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预防性针刺足三里穴对冷应激大鼠胃粘膜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23
1
作者 秦明 黄裕新 +3 位作者 王景杰 张少玲 赵保民 王旭霞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05年第2期133-136,共4页
目的:探讨预防性针刺不同疗程足三里穴对应激大鼠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的内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应激组、电针1d组、电针3d组、电针5d组,每组8只。利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胃粘膜血流量,用放免分析法测定... 目的:探讨预防性针刺不同疗程足三里穴对应激大鼠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的内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应激组、电针1d组、电针3d组、电针5d组,每组8只。利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胃粘膜血流量,用放免分析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浆ET,PGE2的变化,用生化法测定NO的含量,并计算各组溃疡指数(UI)。结果:应激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GMBF明显下降,UI明显上升(P<0.01),而血浆PGE2、NO水平下降,ET水平上升(P<0.05)。电针1d组与应激组比较,GMBF上升,UI下降(P<0.01);血浆PGE2、NO水平上升(P<0.01或P<0.05),ET水平下降(P<0.05)。电针5d组与电针1d组比较,GMBF、PGE2、NO上升更明显,而UI则明显下降(P<0.05)。电针3d组与电针1d组、电针5d组指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电针1、3、5d组之间指标ET血浆水平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预防性针刺足三里穴对应激大鼠胃粘膜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具有时间剂量效应。其机制可能与调节机体内血浆ET、NO、PGE2的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胃粘膜 胃肠激素
下载PDF
CagA对幽门螺杆菌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分泌IL-8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严燕国 詹文华 +2 位作者 赵刚 马晋平 蔡世荣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01-805,共5页
目的:利用小分子干扰RNA(siRNA)探讨CagA在幽门螺杆菌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分泌IL-8中的作用。方法:设计5条siRNA,采用电穿孔法转入CagA+幽门螺杆菌NCTC11637,与胃黏膜上皮细胞共培养后测定IL-8水平,并以RT-PCR、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 目的:利用小分子干扰RNA(siRNA)探讨CagA在幽门螺杆菌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分泌IL-8中的作用。方法:设计5条siRNA,采用电穿孔法转入CagA+幽门螺杆菌NCTC11637,与胃黏膜上皮细胞共培养后测定IL-8水平,并以RT-PCR、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穿孔前、后不同时点细菌的CagA表达。采用CagA-株NCTC11639作对照。结果:CagA+NCTC11637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分泌IL-8水平明显高于CagA-NCTC11639[(1200·00±32·51)ng/Lvs(100·00±8·58)ng/L](P<0·01)。siRNAⅢ转化的幽门螺杆菌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分泌IL-8水平显著低于转化前[(400·00±17·35)ng/Lvs(1200·00±32·51)ng/L](P<0·05);siRNAⅢ转化的幽门螺杆菌CagA mRNA水平显著低于转化前,穿孔后6h mRNA水平最低为31·3%(0·270/0·861),抑制率为68·7%。Western blotting显示siRNAⅢ组CagA蛋白水平低于穿孔前(P<0·01);其余4条siRNA未见显著变化。结论:CagA在幽门螺杆菌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分泌IL-8中起重要作用,小分子干扰RNA可能通过抑制CagA基因表达而减少幽门螺杆菌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IL-8的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杆菌 幽门 基因 Caga 胃粘膜 上皮细胞 siRNA 白细胞介素8
下载PDF
酒精对大鼠胃黏膜的影响状况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秦咏梅 周力 +3 位作者 孙屹峰 张永宏 侯玉龙 张国林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559-562,共4页
目的观察食用白酒对大鼠胃黏膜的影响状况及前列腺素E2(PGE2)、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的变化。方法采用食用白酒茅台53%±2%、38%±2%,乙醇53%、生理盐水按5ml/kg隔日给大鼠灌胃,在7日末、30日末处死动物,观察胃黏膜的组织损... 目的观察食用白酒对大鼠胃黏膜的影响状况及前列腺素E2(PGE2)、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的变化。方法采用食用白酒茅台53%±2%、38%±2%,乙醇53%、生理盐水按5ml/kg隔日给大鼠灌胃,在7日末、30日末处死动物,观察胃黏膜的组织损伤情况;用酶联免疫方法测定胃黏膜中PGE2水平;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胃黏膜中TGF-α的表达强度。结果茅台组、乙醇组、生理盐水组胃黏膜均肉眼可见程度不同的点状糜烂、出血;光镜下黏膜部分上皮坏死脱落,固有层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炎性细胞浸润,腺体结构基本完整,病变随时间延长有所加重,Guth积分1周茅台组与生理盐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月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茅台组、乙醇组胃黏膜组织内PGE2水平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明显增高,同时TGF-α表达增强;但PGE2水平各组间1周与1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GF-α表达强度在茅台组、生理盐水组1月后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食用白酒1周胃饲对胃黏膜病理形态无明显影响,1月胃饲可引起胃损伤;同时胃黏膜PGE2水平增高、TGF-α表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白酒 胃黏膜 前列腺素E2 转化生长因子Α
下载PDF
健胃益气汤对胃粘膜损伤保护作用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杜长青 苏衍萍 +3 位作者 高慧英 李亚鲁 王洪海 于向民 《泰山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5期431-433,共3页
目的研究预先给予健胃益气汤对大鼠无水乙醇致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①测量胃粘膜损伤指数。②取腺胃区组织制作切片并作H-E及PAS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胃粘膜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健胃益气汤预防用药能减小胃粘膜损伤指数,减少炎症... 目的研究预先给予健胃益气汤对大鼠无水乙醇致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①测量胃粘膜损伤指数。②取腺胃区组织制作切片并作H-E及PAS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胃粘膜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健胃益气汤预防用药能减小胃粘膜损伤指数,减少炎症细胞浸润,增加粘膜粘液含量及厚度,与实验对照组比较,其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健胃益气汤具有良好的抗炎,抗胃粘膜损伤,增强胃粘膜保护和修复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胃益气汤 无水乙醇 胃粘膜损伤 损伤指数 大鼠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vacA及cagA基因型与胃疾病的关系 被引量:9
5
作者 张凤娟 江月萍 赵清喜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2期98-100,共3页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vacA、cagA基因型与胃疾病的关系。方法选取105例胃疾病病人,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CSG)4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48例,胃癌(GC)12例。于胃窦处取3块胃黏膜,分别进行快速尿素酶反应、病理检查和聚合酶链反应(PCR)...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vacA、cagA基因型与胃疾病的关系。方法选取105例胃疾病病人,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CSG)4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48例,胃癌(GC)12例。于胃窦处取3块胃黏膜,分别进行快速尿素酶反应、病理检查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提取胃黏膜基因组DNA,用6对引物检测Hp vacA、cagA基因的表达。结果快速尿素酶反应、病理检查均阳性的标本57例,Hp的阳性率为54.2%(57/105)。Hp vacA s1/m2、s1/m1、s2/m1、s2/m2的阳性率分别为53%(30/57)、18%(10/57)、8%(5/57)、21%(12/57);Hp cagA的阳性率为89%(51/57)。vacA、cagA基因型在CSG、CAG和GC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p菌株的优势基因亚型为Hp cagA、vacA s1/m2;Hp vacA、cagA基因与特定胃疾病间无显著相关性,不能预示Hp感染的临床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疾病 螺杆菌 幽门 胃黏膜 VACA基因 CAGA基因 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茶多酚对雷公藤甲素致小鼠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4
6
作者 汪玉兰 李钦民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3期174-176,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雷公藤甲素(Tri)致小鼠胃粘膜损伤的作用以及茶多酚(TP)对其损害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相关机制。方法:昆明种小鼠7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成5组:高剂量Tri组(0.03 mg/kg)、低剂量Tri组(0.015mg/kg)、高剂量Tri(0.03 mg/k...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雷公藤甲素(Tri)致小鼠胃粘膜损伤的作用以及茶多酚(TP)对其损害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相关机制。方法:昆明种小鼠7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成5组:高剂量Tri组(0.03 mg/kg)、低剂量Tri组(0.015mg/kg)、高剂量Tri(0.03 mg/kg)+TP(300 mg/kg)组、低剂量Tri(0.015 mg/kg)+TP(300 mg/kg)组和正常对照组。各组按相应剂量每日灌胃给药60 d后观察各组小鼠胃粘膜损伤指数,测定胃组织匀浆MDA含量、SOD活性并行胃粘膜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Tri组、高剂量Tri组均可见胃粘膜明显损伤,胃粘膜损伤指数显著升高(P<0.05),胃组织匀浆MDA的含量显著提高,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病理组织学均可见显著胃粘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等改变;高剂量Tri+TP组、低剂量Tri+TP组胃组织匀浆MDA含量、SOD活性无显著性改变,病理组织学轻度异常。结论:Tri对小鼠胃粘膜有一定的损害,而TP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对抗组织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甲素 茶多酚 胃粘膜损伤 脂质过氧化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策略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酒金霞 刘占举 《医学与哲学(B)》 2007年第9期27-28,共2页
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Hp)与胃黏膜炎症,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及胃癌等关系密切。然而,Hp感染的治疗应根据细菌本身的致病能力及肠黏膜免疫保护能力确定,对于有致病毒力的Hp感染应及时有效地根除,而部分情况下胃黏膜... 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Hp)与胃黏膜炎症,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及胃癌等关系密切。然而,Hp感染的治疗应根据细菌本身的致病能力及肠黏膜免疫保护能力确定,对于有致病毒力的Hp感染应及时有效地根除,而部分情况下胃黏膜内Hp感染参与了黏膜免疫防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感染 清除治疗 胃黏膜 免疫保护
下载PDF
猴头菇胃肠保健口服液对胃黏膜损伤的保护功能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秦美蓉 李俊鹏 钟敏 《现代食品与药品杂志》 2007年第6期22-24,共3页
目的评价猴头菇胃肠保健口服液对胃黏膜损伤的保护功能。方法建立灌胃酒精致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和胃壁注射冰醋酸致大鼠慢性胃溃疡两种模型,连续灌胃30 d,实验结束时测量各实验组胃黏膜损伤面积或体积,检查猴头菇胃肠保健口服液对胃黏... 目的评价猴头菇胃肠保健口服液对胃黏膜损伤的保护功能。方法建立灌胃酒精致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和胃壁注射冰醋酸致大鼠慢性胃溃疡两种模型,连续灌胃30 d,实验结束时测量各实验组胃黏膜损伤面积或体积,检查猴头菇胃肠保健口服液对胃黏膜损伤的保护功能[1]。结果猴头菇胃肠保健口服液对大鼠慢性胃溃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低剂量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中、高剂量组差异显著(P<0.05);对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无明显的保护作用(P>0.05)。结论猴头菇胃肠保健口服液对大鼠慢性胃溃疡具有保护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头菇胃肠保健口服液 胃黏膜损伤 保护功能
下载PDF
胃粘膜活检和幽门弯曲菌
9
作者 姜树山 马良科 +2 位作者 梁建芳 王洪涛 阎柱 《山西医学院学报》 1990年第3期149-152,230,共4页
对166例胃粘膜活检进行了 HE,Warthin-Starry 和 Giemsa 染色,检出幽门弯曲菌(CP)113例(68%)。结果发现 CP 在慢性胃炎,溃疡病病人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其检出率与炎症的程度及活动度成正比。进一步观察了 CP 的形态特征... 对166例胃粘膜活检进行了 HE,Warthin-Starry 和 Giemsa 染色,检出幽门弯曲菌(CP)113例(68%)。结果发现 CP 在慢性胃炎,溃疡病病人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其检出率与炎症的程度及活动度成正比。进一步观察了 CP 的形态特征,细菌与粘膜上皮接触部位及粘膜上皮本身的形态变化。讨论了 CP 在慢性活动性胃炎中的致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炎 胃粘膜 幽门弯曲菌 活检
下载PDF
半夏泻心汤加味对模型大鼠胃溃疡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江月斐 李奕祺 +2 位作者 陈少芳 傅肖岩 吕冠华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55-56,共2页
目的研究半夏泻心汤加味对模型大鼠胃溃疡愈合的影响。方法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水煎液治疗乙酸胃溃疡模型大鼠,观察治疗后大鼠溃疡指数、再生黏膜厚度、囊状扩张腺体数的变化,并与生理盐水组、西药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 目的研究半夏泻心汤加味对模型大鼠胃溃疡愈合的影响。方法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水煎液治疗乙酸胃溃疡模型大鼠,观察治疗后大鼠溃疡指数、再生黏膜厚度、囊状扩张腺体数的变化,并与生理盐水组、西药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组溃疡指数、囊状扩张腺体数明显小于生理盐水组(P<0.01),与西药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再生黏膜厚度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西药对照组(P<0.01,P<0.05)。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味对乙酸胃溃疡模型大鼠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能提高溃疡再生黏膜组织结构的成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泻心汤 乙酸胃溃疡模型 溃疡指数 再生黏膜厚度 囊状扩张腺体数
下载PDF
乙肝患者胃黏膜病变与幽门螺杆菌和乙肝病毒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兴明 周细军 罗艳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8年第33期32-35,共4页
目的:分析乙肝患者胃黏膜病变与幽门螺杆菌(Hp)和乙肝病毒(HBV)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本院收治的乙肝患者42例,根据不同疾病类型将其分为A组(慢性乙肝,n=15)、B组(肝硬化,n=14)和C组(乙肝相关肝癌,n=13)。患者均行血... 目的:分析乙肝患者胃黏膜病变与幽门螺杆菌(Hp)和乙肝病毒(HBV)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本院收治的乙肝患者42例,根据不同疾病类型将其分为A组(慢性乙肝,n=15)、B组(肝硬化,n=14)和C组(乙肝相关肝癌,n=13)。患者均行血清、碳14呼吸卡检测,比较不同HBV感染抗原表达中的胃黏膜病变程度;比较三组胃黏膜炎性病变分布情况;比较三组胃黏膜病变中Hp感染情况;分析乙肝患者胃黏膜病变与Hp和HBV的相关性。结果:不同HBV感染抗原表达的乙肝患者胃黏膜炎性病变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胃黏膜病变发生率及Hp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乙肝患者HBV感染密度同胃黏膜炎性病变程度呈正相关联系(P<0.05),Hp感染与乙肝患者胃黏膜炎性病变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乙肝患者胃黏膜病变程度与HBV具有密切联系,与Hp并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 胃黏膜病变 HP HBV
下载PDF
广西平果县胃镜检查12230例中胃粘膜癌前病变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陆杨春 李雷 韦锦兰 《内科》 2007年第4期496-498,共3页
目的了解胃粘膜癌前病变在不同人群、不同病变的发生情况,以指导临床诊疗。方法选择胃镜下发现胃粘膜有较明显变化(如糜烂、出血点、疣状隆起、溃疡、癌肿、息肉)的病人进行活检做病理检查,统计胃粘膜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分析胃粘膜癌前... 目的了解胃粘膜癌前病变在不同人群、不同病变的发生情况,以指导临床诊疗。方法选择胃镜下发现胃粘膜有较明显变化(如糜烂、出血点、疣状隆起、溃疡、癌肿、息肉)的病人进行活检做病理检查,统计胃粘膜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分析胃粘膜癌前病变在不同年龄、性别、幽门螺杆菌阳性和阴性患者中的检出率。结果平果县胃粘膜癌前病变的检出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年龄越大胃粘膜癌前病变检出率越高;Hp感染是造成胃粘膜癌前病变的因素之一。结论我县胃粘膜癌前病变及胃癌的发病率较低,可能与我县的膳食结构如长期食用抗癌食品玉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粘膜癌前病变 胃癌 调查 幽门螺杆菌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儿童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研究
13
作者 高玮 余秀文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52-53,共2页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Hp)儿童胃窦粘膜及胃液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方法:32例Hp+的十二指肠溃疡(DU)患儿入选本研究。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及甲硝唑三联治疗之前和之后4~6周从DU患儿胃窦钳取粘膜组织及胃腔中吸取胃液,...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Hp)儿童胃窦粘膜及胃液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方法:32例Hp+的十二指肠溃疡(DU)患儿入选本研究。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及甲硝唑三联治疗之前和之后4~6周从DU患儿胃窦钳取粘膜组织及胃腔中吸取胃液,应用放免法测定其中CGRP的含量。Hp感染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组织学检查来判定。30例Hp-非消化系病患儿为对照。结果:患儿胃窦粘膜与胃液CGRP水平在Hp+组均显著低于Hp-组(P<0.01),粘膜CGRP水平与胃液CGRP水平经相关性分析呈正相关(r=0.58,P<0.05)。经三联疗法治疗后,Hp感染被根除,溃疡愈合,胃窦粘膜及胃液中CGRP水平较Hp+组明显升高(P<0.01),接近Hp-组水平(P>0.05)。结论:CGRP可能在儿童Hp相关DU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胃粘膜 胃液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儿童慢性胃炎胃黏膜病理变化关系研究 被引量:20
14
作者 余熠 张寅 +1 位作者 王筱金 许春娣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71-674,共4页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不同年龄组儿童慢性胃炎胃黏膜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1634例反复上消化道症状儿童行电子胃镜检查,取胃窦部黏膜组织检测HP,按1996年悉尼标准进行...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不同年龄组儿童慢性胃炎胃黏膜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1634例反复上消化道症状儿童行电子胃镜检查,取胃窦部黏膜组织检测HP,按1996年悉尼标准进行病理评分,分析HP感染与炎症严重程度及活动性的关系。并根据年龄分为4组:<4岁组69例,4~<7岁组313例,7~<11岁组706例,11~18岁组546例,比较各组HP感染率、活动性病变发生率以及淋巴滤泡检出率的差异。结果 1634例患儿中HP阳性524例(32.1%),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HP阳性患儿活动性炎症、中重度炎症、中性粒细胞浸润、淋巴细胞重度浸润和淋巴滤泡的检出率均高于阴性者(P<0.01)。胃黏膜病理示慢性浅表性胃炎(CSG)中、重度炎症及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中度炎症的发生率,HP阳性患儿均高于阴性者(P<0.01)。除婴幼儿组外,各年龄组HP感染患儿的活动性病变发生率和淋巴滤泡检出率均显著高于HP阴性者(P<0.05)。结论儿童HP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HP感染与胃黏膜炎症严重程度、活动性炎症发生率以及滤泡样改变均密切相关,与慢性胃炎不同病理类型的严重程度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儿童 慢性胃炎 胃黏膜 病理
原文传递
儿童原发性十二指肠胃反流对胃黏膜损伤的作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马鸣 陈洁 +3 位作者 张雁翼 李中跃 江米足 余金丹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57-262,共6页
目的观察儿童原发性十二指肠胃反流(DGR)对胃黏膜的损伤作用,并初步探讨DGR与临床症状、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内酸度的关系。方法对81例因腹痛、饱胀、恶心、呕吐等上消化道症状就诊的患儿,进行临床症状评分、胃镜检查、胃窦黏膜组织... 目的观察儿童原发性十二指肠胃反流(DGR)对胃黏膜的损伤作用,并初步探讨DGR与临床症状、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内酸度的关系。方法对81例因腹痛、饱胀、恶心、呕吐等上消化道症状就诊的患儿,进行临床症状评分、胃镜检查、胃窦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和24h胃内胆红素监测,其中51例同步行24h胃内pH监测。以胆汁反流总时间百分比作为胆汁反流程度的指标。根据胃窦黏膜的胃镜下改变以及组织病理学特征变化有无进行分组,分别比较2组的胆汁反流程度。并对胃内胆汁反流与临床症状评分、胃内酸度以及Hp感染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胃窦黏膜有充血者[17.1%(0.5%~53.2%)]较无充血者[6.5%(0~58.6%)](Z=-1.980),有黄染者[19.8%(0.5%~58.6%)]较无黄染者[8.8%(0~38.0%)](Z=-2.956),胆汁反流总时间百分比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胃窦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有肠化组胆汁反流总时间百分比[29.0%(1.9%~58.6%)]较无肠化组[14.3%(0~53.7%)]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26,P〈0.05)。有慢性炎症组与无慢性炎症组、有活动性组与无活动性组相比,胆汁反流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汁反流严重度与饱胀症状正相关(r=0.258,P〈0.05),与Hp感染(r=0.016)和胃内酸度(r=0.124)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原发性DGR可致儿童胃窦黏膜损伤,胃镜下主要表现为胃窦黏膜充血和黄染,病理组织学变化上与肠上皮化生有关,与炎症细胞浸润无关。DGR与Hp感染和胃内酸度均无关,DGR可能是一个独立的致病因素,与Hp感染和胃酸一起共同对胃黏膜造成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胃反流 胆汁反流 胃黏膜 螺杆菌 幽门 儿童
原文传递
食管胃黏膜异位与咽部异物感及反酸、烧心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丁辉 赵浩杰 +6 位作者 李鹏飞 周炳喜 李晓芳 韩双印 张立达 李修岭 杨玉秀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632-635,共4页
目的探讨食管胃黏膜异位(HGM)与患者咽部异物感、反酸、烧心等症状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对2014年6月至同年9月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进行前瞻性观察研究,患者内镜检查前填写调查问卷,分析HGM与临床症状... 目的探讨食管胃黏膜异位(HGM)与患者咽部异物感、反酸、烧心等症状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对2014年6月至同年9月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进行前瞻性观察研究,患者内镜检查前填写调查问卷,分析HGM与临床症状的关系。结果纳入统计的2009例患者中,检出HGM者160例(7.96%)。HGM组与非HGM组患者在咽部异物感(P=0.519)、反酸(P=0.839)、烧心(P=0.482)的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咽部异物感和非咽部异物感组在HGM检出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08%(23/325)比8.14%(137/1684),P=0.51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也发现HGM不是发生咽部异物感的独立危险因素(OR=0.787,95%CI:0.478—1.296,P=0.347)。结论HGM与咽部异物感、反酸、烧心症状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胃黏膜异位 咽部异物感 反酸 烧心 内镜
原文传递
促愈颗粒对胃溃疡实验大鼠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时昭红 张介眉 +3 位作者 周慧芳 杨海芳 冯云霞 陈洲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研究促愈颗粒对乙酸烧灼型胃溃疡(GU)大鼠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EGF)及其受体(EGFR)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促愈颗粒组和雷尼替丁组。乙酸制备慢性GU大鼠模型后,于给药14 d和28 d后分2次处死大鼠,... [目的]研究促愈颗粒对乙酸烧灼型胃溃疡(GU)大鼠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EGF)及其受体(EGFR)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促愈颗粒组和雷尼替丁组。乙酸制备慢性GU大鼠模型后,于给药14 d和28 d后分2次处死大鼠,观察胃黏膜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大鼠胃黏膜EGF及EGFR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促愈颗粒组和雷尼替丁组囊状扩张腺体数量均显著减少(P<0.01,<0.05),EGF及EGFR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0.05),且促愈颗粒组作用均优于雷尼替丁组(均P<0.05)。[结论]促愈颗粒可能通过增加胃黏膜EGF和EGFR的水平,进而提高GU再生黏膜结构和功能成熟度,从而促进溃疡愈合,提高溃疡愈合质量,并防止溃疡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溃疡 促愈颗粒 再生黏膜 表皮生长因子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原文传递
肿瘤全身热疗期间胃粘膜CO2张力的变化
18
作者 瞿波 侯望平 +2 位作者 胡胜英 郑耀明 管静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09年第10期43-44,共2页
目的了解全身热疗(Whole Body Hyperthermia WBH)治疗恶性肿瘤期间,胃粘膜二氧化碳张力(PgCO2)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6例恶性肿瘤患者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下行全身热疗,治疗温度为41.8℃。用TONOCAPTM胃张力测定仪分... 目的了解全身热疗(Whole Body Hyperthermia WBH)治疗恶性肿瘤期间,胃粘膜二氧化碳张力(PgCO2)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6例恶性肿瘤患者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下行全身热疗,治疗温度为41.8℃。用TONOCAPTM胃张力测定仪分别在麻醉前(Ⅰ),麻醉后30rain(Ⅱ),体温达39℃时(Ⅲ)、41.8℃时(Ⅳ),降温至38℃(Ⅴ),及体温正常后1h(Ⅵ)测定PgCO2。同时监测记录MAP、CVP、HR、SPO2,血气分析、血常规及尿量等各项指标。结果静吸复合麻醉下全身热疗期间Pg—CO2随温度升高进行性上升,恒温及降温初期达到最高(P〈0.01),随着降温过程PgCO2随之下降。在体温降至正常后1h,77%患者PgCO2可恢复麻醉前水平。结论全身热疗期间,随着人体温度变化,胃粘膜存在不同程度低灌注,PgCO2能较好的反映这种变化,其敏感性优于MAP、CVP及SPO2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热疗 胃粘膜 二氧化碳 监测
原文传递
儿童CagA^+幽门螺杆菌感染根治前后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凋亡和P53蛋白水平表达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朱莉 靳蓉 +4 位作者 王鸿娟 李惠 詹泉 刘文莉 全小丽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6-129,共4页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凋亡和突变型 P53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以及 Hp 感染根除治疗前后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凋亡指数变化。方法采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以及 PCNA 免疫组织...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凋亡和突变型 P53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以及 Hp 感染根除治疗前后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凋亡指数变化。方法采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以及 PCNA 免疫组织化学法对30例 CagA^+Hp 感染患儿和30例 Hp 阴性患儿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凋亡情况进行比较,同时对突变型 P53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CagA 蛋白抗体的检测采用 Western Blot2.1免疫印迹法。结果 CagA^+Hp 感染组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指数为11.56%±4.21%,较 Hp 阴性组(5.85%±2.21%)高(t=7.57,P<0.01);凋亡指数CagA^+Hp 感染组(10.58%±5.31%)较 Hp 阴性组(2.86%±0.64%)高(t=8.096,P<0.01)。30例 CagA^+Hp 感染组有28例完成了三联药物的 Hp 根除治疗,2例失访,其中21例根除,7例未根除;21例 CagA^+Hp 感染根除治疗后,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指数治疗前为(11.50%±4.11%),治疗后为(6.30%±3.26%)(t=3.968,P<0.01)。凋亡指数治疗前为(10.58%±4.02%),治疗后为(3.74%±2.30%)(t=6.69,P<0.01)。7例未根除治疗患儿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指数及凋亡指数变化无统计学意义。CagA^+Hp 感染组胃黏膜上皮细胞 P53阳性表达率63%(19/30);在 P53阳性表达中,轻度2例,中度8例,重度9例。Hp 阴性组胃黏膜上皮细胞 P53阳性表达率16%(5/30),均为轻度表达。CagA^+Hp 感染组 P53阳性表达率高于 Hp 阴性感染组(χ~2=6.805,P<0.01)。结论 CagA^+Hp 感染可引起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凋亡的变化,使黏膜增殖、凋亡动态失衡,黏膜的不稳定性增加,突变型 P53基因蛋白异常表达可能参与此过程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杆菌感染 蛋白质P53 胃黏膜 细胞分裂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