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4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yer regrouping for water-flooded commingled reservoirs at a high water-cut stage 被引量:2
1
作者 Chuan-Zhi Cui Jian-Peng Xu +3 位作者 Duan-Ping Wang Zhi-Hong Liu Ying-song Huang Zheng-Ling Ge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2期272-279,共8页
Layer regrouping is to divide all the layers into several sets of production series according to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recovery percent of layers at high water-cut stage,which is an important technique to improv... Layer regrouping is to divide all the layers into several sets of production series according to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recovery percent of layers at high water-cut stage,which is an important technique to improve oil recovery for high water-cut multilayered reservoirs.Different regroup scenarios may lead to different production performances.Based on unstable oil-water flow theory,a multilayer commingled reservoir simulator is established by modifying the production split method.Taking into account the differences of layer properties,including permeability,oil viscosity,and remaining oil saturation,the pseudo flow resistance contrast is proposed to serve as a characteristic index of layer regrouping for high water-cut multilayered reservoirs.The production indices of multilayered reservoirs with different pseudo flow resistances are predicted with the established model in which the data are taken from the Shengtuo Oilfield.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seudo flow resistance contrast should be less than 4 when the layer regrouping is implemented.The K-means clustering method,which is based on the objective function,is used to automatically carry out the layer regrouping process according to pseudo flow resistances.The research result is applied to the IV-VI sand groups of the second member of the Shahejie Formation in the Shengtuo Oilfield,a favorable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is obtained,and the oil recovery is enhanced by 6.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油藏 高含水期 重组 水淹层 原油采收率 流动阻力 混合 剩余油饱和度
下载PDF
断块油藏高含水井关井后剩余油再动用运移规律微观模拟
2
作者 孔维军 李立峰 +4 位作者 张建宁 苏书震 师国记 黄耀 张美丹 《中国科技论文》 CAS 2024年第1期70-76,共7页
基于微观可视化光刻玻璃模型,从微观角度定性、定量研究了断块油藏高含水井关井后剩余油再动用运移规律,并开展了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水驱后关井期间剩余油再动用类型主要为滴状、柱状和簇状。关井期间剩余油会沿模型倾斜方向向高... 基于微观可视化光刻玻璃模型,从微观角度定性、定量研究了断块油藏高含水井关井后剩余油再动用运移规律,并开展了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水驱后关井期间剩余油再动用类型主要为滴状、柱状和簇状。关井期间剩余油会沿模型倾斜方向向高部位运移聚集,有利于后续水驱阶段进一步提高驱油效率。地层倾角的增大、原油黏度的减小有利于剩余油再动用;关井时间的增加有利于剩余油向高部位采出端接近聚集;后续水驱阶段注入速度的增大会增加波及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 断块油藏 剩余油再动用 运移规律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江苏油田复杂小断块高含水油藏注采井网优化技术
3
作者 孔维军 张建宁 +2 位作者 苏书震 程平 师国记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82-86,共5页
江苏油田复杂小断块油藏经过长期的注水开发后,目前处于中高含水开发期。现阶段储层非均质性对注采井网的影响更加突出,局部存在低效无效注水循环问题,亟需优化调整注采井网。根据非均质油藏剩余油富集类型和影响因素,在原井网基础上,... 江苏油田复杂小断块油藏经过长期的注水开发后,目前处于中高含水开发期。现阶段储层非均质性对注采井网的影响更加突出,局部存在低效无效注水循环问题,亟需优化调整注采井网。根据非均质油藏剩余油富集类型和影响因素,在原井网基础上,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开展相控条件下的注采井网优化技术政策研究。根据模拟结果,确立了抽稀井网和转注高含水油井两种注采井网优化技术的政策界限,指导陈2断块、韦2断块注采井网优化调整,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为改善高含水油藏水驱开发效果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小断块 高含水油藏 注采井网 优化调整 水驱效果
下载PDF
杏北开发区葡Ⅰ1~3聚驱注入界限实验研究
4
作者 武佳奇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148-152,共5页
特高含水期油田注聚合物能够有效封堵大孔道,改变液流方向,提高波及体积,从而提高采收率。针对杏北开发区葡Ⅰ1~3主力非均性储层聚驱注入界限识别不清、注入参数选取缺乏依据的问题,基于不同储层渗透率、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和聚合物质... 特高含水期油田注聚合物能够有效封堵大孔道,改变液流方向,提高波及体积,从而提高采收率。针对杏北开发区葡Ⅰ1~3主力非均性储层聚驱注入界限识别不清、注入参数选取缺乏依据的问题,基于不同储层渗透率、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和聚合物质量浓度开展注入性实验,评价了注聚效果,确定了注聚界限。结果表明: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质量浓度越大,注入速度越低;注入速度高于0.35 m·d^(-1)为注入能力强,0.35~0.25 m·d^(-1)为注入能力中等,0.25~0.15 m·d^(-1)为注入能力较差,小于0.15 m·d^(-1)为注入能力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注入界限 特高含水 中高渗透油藏
下载PDF
极端耗水层带形成机制及流场调控增效模式——以陆相砂岩特高含水后期整装油田为例
5
作者 束宁凯 刘丽杰 +3 位作者 姚秀田 黄迎松 赖枫鹏 崔文富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7-246,266,共11页
以胜利油区陆相砂岩油藏整装油田为代表,主力单元进入特高含水后期(含水率大于95%),局部区域出现极端耗水现象,水油比急剧上升,注入水利用率大幅下降,吨油操作成本成倍增加,经济效益变差,但油藏中还有60%左右剩余地质储量。注入水沿着... 以胜利油区陆相砂岩油藏整装油田为代表,主力单元进入特高含水后期(含水率大于95%),局部区域出现极端耗水现象,水油比急剧上升,注入水利用率大幅下降,吨油操作成本成倍增加,经济效益变差,但油藏中还有60%左右剩余地质储量。注入水沿着极端耗水层带窜流是制约陆相砂岩整装油田特高含水后期效益开发的关键问题。以提高特高含水老油田开发效益为目标,明晰了极端耗水层带形成机制及调控机理,建立了基于老井的变流线调控极端耗水层带扩波及方法,形成特高含水后期油藏精准描述及调控极端耗水层带扩波及的效益开发技术体系。通过应用流场调控技术,使传统认为含水率98%近废弃油藏开展示范应用,基于极端耗水层带流场调控经济寿命期延长10a以上,产油量大幅增加,含水率下降,吨油操作成本下降,实现了特高含水后期老油田低成本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油藏 特高含水后期 极端耗水层带 流场调控 增效模式 关键技术
下载PDF
高含水油藏CO_(2)驱油与地质封存机理研究现状及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被引量:1
6
作者 鞠斌山 杨怡 +3 位作者 杨勇 吕广忠 张传宝 曹伟东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3-67,共15页
为实现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长远目标,将化石能源燃烧生成的CO_(2)捕集后注入到高含水油藏,不仅可提高原油采收率,而且能在油层中实现CO_(2)地质封存,有利于实现油气增产和降低碳排放的双重目标。针对高含水油藏的特点,从CO_(2)驱油和... 为实现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长远目标,将化石能源燃烧生成的CO_(2)捕集后注入到高含水油藏,不仅可提高原油采收率,而且能在油层中实现CO_(2)地质封存,有利于实现油气增产和降低碳排放的双重目标。针对高含水油藏的特点,从CO_(2)驱油和地质封存机理、赋存方式、埋存量计算方法以及CO_(2)运移、泄漏风险预测与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回顾。基于高含水油藏CO_(2)驱油与地质封存的中外研究现状,结合与之密切相关的科学领域及其矿场面临的难题,提出了CO_(2)与储层岩石和流体反应、驱油机理和封存方式、赋存量、封存效率、泄漏与风险防控等亟需深入研究的10个关键问题,为CO_(2)驱油与地质封存研究方向及产业化技术储备提供参考。CO_(2)驱油与地质封存问题的解决,对服务于“碳减排”和“碳增汇”,实现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油藏 CO_(2)驱油 CO_(2)地质封存 CO_(2)埋存量 泄漏风险
下载PDF
国外中高渗透率高含水油田开发技术新进展
7
作者 刘颖 孙国昕 冯明溪 《中外能源》 CAS 2023年第6期38-43,共6页
中高渗透率高含水油田一般位于成熟油区,具有地质认识清楚、配套设施完善、勘探成功率高、最小经济门槛低等优势。近年来,针对中高渗透率高含水油田采出程度高、产量递减速度快、井况问题严重、吨油生产碳排放量大等难题,国际石油公司... 中高渗透率高含水油田一般位于成熟油区,具有地质认识清楚、配套设施完善、勘探成功率高、最小经济门槛低等优势。近年来,针对中高渗透率高含水油田采出程度高、产量递减速度快、井况问题严重、吨油生产碳排放量大等难题,国际石油公司着力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在油藏模拟、油气工程、改善水驱、提高采收率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取得新进展。如俄罗斯RFD公司开发的tNavigator油藏模拟平台实现了千万至十亿节点的模拟。水平井多级水力压裂、新型鱼骨刺井、超短半径水平井等油气工程技术促进了老油田增产稳产。智能水驱技术因其特有的经济性、环境友好性及高效性,引起广泛关注。纳米智能驱油技术有望解决聚驱提高采收率技术难以解决的波及效率低、费用高、储层伤害等问题。这些技术对国内中高渗透率高含水油田的持续开发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渗透率 高含水 油藏模拟 水平井 智能水驱 纳米驱油
原文传递
A Method for Calculating Oil Field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 by Using Water Drive Characteristic Curve in High Water Cut Stage
8
作者 Juan Du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22年第2期47-54,共8页
With the production of strong bottom water reservoir, it will soon enter the ultra-high water cut stage. After entering the ultra-high water cut period, the main means of stable production is liquid extraction. Large ... With the production of strong bottom water reservoir, it will soon enter the ultra-high water cut stage. After entering the ultra-high water cut period, the main means of stable production is liquid extraction. Large liquid volume has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physical property distribution and fluid seepage law of the oilfield. The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 measured according to the industry standard is not used for the prediction of development indicators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ynamic law of the oilfiel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drive law in high water cut stage of water drive oilfield, starting from the water drive characteristic curve in high water cut stage, the method for calculating the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 is deduced. Through numerical simulation verification and fitting the actual production data, it is confirmed that the obtained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 is in line with the reality of the oilfield, It can provide some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production law and water drive law of strong bottom water reservoir in ultra-high water cut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ong Bottom Water reservoir high Water Cut Stage Water Drive Curve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
下载PDF
Adjustment of Liquid Production in Reservoir with Handling Capacity Constraints
9
作者 Jie Tan Dong Zhang +2 位作者 Dongdong Yang Songru Mou Qin Peng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19年第4期18-25,共8页
A oilfield was an oil reservoir with strong bottom water in offshore, the water cut was as high as 96%. In the high water cut stage, the most effective way of increasing oil production was to extract liquid and increa... A oilfield was an oil reservoir with strong bottom water in offshore, the water cut was as high as 96%. In the high water cut stage, the most effective way of increasing oil production was to extract liquid and increase oil. The processing capacity of oilfield fluid was limited by the conditions. By using Petrel-RE-2017 software, combining reservoir engineering and percolation mechanics method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ffect of large-scale liquid pumping, expand coverage and shut-in coning in oil reservoirs with bottom water, and formulates the adjustment strategy of single well production structure of the whole oilfield. It was confirmed that large-scale liquid production can expand coverage and shutting down well can reduce water cut. It can provide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oil field with strong bottom water when it encounters bottleneck of liquid treatment capa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ong BOTTOM WATER reservoir high WATER Cut LIQUID PRODUCTION Structure Adjustment MAXIMUM LIQUID PRODUCTION Capacity MAXIMUM Reasonable Pressure BOTTOM WATER Coning
下载PDF
高孔高渗高含水稠油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动用的主控因素 被引量:1
10
作者 乐平 屈思敏 +5 位作者 李丰辉 王庆利 张梨 罗翔 冯鑫 任宜伟 《非常规油气》 2023年第2期33-42,共10页
针对CFD11-1油田943砂体大量剩余油无法动用的问题,结合动态数据和生产数据,将注入流体、地层倾角、渗透率韵律和级差4种因素进行数值模拟,对油藏剩余油分布类型以及影响海上高孔高渗油藏剩余油动用的主控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高... 针对CFD11-1油田943砂体大量剩余油无法动用的问题,结合动态数据和生产数据,将注入流体、地层倾角、渗透率韵律和级差4种因素进行数值模拟,对油藏剩余油分布类型以及影响海上高孔高渗油藏剩余油动用的主控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高孔高渗高含水稠油油藏的剩余油分布类型可分为油藏边缘井网未控制、井间未控制、相对低渗绕流和构造高部位4种;2)注入流体是影响不同类型剩余油动用的首要因素,说明注入流体优选和有效波及仍是未来提高海上油藏采收率的主要方向之一。注入流体与不同剩余油类型的结合应兼具经济性和环保性,例如构造高部位的气驱与活性水相比仅降低1.59个百分点;3)相比于气驱,活性水驱扩大平面波及效率,有效减弱指进效应,边部剩余油井组采出程度提高了12.88个百分点;4)剩余油动用敏感性因素分析显示,注入流体和地层倾角是影响采出程度的主控因素,受油藏高孔高渗影响,渗透率韵律和级差已经不是限制流体流动的主要因素,其对采出程度的影响不超过1%。该研究成果对海上高孔高渗稠油油藏的高效开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分布 主控因素 采出程度 敏感性 活性水驱 数值模拟 高孔高渗 稠油油藏 高含水
下载PDF
Z11块E_2d_2油藏剩余油分布质量评价
11
作者 张顺康 《科技和产业》 2023年第9期210-214,共5页
针对江苏油田Z11块E_2d_2油藏进入高含水阶段面临剩余油挖潜的问题,在划分不同储层类型的基础上,根据油藏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进一步提出利用动用难易指数和剩余储量丰度两个指标建立剩余油分布质量评价方法,根据迭代阈... 针对江苏油田Z11块E_2d_2油藏进入高含水阶段面临剩余油挖潜的问题,在划分不同储层类型的基础上,根据油藏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进一步提出利用动用难易指数和剩余储量丰度两个指标建立剩余油分布质量评价方法,根据迭代阈值法计算得到的评价指标分类界限,将剩余油分布质量分成4种类型并确定相应的挖潜方向。最后,根据Z11块E_2d_2油藏剩余油分布质量评价结果,开展剩余油挖潜的现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调整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油藏 剩余油 分布质量 评价 挖潜
下载PDF
特高含水油藏不同井网流场调整模拟与驱油效率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冰 傅强 +5 位作者 官敬涛 李林祥 潘昊宇 宋宏斌 秦婷婷 朱志伟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3年第4期519-524,536,共7页
流场调整是注水开发油田特高含水后期挖掘剩余油的有效手段。注水开发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后,油水井间逐步形成优势流场,注入水无效循环,降低油藏开发效果。根据流场调整的工作原理,利用Python语言进行编程,建立由标准行列式井网排列... 流场调整是注水开发油田特高含水后期挖掘剩余油的有效手段。注水开发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后,油水井间逐步形成优势流场,注入水无效循环,降低油藏开发效果。根据流场调整的工作原理,利用Python语言进行编程,建立由标准行列式井网排列为基础的流场调整模型,并进行网格划分,分别将井网流场流线转变角度27°、45°,采用有限差分方法,对流场调整前后的优势流场范围进行二维数值模拟,得出九点法和五点法调整井网模拟显示驱油效率高,M形井网驱油效率相对较低,转流线调整45°效果较好。上述流场调整模拟效果对井网调整提高高含水油藏原油采收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油藏 井网调整 流场调整模拟 驱油效率 采收率
下载PDF
陆相砂岩油藏高含水阶段驱油效率再认识 被引量:2
13
作者 樊康杰 王健 +3 位作者 魏峰 唐慧敏 李宛珊 唐杨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8-135,共8页
涸洲11-4N油田涸洲组油藏已进入高、特高含水开发阶段,部分油组采出程度已经接近或超过已有探井实测驱油效率,在现有驱油效率认识下,油藏可挖潜潜力较小,需进一步开展酒洲组油藏高倍水驱下驱油效率研究。针对上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开展... 涸洲11-4N油田涸洲组油藏已进入高、特高含水开发阶段,部分油组采出程度已经接近或超过已有探井实测驱油效率,在现有驱油效率认识下,油藏可挖潜潜力较小,需进一步开展酒洲组油藏高倍水驱下驱油效率研究。针对上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注入量为200PV下的岩心水驱油实验;设计制作了微观可视化水驱油模型,直观描述高倍水驱油过程及残余油的分布规律;结合核磁共振技术开展岩心在线驱替实验,量化大、中、小等不同尺度孔隙中的驱油效率。实验结果表明,长岩心驱油效率可达73.2%,远超原有认识下的驱油效率;当并联长岩心渗透率级差较大时,首次提出在高、低渗透岩心进口端存在伯努利效应;微观水驱油过程中,注入水沿着中、高渗透通道快速突破,模型无水采出程度仅为18.6%,200PV水驱后,低渗透区原油得到有效启动;核磁共振在线驱替实验结果表明,中孔隙对驱油效率的贡献最大,达45.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油藏 驱油效率 高倍水驱 伯努利效应 驱油机理 核磁共振
下载PDF
陆相砂岩油藏特高含水期开发指标变化规律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国忠 李承龙 +1 位作者 何鑫 魏长清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0-58,共9页
针对传统线性特征的驱替曲线都不再适用于特高含水期油藏的情况,提出了一种综合含水率和采出程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方程式,可直接描述特高含水期油藏宏观开发指标变化规律或驱替特征。结果表明:不管油藏曾经历的开采历史是否存在水驱井... 针对传统线性特征的驱替曲线都不再适用于特高含水期油藏的情况,提出了一种综合含水率和采出程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方程式,可直接描述特高含水期油藏宏观开发指标变化规律或驱替特征。结果表明:不管油藏曾经历的开采历史是否存在水驱井网加密、聚合物驱等重大调整措施,只要油藏在特高含水期处于相对平稳的开发状态,采出程度与综合含水率呈非线性关系。所提非线性关系得到了水驱油藏概念模型模拟结果的验证,已用于含聚驱历史真实油藏开发后期的指标分析。对于陆相大型油田的部分开采单元及其整体,该关系在特高含水期大部分呈现出90%以上的符合率,由此得到了值得油田中长期规划参考的含水上升率、递减率、采收率等开发指标预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指标 特高含水期 采出程度 综合含水率 驱替特征 砂岩油藏
下载PDF
边底水发育低渗透高含水油藏剩余油精准挖潜技术
15
作者 王延锋 张添锦 杜巧坪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06-111,共6页
以靖边DW区延9油藏为例,采用物质平衡法计算剩余油储量,明确了剩余油类型和分布规律,找出了针对不同类型剩余油的精准挖潜技术,并选择典型井组进行了现场实施,结果表明:研究区单井平均剩余地质储量2.45×10^(4) t,剩余油潜力较好;... 以靖边DW区延9油藏为例,采用物质平衡法计算剩余油储量,明确了剩余油类型和分布规律,找出了针对不同类型剩余油的精准挖潜技术,并选择典型井组进行了现场实施,结果表明:研究区单井平均剩余地质储量2.45×10^(4) t,剩余油潜力较好;剩余油的成因可分为单一层内剩余油、双层系层间剩余油和复杂多层系层间层内剩余油;根据剩余油类型精准挖潜的重点不同,通过完善注采对应、精准补孔等措施可改变液流方向,达到精准挖掘剩余油的目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剩余油精准挖潜措施能够显著提高超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后的采收率,措施后日产油量平均增幅达到215%,含水率平均降低幅度达到11.5%,达到了良好的降水增油效果,可在同类油藏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底水发育 高含水油藏 剩余油 精准挖潜
下载PDF
非均质油藏高含水期注采优化改善开发效果研究
16
作者 陈红 王涛 +4 位作者 刘汝敏 田苗 孟庆超 朱旭晨 田延妮 《复杂油气藏》 2023年第2期215-219,共5页
结合油藏开发阶段及特点,利用相控建立高含水期模型,研究平面非均质、层间非均质、注采比、采液速度、高含水关停井及水动力学注采方式对开发效果的影响;在经济评价的基础上,利用综合评价方法明确非均质油藏高含水期影响开发效果的主要... 结合油藏开发阶段及特点,利用相控建立高含水期模型,研究平面非均质、层间非均质、注采比、采液速度、高含水关停井及水动力学注采方式对开发效果的影响;在经济评价的基础上,利用综合评价方法明确非均质油藏高含水期影响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科学合理的液流优化对策。研究表明,中渗非均质油藏高含水期周期注水能提高开发效果,不同相带周期注水方式不同。河道-河道注采时,水井通过短注长停方式能减缓含水上升;河道-侧翼注采,水井可通过长注短停方式提高采出程度;侧翼注采,水井采用对称周期注水方式能有效挖潜油层剩余油。典型某区块不同相带合理的采液强度不同,河道相合理采液强度为4.0 m^(3)/(d·m),河道侧翼合理采液强度为3.0 m^(3)/(d·m),可达到均衡采出,调整流线、控水稳油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渗非均质油藏 高含水期 影响因素 注采周期
下载PDF
注采调整模式研究
17
作者 辛卓彤 魏真真 +3 位作者 许晶 彭嘉莹 张洋 纪亚楠 《云南化工》 CAS 2023年第10期128-131,共4页
基于矢量化调配思路,利用流线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四种典型的注采调整模式,为指导油藏高含水开发后期进行注水开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 高含水油藏 流线数值模拟 注采调整 流场
下载PDF
MRC储层改造技术在海上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剩余油挖潜中的应用
18
作者 刘宁 杨光 杨继明 《石化技术》 CAS 2023年第12期33-34,49,共3页
油藏最大接触位移(MRC)储层改造技术可以增大原水平井段井控范围,改变流线方向,深挖局部剩余油,实现单井控水增油效果。A油田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阶段,剩余油高度分散,挖潜难度大,尤其是浅层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多口井出砂且治理难度大。S... 油藏最大接触位移(MRC)储层改造技术可以增大原水平井段井控范围,改变流线方向,深挖局部剩余油,实现单井控水增油效果。A油田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阶段,剩余油高度分散,挖潜难度大,尤其是浅层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多口井出砂且治理难度大。S井作为浅层疏松砂岩稠油油藏(M油藏)一口低产低效井,通过实施MRC储层改造技术成功实现了增产效果。该技术的成功应用为海上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剩余油挖潜开辟了新路径,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疏松砂岩 稠油油藏 特高含水 剩余油挖潜
下载PDF
油田高含水期窜流通道定量描述方法 被引量:38
19
作者 彭仕宓 史彦尧 +5 位作者 韩涛 Yao Tingting 黄继新 李海燕 黎锡瑜 胡海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9-84,共6页
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期,储层的非均质性和储层的敏感性导致孔喉增大,注入水沿着高渗透带形成窜流通道,严重地影响了开发效果。根据储层参数、微观孔隙结构的变化,阐述了综合分析窜流通道的定性方法。引入大孔道综合指数的概念,应用模糊... 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期,储层的非均质性和储层的敏感性导致孔喉增大,注入水沿着高渗透带形成窜流通道,严重地影响了开发效果。根据储层参数、微观孔隙结构的变化,阐述了综合分析窜流通道的定性方法。引入大孔道综合指数的概念,应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定量识别了窜流通道的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油田 储层非均质性 注入水 窜流通道 分布规律 定量描述方法 模糊评判法
下载PDF
高含水油田发展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思考与实践 被引量:38
20
作者 刘文岭 韩大匡 +3 位作者 胡水清 王大兴 朱文春 李树庆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50-554,559,共6页
根据油田开发的需要,在高含水油田有必要开展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研究,横向上要精确识别和预测对剩余油富集具有遮挡作用的小断层、微幅度构造、砂体边界和岩性隔挡(如废弃河道),纵向上要精细预测控制剩余油丰度的砂体厚度和储层物性参数,... 根据油田开发的需要,在高含水油田有必要开展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研究,横向上要精确识别和预测对剩余油富集具有遮挡作用的小断层、微幅度构造、砂体边界和岩性隔挡(如废弃河道),纵向上要精细预测控制剩余油丰度的砂体厚度和储层物性参数,重点解决河道边界预测和薄互层储层单砂体厚度预测精度问题。并结合高含水油田开发的需求,提出了关于发展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大港油田港东一区一断块研究为例,说明了在高含水油田应用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油田 储层物性参数 剩余油预测 预测精度 油藏地球物理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