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0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polymer micro-gel dispersions 被引量:2
1
作者 Dong Zhaoxia Li Yahua Lin Meiqin Li Mingyuan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3期294-298,共5页
The influence of swelling time, temperature, NaCl concentration and polymer micro-gel concentration on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polymer micro-gel dispersions was studied by using a HAAKE rheometer. The results showed... The influence of swelling time, temperature, NaCl concentration and polymer micro-gel concentration on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polymer micro-gel dispersions was studied by using a HAAKE rheomet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ith increasing swelling time and NaCl concentration, the polymer micro-gel dispersions changed from a shear-thickening fluid to a Newtonian fluid. The polymer micro-gel dispersion show shear-thinning in non-saline water. At higher swelling temperature, the time of the polymer micro-gel dispersion showing shear-thickening was shorter. With increasing polymer micro-gel concentration, the dispersion changed from shear-thickening to shear-thin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mer micro-gel rheological property SHEAR-THICKENING SHEAR-THINNING
下载PDF
EFFECTS OF L-PHENYLALANINE ON THE RADIATION SYNTHESIS OF POLY(N,N'-METHYLENEBISACRYLAMIDE-co-4-VINYLPYRIDINE)(MICRO)GELS
2
作者 Qing-de Chen Xing-hai Shen and Hong-cheng Gao Department of Applied Chemistry,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Molecular Engineering,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6期643-650,共8页
The effects of L-phenylalanine (L-Phe) on the synthesis ofpoly(N,N'-methylenebisacrylamide-co-4-vinylpyridine) (poly(Bis-co-4-VP)) (micro)gels by γ-ray irradiation were studied. The addition of L-Phe could... The effects of L-phenylalanine (L-Phe) on the synthesis ofpoly(N,N'-methylenebisacrylamide-co-4-vinylpyridine) (poly(Bis-co-4-VP)) (micro)gels by γ-ray irradiation were studied. The addition of L-Phe could not only decrease the gelation dose (Dg) of the synthesis obviously, but also transform the morphology of copolymer from microgel to gel. In addition, the swelling ability of the (micro)gels was also affected in the presence of L-Phe. The decrease of Dg was ascribed to the effect of pH, whil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rphology was ascribed to the effect of L-Phe on the stability of the poly(Bis-co-4-VP) microgel. Such an effect was confirmed further as compared with the effects of L-alanine, L-glutamic acid, L-arginine, sulfuric acid and aqueous ammon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PHENYLALANINE γ-Ray irradiation gelation dose Morphology transformation microgel
下载PDF
硫铝酸盐水泥水化产物-铝凝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洋洋 张群力 +2 位作者 赵庆新 吴凯 常钧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22-130,共9页
硫铝酸盐水泥作为我国第三系列水泥,既是一种低碳绿色水泥,又是一种海工修补加固水泥。铝凝胶(AH_(3))是其最重要的水化产物之一,可有效提升该系列水泥石的宏观力学性能。本文结合化工中AH_(3)的基础研究,阐述了硫铝酸盐水泥石中AH_(3)... 硫铝酸盐水泥作为我国第三系列水泥,既是一种低碳绿色水泥,又是一种海工修补加固水泥。铝凝胶(AH_(3))是其最重要的水化产物之一,可有效提升该系列水泥石的宏观力学性能。本文结合化工中AH_(3)的基础研究,阐述了硫铝酸盐水泥石中AH_(3)的形成过程,归纳了AH_(3)的一般性特征,对比了化工中AH_(3)与硫铝酸盐水泥石中AH_(3)的异同点,具体分析了各类因素对AH_(3)微纳结构及含量的影响,总结了目前AH_(3)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铝酸盐水泥 铝凝胶 形成过程 微纳结构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建筑用CA-SA@SiO_(2)相变微胶囊制备及其性能优化研究
4
作者 刘凤利 李俏莉 +1 位作者 白建侠 王亚光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096-8102,共7页
为解决脂肪酸相变温度高于建筑应用要求,以及已有脂肪酸相变微胶囊包覆率和相变潜热低的问题,首先制备了二元相变材料癸酸-硬脂酸,热性能结果表明,癸酸-硬脂酸相变温度和相变潜热为24.28℃和178.21 J/g,满足建筑应用要求。在此基础上以S... 为解决脂肪酸相变温度高于建筑应用要求,以及已有脂肪酸相变微胶囊包覆率和相变潜热低的问题,首先制备了二元相变材料癸酸-硬脂酸,热性能结果表明,癸酸-硬脂酸相变温度和相变潜热为24.28℃和178.21 J/g,满足建筑应用要求。在此基础上以SiO_(2)为壁材,采用溶胶凝胶法对癸酸-硬脂酸进行封装,制备不同芯壁比的CA-SA@SiO_(2)相变微胶囊,并对其微观形貌、粒径大小、热性能、化学稳定性及抗渗漏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芯壁比直接影响相变微胶囊的各项性能,其中最优芯壁比为50∶50,此时微胶囊呈球形且光滑致密,粒径范围为2~500μm,主要集中于50μm以下,壁材仅靠物理作用包覆芯材,微胶囊化后壁材可以提高芯材热稳定性,且热分解温度明显高于墙体材料使用环境,平衡渗漏率仅为4.53%,相变温度为24.63℃,处于人体舒适范围内,相变潜热和包覆率为138.16 J/g和77%,有效解决了相变温度高和包覆率、相变潜热低的问题,为相变储能建筑围护结构提供适宜温区、高能效密度与高稳定性兼容的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脂肪酸 溶胶凝胶法 相变微胶囊 微观特性 热性能
下载PDF
低离子聚凝胺技术与卡式微柱凝胶技术在溶血病患儿输血前检验中的应用
5
作者 宋庆召 张永海 李润青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13期1901-1904,共4页
目的比较低离子聚凝胺技术和卡式微柱凝胶技术在溶血病患儿输血前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间当地各医院待输血治疗的80例溶血病患儿,于信阳市中心血站进行输血前检验。对所有患儿使用低离子聚凝胺技术与... 目的比较低离子聚凝胺技术和卡式微柱凝胶技术在溶血病患儿输血前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间当地各医院待输血治疗的80例溶血病患儿,于信阳市中心血站进行输血前检验。对所有患儿使用低离子聚凝胺技术与卡式微柱凝胶技术进行输血前检验。比较两种检验技术的配血成功率、检验时间、一次性正反定型检验正确率,并统计患儿检验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满意率。结果卡式微柱凝胶试验技术配血成功率为90.00%,明显高于低离子聚凝胺技术的77.50%,检测时间为(17.32±1.21)min,明显长于低离子聚凝胺技术的(16.29±.08)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卡式微柱凝胶技术正定型的检验正确率为96.25%,明显高于低离子聚凝胺技术的87.50%,反定型的检验正确率为91.25%,明显高于低离子聚凝胺技术的86.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卡式微柱凝胶技术检测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75%,明显低于低离子聚凝胺技术的36.25%,检测的满意率为97.50%,明显高于低离子聚凝胺技术的88.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式微柱凝胶技术在溶血病患儿输血前检验中表现出更高的检测准确率与满意率,更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检测方法。在选择适合的输血前检验技术时,需要综合考虑检测效率、准确性以及成本效益,以确保患儿输血的安全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离子聚凝胺技术 卡式微柱凝胶技术 溶血病 输血检验
下载PDF
Sol-Gel法制备WO_3薄膜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徐键 王民权 +1 位作者 张勇 陆杭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1998年第5期61-63,共3页
采用络合物sol-gel浸渍提拉法以过钨酸脂的乙醇溶液为先驱物制备出了WO3薄膜,研究了有机添加剂草酸对膜结构的影响,并对所得薄膜进行了红外光谱、可见光谱和SEM等测试和观察。结果表明该法能制得质量好的WO3薄膜,在... 采用络合物sol-gel浸渍提拉法以过钨酸脂的乙醇溶液为先驱物制备出了WO3薄膜,研究了有机添加剂草酸对膜结构的影响,并对所得薄膜进行了红外光谱、可见光谱和SEM等测试和观察。结果表明该法能制得质量好的WO3薄膜,在溶液中加入草酸可以有效地控制裂纹扩展。因此在优化工艺条件后将能得到无裂纹的WO3薄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gel 薄膜 微结构 三氧化钨薄膜
下载PDF
凝胶推进技术研究进展
7
作者 李春天 王志文 +4 位作者 鲍立荣 王之栋 李濂 沈瑞琪 张伟 《固体火箭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4,共11页
凝胶推进技术是指在液体燃料中加入合适的胶凝剂形成三维网络以转变为半固体半液体状态,通过控制推进剂流量实现推力可调的一类推进技术。凝胶推进剂具有比冲大、安全性高和易于储存等优良性能。从凝胶推进剂的胶凝剂种类、流变特性、... 凝胶推进技术是指在液体燃料中加入合适的胶凝剂形成三维网络以转变为半固体半液体状态,通过控制推进剂流量实现推力可调的一类推进技术。凝胶推进剂具有比冲大、安全性高和易于储存等优良性能。从凝胶推进剂的胶凝剂种类、流变特性、雾化特性、液滴燃烧特性和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提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即制备对外界刺激敏感的凝胶推进剂、改善凝胶推进剂供给环境和雾化模式、建立凝胶推进剂液滴燃烧模型、设计和开发适用于空间任务的凝胶微推进系统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胶推进剂 胶凝剂 流变 雾化 微推进
下载PDF
微量凝胶法测定细菌内毒素探讨
8
作者 程宾 苏雯 +1 位作者 王红艳 王莉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15期73-76,共4页
目的 建立测定样品中细菌内毒素的微量凝胶法。方法 按2020年版《中国药典(四部)》1143细菌内毒素检查法进行试验,通过预试验确定适合试验的试管内径(4,8 mm)及加样量(10,20,30,40,50,60,70μL)后,再进行完整的鲎试剂灵敏度复核试验及... 目的 建立测定样品中细菌内毒素的微量凝胶法。方法 按2020年版《中国药典(四部)》1143细菌内毒素检查法进行试验,通过预试验确定适合试验的试管内径(4,8 mm)及加样量(10,20,30,40,50,60,70μL)后,再进行完整的鲎试剂灵敏度复核试验及样品细菌内毒素检查试验,并与药典收载现行凝胶法进行比较。结果 预试验结果显示,确定采用内径为8 mm的平底玻璃试管,加样量为40μL或50μL进行微量凝胶法试验。对鲎试剂进行灵敏度复核,微量凝胶法灵敏度复核结果与药典收载现行凝胶法一致,均在灵敏度合格范围内。对样品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查,微量凝胶法试验结果与药典收载现行凝胶法一致。结论 该微量凝胶法可作为药典收载现行凝胶法的补充或替代方法,鲎试剂缺乏的情况下可用于灭菌制剂的细菌内毒素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凝胶法 细菌内毒素检查 鲎试剂 补充替代方法
下载PDF
卡式微柱凝胶试验与传统盐水法在输血检验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9
作者 陈龙 双滟琦 贺小艳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S01期150-153,共4页
目的探讨卡式微柱凝胶试验与传统盐水法在输血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12月1-15日期间在该院接受红细胞输注治疗298例,依据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49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盐水法,研究组采取卡式微柱凝胶试验。... 目的探讨卡式微柱凝胶试验与传统盐水法在输血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12月1-15日期间在该院接受红细胞输注治疗298例,依据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49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盐水法,研究组采取卡式微柱凝胶试验。统计两组检验结果(正定型及反定型符合率)、一次性配血成功率、交叉配血用时、不良反应发生率、检验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正定型符合率(100.00%)、反定型符合率(99.33%)高于对照组(95.30%、93.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一次性配血成功率(98.66%)高于对照组(93.29%),交叉配血用时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34%)低于对照组(6.04%)(P<0.05)。研究组检验满意度(98.66%)高于对照组(93.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检验中采取卡式微柱凝胶试验,对正定型及反定型符合率高于传统盐水法,可提升一次性配血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且医师检验满意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检验 卡式微柱凝胶试验 传统盐水法
下载PDF
探讨在临床输血检验中应用卡式微柱凝胶试验的临床效果
10
作者 奚蓉 张如意 邬咏佳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S01期167-169,共3页
目的分析临床输血检验中卡式微柱凝胶试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12月本院80例输血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实施低离子凝聚胺技术与卡式微柱凝胶试验检验,对比检验结果。结果观察组相容性交... 目的分析临床输血检验中卡式微柱凝胶试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12月本院80例输血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实施低离子凝聚胺技术与卡式微柱凝胶试验检验,对比检验结果。结果观察组相容性交叉配血灵敏度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比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式微柱凝胶试验在临床输血检验中应用效果明显,不仅可以提升相容性交叉配血符合率,且有助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采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式微柱凝胶试验 临床输血检验 低离子凝聚胺技术
下载PDF
微柱凝胶技术在ABO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诊断及输血前检验中的应用价值
11
作者 夏润 何晨光 齐新娟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21期107-110,共4页
目的分析微柱凝胶技术(MCGT)在ABO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HDN)诊断以及输血前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200例ABO-HDN患儿为研究对象,另随机选取同期ABO同型血红细胞制剂血样本5份进行主侧交叉配血试验。采... 目的分析微柱凝胶技术(MCGT)在ABO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HDN)诊断以及输血前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200例ABO-HDN患儿为研究对象,另随机选取同期ABO同型血红细胞制剂血样本5份进行主侧交叉配血试验。采用MCGT与凝聚胺技术(MPT)进行交叉配血。比较两种技术的检测结果。结果交叉配血共进行1000次,MCGT的血清、放散液配血不合为740、575次;MPT的血清、放散液配血不合为40、55次。MCGT血清、放散液交叉配血不合率高于MP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CGT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高于MP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BO-HDN诊断及输血前检验中,MCGT的血液检测不合率较高,且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高于MP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O血型不合 新生儿溶血病 微柱凝胶技术 凝聚胺技术
下载PDF
微量动态显色法(mKC)检测抗体药物中细菌内毒素含量方法验证及对比实验
12
作者 陈怡 吴倩 陈孟君 《山西化工》 CAS 2024年第5期73-75,共3页
目的:采用微量动态显色法(mKC)对抗体药物中的细菌内毒素含量进行检测,并对方法进行验证,同时与凝胶法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方法:使用两个厂家的微量动态显色鲎试剂,对3个批号的样品,分别从标准曲线线性及范围、定量下限、检测限、干扰... 目的:采用微量动态显色法(mKC)对抗体药物中的细菌内毒素含量进行检测,并对方法进行验证,同时与凝胶法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方法:使用两个厂家的微量动态显色鲎试剂,对3个批号的样品,分别从标准曲线线性及范围、定量下限、检测限、干扰实验、精密度等方面进行方法学验证,同时进行微量动态显色法和凝胶法结果比对。结果:标准曲线相关系数的绝对值(|r|)均大于0.980,线性范围为10~0.1 EU/m L,定量下限为0.1 EU/m L,检测限为0.025 EU/m L,确定供试液的无干扰质量浓度为0.2 mg/m L,同一厂家试剂RSD小于25%,两个厂家试剂共计6次结果 RSD小于30%,微量动态显色法和凝胶法结果一致。结论:微量动态显色法可以用于抗体药物的细菌内毒素含量检测,并且可以替代传统的凝胶法用于抗体药物放行检测和稳定性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动态显色法 细菌内毒素 抗体药物 凝胶法
下载PDF
溶蚀作用下硅酸三钙水化产物微结构演变机理研究
13
作者 李文伟 李曙光 +1 位作者 李新宇 杨华美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9-455,共7页
处于水下区的大坝混凝土由于钙离子溶出易遭受溶蚀破坏,从而造成水泥水化产物脱钙溶解,进而导致大坝混凝土性能劣化失效。为深入揭示大坝混凝土溶蚀劣化机理,有必要厘清溶蚀作用下水泥水化产物形貌与微结构的演变规律。硅酸三钙(C_(3)S... 处于水下区的大坝混凝土由于钙离子溶出易遭受溶蚀破坏,从而造成水泥水化产物脱钙溶解,进而导致大坝混凝土性能劣化失效。为深入揭示大坝混凝土溶蚀劣化机理,有必要厘清溶蚀作用下水泥水化产物形貌与微结构的演变规律。硅酸三钙(C_(3)S)是水泥的主要矿物相,其水化产物特性对水泥及混凝土性能影响显著。为此,本研究制备了高纯度C_(3)S单体,加水水化后浸泡在不同浓度氯化铵溶液中模拟水泥水化产物的加速溶蚀,并结合热重分析、核磁共振、扫描电镜、氮吸附等微观测试方法对其溶蚀前后产物的组成、微纳观结构与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硅酸三钙水化产物与氯化铵溶液发生中和反应,溶液的pH值升高;氯化铵浓度越大,反应后溶液的pH值相对越低、水化产物脱钙程度越大,证实了溶蚀程度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溶蚀减少了水化产物中水化硅酸钙凝胶中的化学结合水含量,使硅链结构发生聚合、孔隙结构被粗化并加剧水化硅酸钙凝胶的空心程度,且结构和形貌变化程度随溶蚀程度的增加而增大,从微纳观尺度为揭示混凝土溶蚀机理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蚀 硅酸三钙(C_(3)S) 水化硅酸钙凝胶 化学结合水 硅核磁 微观形貌
下载PDF
Al_2O_3-Y_2O_3 Nano- and Micro-Composite Coatings on Fe-9Cr-Mo Alloy 被引量:1
14
作者 姚明明 何业东 +1 位作者 张颖 杨秋霞 《Journal of Rare Earths》 SCIE EI CAS CSCD 2006年第5期587-590,共4页
Al2O3-Y2O3 nano- and micro-composite coatings were deposited on Fe-9Cr-Mo substrates by using sol-gel composite coating technology. The processing includes dipping samples in a sol-gel solution dispersed with fine cer... Al2O3-Y2O3 nano- and micro-composite coatings were deposited on Fe-9Cr-Mo substrates by using sol-gel composite coating technology. The processing includes dipping samples in a sol-gel solution dispersed with fine ceramic powders, which are prepared by high-energy ball milling. High-resolution microscopy (FE-SEM) analyses show that the coating is composed of composite particle clusters with an average diameter of 1μm, and the coating is relatively dense without cracking during drying and sintering stages. XRD analyses show that the oxide coating is mainly composed of α-Al2O3 and γ-Al2O3. The oxidation tests performed at 600℃ in air show that the coatings are provided with much improved resistance against high temperature oxidation and scale spallation. It is indicated that nano-structured composite particles and reactive elements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coatings,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eventing agglomeration of nano-particles and initiation of cra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gel nano-/micro-particles composite coatings OXIDATION rare earths
下载PDF
Local Drug Delivery Strategy for Cancer Treatment: Use of Biocompatible Sol-Gel-Derived Porous Materials
15
作者 Odile Cristini-Robbe Florian Ruyffelaere +6 位作者 Florent Dubart Ange Uwimanimpaye Christophe Kinowski Remy Bernard Catherine Robbe-Masselot Ikram El Yazidi Sylvia Turrell 《New Journal of Glass and Ceramics》 2013年第2期74-79,共6页
Porous silica xerogel material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use as drug-release agents to be implanted directly in or near cancerous tissues. In order to test the capacity of the materials to absorb and then to release med... Porous silica xerogel material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use as drug-release agents to be implanted directly in or near cancerous tissues. In order to test the capacity of the materials to absorb and then to release medicinal substances, a battery of examinations (UV and visible micro-Raman, porosity measurements, UV-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a) have been made using test drug molecules (clotrimazole, primaquine diphosphate and the anti-cancer agent vinblastine sulphat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lecules can be post-doped into the gels and the Raman data provide indications of the best conditions for detecting the substances absorbed in the gels. Spectroscopic results show that the drug molecules are released by the xerogel over a period of 10 days. These results are promis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materials as drug-release ag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gel micro-RAMAN Post-Doping Chemotherapy Silica gelS DRUG-RELEASE Agents
下载PDF
含咪唑盐聚离子液体微凝胶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梦迪 周超 +2 位作者 邓林红 周鑫叠 黄勇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2023年第1期73-81,共9页
大多数咪唑盐聚离子液体以线性聚合物的形式存在于抗菌材料中,将其制备成纳米颗粒形式可提高抗菌活性、降低细胞毒性。本研究采用乳液聚合法设计并制备了含咪唑盐聚离子液体的微凝胶,并将所制备的咪唑盐聚离子液体微凝胶与其相对应的线... 大多数咪唑盐聚离子液体以线性聚合物的形式存在于抗菌材料中,将其制备成纳米颗粒形式可提高抗菌活性、降低细胞毒性。本研究采用乳液聚合法设计并制备了含咪唑盐聚离子液体的微凝胶,并将所制备的咪唑盐聚离子液体微凝胶与其相对应的线性聚合物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微凝胶可有效提高聚合物的电负性,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率达到了99.8%,抗菌性能明显提高。本研究制备的含咪唑盐聚离子液体微凝胶具有高抗菌性以及低细胞毒性,可作为一种新型聚合物抗菌剂应用于生物医学材料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唑盐聚离子液体 微凝胶 乳液聚合 电负性 抗菌活性 生物相容性
下载PDF
XEN凝胶引流管植入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初步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胡甜 张虹 +2 位作者 王军明 王琳颢 成前悦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1-355,共5页
目的初步评估XEN凝胶引流管植入术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就诊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8例(10眼)进行了XEN凝胶引流管植入术的患者,其中男性6例(8眼),女... 目的初步评估XEN凝胶引流管植入术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就诊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8例(10眼)进行了XEN凝胶引流管植入术的患者,其中男性6例(8眼),女性2例(2眼)。年龄分布24~41岁,平均(33.9±5.9)岁。比较手术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包括视力、眼压、青光眼用药数量及术后并发症。结果8例患者均诊断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平均随访时间为(13.0±3.9)个月。术前平均眼压为(24.7±6.2)mmHg,末次随访时平均眼压为(13.9±1.7)mmHg,较术前下降了43.7%。术前平均用药数量为3.1种,末次随访时为0.2种。4眼(40%)进行了滤过泡分离手术,其中1眼发生色素颗粒阻塞引流管出口,行滤过泡分离时清除阻塞物,房水顺利流出。截至末次随访,3眼获得手术完全成功,5眼获得部分成功,总成功率为80%。2眼术后发生前房积血,均在术后1个月内自行消退。其余患者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XEN凝胶引流管植入术是POAG的一种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在1年的随访中,患者眼压和青光眼用药数量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XEN凝胶引流管 微创青光眼手术
下载PDF
乳清蛋白微凝胶颗粒的制备及其对油脂消化性的抑制作用
18
作者 李姿坤 张喜瑞 +6 位作者 郭雅娴 张满 贺红军 梁彬 李秀莲 姬长建 孙婵婵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43,共11页
针对高脂肪摄入带来的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疾病风险,定向设计高脂肪食品的乳液结构,调控其与胃肠液的相互作用,从而减少食物中油脂的消化吸收,是实现饮食健康且不降低食物感官品质的有效途径。探究了不同pH值条件下,由乳清浓缩蛋白... 针对高脂肪摄入带来的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疾病风险,定向设计高脂肪食品的乳液结构,调控其与胃肠液的相互作用,从而减少食物中油脂的消化吸收,是实现饮食健康且不降低食物感官品质的有效途径。探究了不同pH值条件下,由乳清浓缩蛋白(WPC)通过湿热-均质组合方法制备的乳清蛋白微凝胶颗粒(WPMP)的理化性质(粒径分布、热力学性质、流变学性质等),并测定了加入WPMP的油脂乳液在消化道中的稳定性、游离脂肪酸(FFA)的释放率。结果表明:在pH值为5.5时,制备的WPMP具有相对较小的中位粒径6.63μm、较高的热稳定性、较小的流体指数(n=0.06)和较好的触变性(SR=0.42)。加入WPMP的油脂乳液的油滴粒径显著小于加入WPC的油脂乳液(P<0.05),且加入在pH值为5.5时制备的WPMP,可获得油滴粒径最小(13.28μm)的油脂乳液。相较于加入WPC制得的油脂乳液,WPMP油脂乳液在模拟胃肠消化液中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更低的FFA释放率,且不同pH值条件下制备的WPMP油脂乳液具有不同的FFA释放率。研究证实,WPMP对消化道内胆盐界面取代、脂肪酶-辅脂酶界面吸附具有一定阻隔作用,因此,WPMP对油脂乳液的消化吸收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受WPMP界面结构调控。希望研究结果可为定向设计乳液结构从而抑制油脂消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清蛋白 微凝胶颗粒 乳液 油脂消化 抑制
下载PDF
压裂液增稠剂双羧基甲基瓜尔胶的合成及性能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博 《精细石油化工》 CAS 2023年第1期1-4,共4页
为满足不断增加的酸性压裂液应用需求,以氯代丙二酸钠为醚化剂合成了取代度(DS)分别为0.08,0.11,0.18的双羧基甲基取代瓜尔胶,考察了由该类瓜尔胶制备的酸性压裂液体系的性能。结果表明:DS对基液增稠速率没有明显影响;DS为0.08的增稠剂... 为满足不断增加的酸性压裂液应用需求,以氯代丙二酸钠为醚化剂合成了取代度(DS)分别为0.08,0.11,0.18的双羧基甲基取代瓜尔胶,考察了由该类瓜尔胶制备的酸性压裂液体系的性能。结果表明:DS对基液增稠速率没有明显影响;DS为0.08的增稠剂制备的冻胶交联密度不足,无法形成有效交联;DS为0.11的增稠剂制备的冻胶能挑挂、能吐舌;DS为0.18的增稠剂制备的冻胶弹性差、易碎。采用DS为0.11的增稠剂,随使用浓度增加,冻胶微观网络变得更加致密。0.40%,0.50%浓度制备的冻胶能够满足90℃,170 s-1耐温耐剪切要求。300μg/g破胶剂加量下,1 h即可彻底破胶,破胶液表面张力26.1 mN/m,与煤油的界面张力0.51 mN/m,残渣含量186 mg/L,满足压裂液破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羧基甲基 酸性压裂液 瓜尔胶 微观网络 破胶
下载PDF
低离子凝聚胺技术与卡式微柱凝胶试验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涟漪 吴滔滔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3年第3期116-119,共4页
目的探讨低离子凝聚胺技术与卡式微柱凝胶试验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000例接受临床输血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运用低离子凝聚胺技术交叉配血的患者500例,运用卡... 目的探讨低离子凝聚胺技术与卡式微柱凝胶试验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000例接受临床输血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运用低离子凝聚胺技术交叉配血的患者500例,运用卡式微柱凝胶试验交叉配血的患者500例,并依据不同配血技术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为低离子凝聚胺技术交叉配血、观察组为卡式微柱凝胶试验交叉配血。比较两类交叉配血试验效率、抗体阳性检出率、一次性配血成功率、交叉配血检验效能差异。结果观察组的交叉配血时间长于对照组,交叉配血抗体阳性总检出率、一次性配血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卡式微柱凝胶试验交叉配血所得稳定性、灵敏度及准确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抗体假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离子凝聚胺技术、卡式微柱凝胶试验在临床输血交叉配血检验中均有抗体阳性检出率,可提升患者临床输血治疗安全性,但就检验效率、检验效能及配血效果而言,卡式微柱凝胶试验优势性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离子凝聚胺技术 卡式微柱凝胶试验 临床输血 交叉配血 应用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