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rigin of reservoir bitumens from Well Zhong 1 in the Katake Uplift,Tarim Basin
1
作者 TANG Youjun ZAN Ling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11年第3期398-404,共7页
The source of marine crude oils from Tarim Basin is still disputed.However,research on the reservoir bitumens may provide a piece of new evidence to elucidate oil source.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servoir bitume... The source of marine crude oils from Tarim Basin is still disputed.However,research on the reservoir bitumens may provide a piece of new evidence to elucidate oil source.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servoir bitumens from different strata from Well Zhong 1 in the Katake Uplift were discussed here in detail.Pr/Ph ratios of reservoir bitumen from Well Zhong 1 range from 1.14 to 1.39,CPI ratios from 1.01 to 1.08,which indicates no odd-even predominance of normal alkanes,with OEP ratios ranging from 0.98 to 1.05.The contents of gammacerane and C28 sterane of reservoir bitumen from Well Zhong 1 are low,while dibenzothiophene series are abundant.Ster-ane isomerization maturity parameter and Ts/(Ts+Tm) ratio indicate that the reservoir bitumen from Well Zhong1 is mature to highly mature.Based on the differences in biomarker distribution,it is concluded that reservoir bitumen from Well Zhong 1,of which molecular parameters are contrary to those in Cambrian oil from Well Tadong 2,origi-nated from the Upper Ordovician source ro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塔里木盆地 储层沥青 隆起 起源 成熟度参数 二苯并噻吩 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Re–Os Dating of Bitumen from Paleo–Oil Reservoir in the Qinglong Antimony Deposit, Guizhou Province, China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被引量:8
2
作者 WANG Pengpeng HU Yuzhao +4 位作者 LIU Lu JIANG Xiaojun LI Chao Chad Joseph Bartholomew ZHANG Guiqu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6期2153-2163,共11页
Abundant organic inclusions are present in the Qinglong antimony deposit. However, the source rocks of these organic matters have not been reliably identified. Recently, a paleo--oil reservoir was found in the Qinglon... Abundant organic inclusions are present in the Qinglong antimony deposit. However, the source rocks of these organic matters have not been reliably identified. Recently, a paleo--oil reservoir was found in the Qinglong antimony deposit. In view of similar components of gaseous hydrocarbon, we propose that the organic matters observed in inclusions in Qinglong antimony deposit would come from this paleo-oil reservoir. We used the Re-Os dating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age of the bitumen from this paleo-oil reservoir, and obtained an isochron age of 254.3~2.8 Ma. The age indicates that the oil- generation from source rock occurred in the early Late Permian, earlier than the Sb mineralization age (-148~8.5 Ma) in the Qinglong antimony deposit area. After oil generation from Devonian source rock, first and secondary migration, the crude oil have probably entered into the fractures and pores of volcanic rocks and limestone and formed a paleo-oil reservoir in the western wing of Dachang anticline. As burial process deepened, the crude oil has turned into natural gas, migrates into the core of Dachang anticline and formed a paleo-gas reservoir. The hydrocarbons (including CH4) in the reservoirs can serve as reducing agent to provide the sulfur required for Sb mineralization through thermal chemical reduction of sulfates. Therefore, the formation of oil-gas in the area is a prerequisite for the Sb mineralization in the Qinglong antimony depos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tumen Re-Os isotopic dating paleo-oil reservoir relationship betwee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mineralization the Qinglong antimony deposit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储层沥青地质特征及来源分析
3
作者 黄军平 井向辉 +3 位作者 张艳 李涵 张雷 李相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134-3148,共15页
本文通过对储层沥青的分布、含量、岩石学特征、成熟度、元素组成、生物标志物、同位素等的研究,剖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储层沥青的地质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寒武系储层沥青富集程度较高,多呈条带状和环状,赋存于微裂缝、粒间和溶蚀... 本文通过对储层沥青的分布、含量、岩石学特征、成熟度、元素组成、生物标志物、同位素等的研究,剖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储层沥青的地质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寒武系储层沥青富集程度较高,多呈条带状和环状,赋存于微裂缝、粒间和溶蚀孔隙中。具有清晰的边界,高热演化程度(等效镜质组反射率值为1.35%~3.48%),高C原子组成的地质特征,为热裂解的焦沥青成因。寒武系储层沥青具有明显C_(27)规则甾烷优势、C_(23)三环萜烷及植烷优势的特征,表明其形成于还原环境,来源于低等藻类。较高三环萜烷/藿烷和较低藿烷/甾烷比值,表明其为海相成因。寒武系储层沥青中较高三芳甲藻甾烷参数(三芳甲藻甾烷/(C_(30)3-甲基-24-乙基三芳甾烷+三芳甲藻甾烷))和(C_(26)+C_(27))/C_(28)三芳甾烷比值,与东坡组烃源岩分布特征最为相似。此外,有机碳同位素和相似Rb/Sr、Zn/Co和Cu/Sr分布特征,进一步证实了盆地南缘和东缘寒武系储层沥青主要来源于东坡组烃源岩,即东坡组海相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已经在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和东缘运聚并成藏,寒武系原生油气藏的勘探潜力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较大,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沥青 地质特征 沥青来源 寒武系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征沙村地区三叠系储层沥青赋存特征及成因探讨
4
作者 张关龙 郭瑞超 +3 位作者 范婕 宫亚军 刘建章 胡强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97-98,共2页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西部典型的叠合盆地,油气资源丰富。近年来在腹部二叠—三叠系多口探井获得了工业油气流,展现了盆地深层—超深层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刘惠民等,2023)。中国石化在准噶尔盆地腹部征沙村地区钻探的征10井,在井深超过6500 ...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西部典型的叠合盆地,油气资源丰富。近年来在腹部二叠—三叠系多口探井获得了工业油气流,展现了盆地深层—超深层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刘惠民等,2023)。中国石化在准噶尔盆地腹部征沙村地区钻探的征10井,在井深超过6500 m的三叠系、二叠系储层分获工业油气流。岩芯观察及薄片分析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洗作用 激光拉曼光谱 储层沥青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黔西南晴隆Sb矿田固体沥青激光拉曼光谱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5
作者 程涌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2024年第4期113-123,共11页
目的:油气成藏与金属成矿之间的复杂成因联系已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与金属矿床相伴/相邻产出的固体沥青是油气演化的产物,记录了盆地烃类流体的重要信息,是研究成藏与成矿联系的重要载体。黔西南晴隆Sb矿田中赋存有大量古油... 目的:油气成藏与金属成矿之间的复杂成因联系已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与金属矿床相伴/相邻产出的固体沥青是油气演化的产物,记录了盆地烃类流体的重要信息,是研究成藏与成矿联系的重要载体。黔西南晴隆Sb矿田中赋存有大量古油藏固体沥青。为了揭示成藏和Sb成矿演化历史,进行了本项研究。方法:本次研究对矿床蚀变玄武岩围岩沥青进行了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结果:激光拉曼光谱两峰间距(W G-W_(D))与峰强度比(I_(D)/I_(G))散点图揭示沥青处于过成熟阶段,换算获得的沥青反射率(R_(b))为1.04~3.15(平均2.36)。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矿床蚀变玄武岩围岩沥青与矿田北西部古油藏沥青为同一期油气活动的产物。此外,固体沥青经历的最高古地温为158~299℃(平均257℃),高于正常地层埋藏温度(~200℃),其记录了Sb成矿热事件。综合分析认为,晴隆古油藏演化形成的古气藏在Sb成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即为Sb成矿贡献了大量还原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拉曼光谱 古油藏 沥青反射率(R_(b)) 古地温 成藏—成矿关系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稠油储层流体识别问题探讨
6
作者 吴健 张恒荣 +2 位作者 胡向阳 刘土亮 张恒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54-1067,共14页
南海西部北部湾盆地的稠油油藏分布在涠西南凹陷和乌石凹陷,主要以普通稠油和特稠油为主。此类稠油埋深范围较广,从浅层到中深层均有发现,物性较好,呈中—高孔渗和高阻特征,但常规气测往往仅有总烃和甲烷,气测值很低且无异常显示,录井... 南海西部北部湾盆地的稠油油藏分布在涠西南凹陷和乌石凹陷,主要以普通稠油和特稠油为主。此类稠油埋深范围较广,从浅层到中深层均有发现,物性较好,呈中—高孔渗和高阻特征,但常规气测往往仅有总烃和甲烷,气测值很低且无异常显示,录井岩屑在大部分区域未见任何荧光和含油显示,给地层流体识别带来很大困难。为此,针对本区不同类型的稠油进行分类并开展测、录井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以随钻测井曲线结合壁心含油性为主要手段,以气测图版和壁心三维定量荧光识别为辅助,提出了一套稠油快速识别方法。利用取样过程中对井下地层流体性质的监测和岩石热解分析结果,指出稠油本身典型的烃组分构成造就了其独特的气测特征;同时,认为强亲水的岩石润湿性以及沥青质稠油与砂岩骨架颗粒之间特殊的粘附性是造成部分稠油储层岩屑无荧光和含油显示的主要原因,壁心和取样流体的三维定量荧光能够真实反映地层流体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储层 重烃组分 润湿性 沥青粘附性 荧光录井 井下流体分析 北部湾盆地
下载PDF
Formation of Natural Bitumen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Oil/gas Prospect in Dabashan Foreland 被引量:7
7
作者 LI Rongxi DONG Shuwen +1 位作者 ZHANG Xue ZHU Ruij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2期462-472,共11页
Natural bitumen is the evolutionary residue of hydrocarbon of 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 Several kinds of bitumen with different occurrences, including bitumen in source rock, migration bitumen filled in fault, oil-b... Natural bitumen is the evolutionary residue of hydrocarbon of 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 Several kinds of bitumen with different occurrences, including bitumen in source rock, migration bitumen filled in fault, oil-bed bitumen and paleo-reservoir bitumen, are distributed widely in the Dabashan foreland. These kinds of bitumen represent the process of oil/gas formati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the region. Bitumen in source rock fiUed in fractures and stylolite and experienced deformation simultaneously together with source rock themselves. It indicated that oil/gas generation and expelling from source rock occurred under normal buried thermal conditions during prototype basin evolution stages prior to orogeny. Occurrences of bitumen in source rock indicated that paleo- reservoir formation conditions existed in the Dabashan foreland. Migration bitumen being widespread in the fault revealed that the fault was the main channel for oil/gas migration, which occurred synchronously with Jurassic foreland deformation. Oil-bed bitumen was the kind of pyrolysis bitumen that distributed in solution pores of reservoir rock in the Dabashan foreland depression, the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Geochemistry of oil-bed bitumen indicated that natural gas that accumulated in the Dabashan foreland depression formed from liquid hydrocarbon by pyrolysis process. However, paleo-reservior bitumen in the Dabashan forleland was the kind of degradation bitumen that formed from liquid hydrocarbon within the paleo-reservior by oxidation, alteration and other secondary changes due to paleo-reservior damage during tectonics in the Dabashan forelan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Dabashan foreland,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oil/gas generated, migrated and accumulated to form the paleo-reservoir during the Triassic Indosinian tectonic movement. Jurassic collision orogeny, the Yanshan tectonic movement, led to intracontinental orogeny of the Dabashan area accompanied by geofluid expelling and paleo-reservoir damage in the Dabashan foreland. The present work proposed that there is liquid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potential in the Dabashan foreland, while there are prospects for the existence of natural gas in the Dabashan foreland depr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tumen PALEO-reservoir oil/gas formation MIGRATION Dabashan foreland
下载PDF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families of the Paleozoic oil seepage and solid bitumen in the Southern Guizhou Depression,SW China
8
作者 Ningxi Li Guangli Wang +3 位作者 Bo Gao Xianqing Li Shengbao Shi Tieguan Wang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CSCD 2015年第1期85-92,共8页
Fifteen oil seepage and solid bitumen samples in the Southern Guizhou Depression were analyzed with GC–MS. Characteristics of molecular markers and carbon isotopes are discussed systemical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 Fifteen oil seepage and solid bitumen samples in the Southern Guizhou Depression were analyzed with GC–MS. Characteristics of molecular markers and carbon isotopes are discussed systemical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il seepage and solid bitumen samples in the Southern Guizhou Depression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families: Ordovician and Siluric samples, and Permian samples. The two families are different in alkanes distribution, biomarkers, aromatic hydrocarbon composition,and stable carbon isotopes; differences mainly caused by source rock var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沥青 贵州南部 油渗漏 地球化学 中国西南 家庭 古生界 特征和
下载PDF
页岩中固体沥青的识别、演化路径及地质意义——以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柳波 王柳 +4 位作者 付晓飞 霍秋立 白龙辉 吕建才 王博洋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73-1184,共12页
在梳理国内外页岩固体沥青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富有机质页岩为例,对固体沥青的定义、分类、赋存形式和演化路径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固体沥青对成熟度的指示意义及其对储集空间发育的影响。研究表明:①原生显微... 在梳理国内外页岩固体沥青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富有机质页岩为例,对固体沥青的定义、分类、赋存形式和演化路径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固体沥青对成熟度的指示意义及其对储集空间发育的影响。研究表明:①原生显微组分类型差异是造成固体沥青演化路径不同的主要原因,油前沥青多为原位固体沥青,而油后沥青和焦沥青则多为迁移固体沥青;②在未成熟—生油阶段早期,沥青质体、镜质体、惰质体可通过光学特性观察与固体沥青进行区分,藻类体可通过荧光特征与固体沥青进行区分;③扫描电镜下可有效识别原位和迁移固体沥青,受脂族结构减少、芳构化增强的影响,固体沥青反射率随着镜质体反射率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④生油窗内的固体沥青主要发育残留孔、脱气裂缝和气泡孔3种次生孔隙类型,高成熟阶段的焦沥青发育海绵状孔隙;⑤扫描电镜结合激光拉曼光谱等原位分析技术的应用,可以反映不同类型固体沥青的结构信息,用于有机质迁移路径、动力等微尺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固体沥青反射率 原生显微组分差异 固体沥青演化路径 储集空间 松辽盆地 白垩系青山口组
下载PDF
极端生物降解沥青中8,14-开环藿烷系列及其地球化学意义--以黔南坳陷凯里残余油藏中的储层沥青为例
10
作者 包建平 朱翠山 杨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659-2675,共17页
借助色谱-质谱(GC-MS)和色谱-质谱-质谱(GC-MS-MS)分析,对黔南坳陷凯里残余油藏凯棠和洛棉剖面上储层沥青中的烃类组成进行了系统分析,以判断其所遭受生物降解作用的程度,探寻在极端降解原油中是否还存在原生生物标志物,为这类原油的油... 借助色谱-质谱(GC-MS)和色谱-质谱-质谱(GC-MS-MS)分析,对黔南坳陷凯里残余油藏凯棠和洛棉剖面上储层沥青中的烃类组成进行了系统分析,以判断其所遭受生物降解作用的程度,探寻在极端降解原油中是否还存在原生生物标志物,为这类原油的油源研究开拓新的途径和方法。结果表明:凯棠剖面上的储层沥青中尽管仍可检测到较为完整的C_(19-30)三环萜烷和C_(27-35)藿烷系列,但C19-29脱甲基三环萜烷系列和C_(26-34)25-降藿烷系列丰富而完整,甾烷系列中C_(21-22)低分子量甾烷和重排甾烷优势明显,这一系列特征表明这些沥青遭受了剧烈生物降解作用的改造。但三芳甾类仍保存完好,依据原油生物降解程度的评判标准,判断其生物降解级别介于8~9级之间。洛棉剖面上的储层沥青中藿烷系列基本消失殆尽,三环萜烷系列及其脱甲基产物和25-降藿烷系列的分布因极端生物降解作用而发生显著变异,某些化合物如C_(23)T、C_(24)T、C23NTE和C_(28-29)NH成为优势成员;甾烷系列中C_(21-22)低分子量甾烷占绝对优势,三芳甾类完全消失,据此判断该剖面上沥青的生物降解级别已达到10级或更严重。由于这两个剖面上的沥青遭受了极端生物降解作用的改造,常用的甾、萜类生物标志物完全失去了实用价值。但是,在所分析的这些沥青中都检测到三个系列的C_(27-35)8,14-开环藿烷系列,它们与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海相端元油中存在的同类标志物的分布特征相似。正常海相端元油和极端生物降解沥青中同时检测到这三个系列的8,14-开环藿烷,这一事实表明这类生物标志物在成因上具有原生性,而与生物降解作用无关。此外,在极端生物降解作用沥青中的完好保存,表明它们具有极强的抗生物降解能力,因而它们在此类原油的油源研究中可能具有潜在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25-降藿烷系列 脱甲基三环萜烷系列 三芳甾类 8 14-开环藿烷系列 极端生物降解沥青 凯里残余油藏 黔南坳陷
下载PDF
开江-梁平海槽东侧飞仙关组鲕滩气藏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
11
作者 钟芬 陆廷清 +5 位作者 杨长城 何冰 邓惠 徐昌海 张洁伟 谷一凡 《四川地质学报》 2023年第1期100-106,共7页
分布在四川盆地东北部的各个飞仙关组鲕滩圈闭在成藏过程中具有极为相似的地质条件,但不同区块流体性质复杂多变,油气成藏过程差异明显,深化勘探面临瓶颈。为揭示油气成藏机制,基于海槽东侧岩心、薄片观察,结合生物标志化合物、流体包... 分布在四川盆地东北部的各个飞仙关组鲕滩圈闭在成藏过程中具有极为相似的地质条件,但不同区块流体性质复杂多变,油气成藏过程差异明显,深化勘探面临瓶颈。为揭示油气成藏机制,基于海槽东侧岩心、薄片观察,结合生物标志化合物、流体包裹体微区测试、构造平衡剖面恢复等手段,认为飞仙关组局限台内相区储层由(膏质)粉晶云岩构成,油气充注不充分;台地边缘相储层由鲕粒云岩组成,经历三期成藏事件:(1)J2到J3早期的古油藏形成阶段,(2)J3到K1的龙潭组生气阶段,(3)K2的古油藏裂解生气阶段。总结提出沉积亚相、储层物性、圈闭形成时期、古今构造搭配关系等5种因素控制了鲕滩气藏成藏过程,形成了4种成藏模式。台地边缘相区作为后续勘探的重点领域,对应其中3种模式:(1)圈闭形成早,古今构造有效搭配,断层未至地表;(2)圈闭被当直达地表的断层破坏,致使油气逃逸;(3)圈闭形成晚于关键成藏事件,古油藏向更高部位发生横向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仙关组 鲕滩 成藏模式 流体包裹体 储层沥青 开江-梁平海槽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8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42
12
作者 张纪智 陈世加 +4 位作者 肖艳 路俊刚 杨国平 唐海评 刘超威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79-684,共6页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8段砂岩为一套典型的低孔、低渗到特低孔、特低渗的储层,平均孔隙度为8.27%,平均渗透率为0.51×10-3μm2,主要孔隙类型为剩余粒间孔隙,孔隙结构以小型小孔喉和微型小孔喉为主。长8致密砂岩储层经历了压实、...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8段砂岩为一套典型的低孔、低渗到特低孔、特低渗的储层,平均孔隙度为8.27%,平均渗透率为0.51×10-3μm2,主要孔隙类型为剩余粒间孔隙,孔隙结构以小型小孔喉和微型小孔喉为主。长8致密砂岩储层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解等复杂的成岩作用,其中压实和胶结等破坏性成岩作用使储层的原生孔隙大大减少,且长8储层在镜下发现沥青充填孔隙,降低了储层的物性,导致储层致密。成岩作用对储层的致密化起决定性作用,沉积环境是控制致密砂岩储层形成的基本因素,三角洲前缘砂体中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物性最好;主砂体展布带内中心部位物性好,向两边逐渐变差。随着填隙物含量的增加,储层物性逐渐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沥青 填隙物 矿物组分 成岩作用 沉积作用 致密砂岩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北部海、陆相储层沥青组成特征及来源 被引量:32
13
作者 朱扬明 李颖 +2 位作者 郝芳 邹华耀 郭彤楼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70-878,共9页
本研究系统采集了四川盆地东北部大普光、元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上二叠统长兴组和鄂西渝东地区中石炭统黄龙组储层固体沥青样品,进行了岩石热解、有机元素、碳同位素和饱和烃、芳烃组分GC/MS的分析,以确定其成... 本研究系统采集了四川盆地东北部大普光、元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上二叠统长兴组和鄂西渝东地区中石炭统黄龙组储层固体沥青样品,进行了岩石热解、有机元素、碳同位素和饱和烃、芳烃组分GC/MS的分析,以确定其成因、性质和来源。这些沥青总体上具有低溶性(多数氯仿抽提物/TOC<8%)、高反射率(换算的Ro>1.4%)、低H/C原子比(<0.6)的性质,属焦沥青类,是古油藏原油或运移烃经热裂解成气的残留物。其中,飞仙关组、长兴组碳酸岩储层沥青的S/C原子比值普遍较高(主要在0.025~0.085范围),且硫同位素δ34S值(主要在12‰~24‰)接近硬石膏,说明可能包含有部分TSR成因的沥青。这些高热演化沥青中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的组成和分布出现了异常变化,基本失去了其常规应用意义。芳烃中2,6-/2,10-DMP(二甲基菲)、1,7-/1,9-DMP和4-/1-MDBT(甲基二苯并噻吩)比值,可用来指示沥青烃源岩的有机质生源构成和沉积环境性质。须家河组陆相沥青中这些芳烃比值较高,表征其烃源母质中陆源有机质占优势,且形成于氧化性的环境;而飞仙关组、长兴组及黄龙组海相沥青中这些参数值低得多,意味着其烃源岩有机质生源应以水生生物为主,并沉积于还原性环境。经沥青/烃源岩的碳同位素和二苯并噻吩系列组成对比,认为须家河组储层沥青来源于本层位烃源岩,飞仙关组和长兴组沥青同源于二叠系烃源层。鄂西渝东地区的黄龙组沥青碳同位素偏重(δ13C值为-23.2‰~-26.4‰),原始烃源可能主要来自中、下志留统韩家店组及小河坝组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固体沥青 有机元素 碳同位素 生物标志物 芳烃 四川盆地东北部
下载PDF
川中—川东南地区震旦系—下古生界沥青来源及成烃演化 被引量:48
14
作者 徐国盛 袁海锋 +4 位作者 马永生 刘树根 蔡勋育 王国芝 盘昌林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143-1152,共10页
据实测实验数据分析了川中及川东南地区典型构造上勘探井震旦系—下古生界泥岩及沥青样品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特征,证实源岩的沉积环境主要为具有一定盐度的还原环境,生物多来自于低等水生生物的菌藻类。川中震旦系—下古生界和川东南震... 据实测实验数据分析了川中及川东南地区典型构造上勘探井震旦系—下古生界泥岩及沥青样品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特征,证实源岩的沉积环境主要为具有一定盐度的还原环境,生物多来自于低等水生生物的菌藻类。川中震旦系—下古生界和川东南震旦系储层沥青主要来自寒武系泥岩;川东南下古生界储层沥青则为寒武系和志留系的混合来源。利用Karweil方法分析了川中地区高科1井寒武系烃源岩的成烃史;采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技术与Easy%Ro模型联合模拟恢复了川东南地区丁山1井的生烃史;对比分析表明,川东南寒武系烃源岩成熟时间、主生油及主生气期均早于川中寒武系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川东南地区 震旦系-下古生界 生物标志物 储层沥青 成烃演化
下载PDF
沥青对储集层物性及油气富集的影响 被引量:22
15
作者 陈世加 范小军 +2 位作者 路俊刚 王绪龙 费安国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0-76,共7页
沥青类似于充填在储集层孔隙中的胶结物及自生黏土,使储集层孔隙度和渗透率急剧降低,非均质性增强,甚至可改变后期油气的富集规律。以准噶尔盆地东部三台—北三台地区为例,通过含沥青储集层有机溶剂浸泡前后的物性对比实验,分析该区储... 沥青类似于充填在储集层孔隙中的胶结物及自生黏土,使储集层孔隙度和渗透率急剧降低,非均质性增强,甚至可改变后期油气的富集规律。以准噶尔盆地东部三台—北三台地区为例,通过含沥青储集层有机溶剂浸泡前后的物性对比实验,分析该区储集层沥青对储集层物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含沥青多的储集层浸泡后孔隙度和渗透率明显增大,不含沥青的储集层浸泡后孔隙度和渗透率变化较小,说明储集层中的沥青对储集层物性有很大的影响。不同层位不同类型砂岩中沥青和原油分布及成熟度差异说明,沥青导致后期的油气难以再进入该储集层,只能运移到含沥青少或无沥青充填的储集层中,从而影响该区油气富集规律。准噶尔盆地东部三台—北三台地区勘探应避开沥青分布带,寻找填隙物少、砂质较纯的储集层,这类储集层更利于后期油气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 储集层物性 油气富集 三台—北三台地区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威远—资阳地区震旦系储层沥青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23
16
作者 崔会英 张莉 +3 位作者 魏国齐 胡国艺 梁峰 向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89-493,498,共6页
四川盆地威远—资阳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储层中存在大量固体沥青。该区沥青产状以溶孔充填和裂隙充填为主,晶间充填次之,微粒浸染最少。根据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可将该区沥青分为2类:一类以威117井为代表,另一类以威118井、资1井和资6井为... 四川盆地威远—资阳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储层中存在大量固体沥青。该区沥青产状以溶孔充填和裂隙充填为主,晶间充填次之,微粒浸染最少。根据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可将该区沥青分为2类:一类以威117井为代表,另一类以威118井、资1井和资6井为代表。沥青产状和沥青含量的分布与储层的储集性能呈正相关关系。沥青反射率值呈2段分布,各层段演化程度相似。结合地质条件,认为该区沥青多为后生—储层沥青,属原油热裂解成因。储层沥青的含量和分布指示了原油裂解气的气源灶。沥青的产状、等效镜质体反射率值分布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表明该区存在2期沥青,且以第2期为主,第1期较少。在此基础上,结合构造演化史,恢复了该区天然气成藏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成藏 储层沥青 灯影组 震旦系 威远-资阳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塔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中的储层沥青 被引量:13
17
作者 张鼐 王招明 +5 位作者 鞠凤萍 肖中尧 房启飞 张宝收 卢玉红 余小庆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5-231,共7页
利用沥青质拉曼D峰相对强度、G峰相对强度、两峰间距宽窄与沥青演化成熟度关系,推出Dh/Gh和G-D与沥青成熟度成正比关系图。塔北奥陶系储层中发育3期储层沥青,通过3期储层沥青拉曼Dh/Gh和G-D认为:第Ⅰ期为高热成熟炭质储层沥青,第Ⅱ期为... 利用沥青质拉曼D峰相对强度、G峰相对强度、两峰间距宽窄与沥青演化成熟度关系,推出Dh/Gh和G-D与沥青成熟度成正比关系图。塔北奥陶系储层中发育3期储层沥青,通过3期储层沥青拉曼Dh/Gh和G-D认为:第Ⅰ期为高热成熟炭质储层沥青,第Ⅱ期为成熟沥青质储层沥青,第Ⅲ期为过成熟油质储层沥青和沥青质储层沥青共存。前两期储层沥青是由于热变质而成,第Ⅲ期两种储层沥青共存主要是岩石选择性吸附导致。3期储层沥青的分布及性质决定塔北奥陶系成藏北部老、南部新,北部重质油、南部凝析油的特点。在哈拉哈塘—英买力地区南边发现油质储层沥青为在这一区域找喜马拉雅期凝析油藏提供了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沥青 荧光 拉曼 奥陶系 塔北地区
下载PDF
严重生物降解稠油成熟度判识——以准噶尔盆地三台—北三台地区为例 被引量:23
18
作者 路俊刚 陈世加 +3 位作者 王绪龙 陆林超 陈雪 王熠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3-376,386,共5页
严重生物降解作用形成的稠油轻重组分均遭损失,其演化阶段性判识是油气成因研究的一个难题。该文以准噶尔盆地三台—北三台地区为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Ts/Tm对成熟度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同源条件下,Ts/Tm能有效的随成... 严重生物降解作用形成的稠油轻重组分均遭损失,其演化阶段性判识是油气成因研究的一个难题。该文以准噶尔盆地三台—北三台地区为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Ts/Tm对成熟度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同源条件下,Ts/Tm能有效的随成熟度增大而增大,且抗生物降解能力强,可以用来对严重生物降解原油成熟度进行判识。文章以此为指标指出三台—北三台地区重质稠油和储层沥青主要是低—未成熟阶段的原油并遭严重生物降解所致,中质稠油主要是成熟阶段原油遭中等生物降解或散失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 储层沥青 原油成熟度 Ts/Tm 三台—北三台地区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沉积盆地油气成藏期研究及成藏过程综合分析方法 被引量:52
19
作者 赵孟军 宋岩 +3 位作者 潘文庆 韩剑发 柳少波 秦胜飞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4年第6期939-946,共8页
从油气成藏研究的发展阶段入手讨论了油气成藏期研究方法的演变,早期主要从生、储、盖、运、聚、保各项参数的有效配置,根据构造演化史、圈闭形成史与烃源岩生排烃史来推断油成藏期次和过程;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油气成藏期的"正... 从油气成藏研究的发展阶段入手讨论了油气成藏期研究方法的演变,早期主要从生、储、盖、运、聚、保各项参数的有效配置,根据构造演化史、圈闭形成史与烃源岩生排烃史来推断油成藏期次和过程;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油气成藏期的"正演"分析方法,如对构造演化史、圈闭发育史与烃源岩生排烃史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精细,相应地深化了油气成藏条件、期次和过程的认识;同时,依靠"成藏化石"记录方面的成藏期定量数据分析可以"示踪"油气成藏期次和过程,如具有封闭特征的记录了沉积盆地早期油气成藏条件和过程的流体包裹体研究,具有开放特征的反映油气充注、演化过程的油气分异特征、储层沥青分析及自生矿物年代学研究等。并以克拉2气田成藏过程为例,提出了在油气分异特征、包裹体分析、储层沥青分析和成岩矿物年代学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盆地构造演化史、沉积埋藏史、烃源岩热演化史以及各种成藏条件的有效匹配,综合分析油气成藏期次、过程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期 油气分异 包裹体 储层沥青 成岩矿物测年
下载PDF
四川盆地磨溪地区龙王庙组储层沥青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18
20
作者 郝彬 胡素云 +4 位作者 黄士鹏 胡健 石书缘 王坤 梁东星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14-626,共13页
根据储层中沥青的产状、元素组成、固体碳同位素、饱和烃色谱、生物标志化合物以及芳烃色谱—质谱等,对磨溪地区龙王庙组储层固体沥青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及来源进行了剖析。研究结果表明,其总体上具有低H/C原子比值、高反射率的特征,... 根据储层中沥青的产状、元素组成、固体碳同位素、饱和烃色谱、生物标志化合物以及芳烃色谱—质谱等,对磨溪地区龙王庙组储层固体沥青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及来源进行了剖析。研究结果表明,其总体上具有低H/C原子比值、高反射率的特征,是古油藏原油经裂解形成的残留物。储层沥青的正构烷烃分布较为完整,碳数在C16—C31范围,没有受到明显的生物降解作用。其可能的烃源岩发育于还原环境,有机质来源于低等水生生物,为海相泥页岩。固体沥青碳同位素值介于-33.1‰^-35.4‰之间,与下寒武统烃源岩干酪根碳同位素具有很好的可比性,同时,其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也与下寒武统烃源岩相似,表明其烃源来自于下寒武统筇竹寺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沥青 地球化学特征 沥青成因 龙王庙组 磨溪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