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4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logical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Accumulation and High Yield of Marine-Facies Shale Gas: Case Study of the Wufeng-Longmaxi Formation in the Dingshan Area of Southeast Sichuan, China 被引量:8
1
作者 FAN Cunhui ZHONG Cheng +2 位作者 ZHANG Yu QIN Qirong HE Shu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3期536-560,共25页
The main geological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accumulation and yield of marine-facies shale gas reservoirs are the focus of the current shale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In this study,the Wufeng-Longmaxi Fo... The main geological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accumulation and yield of marine-facies shale gas reservoirs are the focus of the current shale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In this study,the Wufeng-Longmaxi Formation in the Dingshan area of southeast Sichuan was investigated.Shale cores underwent laboratory testing,which included the evaluation of total organic carbon(TOC),vitrinite reflectance(Ro),whole-rock X-ray diffraction(XRD),pore permeability,and imaging through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FE-SEM).Based on the results of natural gamma ray spectrum logging,conventional logging,imaging logging,and seismic coherence properties,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shale gas in the Dingshan area have been discussed comprehensively.The results showed that(1)layer No.4(WF2-LM4)of the Wufeng-Longmaxi Formation has a Th/U ratio<2 and a Th/K ratio of 3.5–12.Graptolites and pyrite are relatively abundant in the shale core,indicating sub-high-energy and low-energy marine-facies anoxic reducing environments.(2)The organic matter is mainly I-type kerogen with a small amount of II1-type kerogen.There is a good correlation among TOC,Ro,gas content,and brittle minerals;the fracturing property(brittleness)is 57.3%.Organic and inorganic pores are moderately developed.A higher pressure coefficient is correlated with the increase in porosity and the decrease in permeability.(3)The DY1 well of the shale gas reservoir was affected by natural defects and important latestage double destructive effects,and it is poorly preserved.The DY2 well is located far from the Qiyueshan Fault.Large faults are absent,and upward fractures in the Longmaxi Formation are poorly developed.The well is affected by low tectonic deformation intensity,and it is well preserved.(4)The Dingshan area is located at the junction of the two sedimentary centers of Jiaoshiba and Changning.The thickness of the high-quality shale interval(WF2-LM4)is relatively small,which may be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unstable production of shale gas thus far.Based on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geological factors controlling high-yield shale gas enrichment in the Dingshan area,and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with the surrounding typical exploration areas,the geological understanding of marine shale gas enrichment in southern China has been improved.Therefore,this study can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shale gas exploration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ENRICHMENT CONSERVATION shale gas Dingshan area
下载PDF
Controlling Factors of Organic Nanopore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n Marine Shale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Yangtze Region, South China 被引量:7
2
作者 LIANG Feng ZHANG Qin +4 位作者 CUI Huiying MENG Qingqiang MA Chao LIANG Pingping GUO We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4期1047-1059,共13页
The Upper Ordovician Wufeng-Lower Silurian Longmaxi and the Lower Cambrian Qiongzhusi shales are the major targets for shale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Although the two organic-rich shales share similar ... The Upper Ordovician Wufeng-Lower Silurian Longmaxi and the Lower Cambrian Qiongzhusi shales are the major targets for shale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Although the two organic-rich shales share similar distribution ranges and thicknesses,they exhibit substantially different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ults.This work analyzed the nanopore structures of the shale reservoirs in this region.Pore development of 51 shale samples collected from various formations and locations was compared using the petromineralogical,geochemical,structural geological and reservoir geological method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eservoir space in these shales is dominated by organic pores and the total pore volume of micropores,mesopores,macropores in different tectonic areas and formations show different trends with the increase of TOC.It is suggested that organic pores of shale can be well preserved in areas with simple structure and suitable preservation conditions,and the shale with smaller maximum ancient burial depth and later hydrocarbongeneration-end-time is also more conducive to pore preservation.Organic pore evolution models are established,and they are as follows:①Organic matter pore development stage,②Early stage of organic matter pore destruction,and③late stage of organic matter pore destruction.The areas conducive to pore development are favorable for shale gas development.Research results can effectively guide the optimization and evaluation of favorable areas of shale g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ine shale organic matter pores controlling factors pore evolution middle-upper Yangtze regions South China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海相页岩气高产井突破与富集模式 被引量:3
3
作者 何骁 梁峰 +4 位作者 李海 郑马嘉 赵群 刘勇 刘文平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155,共14页
多年来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气勘探开发进展缓慢,资201井获高产气流大大增加了该套页岩气规模商业化开发的信心,不同区域及层段富集规律差异及下一步勘探开发方向是筇竹寺组页岩开发面临的首要问题。以四川盆地57口钻井资料为基础,对多... 多年来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气勘探开发进展缓慢,资201井获高产气流大大增加了该套页岩气规模商业化开发的信心,不同区域及层段富集规律差异及下一步勘探开发方向是筇竹寺组页岩开发面临的首要问题。以四川盆地57口钻井资料为基础,对多口重点井的古生物、沉积、储层等特征进行分析,详细剖析资201井的部署理论依据、筇竹寺组页岩气富集条件及下一步勘探开发方向。从地层研究入手,建立了筇竹寺组地层划分标准,明确筇竹寺组主体发育4套深水陆棚相的富有机质页岩(①至④号层段),其分布受裂陷槽发育控制,裂陷槽内厚度最大。分析了页岩储层发育特征,指出储层压力、孔隙度、含气饱和度从下向上、从裂陷槽外到内呈现增大趋势,储层超压对页岩孔隙保存起到重要作用;基于此结合保存条件等建立了“多层异相、超压保孔”的页岩气超压差异富集模式,指出远离散失通道的超压孔隙发育区(层段)是页岩气富集有利区(层段)。文章指出资201井及周边是未来筇竹寺组页岩气增储上产的主要区域,资源量为8.06×10^(12)m^(3);川西地区具有相当的开发潜力,资源量为0.72×10^(12)m^(3);川南长宁及黔北一带受石墨化及构造活动影响,以寻找远离风化壳及地表露头的超压孔隙发育区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筇竹寺组 页岩展布 主控因素 富集模式 前景展望
下载PDF
川东红星地区二叠系茅口组页岩气勘探突破及富集主控因素 被引量:1
4
作者 包汉勇 赵帅 +4 位作者 王必金 郭战峰 刘皓天 张莉 朱志芳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5,共11页
四川盆地二叠系页岩气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和勘探潜力,继二叠系吴家坪组获得勘探突破后,将低勘探程度层系——茅口组“高灰”页岩气作为重要的勘探接替方向。利用HYM-1等井的岩心、测录井和分析化验资料,系统开展茅口组页岩气藏条件与富... 四川盆地二叠系页岩气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和勘探潜力,继二叠系吴家坪组获得勘探突破后,将低勘探程度层系——茅口组“高灰”页岩气作为重要的勘探接替方向。利用HYM-1等井的岩心、测录井和分析化验资料,系统开展茅口组页岩气藏条件与富集特征的研究,认为茅口组四段一亚段页岩具有高碳、高灰、高孔隙度、高含气性、高杨氏模量、薄储层、多夹层的“五高一薄一多”的典型地质特征;与五峰组—龙马溪组等页岩相比,茅四段页岩碳酸盐矿物含量更高、黏土矿物含量更低,储集空间类型以有机质孔为主,无机孔较少,孔隙度平均4.27%,整体表现为高孔隙度;茅四段一亚段平均含气量为4.96m^(3)/t,具备较高的含气量。综合分析认为,富藻高碳页岩的发育、良好的储集能力和保存条件,以及页岩储层的可压裂性,是茅四段页岩气富集高产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东红星地区 二叠系 茅口组 海相页岩 地质特征 富集控制因素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富集控制因素新认识 被引量:5
5
作者 陈更生 石学文 +7 位作者 刘勇 吴伟 杨雨然 朱逸青 陈丽清 徐亮 钟可塑 殷樱子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71,共14页
近年来,随着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开发迈向深层(埋深介于3500~4500 m),在四川盆地南部(下文简称川南)地区的泸州、长宁和渝西等区块深层页岩气不断取得了重要突破,展现了深层页岩气良好的开发前景。为了准确认识川南地区... 近年来,随着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开发迈向深层(埋深介于3500~4500 m),在四川盆地南部(下文简称川南)地区的泸州、长宁和渝西等区块深层页岩气不断取得了重要突破,展现了深层页岩气良好的开发前景。为了准确认识川南地区深层页岩在局部地区出现的低电阻率、高含水饱和度、测试微气现象,分别从页岩有机质成熟演化、页岩气源内运移特征和区域多期断裂活动影响等3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页岩气富集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高—过成熟度有机质石墨化造成了页岩电阻率和含气量明显降低,在有机质成熟度(Ro)大于3.6%以后,有机质生气能力衰竭,颗粒孔隙度明显降低,含水饱和度明显升高;②页岩气存在“源内侧向运移”特征,含气性与现今构造区带构造位置相对高低相关,表现为相对海拔高部位含气饱和度高,相对海拔低部位含气饱和度低;③Ⅰ级断裂对天然气的散失有显著的控制作用,建议距离Ⅰ级断裂1.5 km范围内勿部署实施井位,Ⅱ级断裂对含气性影响范围有限,距离Ⅱ级断层700 m以外时对页岩气体积压裂的影响较小。结论认为,充分考虑页岩有机质热演化程度、构造位置相对高低关系以及断裂发育特征等因素对深层页岩气富集的影响,有利于完善深层页岩气评价标准,对认识深层页岩气资源潜力以及优选有利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并可为推动实现深层页岩气规模增储和效益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南地区 五峰组—龙马溪组 深层页岩气 保存条件 富集规律 控制因素
下载PDF
被动大陆边缘页岩沉积古环境及其对有机质富集的控制:以上扬子渝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例
6
作者 陈浩 沈均均 +5 位作者 谭光超 王玉满 李姗姗 严佳凯 周林 刘计勇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72-1089,共18页
目前对于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古环境演化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对上升洋流活动变化规律认识不足,导致对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认识不清。据此,以渝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例,基于岩心/露头、矿物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分析等资料,探讨... 目前对于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古环境演化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对上升洋流活动变化规律认识不足,导致对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认识不清。据此,以渝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例,基于岩心/露头、矿物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分析等资料,探讨被动大陆边缘页岩沉积古环境及其对有机质富集的控制。研究表明,区内有机质富集受保存条件、陆源输入和古生产力水平等因素控制,但不同时期主控因素存在差异:鲁丹期(LM1-LM5沉积期),保存条件、陆源输入和古生产力水平共同控制有机质富集,TOC含量最高;埃隆早期(LM6沉积期),盆地进入挠曲—迁移期,构造活动增强,渝北地区障壁开口打开,上升洋流活动增强,保存条件变差是造成TOC含量降低的主因;埃隆中期(LM7沉积期),迁移作用增强,障壁开口进一步打开,上升洋流活动达到最强,保存条件变差和古生产力水平急剧升高是导致TOC含量与LM6沉积期差异不大的主因;埃隆晚期(LM8沉积期),障壁开口向西北方向迁移,TOC含量降低,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与LM1-LM5一致;特列奇早期(LM9沉积期),海平面降至最低,以富氧环境为主,TOC含量降至最低,保存条件是控制有机质富集的主要因素。总体而言,研究区不同时期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变化与构造活动和海平面变化引起的沉积古环境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大陆边缘 渝北地区 黑色页岩 上升洋流 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
下载PDF
湖相页岩油层孔隙度井-震双控建模
7
作者 欧成华 王泽宇 +6 位作者 闫博 张连进 彭仕轩 张飞 毛正林 徐睿 薛赛红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1-1030,共10页
针对我国湖相页岩油分布范围广,储层岩性复杂、单层厚度薄、储集物性差、纵横向非均质性强等地质特征,提出了湖相页岩油层孔隙度井-震双控建模技术系列:1)岩心标定测井。测井识别湖相页岩岩相并解释出孔隙度参数,采用层控方法建立岩相... 针对我国湖相页岩油分布范围广,储层岩性复杂、单层厚度薄、储集物性差、纵横向非均质性强等地质特征,提出了湖相页岩油层孔隙度井-震双控建模技术系列:1)岩心标定测井。测井识别湖相页岩岩相并解释出孔隙度参数,采用层控方法建立岩相三维模型,利用层控加岩相控制策略建立测井孔隙度三维模型。这虽保证了湖相页岩油层孔隙度模型的纵向预测精度,但横向预测精度不足。2)地震属性提取与优化。经过测井解释孔隙度粗化,采用遗传反演方法,结合时深转换,建立深度域地震孔隙度三维模型,完成对湖相页岩油层的横向非均质性精细刻画。此结果的纵向非均质性刻画精度有限。3)井-震双控孔隙度建模技术。依靠建模方法优选与参数优化,以测井孔隙度三维模型为主变量,地震孔隙度三维模型为次变量,完成井-震双控孔隙度建模及可靠性检验,实现对湖相页岩油层孔隙度的可靠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页岩油 井-震双控 地质建模 岩相分析 遗传反演
下载PDF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古近系阜宁组二段页岩油富集主控因素
8
作者 段宏亮 孙雅雄 杨保良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1-450,共10页
高邮凹陷古近系阜宁组二段是苏北盆地页岩油勘探的重点区带和层系,已部署实施的8口页岩油水平井的成功,证实其具有非常大的页岩油勘探潜力和良好的勘探前景。针对该层段页岩油井产能存在差异、富集主控因素认识不清楚等难点问题,综合利... 高邮凹陷古近系阜宁组二段是苏北盆地页岩油勘探的重点区带和层系,已部署实施的8口页岩油水平井的成功,证实其具有非常大的页岩油勘探潜力和良好的勘探前景。针对该层段页岩油井产能存在差异、富集主控因素认识不清楚等难点问题,综合利用岩心、测录井、分析测试数据和生产动态数据等资料,对阜二段地质特征和页岩油富集主控因素进行研究。高邮凹陷阜二段泥页岩以长英质—黏土质混积岩和长英质—灰质/白云质混积岩为主,有机质丰度中等,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和Ⅱ1型为主;自下向上有机质类型由腐殖型向腐泥型逐渐转变,有机质丰度总体由低逐渐增高,具有较好的页岩油形成条件。综合岩相、生油性、含油性、储集性、可压性等多因素评价可知,高邮凹陷阜二段共发育Ⅴ-4~Ⅴ-9、Ⅳ-2~Ⅳ-7小层和Ⅱ~Ⅲ亚段三套勘探有利层段。阜二段页岩油富集具体表现为:①有利岩相组合是页岩油富集的物质基础,其中混积岩夹白云石条带是有利的源—储配置组合,页岩油产能高;②复杂的孔缝系统是页岩油富集的核心,层理缝和裂缝是页岩油流动的主要通道,有效沟通基质孔隙,提高页岩油导流能力;③较高的成熟度和良好的保存条件是页岩油高产稳产的关键,镜质体反射率(R_(o))介于0.8%~0.9%时滞留油含量相对较高,远离长期活动性断层的井游离烃含量(S1)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形成条件 富集主控因素 阜二段 高邮凹陷 苏北盆地
下载PDF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阜二段页岩储层裂缝发育特征及有利勘探区评价与预测
9
作者 钱诗友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1,共9页
针对页岩储层天然裂缝发育有利区难以合理预测的问题,以岩心、薄片、成像测井等资料为基础,开展储层天然裂缝成因类型、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评价。结果表明:高邮凹陷阜二段主要发育构造裂缝和层理缝,部分岩心可观察到同沉积裂缝、肠状裂... 针对页岩储层天然裂缝发育有利区难以合理预测的问题,以岩心、薄片、成像测井等资料为基础,开展储层天然裂缝成因类型、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评价。结果表明:高邮凹陷阜二段主要发育构造裂缝和层理缝,部分岩心可观察到同沉积裂缝、肠状裂缝和超压裂缝;其中构造裂缝以高角度有效缝为主,交叉节点类型主要为Y形和X形,节点数量(C_(L))多数处于2.00~3.57,裂缝处于连通状态并且连通性较好;构造裂缝和层理缝中含油性较好,验证了裂缝对页岩油气存储和输导的重要作用;构造裂缝主要受主干断层发育及地层褶皱影响,距离主干断层越近,裂缝发育密度越高;地层弯曲度越大,裂缝发育密度越高;层理缝主要受生烃增压影响,与局部高w(TOC)地层的超压发育关系密切;据此预测高邮凹陷阜二段页岩储层构造裂缝发育Ⅰ类有利区4个、Ⅱ类有利区4个,层理缝发育Ⅰ类有利区2个、Ⅱ类有利区4个,预测结果有效指导了该区页岩油气勘探开发工作。研究成果可为页岩储层天然裂缝预测奠定基础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盆地 高邮凹陷 阜二段 页岩储层 裂缝 发育特征 主控因素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宁县—正宁地区延长组地层结构重建及页岩油富集模式探讨
10
作者 胡英杰 李晓光 +5 位作者 单俊峰 刘兴周 谷团 鞠俊成 牟春 王宇斯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106,共16页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页岩油资源丰富,但不同地区勘探研究程度差异大,延长组地层结构及页岩油形成及富集控制因素认识有待深化。利用伊陕斜坡南部宁县—正宁地区新采集的三维地震资料,以及区内的钻井、录井、测井、各类分析测试成果,对延...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页岩油资源丰富,但不同地区勘探研究程度差异大,延长组地层结构及页岩油形成及富集控制因素认识有待深化。利用伊陕斜坡南部宁县—正宁地区新采集的三维地震资料,以及区内的钻井、录井、测井、各类分析测试成果,对延长组地层分布结构和长7段页岩油形成及富集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综合研究认为,研究区延长组长7—长2段地层具有逐层向湖盆中心进积的楔状地层结构特征;延长组物源主要来自秦岭造山带,各期楔形地层内顺物源方向以河流—三角洲—半深湖—深湖重力流序列充填,具有“同期异相”特征;长7段发育砂质碎屑流及浊流沉积,储层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总体属于低孔—特低孔、超低渗致密储层;延长组围绕长7段主力烃源岩,具有上生下储、自生自储、下生上储三种成藏组合类型,长7段主要发育自生自储(夹层)型页岩油,具有优质烃源岩—优势相带—断裂—构造共同控藏特征,其中烃源岩控制页岩油有利发育区,优势相带和断裂控制页岩油富集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宁县—正宁地区 延长组 地层结构 长7段 页岩油 控制因素 富集模式
下载PDF
页岩储层非构造裂缝研究进展与思考 被引量:5
11
作者 丁文龙 王垚 +5 位作者 王生晖 刘霆锋 张子游 勾通 张梦阳 贺湘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7-314,共18页
随着我国对非常规油气勘探理论的完善和技术的提高,页岩油气勘探开发不断获得突破,其战略地位也在不断上升。页岩储层的品质通常是制约其资源潜力的主要因素,其中裂缝是页岩油气富集、高产、稳产的关键。因此裂缝作为富有机质页岩储层... 随着我国对非常规油气勘探理论的完善和技术的提高,页岩油气勘探开发不断获得突破,其战略地位也在不断上升。页岩储层的品质通常是制约其资源潜力的主要因素,其中裂缝是页岩油气富集、高产、稳产的关键。因此裂缝作为富有机质页岩储层重要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其相关研究一直都是该领域内的重点。我国页岩储层内天然裂缝大量发育,而非构造裂缝同样比较发育,对页岩油气的富集和保存评价亦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页岩储层构造裂缝的研究比较深入,而对页岩非构造裂缝的研究则相对薄弱。为此本文在充分调研近年来国内外页岩非构造裂缝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梳理了非构造裂缝的分类、识别与表征、主控因素、期次及演化序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页岩储层非构造裂缝以成因和形态复杂、分布不规则、尺度较小为特征,依据成因机制差异可将其分为成岩缝、异常高压缝、层理缝和表生缝4个大类,它们的识别与表征目前主要还停留在定性描述的阶段;尽管不同类型的非构造缝主控因素存在差异,但均在不同程度上受控于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矿物组分及含量、岩石力学性质,呈现出一定的共性。综合分析并指出了页岩储层非构造裂缝研究的关键问题及发展趋势:一是基于页岩储层岩心、薄片、成像测井、常规测井的典型特征,结合先进图像技术,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尺度非构造裂缝综合有效识别与定量化表征新方法。二是针对页岩储层非构造裂缝的形成发育具有“多成因类型、多控制因素、多期次演化”的特点,并且页岩非构造裂缝的形成与演化与“古温压、古流体、古成岩”过程联系紧密。据此提出了利用页岩储层非构造裂缝中普遍存在的方解石等充填物的流体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C,O,Sr)及微区原位同位素年代学(U-Pb,Sm-Nd)等先进实验分析技术,综合确定页岩储层非构造裂缝形成时间和活动期次及演化序列是未来研究的关键手段。三是由页岩储层非构造裂缝发育程度与单因素主控因素之间的定性-半定量分析,向多个主控因素耦合控制下的非构造裂缝发育程度的定量研究方向发展,即采用数学方法确定不同主控因素对于裂缝发育程度影响的权重,并构建适合我国页岩非构造裂缝发育程度的综合指数与多个主控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气 非构造裂缝 裂缝分类 主控因素 裂缝发育程度 裂缝期次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干柴沟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页岩层系优势岩相及其控储因素
12
作者 张洪 冯有良 +9 位作者 刘畅 杨智 伍坤宇 龙国徽 姚健欢 孟博文 邢浩婷 蒋文琦 王小妮 魏琪钊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05-1320,共16页
柴达木盆地干柴沟地区页岩油勘探近年获得重要突破,研究高原咸化湖盆岩相与储层特征对甜点识别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全岩矿物组成和原位微量元素分布测试、大面积视域扫描拼接成像、高压压汞与氮气吸附实验以及一维核磁... 柴达木盆地干柴沟地区页岩油勘探近年获得重要突破,研究高原咸化湖盆岩相与储层特征对甜点识别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全岩矿物组成和原位微量元素分布测试、大面积视域扫描拼接成像、高压压汞与氮气吸附实验以及一维核磁共振分析,判识了岩相类型,系统研究了页岩储集性和含油性差异,提出了优势岩相和控储主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有块状灰云岩(碳酸盐矿物含量>70%)、层状灰云岩(碳酸盐矿物含量50%~70%)、纹层状混积岩(碳酸盐矿物含量10%~50%)和断续状水平层理混积岩(碳酸盐矿物含量10%~50%)4种岩相。块状灰云岩和层状灰云岩孔隙以晶间孔为主,储集空间大且连通性好,孔隙中含油指数高,为优势岩相;纹层状混积岩基质孔隙发育较差,纹层密集发育的混积岩渗透性较好;断续状水平层理混积岩孔、缝不发育,储集性较差。优势岩相成储过程受3方面因素控制:①碳酸盐矿物组构决定宏孔发育程度;②陆源长英质细粒沉积物和黏土矿物含量控制比表面吸附性;③纹层发育程度最终改善储层渗透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岩相 控储因素 储层特征 页岩油 下干柴沟组上段 古近系 干柴沟地区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川南—川东地区龙马溪组优质页岩分布及主控因素
13
作者 陈渝川 林伟 +2 位作者 李明涛 韩登林 郭伟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63,共10页
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气资源丰富,自古生代至新生代,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复杂的构造样式和多变的沉积环境,导致页岩气资源分布不均。为厘清优质页岩的分布规律,以川南—川东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为例,开展了全岩X衍射、地球化学测试... 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气资源丰富,自古生代至新生代,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复杂的构造样式和多变的沉积环境,导致页岩气资源分布不均。为厘清优质页岩的分布规律,以川南—川东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为例,开展了全岩X衍射、地球化学测试、盆地模拟、钻录井资料分析,从沉积、成藏、构造等角度对优质页岩的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进行了讨论并划分页岩气勘探开发有利区。研究表明:川南—川东地区优质页岩主要分布在半深水—深水陆棚相;R_(o)值为2.5%~3.5%时有利于发育优质页岩;褶皱构造对页岩气的富集和分布起到较为明显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川南—川东地区的页岩探勘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主控因素 沉积环境 储层分布 龙马溪组 川南—川东地区
下载PDF
陆相断陷咸化湖盆细粒沉积地层有机质富集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以东营凹陷沙河街组第四段上亚段纯上次亚段为例
14
作者 于乐丹 彭军 +2 位作者 许天宇 韩浩东 杨一茗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01-722,共22页
【目的】湖相细粒沉积泥页岩储层“甜点段”的发育与有机质富集密切相关,但目前针对断陷咸化湖盆泥页岩有机质富集控制因素的探究及富集模式的建立等相关研究较少。【方法】东营凹陷沙河街组第四段上亚段纯上次亚段(Es4scs)时期发育典... 【目的】湖相细粒沉积泥页岩储层“甜点段”的发育与有机质富集密切相关,但目前针对断陷咸化湖盆泥页岩有机质富集控制因素的探究及富集模式的建立等相关研究较少。【方法】东营凹陷沙河街组第四段上亚段纯上次亚段(Es4scs)时期发育典型的陆相断陷咸化湖盆,为深化对研究该区细粒沉积地层有机质富集规律的认识。从沉积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及分子地层学等方面入手,利用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孢粉鉴定、生物标志物色谱—质谱分析等技术手段,运用各项指标详细探究有机质富集的控制因素,建立适用于研究区各环境演化阶段的有机质富集模式。【结果】(1)有机质具有条带状、充填式、分散式等微观赋存状态,母质来源主要为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在中上部地层出现少量的陆源高等植物来源;(2)沉积环境经历了较浅水半干旱弱氧环境—深水半湿润还原环境—次深水半干旱贫氧环境三个演化阶段;(3)有机质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为古气候、古盐度、古氧化还原性、古生产力和沉积速率,而次要控制因素为古水深、陆源输入、火山作用和热液活动。【结论】本次探究了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建立了适用于陆相断陷咸化湖盆细粒沉积地层的有机质富集模式,研究成果对我国陆相页岩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即高生产力、还原环境、适宜的盐度和沉积速率主导了高有机质富集,该环境的沉积产物是页岩油气勘探的有利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泥页岩 控制因素 富集模式 沙河街组第四段上亚段 东营凹陷
下载PDF
四川盆地复兴地区侏罗系纹层型页岩油气富集主控因素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道军 陈超 +3 位作者 刘珠江 杨殊凡 刘苗苗 谢佳彤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9-332,共14页
四川盆地复兴地区侏罗系发育多套富有机质页岩,多口井试获高产工业油气流。明确不同页岩岩相沉积储层特征及富集主控因素对勘探部署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岩心精细描述、实验分析及钻井勘探实践,开展了陆相地层细粒沉积岩岩相划分与对比、... 四川盆地复兴地区侏罗系发育多套富有机质页岩,多口井试获高产工业油气流。明确不同页岩岩相沉积储层特征及富集主控因素对勘探部署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岩心精细描述、实验分析及钻井勘探实践,开展了陆相地层细粒沉积岩岩相划分与对比、储层精细表征、油气藏类型及富集高产主控因素解剖,形成了以下几点认识:(1)复兴地区侏罗系发育自流井组东岳庙段一亚段、凉高山组二段下亚段两套半深湖相优质页岩,具有多层叠置、中等有机碳含量、纹层发育、源储一体及高气油比特征;两套目的层页岩岩性复杂,为此,建立了基于“颜色—有机碳含量—沉积结构—矿物成分”四元岩相划分方案,明确了灰黑色高碳粉砂纹层型黏土页岩为凉二段下亚段有利岩相,灰黑色高碳介屑纹层、粉砂介屑纹层型黏土页岩为东一亚段有利岩相,3种有利岩相在研究区横向分布稳定。(2)灰黑色高碳粉砂纹层、介屑纹层、粉砂介屑纹层型黏土页岩具有“多孔共生、大孔大喉、孔缝一体”的储集特征,储集物性好、渗透率高,利于页岩油气在孔—缝储集体系中高效储集流动。(3)东一亚段为凝析气藏,凉二段下亚段为挥发性油藏。(4)明确了陆相页岩油气富集主控因素:中高生烃潜力、强滞留率为纹层型页岩油气富集提供物质基础;良好的成烃—成岩—成储—成藏配置关系利于油气聚集成藏;微裂缝发育及合适的热演化程度利于烃类富集及流动;大型宽缓向斜及高压—超压条件利于烃类持续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层型页岩 岩相划分 储层特征 富集主控因素 侏罗系 复兴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复兴地区页岩油优快钻井技术
16
作者 张敏 程丙方 +4 位作者 严佳佳 曹立明 王鑫 刘胜华 丁群洋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4年第4期120-126,共7页
川东复兴地区侏罗系湖相、河流相砂泥岩储层发育,油气类型为凝析油、页岩气同产,该区陆相页岩油气水平井具有大井眼、井段长、造斜困难、地层压力安全窗口窄、水平段可钻性差、轨迹控制难、水平段易垮塌等难点。通过井身结构、钻井方式... 川东复兴地区侏罗系湖相、河流相砂泥岩储层发育,油气类型为凝析油、页岩气同产,该区陆相页岩油气水平井具有大井眼、井段长、造斜困难、地层压力安全窗口窄、水平段可钻性差、轨迹控制难、水平段易垮塌等难点。通过井身结构、钻井方式、提速工具、轨迹控制、钻井液类型、完井方式等进行技术集成与优化。结果表明:通过二开井身结构、强化参数钻井、PDC钻头+预弯曲钻具组合、强封堵油基钻井液、旋转导向钻井、不承压防漏固井等关键技术,克服井壁失稳、水平段可钻性差、漏溢转换频繁等复杂情况,提高了钻井效率,节约了钻井周期,形成了一套适合复兴地区页岩区块的优快钻井技术,为该区后续水平井勘探开发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兴地区 陆相页岩气井 水平井 优快钻井 井身轨迹
下载PDF
贵州西部打屋坝组页岩储层发育特征及孔隙结构控制因素
17
作者 苑坤 冯冰 +5 位作者 于继良 李龙 王胜 何新兵 刘松 王鹏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36-238,共3页
垭都—紫云—罗甸裂陷槽位于贵州西南部地区,是在早古生代褶皱基底上经晚古生代再次裂陷形成的大陆边缘盆地,以台盆—斜坡—台地相沿北西方向间或狭长分布为特征。早石炭世时期,贵州西部威宁地区位于裂陷槽的西北端点,自此向东,打屋坝... 垭都—紫云—罗甸裂陷槽位于贵州西南部地区,是在早古生代褶皱基底上经晚古生代再次裂陷形成的大陆边缘盆地,以台盆—斜坡—台地相沿北西方向间或狭长分布为特征。早石炭世时期,贵州西部威宁地区位于裂陷槽的西北端点,自此向东,打屋坝组页岩沉积向东南方向呈伞状散开(苑坤等,2022)。特殊的沉积环境导致该地区的岩性组合与裂陷槽内其他地区显著不同。黔宁地1井作为研究区的典型页岩气钻井(图1a,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垭紫罗裂陷槽 下石炭统 页岩 孔隙结构 主控因素
下载PDF
上扬子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富集机理
18
作者 陈雷 董建华 +2 位作者 胡月 计玉冰 任官宝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79,共14页
以上扬子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总有机碳含量测试、主微量以及稀土元素等数据对其有机质富集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页岩沉积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构造稳定,有利于有机质富集。2)各种地... 以上扬子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总有机碳含量测试、主微量以及稀土元素等数据对其有机质富集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页岩沉积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构造稳定,有利于有机质富集。2)各种地质因素对于有机质富集具有不同的控制作用,其中,古生产力对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页岩有机质富集影响不显著,而陆源输入产生一定稀释性效应;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页岩沉积期环境为贫氧厌氧、中等滞留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与保存,但由于龙马溪组底部沉积时期的水体环境较五峰组时期略微开放,导致水体环境对于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两套黑色页岩有机质保存的控制作用有一定差异。3)五峰组和龙马溪组底部两套页岩有机质富集具有差异性。其中,五峰组页岩的有机质富集为生产力滞留环境协同控制发育模式,龙马溪组底部页岩的有机质富集为保存开放上升洋流控制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富集机理 海相页岩 五峰组龙马溪组 上扬子地区 主控因素
下载PDF
自动化砂液一体化设备
19
作者 张芳芳 谢梅英 +1 位作者 麦洋 税淼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2024年第5期146-148,共3页
针对传统供砂供液设备已无法满足目前的施工需求,研制了自动化砂液一体化设备,整合了输砂、储砂、混砂系统,并大幅提高了排量和加砂速率等参数。试验结果表明:砂液一体化设备最大排量为30 m^(3)/min,最大加砂速率为12 m^(3)/min,实现了... 针对传统供砂供液设备已无法满足目前的施工需求,研制了自动化砂液一体化设备,整合了输砂、储砂、混砂系统,并大幅提高了排量和加砂速率等参数。试验结果表明:砂液一体化设备最大排量为30 m^(3)/min,最大加砂速率为12 m^(3)/min,实现了压裂支撑剂全程密闭输送,以及砂料补给、压裂液供应一键操作等功能,可满足页岩气大型压裂施工中大排量供液、多种类大砂量加砂、绿色、安全和智能等全方位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液一体化 页岩气 压裂 控制系统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7段页岩油气富集主控因素 被引量:1
20
作者 宋海强 刘慧卿 +2 位作者 王敬 斯尚华 杨潇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34,共8页
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7段页岩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综合钻井、测井、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对研究区长7段页岩油气富集程度及其机理进行研究。页岩解析气量与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呈正比,有机质含量控制页岩油气的总含量,有机质发育大量... 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7段页岩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综合钻井、测井、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对研究区长7段页岩油气富集程度及其机理进行研究。页岩解析气量与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呈正比,有机质含量控制页岩油气的总含量,有机质发育大量孔隙,页岩油气以吸附态和游离态赋存于有机孔隙中。储集层孔隙结构和孔隙度影响页岩油气的含量及赋存状态,吸附油气主要赋存于微孔中,游离油气主要赋存于中孔和大孔中,但中孔中游离气含量高于大孔,而孔隙度越大,页岩中油气绝对含量越高。砂岩夹层和富有机质页岩的配置关系控制着页岩油气的富集部位,根据粉砂岩、细砂岩与页岩的关系,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气可划分为近源和源内2类,源内又可分为砂岩与页岩互层型、页岩夹砂岩型和页岩型;下伏于富有机质页岩中的砂体和透镜状砂体油气含量最高,其次是上覆于富有机质页岩的砂体和呈舌状或指状与富有机质页岩接触的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东南部 延长组 长7段 烃源岩 储集层 页岩油气 主控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