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意”辨:论汉语古典诗学形式理论的诠释学之维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方喜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5-60,共6页
汉语古典诗学史上有“诗言‘志’”、“诗言‘意’”、“诗缘‘情’”等说法 ,从厘清这其中的“意”与“志”、“情”等之间的区别出发 ,本文将诗歌的“意义”与“形式”置于由“言不尽意”而“意无穷”这一超越过程中来考察。从“言不... 汉语古典诗学史上有“诗言‘志’”、“诗言‘意’”、“诗缘‘情’”等说法 ,从厘清这其中的“意”与“志”、“情”等之间的区别出发 ,本文将诗歌的“意义”与“形式”置于由“言不尽意”而“意无穷”这一超越过程中来考察。从“言不尽意”出发、从“所以道”入手 ,汉语古典诗学揭示 ,“声情”、“意象”所道之“意”为“辞情”所不能道 ,“声情”、“意象”乃是堪与“辞情”并列的“意”之“所以道”的两种独特方式 ;从“意无穷”出发 ,从对“神韵”的分析来看 ,汉语古典诗学揭示 ,“象外之象”、“声外之音”所道之“意”乃是超越性的无穷之意 ,此无穷之“意”为普通语言形式所不能道 ;而对诗歌语言活动中“主体性”与“超主体性”高度统一的强调 ,充分体现了汉语古典诗学形式理论诠释学视界的深刻性与独到性——这一点可以构成我们与西方现代诠释学对话的切入点。本文是“汉语古典诗学形式说法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辞情 声情 意象 神韵
下载PDF
英汉民族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被引量:2
2
作者 王玉英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02年第6期53-56,共4页
颜色在英汉民族中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拟就颜色词的情感意义、比喻意义、象征意义、交错表达在英汉民族中的表现举例加以论述 。
关键词 颜色词 情感 比喻 象征
下载PDF
建安诗歌景物描写的艺术新走向 被引量:1
3
作者 邓福舜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83-85,共3页
建安诗歌的景物描写 ,在一定程度上还囿于传统的山水审美观念 ,还建立在“比德”的审美观念之上 ,但有些作品已经开始了由“比德”向“畅情”的转化 ,更可注意者 。
关键词 景物描写 艺术倾向 "比德" "畅情" 独立审美意义 建安诗歌 文学研究 审美观念
下载PDF
从“贵士轻庶”到“士人俊发”——苏轼“士人画”观念的思想溯源及审美辨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娟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85-91,共7页
魏晋时期的创作理论与画评大多反映上层士族的审美旨趣,在创作观念上注重非技法层面的能力。唐代张彦远将这一源自士族群体的审美观念视为论画标准,将画家身份与作品成就形成对应关系,提出了“贵士轻庶”理论。北宋时期,苏轼接受张彦远... 魏晋时期的创作理论与画评大多反映上层士族的审美旨趣,在创作观念上注重非技法层面的能力。唐代张彦远将这一源自士族群体的审美观念视为论画标准,将画家身份与作品成就形成对应关系,提出了“贵士轻庶”理论。北宋时期,苏轼接受张彦远“贵士轻庶”的思想,提出了以“士人俊发”思想为核心的“士人画”理论,并且改变了单以门第品画的方式。他是从士大夫群体“重理”与“寄情”两个重要创作原则出发阐述“士人画”的审美内涵,凸显了其画论的逻辑性与客观性,也为“士人画”超越“画工”绘画的格局并最终风格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士人画 士人俊发 贵士轻庶 重理、寄情
下载PDF
花木的“正名验身”:读《闲情偶寄》种植部
5
作者 祝一勇 《新余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83-86,共4页
读《闲情偶寄》种植部,会发现李渔爱花木至情至性,以自己独特的观察角度与审美眼光,借草木以人喻,为花木“正名验身”:一是对花或命名、或易名、或赞名、或贬名;二是为花引经据典,或为花题诗;三是为花或批前人之说,或独抒己见,或为之翻... 读《闲情偶寄》种植部,会发现李渔爱花木至情至性,以自己独特的观察角度与审美眼光,借草木以人喻,为花木“正名验身”:一是对花或命名、或易名、或赞名、或贬名;二是为花引经据典,或为花题诗;三是为花或批前人之说,或独抒己见,或为之翻案。这些命名、题诗、批评在实证的基础上沿袭和突破了传统的文人风雅,体现了李渔对花木世界的深层观照,宣告了自己审美价值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渔 《闲情偶寄》 命名 题诗 翻案
下载PDF
潘岳《悼亡诗》与元稹《三遣悲怀》比较 被引量:5
6
作者 王淑梅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414-416,共3页
潘岳《悼亡诗》和元稹《三遣悲怀》是悼亡诗中的名篇,对悼亡诗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们在文思构造、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两人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但他们在诗歌中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段表达出了同样深挚哀婉... 潘岳《悼亡诗》和元稹《三遣悲怀》是悼亡诗中的名篇,对悼亡诗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们在文思构造、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两人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但他们在诗歌中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段表达出了同样深挚哀婉的沉痛悲苦之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潘岳 《悼亡诗》 元稹 《三遣悲怀》 悼亡诗 艺术风格
下载PDF
《文心雕龙·物色》篇“情景交融”说新探 被引量:2
7
作者 辛桐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148-156,共9页
“情景交融”是中国古代文学重要的审美批评标准,其理论渊源也为历代文艺思想家所重视。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重点谈论了自然景物与人心的内在关系,故而许多学者认为刘勰已经具备了较为成熟和完备的情景交融思想。但是,刘勰... “情景交融”是中国古代文学重要的审美批评标准,其理论渊源也为历代文艺思想家所重视。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重点谈论了自然景物与人心的内在关系,故而许多学者认为刘勰已经具备了较为成熟和完备的情景交融思想。但是,刘勰“情景交融”说主要集中在起兴和构思环节,对山水文学的文体要求有一定认识,客观上也推动了“象”的价值定位提高,而在语言表达层面则将情与景独立对待,并未能够明确地从文学作品的言辞表达层面对情景交融思想进行阐释,也没有完全认识到二者之间所能够达到的艺术效果,因此是不全面的。同时,纵览六朝时期关于情景关系的理论认知,总体上也并未形成完整的情景交融思想。因此对刘勰情景交融思想进行甄别与辨析,是十分有必要的。另需言明,六朝时期尚未完全形成后世“景”的概念,多是以“物”代“景”,但针对于山水文学而言则基本一致,故以“情景交融”为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文学 意在言外 起兴构思 言辞表达 情景交融
下载PDF
王夫之论诗之情的三个维度
8
作者 万志全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1年第1期116-120,共5页
关于“诗之情”,王夫之从“表现主体、表现对象、表现手段”三个维度,将“道性之情”作为表现主体,将“写景之情”作为表现对象,将“以声情生色”作为表现手段,并对诗的“性之情”“景之情”与“声情”展开详细论述。王夫之主张,在“道... 关于“诗之情”,王夫之从“表现主体、表现对象、表现手段”三个维度,将“道性之情”作为表现主体,将“写景之情”作为表现对象,将“以声情生色”作为表现手段,并对诗的“性之情”“景之情”与“声情”展开详细论述。王夫之主张,在“道性之情”时,诗人应以情为道路,进而“泳游以体情”,以便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写景之情”时,诗人应以“现量”之法,让景与情互相生成、互相包含,使其臻达“情景妙合无垠”之至境;在“以声情生色”时,不宜先以议论入诗,而应“长言咏叹”以写情,以雅致谐韵而见情,从而营造“明朗疏淡”之妙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诗之情” 表现主体 表现对象 表现手段
下载PDF
谈态势语在课堂中的正确运用
9
作者 王培立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0年第3期64-65,共2页
态势语作为一种“形体语言”,在信息传递中是不容人们忽视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它具有非同寻常的魅力和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别是在信息传递十分密集的课堂教学中 ,如能得到正确运用 ,对提高教学信息传递的准确性、精炼性、明确性、生动性... 态势语作为一种“形体语言”,在信息传递中是不容人们忽视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它具有非同寻常的魅力和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别是在信息传递十分密集的课堂教学中 ,如能得到正确运用 ,对提高教学信息传递的准确性、精炼性、明确性、生动性和形象性 ,加强表达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态势语 信息传递 课堂教学 教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