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花椒精油对致口臭菌的抗菌和抗生物膜活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易金枝 程志敏 +6 位作者 陈彦荣 王建辉 李昌珠 肖志红 刘冬敏 方芳 李思源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6-172,I0004-I0006,共10页
该研究通过水蒸汽蒸馏法从甘肃(ZB_(1))、云南(ZB_(2))、山西(ZB_(3))和陕西(ZB_(4))4个产地的红花椒中提取精油,利用全二维飞行时间质谱分析红花椒精油(Zanthoxylum bungeanum essential oils,ZBEOs)的主要化学成分,并采用微量肉汤稀... 该研究通过水蒸汽蒸馏法从甘肃(ZB_(1))、云南(ZB_(2))、山西(ZB_(3))和陕西(ZB_(4))4个产地的红花椒中提取精油,利用全二维飞行时间质谱分析红花椒精油(Zanthoxylum bungeanum essential oils,ZBEOs)的主要化学成分,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ZBEOs对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和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筛选出抑制效果最佳的ZB xEO,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一步观察其对受试菌菌体和生物膜的影响。结果表明,受试ZBEOs中均富含芳樟醇(4.68%~22.75%)、β-月桂烯(5.31%~17.02%)和柠檬烯(5.76%~9.78%)。ZBEOs对受试菌的生长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其中从云南红花椒中提取的精油(ZB_(2)EO)对2种受试菌的抗菌活性最强,可破坏受试菌的形态结构,对菌体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此外,经ZB 2EO处理后,受试菌生物膜结构变得松散,生物量减少。综上,ZBEOs对致口臭菌具有良好的抗菌和抗生物膜活性,为ZBEOs在口臭防治方面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椒精油 致口臭菌 抗菌 抗生物膜
下载PDF
西吡氯铵含片对口源性口臭患者口腔内致臭菌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迪 刘长虹 +4 位作者 章锦才 蔡德鸿 杨晓喻 李世轶 钟惠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86-1389,共4页
目的研究西吡氯铵含片对口源性口臭致臭菌的抑制作用,探讨西吡氯铵含片治疗口源性口臭的效果。方法(1)选择中间普雷沃菌,致臭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具核梭杆菌以及唾液链球菌作为实验菌,通过体外抑菌实验确定西吡氯铵含片对四种实验菌的最... 目的研究西吡氯铵含片对口源性口臭致臭菌的抑制作用,探讨西吡氯铵含片治疗口源性口臭的效果。方法(1)选择中间普雷沃菌,致臭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具核梭杆菌以及唾液链球菌作为实验菌,通过体外抑菌实验确定西吡氯铵含片对四种实验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2)使用硫化物检测仪Halimeter测量加入西吡氯铵含片的三种菌培养液厌氧培养4 h和8 h后产生的挥发性硫化物(VSCs)数值;(3)通过检测药物作用的持续时间长短以及VSCs水平的下降情况,来评价西吡氯铵含片在人体内抑制致臭菌,降低挥发性硫化物的产生,消除口臭的功效。结果(1)西吡氯铵含片对所有实验细菌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2)西吡氯铵含片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具核梭杆菌产VSCs的效果明显,其效果与氯己定的抑菌效果相近;(3)与蒸馏水漱口相比,口腔含服一片西吡氯铵含片后,半胱氨酸激发VSCs的水平下降百分比明显(P<0.05),作用持续时间为230 min。结论西吡氯铵含片对口源性口臭患者口腔内致臭菌有明显的杀灭作用,对治疗口源性口臭有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吡氯铵含片 口臭 致臭菌 挥发性硫化物
下载PDF
口臭与主要产臭菌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范亚贤 王者玲 +3 位作者 杨圣辉 李金陆 果梅英 刘颖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05年第4期221-223,共3页
目的分析口臭与主要产臭菌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口臭患者29名,用鼻闻法确定口臭的来源和部位,使用口气测量仪测量口腔中挥发性硫化物(volatilesulfurcompounds,VSCs)的浓度;分别从产臭牙周袋、舌苔和唾液中采集标本,进行厌氧培养,并进行... 目的分析口臭与主要产臭菌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口臭患者29名,用鼻闻法确定口臭的来源和部位,使用口气测量仪测量口腔中挥发性硫化物(volatilesulfurcompounds,VSCs)的浓度;分别从产臭牙周袋、舌苔和唾液中采集标本,进行厌氧培养,并进行菌落计数。结果VSCs水平与龈下菌斑中的厌氧菌总数明显正相关(P<0.01),与龈下菌斑中产黑菌数(blackpigmentbacteria,BPB)和具核梭杆菌数(Fusobacteriumnucleatum,FN)也相关(P<0.05),舌苔上的厌氧菌总数、产黑菌和具核梭杆菌与VSCs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牙周病和大量舌苔可能是引起口臭的主要原因,而细菌(主要包括产黑菌和具核梭杆菌)在口臭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臭 细菌 相关性 产臭菌
下载PDF
黄芩与茶多酚除口臭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王琳 杨小竺 胡德渝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149-152,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黄芩、茶多酚对口源性口臭致臭菌以及半胱氨酸激发性口臭的抑制作用,评价了黄芩与茶多酚治疗口臭的效果。方法:①以致臭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以及具核梭杆菌为实验菌,通过体外抑菌实验确定黄芩和茶多酚对三种实验... 目的:通过观察黄芩、茶多酚对口源性口臭致臭菌以及半胱氨酸激发性口臭的抑制作用,评价了黄芩与茶多酚治疗口臭的效果。方法:①以致臭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以及具核梭杆菌为实验菌,通过体外抑菌实验确定黄芩和茶多酚对三种实验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②通过半胱氨酸激发实验,以挥发性硫化物(VSC)水平的下降百分比以及作用持续时间来评价黄芩和茶多酚在体内抑制致臭菌,减少其异味产物的释放,从而消除口臭的功效。结果:①黄芩和茶多酚都能有效抑制所有实验细菌,且以茶多酚作用较强;②使用4mg/mL的黄芩和茶多酚漱口后,半胱氨酸激发的VSC水平下降百分比在20min,60min和120min时分别为38.31%,26.51%,16.78%和51.29%,37.42%,26.27%。二者的作用持续时间分别为144min和190min。而使用蒸馏水漱口的作用持续时间为46min,其在20min时的VSC水平下降百分比是14.99%。三组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然药物黄芩与茶多酚对口腔致臭细菌和半胱氨酸激发性口臭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茶多酚 口臭 致臭菌 半胱氨酸 挥发性硫化物
下载PDF
口臭症口腔微生态学的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徐红云 林一南 范群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340-341,共2页
目的 :研究口臭症患者口腔菌群分布。方法 :选择 3 0例口臭患者和 3 0例健康人 ,分别采集舌背舌苔和牙周袋菌斑作细菌的需氧、微需氧和厌氧菌的定量培养 ,并对牙龈卟啉单胞菌及衣氏放线菌做抑菌试验。结果 :口臭组舌背厌氧菌及微需氧菌... 目的 :研究口臭症患者口腔菌群分布。方法 :选择 3 0例口臭患者和 3 0例健康人 ,分别采集舌背舌苔和牙周袋菌斑作细菌的需氧、微需氧和厌氧菌的定量培养 ,并对牙龈卟啉单胞菌及衣氏放线菌做抑菌试验。结果 :口臭组舌背厌氧菌及微需氧菌总数 (12 .2± 1.3 2 )与健康对照组 (9.5± 1.2 4)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 .0 1) ,口臭组需氧菌总数与健康组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口臭组牙周袋厌氧菌及微需氧菌总数 (13 .12± 1.2 6)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11.3± 1.82 ) ,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 .0 1) ,而需氧菌差异无显著性 ;口臭症舌背以小韦荣菌为主 ,其次是黑色普氏菌 ;牙周袋菌斑以牙龈卟啉单胞菌和黑色普氏菌为主 ,其次是衣氏放线菌。并筛选出两类抗菌漱口水和一种中外合资抗口臭牙膏 ,对舌背及牙周袋菌斑的主要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和衣氏放线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 :口臭症患者口腔菌群分布和总数与正常人群存在显著的差异 ,与牙周病有关的致病菌数量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据抑菌试验结果采用有效的漱口液及牙膏可明显降低口腔内致病菌和改善口臭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臭症 口腔 微生态学 定量培养 抑菌试验 菌群分布
下载PDF
口源性口臭患者主要厌氧菌的分布 被引量:5
6
作者 范亚贤 王者玲 杨圣辉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37-38,共2页
目的分析口臭患者龈下菌斑和舌苔上主要相关厌氧菌的分布情况。方法选择口腔门诊中口臭患者29例,鼻闻法来确定产臭部位和非产臭部位;分别采集龈下菌斑和舌苔标本接种在非选择性培养基和核梭杆菌选择性培养基,厌氧培养5 d后记录非选择性... 目的分析口臭患者龈下菌斑和舌苔上主要相关厌氧菌的分布情况。方法选择口腔门诊中口臭患者29例,鼻闻法来确定产臭部位和非产臭部位;分别采集龈下菌斑和舌苔标本接种在非选择性培养基和核梭杆菌选择性培养基,厌氧培养5 d后记录非选择性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总数、产黑色素细菌总数及核梭杆菌选择性培养基上生长的目的菌总数。结果29例患者中,15例患者的口臭主要来源于龈缘菌斑,10例主要来源于舌苔,4例患者的口臭由龈缘菌斑和舌苔共同产生;产臭部位和非产臭部位相比,细菌总数、产黑色素菌和具核梭杆菌数都明显上升(P<0.01)。结论口源性口臭患者口气变化与产黑色素细菌、核梭杆菌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臭 细菌 分布
下载PDF
口臭患者舌背菌群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王菁 王明荣 王者玲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10年第1期25-29,41,共6页
目的分析口臭患者舌背菌群多样性变化的规律。方法采集7名口臭患者和4名健康者舌苔标本,使用通用引物扩增标本中所有细菌的16SrDNA片段,测序分析并构建舌背微生物的种系进化树。结果共检测212个克隆,口臭组136个,鉴定出42种微生物(包括... 目的分析口臭患者舌背菌群多样性变化的规律。方法采集7名口臭患者和4名健康者舌苔标本,使用通用引物扩增标本中所有细菌的16SrDNA片段,测序分析并构建舌背微生物的种系进化树。结果共检测212个克隆,口臭组136个,鉴定出42种微生物(包括9种尚不能确定的微生物);对照组76个克隆,鉴定出23种微生物(包括7种尚不能确定的微生物)。2组标本中检出率最高、检出数目最多的菌种均为链球菌;其中17种已知细菌只在口臭患者舌苔上检出,检出率最高的是叶瘤杆菌(85.7%),殊异韦荣氏菌(71.4%)和Solobacterium moorei(57.1%)。结论口臭组舌背菌群的生物多样性高于对照组。叶瘤杆菌、殊异韦荣氏菌、Solobacterium moorei可能与口臭的产生相关,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臭 细菌 非培养技术 系统进化树
下载PDF
益生菌对治疗口腔疾病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肖蒙 孟昭旭 +2 位作者 彭悦 杜鹏 霍贵成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373-377,共5页
目前,利用益生菌治疗口腔疾病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文探讨了龋齿、牙周炎、牙龈炎和口臭等常见口腔疾病的发病机理,及益生菌治疗口腔疾病的作用机理,不同乳酸菌在其中表现出的差异性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阐... 目前,利用益生菌治疗口腔疾病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文探讨了龋齿、牙周炎、牙龈炎和口臭等常见口腔疾病的发病机理,及益生菌治疗口腔疾病的作用机理,不同乳酸菌在其中表现出的差异性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阐述了利用益生菌治疗口腔疾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和见解,为将来筛选或改良出对口腔疾病治疗效果较好的益生菌菌株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龋齿 牙周炎 牙龈炎 口臭
原文传递
口臭与牙周致病菌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俞未一 王存玉 马骏驰 《口腔医学》 CAS 2003年第5期262-263,共2页
目的 探讨牙周致病菌与口臭之间的关系。方法 抽取100例不同梯度口气值的受试者,用N-苯甲酰-DL-精氨酰-2萘胺(BNA)试纸检测口臭患者牙周菌斑及舌背覆盖物中的牙周致病菌。将每位受试者的嗅觉评分、挥发性硫化物(VSC)水平与BANA实验的结... 目的 探讨牙周致病菌与口臭之间的关系。方法 抽取100例不同梯度口气值的受试者,用N-苯甲酰-DL-精氨酰-2萘胺(BNA)试纸检测口臭患者牙周菌斑及舌背覆盖物中的牙周致病菌。将每位受试者的嗅觉评分、挥发性硫化物(VSC)水平与BANA实验的结果做相关分析。结果 VSC值和嗅觉评分与3处菌斑中BNA实验的结果均有显著性相关。结论 口臭与牙周袋及舌背覆盖物中的BANA活性细菌有关。口臭与牙周病的活动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臭 牙周病 细菌 舌背覆盖物 菌斑
下载PDF
益生菌含片联合基础牙周治疗对慢性牙周炎伴口臭患者口腔微生态的影响探讨 被引量:23
10
作者 李永强 张英 +1 位作者 周芳 陈智慧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63-66,70,共5页
目的研究益生菌含片联合基础牙周治疗慢性牙周炎(CP)伴口臭患者口腔致病菌群及对唾液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收治的66例CP伴口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对... 目的研究益生菌含片联合基础牙周治疗慢性牙周炎(CP)伴口臭患者口腔致病菌群及对唾液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收治的66例CP伴口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给予基础牙周治疗,研究组给予益生菌含片、基础牙周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口腔致病菌群及患者唾液中IL-6、IL-10、MMP-9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8周后,2组牙周探诊深度(PPD)、口气值(OS)、牙龈出血指数(BI)、挥发性硫化物(VSCs)水平均显著降低(P <0. 05);唾液中聚合梭杆菌(Fn)、福赛坦菌(Tf)、中间普氏菌(Pi)、牙龈卟啉单胞菌(Pg)和伴放线菌杆菌(Aa)检出率均显著降低(P <0. 05)。唾液中IL-6、MMP-9水平均显著降低(P <0. 05); L-10水平均显著升高(P <0. 05),且研究组上述指标变化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 12%,与对照组的21. 21%比较,无显著差异(P> 0. 05)。2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益生菌含片联合基础牙周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牙周症状,抑制口腔致病菌,改善口腔内微生物环境和口臭,且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慢性牙周炎 口臭 致病菌群 口腔微生态 白介素-6 白介素10 基质金属蛋白酶-9
下载PDF
水溶性蜂胶对常见口腔致臭菌的体外抑制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丽萍 徐响 +1 位作者 张智武 杨圣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13-114,共2页
为了研究水溶性蜂胶对几种常见口臭致臭菌的体外抑菌作用,采用杯碟法检测水溶性蜂胶对牙龈卟啉菌、中间普氏菌和具核梭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确定其抑菌效能。结果显示水溶性蜂胶对牙龈卟啉菌、中间普氏菌、具核梭杆菌均有抑菌作用,最小... 为了研究水溶性蜂胶对几种常见口臭致臭菌的体外抑菌作用,采用杯碟法检测水溶性蜂胶对牙龈卟啉菌、中间普氏菌和具核梭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确定其抑菌效能。结果显示水溶性蜂胶对牙龈卟啉菌、中间普氏菌、具核梭杆菌均有抑菌作用,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62.50、31.25和125.00mg/ml。结论:水溶性蜂胶对常见口臭致臭菌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蜂胶 口臭 致臭菌
下载PDF
醋酸铅棉球法筛选口腔产硫化氢细菌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崇奎 卢礼兵 +5 位作者 朱硃 龚其美 肖晓蓉 肖丽英 周学东 李燕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507-510,共4页
目的对口腔常见细菌的产硫化氢能力进行筛选,期望找到主要的口臭致病菌,分析致臭菌与龋病和牙周病的关系。方法以醋酸铅棉球法间接定性链球菌属、放线菌属、乳杆菌属的8种可疑致龋菌以及卟啉单胞菌属、普雷沃菌属、梭杆菌属等9种牙周可... 目的对口腔常见细菌的产硫化氢能力进行筛选,期望找到主要的口臭致病菌,分析致臭菌与龋病和牙周病的关系。方法以醋酸铅棉球法间接定性链球菌属、放线菌属、乳杆菌属的8种可疑致龋菌以及卟啉单胞菌属、普雷沃菌属、梭杆菌属等9种牙周可疑致病菌产硫化氢的能力。结果 9种牙周病可疑致病菌均可产生硫化氢。在致龋菌中,格氏链球菌、内氏放线菌、溶牙放线菌、嗜酸乳杆菌产硫化氢,变异链球菌、表兄链球菌、黏性放线菌和发酵乳杆菌不能产生硫化氢。结论产硫化氢的细菌大多数为革兰阴性厌氧菌,致臭菌与牙周病、牙髓病的发生发展存在着相关性。约半数的致龋菌能产生硫化氢,导致口臭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氢 醋酸铅 口臭 致龋菌 牙周病
下载PDF
益生菌含片联合基础牙周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患者口腔致病菌及口臭症状的影响 被引量:16
13
作者 谌丽 鄢丽佳 +1 位作者 邓洪贵 蒋林祥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377-380,共4页
目的:探讨益生菌含片联合基础牙周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患者口腔致病菌及口臭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本院收治的34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益生菌组与对照组,每组170例。对照组给予牙周常规治疗,益生菌... 目的:探讨益生菌含片联合基础牙周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患者口腔致病菌及口臭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本院收治的34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益生菌组与对照组,每组170例。对照组给予牙周常规治疗,益生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益生菌含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口腔致病菌、口臭改善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益生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65%(P<0.05)。治疗4周后益生菌组牙菌斑指数(PLI)、牙龈出血指数(BI)、口腔挥发性硫化物(VSCs)水平、口气感官值(O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含片联合基础牙周治疗可以减轻牙周炎症状态,减少口腔致病菌,改善口臭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牙周炎 口臭 致病菌 益生菌
下载PDF
冲洗法结合牙刷刷洗法在气管切开患者口腔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14
作者 叶琴 顾媛 +3 位作者 杨秀华 郭莲仪 卢宁艳 杨蓉 《中国当代医药》 2020年第13期212-214,共3页
目的探讨冲洗法结合牙刷刷洗法在气管切开患者口腔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130例气管切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棉球擦拭法,实验组采用冲洗法和... 目的探讨冲洗法结合牙刷刷洗法在气管切开患者口腔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130例气管切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棉球擦拭法,实验组采用冲洗法和牙刷刷洗法结合,比较两组的口腔臭味、口腔炎、口腔细菌感染的发生率和口腔护理时间。结果口腔护理后第3、7天,实验组口腔细菌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3.08%和9.23%,口腔炎发生率分别为18.46%和12.31%,口腔臭味发生率分别为10.78%和7.69%,口腔护理后第3、7天对照组口腔细菌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5.38%和15.38%,口腔炎发生率分别为20.00%和23.08%,口腔臭味发生率分别为24.62%和20.00%,实验组口腔细菌感染、口腔炎和口腔臭味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口腔护理时间为(6.12±1.82)min,对照组口腔护理时间为(7.25±2.55)min,实验组口腔护理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冲洗法结合刷牙口腔护理方法,有利于降低口臭和口腔炎及口腔细菌感染发生率,缩短口腔护理时间,可有效提高气管切开患者的口腔护理质量和护理效率,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洗法结合牙刷刷洗法 口腔炎 口臭 口护时间 口腔细菌 应用效果
下载PDF
厚朴酚、小檗碱与锌离子对口臭致病菌的抑菌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杨欣谕 叶玮 《广东牙病防治》 2014年第3期123-127,共5页
目的评价厚朴酚、小檗碱、锌离子单品及三者联合应用对两种口臭致病菌在生物膜状态下的抑菌效果。方法采用厚朴酚(厚朴酚组)、小檗碱(小檗碱组)、锌离子(锌离子组)的单一成分药液及各成分混合药液分别作用于培养12 h、24 h的牙龈卟啉单... 目的评价厚朴酚、小檗碱、锌离子单品及三者联合应用对两种口臭致病菌在生物膜状态下的抑菌效果。方法采用厚朴酚(厚朴酚组)、小檗碱(小檗碱组)、锌离子(锌离子组)的单一成分药液及各成分混合药液分别作用于培养12 h、24 h的牙龈卟啉单胞菌、具核梭杆菌双菌种生物膜,去离子水滴加于生物膜作为对照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各药物单品及联合应用对双菌种生物膜的抑制效果,计算各组生物膜活菌百分比。结果在加入厚朴酚、小檗碱、锌离子及3种成分的混合液之后,培养12 h双菌种生物膜中的活菌百分比均下降,与对照组活菌百分比(70.03%±4.9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液组活菌百分比明显减少(21.51%±3.31%)。在加入厚朴酚、小檗碱、锌离子及三者混合液之后,培养24 h双菌种生物膜中的活菌百分比均下降,与对照组活菌百分比(84.23%±4.0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液组活菌百分比明显减少(38.71%±4.25%)。结论厚朴酚、小檗碱、锌离子均能抑制口臭致病菌生物膜状态下的生长,3种成分联合应用抑菌效果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朴酚 小檗碱 锌离子 口臭致病菌 生物膜
下载PDF
口臭菌分离及卵黄抗体制备综合性实验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绍飞 李能树 陈彦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2-44,共3页
为了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了一个综合性实验。该实验首先分离和培养了口臭菌,并对其进行形态观察,然后制备成疫苗,通过免疫、分离提取和鉴定,获得了卵黄抗体IgY。该实验涉及多个学科的多种类型实验,以期提高学... 为了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了一个综合性实验。该实验首先分离和培养了口臭菌,并对其进行形态观察,然后制备成疫苗,通过免疫、分离提取和鉴定,获得了卵黄抗体IgY。该实验涉及多个学科的多种类型实验,以期提高学生学习的时效性及有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致臭菌 卵黄抗体 综合性实验
下载PDF
口腔挥发性硫化物的产生与针对性防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培勍 彭显 徐欣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5期592-599,共8页
口源性口臭是一种常见的口腔临床病症,与口腔内厌氧菌分解代谢蛋白质,产生挥发性硫化物(VSCs)密切相关。口腔中VSCs的产生与舌苔增厚及牙周炎发生有着重要联系,针对性抑制VSCs产生也是当前减轻口源性口臭症状的研究热点。本文对近年来... 口源性口臭是一种常见的口腔临床病症,与口腔内厌氧菌分解代谢蛋白质,产生挥发性硫化物(VSCs)密切相关。口腔中VSCs的产生与舌苔增厚及牙周炎发生有着重要联系,针对性抑制VSCs产生也是当前减轻口源性口臭症状的研究热点。本文对近年来关于口腔中VSCs的来源以及通过控制细菌及菌斑、直接作用于VSCs等手段治疗口源性口臭的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VSCs的产生及因其导致的口源性口臭的防治提供依据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源性口臭 挥发性硫化物 口腔厌氧菌 牙菌斑生物膜
下载PDF
不同程度口源性口臭患者口腔菌群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志强 程永波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5期547-553,共7页
目的收集不同程度口源性口臭(IOH)患者和健康者的唾液、舌苔、颊黏膜和颚黏膜菌群样本,探讨其口腔菌群组成差异。方法随机选取于2017年6月至2022年6月以口臭为主诉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的7例IOH患者和于健康管理中心体检... 目的收集不同程度口源性口臭(IOH)患者和健康者的唾液、舌苔、颊黏膜和颚黏膜菌群样本,探讨其口腔菌群组成差异。方法随机选取于2017年6月至2022年6月以口臭为主诉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的7例IOH患者和于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3例健康者,按照口气值分为轻度IOH组(H1组)、中度IOH组(H2组)和口气正常组(C组)。采集3组人群唾液、舌苔、颊黏膜和颚黏膜菌群样本。采用16S rDNA测序对微生物群进行分类比较、多样性分析和组间物种差异分析。结果仅IOH患者唾液菌群多样性明显高于健康者,且H2组高于H1组(P<0.05)。Adonis分析显示,唾液和舌苔菌群组间差异显著(P<0.05),而颊黏膜和颚黏膜菌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属水平上,H1组唾液和舌苔中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相对丰度相比其他两组最高。LEfSe分析显示,H2组唾液中嗜血杆菌属(Haemophilus)和AF12,舌苔中奇异菌属(Atopobium)和巨球型菌属(Megasphaera)为主要优势菌。结论口腔菌群多样性增高可能是口臭加重的早期改变;唾液和舌苔菌群结构变化可能与IOH程度相关;梭杆菌属、嗜血杆菌属、AF12、奇异菌属和巨球型菌属可能是IOH加重的标志菌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源性口臭 口腔菌群 16S rDNA测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