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gnificance of Different Microalgal Species for Growth of Moon Jellyfish Ephyrae, Aurelia sp.1 被引量:1
1
作者 ZHENG Shan SUN Xiaoxia +1 位作者 WANG Yantao SUN So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5年第5期823-828,共6页
The scyphozoan Aurelia aurita (Linnaeus) sp. 1., is a cosmopolitan species-complex which blooms seasonally in a variety of coastal and shelf sea environments around the worl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microalgal spe... The scyphozoan Aurelia aurita (Linnaeus) sp. 1., is a cosmopolitan species-complex which blooms seasonally in a variety of coastal and shelf sea environments around the worl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microalgal species on the growth of newly-released Aurelia sp. 1 ephyrae were studied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We fed ephyrae with four different microalgal species (diatom, autotrophic dinoflagellate, heterotrophic dinoflagellate, and chlorophyta) plus A rtemia nauplii for 12-24 d at 18℃.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owth rate diverged significantly for Artemia nauplii compared to other food types. In addition, there was no sig- nificant variation between the growth rates for Skeletonema costatum and 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and no significant variation was found in the growth rates for N. scintillans and P. subcordiformis. Artemia nauplii could support the energy requirement for the newly-released ephyrae to develop to meduase, and the ephyrae with Artemia nauplii showed a significant average growth rate of 25.85% d-1. Newly-released ephyrae could grow slightly with some species of microalgae in the earliest development stage. Chain diatom Skeletonema costatum and autotrophic dinoflagellate 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could not support the growth of the ephyrae, while heterotrophic dinoflagellate Noctiluca scintillans and chlorophyta 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 could support the growth of the ephyrae. However, none of the ephyrae fed with the tested phytoplankton could mature to medusa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relia sp. 1 ephyrae PHYTOPLANKTON GROWTH
下载PDF
Molecular identifi cation and population diff erentiation of Aurelia spp.ephyrae in sea cucumber aquaculture ponds of northern China
2
作者 Saijun PENG Qingqing LIU +3 位作者 Lei WANG Tingting SUN Tamara SHIGANOVA Zhijun DONG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3期989-996,共8页
Aurelia spp.ephyrae have been reported to form blooms in sea cucumber aquaculture ponds in the Bohai and Yellow Seas.To identify the species,we carried out a genetic analysis of Aurelia spp.ephyrae and medusae based o... Aurelia spp.ephyrae have been reported to form blooms in sea cucumber aquaculture ponds in the Bohai and Yellow Seas.To identify the species,we carried out a genetic analysis of Aurelia spp.ephyrae and medusae based on mitochondrial 16 S rRNA gene.Samples offour Aurelia sp.ephyrae populations were collected in sea cucumber aquaculture ponds and samples offour Aurelia sp.medusae populations were collected in coastal waters.Using a BLASTn search,we found that both the ephyrae collected in the aquaculture ponds and medusae collected in coastal waters belong to Aurelia coerulea.Seventeen haplotypes were recovered from the 16 S rRNA gene.The overall haplotype diversity and nucleotide diversity of the 166 A.coerulea individuals were 0.686%and 0.329%,respectively,indicating high haplotype diversity and low nucleotide diversity.Moreover,the haplotype diversity of ephyrae populations were generally lower than that of medusae populations with close sampling points.The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ephyrae populations collected in the sea cucumber aquaculture ponds and A.coerulea medusae collected in coastal waters was not significant,suggesting the ephyrae populations in the sea cucumber culture ponds were part of the same genetic group as the medusae populations in the coastal waters.Phylogeographic analysis of the 16 S rRNA region reveal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haplotypes and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s.Pairwise fixation index values showed significant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and limited gene flow between A.coerulea population of Weifang and other lo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relia coerulea MEDUSAE ephyrae 16S r RNA gene analyzes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genetic variability
下载PDF
Starvation of the Respiratory Metabolism and Locomotion of Aurelia aurita s.l. Ephyrae
3
作者 Zhilu Fu Shin-Ichi Uye 《Open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2021年第1期1-16,共16页
Blooms of the scyphozoan jellyfish <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Aurelia aurita</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are greatly regulated by the surv... Blooms of the scyphozoan jellyfish <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Aurelia aurita</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are greatly regulated by the survival rate of planktonic ephyrae. The ecophysiology of ephyrae is poorly studied compared with polyps and medusae. As extremely strong starvation resistance and recovery capability of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A. aurita</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ephyrae may due to its low metabolic rate as well as starvation may reduce the swimming ability of ephyrae which may lead to the higher predation loss,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starvation on their respiration and pulsation rates were examined. In this study, ephyrae under different starvation conditions were measured by a fluorescence-based DO meter after 72 h incubation. And the pulsation rates were measured at every 10-d interval in 1-liter plastic bottle by a hand-held count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an respiration rates of newly released ephyrae were 0.24, 0.24 and 0.19 μl O</span><su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2</span></su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ephyra</span><sup><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1</span></sup><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d</span><sup><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1</span></sup><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at 15°C, 12°C and 9°C, respectively, and the rates tended to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starvation duration. Carbon weight-specific respiration rates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with starvation duration. The dry weight-specific respiration rates of newly released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A. aurita</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ephyrae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i.e.</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11.7</span><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Verdana;">-</span><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14.6 μl O</span><su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2</span></su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mg DW</span><sup><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1</span></sup><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d</span><sup><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1</span></sup><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were nearly one order of magnitude lower than the rates for planktonic larvae of other taxa (e.g., molluscs, crustaceans and fish). The maximum pulsation rate taken by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A. aurita</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ephyrae was 49.2 beats min</span><sup><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1</span></sup><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which represents the maximum swimming velocity to be 8.87 cm·min</span><sup><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1</span></sup><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The pulsation rates were not affected by temperature over the range between 9°C and 15°C. However, they were influenced by starvation duration. Starvation-derived decrease in pulsation together with associated body shrinkage may lead to lower encounter rate of prey and lower escaping ability from predators, which may lead to higher predation loss in the field.</span></sp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relia aurita ephyrae STARVATION RESPIRATION PULSATION
下载PDF
春季升温控制对海蜇横裂生殖的影响
4
作者 段妍 孙明 +1 位作者 陈福迪 王一彤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3-118,共6页
为优化海蜇育苗技术,提高海蜇苗种产量,在室内控制条件下,研究3种升温变化对海蜇螅状体横裂发生时间、重复横裂次数及累计放碟数量的影响,试验持续100 d。T1组为每日升温2℃;T2组为每日升温1℃;T3组为5~10℃每周缓慢升高1℃,10~15℃每4 ... 为优化海蜇育苗技术,提高海蜇苗种产量,在室内控制条件下,研究3种升温变化对海蜇螅状体横裂发生时间、重复横裂次数及累计放碟数量的影响,试验持续100 d。T1组为每日升温2℃;T2组为每日升温1℃;T3组为5~10℃每周缓慢升高1℃,10~15℃每4 d缓慢升高1℃,之后每2周升高2℃,并保持水温在19℃。研究结果表明,T1组释放碟状体开始时间是第8天,仅现1次放碟高峰期,高峰期水温为21℃,累计放碟数量平均为771个;T2组放碟开始时间是第13天,仅现1次放碟高峰期,高峰期水温为19~21℃,累计放碟数量平均为1117个;T3组第1次放碟时间是第53天,放碟高峰期水温为14~15℃,第1次累计放碟数量平均为1433个,第2次放碟时间是第74天,放碟高峰期水温为17℃,第2次累计放碟数量平均为1010个,第3次放碟时间是第88天,放碟高峰期水温为19℃,第3次累计放碟数量平均为496个,3次横裂生殖累计放碟数量共计2939个,显著高于其他两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升温变化对海蜇横裂生殖发生时间、螅状体横裂生殖次数及累计放碟数量均有显著影响。在海蜇育苗生产中,人为控制升温条件既可实时可控地获得海蜇苗种,又可提高海蜇苗种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 水温控制 螅状体 碟状体 横裂繁殖
下载PDF
温度、盐度对黄海北部海月水母碟状幼体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9
5
作者 付志璐 董婧 +1 位作者 孙明 赵云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21-224,共4页
试验条件下采用两因素交叉分组法初步研究了温度、盐度及其交互作用对黄海北部海月水母碟状幼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海月水母碟状幼体的影响显著,温度10~25℃时,温度越高,海月水母碟状幼体的生长速度越快。25℃为碟状幼体生长... 试验条件下采用两因素交叉分组法初步研究了温度、盐度及其交互作用对黄海北部海月水母碟状幼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海月水母碟状幼体的影响显著,温度10~25℃时,温度越高,海月水母碟状幼体的生长速度越快。25℃为碟状幼体生长的最适温度。海月水母碟状幼体生长的适宜盐度为22~31,在此范围内,不同盐度对碟状幼体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25为碟状幼体生长的最适盐度。而温度与盐度的交互作用对海月水母碟状幼体生长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月水母 碟状幼体 相对日生长率 温度 盐度
下载PDF
海蜇浮游幼体形态特征和生长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刘顶海 张继红 +5 位作者 陈四清 方建光 燕敬平 刘春胜 张明亮 高亚平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1-56,共6页
观察描述了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从碟状体发育至幼蛰的形态变化特征,首次观察到了消化腔残留通道口的愈合过程,并重新对海蜇浮游幼体各个阶段进行了划分和定义。依据苗种培育与生产实际采样,在水温20±1℃,盐度28~29,pH为7.8~8.... 观察描述了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从碟状体发育至幼蛰的形态变化特征,首次观察到了消化腔残留通道口的愈合过程,并重新对海蜇浮游幼体各个阶段进行了划分和定义。依据苗种培育与生产实际采样,在水温20±1℃,盐度28~29,pH为7.8~8.2条件下,初生碟状体(伞径2~3mm)经过20 d的培养,棒状附着器形成,发育成为幼蜇(15~20 mm)。测定分析了人工培养的初生碟状体到幼蜇的摄食量和生长规律(伞径和体重),2~20 mm的海蜇幼体伞径日生长率呈指数增长,方程为y=2.748 8e0.101 8x,体重与伞径的关系式为y=6×10-5-0.5x3.547 5,摄食量与伞径呈指数增长,方程为y=43.537x1.7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 伞径 碟状体 稚蜇 幼蜇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海蜇早期幼体发育影响的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7
作者 赵斌 张秀梅 +2 位作者 陈四清 成永旭 张岩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7-92,共6页
海蜇是经济价值很高的大型食用水母,历来是我国沿岸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本文综述了营养条件、温度、盐度、光照、溶氧、重金属、pH、氨氮对海蜇足囊繁殖与横裂生殖以及螅状体与碟状体生存的影响,对海蜇早期幼体发育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 海蜇是经济价值很高的大型食用水母,历来是我国沿岸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本文综述了营养条件、温度、盐度、光照、溶氧、重金属、pH、氨氮对海蜇足囊繁殖与横裂生殖以及螅状体与碟状体生存的影响,对海蜇早期幼体发育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概述。总结发现:环境因子对海蜇幼体发育影响的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环境突变对海蜇横裂生殖的影响以及海蜇碟状体到水母体系统发育过程的研究尚需补充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螅状体 碟状体 足囊 横裂生殖 环境因子
下载PDF
离子铵和非离子氨对海蜇螅状幼体和碟状幼体的毒性研究 被引量:28
8
作者 陈炜 雷衍之 蒋双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1997年第1期8-14,共7页
在温度(20±1)℃、盐度22~24‰条件下,对海蜇螅状幼体和碟状幼体进行了pH适应性试验和不同pH下氨氮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适合海蜇螅状幼体和碟状幼体生活的pH范围为7~9,最适pH范围为7.5~8.5。... 在温度(20±1)℃、盐度22~24‰条件下,对海蜇螅状幼体和碟状幼体进行了pH适应性试验和不同pH下氨氮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适合海蜇螅状幼体和碟状幼体生活的pH范围为7~9,最适pH范围为7.5~8.5。在此pH范围内,不仅非离子氨具有毒性,离子铵在浓度高时亦具有毒性。对于螅状幼体,非离子氨的毒性大约是离子铵的90~110倍;对于碟状幼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 螅状幼体 碟状幼体 毒性 离子铵 非离子氨
下载PDF
盐度对白色霞水母(Cyanea nozakii Kishinouye)生长和横裂生殖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董婧 孙明 王彬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56-561,共6页
白色霞水母是我国沿海主要致灾水母种类之一,利用野外调查和控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盐度对白色霞水母螅状体存活、生长和横裂生殖的影响以及盐度对白色霞水母碟状幼体存活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色霞水母螅状体生存的盐度上限为... 白色霞水母是我国沿海主要致灾水母种类之一,利用野外调查和控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盐度对白色霞水母螅状体存活、生长和横裂生殖的影响以及盐度对白色霞水母碟状幼体存活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色霞水母螅状体生存的盐度上限为35,下限为12.5,生长最适盐度范围为15—32.5。盐度30和32.5组螅状体横裂率最高,与其它各盐度组的螅状体横裂率差异极显著(P<0.01)。白色霞水母碟状幼体生存的盐度上限为35,下限为15,生长最适盐度范围为20—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霞水母 螅状体 碟状幼体 盐度 生长 横裂生殖
下载PDF
温度、投饵频次对海蜇碟状体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吴颖 李圣法 程家骅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95-400,共6页
实验室条件下,就温度和投饵频次对海蜇碟状体生长过程(伞径生长及活动灵敏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温度设置为17、21、25℃,投饵频次设置为0.5、1、2、3、4次/d,进行交叉实验。结果表明,温度、投饵频次对碟状体伞径生长的影响均十分显著... 实验室条件下,就温度和投饵频次对海蜇碟状体生长过程(伞径生长及活动灵敏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温度设置为17、21、25℃,投饵频次设置为0.5、1、2、3、4次/d,进行交叉实验。结果表明,温度、投饵频次对碟状体伞径生长的影响均十分显著,且二者的交互作用明显。温度、投饵频次与海蜇碟状体生长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各温度下当饵料频次达到一定程度时,投饵频次的增加未对碟状体的平均日生长率产生差异,17℃时每天投饵1次,21℃、25℃时每天投饵2次即能满足碟状体正常生长发育的需求。温度、投饵频次对碟状体的收缩率影响均十分显著,二者的交互作用也很明显。温度与碟状体的收缩率之间成正相关关系,17~21℃时Q10值为2.74,21-25℃时Q10值为1.53,随温度的升高其灵敏度降低。综合本实验条件下的观察结果发现:饵料丰富(即投饵频次相对较高)时,高温(21-25℃)有利于碟状体的生长;饵料不足(即投饵频次相对较低)时,低温(17℃)也有利于碟状体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 碟状体 温度 投饵频次 平均日生长率 伞径 收缩率
下载PDF
海蜇螅状幼体和碟状幼体窒息点和耗氧量的初步测定 被引量:14
11
作者 陈炜 蒋双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4-16,共3页
在温度20±1℃和盐度22─24‰条件下,对海蜇螅状幼体和碟状幼体进行了窒息点和耗氧量的初步测定。结果表明:螅状幼体的窒息点低于0.10mg·L,直径3.4─10.2mm碟状幼体的窒息点为0.17─0.20m... 在温度20±1℃和盐度22─24‰条件下,对海蜇螅状幼体和碟状幼体进行了窒息点和耗氧量的初步测定。结果表明:螅状幼体的窒息点低于0.10mg·L,直径3.4─10.2mm碟状幼体的窒息点为0.17─0.20mg·L。螅状幼体的个体耗氧量为2.93μg·d,耗氧率为2.66mg·g·h(干重):直径3.4、4.6和10.2mm碟状幼体的个体耗氧量分别为4.77、25.41和79.45μg·d,耗氧率分别为4.97、2.46和1.12mg·g·h(干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 螅状幼体 碟状幼体 窒息点 耗氧量
下载PDF
海蜇摄食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玉龙 高祥刚 +5 位作者 鲍相渤 付杰 李轶平 苏浩 孙明 李云峰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99-904,共6页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是食用价值与经济价值较高的一种大型食用水母,兼有药用功效,为“海产八珍”之一,在分类学上属刺胞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海蜇属。海蜇主要分布于我国沿海近岸浅海海域,此外在日本西部、朝鲜半...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是食用价值与经济价值较高的一种大型食用水母,兼有药用功效,为“海产八珍”之一,在分类学上属刺胞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海蜇属。海蜇主要分布于我国沿海近岸浅海海域,此外在日本西部、朝鲜半岛西部和俄罗斯远东近海也有少量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 螅状体 碟状体 水母体 摄食习性 摄食方式
下载PDF
海月水母(Aurelia sp.1)对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摄食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郑珊 孙晓霞 孙松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45-450,共6页
采用饵料浓度差减法,在实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细胞密度的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对海月水母水螅体、碟状体和水母体摄食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类和密度的微藻细胞密度对水螅体、碟状体和水母体的摄食有显著影响。在实验的藻细胞密... 采用饵料浓度差减法,在实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细胞密度的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对海月水母水螅体、碟状体和水母体摄食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类和密度的微藻细胞密度对水螅体、碟状体和水母体的摄食有显著影响。在实验的藻细胞密度范围内,随藻细胞密度的增加,水螅体和碟状体对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的摄食率一直升高。水螅体对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的最大摄食率均发生在藻细胞密度最高处,分别为4623cells/(ind.h)和4118cells/(ind.h)。碟状体对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的最大摄食率也是发生在藻细胞密度最高处,分别为174671cells/(ind.h)和47218cells/(ind.h)。清滤率随着藻细胞密度增加而降低。在相似细胞密度下,碟状体对中肋骨条藻的摄食率高于东海原甲藻。水螅体和碟状体对同种藻的摄食情况不同,在相似藻细胞密度下,碟状体的摄食率比水螅体高。经过藻类饵料适应处理的水螅体对藻类的摄食率会有显著增加,约为未经饵料适应处理的10倍。水母体对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未发生摄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月水母 水螅体 碟状体 水母体 摄食 微藻
下载PDF
温度、盐度对海月水母碟状体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14
作者 段妍 孙明 +3 位作者 李楠 徐湘 王爱勇 董婧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6356-6367,共12页
海月水母为我国近海主要大型灾害水母种类之一,当自然环境适宜其生长与繁殖时,易出现暴发性的增殖现象,严重破坏了我国近岸海洋生态系统的稳点与平衡。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温度(2.5、5、7.5、10、15、20、25、27.5、30℃)和盐度(1... 海月水母为我国近海主要大型灾害水母种类之一,当自然环境适宜其生长与繁殖时,易出现暴发性的增殖现象,严重破坏了我国近岸海洋生态系统的稳点与平衡。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温度(2.5、5、7.5、10、15、20、25、27.5、30℃)和盐度(15、20、25、30、35、40)对海月水母碟状体存活与生长的影响,实验共进行30d。结果显示,在实验设置的温盐范围内,温度、盐度均显著影响碟状体的存活与生长。在盐度15—35条件下,海月水母碟状体可以在温度2.5—25℃存活,在15—25℃范围内可正常生长;在温度20—25℃和盐度20—30条件下适宜海月水母碟状体生长,其中温度20℃和盐度25条件下海月水母碟状体特定生长率达到最大。与盐度相比,温度对碟状体的影响较大,在盐度15—35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碟状体的伞径逐渐增大,其碟状体形态向水母体形态的转变速度加快。在达到临界点25℃时,若继续升高温度,碟状体的生存率与生长率显著下降。温度与盐度对海月水母碟状体的生存与生长具有明显的交互效应,碟状体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在较低温度条件下提高了对较高盐度的适应性。研究表明,温度、盐度的变化显著影响碟状体的生长与存活,直接导致碟状体种群数量变动,进而影响成熟水母体种群数量。结论为进一步探索大型水母暴发的生态环境机理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月水母 碟状体 温度 盐度 存活率 特定生长率
下载PDF
饥饿和水温对海月水母碟状幼体游泳能力的影响
15
作者 付志璐 上真一 皮玲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263-266,共4页
【目的】研究饥饿持续时间和水温对海月水母Aurelia aurita碟状幼体游泳能力的影响,探讨游泳能力对碟状幼体种群生存和生长的影响。【方法】将刚刚释放的海月水母碟状幼体分别置于9℃,12℃和15℃下,每个温度下放置20只,并使其保持饥饿... 【目的】研究饥饿持续时间和水温对海月水母Aurelia aurita碟状幼体游泳能力的影响,探讨游泳能力对碟状幼体种群生存和生长的影响。【方法】将刚刚释放的海月水母碟状幼体分别置于9℃,12℃和15℃下,每个温度下放置20只,并使其保持饥饿。每隔10d测量1次碟状幼体的拍动速度。【结果】碟状幼体的最大平均拍动速度为49.3次·min^-1。在长达50d的饥饿时间内,饥饿持续时间对碟状幼体拍动速度的影响极显著(P〈0.01),而温度及饥饿持续时间交互作用对拍动速度的影响不显著(P〉0.05)。在饥饿10-20d后,碟状幼体的拍动速度显著加快,然而当饥饿时间进一步延长时,拍动速度也随之下降。【结论】海月水母碟状幼体的最大游泳速度为8.9cm·min^-1。碟状幼体主要食物为藤壶Barnacle幼体、轮虫Rotifers及水螅水母Rathkea octopunctata等游泳速度缓慢的浮游动物。碟状幼体的拍动速度在饥饿30d后开始显著下降,因此严重饥饿的碟状幼体可能更容易被天敌捕食,从而造成自然水域中碟状幼体更高的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月水母 碟状幼体 饥饿 水温 拍动速度
下载PDF
生活史不同阶段的海月水母(Aurelia sp.1)与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的相互捕食关系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宗飞 刘春胜 +4 位作者 庄志猛 邹安革 陈四清 燕敬平 刘长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39-544,共6页
采用交叉实验和水母体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生活史阶段的海月水母及海蜇之间的相互捕食关系。海月水母螅状体(口柄直径约为1mm)能够捕食海蜇碟状体及伞径≤8mm的海蜇幼体;海月水母的碟状体只能够捕食海蛰碟状体;伞径100mm的海月水母体... 采用交叉实验和水母体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生活史阶段的海月水母及海蜇之间的相互捕食关系。海月水母螅状体(口柄直径约为1mm)能够捕食海蜇碟状体及伞径≤8mm的海蜇幼体;海月水母的碟状体只能够捕食海蛰碟状体;伞径100mm的海月水母体能够捕食海蜇碟状体及伞径≤30mm的海蛰幼体。在海蜇对海月水母的捕食实验中发现,伞径≥10mm的海蜇幼体对海月水母的碟状体有捕食行为。通过对两种水母相互捕食关系的研究,笔者认为海月水母捕食海蜇的能力明显强于海蜇捕食海月水母的能力。这或许有助于解释近年来海月水母不断暴发而海蜇资源日渐减少的现象,有助于改进海蜇人工增殖放流措施,提高放流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月水母 海蜇 螅状体 碟状体 水母体
下载PDF
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对海月水母(Aurelia coerulea)的摄食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冬辰 张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30-1437,共8页
传统研究结果表明水母的捕食者很少,认为它是海洋食物网的死胡同,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水母存在于很多生物的胃中。为研究生态系统中水母的上层营养级状况以及水母种群动态变化的捕食性影响机制,以黑鲷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实验,研究... 传统研究结果表明水母的捕食者很少,认为它是海洋食物网的死胡同,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水母存在于很多生物的胃中。为研究生态系统中水母的上层营养级状况以及水母种群动态变化的捕食性影响机制,以黑鲷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黑鲷对海月水母不同发育期的摄食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黑鲷对海月水母各发育期的摄食情况不尽相同,黑鲷无法直接摄食附着在波纹板上的水螅体;黑鲷对碟状体的摄食是吞食性的,15℃条件下黑鲷对碟状体的摄食率最大可达到(15.487±1.150)ind./(g·d);黑鲷对小水母体的摄食是吞食性的,对较大水母体的摄食是蚕食性的,这种摄食能力受自身体长大小和水母伞径大小的双重影响,随着体长的增加,黑鲷能摄食更大伞径的海月水母;黑鲷对给定伞径海月水母的摄食能力存在阈值,增大水母密度,不会导致黑鲷摄食量的增加;高密度下黑鲷更倾向于摄食水母体口腕部分。研究结果为理解海月水母碟状体的高死亡率提供了可能性新认知,为理解胶质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消亡提供了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螅体 碟状体 幼水母体 摄食
下载PDF
海洋酸化和铜离子胁迫对海月水母碟状幼体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雷 彭赛君 董志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34-1644,共11页
海洋酸化和重金属污染作为全球性海洋环境问题,均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生态系统的健康。海月水母是近岸海域常见的胶质性浮游动物,其生长发育和种群数量易受到海洋环境变化的影响。研究海月水母碟状幼体对海洋酸化(pH 8.1和pH 7.6)和Cu^... 海洋酸化和重金属污染作为全球性海洋环境问题,均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生态系统的健康。海月水母是近岸海域常见的胶质性浮游动物,其生长发育和种群数量易受到海洋环境变化的影响。研究海月水母碟状幼体对海洋酸化(pH 8.1和pH 7.6)和Cu^(2+)(0、10μg/L和25μg/L)胁迫的生理响应,从氧化应激酶和酸碱平衡相关酶活性、呼吸、运动和生长等方面探究海洋酸化和铜污染对海月水母碟状幼体的综合影响。研究发现,经过16 d的暴露期后Cu^(2+)对海月水母碟状幼体产生较强的毒性效应,抑制Ca^(2+)-ATP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造成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呼吸代谢速率异常升高、收缩频率降低、生长速度减慢。正常pH,25μg/L铜暴露处理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呼吸率最高,收缩频率和伞部直径最小。随着铜暴露浓度的增加,海洋酸化可以缓解Cu^(2+)对海月水母呼吸率和生长的影响,但对Ca^(2+)-ATP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具有协同抑制作用。确定了海洋酸化和Cu^(2+)对海月水母的不同生理影响,这种差异影响可能会导致未来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月水母 碟状幼体 海洋酸化 铜离子 生理响应
下载PDF
咖啡金黄水母的人工培育及生活史观察 被引量:5
19
作者 杨翠华 王玮 +2 位作者 王文章 王云忠 齐继光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708-712,共5页
以日本白令海引进的咖啡金黄水母为亲本,通过人工繁殖的方法获得受精卵。在实验室培育条件下,对浮浪幼虫、螅状体、碟状体和水母幼体等多次变态发育过程进行了系统观察,描述了各发育阶段形态变化,首次报告了咖啡金黄水母的生活史。咖啡... 以日本白令海引进的咖啡金黄水母为亲本,通过人工繁殖的方法获得受精卵。在实验室培育条件下,对浮浪幼虫、螅状体、碟状体和水母幼体等多次变态发育过程进行了系统观察,描述了各发育阶段形态变化,首次报告了咖啡金黄水母的生活史。咖啡金黄水母为体外受精,卵为沉性,受精后6h内发育为浮浪幼虫,浮浪幼虫有明显的趋光性,在54h内变态附着为4触手螅状体。螅状体能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无性繁殖,于20℃横裂生殖,每个螅状体每次横裂产生8~21个碟状体,碟状体的数量和质量与横裂前螅状体的状态有关。合适的水流和充足的食物保证了碟状体在60d内变态为伞径10cm的育成体。人工条件下,螅状体可长期保存,水母体能饲养8~10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金黄水母 螅状体 横裂 碟状体 生活史
下载PDF
秦皇岛海域春季海月水母碟状幼体空间分布 及其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
20
作者 薛力园 刘志亮 +3 位作者 宋伟 安颖 袁晓博 陈晓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40-1248,共9页
基于2020年春季秦皇岛海域水母幼体和海洋环境调查数据,分析该海域春季海月水母(Aurelia sp.)幼体丰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了海月水母幼体空间分布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水母幼体样品利用标准的浅水Ⅱ型浮游生物网(网口内径31.6 ... 基于2020年春季秦皇岛海域水母幼体和海洋环境调查数据,分析该海域春季海月水母(Aurelia sp.)幼体丰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了海月水母幼体空间分布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水母幼体样品利用标准的浅水Ⅱ型浮游生物网(网口内径31.6 cm,网衣孔径160μm)采用全水柱拖网方式进行采集。调查结果显示,4月秦皇岛海域水体温度范围在9.8—12.2℃之间,近岸水体温度高,离岸水体逐渐降低。盐度范围在31.49—32.03之间,受河流冲淡水的影响,汤河口和新开河口水体盐度较低。溶解氧质量浓度范围在7.70—9.56 mg·L^(−1)之间,在新开河口较低,高值区分布在石河口、莲花岛和金山嘴外侧海域。水体pH范围在8.01—8.32之间,在汤河口和新开河口水域较低。4月海月水母主要以碟状体形式存在,伞径范围在1—10 mm之间。海月水母碟状幼体丰度分布中心位于金梦海湾内莲花岛水域。该水域海月水母碟状幼体丰度最高(94 ind·m^(−3)),伞径较小,在1—1.5 mm之间。金梦海湾以外水域,海月水母碟状幼体伞径逐渐增大,丰度较少。4月莲花岛水域温暖、富氧和低盐的水体环境为海月水母碟状幼体的大量聚集提供了有利条件。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海月水母碟状幼体丰度与海水盐度呈极显著负相关性(P<0.01),与温度和溶解氧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海月水母碟状幼体伞径与海水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性(P<0.01)。综上,该海域海月水母为本地生长型,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该海域海月水母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关键驱动因子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月水母 碟状幼体 丰度 伞径 空间分布 环境因子 秦皇岛海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