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沙微板块边界的动力学演化 被引量:8
1
作者 刘海龄 孙岩 +5 位作者 郭令智 周蒂 张伯友 舒良树 张毅祥 杨树康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95-103,共9页
南沙微板块的四周为性质不同的超壳边界断裂所围限 ,北为长龙—黄岩扩张断裂带 ,南为八仙—巴兰—约克—库约推复断裂带 ,西为万安—纳土纳走滑拉张断裂带 ,东为马尼拉—班乃走滑挤压断裂带 ,它们共同以南沙软流圈顶面为拆离面 .该微板... 南沙微板块的四周为性质不同的超壳边界断裂所围限 ,北为长龙—黄岩扩张断裂带 ,南为八仙—巴兰—约克—库约推复断裂带 ,西为万安—纳土纳走滑拉张断裂带 ,东为马尼拉—班乃走滑挤压断裂带 ,它们共同以南沙软流圈顶面为拆离面 .该微板块在新生代的动力学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K2 —E12 ,南沙微板块沿北部的康泰—双子—雄南断裂带伸展 ,裂离华南—印支陆缘 ,古南海向南俯冲 ,西布增生楔形成 ;E22 —E13,西南次海盆沿长龙扩张脊断裂带扩张 ,西布增生楔碰撞造山 ;E23—N11,中央次海盆沿黄岩扩张脊断裂带扩张 ,米里增生楔形成 ,北巴拉望南缘“A”型俯冲 ;N21至现在 ,南部边界断裂大规模向北逆冲推复造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微板块 边界断裂 层滑-倾滑-走滑断裂系统 动力学过程 岩石圈
下载PDF
南海的“山根拆沉成因观”--南海成因新议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海龄 周洋 +2 位作者 王印 朱荣伟 黎雨晗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24,共13页
南海成因问题至今仍众说纷纭。作者以寻求南海形成演化的内因为着眼点,在大量地震剖面地质解释的基础上,运用构造解析法对南海南北陆缘前新生代基底地质构造变形形迹进行了系统的构造恢复和组合分析,发现了残存于南海南北陆缘中生代基... 南海成因问题至今仍众说纷纭。作者以寻求南海形成演化的内因为着眼点,在大量地震剖面地质解释的基础上,运用构造解析法对南海南北陆缘前新生代基底地质构造变形形迹进行了系统的构造恢复和组合分析,发现了残存于南海南北陆缘中生代基底中的断层-褶皱具有碰撞造山带特有的背冲断褶构造特征,指出该古造山带的中轴位置大致沿现今双峰-笔架海山连线分布,并称之为古双峰-笔架碰撞造山带。结合南海地区新生代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和南北陆缘新生代伸展构造特征分析,提出该造山带在新生代发生了山根拆沉的解体过程,并明确提出了该"山根拆沉"机制是诱发南海形成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成因 中生界 古双峰-笔架碰撞造山带 山根拆沉 造山带解体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幔根构造与深部找矿 被引量:8
3
作者 真允庆 束乾安 +5 位作者 戴宝章 汪莎 陈国衡 花林宝 丁梅花 郝红蕾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09年第2期105-116,共12页
长江中下游铁铜金多金属成矿带,正处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造山带的断裂构造部位。由于岩石圈大尺度不连续和地壳减薄无山根的成矿背景,促使燕山期热事件成为断裂-盆地-岩浆-成矿带的响应。区内I型花岗岩是地幔基性岩浆底侵与壳幔相... 长江中下游铁铜金多金属成矿带,正处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造山带的断裂构造部位。由于岩石圈大尺度不连续和地壳减薄无山根的成矿背景,促使燕山期热事件成为断裂-盆地-岩浆-成矿带的响应。区内I型花岗岩是地幔基性岩浆底侵与壳幔相互作用的结果,包体研究和透明地震反射区资料证明它们具有软流圈上涌与下地壳拆沉作用的印记,也是幔根构造的源地。正因为透岩浆流体作用,形成大量金属矿床,因而这些矿床的成矿时代具有突发性和规律性,同时成矿物质来源具有多源性和不均匀性;成矿流体具有同一性和矿床类型的多样性;成矿期次具有叠加改造性。从S、Pb、Sr、H、O、C、Si、Cu等同位素组成取得的信息,也可作为幔根构造壳幔同熔成矿的佐证。按照幔根构造成矿机理分析,预测本区仍有第二成矿空间(-500^-2 000 m),建议以"类埃达克岩(体)"为中心的地区,可作为新一轮找矿的首选区。运用综合方法(遥感、磁、电、重、地震及深穿透地球化学等),以探明深部与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的接触带为主攻目标,建立四维成矿模型,确定找矿靶区,尽快进行钻探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大尺度不连续 地壳减薄 底侵 拆沉作用 幔根构造 多金属成矿带 长江中下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