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牡丹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吴玉柱 季延平 +4 位作者 刘慇 赵桂华 牛迎福 王海明 赵海军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06年第4期40-44,共5页
红斑病、根腐病、根结线虫病是牡丹的主要病害,在山东菏泽牡丹栽培区普遍发生且危害严重,已影响到牡丹产业化的发展。在对牡丹的此3种主要病害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对所掌握的红斑病、根腐病、根结线虫病的病原物、发生发展规律及... 红斑病、根腐病、根结线虫病是牡丹的主要病害,在山东菏泽牡丹栽培区普遍发生且危害严重,已影响到牡丹产业化的发展。在对牡丹的此3种主要病害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对所掌握的红斑病、根腐病、根结线虫病的病原物、发生发展规律及采取的防治措施进行了详细的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 红斑病 根腐病 根结线虫病 防治
下载PDF
棉花早衰、红叶茎枯病与棉花轮纹斑病间关系辨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齐放军 简桂良 李家胜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1-85,共5页
系统分析了棉花早衰、红叶茎枯病与棉花轮纹斑病间的关系。棉花早衰依据其成因差异可划分为3种类型,分别为生理性早衰、病理性早衰及生理病理复合性早衰。近些年来生理病理复合性早衰在我国发生最为普遍,危害最为严重。系统分析了生理... 系统分析了棉花早衰、红叶茎枯病与棉花轮纹斑病间的关系。棉花早衰依据其成因差异可划分为3种类型,分别为生理性早衰、病理性早衰及生理病理复合性早衰。近些年来生理病理复合性早衰在我国发生最为普遍,危害最为严重。系统分析了生理病理复合性早衰的成因及有关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宜我国棉花生产、以"选种、壮苗、补钾、抗逆、防病"等技术为核心的棉花早衰控制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早衰 红叶茎枯病 轮纹斑病 防控技术
下载PDF
甜查理草莓红叶病防治药剂筛选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宁志怨 伊兴凯 +6 位作者 黄锡桂 张殿兴 夏世祥 田峰 胡宗芳 贺雷风 候纯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5期146-149,共4页
[目的]筛选出对草莓红叶病防治具有较为明显效果的药剂。[方法]在离体条件下,测定9种不同类型的杀菌剂对草莓红叶病原菌丝体的抑制作用,并筛选出抑制作用效果明显的药剂在草莓育苗期和生长期进行田间试验。[结果]在室内筛选出2种抑菌效... [目的]筛选出对草莓红叶病防治具有较为明显效果的药剂。[方法]在离体条件下,测定9种不同类型的杀菌剂对草莓红叶病原菌丝体的抑制作用,并筛选出抑制作用效果明显的药剂在草莓育苗期和生长期进行田间试验。[结果]在室内筛选出2种抑菌效果较好的药剂,分别为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上述药剂对病菌的抑制作用较强,其抑制率分别为95.8%和82.5%。在育苗期和生长期的田间药效测定均表明,施药后叶片上的病斑不扩展并保持原有的状态,同时草莓开始长出新叶并逐渐恢复正常的生长状态。其中在育苗期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防效分别达90.16%和82.0%,而在生长期间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死棵率的防效分别为61.89%和60.18%。[结论]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对草莓红叶病的防治效果较好,可以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 红叶病 杀菌剂 防效
下载PDF
茶赤叶斑病与叶片结构及空间位置的关系 被引量:6
4
作者 高旭晖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7年第1期21-26,共6页
用室内接种和田间调查的方法,研究了茶赤叶斑病(PhylostictatheicolaPetch)与茶树叶片结构及空间位置的关系。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容易侵染茶树新梢的嫩叶,在老叶(芽下四叶及其以下)表面则难以形成附着胞... 用室内接种和田间调查的方法,研究了茶赤叶斑病(PhylostictatheicolaPetch)与茶树叶片结构及空间位置的关系。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容易侵染茶树新梢的嫩叶,在老叶(芽下四叶及其以下)表面则难以形成附着胞,即使侵入了,菌丝的分枝、生长也较缓慢;近平展着生的嫩叶及叶片伤口更易感染;茶树品种间因叶片角质层的厚度、栅栏组织层次和海绵组织细胞排列松紧,其发病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赤叶斑病 茶树 叶片 解剖结构 叶位
下载PDF
武夷岩茶赤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 被引量:3
5
作者 武广珩 王东晓 +3 位作者 傅仙玉 赵家儒 聂云春 李国平 《武夷学院学报》 2018年第9期8-12,共5页
2017年夏,在福建省武夷学院内的岩茶水仙品种中发现赤叶斑病。通过发病症状和致病性测定发现,水仙叶片分离的病原菌经人工接种离体叶片可引起典型的茶赤叶斑病表型。通过形态观察发现该病原菌CCYB1为真菌,初期菌丝为白色,产孢后平板呈... 2017年夏,在福建省武夷学院内的岩茶水仙品种中发现赤叶斑病。通过发病症状和致病性测定发现,水仙叶片分离的病原菌经人工接种离体叶片可引起典型的茶赤叶斑病表型。通过形态观察发现该病原菌CCYB1为真菌,初期菌丝为白色,产孢后平板呈黑褐色;孢子为红褐色至黑褐色,表面略显粗糙。将CCYB1的rDNA-ITS扩增测序结果进行Blast和构建进化树分析发现,该病原菌与塔宾曲霉(Aspergillus tubingensis)同属一支。综上所述,我们从水仙叶片中分离的真菌CCYB1为塔宾曲霉,可引起武夷岩茶的赤叶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叶斑病 武夷岩茶 病原菌 塔宾曲霉
下载PDF
杂交棉不去雄人工制种技术研究
6
作者 危家文 侯必新 唐智华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2期63-65,共3页
选用具有叶基无红斑这个隐性指示性状的棉花品种作母本,用具有相对显性性状的常规品种作父本,结合"柱头套管法"进行杂交棉不去雄人工制种,以人工去雄制种作对照,对两种制种方法的成铃率和异交率及杂交种子的部分农艺性状作了... 选用具有叶基无红斑这个隐性指示性状的棉花品种作母本,用具有相对显性性状的常规品种作父本,结合"柱头套管法"进行杂交棉不去雄人工制种,以人工去雄制种作对照,对两种制种方法的成铃率和异交率及杂交种子的部分农艺性状作了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用不去雄"柱头套管法"制种的异交率比人工去雄法的低8.4%,但前者的成铃率比后者的高6.6%,单铃种子重和单铃种子数分别比后者的重0.37g,多3.16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棉 叶基无红斑 不去雄制种 成铃率 异交率
下载PDF
云南红河流域木薯褐斑病流行规律初步研究
7
作者 张光勇 陈伟强 +7 位作者 孙寅虎 张建春 邓成菊 李芹 刘学敏 杨绍琼 王晓燕 黄绍中 《热带农业科技》 2016年第1期33-35,共3页
采用系统观察方法对红河流域木薯主产区木薯褐斑病发生和流行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病害在木薯生长前期5月份开始发病,生长中、后期的7月份后病情呈明显上升,9、10月份达到最高峰,危害率达100%,病情指数20.50~30.77;下游区域的病情〉... 采用系统观察方法对红河流域木薯主产区木薯褐斑病发生和流行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病害在木薯生长前期5月份开始发病,生长中、后期的7月份后病情呈明显上升,9、10月份达到最高峰,危害率达100%,病情指数20.50~30.77;下游区域的病情〉中游〉上游,病情的周年消长和区域性差异主要是降雨量和湿度的影响;高海拔区域(350~400 m)病情高于低海拔区域(250~300 m),这与高海拔区域气温相对偏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褐斑病 流行规律 红河流域
下载PDF
茶赤叶斑病的发生规律 被引量:5
8
作者 高旭晖 郭胜好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33-136,共4页
于1988~1994年对茶赤叶斑病(Phyllosticta theicola Petch)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室内培养表明,22、24、26、28℃等4个处理均适宜病原菌的生长发育,离体插枝接种显示,品种间有抗性差异,且以晚间接种发病率高。该病流行程度与5~7月3... 于1988~1994年对茶赤叶斑病(Phyllosticta theicola Petch)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室内培养表明,22、24、26、28℃等4个处理均适宜病原菌的生长发育,离体插枝接种显示,品种间有抗性差异,且以晚间接种发病率高。该病流行程度与5~7月3个月的平均RH(X_1)呈正相关,与8月份雨日数(X_2)呈负相关,其综合影响的二元回归式为Y=-37.3842+0.6471X_1-0.7079X_2,r_(Y1.2)=0.8274,r_(Y2.1)=-0.8189,两因子对病害影响均达到了显著水平。田间不同品种抗性差异显著,骑马洲>福鼎>凤凰水仙,与室内接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赤叶斑病 发生规律 影响因素 多元回归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