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工程科幻创作与工程想象力教育
1
作者 纪阳 孔江丽 +1 位作者 柯家寶 吴振宇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24年第4期438-450,共13页
工程想象力教育能够为大工程观的萌发奠定思考基础,可作为未来工科教育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作为工程想象力教育的一种实现方式,工程科幻创作可以为学生提供将科学技术和社会人文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加以整体考虑的思考机会,能够激... 工程想象力教育能够为大工程观的萌发奠定思考基础,可作为未来工科教育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作为工程想象力教育的一种实现方式,工程科幻创作可以为学生提供将科学技术和社会人文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加以整体考虑的思考机会,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激情,促进大工程观的形成,因此有助于培养具备宏大视野与人文情怀的优秀工程师。工程教育与科幻创作在未来想象、多学科知识集成、内心图景、思考推演、情感激发等方面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因此工程科幻创作过程中的思维训练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工程核心素养。教改实验表明,工程科幻创作训练可作为一种体验式学习单元,嵌入到导论课或创新创业类课程中,迅速开展起来;借助“5I”自评价模型,可以实现学生对想象力激发、跨学科知识综合能力、内心情感激发、洞察力和创新启发等5种成长价值的关注和探索;学生的茫然、惊讶、烧脑和心流等体验表明,尽管工程科幻创作任务具有一定的挑战度,但学生仍然对之持有欢迎的态度,并从中获得了深度的个人成长;学生在科幻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和创意想象也为理工科教师提供了一种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工程观 工程科幻 工程科幻创作 工程思维 工程想象力 工业浪漫 5I模型
下载PDF
阿尼苏小说创作初探
2
作者 李明军 肖逸伦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17-124,共8页
阿尼苏是新近崛起的民族文学作家。作为新起之秀,其小说创作时段虽然较短——2016年至2023年,仅7年时间,但其作品尤其小说作品却量多质高。其小说常现两个意象:故乡西日嘎草原和黄骠马;呼唤民族文化回归、呼吁人与自然和谐、追求人间真... 阿尼苏是新近崛起的民族文学作家。作为新起之秀,其小说创作时段虽然较短——2016年至2023年,仅7年时间,但其作品尤其小说作品却量多质高。其小说常现两个意象:故乡西日嘎草原和黄骠马;呼唤民族文化回归、呼吁人与自然和谐、追求人间真善美、呼吁人与磨难抗争是其小说最突出的思想内涵;时空交错叙事、悲情叙事、悬念叙事大大提高了其小说文本的艺术性和可读性。丰富的草原意象、诗意性的小说语言、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独特的叙事艺术初步形成了其创作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尼苏 小说创作 西日嘎草原 时空交错叙事
下载PDF
以诗意为旨归——论作为诗人的汪曾祺 被引量:1
3
作者 张荻荻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74-83,共10页
诗在汪曾祺的艺术生命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自述中,汪曾祺的文学创作是从诗歌起步的。20世纪40年代,汪曾祺的新诗创作多种风格并存,除了自称“有点朦胧”、多受象征主义影响的现代主义风格外,还有平实通俗的现实主义风格,以及重抒情的... 诗在汪曾祺的艺术生命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自述中,汪曾祺的文学创作是从诗歌起步的。20世纪40年代,汪曾祺的新诗创作多种风格并存,除了自称“有点朦胧”、多受象征主义影响的现代主义风格外,还有平实通俗的现实主义风格,以及重抒情的浪漫主义风格。这些诗融入了汪曾祺个体化和私密化的生命体验,展现了被小说、散文盛名所遮蔽的诗情和才气,同时富有试验特征的“少作”也为他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础。此外,诗歌之于汪曾祺,不只是意味着文学生涯的起点,更重要的是感受和思考的起点,他不仅将诗意视作贯穿一生的追求,并且将诗歌的理念和技巧融入小说创作,使小说呈现出“向诗倾斜”的特征,积极推动了小说体式的多元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曾祺 诗人 新诗创作 诗化小说
下载PDF
敦煌壁画在科幻插画设计中的融合方式研究
4
作者 白玉瑞 王欣悦 于靖雯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4年第21期47-49,共3页
敦煌壁画,以其丰富的色彩、细腻的线条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而科幻插画,作为现代科技与艺术想象的结晶,以其前瞻性的视角和独特的视觉表现力,引领着未来艺术的风向标;如何将两者融合,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以... 敦煌壁画,以其丰富的色彩、细腻的线条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而科幻插画,作为现代科技与艺术想象的结晶,以其前瞻性的视角和独特的视觉表现力,引领着未来艺术的风向标;如何将两者融合,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以敦煌壁画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其艺术特色与文化底蕴,提出了一系列将敦煌壁画融入科幻插画中的策略与方法,并展示了具体的实践案例。旨在为敦煌壁画与科幻插画的融合创作提供新的灵感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壁画 科幻插画 融合创作
下载PDF
十七年小说的非虚构性问题探析
5
作者 王仁宝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7-126,共10页
在作者创作、文本呈现、读者接受的动态话语体系之中重审十七年小说,其非虚构性特征的普遍性与本质性得以彰显。很多十七年小说的创作都经历过跨文体改写,包括建基于非虚构文本的文体属性改写和建基于虚构文本的文体篇幅改写,某种程度... 在作者创作、文本呈现、读者接受的动态话语体系之中重审十七年小说,其非虚构性特征的普遍性与本质性得以彰显。很多十七年小说的创作都经历过跨文体改写,包括建基于非虚构文本的文体属性改写和建基于虚构文本的文体篇幅改写,某种程度上都增强了小说的非虚构性。十七年小说文本呈现出诗史互渗的美学风格,但无论是偏重史传的史诗性小说还是具有浓厚抒情意味的诗骚型小说,其诗性审美追求都是以史实为底蕴的。近年来,关于十七年小说的研究出现了以版本研究和本事研究为主的实证化研究新形态,这对于解释十七年小说的非虚构性问题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也存在主体性缺失的问题。在注重实证的基础上加入心证一环,或可有效解决实证化研究中主体性缺失的问题,既能重新激发十七年小说研究的活力,也能促进非虚构文学创作与研究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小说 非虚构性 创作形态 文本形态 研究形态
下载PDF
人工智能主体资格及创作物权利归属研究——以法律拟制为视角 被引量:19
6
作者 刘强 徐芃 《武陵学刊》 2018年第2期73-80,共8页
随着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已经从作品创作的辅助工具发展出独立创作的能力,可以不再依赖于程序设计者而生成创作物。在人工智能主体资格及权利归属方面,应当从保守路径转变为激进路径,将人工智能拟制为权利主体,并由其享有创作物著作权... 随着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已经从作品创作的辅助工具发展出独立创作的能力,可以不再依赖于程序设计者而生成创作物。在人工智能主体资格及权利归属方面,应当从保守路径转变为激进路径,将人工智能拟制为权利主体,并由其享有创作物著作权。应当对人工智能财产权利进行保障和合理分配,明确人工智能创作行为承担责任的条件,通过双重主体参与制实现权利义务的统一协调,从而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著作权 主体 法律拟制 创作物
下载PDF
位置叙事:美剧《西部世界》艺术创意策略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黄鸣奋 王国威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4-99,共6页
美国科幻电视连续剧《西部世界》成功运用以迷离为特色的叙事策略,将迷宫、迷思和迷局有机结合起来,丰富剧情;引导观众探索迷宫、醒悟迷思、破除迷局,提高作品的智慧含量;对交互性娱乐的前景及取向进行前瞻性思考,揭示它所可能包含的弊... 美国科幻电视连续剧《西部世界》成功运用以迷离为特色的叙事策略,将迷宫、迷思和迷局有机结合起来,丰富剧情;引导观众探索迷宫、醒悟迷思、破除迷局,提高作品的智慧含量;对交互性娱乐的前景及取向进行前瞻性思考,揭示它所可能包含的弊端,从而有利于引导相关产业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艺术 位置叙事 电视剧创作 艺术策略 科幻 创意
下载PDF
论海明威小说的美学创造 被引量:9
8
作者 朱振武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4期5-10,共6页
海明威在长期的小说创作实践中 ,使用了含蓄、隐身和简约三种手法 ,创建了不同于任何一个现代主义流派的小说理论 。
关键词 小说美学 创作手法 艺术个性 文学评论 海明威 小说创作 含蓄法 现代主义 隐身法 简约法 人物刻划
下载PDF
冷战背景下美国小说创作论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史澎海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6-49,共4页
冷战期间,美国国内反苏反共甚嚣尘上,麦卡锡主义肆虐一时,美国国内思想文化界万马齐喑。在此背景下,美国小说创作呈现出一种混乱的局面,一部分作家以一种隐晦的创作手法来反映美国的社会现实,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一部分作家在政府冷战... 冷战期间,美国国内反苏反共甚嚣尘上,麦卡锡主义肆虐一时,美国国内思想文化界万马齐喑。在此背景下,美国小说创作呈现出一种混乱的局面,一部分作家以一种隐晦的创作手法来反映美国的社会现实,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一部分作家在政府冷战思维的影响下参与创作反苏反共的冷战小说,为美国的对外文化遏制战略摇旗呐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文学批评原理对冷战背景下的美国小说创作进行梳理和评判,有助于揭示冷战对美国小说创作产生的影响,同时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冷战斗争的严酷性和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冷战 文化遏制战略 小说
下载PDF
论读者参与小说创作的几种表现形式 被引量:3
10
作者 詹珊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3期291-298,共8页
为让小说文本的内涵增值,作家们创造了“留白”、“续写”、“改写”、“第二人称叙述”、“结局的开放性”、“整体象征和隐喻法”、“无装订和可链接”和“接龙与互文创作”等多种让读者参与小说创作的表现形式。让读者参与文本创作... 为让小说文本的内涵增值,作家们创造了“留白”、“续写”、“改写”、“第二人称叙述”、“结局的开放性”、“整体象征和隐喻法”、“无装订和可链接”和“接龙与互文创作”等多种让读者参与小说创作的表现形式。让读者参与文本创作的努力折射出作者与读者关系日趋平等,也体现出作家“从人出发并回归到人”的创作意识的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者参与 小说创作 表现形式
下载PDF
现代中国革命文学的另一种书写——以重读五四作家郁达夫小说创作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洪承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4-141,共8页
现代中国革命文学创作和五四作家郁达夫已有文学史的定论,但是,在郁达夫研究中,往往单独冠名多愁善感、风流才子、现代文人、革命作家、浪漫主义作家、抒情小说家的研究成果较多,而以整体观的革命文学视角全景审视郁达夫其人其文相对单... 现代中国革命文学创作和五四作家郁达夫已有文学史的定论,但是,在郁达夫研究中,往往单独冠名多愁善感、风流才子、现代文人、革命作家、浪漫主义作家、抒情小说家的研究成果较多,而以整体观的革命文学视角全景审视郁达夫其人其文相对单薄.今天纪念"五四"百年,重新考察五四作家郁达夫完整的人和文,寻踪五四以来作家小说创作的演变过程,特别重读被人关注不多的作家那些偏重写实性的作品,获得的不仅是郁达夫个案研究的新知,而且还有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的现代中国革命文学的再认识.现实主义的现代中国革命文学,在郁达夫笔下既写实于外部世界的社会现实人生,又忠诚于自我内在精神情感的真实;既以非写实的虚构故事传达作家对时代风云和社会政治的切身感应,又以务实的言行走进了左翼文艺运动和反抗侵略者的抗日战争,其一生就是富丽悲壮的史诗.现代中国革命文学创作正是在郁达夫那里有了不一样的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文学 郁达夫 小说创作 五四作家
下载PDF
《绝望》对纳博科夫艺术创作观的阐释 被引量:3
12
作者 汪小玲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4-60,共7页
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的文学创作处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型的时期,他独特的艺术创作观及其在作品中的深刻揭示有效地推动了这一转型。纳博科夫根据自己早期俄文小说改写的作品《绝望》是一部精心策划的小说,以表面引人入胜的故事传... 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的文学创作处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型的时期,他独特的艺术创作观及其在作品中的深刻揭示有效地推动了这一转型。纳博科夫根据自己早期俄文小说改写的作品《绝望》是一部精心策划的小说,以表面引人入胜的故事传达了他对艺术创作的理解,反映了纳博科夫作为小说家对艺术创作的思考、探索和实践。本文从《绝望》文本出发,详细论证这部小说对纳博科夫的艺术创作观,包括艺术创作的虚构性本质、原创性特点及纯洁性目的等观点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望》 艺术创作观 虚构性 原创性 纯洁性
下载PDF
近代中国原创侦探小说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燕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4-118,共5页
侦探小说是晚清风靡一时的小说类型 ,随着外国侦探小说的译介 ,辛亥革命前后 ,中国产生了大量本土原创侦探小说。由于近代侦探小说的产生不是萌芽自本国的文化传统 ,而是首先来自异域的译介 ,使中国作家在创作之前 ,对这一特殊的文体有... 侦探小说是晚清风靡一时的小说类型 ,随着外国侦探小说的译介 ,辛亥革命前后 ,中国产生了大量本土原创侦探小说。由于近代侦探小说的产生不是萌芽自本国的文化传统 ,而是首先来自异域的译介 ,使中国作家在创作之前 ,对这一特殊的文体有了先入为主的接受和理解。而创作观念的先行 ,以及大量现成的可资借鉴的范本的存在 ,便使中国作家在创作时 ,在侦探的职业和艺术形象、主要题材及叙事方式和写作技巧等方面有意识地摹仿译本作品 ,这几乎成为当时固定的创作模式。近代原创侦探小说总体艺术性较差 ,主要表现在文体杂糅、创作上机械模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原创侦探小说 创作观念与实践 价值定位
下载PDF
生命感伤与成长主题:严英秀创作简论 被引量:3
14
作者 邵宁宁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10-13,共4页
严英秀是一个涉猎广泛的作家,除了引起文坛广泛关注的小说作品,她还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随笔、评论。她以丰富多样又深切独特的写作,自觉地反抗着外界赋予她的所谓女性、藏族、西部这样的文化标签和身份定位。她以饱含生命激情的感伤... 严英秀是一个涉猎广泛的作家,除了引起文坛广泛关注的小说作品,她还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随笔、评论。她以丰富多样又深切独特的写作,自觉地反抗着外界赋予她的所谓女性、藏族、西部这样的文化标签和身份定位。她以饱含生命激情的感伤,表达着绵延不绝的成长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英秀 小说创作 散文随笔 感伤 成长
下载PDF
生化人题材科幻电影创意的伦理考察——纪念《弗兰肯斯坦》200年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鸣奋 崔宏宇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68-77,共10页
现代意义上的科幻文学始于英国玛丽·雪莱所创作的小说《弗兰肯斯坦》。这部作品经过改编和再创作衍生出诸多以人造人(特别是生化人的创造)为题材的电影作品。它们从自然、社会和心理的角度对于人造人予以不同定位,展示了创造者与... 现代意义上的科幻文学始于英国玛丽·雪莱所创作的小说《弗兰肯斯坦》。这部作品经过改编和再创作衍生出诸多以人造人(特别是生化人的创造)为题材的电影作品。它们从自然、社会和心理的角度对于人造人予以不同定位,展示了创造者与被创造者之间、被创造者之间、被创造者和其他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现代伦理、后现代伦理到后后现代伦理的演变。生化人的创造虽然目前还是科技伦理上的禁区,但是,有关人造细胞、人造器官等相关实验已在进行中。因此,科幻电影对于生化人的描绘和审视有助于人们预测相关技术未来所可能产生的伦理影响,使之造福而非为害人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化人 人造人 科幻电影 伦理批评 现代伦理 后现代伦理 后后现代伦理
下载PDF
试论四十年代小说创作的精神探寻 被引量:1
16
作者 郑春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5-71,共7页
精神探寻是40年代小说创作的突出主题。从无数创作个体极为浓郁的精神探索意向,到整个文坛蔚为壮观的思想追寻气象,精神的求索在40年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审视40年代的小说创作,常常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理性精神和深邃的历史感,感... 精神探寻是40年代小说创作的突出主题。从无数创作个体极为浓郁的精神探索意向,到整个文坛蔚为壮观的思想追寻气象,精神的求索在40年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审视40年代的小说创作,常常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理性精神和深邃的历史感,感受到一种对创新意识、新鲜活力和平凡真纯的执著追求。40年代的小说创作不仅为以后更深广的精神探索预设了种种可能,而且以自己的优秀作品为实现这种可能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先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探寻 40年代 小说创作
下载PDF
“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论丁玲1930年代小说创作的转型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钧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9年第6期62-66,共5页
文学需要创作主体将感性与知性、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创作出既属于时代又带有个人特征的作品。丁玲1930年代的创作转向是以牺牲感性和个体意识为代价的。
关键词 丁玲 小说创作 感性 个体意识 转型 伦理价值
下载PDF
徐念慈及其科幻小说创作 被引量:1
18
作者 曹培根 《新世纪图书馆》 2007年第6期96-98,共3页
徐念慈是热心新学的著名教育家,又是成就卓越的编辑出版家。他开展编辑出版活动,译介城外优秀文学作品,从事科幻小说创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论文着重介绍了其科幻小说的创作。
关键词 徐念慈 编辑 出版 科幻小说 小说创作
下载PDF
巴尔扎克小说创作中的历史性环境描写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德煜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9年第6期31-36,共6页
巴尔扎克小说创作中的历史性环境描写虽然有作家“再现历史”的表达预期,但是小说中的历史描写并不精确,至多只是与历史的某种程度的相似,既不能呈现历史的真实面貌,也有损作品的文学性,甚至挫败了读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预期,影响... 巴尔扎克小说创作中的历史性环境描写虽然有作家“再现历史”的表达预期,但是小说中的历史描写并不精确,至多只是与历史的某种程度的相似,既不能呈现历史的真实面貌,也有损作品的文学性,甚至挫败了读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预期,影响了读者对小说阅读接受。虽然巴尔扎克有自己明确的创作意图,但是也没有阻止读者对作品中历史性环境描写进行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尔扎克 小说创作 历史 环境描写
下载PDF
摹仿、创造与虚构:西方文学虚构传统溯源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小亮 樊宝英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76-81,共6页
从西方美学史角度考察西方文学虚构传统的来源:"诗"最初被定义为"制作的某种东西"。柏拉图首先将诗并入摹仿艺术并指责文学虚构的虚假性。亚里士多德又将"摹仿"与"创造"结合,肯定文学虚构。文... 从西方美学史角度考察西方文学虚构传统的来源:"诗"最初被定义为"制作的某种东西"。柏拉图首先将诗并入摹仿艺术并指责文学虚构的虚假性。亚里士多德又将"摹仿"与"创造"结合,肯定文学虚构。文艺复兴时期,锡德尼将诗人的虚构与上帝的创世结合,"虚构"被理解为"创造",不再当作"谎言"受到指责。到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虚构说得到极大发展,"虚构性"被视为包括抒情诗在内的传统文学类型的核心性质。但也有部分现代西方批评家因抒情诗缺乏显而易见的摹仿和虚构特征质疑其虚构性,这种讨论大抵逃不脱古老的摹仿论窠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作 摹仿 创造 虚构 抒情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