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neralized response displacement methods for seismic analysis of underground structures with complex cross section
1
作者 Xu Zigang Ding Linling +2 位作者 Du Xiuli Xu Chengshun Zhuang Haiyang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23年第4期979-993,共15页
The response displacement method(RDM)is recommended for the seismic analysis of underground structures in the transverse direction for many codes,including bases for design of structures-seismic actions for designing ... The response displacement method(RDM)is recommended for the seismic analysis of underground structures in the transverse direction for many codes,including bases for design of structures-seismic actions for designing geotechnical works(ISO 23469)and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urban rail transit structures(GB 50909-2014).However,there are some obvious limitations in the application of RDM.Springs and the shear stress of the soil could be approximately evaluated for the structures having a simple cross section,such as rectangular and circular structures.It is necessary to propose simplified seismic analysis methods for structures with complex cross sections.This paper refers to the idea of RDM and proposes three generalized response displacement methods(GRDM).In GRDM1,a part of the soil surrounding a structure is selected to generate a generalized underground structure with a rectangular cross section,and the same analysis model as RDM i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responses of the structure.In GRDM2,a hollow soil model without a generalized structure is used to compute the equivalent load caused by the relative displacement of the soil,and the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model is applied to calculate the responses of the structure.In GRDM3,a continuous soil model is applied to compute the equivalent load caused by the relative displacement and shear stress of the soil,and the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model i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responses of the structure,which is the same as the model used in GRDM2.The time-history analysis method(THAM)is used to evaluate the accuracy of the proposed simplified methods.Results show that the error of GRDM1 is about 20%,while the error is only 5%for GRDM2 and GRDM3.Among the three proposed methods,GRDM3 has obvious advantages regarding calculation efficiency and accuracy.Therefore,it is recommended to use GRDM3 for the seismic response analysis of underground structures that have conventional simple or complex cross se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derground structures seismic analysis response displacement method equivalent seismic load complex cross section
下载PDF
An improved pseudo-static method for seismic resistant design of underground structures 被引量:4
2
作者 刘如山 石宏彬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06年第2期189-193,共5页
This paper describes a commonly used pseudo-static method in seismic resistant design of the cross section of underground structures. Based on dynamic theory and the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underground structures... This paper describes a commonly used pseudo-static method in seismic resistant design of the cross section of underground structures. Based on dynamic theory and the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underground structures, the sources of errors when using this method are analyzed. The traditional seismic motion loading approach is replaced by a method in which a one-dimensional soil layer response stress is differentiated and then converted into seismic live loads. To validate the improved method, a comparison of analytical results is conducted for internal forces under earthquake shaking of a typical shallow embedded box-shaped subway station structure using four methods: the response displacement method, finite element response acceleration method, the finite element dynamic analysis method and the improved pseudo-static calculation method. It is shown that the improved finite element pseudo-static method proposed in this paper provides an effective tool for the seismic design of underground structures. The evaluation yields results close to those obtained by the finite element dynamic analysis method, and shows that the improved finite element pseudo-static method provides a higher degree of preci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derground structures seismic design finite element method pseudo-static method dynamic analysis method
下载PDF
Modularized and Parametric Modeling Technology for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s of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under Complicated Geological Conditions
3
作者 Jiaqi Wu Li Zhuo +4 位作者 Jianliang Pei Yao Li Hongqiang Xie Jiaming Wu Huaizhong Liu 《Computer Modeling in Engineering & Sciences》 SCIE EI 2024年第7期621-645,共25页
The surrounding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supporting structures of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are often updated during construction,and these updates require repeated numerical modeling.To improve the numerical modeling ... The surrounding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supporting structures of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are often updated during construction,and these updates require repeated numerical modeling.To improve the numerical modeling efficiency of underground engineering,a modularized and parametric modeling cloud server is developed by using Python codes.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cloud server is as follows:input the modeling parameters into the web platform,implement Rhino software and FLAC3D software to model and run simulations in the cloud server,and return the simulation results to the web platform.The modeling program can automatically generate instructions that can run the modeling process in Rhino based on the input modeling parameters.The main modules of the modeling program include modeling the 3D geological structures,the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structures,and the supporting structures as well as meshing the geometric models.In particular,various cross-sections of underground caverns are crafted as parametricmodules in themodeling program.Themodularized and parametric modeling program is used for a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of the underground powerhouse of the Shuangjiangkou Hydropower Station.This complicatedmodel is rapidly generated for the simulation,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re reasonable.Thus,this modularized and parametric modeling program is applicable for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s and analy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modularized and parametric model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 complex geological structure cloud modeling
下载PDF
既有上部结构向下增建地下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4
作者 邬泽 卢广 +1 位作者 庄海洋 唐柏赞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5-253,共9页
基于深圳北站广场向下增建城际铁路地下车站结构的实际工程背景,场地土中地下车站附带上部已建结构的地震反应特征、相互作用机理及其破坏机制成为结构抗震性能评价的关键问题。鉴于此,采用整体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建立了土-地下结构-上部... 基于深圳北站广场向下增建城际铁路地下车站结构的实际工程背景,场地土中地下车站附带上部已建结构的地震反应特征、相互作用机理及其破坏机制成为结构抗震性能评价的关键问题。鉴于此,采用整体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建立了土-地下结构-上部结构静、动力耦合非线性动力相互作用的三维精细化数值模型,系统地研究了地下车站附带上部结构、单建地下车站结构、单建地上结构的地震响应规律及其损伤演变过程。结果表明:相比单建地下车站结构,由于受上部结构影响,增建地下车站结构的水平侧向力及其层间位移角均显著增大,且顶、底板地震损伤面积及程度明显加剧;相比单建地上结构,由于受地下车站结构影响,增建地下车站结构的上部结构的变形协调性显著降低,其地震损伤较单建地上结构严重,尤其在中柱与二层楼板连接处。研究成果可为既有上部结构向下增层拓建的科学设计、防震减灾提供支撑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下结构-上部结构动力相互作用 增建地下结构 抗震性能 地震损伤 时程分析法
下载PDF
TOD模式下上盖塔楼地铁车站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5
作者 李文博 冯富强 +2 位作者 郭飞 张彦华 安军海 《河北工业科技》 2025年第2期152-163,共12页
为进一步探究上盖塔楼地铁车站的结构动力响应及损伤状况,推动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模式体系的发展,开展了TOD模式下上盖塔楼地铁车站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以北京某城市综合体工程为研究背景,综合... 为进一步探究上盖塔楼地铁车站的结构动力响应及损伤状况,推动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模式体系的发展,开展了TOD模式下上盖塔楼地铁车站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以北京某城市综合体工程为研究背景,综合考虑场地类别、输入地震动特性等因素的影响,建立了不同场地类别下的土-结构相互作用非线性分析模型,提出了一种TOD模式下上盖塔楼地铁车站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指标范围,并确定了其地震易损性曲线,进而得到不同损伤状态下的超越概率。结果表明:上盖塔楼地铁车站结构在基本完好、轻微破坏、中等破坏、严重破坏和倒塌5种损伤状态下对应的抗震性能指标范围分别为[0,0.136%]、(0.136%,0.324%]、(0.324%,0.664%]、(0.664%,1.122%]和(1.122%,+∞);近场脉冲型地震动对Ⅱ类场地中结构地震动影响更大,远场长周期型地震动对Ⅲ类场地中结构的影响更大;与近场脉冲型地震动和普通型地震动相比,远场长周期型地震动对场地类别更加敏感;地震动特性和场地类别对TOD模式下上盖塔楼地铁车站结构的动力响应有显著影响,相较于Ⅱ类场地,Ⅲ类场地中地震动特性对结构的影响更为显著且结构更容易遭受地震破坏。建立的结构易损性曲线和地震损伤状态概率表可有效评估TOD模式下上盖塔楼地铁车站的抗震性能,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地下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价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工程 地震易损性 地铁车站结构 TOD模式 增量动力分析法 超越概率
下载PDF
基于地下结构整体损伤表征的复合地震动参数构造及其性能验证
6
作者 陈之毅 余伟 刘志谦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33,共11页
在地下结构抗震设计中,不同的输入地震动引起的地下结构响应有显著差异,因此,合理通过地震动参数选择输入地震动是正确开展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前提。针对单一地震动参数难以表征地下结构地震动潜在破坏势问题,文章构造了能更好表征... 在地下结构抗震设计中,不同的输入地震动引起的地下结构响应有显著差异,因此,合理通过地震动参数选择输入地震动是正确开展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前提。针对单一地震动参数难以表征地下结构地震动潜在破坏势问题,文章构造了能更好表征地下结构损伤破坏的复合地震动参数。具体开展了以下工作:提出基于变形与滞回耗能的地下结构整体损伤指标作为结构需求参数,以定量化评估地下结构的整体破坏状态。选取64条真实地震动记录作为输入地震动,开展四层三跨地铁车站地震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基于分析结果提供的数据样本,采用偏最小二乘法从统计角度构造复合地震动参数。最后,选用100条真实地震动记录开展两层三跨地铁车站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对文章所构造的复合地震动参数进行验证。对比分析复合地震动参数、12个常用地震动参数与地下结构整体损伤指数的回归统计特征。结果表明:复合地震动参数与结构需求数之间具有更好拟合优度值,其Pearson相关性、有效性也优于单一地震动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结构 复合地震动参数 整体损伤指数 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 偏最小二乘 回归分析
原文传递
自由场位移修正值R在地下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
7
作者 吴学增 张浩森 《特种结构》 2024年第3期77-82,共6页
地下结构抗震设计中,土和结构之间的相对位移普遍采用反应位移法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法。但是反应位移法参数过多、求解过程繁琐,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法耗时较长,不利于设计工作者快速得到可靠设计参数。本文基于地铁结构抗震设计的案例... 地下结构抗震设计中,土和结构之间的相对位移普遍采用反应位移法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法。但是反应位移法参数过多、求解过程繁琐,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法耗时较长,不利于设计工作者快速得到可靠设计参数。本文基于地铁结构抗震设计的案例,在传统设计方法之外,研究了一种简便计算方法,即通过自由场位移修正值R快速准确地计算出土和结构之间的相对位移,并将该方法与传统方法进行了对比,发现计算结果较接近,为地下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结构抗震设计 自由场位移 反应位移法 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法
下载PDF
复杂断面地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整体式反应位移法 被引量:45
8
作者 刘晶波 王文晖 +1 位作者 赵冬冬 张小波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4-142,共9页
介绍地下结构抗震分析中常用的反应位移法存在的局限性,在借鉴反应位移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适用于复杂断面地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整体式反应位移法。从理论上论证该方法与反应位移法基本原理的一致性,详细介绍该方法的实施步... 介绍地下结构抗震分析中常用的反应位移法存在的局限性,在借鉴反应位移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适用于复杂断面地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整体式反应位移法。从理论上论证该方法与反应位移法基本原理的一致性,详细介绍该方法的实施步骤与特点,给出地震作用的求解方法。该方法采用土-结构相互作用模型来直接反映土体与结构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了引入地基弹簧带来的计算量和计算误差。采用连续自由场土层模型来计算等效输入地震动荷载,概念明确、操作简单,能较好地适用于复杂断面地下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结合实际工程与动力时程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整体式反应位移法是一个精度较高、计算简便、适用性很强的拟静力计算方法,可以用于地下结构的抗震分析与设计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工程 地下结构 抗震分析 整体式反应位移法 复杂断面
原文传递
地下结构抗震计算中拟静力法的地震荷载施加方法研究 被引量:107
9
作者 刘如山 胡少卿 石宏彬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7-242,共6页
分析了地下结构横截面抗震设计中常用的拟静力计算方法的误差来源。从地震时一维土层反应应力入手,对拟静力法中有限元反应加速度法的地震荷载加载方法进行改进,提出了有限元反应应力法。对某给定地质条件下的浅埋箱型地铁车站结构,用... 分析了地下结构横截面抗震设计中常用的拟静力计算方法的误差来源。从地震时一维土层反应应力入手,对拟静力法中有限元反应加速度法的地震荷载加载方法进行改进,提出了有限元反应应力法。对某给定地质条件下的浅埋箱型地铁车站结构,用有限元反应应力法﹑反应位移法﹑有限元反应加速度法和有限元动力反应分析进行了对比计算。结果表明:有限元反应应力法最接近有限元动力分析结果,是一个精度较高的实用性很强的拟静力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结构 抗震设计 拟静力计算方法 有限元法 动力反应分析
下载PDF
基于土层位移差的地下结构抗震反应位移法分析 被引量:21
10
作者 董正方 王君杰 +1 位作者 王文彪 姚毅超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38-42,47,共6页
采用平面弹性理论复变函数方法,推导具有小孔无限介质在无限远处受剪应力的水平位移,得出有小孔与无小孔的位移关系,应用在基于土层位移差的反应位移法土层位移求解。为验证该方法的适用性,设某地质条件下典型圆形盾构隧道与矩形地下车... 采用平面弹性理论复变函数方法,推导具有小孔无限介质在无限远处受剪应力的水平位移,得出有小孔与无小孔的位移关系,应用在基于土层位移差的反应位移法土层位移求解。为验证该方法的适用性,设某地质条件下典型圆形盾构隧道与矩形地下车站为基准模型,用不同方法求解土层位移,用反应位移法计算土体刚度变化的结构内力。结果表明,基于土层位移差的反应位移法适用于埋深较大的地下结构,不适用硬土情况;对地基弹簧刚度求解精度要求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位移法 地下结构 土层位移 复变函数
下载PDF
地铁地下结构抗震分析并行计算显式与隐式算法比较 被引量:25
11
作者 陈国兴 陈磊 +1 位作者 景立平 龙慧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11-117,共7页
基于EM64T硬件构架、双路Intel Xeon处理器、Linux操作系统、64位ABAQUS软件、千兆以太网络为集群子网络构建的32CPU并行计算集群平台,对有限元并行计算中心差分显式算法与Hilber-Hughes-Taylor隐式算法的计算精度和效率以及ABAQUS软件... 基于EM64T硬件构架、双路Intel Xeon处理器、Linux操作系统、64位ABAQUS软件、千兆以太网络为集群子网络构建的32CPU并行计算集群平台,对有限元并行计算中心差分显式算法与Hilber-Hughes-Taylor隐式算法的计算精度和效率以及ABAQUS软件中设置黏弹性人工边界计算精度进行比较验证。结果表明:显式与隐式算法计算精度基本相当,但显式算法计算效率远高于隐式算法。对地铁地下结构三维和二维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有限元并行计算显式和隐式算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自由度数为387 426的地铁车站结构三维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8、16、32CPU并行计算显式和隐式算法耗时比依次为21.89%、23.10%、4.32%;对于自由度数为10 516的地铁车站结构二维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1、2、4CPU并行计算隐式和显式算法计算耗时比依次为41.4%、45.3%、51.8%;多CPU并行计算显式算法适合求解大规模数值计算问题,多CPU并行计算隐式算法适合求解小规模数值计算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地下结构 动力非线性 并行计算 显式算法 隐式算法
下载PDF
可液化地层中地铁隧道地震响应数值模拟及其试验验证 被引量:40
12
作者 刘光磊 宋二祥 刘华北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815-1822,共8页
饱和砂土地层中的地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可能因地基液化而发生破坏。采用动力固结两相体有限元程序DIANA SWANDYNE-II对可液化地层中地铁隧道结构的地震响应进行了模拟,并与动力离心模型试验结果对比以验证其效果。选用广义塑性模型Pasto... 饱和砂土地层中的地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可能因地基液化而发生破坏。采用动力固结两相体有限元程序DIANA SWANDYNE-II对可液化地层中地铁隧道结构的地震响应进行了模拟,并与动力离心模型试验结果对比以验证其效果。选用广义塑性模型Pastor-Zienkiewicz III模拟可液化土的动力特性,基于Biot方程的u–p形式建立有限元方程,进行饱和土动力固结的耦合计算。计算表明,该数值模型可较合理地模拟地下结构的地震反应特性,计算结果与试验现象基本相符。地基液化引起的结构附加内力及隧道上浮主要受地基液化时土水压力变化的影响,截断墙的设置可有效减轻隧道结构的上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有限元 砂土液化 地下结构 离心机试验 截断墙
下载PDF
整体式反应位移法的理论推导及一致性证明 被引量:13
13
作者 刘晶波 王东洋 +2 位作者 谭辉 李述涛 宝鑫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8-23,共6页
整体式反应位移法是近几年提出的用于地下结构抗震分析的实用计算方法,目前适用于复杂断面形式地下结构抗震分析的整体式反应位移法已被《地下结构抗震设计标准》(GB/T 51336-2018)采用。该方法通过建立地层-结构整体模型来反映岩土介... 整体式反应位移法是近几年提出的用于地下结构抗震分析的实用计算方法,目前适用于复杂断面形式地下结构抗震分析的整体式反应位移法已被《地下结构抗震设计标准》(GB/T 51336-2018)采用。该方法通过建立地层-结构整体模型来反映岩土介质与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自由场地层模型计算等效输入地震荷载,避免了经典反应位移法中由地基弹簧的确定和使用带来的计算量和计算误差,同时弥补了经典反应位移法只适用于规则断面形状地下结构抗震分析的局限性。文章基于有限元离散模型,给出地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整体式反应位移法的理论推导,并证明地下结构抗震设计标准中采用的整体式反应位移法与理论推导给出的整体式反应位移法的一致性,有助于对整体式反应位移法的理解和正确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结构 地震反应分析 整体式反应位移法 复杂断面 一致性
原文传递
复杂网络上动力系统同步的研究进展Ⅱ-如何提高网络的同步能力 被引量:12
14
作者 赵明 周涛 +1 位作者 陈关荣 汪秉宏 《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2-34,共13页
本文在上一篇综述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2005年以来复杂网络上动力系统同步研究的最新进展,特别着重于如何提高网络同步能力方面的研究。文章首先介绍了最近有关网络结构与同步能力之间细致关系的研究,然后重点介绍了提高复杂网络同步能... 本文在上一篇综述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2005年以来复杂网络上动力系统同步研究的最新进展,特别着重于如何提高网络同步能力方面的研究。文章首先介绍了最近有关网络结构与同步能力之间细致关系的研究,然后重点介绍了提高复杂网络同步能力的两种方法:调节耦合强度和改变网络结构,文章最后回答了上一篇综述提出的几个问题,并指出了这一领域几个新的有待解决的问题和可能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网络 同步能力 动力系统 耦合方式 结构微扰
下载PDF
土-地下结构体系地震反应的简化分析方法 被引量:13
15
作者 陈国兴 左熹 杜修力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7,90,共8页
基于Penzien提出的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的集中质量模型,考虑等价土体的层间剪切刚度与阻尼效应,提出了土-地下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地震反应分析的简化分析方法,选取具有不同地震动特性的Taft波、汶川地震什邡八角波和松潘波作为基... 基于Penzien提出的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的集中质量模型,考虑等价土体的层间剪切刚度与阻尼效应,提出了土-地下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地震反应分析的简化分析方法,选取具有不同地震动特性的Taft波、汶川地震什邡八角波和松潘波作为基岩水平向输入地震动,采用该简化方法和二维有限元法对土-地铁地下车站结构体系的地震加速度反应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简化方法计算的地铁地下车站结构峰值加速度反应大于二维有限元法计算的地铁地下车站结构峰值加速度反应,两者的差异与输入地震动特性有关,但其随地铁地下车站结构高度变化的总体趋势较为一致;随着输入地震动强度的增大,其差异程度也有所加大。该简化方法可合理反映土-地下结构体系的动力相互作用效应,可作为地下结构抗震设计分析的一种辅助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下结构动力相互作用 地震反应 简化分析方法
原文传递
地下结构抗震分析与设计的Pushover分析方法 被引量:81
16
作者 刘晶波 刘祥庆 李彬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3-80,共8页
在借鉴地上结构抗震分析的Pushover方法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适用于地铁等地下结构抗震分析与设计使用的Pushover分析方法。详细介绍该方法的实施步骤、基本功能与特点,给出适用于该方法的水平荷载分布形式与目标位移的确定方法。该方... 在借鉴地上结构抗震分析的Pushover方法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适用于地铁等地下结构抗震分析与设计使用的Pushover分析方法。详细介绍该方法的实施步骤、基本功能与特点,给出适用于该方法的水平荷载分布形式与目标位移的确定方法。该方法能够反映土-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进行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全过程分析,得到地下结构的能力曲线;目标位移求解原理简单,根据目标位移可以得到结构的地震反应,进而可以对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与内力进行评估;计算得到的结构能力曲线与地震波的选取关系不大,计算结果具有较好的模拟精度,从而避免对土-结构整体模型进行复杂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结合实际工程与基于黏弹性静-动力统一人工边界的静-动力联合分析方法进行对比研究,验证地下结构Pushover分析方法的可靠性与良好的模拟精度,可以用于地下结构的抗震分析与设计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结构 PUSHOVER分析方法 抗震分析 土-结构相互作用 地面峰值相对位移 静-动力联合分析
原文传递
非结构化网格有限元弹性波数值模拟 被引量:5
17
作者 史瑞其 王尚旭 +1 位作者 郭锐 赵建国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15-923,1016+849-850,共9页
使用时域有限元法进行复杂地质构造下的弹性波数值模拟时,采用非结构化网格比结构化网格能更灵活地适应对复杂几何区域的空间离散。根据弹性波动力学模拟中的空间数值频散条件和显式时间更新稳定条件,本文对有限元网格的划分进行了专门... 使用时域有限元法进行复杂地质构造下的弹性波数值模拟时,采用非结构化网格比结构化网格能更灵活地适应对复杂几何区域的空间离散。根据弹性波动力学模拟中的空间数值频散条件和显式时间更新稳定条件,本文对有限元网格的划分进行了专门优化,使网格单元尺寸随模拟区域的介质速度变化而变化。对双层介质模型的计算证明有限元网格尺寸随速度值变化能够同时保证计算效率和计算精度,对复杂构造模型的计算表明非结构化网格下的有限元方法能够适应复杂地质构造的地震波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化网格 有限元法 弹性波动力学 数值模拟 复杂构造
下载PDF
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的改进等效反应加速度法 被引量:15
18
作者 禹海涛 张正伟 李攀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401-2410,共10页
对地下结构横向抗震分析中的等效反应加速度法进行综合分析。结合算例,以动力时程法为基准,全面评价了等效反应加速度法的适用性;进而深入分析其误差来源,并做针对性改进优化,通过引入动力响应调整系数β,提出了一种改进等效反应加速度... 对地下结构横向抗震分析中的等效反应加速度法进行综合分析。结合算例,以动力时程法为基准,全面评价了等效反应加速度法的适用性;进而深入分析其误差来源,并做针对性改进优化,通过引入动力响应调整系数β,提出了一种改进等效反应加速度法;结合算例分析,评价了改进等效反应加速度法对不同工况的适用性。结果表明:等效反应加速度法计算所得结构内力及变形均偏小;且计算精度随地层剪切波速的增大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几乎不受结构埋深的影响;同时,明确了等效反应加速度法的误差源自于其忽略了地下结构对其周围土体动力响应的干扰作用,改进优化后提出了改进等效反应加速度法;相比现有等效反应加速度法,改进等效反应加速度法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及更优的计算精度,可为地下结构抗震设计和分析提供新的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结构 抗震设计 动力时程法 等效反应加速度法 改进等效反应加速度法
原文传递
强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优化设计 被引量:15
19
作者 刘齐茂 燕柳斌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7-112,共6页
针对第三水准"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提出一种在强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优化设计方法。依据"用相同的投资获最好的设计"的设计理念,以在强烈地震波的作用下框架结构最大的层间相对位移最小化作为优化目标,建立了... 针对第三水准"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提出一种在强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优化设计方法。依据"用相同的投资获最好的设计"的设计理念,以在强烈地震波的作用下框架结构最大的层间相对位移最小化作为优化目标,建立了同时满足体积约束的优化数学模型。采用动力有限元分析模型和高效的显式动力分析方法进行结构分析,获得最大的层间相对位移;采用改进的复形法求解优化数学模型;在显式动力分析软件ANSYS/LS-DYNA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了一个三维框架结构的抗震优化设计。数值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法不一定获得抗震结构的最优设计,但能获得一系列抗震性能良好的设计,具有现实的工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震设计 结构优化 动力响应优化 显式动力分析 复形法 空间框架
下载PDF
地下结构动土压力简化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蒋录珍 陈隽 +1 位作者 李杰 陈艳华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05-312,共8页
基于波动力学理论,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土介质特性及地震波的传播特性,提出了地震作用下地下结构的动土压力简化抗震设计方法。首先,将土–地下结构体系简化为单自由度的质量–弹簧–阻尼体系。其次,通过建立该体系的波动方程,... 基于波动力学理论,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土介质特性及地震波的传播特性,提出了地震作用下地下结构的动土压力简化抗震设计方法。首先,将土–地下结构体系简化为单自由度的质量–弹簧–阻尼体系。其次,通过建立该体系的波动方程,并进行求解,将自由场响应换算为作用在结构上一点的动土压力,并结合结构周围土体的自由场响应分布特征,可得整个结构上的动土压力分布。最后,以振动台试验结果为基础进行了简化方法的验证,得出本文提出方法能够与试验结果吻合很好。该方法具有概念明确、计算简便、计算效率和精度高等特点,能够求解各类地下结构的地震反应,为地下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了一种简单、实用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土压力法 地下结构 土–结构相互作用 抗震设计 单自由度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