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rvoir Potential of Silurian Carbonate Mud Mounds in the Southern Sichuan Basin,Central China
1
作者 ZHAO Wenzhi YANG Xiaoping +1 位作者 Steve KERSHAW ZHANG Baom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5期684-692,共9页
Lower Silurian mud mounds of the Shinuilan Formation,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Sichuan Basin, China, have developed in open shelf settings in deeper water than shallow-water reef-bearing limestones that occur in the re... Lower Silurian mud mounds of the Shinuilan Formation,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Sichuan Basin, China, have developed in open shelf settings in deeper water than shallow-water reef-bearing limestones that occur in the region. An integration of the outcrop, drill data and seismic profiles show that contemporaneous faults have controlled the boundary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sedimentary facies of Lower Silurian rocks in the southern Sichuan Basin. Mounds appear to have developed in the topographic lows formed by synsedimentary faulting, on the sheff of the Yangtze Platform. Average mound thickness is 20 m, maximum 35 m. Mounds are composed mainly of micrite, possibly microbially bound, and are overlain by shales. Mound tops are preferentially dolomitized, with the Mg^2+ source probably from the clay content of the mound-top carbonate. Microfacies analysis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diagenetic history reveal that the mound tops have higher porosity, and are gas targets; in contrast, mound cores and limbs show pores filled by three generations of calcite cement, and therefore have a low gas potent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ary facies reservoir mud mound Early Silurian Sichuan Basin China
下载PDF
四川盆地早古生代灰泥丘中的微生物及其造岩和成丘作用 被引量:25
2
作者 张廷山 沈昭国 +2 位作者 兰光志 王顺玉 戴鸿鸣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43-248,共6页
作为生物礁的特殊类型 ,灰泥丘在古生代十分发育 ,许多学者都认为它们是通过微生物造岩作用而形成的 ,而且 ,也在现代湖泊中发现了由兰菌藻的生命活动所形成的灰泥沉积物及灰泥丘。但是国际上一直没有在古生代灰泥丘中发现过细菌等微生... 作为生物礁的特殊类型 ,灰泥丘在古生代十分发育 ,许多学者都认为它们是通过微生物造岩作用而形成的 ,而且 ,也在现代湖泊中发现了由兰菌藻的生命活动所形成的灰泥沉积物及灰泥丘。但是国际上一直没有在古生代灰泥丘中发现过细菌等微生物的实体化石 ,微生物促使碳酸钙沉淀、聚集的能力和机理也不明确。四川盆地北缘寒武纪和志留纪灰泥丘发育 ,笔者通过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 ,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 (川西北志留纪 )灰泥丘中菌藻类微生物的实体化石及其特征的造岩成丘现象 ,发现的菌藻类微生物实体化石有三种类型 :1.表面光滑的卵形球体型 ;2 .表面粗糙的椭球体型 ;3.网状结构型。而且 ,对寒武纪和志留纪灰泥丘凝块石作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也证明了其有机质生源为菌藻类微生物。这些凝块石灰泥丘中的菌藻类实体化石都显示了不同的沉积、造岩和成丘功能 ,因而证实了微生物在形成古生代灰泥丘中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早古生代 成丘作用 微生物 灰泥丘 生物沉淀作用 造岩作用 兰菌藻 生物礁
下载PDF
礁滩体与建设性成岩作用 被引量:48
3
作者 张宝民 刘静江 +5 位作者 边立曾 申银民 贾进华 张立平 曹宏 杨晓萍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70-289,共20页
礁、礁丘、丘同属碳酸盐建隆,礁、滩是重要勘探目的层。但各自在沉积组分、组构、环境和时空分布,以及油气地质条件上迥然不同,因而无论从理论还是勘探实践上,都有必要将其各成体系划分开来。礁滩自身为好储集岩,当建设性成岩作用叠加... 礁、礁丘、丘同属碳酸盐建隆,礁、滩是重要勘探目的层。但各自在沉积组分、组构、环境和时空分布,以及油气地质条件上迥然不同,因而无论从理论还是勘探实践上,都有必要将其各成体系划分开来。礁滩自身为好储集岩,当建设性成岩作用叠加后可形成好的储层。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形成,主要受沉积微相与建设性成岩作用两大因素控制。前者是基础,并以高能的礁滩相带为最好;后者主要包括破裂、白云石化和溶蚀三大类,并以白云石化或溶蚀为最优,其中的溶蚀分布最广泛、影响最深刻而对优质储层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礁滩储层中的古岩溶类型最为丰富多彩,包括同生期、准同生期、表生期和埋藏期热流体岩溶的所有类型,白云岩化礁滩体也不例外。其中,同生-准同生期岩溶的形成机制与礁滩沉积时高频层序旋回向上变浅序列的短暂暴露淋溶有关,表生期岩溶则受控于礁滩沉积后三级层序旋回Ⅰ型界面的暴露淋溶。由此,导致礁滩储层中除了可以也是(碳酸盐岩中)唯一保存原生孔隙外,还发育了次生溶蚀孔洞缝和大型溶洞。礁丘、灰泥丘尤其是丘间洼地中发育高有机质丰度烃源岩;它们自身没有有效的原生孔隙,但岩溶作用可以形成次生孔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礁 礁丘 灰泥丘 岩溶作用 破裂作用 白云石化作用 同生期岩溶 准同生期岩溶 表生期岩溶
下载PDF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灰泥丘发育特征及储集意义 被引量:88
4
作者 李凌 谭秀成 +5 位作者 曾伟 周涛 杨雨 洪海涛 罗冰 边立曾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66-673,共8页
基于岩心及野外剖面观测,研究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灰泥丘发育特征及其储集意义。四川盆地灯影组普遍发育台内小型灰泥丘,发育规模不大,单个旋回厚度多小于2 m,但其发育频率很高,尤其在灯影组二段和四段频繁出现。构成灰泥丘的颗粒主要... 基于岩心及野外剖面观测,研究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灰泥丘发育特征及其储集意义。四川盆地灯影组普遍发育台内小型灰泥丘,发育规模不大,单个旋回厚度多小于2 m,但其发育频率很高,尤其在灯影组二段和四段频繁出现。构成灰泥丘的颗粒主要为与蓝菌群落建造有关的凝块石、藻叠层、核形石及粘结岩等,这些微生物粘结捕获灰泥,为灰泥丘建造的主体,相关的岩石类型主要有藻粘结凝块云岩、藻粘结骨架云岩以及与藻粘结凝块云岩共生的波状—柱状藻叠层云岩等。多期灰泥丘呈明显正地貌特征,发育大量格架构造、斑马状构造与层状晶洞构造;具有完整的丘基—丘核—丘坪、丘基—丘核—丘盖2种沉积演化模式,前者最为普遍。灰泥丘与储集层关系密切,丘核常发育规模不等的孔洞,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条件,丘滩复合体构成了四川盆地灯影组的主力勘探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泥丘 蓝藻菌 藻粘结凝块云岩 藻粘结骨架云岩 格架构造 震旦系灯影组 四川盆地 白云岩储集层
下载PDF
微生物碳酸盐岩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49
5
作者 韩作振 陈吉涛 +3 位作者 迟乃杰 王兆鹏 杨仁超 樊爱萍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9-38,共10页
在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回顾与综述了微生物碳酸盐岩近几年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微生物碳酸盐岩是由钙化微生物(蓝绿菌、微藻等)在微生物作用、沉积作用及成岩作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种类繁多,包括叠层石、凝块石、树形石... 在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回顾与综述了微生物碳酸盐岩近几年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微生物碳酸盐岩是由钙化微生物(蓝绿菌、微藻等)在微生物作用、沉积作用及成岩作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种类繁多,包括叠层石、凝块石、树形石、均一石、核形石和纹理石等。它在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均有发育,但主要繁盛于中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自显生宙以来,随着后生动物的繁育微生物碳酸盐岩总体呈衰退趋势。另外,微生物对白云石的直接沉淀、碳酸盐泥丘及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对微生物碳酸盐岩研究的发展使得碳酸盐岩的成因及分类得到了补充与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碳酸盐岩 蓝绿菌 微生物白云石 碳酸盐泥丘 回顾与进展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多金属矿床中灰泥丘的发现及其意义——以武山和冬瓜山铜矿为例 被引量:42
6
作者 蒋少涌 丁清峰 +4 位作者 杨水源 朱志勇 孙明志 孙岩 边立曾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44-756,共13页
通过对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武山铜矿和冬瓜山铜矿层状硫化物矿体的详细研究,发现了大量具有层圈状构造、层纹状构造或不规则同心环状构造的矿石。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经光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和碳氧同位素分析等,认为这类矿石在宏观构... 通过对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武山铜矿和冬瓜山铜矿层状硫化物矿体的详细研究,发现了大量具有层圈状构造、层纹状构造或不规则同心环状构造的矿石。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经光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和碳氧同位素分析等,认为这类矿石在宏观构造上显示出类似于灰泥丘的孔洞系统,微观上又发现了细菌等微生物结构,判断其属于一种矿化的灰泥丘。资料显示,灰泥丘产出的环境为陆坡相,水深明显大于台地相,并且灰泥丘与热水喷流沉积成矿作用关系密切,在国内外许多热水喷流沉积成因矿床中均发现有灰泥丘。本文所研究的两个矿床中灰泥丘构造矿石保存状况略有不同,冬瓜山铜矿灰泥丘构造矿石保留了大量显示原生热水喷流沉积成因的组构、并发现细菌等微生物结构,碳-氧同位素组成也显示原始沉积特征;而武山铜矿灰泥丘构造矿石则显示出受热液改造的矿石组构和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暂未发现细菌等微生物结构。冬瓜山和武山铜矿灰泥丘构造矿石的发现,有力地佐证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在海西期曾发生过热水喷流沉积成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武山铜矿 冬瓜山铜矿 灰泥丘 热水喷流沉积成矿
下载PDF
上扬子地区震旦纪沉积古地理 被引量:68
7
作者 刘静江 李伟 +9 位作者 张宝民 周慧 袁晓红 单秀琴 张静 邓胜徽 谷志东 樊茹 王拥军 李鑫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35-753,共19页
通过整理大量的钻井、测井、地震和其他综合研究资料,系统编制了上扬子地区震旦系各层段的岩相古地理图,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沉积储集层研究。该研究显示震旦纪上扬子台地是一个半孤立的台地。震旦系沉积可以划分为前台地沉积、碳酸盐岩台... 通过整理大量的钻井、测井、地震和其他综合研究资料,系统编制了上扬子地区震旦系各层段的岩相古地理图,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沉积储集层研究。该研究显示震旦纪上扬子台地是一个半孤立的台地。震旦系沉积可以划分为前台地沉积、碳酸盐岩台地沉积和局限海盆沉积。紧邻上扬子台地西部边缘发育的川滇大裂谷对上扬子台地的演化、沉积古地理格局的形成及沉积相带的展布有着重要影响。灯影期,上扬子台地曾经有过一次由裂谷活动导致的快速沉降,经历了一次短暂的由台地到海盆的变化。岩相古地理的演变控制着四川盆地震旦系沉积储集层的形成与分布,也控制着该区常规油气及页岩气的形成与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扬子台地震旦系 古地理 半孤立台地碳酸盐岩台地攀西裂谷灰泥丘 局限海盆
下载PDF
微晶丘成因新认识 被引量:36
8
作者 章雨旭 吕洪波 +1 位作者 张绮玲 乔秀夫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93-700,共8页
微晶丘主要由灰泥组成,仅见少量生物碎屑,其成因尚无圆满解释。借鉴现代海底勘查成果,依据北京西山微晶丘、白云鄂博赋矿微晶丘、腮林忽洞微晶丘的特征,认为微晶丘是海底热水(伴CO2)的化学作用产物:现代海底勘查发现的微晶丘是形成于洋... 微晶丘主要由灰泥组成,仅见少量生物碎屑,其成因尚无圆满解释。借鉴现代海底勘查成果,依据北京西山微晶丘、白云鄂博赋矿微晶丘、腮林忽洞微晶丘的特征,认为微晶丘是海底热水(伴CO2)的化学作用产物:现代海底勘查发现的微晶丘是形成于洋中脊、热点或弧后盆地;北京西山等地的纯灰岩微晶丘是形成于大陆内部;而白云鄂博赋矿白云岩是一个大型微晶丘,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微晶丘中的生物作用仅是深海热水活动的伴生作用,并不是微晶丘形成的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晶丘 热水沉积 白云鄂博矿床 北京西山
下载PDF
川北旺苍唐家河剖面仙女洞组灰泥丘沉积特征及造丘环境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沈骋 谭秀成 +5 位作者 周博 李凌 曾伟 陈虹宇 苏成鹏 施开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02-214,共13页
目前川北地区早寒武世微生物藻与古杯参与的生物礁(丘)发育特征存在较大争议。通过实测剖面与镜下分析,川北旺苍县鼓城乡唐家河剖面仙女洞组发育三期灰泥丘。对该剖面灰泥丘沉积特征进行精细研究认为:第一期灰泥丘发育在滑塌角砾灰岩之... 目前川北地区早寒武世微生物藻与古杯参与的生物礁(丘)发育特征存在较大争议。通过实测剖面与镜下分析,川北旺苍县鼓城乡唐家河剖面仙女洞组发育三期灰泥丘。对该剖面灰泥丘沉积特征进行精细研究认为:第一期灰泥丘发育在滑塌角砾灰岩之上,造丘生物主要为枝状和房室状附枝藻,主要岩性为砾屑灰岩、藻格架凝块灰岩和含云生物碎屑灰岩,发育丘基、丘核、丘盖和丘翼,后期演化为钙质砂泥岩结束生长。第二期生物丘发育在鲕粒滩间生屑灰岩之上,造丘生物主要为肾状藻,次为附枝藻,主要岩性为生物碎屑灰岩、藻格架凝块灰岩、漂浮砾岩和亮晶鲕粒灰岩,纵向上发育丘基、丘核、丘坪、丘盖和丘翼,最终再度沉积鲕粒灰岩。第三期灰泥丘发育在藻叠层灰岩之上,造丘生物为古杯和微生物藻,岩性主要为古杯灰岩、生物碎屑泥晶灰岩、藻格架凝块灰岩和藻叠层灰岩,发育丘基、丘核和丘盖。进一步分析三期灰泥丘的成丘环境认为第一期灰泥丘属于台缘斜坡环境内的斜坡灰泥丘低能沉积,经历三个演化阶段;第二期属于台地边缘灰泥丘,经历四期演化阶段;第三期为台缘高能鲕粒滩向陆一侧能量相对较低的台缘古杯灰泥丘沉积,经历三个演化阶段。剖面中灰泥丘多与鲕粒滩共存,构成丘滩复合体,为后期研究储集性能和油气富集关系具有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泥丘 成丘模式 仙女洞组 川北地区 微生物藻 古杯
下载PDF
川北早寒武世碳酸盐岩台缘斜坡沉积特征及变形构造形成机制探讨 被引量:13
10
作者 沈骋 谭秀成 +5 位作者 李凌 施开兰 苏成鹏 连承波 黎虹玮 肖笛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21-334,共14页
基于对川北米仓山西部旺苍县鼓城乡唐家河下寒武统仙女洞组露头剖面的观察与镜下分析发现,仙女洞组下段由生物碎屑泥晶灰岩(L)、粉砂质泥岩(M)、似瘤状砾屑灰岩(L')、角砾灰岩(R)、藻凝块灰岩(A)和含生屑钙质砂岩(S)组合而成,其以... 基于对川北米仓山西部旺苍县鼓城乡唐家河下寒武统仙女洞组露头剖面的观察与镜下分析发现,仙女洞组下段由生物碎屑泥晶灰岩(L)、粉砂质泥岩(M)、似瘤状砾屑灰岩(L')、角砾灰岩(R)、藻凝块灰岩(A)和含生屑钙质砂岩(S)组合而成,其以角砾灰岩、似瘤状砾屑灰岩和藻凝块灰岩为特征,且发育异地岩块和滑塌变形构造。进一步分析认为:L-M岩石组合为正常的斜坡环境低能沉积;L'-R岩石组合中的角砾灰岩为上斜坡生物灰泥丘崩坍滑动至下部而形成的,似瘤状砾屑灰岩可能是由于L-M岩石组合快速沉积导致沉积物失稳滑动变形、上斜坡生物灰泥丘崩落角砾致使的差异压实和滑动、以及后期物质成分差异引起的压溶作用等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而使灰质层发生破碎并被泥质包围形成断续的砾屑状,甚至轻微的位移,进而形成条带特征不明显的杂乱变形构造;微生物岩(Mb)组合为上斜坡的灰泥丘沉积;S-M岩石组合为斜坡上部的浊流沉积。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建立米仓山西部仙女洞组碳酸盐岩台缘斜坡沉积模式,表明仙女洞组沉积早期米仓山西部存在台缘斜坡相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灰泥丘 似瘤状砾屑灰岩 变形机制 台缘斜坡 仙女洞组 寒武系 四川盆地
下载PDF
生物礁、滩、灰泥丘沉积特征及地震识别 被引量:16
11
作者 何永垚 王英民 +3 位作者 许翠霞 李冬 吴宇翔 赵鹏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71-984,822-823,共14页
通过对国内外典型的生物礁、滩及灰泥丘实例分析,寻求三者的识别方法,建立地震识别标志。依据生物礁、滩及灰泥丘沉积特征及其地球物理响应,提出"三角分类"方案,相应归纳出"点、线、面、体、时"综合地震识别法,其中... 通过对国内外典型的生物礁、滩及灰泥丘实例分析,寻求三者的识别方法,建立地震识别标志。依据生物礁、滩及灰泥丘沉积特征及其地球物理响应,提出"三角分类"方案,相应归纳出"点、线、面、体、时"综合地震识别法,其中"点"即分析单个地质体的地震反射结构和构型,"线"即分析地质体的沉积环境,"面"即刻画地质体的平面分布,"体"即刻画地质体的空间分布,"时"即解剖地质体的纵向旋回性。应用该方法在南海西北部深水区共识别出了5类生物礁、3类滩和2类灰泥丘。其中生物礁具有低频、中—强振幅、中连续反射结构,丘状反射构型,内部具有海侵—海退旋回,位于构造高部位,沉积于高能环境;滩呈低频、中连续、中—强振幅地震反射结构,席状地震反射构型,位于构造斜坡带,形成于高能环境;灰泥丘具有低频、强振幅、非连续反射结构,丘状地震反射构型,位于斜坡相对底部位,沉积于低能环境。"点、线、面、体、时"识别方法将沉积特征、环境能量、地球物理响应及旋回分析有机结合,能可靠地识别生物礁、滩及灰泥丘,揭示出南海西北部深水区局部发育生物礁,广泛发育碳酸盐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礁 灰泥丘 地震识别 南海西北部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二叠世栖霞期微生物丘及其对沉积环境的启示 被引量:14
12
作者 刘治成 杨巍 +1 位作者 王炜 张鹏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09-1023,共15页
在四川盆地华蓥溪口地区首次发现了发育在二叠纪栖霞期的微生物灰泥丘,该灰泥丘以灰泥作为支撑结构;参与建筑的生物主要是菌类微生物,其次为多门类无脊椎动物,如有孔虫、腕足等,但生物物种分异度较低,丰度较高;岩石类型主要为生屑泥晶... 在四川盆地华蓥溪口地区首次发现了发育在二叠纪栖霞期的微生物灰泥丘,该灰泥丘以灰泥作为支撑结构;参与建筑的生物主要是菌类微生物,其次为多门类无脊椎动物,如有孔虫、腕足等,但生物物种分异度较低,丰度较高;岩石类型主要为生屑泥晶灰岩以及凝块石等;灰泥丘可划分为丘基、丘核及丘翼。根据地化分析,华蓥溪口栖霞组剖面野外样品古盐度Z值均>122,且δ^(13)C>0;δ^(18)O变化在-6.33‰^-4.22‰,向上δ^(18)O总体为正偏移,表明海平面逐渐下降。恢复的古水温在33.60~24.26℃。V/(V+Ni)比值为0.51228,U/Th比值为8.28205;指出华蓥溪口地区处于水体较深,水动力较弱,温度较高的超咸缺氧环境。这种环境有利于微生物丘的发育,并影响了造礁生物的发育和生长,是导致栖霞期没有发育骨架礁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中二叠世 栖霞组 微生物丘 沉积环境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北礁地区梅山组丘形反射特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俞锋 蒲仁海 +5 位作者 胡宝清 樊笑微 李斌 邓东 王飞 郭瑞川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53-62,共10页
目前琼东南盆地北礁凹陷中中新统梅山组顶部丘形反射引起广泛关注,但对其成因有不同认识。本文通过高精度二维、三维地震、钻井资料,研究丘形反射的特征。研究表明北礁地区梅山组顶部发育近东西向展布的长条形丘体,丘间为水道,丘内为中... 目前琼东南盆地北礁凹陷中中新统梅山组顶部丘形反射引起广泛关注,但对其成因有不同认识。本文通过高精度二维、三维地震、钻井资料,研究丘形反射的特征。研究表明北礁地区梅山组顶部发育近东西向展布的长条形丘体,丘间为水道,丘内为中-弱振幅的地震反射,与西南部强振幅水道砂岩形成鲜明的对比,波阻抗反演揭示丘内为低波阻抗,属泥岩范畴。梅山组塑性丘内地层发生重力扩展,在其上覆的脆性地层(强振幅砂岩和弱振幅泥岩)发育多边形断层,反推出梅山组形成于深水环境,丘为泥丘,沉积环境分析也认为北礁凹陷中中新世为半深海沉积,梅山组的丘-谷分别对应上覆地层的谷-丘,认为是底流剥蚀/沉积成因。本文的研究对南海北部丘形反射的认识有重要意义,并可降低油气探勘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礁凹陷 梅山组 丘形反射 多边形断层 底流 泥丘 半深海沉积环境
下载PDF
鄂西台地东部陡山沱期微生物泥丘的聚磷控矿作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辉能 朱士兴 管爱莲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61-270,共10页
陡山沱期的鄂西台地东部是一个重要的大型磷矿产出区域,其沉积磷矿床以各种类型的生物泥丘存在,生物泥丘为磷矿床的容矿体并直接控制着矿床的形态和品位。研究表明,水体中富磷营养化特殊环境导致了局部地段生物群落的超速繁殖,其代... 陡山沱期的鄂西台地东部是一个重要的大型磷矿产出区域,其沉积磷矿床以各种类型的生物泥丘存在,生物泥丘为磷矿床的容矿体并直接控制着矿床的形态和品位。研究表明,水体中富磷营养化特殊环境导致了局部地段生物群落的超速繁殖,其代谢活动极大地抑制了水体中碳酸盐的沉积掺和作用而使其中的磷酸盐优先沉积富集形成泥丘。不同泥丘分别形成于正常清水潮坪、局限还原浅滩和广海高能带等环境中,其微生物群落组合也相应从以底栖藻类为主,至底栖、漂浮混合到底栖、漂浮、高级藻类复合型等变化,从而形成本区Ⅰ、Ⅱ和Ⅲ三种类型不同的生物泥丘磷块岩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西 台地 泥丘 生物群落 聚磷 控矿作用
下载PDF
塔中I号断裂带顺6井上奥陶统取芯段古生物群落演化及其古生态意义 被引量:4
15
作者 蔡习尧 姜红霞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4年第3期12-19,共8页
本文研究了塔中I号断裂带西北端顺6井上奥陶统地层第一次取芯段的古生物群落,共划分出5种类型:分别为隐蓝细菌群落、海德菌-疑源类-四分珊瑚群落、四分珊瑚-海得菌群落、四分珊瑚-红藻类稀群落、棘皮类稀群落,各群落的生物组成均不同。... 本文研究了塔中I号断裂带西北端顺6井上奥陶统地层第一次取芯段的古生物群落,共划分出5种类型:分别为隐蓝细菌群落、海德菌-疑源类-四分珊瑚群落、四分珊瑚-海得菌群落、四分珊瑚-红藻类稀群落、棘皮类稀群落,各群落的生物组成均不同。确定礁群落有3种:隐蓝细菌群落、海德菌-疑源类-四分珊瑚群落和四分珊瑚-海得菌群落。隐蓝细菌群落发育于台地边缘较深水的灰泥丘,海德菌-疑源类-四分珊瑚和四分珊瑚-海德菌群落发育于台地边缘较浅水的生物礁,红藻类稀群落和棘皮类稀群落发育于台地边缘滩。灰泥丘、四分珊瑚骨架礁和海德菌障积礁地层溶蚀孔洞很发育,但是均被亮晶方解石充填。生屑砂屑滩中的溶孔具有残余孔隙,可能构成油气的储集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中I号断裂带 上奥陶统 群落 生物礁 灰泥丘
下载PDF
内蒙古腮林忽洞群含铁燧石团块和微晶丘的成因及构造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剑 朱祥坤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873-1883,共11页
内蒙古腮林忽洞群地层中发育含铁燧石团块和微晶丘。本文报道了它们的地质特征及铁同位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了它们的成因及构造环境指示意义。燧石一般呈团块状、脉状发育于腮林忽洞群碳酸盐地层中。燧石中发育铁质丝状体,... 内蒙古腮林忽洞群地层中发育含铁燧石团块和微晶丘。本文报道了它们的地质特征及铁同位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了它们的成因及构造环境指示意义。燧石一般呈团块状、脉状发育于腮林忽洞群碳酸盐地层中。燧石中发育铁质丝状体,由非晶质的铁(氢)氧化物(赤铁矿和针铁矿)组成,具有丝状、网状形态特征,类似于现代海底热液Fe-Si产物。燧石的铁同位素组成δ56 Fe为-0.71‰^-0.25‰,与海底热液铁同位素组成(δ56Fe为-0.7‰^-0.1‰)一致。燧石的页岩(PAAS)标准化的稀土配分模式具有Eu正异常,La、Y正异常,显示海水和热液混合的稀土配分特点。这些特征表明含铁燧石为海底热液活动产物。腮林忽洞微晶丘成分主要为白云岩,铁同位素组成比该区域正常沉积碳酸盐岩要轻,与含铁燧石及海底热液的铁同位素组成相似;稀土配分模式与燧石一致,显示海水和热液混合的稀土配分特点。表明该微晶丘的形成可能与海底热液活动有关。腮林忽洞群含铁燧石团块、微晶丘的发育以及前人报道的震积岩、滑塌岩的发育表明腮林忽洞群沉积过程中可能处于拉张的构造背景,海底热液活动活跃。由于腮林忽洞群的沉积时代很可能为中元古代,腮林忽洞群的海底热液活动有可能是整个华北地区中元古代(1.3~14Ga)拉张构造背景的一个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林忽洞 含铁燧石 微晶丘 铁同位素 稀土 海底热液
下载PDF
宁强广元地区志留系宁强组灰岩的微相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越 傅启龙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94-306,共13页
志留纪时期在扬子地台西北缘宁强湾沉积的宁强组,是一套巨厚的泥页岩夹小型局限台地相灰岩。局限台地相灰岩的沉积类型主要有生物礁、生物层和灰泥丘三种,按岩性可分为灰泥岩、颗粒岩、障积岩、粘结岩、格架岩、漂浮岩、灰砾岩等类型... 志留纪时期在扬子地台西北缘宁强湾沉积的宁强组,是一套巨厚的泥页岩夹小型局限台地相灰岩。局限台地相灰岩的沉积类型主要有生物礁、生物层和灰泥丘三种,按岩性可分为灰泥岩、颗粒岩、障积岩、粘结岩、格架岩、漂浮岩、灰砾岩等类型。岩石的微相分析和宏观相带的识别相结合,能指示各种沉积类型不同部位的环境和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相 生物礁 灰泥丘 生物层 宁强组 志留系
下载PDF
川北地区灯影组灰泥丘沉积特征及储集性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尘 曾伟 +2 位作者 金民东 钟雨师 陈武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4年第3期23-28,78,共6页
过去,对于灰泥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沉积学特征方面。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到灰泥丘的沉积演化模式和在储层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利用偏光显微镜、阴极发光显微镜、包裹体测试分析、扫描电镜、荧光显微镜等技术手段对川北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中存在... 过去,对于灰泥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沉积学特征方面。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到灰泥丘的沉积演化模式和在储层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利用偏光显微镜、阴极发光显微镜、包裹体测试分析、扫描电镜、荧光显微镜等技术手段对川北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中存在的灰泥丘进行研究。发现川北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中的灰泥丘具备国内外典型的灰泥丘识别标志,在纵向上将灰泥丘划分为丘基、丘核和丘坪3个亚相,并详细阐述构成灰泥丘的主要岩石类型,在此基础上建立灰泥丘的典型生长序列;最终明确灰泥丘的丘核和丘坪是形成优质储层的有利相带。这一新成果表明灰泥丘具有良好的含油气性,丰富了四川盆地灯影组的沉积类型,拓宽了灯影组的下一步勘探思路,并为国内外灰泥丘相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北地区 灯影组 灰泥丘 沉积特征 储集性
下载PDF
塔中地区中晚奥陶世灰泥丘初步研究 被引量:29
19
作者 吴光红 张宝民 +1 位作者 边立曾 刘静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98-203,共6页
塔中地区中晚奥陶世灰泥丘是在古老碳酸盐岩台地逐渐沉没过程中生长发育的。横向上,它向台地高部位层层爬坡,纵向上,为多旋回叠丘。建造灰泥砂丘的生物主要是菌藻类—奥特藻及其相近的属,尚有珊瑚、苔藓虫、层孔虫、海绵等。其岩石... 塔中地区中晚奥陶世灰泥丘是在古老碳酸盐岩台地逐渐沉没过程中生长发育的。横向上,它向台地高部位层层爬坡,纵向上,为多旋回叠丘。建造灰泥砂丘的生物主要是菌藻类—奥特藻及其相近的属,尚有珊瑚、苔藓虫、层孔虫、海绵等。其岩石类型主要是泥晶凝块格架岩、泥晶凝块障积格架岩、泥晶藻凝块粘结岩。其沉积相可分为丘中心、丘前和丘间三个相带。灰泥丘的演化受控于海进速率同灰泥丘的增长速率及海水深度与浊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泥丘 中晚奥陶世 塔中地区 地层 碳酸岩
下载PDF
黔南晚石炭世生物灰泥丘生长发育特征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屠锡艳 李明 +2 位作者 刘永华 李芃 张晓光 《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 2012年第6期51-54,共4页
中国南方晚石炭世海域广大,普遍发育了一套台地相碳酸盐岩,黔南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性地区。工作区晚石炭世地层发育较典型的生物泥丘,是开展生物灰泥丘研究的良好场所。本文对生物礁发育的地层开展了生物地层学研究工作,详细分析了产礁地... 中国南方晚石炭世海域广大,普遍发育了一套台地相碳酸盐岩,黔南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性地区。工作区晚石炭世地层发育较典型的生物泥丘,是开展生物灰泥丘研究的良好场所。本文对生物礁发育的地层开展了生物地层学研究工作,详细分析了产礁地层中蜓等生物群特征,通过对比研究,确定本区生物灰泥丘的产出层位为上石炭统上部地层,即马平组下部地层。通过与世界Waulsortian丘进行对比研究发现,黔南地区所发育的灰泥丘与Waulsortian丘具有明显的差异,因此确定黔南地区所发育的灰泥丘并非Waulsortian相,是石炭纪特殊的灰泥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石炭世 生物灰泥丘 沉积环境 建造过程 黔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