.77%,包封率为84.31%,胶束粒子外观圆整且分散良好,平均粒径为23.20 nm,PDI为0.058,zeta电位为-0.831 m V。结论单因素试验联合正交试验可有效地优化他克莫司m PEG-PLA胶束处方和制备工艺。优化条件下制备的他克莫司载药胶束具有较高的载药量和包封率,粒径较小且分布均匀,24 h内稳定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克莫司 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 薄膜分散法 胶束 单因素试验 正交试验 载药量 包封率 粒径 ZETA电位
原文传递
基于DiR脂质体荧光探针验证柴胡“引药入肝”靶向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黄思成 喻锟 +3 位作者 赵琼 刘燕娇 程欣 侯安国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23年第2期342-348,共7页
目的制备DiR(1,1′-dioctadecyl-3,3,3′,3′-tetramethylindotricarbocyanine iodide)脂质体荧光探针(DiR-LP),研究柴胡作为引经药对其在小鼠体内分布的影响,初步验证柴胡引药入肝性能。方法薄膜分散法制备DiR-LP,以包封率为主要指标,... 目的制备DiR(1,1′-dioctadecyl-3,3,3′,3′-tetramethylindotricarbocyanine iodide)脂质体荧光探针(DiR-LP),研究柴胡作为引经药对其在小鼠体内分布的影响,初步验证柴胡引药入肝性能。方法薄膜分散法制备DiR-LP,以包封率为主要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确立DiR-LP最佳处方与制备工艺,并进行表征。30只SPF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DiR-LP组和柴胡水提液低、中、高剂量(0.5、1.0、2.0 mg·kg^(-1))+DiR-LP组,柴胡水提液+DiR-LP组小鼠预先连续3 d按10 mL·kg^(-1)体积ig相应的柴胡水提液,对照组和DiR-LP组小鼠ig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除对照组外,各组小鼠以10 mL·kg^(-1)尾iv DiR-LP,对照组小鼠尾iv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利用小动物活体成像仪在不同时间点(4、5、6、8 h)拍照,示踪小鼠体内DiR-LP的分布情况;8 h时经解剖取出心、肝、脾、肺、肾等器官进行拍照,观察各器官的荧光强度。结果DiR-LP最佳处方与制备工艺:精密称取大豆卵磷脂120 mg、胆固醇12 mg、DiR 0.375 mg于100 mL茄形瓶中,加入10 mL无水乙醇溶解,于40℃恒温水浴中,30r·min^(-1)旋转减压蒸发1h,形成均匀透明薄膜;再加入聚山梨酯8012mg、溶于纯净水10mL,于150 r·min^(-1)旋转常压水化1 h后,置于冰水浴中超声10 min(功率100 W),分别过0.45、0.22μm微孔滤膜整粒3次,即得DiRLP。制得的DiR-LP包封率为95.2%,粒径为254.1 nm,聚合物分散性指数(PDI)为0.196,Zeta电位-5.21 mV,14 d内无沉淀或浑浊现象。DiR-LP经尾iv后主要在肝脏中分布,柴胡水提液+DiR-LP组肝脏部位荧光信号明显比DiR-LP组强,且荧光信号强度与柴胡水提液剂量呈正相关。结论使用薄膜分散法制备的DiR-LP包封率高、粒径适宜、稳定性较好;在小鼠体内,柴胡对DiR-LP具有肝脏导引作用,且与剂量相关,初步验证了柴胡“引药入肝”的肝靶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胡 脂质体 DIR 荧光探针 肝靶向 引药入肝 薄膜分散法 小动物活体成像
原文传递
盐酸青藤碱纳米柔性脂质体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 被引量:24
10
作者 韩文霞 李伟泽 +3 位作者 汪兴军 张寒 孙艳平 郝保华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71-675,共5页
目的制备盐酸青藤碱纳米柔性脂质体,探索其体外透皮给药的规律与机制。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以丙二醇为柔软剂的盐酸青藤碱纳米柔性脂质体,考察卵磷脂、胆固醇与丙二醇对脂质体包封率的影响;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青藤碱的量,原子... 目的制备盐酸青藤碱纳米柔性脂质体,探索其体外透皮给药的规律与机制。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以丙二醇为柔软剂的盐酸青藤碱纳米柔性脂质体,考察卵磷脂、胆固醇与丙二醇对脂质体包封率的影响;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青藤碱的量,原子力显微镜(AFM)、透射电镜(TEM)和光子相关光谱仪(PCS)描述其物理性质。采用双室扩散池法研究其体外透皮给药规律,透皮给药结束后用扫描电镜(SEM)观察皮肤表面结构的变化。结果卵磷脂、胆固醇和丙二醇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0.02%、25%时,制备的柔性脂质体对盐酸青藤碱的包封率为(66±2.3)%;其外观为圆形或椭圆形,内部为多层囊泡结构,粒径为(170±26)nm,表面电位为-(43±3.4)mV。柔性脂质体能够使角质层结构变得紊乱无序,角质细胞间隙增大而提高皮肤对药物的渗透性。结论纳米柔性脂质体能够显著提高盐酸青藤碱透皮给药效果,可作为盐酸青藤碱透皮给药的新型纳米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青藤碱 柔性脂质体 透皮给药 薄膜分散法 包封率
原文传递
白藜芦醇固体脂质纳米粒缓释凝胶骨架片的研制 被引量:7
11
作者 吴先闯 郝海军 +3 位作者 宋晓勇 张永州 刘瑜新 张红芹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303-1308,共6页
目的制备白藜芦醇固体脂质纳米粒缓释凝胶骨架片,并对其释药影响因素及释药模型进行探讨。方法采用薄膜超声分散法制备白藜芦醇固体脂质纳米粒,进一步分散于凝胶骨架片辅料中制备缓释凝胶骨架片。通过单因素考察填充剂种类、PEG种类、H... 目的制备白藜芦醇固体脂质纳米粒缓释凝胶骨架片,并对其释药影响因素及释药模型进行探讨。方法采用薄膜超声分散法制备白藜芦醇固体脂质纳米粒,进一步分散于凝胶骨架片辅料中制备缓释凝胶骨架片。通过单因素考察填充剂种类、PEG种类、HPMC种类和HPMC K15用量对释药行为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得出最佳处方。采用零级、一级、Higuchi及Ritger-Pappas方程,对白藜芦醇固体脂质纳米缓释凝胶骨架片的药物释放进行拟合。结果白藜芦醇固体脂质纳米缓释凝胶骨架片体外释放行为符合零级释药模型,释药方程为Mt/M∞=0.078 7 t+0.003 6(r=0.998 0)。释药机制为骨架溶蚀机制。结论白藜芦醇固体脂质纳米缓释凝胶骨架片处方合理,制备工艺可行,在12 h内具有良好的体外缓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固体脂质纳米粒 凝胶骨架缓释片 释药模型 薄膜超声分散法 正交试验
原文传递
水飞蓟宾前体脂质体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小宁 贾慧婷 +2 位作者 李伟泽 闫梦茹 罗国平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314-1320,共7页
目的制备水飞蓟宾(silybin,SLB)前体脂质体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SLB前体脂质体,以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试验法,优化SLB前体脂质体处方及制备工艺,筛选最优冻干保护剂并考察SLB前体脂质... 目的制备水飞蓟宾(silybin,SLB)前体脂质体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SLB前体脂质体,以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试验法,优化SLB前体脂质体处方及制备工艺,筛选最优冻干保护剂并考察SLB前体脂质体的形态、粒径分布、包封率及稳定性。结果 SLB前体脂质体的最优处方及制备工艺为药脂比1∶12,磷脂胆固醇比4∶1,水合介质p H值为7.4,制备温度为45℃;最优冻干保护剂为甘露醇;所形成的前体脂质体外观饱满、致密,复水水合后粒径为(251.40±2.14)nm,Zeta电位值为(-30.80±0.89)m V,包封率为(88.92±5.86)%,贮存期间(30 d)稳定性较好。结论制备的SLB前体脂质体工艺简单、包封率高、稳定性好,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飞蓟宾 前体脂质体 薄膜分散法 包封率 载药量 单因素考察 正交试验 冷冻干燥 冻干保护剂 质量评价 稳定性
原文传递
染料木素-维生素E琥珀酸酯-聚乙二醇1000维生素E琥珀酸酯纳米胶束的制备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唐岚 吕龙飞 +4 位作者 沈丽婷 孙伯璇 朱转凤 张振海 单伟光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766-1772,共7页
目的制备染料木素(genistein,GEN)-维生素E琥珀酸酯(VES)-聚乙二醇1000维生素E琥珀酸酯(TPGS)纳米胶束,以改善染料木素口服生物利用度。方法薄膜分散法制备GEN-VES-TPGS纳米胶束,以胶束平均粒径、包封率、载药量为评价指标,单因素实验... 目的制备染料木素(genistein,GEN)-维生素E琥珀酸酯(VES)-聚乙二醇1000维生素E琥珀酸酯(TPGS)纳米胶束,以改善染料木素口服生物利用度。方法薄膜分散法制备GEN-VES-TPGS纳米胶束,以胶束平均粒径、包封率、载药量为评价指标,单因素实验优化处方及工艺,包括TPGS、VES、GEN的用量、水化体积、水化温度、水化时间;对优选处方工艺的胶束形态、体外释放度及大鼠体内药动学进行了考察。结果优化得到处方为TPGS 200 mg、VES 30 mg、GEN6 mg,水化体积15 mL、水化温度50℃、水化时间3 h。所制备GEN-VES-TPGS纳米胶束澄明度好,平均粒径为(43.50±1.65)nm,包封率为(98.99±0.69)%,载药量为(2.57±0.04)%;胶束呈球形,可见明显的囊泡结构,GEN原料药和纳米胶束在体外均呈现缓释特征;大鼠ig给药药动学结果显示,所构建的GEN纳米胶束生物利用度为GEN原料药的162.96%。结论所制备的GEN-VES-TPGS纳米胶束粒径小,稳定性好,显著地提高了GEN口服生物利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料木素 维生素E琥珀酸酯 聚乙二醇1000维生素E琥珀酸酯 纳米胶束 口服生物利用度 薄膜分散法 包封率 载药量 释放度 药动学
原文传递
均匀设计法优化姜黄素TPGS/F127/P123混合胶束的处方工艺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杨艳梅 赵丽艳 +4 位作者 王东晗 梁宇飞 庄忠宝 张丹参 张万明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556-1561,共6页
目的通过均匀设计法优化姜黄素TPGS/F127/P123混合胶束的处方工艺,以提高姜黄素原料药在水中的溶解度、包封率、载药量,并降低其沉降率。方法采用改良的薄膜分散法制备姜黄素TPGS/F127/P123混合胶束,在单因素考察的前提下,选取包封率、... 目的通过均匀设计法优化姜黄素TPGS/F127/P123混合胶束的处方工艺,以提高姜黄素原料药在水中的溶解度、包封率、载药量,并降低其沉降率。方法采用改良的薄膜分散法制备姜黄素TPGS/F127/P123混合胶束,在单因素考察的前提下,选取包封率、载药量和沉降率为因变量,姜黄素投药量、TPGS用量和F127/P123比例(质量比)为自变量,进行3因素7水平均匀设计,对实验结果进行多项式线性方程拟合,绘制响应面和等高线图,并对优化后的处方进行验证。结果最优处方中姜黄素量为14.0 mg,TPGS为150.0 mg,F127/P123比例为68∶32。3批验证处方的溶解度为(3.47±0.14)mg/mL,包封率为(87.15±4.39)%,载药量为(4.70±0.17)%,48 h内沉降率为(0.33±0.12)%。结论姜黄素TPGS/F127/P123混合胶束处方工艺经过均匀设计法优化后,溶解度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包封率和载药量亦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混合胶束 均匀设计 处方优化 溶解度 包封率 载药量 沉降率 薄膜分散法
原文传递
甘草酸-F127/TPGS混合纳米胶束的制备及其大鼠在体肠吸收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朱君君 沈成英 +2 位作者 王镜 戴博 袁海龙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845-1851,共7页
目的制备甘草酸(GL)-普朗尼克F127(F127)/聚乙二醇1000维生素E琥珀酸酯(TPGS)混合纳米胶束(MMs)(GL-F127/TPGS-MMs),以改善GL的口服吸收。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GL-F127/TPGS-MMs,以胶束包封率、载药量为评价指标,单因素实验优化处方... 目的制备甘草酸(GL)-普朗尼克F127(F127)/聚乙二醇1000维生素E琥珀酸酯(TPGS)混合纳米胶束(MMs)(GL-F127/TPGS-MMs),以改善GL的口服吸收。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GL-F127/TPGS-MMs,以胶束包封率、载药量为评价指标,单因素实验优化处方及工艺,包括F127与TPGS的比例、聚合物的质量浓度、GL的用量、水化温度、水化时间;采用透射电镜考察胶束形态;以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为评价指标,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法考察GL-F127/TPGS-MMs的肠吸收特性。结果优化得到处方和工艺为TPGS 180 mg、F127270 mg、GL 70 mg、水化温度50℃、水化时间3 h。所制备GL-F127/TPGS-MMs澄明度好,平均粒径为(28.20±5.63)nm,多分散系数为0.20±0.06,Zeta电位为(?5.24±1.55)mV,包封率为(97.57±5.29)%,载药量为(13.13±0.71)%;胶束呈球形,可见明显的囊泡结构。与回肠段比较,GL在空肠段吸收较好,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GL原料药比较,GL-F127/TPGS-MMs的肠吸收较好,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所制备的GL-F127/TPGS-MMs显著地提高了GL的体内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酸 纳米胶束 薄膜分散法 包封率 载药量 肠吸收 吸收速率常数 表观吸收系数 单向肠灌流法
原文传递
浅析2种供试液制备方法对药品包装用膜/片材微生物计数回收率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朱莲花 吕杨格格 蔡荣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00-504,共5页
目的:通过比较药品包装用膜/片材微生物计数回收率,选择合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供试液制备方法。方法:参照国家药品包装容器(材料)标准、ISO11737-1标准将药品包装用膜/片材制成含有已知标准菌株的人工负载样品,分别采用棉签擦拭及振荡洗... 目的:通过比较药品包装用膜/片材微生物计数回收率,选择合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供试液制备方法。方法:参照国家药品包装容器(材料)标准、ISO11737-1标准将药品包装用膜/片材制成含有已知标准菌株的人工负载样品,分别采用棉签擦拭及振荡洗涤二种方法制备供试液,再参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1105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分别计算2种方法微生物计数回收率,并对结果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与棉签擦拭法相比,振荡洗涤法不同菌株回收率均显著提高,2种方法回收率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振荡洗涤法用于药品包装用膜/片材供试液制备操作简便,微生物计数回收率高,试验过程符合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相关规定,可用于相应项目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品包装用膜/片材 棉签擦拭法 振荡洗涤法 双因素方差分析 微生物计数回收率
原文传递
毛兰素TPGS/F68混合胶束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艺雯 宋宗辉 +1 位作者 王诗华 于波涛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2期154-158,共5页
目的制备毛兰素混合胶束,评价该胶束的质量,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以聚乙二醇1000维生素E琥珀酸酯、泊洛沙姆188为载体,制备毛兰素混合胶束。采用正交试验,以包封率为指标优化制备工艺;以临界胶束浓度、粒径等作指... 目的制备毛兰素混合胶束,评价该胶束的质量,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以聚乙二醇1000维生素E琥珀酸酯、泊洛沙姆188为载体,制备毛兰素混合胶束。采用正交试验,以包封率为指标优化制备工艺;以临界胶束浓度、粒径等作指标对混合胶束的表征;考察混合胶束的体外释药特性。结果毛兰素混合胶束的最佳处方为:毛兰素10 mg、聚乙二醇1000维生素E琥珀酸酯30 mg、泊洛沙姆18810 mg、乙醇10 m L、超纯水10 m L,水化温度35℃、60 r·min-1搅拌20 min;所制胶束的粒径为53.92±1.65 nm,包封率为84.97%±1.52%,载药量为16.52%±0.88%,临界胶束浓度为33.92 mg·L^(-1)。结论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的毛兰素混合胶束溶液各项参数符合要求,且体外释药速度较毛兰素原料药溶液更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兰素 混合胶束 聚乙二醇1000维生素E琥珀酸酯 处方工艺 薄膜分散法 质量评价 临界胶束浓度 体外释药特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