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脑胶质瘤组织中ERCC1、ARL2表达水平与患者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
1
作者 陈恒三 郭超 +7 位作者 王虎 魏祎 金明 于向阳 黄铭 周东春 尚银武 路安庆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25年第2期45-49,共5页
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瘤(BG)组织中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ADP核糖基化样因子2(ARL2)表达水平与患者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2年8月期间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22例BG患者,将手术过程中取得的BG肿瘤组织... 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瘤(BG)组织中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ADP核糖基化样因子2(ARL2)表达水平与患者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2年8月期间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22例BG患者,将手术过程中取得的BG肿瘤组织标本纳入BG组(n=122),将同期因颅脑外伤而获取的正常脑组织标本纳入对照组(n=60)。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ERCC1、ARL2在脑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通过χ2检验分析ERCC1、ARL2表达与BG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BG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BG组ERCC1、ARL2的阳性表达率为69.67%、66.39%,高于对照组的28.33%、25.00%(P<0.05)。低分化BG患者的ERCC1阳性表达率、ARL2阳性表达率高于中/高分化患者(P<0.05)。122例BG患者出院后连续随访2年,59例存活,总生存率为48.36%(59/122)。中/高分化、ERCC1阴性、ARL2阴性患者的2年总生存率分别高于低分化、ERCC1阳性、ARL2阳性患者(P均<0.05)。低分化(HR=2.368,95%CI:1.442~3.888)、ERCC1阳性(HR=2.824,95%CI:1.634~4.879)、ARL2阳性(HR=3.370,95%CI:1.902~5.973)是BG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ERCC1、ARL2在BG患者脑组织中呈高表达,分化程度越低其表达水平越高,且ERCC1、ARL2与患者术后生存期有一定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脑胶质瘤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ADP核糖基化样因子2 预后
下载PDF
Emodin regulating 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ation group 1 through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signaling 被引量:3
2
作者 Gang Chen Hong Qiu +3 位作者 Shan-Dong Ke Shao-Ming Hu Shi-Ying Yu Sheng-Quan Zou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3年第16期2481-2491,共11页
AIM: To investigate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reversal effect of emodin on platinum resistance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ETHODS: After the addition of 10 μmol/L emodin to HepG2/oxaliplatin (OXA) cel... AIM: To investigate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reversal effect of emodin on platinum resistance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ETHODS: After the addition of 10 μmol/L emodin to HepG2/oxaliplatin (OXA) cells, the inhibition rate (IR), 50%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C 50 ) and reversal index (IC 50 in experimental group/IC 50 in control group) were calculated. For HepG2, HepG2/OXA, HepG2/OXA/T, each cell line was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OXA group, OXA +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7 (FGF7) group and OXA + emodin group, and the final concentrations of FGF7, emodin and OXA in each group were 5 ng/mL, 10 μg/mL and 10 μmol/L, respectively. Single-cell gel electrophoresis was conducted to detect DNA damage, and the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FGFR2), phosphorylated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1/2 (p-ERK1/2) and 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gene 1 (ERCC1) protein expression levels in each group were examined by Western blotting.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IC50 of 120.78 μmol/L in HepG2/OXA cells, the IC 50 decreased to 39.65 μmol/L after treatment with 10 μmol/L emodin; thus, the reversal index was 3.05.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tail length and Olive tail length in the OXA group, OXA + FGF7 group and OXA + emodi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The tail length and Olive tail length were lower in the OXA + FGF7 group than in the OXA group, and this difference was als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mpared with the OXA + FGF7 group, the tail extent, the Olive tail moment and the percentage of tail DNA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OXA + emodin group, and thes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In comparison with its parental cell line HepG2, the HepG2/OXA cells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FGFR2, p-ERK1/2 and ERCC1 expression levels, whereas the expression of all three molecules was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in HepG2/ OXA/T cells, in which FGFR2 was silenced by FGFR2 shRNA. In the examined HepG2 cells, the FGFR2, p-ERK1/2 and ERCC1 expression levels demonstrated increasing trends in the OXA group and OXA + FGF7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OXA group and OXA + FGF7 group, the FGFR2, p-ERK1/2, and ERCC1 expression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OXA + emodin group, and thes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the HepG2/OXA/T cell line that was transfected with FGFR2 shRNA, the FGFR2, p-ERK1/2 and ERCC1 expression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bu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se expression levels among the OXA, OXA + FGF7 and OXA + emodin groups. CONCLUSION: Emodin markedly reversed OXA resistance by enhancing OXA DNA damage in HepG2/OXA cells, and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was related to the inhibitory effect on ERCC1 expression being mediated by the FGFR2/ERK1/2 signaling pathw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EMODIN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ation group 1 Platinum resistance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下载PDF
ERCC1、K-ras、TP-73在替雷利珠单抗联合TP化疗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2
3
作者 王亚飞 张振军 +1 位作者 宋长亮 杨琼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4年第3期496-501,共6页
目的研究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Kirsten-Rous肉瘤病毒蛋白(K-ras)、肿瘤蛋白P73(TP73)在替雷利珠单抗结合紫杉醇+顺铂(TP)化疗方案治疗NSCLC中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6例NSCLC肺癌... 目的研究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Kirsten-Rous肉瘤病毒蛋白(K-ras)、肿瘤蛋白P73(TP73)在替雷利珠单抗结合紫杉醇+顺铂(TP)化疗方案治疗NSCLC中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6例NSCLC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以TP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增加替雷利珠单抗治疗。评估组间临床疗效、肿瘤标记蛋白、免疫指标、生存周期、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为69.84%(44/63)高于对照组患者为52.38%(33/63),观察组疾病控制率为82.54%(52/63),高于对照组患者为66.67%(42/63)(P<0.05)。化疗1周期、化疗3周期、化疗6周期时,观察组ERCC1、K-ras、TP-7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免疫功能补体C3、补体C4、CD40细胞低于对照组,NK细胞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TTP、PFS、总生存期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05%(12/63),对照组为12.70%(8/6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雷利珠单抗联合TP化疗方案治疗肺癌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延长患者生存周期,治疗安全性较好,且ERCC1、K-ras、TP-73水平变化可反映替雷利珠单抗联合TP化疗方案在肺癌治疗中的效果,在综合疗效评估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雷利珠单抗 紫杉醇 顺铂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基因Kirsten-Rous肉瘤病毒蛋白 肿瘤蛋白P73 非小细胞肺癌
下载PDF
吸烟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RCC1和RRM1表达的影响及与预后的相关性
4
作者 宋开放 刘谷一 孙江涛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3期2347-2350,共4页
目的探讨吸烟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和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RRM1)表达的影响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31例ⅢB期、Ⅳ期的NSCLC患者。依据有无吸... 目的探讨吸烟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和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RRM1)表达的影响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31例ⅢB期、Ⅳ期的NSCLC患者。依据有无吸烟史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非吸烟组64例,吸烟组67例,检测各组ERCC1和RRM1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患者临床资料的相关性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吸烟组ERCC1高表达患者占比多于非吸烟组(P<0.05);两组ERCC1和RRM1的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无关(P>0.05);吸烟指数≥400的患者ERCC1表达较高(P=0.018);两组ERCC1和RRM1低表达的患者化疗有效率均高于高表达患者(χ^(2)=6.194,P=0.013;χ^(2)=5.012,P=0.025);与吸烟组比较,非吸烟组化疗有效率高(P=0.045),1 a复发率低(P=0.001),无进展生存期(P=0.008)和总生存期长(P=0.005)。结论吸烟影响ERCC1的表达,且吸烟指数越高的患者ERCC1表达越高;而RRM1的表达与吸烟无关。吸烟患者化疗有效率、1 a复发率低于非吸烟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及生存期均短于非吸烟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 吸烟 预后
下载PDF
ERCC1 mRNA和X线修复交叉互补组1基因多态性联合检测在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放化疗中的应用价值
5
作者 吴梦馨 张丽娜 +1 位作者 何敏 谭金龙 《中国医刊》 CAS 2024年第1期86-89,共4页
目的 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RCC1)m RNA和X线修复交叉互补组1(XRCC1)基因多态性联合检测在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放化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江西省上饶市人民医院接受放化疗的41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 目的 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RCC1)m RNA和X线修复交叉互补组1(XRCC1)基因多态性联合检测在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放化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江西省上饶市人民医院接受放化疗的41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采用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外周血中ERCC1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检测XRCC1基因型(Arg194Trp、Arg280His、Arg399Gln),探讨ERCC1 mRNA和XRCC1多态性与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放化疗效果、肿瘤复发及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关系,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ADR的影响因素。结果 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患者的ERCC1 mRNA及XRCC1多态性与疾病稳定和疾病进展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复发患者的ERCC1 mRNA及XRCC1多态性与非复发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R患者XRCC1 Arg194Trp位点携带AG基因型、ERCC1 mRNA高表达的频率均高于非ADR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XRCC1 Arg194Trp AG基因型(OR=1.876)、ERCC1mRNA高表达(OR=1.109)是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放化疗期间发生ADR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与单一检测相比,ERCC1 mRNA和XRCC1多态性联合检测预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放化疗期间ADR的价值更高,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 X线修复交叉互补组1基因多态性 联合检测 局部晚期鼻咽癌 放化疗
下载PDF
上皮性卵巢癌中ERCC1及转录因子Nanog蛋白的表达水平及意义
6
作者 刘慧玲 陈迎秀 +1 位作者 李靖 李大众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4年第8期32-37,共6页
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中核昔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RCC1)及转录因子Nanog蛋白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连云港市肿瘤医院妇科行卵巢手术切除的组织标本,其中上皮性卵巢癌组织标本101例(上皮性卵巢癌组),良... 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中核昔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RCC1)及转录因子Nanog蛋白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连云港市肿瘤医院妇科行卵巢手术切除的组织标本,其中上皮性卵巢癌组织标本101例(上皮性卵巢癌组),良性卵巢肿瘤组织标本80例(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检测ERCC1及Nanog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分别用0mg/L、1mg/L、2mg/L、4mg/L不同浓度的顺铂处理人卵巢癌OVCAR-3细胞24h,以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ERCC1、Nanog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比较两组间ERCC1及Nanog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上皮性卵巢癌组ERCC1、Nanog蛋白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9.960、39.941,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上皮性卵巢癌组中ERCC1与Nanog蛋白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463,P<0.01);对照组中ERCC1与Nanog蛋白表达水平无相关性(r=0.125,P>0.05)。在上皮性卵巢癌临床病理指标中,FIGO分期为Ⅲ+Ⅳ期的ERCC1、Nanog蛋白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Ⅰ+Ⅱ期(χ^(2)值分别为9.578、9.756),淋巴结转移阳性的ERCC1、Nanog蛋白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χ^(2)值分别为3.018、2.389),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mg/L、2mg/L、4mg/L浓度顺铂处理的ERCC1和Nanog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0mg/L浓度顺铂处理的相对表达量,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8.564、6.571,P<0.05);在ERCC1、Nanog蛋白相对表达量中,顺铂处理浓度1mg/L与0mg/L相比(t值分别为17.236、5.381)、顺铂处理浓度2mg/L与0mg/L相比(t值分别为5.621、6.380)、顺铂处理浓度4mg/L与0mg/L相比(t值分别为12.813、6.8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顺铂浓度的增加,ERCC1、Nanog蛋白相对表达量逐渐升高。结论ERCC1及Nanog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中呈现出高表达,可能与该病的发病机理和病情发展具有相关性。顺铂可诱导卵巢癌细胞ERCC1及Nanog蛋白高表达,可能为化疗耐药的潜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性卵巢癌 核昔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 Nanog蛋白 耐药性
下载PDF
Impact of SNP-SNP interactions of DNA repair gene ERCC5 and metabolic gene GSTP1 on gastric cancer/atrophic gastritis risk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被引量:5
7
作者 Liang Sang Zhi Lv +2 位作者 Li-Ping Sun Qian Xu Yuan Yua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8年第5期602-612,共11页
AIM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actions of the DNA repair gene 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group 5(ERCC5) and the metabolic gene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pi 1(GSTP1) and their effects on atrophic gastritis(AG) an... AIM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actions of the DNA repair gene 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group 5(ERCC5) and the metabolic gene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pi 1(GSTP1) and their effects on atrophic gastritis(AG) and gastric cancer(GC) risk.METHODS Seven ERCC5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rs1047768, rs2094258, rs2228959, rs4150291, rs4150383, rs751402, and rs873601) and GSTP1 SNP rs1695 were detected using the Sequenom MassA RRAY platform in 450 GC patients, 634 AG cases, and 621 healthy control subjects in a Chinese population.RESULTS Two pairwise combinations(ERCC5 rs2094258 and rs873601 with GSTP1 rs1695) influenced AG risk(P_(interaction) = 0.008 and 0.043, respectively), and the ERCC5 rs2094258-GSTP1 rs1695 SNP pair demonstrated an antagonistic effect, while ERCC5 rs873601-GSTP1 rs1695 showed a synergistic effect on AG risk OR = 0.51 and 1.79, respectively). No pairwise combinations were observed in relation to GC risk. There were no cumulative effects among the pairwise interactions(ERCC5 rs2094258 and rs873601 with GSTP1 rs1695) on AG susceptibility(P_(trend) > 0.05). When the modification effect of 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 infection was evaluated, the cumulative effect of one of the aforementioned pairwise interactions(ERCC5 rs873601-GSTP1 rs1695) wa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AG risk in the case of negative H. pylori status(P_(trend)= 0.043).CONCLUSION There is a multifarious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DNA repair gene ERCC5 SNPs(rs2094258 and rs873601) and the metabolic gene GSTP1 rs1695, which may form the basis for various inter-individual susceptibilities to A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group 5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pi 1 ATROPHIC GASTRITIS Gastric cancer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下载PDF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ERCC-1、Metallothionein、p53表达与铂类耐药性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黄培钰 梁小曼 +3 位作者 林素瑕 罗荣臻 侯景辉 张力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845-850,共6页
背景与目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含顺铂方案化疗敏感性分子预测指标尚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分析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石蜡包埋组织中错配切除修复蛋白(excisionrepaircrosscomplement-1,ERCC-1)、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p53蛋白与顺... 背景与目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含顺铂方案化疗敏感性分子预测指标尚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分析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石蜡包埋组织中错配切除修复蛋白(excisionrepaircrosscomplement-1,ERCC-1)、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p53蛋白与顺铂化疗敏感性的关系,并观察这些指标与病人生存的关系。方法收集1994年1月-2001年12月在本院经病理组织学诊断的用含铂方案(Gemzar+DDP或NVB+DDP)化疗的初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病理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RCC-1、MT、p53的表达,并将病人的疗效和生存资料与上述指标的表达进行比较。样本率的比较用χ2检验,用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本组51例标本中,ERCC-1阳性率为42.8%,MT阳性率为57.5%,p53阳性率为37.8%。化疗有效率在ERCC-1、MT、p53阴性组和阳性组分别为33.3%、35.3%、21.4%和16.7%、27.3%、35.3%(即分别为1.99倍,1.29倍,0.61倍),但均未达统计学差异(P>0.05),ERCC-1,MT均阴性组有效率为37.5%,均阳性组有效率为14.3%,前者为后者的2.6倍,但未达统计学差异(P>0.05)。平均生存期ERCC-1、MT、p53蛋白阴性组和阳性组分别为621.03天/523.14天,556天/479天,599.64天/416.60天。Kaplan-meier分析显示三者过度表达均提示预后不良,但Cox回归分析显示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性肺癌 ercc-1 MT p53 顺铂 耐药 预后
下载PDF
ERCC1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顺铂化疗敏感性的关系 被引量:11
9
作者 曹轶林 邱小芬 +3 位作者 刘陶文 徐李容 屈元姣 陈熙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2-295,共4页
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1,ERCC1)在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顺铂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广西南溪山医院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确诊的82例中晚... 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1,ERCC1)在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顺铂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广西南溪山医院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确诊的82例中晚期NPC患者,接受顺铂+5-FU的基础化疗加放疗,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NPC癌组织中ERCC1蛋白的表达及其中的34例患者癌旁上皮组织(对照组)中ERCC1蛋白的表达。结果:NPC癌旁上皮组织中ERCC1的阳性率为88.2%,显著高于NPC癌组织中ERCC1的阳性率63.4%(P<0.05)。ERCC1表达与NPC患者年龄有关(P<0.05),而与性别、T分期、N分期、M分期无关(P>0.05)。ERCC1蛋白表达阳性的NPC患者化疗有效率为36.5%,ERCC1阴性患者化疗有效率为63.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CC1在中晚期NPC癌组织中低表达,ERCC1表达与顺铂+5-FU方案的疗效呈负相关,检测ERCC1表达有助于预测NPC患者对顺铂化疗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 顺铂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下载PDF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对ERCC1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傅建民 周颉 +1 位作者 谢建生 李辉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03-605,共3页
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家族成员ERCC1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和新辅助化疗对它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RT-PCR检测40例常规手术切除的乳腺癌标本和14例术前曾接受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标本中ERCC1基因的表达。结果乳腺癌中ERCC1基... 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家族成员ERCC1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和新辅助化疗对它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RT-PCR检测40例常规手术切除的乳腺癌标本和14例术前曾接受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标本中ERCC1基因的表达。结果乳腺癌中ERCC1基因阳性表达率为35.0%,其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病理分型、组织学分级、ER、PR和HER-2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新辅助化疗组ERCC1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无化疗组(P<0.05)。结论ERCC1基因的表达不影响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新辅助化疗可以上调ERCC1基因的表达水平,在临床后续化疗中应予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新辅助化疗 核苷酸切除修复 ercc1基因
下载PDF
ERCC1蛋白表达与局部晚期鼻咽癌同步放化疗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3
11
作者 梁嵘 李永强 +5 位作者 胡晓桦 刘志辉 廖小莉 林燕 原春玲 廖思娜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240-243,共4页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ERCC1)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局部晚期鼻咽癌同步放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经鼻咽部肿物活检确诊均为非分化型非角化性鼻咽癌患者76例,给予顺铂单药同步放...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ERCC1)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局部晚期鼻咽癌同步放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经鼻咽部肿物活检确诊均为非分化型非角化性鼻咽癌患者76例,给予顺铂单药同步放化疗。化疗方案具体为顺铂80mg/m2,静脉滴注,于放疗第1、22、43天进行;放疗采用常规分割照射,5次/周,鼻咽平均剂量74Gy(70~78Gy),同步放化疗结束后评价其近期疗效并随访远期生存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鼻咽癌组织中ERCC1蛋白表达,分析其表达与同步放化疗近期疗效及远期生存率的关系。结果76例鼻咽癌组织中ERCC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42.1%(32/76)。 ERCC1蛋白表达与鼻咽癌的T分期、临床分期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及N分期无关(P>0.05)。 ERCC1蛋白阳性表达者的有效率(RR)为75.0%(24/32),ERCC1阴性表达者的RR为97.7%(43/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8)。获得随访的72例患者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1.0%、83.3%、79.0%。 ERCC1阴性表达者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2.4%、87.8%、80.5%, ERCC1阳性表达者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7.9%、77.4%、77.4%,两者的中位生存期( 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ERCC1阳性表达者中不同分级的中位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ERCC1蛋白的表达可能是预测局部晚期鼻咽癌同步放化疗近期疗效及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DNA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同步放化疗 近期疗效 总生存期 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gene 1( ercc1)
下载PDF
大肠癌中医证型与ERCC1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崔同建 陈义乾 +3 位作者 戴永美 蒋云林 陈峥 张桂枫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28-632,共5页
目的探讨大肠癌中医证型与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1,ERCC1)C8092A和C19007T两个位点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99例大肠癌患者经中医辨证分为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脾肾阳虚及肝肾阴虚4个证型... 目的探讨大肠癌中医证型与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1,ERCC1)C8092A和C19007T两个位点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99例大肠癌患者经中医辨证分为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脾肾阳虚及肝肾阴虚4个证型。应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法检测患者外周静脉血ERCC1C8092A和C19007T两个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大肠癌各证型的分布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ERCC1C8092A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各证型间的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C1C19007T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各证型间的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湿热蕴结型与气滞血瘀型、脾肾阳虚型与肝肾阴虚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蕴结型与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滞血瘀型与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CC1C19007T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大肠癌中医证型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中医证型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食管癌组织中ERCC1和GSTP1表达量与铂类化疗药物敏感性及凋亡、增殖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 被引量:9
13
作者 丁晓权 毕鑑红 +4 位作者 马志刚 蒋占鑫 席俊峰 刘鹏 张志斌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809-812,共4页
目的:研究食管癌组织中ERCC1和GSTP1表达量与铂类化疗药物敏感性及凋亡、增殖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PF方案化疗的晚期食管癌患者,化疗前收集食管癌组织并根据化疗后的效果分为化疗敏感组和化疗耐药组,检测食管癌组织... 目的:研究食管癌组织中ERCC1和GSTP1表达量与铂类化疗药物敏感性及凋亡、增殖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PF方案化疗的晚期食管癌患者,化疗前收集食管癌组织并根据化疗后的效果分为化疗敏感组和化疗耐药组,检测食管癌组织中ERCC1、GSTP1以及凋亡基因、增殖基因的表达量。结果:化疗敏感组食管癌组织中ERCC1、GSTP1的蛋白含量以及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显著低于化疗耐药组,MBP1、DEC1、PTEN的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化疗耐药组,PLCE1、CyclinD1、PAR2的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化疗耐药组;ERCC1、GSTP1阳性表达食管癌组织中MBP1、DEC1、PTEN的蛋白含量显著低于ERCC1、GSTP1阴性表达食管癌组织,PLCE1、CyclinD1、PAR2的蛋白含量显著高于ERCC1、GSTP1阴性表达食管癌组织。结论:食管癌组织中高表达的ERCC1和GSTP1能够降低癌细胞对铂类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在铂类药物化疗过程中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凋亡 增殖
下载PDF
ERCC1、RRM1表达对肺癌患者术后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化疗生存趋势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梁伟军 胡成平 +2 位作者 顾其华 宋敏 罗万俊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403-407,共5页
背景与目的肺癌化疗疗效与肿瘤的基因表达有关,本研究拟探讨ERCC1、RRM1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P)辅助化疗预后的关系。方法随访57例临床Ⅱ-Ⅳ期接受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术后接受2周期以上化疗者39例(化... 背景与目的肺癌化疗疗效与肿瘤的基因表达有关,本研究拟探讨ERCC1、RRM1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P)辅助化疗预后的关系。方法随访57例临床Ⅱ-Ⅳ期接受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术后接受2周期以上化疗者39例(化疗组),未化疗者18例(未化疗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ERCC1、RRM1表达,Cox回归分析筛选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比较各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结果Cox回归分析显示手术彻底程度、术后辅助化疗与否、ERCC1表达水平为影响术后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子。ERCC1低表达组中化疗组和未化疗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3个月和21个月(P=0.088),ERCC1高表达组中化疗组和未化疗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2个月和12个月(P=0.018)。RRM1低表达组中化疗组和未化疗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2个月和22个月(P=0.010),RRM1高表达组中化疗组和未化疗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8个月和21个月(P=0.092)。结论ERCC1高表达、RRM1低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更能从术后吉西他滨联合顺铂的化疗中受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吉西他滨/顺铂 ercc1 RRM1
下载PDF
ERCC1表达与Ⅰ-ⅢA NSCLC患者术后生存及顺铂耐药的相关性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慧敏 张伟 +9 位作者 韩宝惠 沈洁 顾爱琴 姜丽岩 陈玉蓉 金波 张雪艳 何卫中 沙慧芳 冯久贤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072-1077,共6页
目的分析Ⅰ-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RCC1)表达水平与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关系,探讨ERCC1表达与患者预后及顺铂耐药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992年2月~1994年1月及2002~2005年经根治性手术并获长期随访的152例Ⅰ... 目的分析Ⅰ-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RCC1)表达水平与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关系,探讨ERCC1表达与患者预后及顺铂耐药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992年2月~1994年1月及2002~2005年经根治性手术并获长期随访的152例Ⅰ-ⅢA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Ⅰ期NSCLC患者术后随机分成不化疗组和化疗组;Ⅱ、ⅢA期术后均采用以顺铂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免疫组化法检测所有肿瘤组织标本的ERCCl表达。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差异性,并行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景I期NSCLC患者ERCC1高表达者,不论化疗与否其预后都明显好于ERCCl低表达者。其中ERCC1高表达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0%、9t.30%、86.74%,低表达组则为96.43%、60.71%、57.14%(P=0.0058)。不同于Ⅰ期NSCLC,Ⅱ~ⅢA期NSCLC术后化疗患者ERCC低表达则有较好预后。其中Ⅱ期ERCC1低表达者中位生存期(MST)为60.0+月,而高表达者仅为25.5月(P=0.0442);ⅢA期ERCC1低表达组MST为41个月,高表达组仅为24个月(P=0.0203)。结论ERCC1表达对Ⅰ-ⅢANSCLC术后患者生存的影响存在双相效应。在Ⅰ期NSCLC中,ERCC1高表达是预后良好的独立指标;而对Ⅱ-ⅢA期NSCLC术后化疗患者,ERCC1高表达更多体现的是对铂类耐药;故采用铂类为基础的辅助化疗可能将无助提高术后长期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 非小细胞肺癌 预后 耐药性
下载PDF
ERCC1蛋白检测指导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高志强 韩宝惠 +7 位作者 沈策 金先桥 董竞成 万欢英 唐洁 沈洁 顾爱琴 姜丽岩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28-333,共6页
背景与目的: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1,,ERCC1)参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铂类化疗药物的耐药发生。本研究旨在探讨ERCC1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在晚期NSCLC患者... 背景与目的: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1,,ERCC1)参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铂类化疗药物的耐药发生。本研究旨在探讨ERCC1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在晚期NSCLC患者个体化治疗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从2006年8月-2009年7月,共入组222例晚期(Ⅲb-Ⅳ期)NSCLC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RCC1蛋白在患者肺癌组织的表达。按2:1的比例随机分为个体化治疗组(n=147)及标准治疗组(n-75)。标准治疗组采用含铂化疗方案健择川顷铂或诺维本/顺铂。个体化治疗组中ERCC1蛋白高表达的患者采用非铂化疗方案健择/诺维本,ERCC1蛋白低表达的患者采用健择朋顷铂或诺维本/顺铂化疗方案。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有效率、总生存期及疾病进展时间。两组问比较采用X^2检验。1年生存率和生存期的比较采用Lifetable和Kaplan-meier方法分析。结果:随访数据截至2012年9月30日。标准治疗组的有效率为26.6%,个体化治疗组为27.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1)。标准治疗组的1年生存率为40.0%,个体化治疗组为48.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79,P=0.24)。标准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0.2个月(95%CI:8.67-11.73个月),个体化治疗组为13.3月(95%CI:12.46-14.14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标准治疗组的疾病进展时间为4.8个月(95%CI:4.12-5.48个月),个体化治疗组的疾病进展时间为4.7个月(95%CI:3.88-5.52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5)。结论:个体化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较标准治疗组有所延长,但ERCC1蛋白的检测指导晚期NSCLC的个体化治疗并未体现出有效率、生存期及疾病进展时间方面的优势,分子指标的检测能否指导临床合理选择化疗方案有待于更深入的临床研究加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蛋白表达 个体化治疗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原发灶与转移淋巴结中MDR-1、RRM-1、EGFR、ERCC-1的表达差异 被引量:11
17
作者 郭楠楠 李珊珊 +4 位作者 张文 于长海 王宏伟 张宜明 俞建琦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70-873,共4页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中多药耐药蛋白(MDR-1)、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RRM-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错配切除修复蛋白1(ERCC-1)表达的差异,并分析这些表达差异性与临床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中多药耐药蛋白(MDR-1)、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RRM-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错配切除修复蛋白1(ERCC-1)表达的差异,并分析这些表达差异性与临床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46例NSCLC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中MDR-1、RRM-1、EGFR、ERCC-1蛋白的表达情况,用Wilcoxon秩和检验来比较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表达是否存在差异,用Fisher检验分析差异性是否与病理类型相关。结果 46例各种病理类型的NSCLC,原发病灶与转移淋巴结均存在MDR-1、RRM-1、EGFR、ERCC-1表达,其中ECRR-1的表达差异在腺癌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6),而MDR-1,RRM-1,EGFR的差异性在各病理类型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DR-1、RRM-1、EGFR、ERCC-1在NSCLC的原发病灶和转移淋巴结中均表达,但只有ERCC-1在肺腺癌原发灶与转移淋巴结的表达具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原发肿瘤 转移淋巴结 多药耐药蛋白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剪切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原文传递
靶向ERCC1 RNA干扰对人肺腺癌细胞顺铂耐药的逆转 被引量:7
18
作者 夏莹 胡成平 +3 位作者 张梅春 杨红忠 杨华平 周东波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6期531-535,共5页
目的:探讨利用RNA干扰技术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tion gene 1,ERCC1)逆转耐顺铂(cisplatin,CDDP)人肺腺癌细胞A549/CDDP的耐药性。方法:(1)常规体外培养A549/CDDP细胞,以脂质体包裹的ERCC1-siRNA转染细胞... 目的:探讨利用RNA干扰技术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tion gene 1,ERCC1)逆转耐顺铂(cisplatin,CDDP)人肺腺癌细胞A549/CDDP的耐药性。方法:(1)常规体外培养A549/CDDP细胞,以脂质体包裹的ERCC1-siRNA转染细胞,转染浓度分别为100、200、300 nmol/L,并设空白转染、Lip转染对照组,观察转染效果。(2)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及RT-PCR法分别检测肿瘤细胞转染siRNA后ERCC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3)MTT法检测肿瘤细胞耐药指数,观察ERCC1靶向siRNA逆转A549/CDDP细胞顺铂耐药的效果。结果:(1)Lip组、siRNA-neg组转染效率分别为(56.38±9.82)%、(63.54±4.87)%,SiRNA-ERCC1①组、siRNA-ERCC1②组、siRNA-ERCC1③组转染效率分别为(43.62±6.08)%、(65.85±9.61)%和(78.93±4.86)%。(2)针对ERCC1的siRNA转染A549/CDDP后,细胞ERCC1 mRNA及蛋白表达均下调,siRNA-ERCC1(300 nmol/L)组效应最强,分别下降至(11.19±6.82)%和(20.88±6.57)%(P<0.01)。(3)A549/CDDP细胞转染后耐药倍数减为6.05、4.64、2.94,空载体对照组细胞的耐药倍数为9.6。结论:RNA干扰技术封闭ERCC1基因可较大程度逆转耐顺铂人肺腺癌细胞的耐药性,且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性;ERCC1基因可作为逆转肺癌耐药治疗的有效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细胞 顺铂耐药 逆转 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RNA干扰
下载PDF
DNA修复基因ERCC1 C19007T多态与宫颈癌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熊兴东 古李中 +4 位作者 曾俐琴 杨志宏 张志珍 罗喜平 刘新光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86-288,289,共4页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汉族妇女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位点C19007T(Asn118Asn,rs11615)与宫颈癌发生的关系,为宫颈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汉族妇女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位点C19007T(Asn118Asn,rs11615)与宫颈癌发生的关系,为宫颈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对91例宫颈癌患者(宫颈癌组)和103例健康对照个体(对照组)的ERCC1C19007T多态位点进行分型。采用非条件逻辑回归分析统计该多态位点与宫颈癌易感的相关性,并用年龄进行校正,计算相对危险度的比值比(OR)及95%置信区间(CI)。结果:T等位基因在宫颈癌组中的分布频率(31.3%)高于对照组(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携带TT基因型的个体显著增加患宫颈癌的风险(调整后的OR=3.68,95%CI=1.22~11.14,P=0.021)。而且T等位基因增加个体患宫颈癌风险的趋势在Ⅰ期的宫颈癌患者(TTvsCC:调整后的OR=4.69,95%CI=1.36~16.21)以及在<45岁的人群中(TTvsCC:调整后的OR=5.05,95%CI=1.01~25.20)更加明显。结论:ERCC1C19007T多态与广东地区汉族妇女宫颈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T等位基因可能是影响宫颈癌易感的一个风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单核苷酸多态性 宫颈癌 遗传易感性
下载PDF
ERCC1、hMLH1表达对局部中晚期鼻咽癌调强放疗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工 薛晓光 +8 位作者 欧阳翼 郑剑霄 禄敏 高蕾 詹文婷 李秋波 孔怡琳 邓明 张秀萍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3549-3552,共4页
目的探讨局部中晚期鼻咽癌组织DNA修复基因ERCC1、hMLH1的蛋白表达水平与调强放疗(IMRT)治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纳入50例局部中晚期鼻咽癌初治患者,应用免疫组化检测在接受IMRT前ERCC1、hMLH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ERCC1、hMLH1表达水平... 目的探讨局部中晚期鼻咽癌组织DNA修复基因ERCC1、hMLH1的蛋白表达水平与调强放疗(IMRT)治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纳入50例局部中晚期鼻咽癌初治患者,应用免疫组化检测在接受IMRT前ERCC1、hMLH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ERCC1、hMLH1表达水平与鼻咽癌临床特征、IMRT疗效的相互关系,及其对鼻咽癌患者接受IMRT后生存期的影响。结果 ERCC1、hMLH1表达水平与复发、转移有关,复发、转移组的ERCC1、hMLH1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无复发、转移组(2=6.649、2=5.880,均P<0.05),而与年龄、性别、T分期、N分期及临床分期无关;ERCC1、hMLH1的阳性表达率与IMRT放疗敏感性呈负相关(rs=-0.352、rs=-0.376,均P<0.05);ERCC1、hMLH1阳性表达组生存期少于阴性组(P<0.05)。结论 ERCC1、hMLH1蛋白表达水平与IMRT敏感性呈负相关,治疗前可根据ERCC1、hMLH1蛋白的表达水平评估局部中晚期鼻咽癌组织IMRT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配切除修复蛋白1 错配修复蛋白1 调强放疗 鼻咽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