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风险感知群体与网络抗议行为:基于微博用户的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马卫红 李秀玫 郑雯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1-88,共8页
在分析网络抗议行为时,多数研究者从集体行动、政治过程、框架建构理论出发寻找解释变量。在评析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把风险感知概念引入到网络抗议行为的解释。基于经验数据,本文围绕三个主要问题展开:风险感知群体有哪些类别?不同的风... 在分析网络抗议行为时,多数研究者从集体行动、政治过程、框架建构理论出发寻找解释变量。在评析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把风险感知概念引入到网络抗议行为的解释。基于经验数据,本文围绕三个主要问题展开:风险感知群体有哪些类别?不同的风险感知群体类型对网络抗议行为有什么影响?在网络场域中,与年龄、职业等传统解释变量相比,风险感知群体对网络抗议行为的解释力如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风险感知群体 网络抗议 潜在类别分析
下载PDF
基于社会网络的农村群体负面情绪传播机制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从东 洪宇翔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5-88,共4页
针对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期间农村的社会稳定风险,认为群体负面情绪是导致农村群体事件的主导要素,急需对其传播机制进行识别和测度。在分析了我国农村社会强网络嵌入性特征的基础上,基于社会网络理论提出了农村群体负面情绪传播的网络影... 针对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期间农村的社会稳定风险,认为群体负面情绪是导致农村群体事件的主导要素,急需对其传播机制进行识别和测度。在分析了我国农村社会强网络嵌入性特征的基础上,基于社会网络理论提出了农村群体负面情绪传播的网络影响要素及其计算方法;并且通过运用和优化元胞自动机建模方法,对农村群体负面情绪传播进行动态建模。仿真结果验证了社会网络特征属性,如意见领袖、干群关系等,对于农村群体负面情绪传播的影响作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群体事件 群体负面情绪 社会网络 元胞自动机
下载PDF
变动的环境组织模式与发展的环境运动网络——对福建省P县一起环境抗争运动的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童志锋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86-93,共8页
在动员结构与社会运动发展关系的研究中,西方学者比较强调正式组织与运动网络在社会运动中发挥的作用。由于我国运动组织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度制约,其组织模式与网络关系呈现出独特的模式,其组织模式和网络关系未必是静态的,而是随着运... 在动员结构与社会运动发展关系的研究中,西方学者比较强调正式组织与运动网络在社会运动中发挥的作用。由于我国运动组织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度制约,其组织模式与网络关系呈现出独特的模式,其组织模式和网络关系未必是静态的,而是随着运动的发展不断变动的。本文通过对发生在福建省P县的一起环境抗争运动的分析,展现了组织模式从无组织化到维权组织再到环境正义团体发展的可能路径。当一个地方性的环境正义团体被纳入全球化的绿色网络中后,运动网络将不仅限于熟人关系网络,这也表明,运动网络也会随着运动的发展和组织模式的变迁而不断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抗争 社会运动 组织模式 运动网络
下载PDF
政治信任、社会网络与抗争倾向:基于53个国家和地区的实证比较 被引量:12
4
作者 陈型颖 王衡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6-214,共29页
本文基于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2010~2014年),构建了以抗争倾向为因变量的多层次混合效应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对53个国家和地区的7万余份样本的分析表明,影响个体抗争倾向的因素同时存在于微观与宏观两个层次。在微观层次,相较于政治信任,... 本文基于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2010~2014年),构建了以抗争倾向为因变量的多层次混合效应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对53个国家和地区的7万余份样本的分析表明,影响个体抗争倾向的因素同时存在于微观与宏观两个层次。在微观层次,相较于政治信任,个体的社会网络对抗争倾向的影响程度更高,说明相较于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集体行为理论,组织社会学视角下的资源动员理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在宏观层次,相较于威权政体,民主政体下的个体更倾向于诉诸抗争行为。具体而言,威权政体下,强社会网络、低政治信任的个体抗争倾向最高;民主政体下,强社会网络、高政治信任的个体抗争倾向最高。这说明微观层次的因素对抗争倾向的影响受到政体类型的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信任 社会网络 政体类型 抗争倾向
下载PDF
突发事件的媒介化抗争与网络舆论演化治理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于雪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50-52,73,共4页
媒介化抗争是大众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在网络舆情演化日趋复杂的今天,媒介化抗争已经成为解决突发事件的重要途径。通过辨析媒介化抗争和突发事件的概念和成因,探索其进程特征,研究表象机理,可以有效防止媒介化过程中的异化;... 媒介化抗争是大众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在网络舆情演化日趋复杂的今天,媒介化抗争已经成为解决突发事件的重要途径。通过辨析媒介化抗争和突发事件的概念和成因,探索其进程特征,研究表象机理,可以有效防止媒介化过程中的异化;分析抗争过程中的偏误种类,可以探索解决偏误的疏导策略,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应对突发事件,引导网络舆论,推进高效的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事件 媒介化抗争 网络舆论 治理 大众传播
下载PDF
新媒体: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助推器
6
作者 杜超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96-100,共5页
新媒体是"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它本是一个处于动态发展变化中的历史性概念。新媒体具有传播主动性、生产分散性与容量无限性的特点。社会利益诉求机制不够通畅,新媒体... 新媒体是"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它本是一个处于动态发展变化中的历史性概念。新媒体具有传播主动性、生产分散性与容量无限性的特点。社会利益诉求机制不够通畅,新媒体自身的特性为舆情诉求提供了出口,新媒体和其他社会因素促进了民众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的提高,这是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土壤。新媒体的"互动性"降低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组织成本,"分散"性既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赋权",又让参与者获得了"参与感"和"民主性";新媒体信息容量的无限性则有效促进了参与者的情感唤醒。"乌坎事件"具体展示了新媒体的这些功能:新媒体对乌坎事件起到了动员、"赋权"和"增效"等三方面作用,是乌坎事件发生的助推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网络公共事件 情感唤醒 内聚动员 乌坎事件
下载PDF
大数据时代网络抗争治理——基于江苏启东事件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刘淑华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21-125,共5页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社会抗争具备了与传统时代不同的特点,即它不再具有固定组织结构与形式,不再依托固定意识形态来加强与成员之间的纽带,甚至组织成员都不再固定。借助互联网,抗争成员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与网上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就相关议...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社会抗争具备了与传统时代不同的特点,即它不再具有固定组织结构与形式,不再依托固定意识形态来加强与成员之间的纽带,甚至组织成员都不再固定。借助互联网,抗争成员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与网上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就相关议题进行直接意见交换和讨论,一旦意见统一就产生强烈的抗争意愿,而兴趣消失或者议题解决后,这种短暂的虚拟社区和松散组织就很快消失。这些新的特点为社会治理带来了极大挑战,也对政府工作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江苏启东环保抗争为案例,分析了大数据时代抗争运动新的特点,并为地方政府如何应对和治理提出建议和对策,同时指出了我国在大数据时代前瞻性预测与国家治理体系构建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国家治理 网络抗争 网络危机治理
原文传递
沉默的大多数?媒介接触、社会网络与环境群体性事件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卢春天 赵云泽 李一飞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8-101,共14页
那些遭受环境伤害的群体会是沉默的大多数吗?基于2014年在西北四省县(区)对农村居民的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居民在经历环境危害后,有65.25%的人会进行各类的环境抗争行为,只有34.75%的人选择沉默。通过二分类逻辑斯蒂(Logistic)回归分析发... 那些遭受环境伤害的群体会是沉默的大多数吗?基于2014年在西北四省县(区)对农村居民的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居民在经历环境危害后,有65.25%的人会进行各类的环境抗争行为,只有34.75%的人选择沉默。通过二分类逻辑斯蒂(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媒介接触在农村居民的环境抗争中起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传统媒介的"接触强度"和新媒介的"信任度"对农村居民的环境抗争的促进作用较为敏感。而以往在城市居民环境抗争中有着积极影响的社会网络在农村居民的环境抗争中则没有发挥显著的作用。随着乡村媒介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不同媒介的接触及其信任度是造成环境抗争或沉默行为选择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接触 社会网络 农村居民 环境抗争
原文传递
编排风险:科技风险型邻避抗争的行动逻辑——以一起基站冲突事件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张海柱 《社会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3-220,共18页
对科技风险的忧虑是引发公众邻避抗争的重要原因,本文提出“编排风险”概念来描述和解释这种科技风险型邻避抗争的行动逻辑。编排风险指抗争者针对特定风险议题提出诉求,推动异质行动者聚合形成以风险为核心的社会科技网络(“风险网络”... 对科技风险的忧虑是引发公众邻避抗争的重要原因,本文提出“编排风险”概念来描述和解释这种科技风险型邻避抗争的行动逻辑。编排风险指抗争者针对特定风险议题提出诉求,推动异质行动者聚合形成以风险为核心的社会科技网络(“风险网络”)以应对风险的过程。对基站抗争案例的考察发现,抗争过程包括“动员”“投诉”“施压”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风险编排有所不同,分别形成了基于“辐射”“违建”“不作为”议题的风险网络。风险网络会限定抗争者的资源与机会结构,正是在网络的聚合与重构过程中,居民营造出了有效的机会空间,取得了抗争成功。然而抗争者对科技风险议题的策略性建构、呈现与隐匿导致了失败的风险治理,彰显出进行风险沟通与对话等制度变革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避抗争 科技风险 编排风险 行动者网络 基站冲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