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Tannin in Green Tea By-Product in Combination with Bio-Char Supplemented into Basal Beef Cattle Diet on Nutrient Digestibility, Methane Production and Animal Performance
1
作者 M. A. Khoa N. H. Quang +2 位作者 T. V. Thang T. V. Phung T. T. Kien 《Open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s》 2018年第3期206-214,共9页
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by using 20 bulls of Lai Sind cattle (a cross breed between Red Sindhi and local Vietnam yellow cattle) from 15 - 16 months of age, weighed approximately 154 - 156 kg, housed individually ... 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by using 20 bulls of Lai Sind cattle (a cross breed between Red Sindhi and local Vietnam yellow cattle) from 15 - 16 months of age, weighed approximately 154 - 156 kg, housed individually with provision of adequate feed trough and free access to water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annin sourced from green tea by-product and addition of bio-char on methane production and animal performance. The experimental diets were formulated by replacing elephant grass in basal diet by bio-char and green tea by-product with the replacement of 0.5 - 1 bio-char and 3% - 5% green tea by-products, respectively to make the content of tannin in the diet of 7.3 g and 12.5 g tannin per kg dry matter.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revealed that bio-char and green tea by-product included into the diet with different levels had significantly affected on the feed intake, as the increasing level of tannin in the diet tended to increase the feed intake. The inclusion of green tea by-product in the diet which resulted in the content of tannin in the diet of 12.5 g/kg DM had significantly reduced methane emission without altering animal performance, thus the inclusion of 0.5% bio-char and 5% of green tea by-product can be applied in order to mitigate methane emission, thus contributed to environment prot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en tea BY-product BIO-CHAR TANNIN Methane Emission Animal Performance
下载PDF
科技创新推动茶叶质量安全全程管控能力提升
2
作者 陈红平 蔡晓明 +1 位作者 吴正浩 袁海波 《中国茶叶》 2024年第1期1-13,共13页
现阶段我国茶叶质量安全水平高,饮茶安全有保障。茶叶饮用安全得益于茶叶科技创新日益发展,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清洁化茶叶加工技术、茶叶质量安全精准检测技术与风险评估理论创新,将茶叶质量安全从末端监管调整到从茶园到茶杯的全过程,... 现阶段我国茶叶质量安全水平高,饮茶安全有保障。茶叶饮用安全得益于茶叶科技创新日益发展,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清洁化茶叶加工技术、茶叶质量安全精准检测技术与风险评估理论创新,将茶叶质量安全从末端监管调整到从茶园到茶杯的全过程,为茶叶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支撑。性诱剂化学生态防控技术、杀虫灯与诱虫色板物理诱杀技术、茶尺蠖与茶毛虫病毒生物防治技术、以草抑草绿色除草技术等茶园绿色防控技术从源头提升了茶叶农药残留控制水平;清洁化能源加热替代传统的燃煤燃材加热方式,显著降低了茶叶加工中环境污染物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质谱创新技术将茶叶质量安全检测提升到高通量精准检测与非靶向筛查水平,速测创新技术前移了茶叶农药残留的监测环节。文章介绍了近年来我国茶叶质量安全水平,分析了科技创新对茶叶质量安全全程管控能力提升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质量安全 茶园绿色防控 茶叶清洁化生产 高通量精准检测 风险评估
下载PDF
酒精、咖啡、绿茶和乳制品的摄入量与前列腺癌的关联: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3
作者 柴红强 邵晋凯 +2 位作者 吴明 赵克洁 庞磊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53-260,共8页
目的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方法探究酒精、咖啡、绿茶和乳制品的摄入量与前列腺癌(PCa)发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期帮助明确PCa的发病风险因素,从而帮助寻求PCa的预防途径。方法采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收集酒精、咖啡、绿茶、... 目的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方法探究酒精、咖啡、绿茶和乳制品的摄入量与前列腺癌(PCa)发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期帮助明确PCa的发病风险因素,从而帮助寻求PCa的预防途径。方法采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收集酒精、咖啡、绿茶、乳制品和PCa的数据,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2SMR)方法探讨上述饮品摄入量与PCa发病风险的因果关联。逆方差加权法(IVW)是本次孟德尔随机化(MR)分析的主要方法。敏感性分析采用加权中位数、MR-Egger回归、MR多效性残差和离群值(MR-PRESSO)检验。结果咖啡摄入量(OR:0.994,95%CI:0.990~0.999,P=0.014)、绿茶摄入量(OR:0.999,95%CI:0.998~0.999,P=0.036)与PCa发病呈负向因果效应。酒精摄入量(OR:0.997,95%CI:0.990~1.004,P=0.392)和乳制品摄入量(OR:1.025,95%CI:0.983~1.069,P=0.256)与PCa发病风险无因果关联。在加权中位数、MR-Egger回归和留一法分析中,结果均稳健,无异质性和多效性。结论咖啡摄入量和绿茶摄入量与PCa发病存在因果关联,而酒精摄入量与乳制品摄入量和PCa发病则没有因果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德尔随机化法 前列腺癌 因果推断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酒精 咖啡 绿茶 乳制品
下载PDF
“绿茶+红茶”双茶联动加工模式研究--以瑞安市岭雅绿茶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为例
4
作者 周继洲 吴志平 +2 位作者 谢国龙 许聪蕾 陈义重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4期33-36,共4页
求与精细工艺流程,以及红茶加工的采摘标准与小种红茶制作工艺。最后,介绍该基地采用的新型绿色防控技术与有机肥料应用情况。双茶联动加工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茶叶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 双茶联动 茶业种植 绿茶加工 红茶加工 制茶技术
下载PDF
茶农农药减施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以福建省重点产茶区茶农为例
5
作者 陈镇 汤安英 +2 位作者 袁鹭 郑菲菲 雷国铨 《农业展望》 2023年第7期150-156,共7页
绿色农业生产是指农户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绿色低碳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相统一,而茶农农药减施是绿色农业生产中的关键环节之一。以实地调研访谈和发放问卷形式,随机对福建省主要产茶区的12个重点产... 绿色农业生产是指农户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绿色低碳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相统一,而茶农农药减施是绿色农业生产中的关键环节之一。以实地调研访谈和发放问卷形式,随机对福建省主要产茶区的12个重点产茶乡镇311名涉茶农户农药减施行为进行调查,通过计量方法实证分析了茶农农药减施意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调查的样本中有88.1%的茶农愿意减施农药,茶农及其家庭特征、茶叶生产经营情况、农药投入情况、茶农生产认知情况、茶农绿色生产感知情况均对茶农的减施意愿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此,从政府组织监督、农资经销商把握农药来源、茶农提升自身素质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农药减施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农 农药减施 二元LOGISTIC模型 绿色农业生产 福建
下载PDF
黔南州茶农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6
作者 王时颖 穆哈拜提·帕热提 迪拉热·托乎提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234-239,共6页
以贵州省黔南州的茶农为调研对象,从个性特征、家庭特征等4个因素对茶农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在绿色发展背景下茶叶绿色生产技术的推广状况。结果表明:黔南州茶农是否采纳绿色生产技术取决于茶农对该项技术的了... 以贵州省黔南州的茶农为调研对象,从个性特征、家庭特征等4个因素对茶农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在绿色发展背景下茶叶绿色生产技术的推广状况。结果表明:黔南州茶农是否采纳绿色生产技术取决于茶农对该项技术的了解程度,了解程度越高则越容易采纳,反之亦然。因此,在今后的茶叶生产过程中,应积极开展绿色生产技术的推广,加强对茶农的技术培训以及完善相关的政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生产 黔南州 茶农 LOGISTIC模型
下载PDF
农业绿色转型实践壁垒:缘由透视与实践进路——以安徽省S村小农户茶叶生产为例
7
作者 胡健勇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AS 2023年第6期46-53,共8页
基于安徽省S村茶叶绿色转型调查,从小农户角度将农业绿色转型实践壁垒归纳为经济利润空间逼仄、绿色技术悬浮乡土和肥药使用路径依赖等多样化表现类型。研究发现,小农户农业绿色转型实践壁垒与经济价值遭遇中间圈层攫取、单一绿色技术... 基于安徽省S村茶叶绿色转型调查,从小农户角度将农业绿色转型实践壁垒归纳为经济利润空间逼仄、绿色技术悬浮乡土和肥药使用路径依赖等多样化表现类型。研究发现,小农户农业绿色转型实践壁垒与经济价值遭遇中间圈层攫取、单一绿色技术与多样防治需求错位、半工半耕演进与种养循环断裂等因素紧密相关。因此,通过组建生产平台、提升组织合作水平,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技术适配程度,塑造茶叶品牌、创造产品价值溢出,哺育人力资本、锻造内生发展能力,多措并举、协同推进小农户与农业绿色转型实践深度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绿色转型壁垒 小农户 缘由透视 实践进路 茶叶生产
下载PDF
茶多酚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2
8
作者 李小洁 晏良军 +2 位作者 杨贤强 赵保路 忻文娟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13-18,共6页
本文用化学发光法和TBA法测定了GTP对不同反应体系产生的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GTP对X/XO和PMA刺激的PMN体系中产生的化学发光强度的清除作用均有量效关系,GTP对PMA刺激的PMN和红细胞膜体系在TBA反应中产生的MDA的抑制作用亦均... 本文用化学发光法和TBA法测定了GTP对不同反应体系产生的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GTP对X/XO和PMA刺激的PMN体系中产生的化学发光强度的清除作用均有量效关系,GTP对PMA刺激的PMN和红细胞膜体系在TBA反应中产生的MDA的抑制作用亦均有量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自由基 抗氧化剂
下载PDF
扁形绿茶自动化生产线构建和控制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谭俊峰 林智 +6 位作者 李云飞 程玉明 谢刚文 苏和生 彭群华 郭丽 吕海鹏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83-288,共6页
根据扁形绿茶鲜叶原料、加工工艺等特点,以现有国产茶叶加工机械为主,结合新研制的连续理条、连续做形设备,按照模块化设计思路,构建了1条扁形绿茶自动化生产线。自动化生产线的控制软件基于WindowsXP操作系统开发,采用Advantech Web Ac... 根据扁形绿茶鲜叶原料、加工工艺等特点,以现有国产茶叶加工机械为主,结合新研制的连续理条、连续做形设备,按照模块化设计思路,构建了1条扁形绿茶自动化生产线。自动化生产线的控制软件基于WindowsXP操作系统开发,采用Advantech Web Access软件,通过CC-Link(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 link)现场总线与各模块进行功能交互,实现了茶叶加工参数的准确控制,操作简单明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形茶 绿茶 自动化 生产线
下载PDF
基于DEA分析的中国绿茶生产效率实证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柳萍 姜爱芹 +1 位作者 霍学喜 石建平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96-300,共5页
生产效率是竞争力的一种体现,评价中国绿茶种植的生产效率,对中国茶产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选用DEA方法,将中国绿茶十个主产省作为决策单元,对中国十省绿茶种植投入产出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一方面得出浙江等省绿茶生产为非DEA有效,... 生产效率是竞争力的一种体现,评价中国绿茶种植的生产效率,对中国茶产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选用DEA方法,将中国绿茶十个主产省作为决策单元,对中国十省绿茶种植投入产出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一方面得出浙江等省绿茶生产为非DEA有效,并分析了各非DEA有效单元原因所在,从规模来看,各决策单元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另一方面根据投影分析测算了各单元投入冗余量;最后为茶农优化茶叶生产决策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A 绿茶 生产效率
下载PDF
发酵型葡萄绿茶酒生产工艺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周平 邓杰 +5 位作者 卫春会 罗惠波 黄治国 钟姝霞 冯兴垚 王洪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86-191,共6页
该文以绿茶为主要原料,葡萄为辅料,经榨汁、护色、酶处理、调整料水比、调整成分、发酵等工艺生产葡萄绿茶酒,研究发酵型葡萄绿茶酒的生产工艺条件。在接种量为8%,发酵温度28℃的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最佳茶水比例为1∶50,葡萄... 该文以绿茶为主要原料,葡萄为辅料,经榨汁、护色、酶处理、调整料水比、调整成分、发酵等工艺生产葡萄绿茶酒,研究发酵型葡萄绿茶酒的生产工艺条件。在接种量为8%,发酵温度28℃的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最佳茶水比例为1∶50,葡萄汁与绿茶汁配比为1∶10;通过正交试验得到葡萄绿茶酒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初始糖度为22%,初始pH值为4.5,发酵时间为8 d。最终得到的葡萄绿茶酒澄清透明,酒体丰满,酸甜适中,具有淡淡的葡萄香、清新的绿茶香和浓郁的酒香,感官评分为93分,酒精度达12%vol,通过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GC-MS)检测分析出33种香味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绿茶酒 生产工艺 香气成分
下载PDF
蔗汁茶酒发酵工艺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姜毅 黎庆涛 +1 位作者 潘路路 王远辉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66-169,共4页
以甘蔗汁和广西特产西山绿茶为原料,研究了蔗汁茶酒的发酵工艺。以原料比、pH值、糖度、接种量和温度对发酵过程的影响进行单因素试验,通过正交优化得到蔗汁茶酒的最佳主发酵工艺为:蔗汁:茶汁为1:2、初始pH值3.7、糖度20°Bx、接种... 以甘蔗汁和广西特产西山绿茶为原料,研究了蔗汁茶酒的发酵工艺。以原料比、pH值、糖度、接种量和温度对发酵过程的影响进行单因素试验,通过正交优化得到蔗汁茶酒的最佳主发酵工艺为:蔗汁:茶汁为1:2、初始pH值3.7、糖度20°Bx、接种量4%、温度19℃。产品达到国家食品要求,风格独特,营养成分高,具有一定保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绿茶 发酵酒 工艺
下载PDF
半烘炒型绿茶全自动生产线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0
13
作者 郑红发 汤哲 +4 位作者 包小村 黄怀生 赵熙 周建勇 朱克军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73-481,共9页
针对半烘炒型绿茶加工技术及设备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从2007年开始进行了全自动加工技术研究及成套设备开发,通过系统的加工工艺研究、单机设备的改造及自动控制技术的创新,开发出半烘炒型绿茶全自动生产线,并成功地进行了示范应用,实... 针对半烘炒型绿茶加工技术及设备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从2007年开始进行了全自动加工技术研究及成套设备开发,通过系统的加工工艺研究、单机设备的改造及自动控制技术的创新,开发出半烘炒型绿茶全自动生产线,并成功地进行了示范应用,实现了半烘炒绿茶加工从传统技术到现代技术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烘炒 绿茶 全自动生产线
下载PDF
针芽形绿茶连续化生产线设计与工艺参数优化 被引量:19
14
作者 陈根生 袁海波 +5 位作者 许勇泉 江用文 邓余良 俞燎远 余书平 尹军峰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9-148,共10页
根据针芽形名优绿茶品质特点及加工特性,集成运用设施摊青装备、电磁内热滚筒杀青机、多级连续理条机、搓叶机、远红外提香机等新型节能高效设备,组建一条实用性强、高效节能、品质优异的针芽形名优绿茶连续化生产线;并对生产线中摊青... 根据针芽形名优绿茶品质特点及加工特性,集成运用设施摊青装备、电磁内热滚筒杀青机、多级连续理条机、搓叶机、远红外提香机等新型节能高效设备,组建一条实用性强、高效节能、品质优异的针芽形名优绿茶连续化生产线;并对生产线中摊青、杀青、理条、烘焙等关键工序的作业参数进行研究,提出整套针芽形绿茶连续化生产工艺技术.经研究后,得到了最佳工艺参数:摊青温度18-25℃,相对湿度60%-90%;杀青投叶量125 kg·h^-1,温度270℃,时长65 s;多级连续理条为240℃(38 Hz),210℃(40 Hz),180℃(45 Hz);滚筒干燥温度40~55℃;烘焙温度100℃,投叶量30 kg·h^-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芽形名优绿茶 连续化生产 电磁内热滚筒杀青机 远红外提香机 设施摊青机
下载PDF
传统客家绿茶在连续化生产线加工过程中主要品质成分的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乔小燕 饶幸霞 +4 位作者 黄国资 黄秀新 丘亮伟 黄海英 陈栋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74-77,共4页
以传统客家本土茶树品种——马图种为原料,利用国内第一条客家长炒青绿茶连续化生产线实时研究加工过程7个关键工序茶叶主要品质成分的变化趋势及对品质风格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叶含水量在加工过程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以"一炒"... 以传统客家本土茶树品种——马图种为原料,利用国内第一条客家长炒青绿茶连续化生产线实时研究加工过程7个关键工序茶叶主要品质成分的变化趋势及对品质风格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叶含水量在加工过程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以"一炒"干燥工序最为显著,茶叶主要品质成分均在"动态失水"和"一炒"两个工序中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二炒"后茶多酚含量没有显著变化,可溶性糖显著增加,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减少;加工过程中,儿茶素和非酯型儿茶素总量变化同茶多酚一致;酯型儿茶素总量在加工过程中增加,EGCG在酯型儿茶素中的比例并没有显著变化,在"动态失水"工序后,酯型儿茶素总量显著增加,EGCG所占酯型儿茶素比例却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家炒青绿茶 半连续化生产线 加工工序 品质成分
下载PDF
塑料大棚茶园微气象特征与龙井茶生产 被引量:10
16
作者 黄寿波 许允文 +2 位作者 俞忠伟 韩文炎 范兴海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1997年第1期58-66,共9页
本文讨论了塑料大棚茶园内微气象参数的特征以及微气象参数对高档龙井茶春季开采期、产量和产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塑料棚茶园与对照的茶园比较,其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和最小相对湿度是增加的。它们之... 本文讨论了塑料大棚茶园内微气象参数的特征以及微气象参数对高档龙井茶春季开采期、产量和产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塑料棚茶园与对照的茶园比较,其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和最小相对湿度是增加的。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一组回归方程式来表示。同时指出,与对照茶园相比,塑料大棚茶园的春茶开采期提前10~15d,高档龙井茶产量增加17%~35%,产值提高103%~1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塑料温室 栽培 小气候 龙井茶
下载PDF
自动化炒青绿茶生产线的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18
17
作者 谭俊峰 金华强 +4 位作者 黄跃进 彭群华 邵青 沈希 林智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9-234,共6页
以国产茶叶机械为主体,采用面向对象多层体系结构技术的Delphi7.0研制开发出一套炒青绿茶自动化示范生产线及其控制系统。整套设备实现了茶叶加工参数精准控制、加工状态实时显示、加工数据自动存储、自动控制与手动控制自由切换四大目... 以国产茶叶机械为主体,采用面向对象多层体系结构技术的Delphi7.0研制开发出一套炒青绿茶自动化示范生产线及其控制系统。整套设备实现了茶叶加工参数精准控制、加工状态实时显示、加工数据自动存储、自动控制与手动控制自由切换四大目标。在炒青绿茶自动化生产线平台上,对杀青、揉捻、干燥等工艺进行了标准化研究,初步提出一套适合我国炒青绿茶的自动化加工标准工艺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化 生产线 炒青绿茶
下载PDF
低温液氮粉碎对绿茶粉品质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杜冰 焦艳丽 +3 位作者 江东文 范媛媛 刘江涛 杨公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56-261,共6页
为减少茶叶粉碎过程中热敏性物质损失,提出茶叶低温液氮粉碎的新方法。该论文以绿茶为原料,在粉碎过程中添加液氮,比较常规粉碎与低温液氮粉碎方法处理对绿茶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粉碎法相比,液氮粉碎法的出粉率高,所得的茶粉... 为减少茶叶粉碎过程中热敏性物质损失,提出茶叶低温液氮粉碎的新方法。该论文以绿茶为原料,在粉碎过程中添加液氮,比较常规粉碎与低温液氮粉碎方法处理对绿茶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粉碎法相比,液氮粉碎法的出粉率高,所得的茶粉泡制成的茶汤在色泽、滋味和品质评分上明显占优,其水浸出物中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等功效成分的质量分数分别高出25.12%、10.12%、9.50%、6.75%、12.63%、9.05%;2种茶粉的香气成分组成基本相同,但液氮粉碎法所得茶的茶粉中法呢烯、橙花叔醇、1H-吲哚、己酸-3-己烯酯、五甲基庚烷、苦杏仁苷、3-甲基丁酸2-甲基丙酯质量分数分别高出10.88%、13.70%、14.06%、5.61%、2.08%、24.39%、5.68%。表明液氮粉碎能较好的保留茶粉的品质,为液氮粉碎在绿茶加工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碎 液氮 农产品 绿茶 Lab值 水浸出物 香气成分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茶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被引量:51
19
作者 陈宗懋 《农学学报》 2018年第1期89-92,共4页
文章回顾了建国68年来中国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归纳了中国茶产业发展的3个特点,即茶园面积的迅速发展引发的产量大幅度增长、地区间的发展差异和茶叶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延伸。笔者提出在新时代的茶产业发展中应突出创新和... 文章回顾了建国68年来中国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归纳了中国茶产业发展的3个特点,即茶园面积的迅速发展引发的产量大幅度增长、地区间的发展差异和茶叶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延伸。笔者提出在新时代的茶产业发展中应突出创新和绿色的发展理念,具体讨论了控制茶产业发展规模、种植的机械化和良种化、生产管理的清洁化和连续化、茶叶产品的多样化、产品利用的精深化和功能化和以健康促进茶叶消费等6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产业 茶产品多样化 茶与健康 绿色产业
下载PDF
茶绿色素提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凤娟 王玉 杜金华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2005年第1期87-89,共3页
本研究在单因子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对茶绿色素浸提工艺参数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90%的乙醇,13ml:1g的醇茶比,65℃水浴浸提60min,浸提效果最佳,浸出率为22.59%。茶绿色素含有丰富的茶多酚、咖啡碱、... 本研究在单因子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对茶绿色素浸提工艺参数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90%的乙醇,13ml:1g的醇茶比,65℃水浴浸提60min,浸提效果最佳,浸出率为22.59%。茶绿色素含有丰富的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等有效成分,是一种优良的天然食用色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绿色素 浸提 浸出率 稳定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